首页 名人 正文

王阳明的书画代表作品是

我知道的有阴度山的《知行合一》、方志远的《王阳明全集》。为我们展示了王阳明穷其一生对新儒学的非凡贡献,嗅到了来自明代清馨的大儒风韵!王阳明的书法造诣极高,李白的诗和王阳明的文都是光芒万丈,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归庄称赞说,其中以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苏轼最为出色“后在秦汉书法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风格“他吸收了北朝碑刻和其他唐代书...

王阳明的书画代表作品是,当下写关于王阳明的小说谁写得最好?

写王阳明的版本,我知道的有阴度山的《知行合一》、方志远的《王阳明全集》。但影响较大的是唐文立写的《一心平天下——王阳明》。

全书分上下两册,由中国出版集团和现代出版社出版发行。作品分四个部分:读心、烙心、诛心、御心。

作者用其独特的视角和语言风格,为我们展示了王阳明穷其一生对新儒学的非凡贡献,为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精髓打开了临风之窗,嗅到了来自明代清馨的大儒风韵!

1508年,“知行合一”概念首次由王阳明提出,是其著述思想的核心,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知”,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理论知识”,“行”就是“实践行动或行为”。以前程朱理学认为的“知”和“行”是两回事,主张先“知后行先”并分开修行。

王阳明首次以道德意识和思想理念为核心,通过对程朱理学的解读,继而重新系统地阐述了新儒学的“知”和“行”的定义,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到一块,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这是王阳明的原创理论贡献。今天我们经常听到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xxx主义”,实质上王阳明早在在1508年就提出来了,由于“知行合一”没有奶油面包味,连好多中国人都不知道,也该让我们思考思考了!

“知行合一”的创新意义是反道德规范,认为人的本性才是道德规范的最大力量。这些思想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但也有“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味道,王阳明的思想和孔子的思想一样,在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很多国家都十分推崇。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曾经感慨万分说到“一生俯仰拜阳明”的肺腑之言,并将此语刻在腰牌上,这样的铁粉就为何出在日本呢?又得打上一个大大的“?”!

王阳明的书法造诣极高,但其知名度跟李白的书法一样,此二人的书法都是一流而为什么不太出名呢!答案是:文掩其书!李白的诗和王阳明的文都是光芒万丈,照射得别人睁不开眼了,所以人们注意力都在其“文”上而忽略了其“字”。

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归庄称赞说:“阳明先生一代儒宗,而亦工于书法如此,岂非艺即道耶?”从艺而道的哲学最高境界,观之如高山大海,就不用多言了。

哪位深受别人的喜欢?

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书法家,其中以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苏轼最为出色。 王羲之被称为"书圣",晋代人,他7岁开始练习书法,后在秦汉书法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风格,作品平和自然,奇逸豪放,是承前启后的书法家。

欧阳询是唐代人,受晋代王羲之的影响,他吸收了北朝碑刻和其他唐代书法家的长处,形成了"险劲"而"平稳"的书法风格。

颜真卿也是唐代人,书法刚健有力,气势雄伟,富于创新。柳公权是唐代与颜真卿齐名的书法家,作品受王羲之和颜真卿的影响较大,风格清瘦、秀丽。

苏轼是宋代大文学家,学问渊博,书法苍劲、豪放。他不固守于前代书法家的章法,主张"书无常法",同时还主张要有见识,学识丰富才能使书法有长进 张旭 唐代大书法家,以草书而闻名,称他为“草圣”。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

书法家刘瑞是谁?

个人艺术简历刘瑞,1970年出生,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传媒集团董事长助理、内蒙古六月文化艺术品交易公司董事长、国家二级美术师、内蒙古塞上兰亭书法院院长、中央民盟美术院内蒙分院名誉副院长。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展览并获奖:

1、1995.04 入选第三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品展2、1998.11 入选第四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品展3、2007.10 入选中国西部书法篆刻作品展4、2009.09 入选“鱼水情”第二届双拥书画展5、2011.11 入选第三届中国西部书法篆刻作品展6、2012 年 授予“感动中国杰出文化传承人” 荣誉称号7、2013.11 获“天野杯”全区职工书法美术作品展三等奖8、2017.9 入展“全国第八届楹联书法作品展”学术论文也曾多次刊载,《中国书法的审美范式》《浅析中国书法的审美范式》《王阳明书法的哲学之美》分别刊载于《中国书法》杂志和《中国书法报》。书法家刘瑞不知道你问的是不是这个书法家。

为什么都说惟楚有材?

向敬之

长沙世界之窗标志性景点“惟楚有材”群雕,一百位潇湘名人刚毅的面容、睿智的眼神、伟岸的身驱,浓缩成一部三湘儿女与历史同行的壮丽景观。向我们迎面走来的最前边的六位,从左至右是:贺龙、任弼时、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罗荣桓。后侧两边陆续走向我们的是辛亥革命以来的仁人志士、革命烈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文化界名人等。

取名“惟楚有材”,使人油然想起古色古香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大门“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对联。

岳麓书院以古人集句联赞誉湖南人才辈出,而现代“惟楚有材”群雕勾勒出代有湖南人才群体,让人感受到湖湘文化确乎群星璀璨。

湖南,楚文化发祥地之一。在这屈子吟咏、贾谊寄情、陶侃寓魂的铜黄热土上,湖湘文化源于楚文化,上接诗歌鼻祖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传统,中经宋代出现湖湘学派,成型湖湘文化。

湖南古称“三苗”,偏居一隅,三面环山,一面临湖,古称“四塞之国”,山高路远,地老天荒,历来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杂处之地,属于远离中原的“化外之地”。湖南古代人才稀少,多为贬谪人士寓居湘地。晚清学者皮锡瑞说:“湖南人物,罕见史传。三国时,如蒋琬者只一二人。唐开科三百年,长沙刘蜕始举进士,时谓之破天荒。”

周敦颐开宋明理学之先河,“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始终”,对天理的思考影响至今。宋室南渡后,与周敦颐很有渊源的胡安国、胡寅、胡宏、张栻及其弟子经过数代努力,先后以碧泉书院、岳麓书院作为学术思想交流与传播的主要据点,在湖南地区从事学术研究、文化教育,创立湖湘学派,形成了湘学史上规模最大、学术成就颇高的湘学学派。

湖湘文化的核心,即为湘学,涵盖湘人之学与湘中之学。

湖湘学派注重经世致用,主张理欲同体的理论,独树一帜,声名远播。

千百年来,湖湘士人果敢自负,胸襟博大。尤其是自近代以来,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从辛亥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拨又一拨的杰出人物,敢为人先,勇于担当,与时俱进,创造了多个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陶澍第一个把商品经济引入体制改革并首倡海运,魏源第一个“睁眼看世界”,曾国藩第一个倡办洋务,郭嵩焘第一个出任驻外使节,谭嗣同第一个为变法维新流血……

湖湘人才的摇篮岳麓书院,坐落在岳麓山下。岳麓山儒释道三教同存共荣,为天下奇迹。

岳麓书院自创立伊始,即以其办学和传播学术文化而闻名于世。北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颁书赐额“岳麓书院”,书院之名始闻于天下,有“潇湘洙泗”之誉。南宋张栻主持教事,朱熹两度讲学。明代中后期,明世宗御赐“敬一箴”,王阳明心学和东林学派在此传播和交流。清代,康熙、乾隆二帝,分别御赐“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匾额。足见湖湘文化在古代中国,不仅为士人推崇,亦为朝廷最高统治者看重。

清代的岳麓书院,成为传承儒家学说的教育基地,培养了约一万七千多名士人学子,其中陶澍、邓显鹤、魏源、贺长龄、贺熙龄、汤鹏、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刘坤一、郭嵩焘、曾纪泽、谭嗣同、唐才常、黄兴、蔡锷、谭人凤、谭延闿等,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显赫人物,彻底结束了湖南古代人才稀少的局面。

由于湖湘文化的熏陶,湖南近代人才群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了充实的思想内涵与精神力量。敢为人先、勇于任事的湖南人,在精神创造、学术追求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无所依傍,浩然独往”。杨毓麟在《新湖南》中激情赞扬道:“我湖南有特别独立之根性……岸异之处,颇能自振于他省之外。”

陈独秀更是热情洋溢地写出《欢迎湖南人底精神》一文,赞赏湖南人的精英分子,“二百几十年前底王船山先生,是何等艰苦奋斗的学者!几十年前底曾国藩、罗泽南等一班人,是何等‘扎硬寨’、‘打死战’的书生!黄克强历尽艰难,带一旅湖南兵,在汉阳抵挡清军大队人马;蔡松坡带着病亲领子弹不足的两千云南兵,和十万袁军打死战;他们是何等坚忍不拔的军人”,陈鼓励时人和世人“欢迎湖南人底精神,是欢迎他们的奋斗精神,欢迎他们奋斗造桥的精神,欢迎他们造的桥比王船山、曾国藩、罗泽南、黄克强、蔡松坡所造的还要雄大精美得多”。

五四以来,从新文化运动中走过来的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深受湖湘文化影响,为了民族的前途、民众的福祉,果敢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路,百折不挠,直至最后胜利。

在另一战线,五四新文学艺术的拓荒者则有齐白石、黎锦熙、黎锦晖、白薇、萧三、成仿吾、陈子展、田汉、沈从文、贺绿汀、丁玲、黎锦明、谢冰莹、周扬、周立波、叶紫……他们美术、书法、小说、诗歌、戏剧、音乐等题材的创作和语言研究,无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湖南人精彩的大手笔。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王闿运说:“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王阳明墓?

王守仁墓位于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书法圣地兰亭镇以南2里许的仙暇山庄内。墓坐北朝南,背依山岗,顺依山势,逐级升高,视野开阔,风水特佳。墓冢直径10米,墓道全长70余米,百余级台阶,四层平台,全部用石材精心雕刻而成,气势雄伟,是浙江地区较典型的明代墓葬建筑。墓地近2000平方米的山麓地带,数十棵合抱古松环侍左右,营建了庄严肃穆的环境氛围。

墓始建于明嘉靖八年(1529年),清康熙、乾隆年间曾多次修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高宗弘历南幸,作过一次修缮,御赐“名世真才”题额并建四柱冲天式石牌坊于墓前。

谁知道安冈正笃?

安冈正笃(1898-1983),是日本20世纪重要的理论家、学者。他创立的“人物学”,类似中国的“帝王学”。他在日本政界和财经界很受欢迎,多位日本首相尊他为老师。或者说,他在日本扮演了类似中国古代“帝王师”的角色,对日本政界和商界,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因此,他有着“昭和教祖”、“首相指导者”、“昭和时代幕后人物”等称号。

▲安冈正笃(1898-1983)

安冈正笃是汉学家,精通中国传统文化,服膺中国儒家学说,是日本阳明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是,此人一贯持右翼立场,二战前参与日本法西斯运动,战后转向反华反共反民主,对新中国持敌视态度,因此大陆学界对他的研究不多。下面,我从几个角度,简单介绍一下此人,希望对想了解此人的朋友有点帮助。

一、靠阳明学起家的日本学者

王阳明先生创立的心学,对日本有很大影响。日本明治维新的精神领袖吉田松阴,维新领袖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等,都是阳明之学的忠实信徒。日本哲学家高濑武次郎曾说:“……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

明治维新后,日本有一派主张坚持东方文化传统,把阳明学作为重塑日本精神的文化资源,幕府时期处于“半地下”状态的阳明学,在日本公开传播风行起来。例如,20世纪初蒋介石在日本留学时发现,“不论在火车上、电车上或在轮渡上,凡是在旅行的时候,总看到许多日本人都在阅读王阳明《传习录》,且有很多人读了之后,就闭目静坐,似乎是在聚精会神,思索这个哲学的精义;特别是他陆海军官,对于阳明哲学,更是手不释卷的在那里拳拳服膺”。

▲日本明治维新领袖西乡隆盛,阳明心学的虔诚信奉者

安冈正笃1898年生于日本大阪市顺庆町,原姓堀田。他18岁时,由于家境贫寒无法继续学业,经人介绍过继给安冈家做养子,遂改姓安冈。他出生成长于日本激烈震荡的明治、大正时期,是在这种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日本阳明学者。

安冈从启蒙开始就接触中国传统文化。上小学时,母亲指导他阅读中国的四书五经等传统典籍。同时,他结识了一位名叫浅见晏斋的老人。浅见是一位有隐士风格的汉诗诗人,常给他讲中国和日本的历史文化,帮助他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学时期,安冈结识了当地一位研究阳明学说的学者冈村达,把他引导到研究阳明学的道路上。他回忆说,刚与冈村接触时,根本不知道“阳明学”是什么,但“唯独这个词,不知什么原因深深地印在我的头脑中,我觉得它成为我今天某种巨大的路标。”安冈毕生研究、传播阳明学,从这时开始。当时的安冈,在学校是“学霸”级的人物,不仅学习成绩好,还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关注时事政治,流露出来从政的志向。

1919年6月,安冈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政治科。这时,他在学术界崭露头角,参加社团活动,结交高层人脉,其一生事业由此发端。他在大学期间,出版了两本书,一是1921年出版的《东洋思想和人物》(注意:这里的“东洋”,是指中国);二是1922年出版的《王阳明研究》。

▲王阳明像,阳明先生被安冈正笃视为偶像。

《王阳明研究》在日本产生了广泛影响,奠定了安冈正笃阳明学者的地位。他回忆说,他在大学毕业接受征兵检查时,负责征兵的大佐问他:“有个和您同名同姓的人,出了一本叫《王阳明研究》的书,请问您和他是什么关系啊?”安冈只好略带谦逊地回答,这个人就是我。大佐对如此年轻的人能写出这样的著作,表示钦佩和惊讶。

但是,安冈最终没有从政,而是选择了学术和教育工作。他一生写了一百多本书,其中大部分与中国文化有关,特别是阳明学。他还曾监修过日本版的《王阳明全集》和《阳明学大系》。

二、差点成为战犯的法西斯分子

大学期间,安冈结识了日本法西斯理论家北一辉和大川周明。他加入了北一辉的“犹存社”和大川周明的“社会教育研究所”,并且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例如,他担任社会教育研究所的教学部部长,负责讲授“孔老学”——中国的儒道思想。安冈还和大川周明一起,在大川任教的拓殖大学成立一个日本主义团体“魂之会”,宣扬所谓“日本精神”。当时,大川周明是教授,而安冈只是一个在校大学生。

▲大川周明(中)在东京审判的战犯审判席上,前为东条英机,后卫美军警卫

在日本法西斯运动中,安冈是宣扬法西斯文化的理论家。但是,他反对北一辉的暴力激进路线,重点进行理论研究。1925年,日本发生“安田共济事件”,北一辉、大川周明等与日本财阀安田集团因裁员事件发生冲突。安冈在事件之后,与大川周明分道扬镳。

二战后,安冈被列入战犯名单。但是,他通过关系向蒋介石求助。蒋介石给麦克阿瑟打招呼,把他的名字从战犯名单中划掉的。因此,二战结束后,安冈只受到了“剥夺公职”的处分,而大川周明则被送上战犯审判席,因患有“精神病”才免受追究。

总之,安冈是日本法西斯主义的理论家。日本战后铲除法西斯不彻底,使他在战后又活跃了几十年,继续充当战后日本右翼的理论家。

三、游走于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处士”

安冈的学识和名气,帮他扩充了人脉。他读大学时,结识了一位名叫池上作三的医生,并与池上的两个外甥结为好友。池上的两个外甥,一个叫岸信介(日本前首先安倍晋三的外公),一个叫佐藤荣作(岸信介的弟弟,因过继给佐藤家而改姓)。后来,岸信介兄弟走上政坛,都担任过日本首相。

1922年6月,安冈大学毕业,在日本文部省短暂任职后辞职。此后,他以在野身份,从事学术、教育事业和日本的思想启蒙。他研究和宣传的重点,仍是阳明学。用中国古代的说法,他就类似一个陶弘景那样的“处士”,虽是在野之身,但参与了不少日本政治事件。

▲安冈正笃青年时期的“贵人”酒井忠正伯爵(1893-1971)

同年,安冈结交了一位后来对他有重要影响的人物——酒井忠正伯爵。酒井比安冈大5岁,曾任日本贵族院副议长。酒井赞赏安冈的学识,介绍他认识了后藤文夫、广田弘毅、荒木贞夫等日本官僚阶层的“少壮派”。这批人在政坛上逐渐形成一个叫“新官僚”的派系,他们与军部密切合作,把日本推向法西斯道路,安冈则扮演了幕后“军师”的角色。

1924年,安冈结识了日本海军大将八代六郎。八代六郎曾任日本海军大臣,在日本海军中有极高的威望。同时,他还是阳明学的虔诚信奉者。某日,八代六郎请安冈到自己家中,讨论阳明学。两人的观点并不一致,从下午五点钟一直谈到半夜12点。八代夫人担心丈夫的健康,暗示安冈离去。八代却不依不饶,最后说,自己要思考一下安冈的观点,如果觉得安冈观点是对的,将拜安冈为师;反之,安冈就要拜自己为师。一周后,八代登门拜访安冈,承认自己的观点不对,并正式拜安冈为老师。这一年,八代63岁,安冈26岁。此后,八代到死都称安冈是自己的老师。通过八代的关系,安冈的学说在日本海军中传播很广。

在酒井等高官的支持下,安冈打着学术教育的名义,成立了一些机构。如1922年成立的东洋思想研究所,1923年举办的阳明学研究会,1926年创立的金鸡学院,1931年创立的日本农士学校,1936年成立的笃农协会,1942年成立的兴亚同学会等。安冈主持的这些机构,为日本政界、财经界培养了大批人才,并且是政商人员交往联系的重要渠道。

▲安冈正笃的学生八代六郎海军大将(1860-1930)

二战结束后,这些机构被盟军司令部勒令解散。1949年,安冈又成立了“全国师友会”,并在日本各地设立分支机构,联络政商各界的人脉。安冈面对战后日本的形势,调整了自己的思想,倡导儒教复兴,弘扬传统文化和传统精神。他宣扬阳明学的精神,提倡“活学”,即学以致用,力图重建日本人的价值观,重塑日本人民的精神面貌。当然,日本政坛也没有遗忘他,他仍然是包括首相在内的日本高官们的“幕后人物”。

安冈创立的学说,叫做“人物学”。这门学说的主旨是,研究历史人物,为现代人提供一个学习的榜样,帮助现代人完善自己的人格。他说:“研究人物最高贵的意义在于,体验我们未曾发觉的种种生活,接触我们往往容易忽略的人生深刻本质问题,完成自己的人格。”

四、日本政坛的“幕后军师”

安冈在幕后参与政治的事迹很多,下面简单说几件。

1945年8月,日本要起草投降诏书,这是高度机密的事情。日本天皇主持御前会议讨论后,由内阁书记官长迫水久常根据会议精神,亲自执笔起草。迫水绞尽脑汁,起草了两稿,仍然无法通过。迫水无奈,只好请安冈到自己家,请他执笔修改。安冈看过原稿后,提出了两点修改思路,得到迫水的赞同。

▲日本投降诏书(部分),红线标出处为安冈正笃修改

接着,安冈对原稿进行了大量修改。据他回忆,最重要的修改有两处:一是把原稿中的“欲永远确保和平”改为“为万世开太平”;二是在“朕欲忍其所难忍,堪其所难堪”一句前面加上了“义命之所存”。“为万世开太平”出自宋代大儒张载的“四句教”;“义命之所存”出自《左传》,原文是“以信行义,以义成命”。安冈叮嘱迫水,这两处是全篇诏书的着眼点,一定不能再改。谁知,投降书发表时,安冈加的“义命之所存”,被改成了“时运之所趋”。安冈为此大为恼怒,一生耿耿于怀。

我们中国典籍中的名句,被安冈用来掩盖日本法西斯的罪行,我觉得安冈很无耻。但从另一个角度上看,也不难看出安冈在日本政坛的地位,以及他对中国典籍的熟悉程度。

1960年6月,安冈的老朋友岸信介决定退休。为了争夺自民党总裁宝座,自民党各派系陷入混战。7月13日,总裁开选,可大家争吵了一天,也没选出来。当晚,池田的秘书官大平正芳到池田家商议对策。期间,安冈打来电话,叮嘱池田在第二天的选举中要以“低姿态”出现。第二天,池田遵嘱行事,顺利当选总裁,随即担任首相。

▲日本首相池田勇人,遵照安冈正笃的建议当选自民党总裁

1983年1月,安冈向秘书提到了“平成”这个词。同年12月,他就死了。6年后,1989年1月7日,日本昭和天皇裕仁驾崩。当天下午,竹下登内阁的官房长官小渊惠三宣布,新年号为“平成”。一周后,日本《朝日新闻》刊登题为《年号制定之谜》的文章,指出新年号与安冈又密切关系。两天后,日本《读卖新闻》也刊登题为《安冈之影》的文章,指出安冈与新年号的关系。1990年1月17日,竹下登在发表精选演讲时,首次承认安冈是“平成”年号的拟定者之一。

五、如何看待安冈这个人物?

安冈正笃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从政治立场上看,在二战前他就参与法西斯活动,二战后坚持右翼立场,在政治上是反动的。

冷战时期,安冈虽然放弃了法西斯主义,但坚持反共反华立场。他用恶毒的语言攻击共产主义,对新中国持敌视态度,反对中日邦交正常化。

举个小例子:前面提到的大平正芳是安冈的弟子,对安冈非常重视。在池田时代,大平正芳就常把自己的一些重要讲话稿,先交给安冈过目,两人关系之密切可见一斑。但是,在对待日本与新中国关系上,师徒俩有分歧,大平主张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大平出任田中角荣内阁外相,与田中首相一起访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年9月,毛泽东主席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中)和外相大平正芳(右)

田中和大平在访华期间,毛泽东主席送给田中一部线装的《楚辞集注》,周恩来总理送给大平一幅“言必信,行必果”的书法条幅。安冈借题发挥说,“言必信,行必果”出自《论语·子路》,周恩来送这条幅的意思是说,日本“硁硁然小人哉”,是骂日本人为“小人”,可是大平对此却茫然无觉,真是可悲又可叹啊!安冈以日本学术大师的身份,对外交中的一幅书法做出这样的解释,真有点“大师不要脸”的意思了。当然,他实际上是要挑拨中日关系。

从学术角度看,安冈并非没有可取之处。他一生浸淫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发挥阳明心学,写了一百多本书,创立了“人物学”,是有其可研究之处的。

安冈与国民党的一些学者和海外华人学者,有比较密切的关系。二战后,安冈曾几次访问台湾,会见过蒋介石、蒋经国国民党首脑人物,与海外学者徐复观、唐君毅等有良好的关系。徐复观撰文称他是“日本真正的汉学家”。安冈的著作,我国台湾地区曾翻译出版过一些。

个人认为,我们今天又必要研究安冈正笃这个人物。这对我们了解日本,了解日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了解日本右翼的思想,会有一些帮助。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