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书画代表作品,著名品书法作品?
著名的书法作品,首推《兰亭集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接下来是《祭侄文稿》和《寒食帖》;要论楷书,则有《多宝塔碑》《九成宫醴泉铭》《琴赋》《灵飞经》;论隶书,则是《乙瑛碑》《曹全碑》。
前面说的都是古人作品。现代人作品有田英璋、孙过庭。当然也有启功,欧阳中石、周慧珺、洪丕谟、赖少其、胡问遂、林散之、沈鹏、孙伯翔等名家书法作品
是爱新觉罗皇室的后裔?
是,而且是雍亲王一支。由于历史原因,启功不愿意提及此事。他的书法也是沿袭二王的馆阁体,主要以小楷为主。
启功书法的特点是什么?
启功先生的书法特色可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清、正、刚、雅,秀、润、和、天。启功书法不管是在点画、结字还是章法上都给人以平易近人,平和亲切之感,给人美的享受,让人赏心悦目,百看不厌。
就差公厕没题写的启功?
这个问题大家闹得不可开交,
对错难分,真假难辩。
是因为两位当事人都不在了,无法对证。
其实,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看待问题者的看法。看法不同,结果就不同。
看问题一分为二,找问题合二为一,解问题一针见血。
两位老人都已仙逝,功过是非,留于历史和时间去评价。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但肯定的是两位都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贡献领域不同罢了。
“贡献”无法用秤去秤,又怎么区分二者的贡献轻重呢?
邵先生大慈善家捐资助学,世人皆知,无可非议。
启先生文艺大家,一生从教,文化教育功不可没。
为什么启先没给邵先生题字一说,大家争论不休,终无结果。
真正原因不在其它,是两者当时把人性的弱点同时暴露与对方。结果才有今天大家争论的这个话题。
讲到此我先停顿一下,我把十年前吟的四句话读给大家听一听:
与走一世路
何乎当下时
世人多怪病
舍而后行之
“怪病”就是人性的弱点,文人有文人的通病,商人有商人共病。这无用质疑,是人都有。
当时邵先生找启先生题字,启先生一听来头大,本身做为文人清高的性格,听身边的人一讲,内心就又点小不满,何况半资捐建。更加坚定了启先生对邵先生无诚意的看法,便有了教教你什么是诚意。便有了:要写写“免楼”一奇谈佳话。能这样写吗?当然不能,只好作罢!
这才是——
题字满天飞,
不写逸夫楼。
世人争不休,
迄今无定论。
被启功嘲笑为猪蹄法的碑学大家?
谢邀,我是大成,我爱国学!
被启功嘲笑为“猪蹄法”的碑学大家,毫无疑问指的是何绍基了,不只是这一句,启功先生还说何绍基晚年,写字抖抖索索仅剩下画圈儿,不知道写的个啥。
这里我们完全可以排开个人攻击,以启功先生一生虽然怯让怕事,但不失光明磊落的性格,断不至于对毫无瓜葛的前辈高人何绍基有个人攻击意图,应是戏谑调侃之语。
启功先生一生不攻击他人,但他的臧否往往以笑语出之,由此可见,他对这位有清书法第一人的何绍基或在写字上、或在为人上,存在那么点不能认同之处。
我们需要厘清何绍基其人。
何绍基:1799年生,1873年逝世,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清代诗人、书法家。字子贞,号东洲、晚号猿叟(一作蝯叟)。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总纂,历充广东乡试考官、提督,视学浙江,擢四川学政,后被罢官。晚年主山东泺源、长沙城南、苏州扬州诸书院,提携后进颇多,博涉群书,于六经子史,皆有论述。这位老先生学书之路有几个小细节,显示出他与当时学人的不同之处。
清代学子,普遍遵循唐楷筑基,追求颜柳欧融合的风格,以更加贴合应试所需。纵不是馆阁体,终究离馆阁体不远。翁方纲、曾国藩等政坛领袖、学界大佬无不如此。
1、笔法古人开蒙没我们当今的孩子们这么早,往往七八岁才开始正式读书。何绍基直到十九岁学篆之前,大致也不能逃脱此例。
从颜字入篆,应是奠定了何绍基一生的笔法基础。颜鲁公本就是“篆籀笔法”,所谓篆籀笔法,不外乎八个字“含锋中行、骨气内敛”。但往往学颜字者离此较远,至清末更是如此,常会转变为形上笔笔是颜,气质上呆板俗媚甚至形同美术字,钱南园(晚年多作尤其《正气歌》)即为一例。但何绍基在改进颜字笔法时没有走时人兼取欧、赵,以致中侧混杂、拙媚不分的路,将篆籀笔法贯穿始终,使点画浑厚朴拙极有质感,这应拜十九学篆之功;
2、融汇古人由颜入碑的大家除了何绍基,还有赵之谦。
何绍基结字兼取隶、颜,但细微处还能看到欧阳通的变化,笔法却是地道的“篆籀笔法”(称为颜笔亦不为过),而气息却直接魏晋。赵之谦是典型的颜体结字以碑笔行之,兼纯羊毫为方笔,其中侧媚处与颜字已大异其趣。
何绍基二十九岁获欧阳通《宋拓薛少保书信行禅师碑》孤本,冬初获《天发神谶碑》拓本。此时二帖还显然没有引发何氏书法自有面目的出现,只是在积蓄材料的阶段。无论欧阳通还是天发神谶碑,都是方笔经典,(与其说欧阳通父亲欧阳询是二王帖学传人,不如说是北朝碑版和隋朝楷法的综合者来得更贴切)学颜、学篆,突然转向方笔书法,何绍基开始了方圆兼施的熔炼。
及四十三岁父何凌汉离世书碑,其颜字面目醇正而方直,间掺方笔,与其说是书法大家,不如说是丑小鸭已到少年。
3、光芒及至广泛临摹汉隶(一生临汉隶最勤且存世极多,汉隶百十品无不涉猎)。直到此时,那位“国朝第一”的何绍基开始露峥嵘且光芒不可敛收。
晚清,随着国力衰退、社会阶层内部撕裂已经不可遏制,满洲政府的愚民政策也开始失效。数百年未见的文坛、学界和书坛的中兴骤然呈现,如同一次文艺复兴。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等等超级巨匠纷至沓来。而在此时,常年赋闲的何绍基被公认“国朝第一”,这绝非偶然。
事实上,他的书法精气内蕴、笔法玄妙,常有笔未到而意到之处,越是书法高人,对其越是推崇备至。
下面说说关于何绍基的几个需要厘清的问题:
1、何绍基的执笔法古人说执笔无定法,启功先生提倡的执笔就是拿筷子,通达晓畅也符合人性,比沈尹默先生那个打死也要拨镫法的陈腐要高明得多。但不管怎样,书写环境从魏晋的“倚马而就”到清代的高桌大案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执笔法也不必恪守古法,其实还是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决定,并没有高下之别。
猪蹄法就是廻腕法,我们没有录像可以证明何绍基写字时时刻刻用廻腕,但大凡有一定书法临池功底的人都能明白,有些法帖的某些点画的向背和发力点,肯定是用了廻腕法。所以廻腕也好顺腕也好拨镫也好单钩也好撮管也好拳握也好,就跟我们的笔法一样,是随时可以转换以适应我们的创作构想的。
假如养成了习惯就成了陈规陋习,此时的书法要么违逆“书宗自然”的旨要,要么自己用自己的能力强行克服弊端。大成认为何绍基属于后者,但事实证明何绍基七十以后作品的确不是巅峰期,笔力虽在,但笔法繁琐不够生动自然,缺乏潇洒风致。由此,启功先生所言却也是实情。
2、何绍基的书学称“碑学大家”其实对何绍基是不够准确至少不够全面。何绍基以碑为体、宗颜之笔、气息流转笔法变幻富魏晋气,三者皆合,就是何绍基的书法艺术,所以何绍基并不同于赵之谦吴昌硕等人的一处开花、漫室皆香,他是真正的王铎、傅山之后的书艺集大成者。
3、何绍基的画圈圈书家多高寿。虽然何绍基75岁也不算低寿,但在书画大家中的确可以算年轻。很多晚清笔记里都有涉及到何绍基晚年。毕竟时代所限,此公晚年,所有大文人、大学者的三大爱好一样不缺“娶小老婆、玩三寸金莲、吸鸦片烟”,所以常年病体未愈,写字画圈圈也在可以预想的范畴之内。(相比之下,于谦的三大爱好可称作“缩微版、减量版和新社会版”)
我是大成,我爱国学!敬请点赞关注,冬夜码字,不胜温馨!我是大成国学堂,敬请点赞关注,我将持续坚持为大家赏析古代精美法帖!启功的书法那么好?
启功(察格多尔札布,1912年7月26日-2005年6月30日),满族,字元白,也作元伯,号苑北居士,北京市人,佛教信仰,清高宗雍正皇帝第九世孙,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西泠印社名誉主席等,主要作品有《红楼梦注释》、《古代字体论稿》、《诗文声律论稿》等。
早年师从贾尔鲁先生(羲民)、吴熙曾先生(镜汀)习书法丹青,从戴绥之先生(姜福)修古典文学;经傅沅叔(增湘)先生推介,受业于陈援庵先生(垣),获闻学术流别与考证之学。援庵先生慧眼识才,聘为辅仁中学国文教员、美术系助教、国文系讲师,兼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从事故宫文献馆审稿及文物鉴定工作;1949年任辅仁大学国文系副教授兼北京大学博物馆系副教授;1952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启功先生的书法特色,那就是:清、正、刚、雅,秀、润、和、天。 所谓“清”即清楚、清秀、清朗,一指用笔笔笔有法,清清楚楚,干净利落,一丝不苟,毫不含糊;二指笔画清劲,结字清秀;三指章法清朗、气息清新 ,令人神清气爽,如沐春风。“正”即正确,正气,端正,即学书路子正,方法正,笔正心正结字正 。“刚”即笔画刚劲有力,又锦里藏针,刚柔相济,骨力内涵,瘦不露骨,字形刚健;“雅”即文雅,雅致,有意蕴,有品位,富含书卷之气,无粗俗、狂野、怪异之气;“秀”即秀美,秀丽,笔画劲秀,匀称含蓄,结字多纵势挺拔,亭亭玉立,给人美的享受。“润”即温润、玉润,笔画刚健瘦劲但瘦而不干,瘦而不硬,而是骨肉匀称,如处子肌肤,温润如玉,遒美劲健, 因枯笔而出现的飞白枯中带润,枯而不燥与“和”相通之处,“和”谐,平和,“和”是启功先生的书法的最主要的特征。
启功的书法作品,无论条幅、册页、屏联,都能表现出优美的韵律和深远的意境,内紧外放的结体,遒劲俊雅的笔画,布局严谨的章法,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超水准,形成一家之风,被人们奉为“启体”。书法界评论他的书法作品为:“不仅是书家之书,更是学者之书,诗人之书,它渊雅而具古韵,饶有书卷气息;它隽永而兼洒脱,使观赏者觉得余味无穷,因为这是从学问中来,从诗境中来的结果”。人们常说“书如其人”,启功的书法,正如他人品学问一样,秀丽、博雅、才气横溢、风流洒脱。北京师范大学东门墙壁上的八字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启功先生亲笔提写的,这也是启功先生大师风范的真时写照。
启功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画家和书法家。他著作丰富,通晓古语言文学,甚至对已成为历史陈迹的八股文也很有研究;他做得一手好诗词,同时又是古书画鉴定家,尤精碑帖之学。欣赏他的书法作品,总要联想到他对碑帖的精深研究,因为他对碑帖的研究和他的书法艺术成就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碑帖之学是明清两代兴起的一门学问。一。这门学问除夸扬珍异、竞炫收藏的古董藏家不能算外,其路子约分为二类:一是研究其中历史资料,以碑刻文辞证史补事,或校读文辞;二是赏鉴、研究其书法艺术。启功先生兼于两者,更精于后者,他在两者之间融合贯通,其方法突破前人藩篱。“买椟还珠事不同,拓碑多半为书工。滔滔骈散终何用,几见藏家诵一通”。他写这首诗是有感于过去鉴赏家重视碑帖的书法,而对其中文辞则往往视而不见。名家如孙承泽、翁方纲以及叶昌炽莫不有此疵病,而他且不放过文辞内容。正因为这样,他把历来定论的《曹娥碑》驳得体无完肤。因此,所谓王羲之小楷《曹娥碑》,也就不存在了更何况蔡邕。如考证《鶺鸰颂》出于开元翰林供奉之手;日本藤远后之临《乐毅论》以证明王羲之书体势之雄强;鉴定张旭书庾信《步虚词作》实为大中祥符以后宋之笔;以西陲晋人残纸证《阁帖》中索靖书法的本来面目。这些都是翻书法史上成说的案,论据充分坚实有力,不得不令人信服。此外如论蔡襄、祝允明书法之未成自己体段;欧阳修、柳公权、赵佶、黄庭坚等书法用笔尽笔心之力,结字聚字心之势。而其中对历代著名书法家之特色,各时代书法的体势、风格,以至辨别书体源流,变迁原因,都是非常精辟。启功先生发现,字的重心不在传统的米字格的中心点,而是在距离中心不远的四角处,还推算出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正符合所谓的“黄金分割率”,对学习书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