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古典主义代表作家及作品,歌德的代表作有哪些?
歌德,德国文学家。歌德的创作囊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诸多方面,主要作品有剧本《铁手骑士葛茨·冯·伯里欣根》《伊菲格尼亚在陶里斯》《托夸多·塔索》等,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牧歌式叙事诗《赫尔曼和窦绿苔》,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长篇小说《亲和力》《威廉·迈斯特》(包括《学习时代》和《漫游时代》)、自传《诗与真》(四卷)和抒情诗集《东西合集》等。《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书信体小说,它描写青年维特和绿蒂之间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当时青年人反对封建,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的心声,使歌德享有世界性的声誉。
17世纪法国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古典主义戏剧?
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在三四十年代,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兴起,路易十四的专制统治日益巩固,首相红衣主教黎塞留直接干预文艺,文学创作开始规范化,文学反映出阶级妥协的精神。悲剧诗人高乃依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六七十年代是古典主义文学繁荣的时期,路易十四的极权统治也达到巅峰。王权进一步拉拢和控制文艺界,使文学更加规范化,御用化。这一时期文坛繁荣,名家辈出,佳作不断问世。代表人物有喜剧家莫里哀、悲剧家拉辛、寓言家拉封丹、文艺理论家布瓦洛等。十七世纪末期是古典主义文学衰败的时期,也是路易十四王朝盛极而衰的时期。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和封建贵族的迅速没落,阶级妥协日益瓦解,古典主义的政治基础已经动摇。拉布吕耶尔的散文和费讷隆的小说,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和批评。'古今之争'中的进步作家与古典主义保守势力展开了斗争,他们对王权不满,要求冲破古典主义的桎梏,争取更大的创作自由,显示出十八世纪启蒙思潮即将来临。
17世纪法国文学最大的成就表现在戏剧方面,出现了莫里哀、高乃依、拉辛等著名喜剧和悲剧作家。但是,在古典主义文学的繁荣时期和衰败时期,还涌现出不少散文家。他们的创作推动了法国散文的发展,如为让森派进行宗教辩护的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 1623-1662),描绘宫廷和贵族腐败风尚的拉罗什富科(La Rochefoucauld 1613-1680), 维护天主教的正统并以雄辩的宣道文著称的博叙埃(Benigne Bossuet 1627-1704) 等。 八十年代后,主要的散文家有拉布吕耶尔 ( La Bryere 1645-1696),他的随感式散文集《品性论》以简短精炼的片断批评世道人心, 抨击时俗流弊 ,直接影响到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的创作。费讷隆(Fenelon 1651-1715)是十七世纪最后一位古典主义散文家,代表作《忒勒马科斯历险记》(Les Aventures de Telemaque)以希腊神话为题材,谴责国君的穷兵黩武和穷奢极欲, 表现了十七世纪末中小贵族和资产阶级对路易十四的强烈不满。
中国当代有影响力的作家是哪些人?
感谢邀请!我国当代出现不少著名的作家,由于这些作家太多,由于各人有不同的读书的口味,看法不一定相同,下面是我本人喜欢的几位著名的作家,分别叙述一下:
(一)杨沬
我国当代著名的女作家杨沫,1914年生于北京,她的代表作《青春之歌》自1958年问世以来,多次再版,畅销不衰,累计发行500万册,已有10多种文字的译本,并被拍摄成同名影片,曾影响几代青年。1995年12月11日,杨沫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二)茹志娟
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侠,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她的许多作品如《百合花》、《静静的产院》、《如愿》、《阿舒》、《三走严庄》等都受到过茅盾、冰心、魏金枝、侯金镜等老一辈作家的好评,她的代表作是《百合花》。
(三)莫言
莫言(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我国当代著名作家。1980年代中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他的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莫言在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2011年8月,莫言凭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11日,莫言因其“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四)陈忠实
陈忠实,男,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鹿原》是他的代表作。其他代表作还有短篇小说集《夭折》《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以及文论集《创作感受谈》。 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陈忠实小说自选集》《陈忠实文集》,散文集《告别白鸽》等。
1997年获茅盾文学奖,其中《白鹿原》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系列,已发行逾160万册。2016年4月29日他因病逝世。
(四)舒婷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从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 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她的代表作是《致橡树》。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但事实上,她的诗歌更接近上一代载道意味较浓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
著名的侦探推理小说及作家有哪些?
龙齿刀,他的作品《双宇》,特别是尼雅之谜后4章,白夜流星前2章。其实整部双宇都是一部环环相扣的悬疑大剧,从头到尾悬疑就没停过。
虽然双宇属于科幻小说,不过也是悬疑小说,而且作者龙齿刀脑洞够大,悬疑的方式独树一帜,作为中国一流的科幻悬疑小说,值得一看。
(在起点上载录的一段,当然喜马拉雅也有)
雷嘉像是映到了光,眼睛都亮了:“张队,难道?又有尸体!”
张队不假思索的进来,快步走到了他们几个面前,把手上的资料拍到雷嘉手里:“这是死者资料,这个案子,很复杂。”
他屏息凝神的讲道:“这是北江区的一个案子,死者叫郭研华,你们看,资料上都有,还有这里,你看。”
雷嘉一边随意的翻阅资料,一边漫不经心的问道:“搞什么,北江区的案子,怎么交到我们南江来了,这,法医不是已经做过尸检了吗?”
张队一副无可奈何的表情,勉强的笑着说道:“呵呵,对啊,谁叫我们厉害嘛!好了,好了,言归正传,你们看,北江方面,确实已经做过尸检不假,不过,并没有得出结果,各位,是不是很意外。”
“没有查到死亡原因,哇,这又是一个无头案啊!”陈朵儿若有所思的说。
张队习惯性的,整理了几下袖口,接着说:“所以,他们想到了你雷神嘛,你的大名,已经在法医界传开了,没办法,能者多劳!这下,你就不会无聊了。”
杨耀鹏好奇的问陈朵儿:“诶!朵儿,怎么叫,又是一个无头案啊,什么意思啊你!还嫌不够乱吗。”
陈朵儿正准备反驳,雷嘉目不转睛的看着死者的资料,冷冷的说了一句:“好啊,我就是敢挑战,本人!”
一个小时以后,小会议室里,已经快要挤满人了,除了大量的资料,北江方面也派了刑警队长魏林峰过来协助。
魏林峰介绍道:“这个郭研华,39周岁,是一家科技公司的技术工程师。离异,有一个12岁的女儿,不过是跟着女方的,也就是说,他是个单身。一个景江清洁工,最早发现的,发现时全身赤裸,被装在一个透明的大口袋里,很显然,这是人为的抛尸迹象。”
雷嘉上下打量了魏林峰一番,魏林峰这个人,20多岁的样子,还特有男人味,穿着简洁紧凑的衣服,看上去肌肉的维度不耐。眼睛不大,却特别明亮,一看就是阳气十足,鼻子坚挺有肉,嘴唇也厚实,故意留出的胡子,好似两把波斯弯刀,咋一看,谈不上帅气,却给人以硬朗的感觉。
打量完他后,雷嘉问:“是在?水里发现的吗?咦?这郭研华看上去,还挺年轻的。”
魏林峰深吸一口气,左手不停的转动着打火机,他说道:“不是,是在岸边,不过应该是抛尸到水里,被冲上岸的,最初的法医鉴定,也证实了他,曾经长时间泡过水。”
雷嘉看着资料,补充道:“虽然长时间泡过水,皮肤有一点白,却没有浮肿。不是溺水而亡,你们看,死者面色正常,没有因为缺氧而发青,嘴唇也没有发紫,而且连瞳孔都没有散大。”
这时,魏林峰停下了,一直在手中玩弄转动的打火机,局促不安的说:“此外,还有三点特别诡异。第一点,是没有发现死者,有任何外伤或内伤;第二点是病理报告,也没有发现他死于何种原因;而最奇怪的是第三点,我们,我们无法判断他的死亡时间。”
话音刚落,雷嘉却似笑非笑的说:“啊?什么,无法判断死亡时间?你们在开玩笑吧!”
见雷嘉表情,魏林峰嗅到了一丝嘲笑的味道,他解释道:“真不是我们业余,你知道吗,从发现死者,直到现在,他都一直没有腐坏。先不说他在水中,到底泡了多久,就说,从发现死者,到现场的初步尸检,就是3个小时。还有,运回去又耽搁了2小时,详细尸检5个小时,他依然保持原样,你们觉得怪不怪。”
“还有这种事?那,那其他死亡特征呢,尸斑呢?脑干检查了吗?”雷嘉不解的反问。
“除了没有呼吸,心脏停止跳动,脑干检查没有反射,其他的体征,居然与活人无异,尸斑都没长一块!不过最奇怪的,还是他一直尸身不腐!”魏林峰全神贯注的回答道。
雷嘉听后解释道:“这淹死的人,没有尸斑,到也能解释得通,那是在冷水中,毛细血管收缩所导致的,这不奇怪。可奇怪的是,现在可是夏天,最近一个多月,重庆持续的高温,这怎么解释,难道是事先放入冷水中,然后在移尸?”
忽然,杨耀鹏想到一个问题,对魏林峰说:“诶!你们,查过他是什么时候,失踪的吗?这样对判断死亡时间,可以缩小范围嘛。”
魏林峰愁眉苦脸的说:“哎!就是查不到啊。据我们走访调查,郭研华这个人,性格比较孤僻,朋友也不多,在加上,他又是一个人住。这段时间,他又在休长假,他到底是什么时候失踪的,问遍了身边的人,一问三不知,谁都不知道。”
“哦?这样啊,那你们去他家,调查了吗?”杨耀鹏又问。
“去了去了,根据调查的情况,基本可以判定,他已经十几天没在家了。我们还查他的手机卡信息,这十多天里,根本没有任何信息。”魏林峰解释道。
听他这样一说,众人顿口无言,只有雷嘉喃喃自语的讲:“如果是十多天以前,他就死了,那这尸体,到底经历过什么,才没有腐烂呢?难道是经过了某种防腐处理?”
魏林峰惴惴不安的继续讲:“我们试了,就算把他放到常温下,几天下来,他也一点没变,好像,他还活着一样,妈的,想想我就觉得脊背发凉。”
此话一出,大家顿时瞪大眼睛,惊呼不可思议,雷嘉缓缓点头自语:“可以可以,还真有点儿意思。”
确实,经过雷嘉团队一整天的二次解剖,郭研华尸体的情况与魏林峰的描述如出一辙。死者血液均匀凝结,分布于全身,因此没有出现尸斑。此外,呼吸衰竭、心脏停止跳动,脑死亡,判定一个人,死亡的三个特点,都齐了。
可一个死人,竟然完全没有内外损伤,也没有腐败,更没有出现传统法医学、病理学的,其他兼项死亡特征,就连陈朵儿,对死者细胞,单独的活体检验,也并没有发现生命的痕迹。
起初,他们还怀疑尸体,是被某种高级化学剂防腐处理了,可后来化验了半天,也没有检查出任何品种的防腐剂。
这种情况,就很有点反科学的意思了,如果找不到原因,那么人类建立的法医学,甚至现代医学,都有可能遭遇挑战,这一点,雷嘉在明白不过了。
站在解剖台前,雷嘉捏着解剖刀,沉默不语,仿佛在思考着什么……
辛苦了一天,雷嘉略带沮丧的走出解剖室;魏林峰在外,等得都快睡着了,一见到雷嘉,便如打了兴奋剂一般亢奋,忙跨到他面前急迫的问:“怎么样!怎么样?雷神,有发现吗?”
雷嘉看了他一眼,沉默不语,那眼神,那表情,视乎已经说明了一切。过了好一会,他才愁眉不展的小声说:“对不起,暂时,没有发现。”
早就料到结果的魏林峰,还是失望的拍了自己脑门一下,习惯性的插着腰,仰起头,面着天花板摇头自语:“哎!连你都查不出来,那该怎么办,妈的,真他妈活见鬼了。”
雷嘉没有半个字的回复,转身向远处走去……
其实,他们已经尽力了,若是按照传统法医学的知识,确实无法查出死因。这也说明,不是法医个人能力的问题,而是法医学知识外延的问题,这点,雷嘉心知肚明。他是有点丧,然而却没有放弃。设想一下,解密,必然带来法医学的进步,而这个机会,就摆在他面前。
一个人,最异于常人的,往往就是思维方式,把失败看成机会,这样的行为,与其说是心态,不如说是智慧,这也是雷嘉与众不同的奥义所在。
从那以后,雷嘉玩命的研究起这具古怪的尸体,在那些别人看不到的角落,在那些别人休息的时间里,雷嘉却进入了真正的工作状态。他反复观看解剖的照片和视频,不断的查阅各种资料,不断的思考解惑。在最初的几天里,几乎都是通宵达旦,若不是身体吃不消,估计他根本不会休息,哪怕是一秒。
就目前的情况,最主要,是要搞清楚,什么东西,可以造成人的,长时间不腐坏,弄清楚了这个,才能抽丝拨解,一步一步的揭开真相。
雷嘉首先排除了,尸体冰冻的可能性,如果真是冰冻,这解冻以后,他也没有腐坏该如何解释啊,因此,这个可以被排除。
在查阅资料时,雷嘉发现,马王堆出土过一具女尸,名叫辛追,千百年过去了,都没有腐败,甚至,你还能看到她皮肤下的血管。但后来发现,她之所以不腐,是因为一直泡在含有水银的液体中,水银具有防腐作用,用现代仪器,是查的出来的。
死者郭研华,也有被液体泡过的痕迹,但不同的是,却查不出任何剂量的防腐剂,他与辛追,应该不是一回事,更何况,辛追离开防腐剂以后,身体是会腐烂的,而本案的死者,在常温下完全不腐。
而另外一个百年女尸,也引起了雷嘉的注意,她就是在安微灵泉,出土的一具明代女尸,她被装在一个柏树材质的棺材里,棺材的底部有少许的朱砂,而柏树棺材,在古代,那是崇尚“生育”的意思,换句话说,那个女尸,在她死前,应该是没有生育能力的。
这没有生育能力?会成为不腐的关键吗?她与郭研华之间,有什么相似性呢?雷嘉有所困惑,但是依旧没有找出原因,只留下一个问号,或者说是,一个记号。
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玩命的工作,必然带来休息不足,时间一长,人就不好了。俗话说得好,这吃洋参,不如睡五更,长时间的睡眠不足,让雷嘉患上了轻微的神经衰弱,常常头痛眼疲,很影响工作的质量。
这天,魏林峰陪着雷嘉工作到深夜,办公室就剩他俩人,魏林峰点了些宵夜,桌子上全是各种麻辣小串,他想着,在怎么辛苦,也不能亏了肚子。
他一只手拿着麻辣串,一只手握着啤酒瓶说:“哎!雷神,我一人喝着闷酒,很无聊啊,再说,你眼睛不停的眨,我看着都累,这都工作了几个小时了,休息下也好。”
雷嘉沉默不语,依旧是忘我的工作,像是没有听到一样。魏林峰又接着说:“这人啊,喝了粥,尿多;喝了酒,话多。所以你,别嫌我啰嗦,不补充好能量,亏了身体,都他妈等于零。”
听他说完,雷嘉才用力的挤了挤眼睛,然后闭目养神,魏林峰见他已经神情疲惫,为了让他休息,又劝道:“真的,嗨!我听说喝酒能激发灵感,李白就经常干这事,不信你来试试,弄不好,会有意外收获。”
“算了,我不喝酒,一喝就醉,唉!不过你说得对,我是该休息下了。”雷嘉少气无力的说道。
他起身来到窗前,显得人困马乏的样子,接着,用手按压着自己的睛明穴和鱼腰穴,像是做起了眼保健操。
雷嘉这几天的强迫式工作,虽然努力,但是收效甚微。这么说吧,其实压根就没发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只是他不愿承认失败,强忍着劳累,倔强的不肯放弃。
“你一个大老爷们,居然不喝酒,这喝酒也是,也是一种乐趣,你说你这人生,少了多少乐趣啊!”魏林峰一边享受的喝着,一边数落他。
雷嘉依旧是一副不苟言笑的样子,淡淡的说:“我的乐趣,你不懂。就好像,我也不知道,你喝这酒,又有什么乐趣。”
魏林峰看着手中的啤酒罐,付之一笑,他转动着啤酒罐,得意的说:“饭是根本肉长膘,酒行皮肤通七窍,女子一窍尽欢喜,七窍之乐谁知道,啊,谁知道啊!当然是,我知道了,哈哈!”
那边把酒言欢,这边的雷嘉依旧呆若木鸡,冷冷的说:“淫词艳曲,只有你这种淫荡之人,才喜欢酒。我这人,只有一个爱好,就是工作,法医的工作。”
魏林峰喝完手中的那罐啤酒,略显醉意,将空瓶子随手扔到桌上:“呃!法医,我不懂,但我是个警察,很多时候,我们是靠直觉在破案,什么是直觉,就是不经过大脑的感觉。我始终隐隐觉得,这不是人在作案,是鬼啊,鬼杀人,妈的!”
“你刚才说什么!”雷嘉忽然睁开了眼,显得容光焕发,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大声的叫道。
不怕鬼吓人,就怕人吓人,这突如其来的一问,让魏林峰也是一惊,然后不解的反问:“妈的,你干嘛,你吓我一跳,什么,刚才说什么?你在说什么?”
雷嘉转过身来,瞪着眼睛目不转睛的看着魏林峰,双眉紧锁:“你,刚才说了什么!”
魏林峰看雷嘉一本正经的样子,又看看桌子,迷迷糊糊的说:“我刚才说了什么?哦,我说鬼来着,啊!鬼杀人!”
“不,不是这句,前面一句!”
“前面,前面我说了什么了,嘿!你小子,干嘛问这个?”魏林峰挠挠头,更加疑惑的瞪着他。
雷嘉用手指着他,语气神秘的说:“你刚才说,不经过大脑的感觉,是吗,我说的就是这句。”
“啊!我刚才说了吗。哦,对啊,不经过大脑的感觉,这有什么问题?你把我搞糊涂了!”魏林峰若有所思的问。
雷嘉双手交于胸前,右手拧着衣领,一边慢慢走一边想着说:“人的五感,都是由大脑控制的,法医学研究尸体,也都是基于这五感,因为科学讲究的,是看得到的东西。可除此之外,人其实还有一种感觉,就是潜意识,对,就是你刚才说的直觉,它真实存在,却又无法证伪。这也是医学,特别是法医学的一个漏洞,一个BUG。而凶手,会不会就是利用了这个BUG,用潜意识的某种手段,杀人于无形。所以,我们在五感上找不到任何破绽,是因为我们,我们都是局外人,专业不对口,怎么可能玩得过呢!”
魏林峰揉了揉眼睛:“潜意识,杀人?恩?我真不知道你在说什么,越听越他妈糊涂。”
雷嘉拿出一支笔,笔尖朝上,握在手上,解释道:“如果我捅你一刀,将你杀害,那是触觉杀人;如果我用声波武器,将你震死,那是听觉杀人;如果给你吃毒药,把你毒死,那是味觉杀人;而吸入过量浓烟,是嗅觉杀人。”
还没等雷嘉讲完,魏林峰拍拍大腿,灵机一动抢话道:“哦!扮鬼吓死你,那是视觉杀人,对吧!”
“算是吧,这就是常规的五感杀人;而如果,是用潜意识把你杀了,你只会有一种死法!”雷嘉表情诡异的说。
“这种死法,就是全脑死亡。换句话说,大脑先死,然后人,才会跟着死去。”
魏林峰大惊失色的深吸一口气,思考了一会问:“全脑死亡?不就是脑死亡吗?又有什么区别啊。”
雷嘉不削的看了他一眼说:“你不懂,是正常的,别说你不懂,大多数经验丰富的法医,都未必懂!”
见他明显搭不上话,雷嘉接着说:“因为脑干,控制着呼吸,所以我门传统的法医学认为,只要是脑干死了,人就必死无疑,因为不能呼吸,这呼吸一停,大脑缺氧,人的全脑就跟着死去。”
虽说魏林峰不是法医,但是多年的办案经验,也接触过不少法医知识,他严肃的问:“对啊,这不就是全脑死亡吗?有什么问题!”
“但是,你知道吗?大脑死亡,也可以分为物理死亡和生物死亡,刚才我说的那种,就是生物死亡,但并不等于物理死亡。而这物理死亡呢,又可以分为脑脉冲死亡和脑容死亡,当然,这是著名医学家,张启宁教授的观点。”雷嘉来回走动着说道。
魏林峰小声回复:“脑脉冲死亡?脑容死亡?听不懂。”
雷嘉见他疑惑不解,于是清楚的说:“我这么给你解释吧,这脑脉冲就好比人的记忆、思想、知识等等,它是一种能量方式的,电脉冲信号。或者反过来讲,脑脉冲就是一种能量,在有些情况下,人死后,脑能量,也就是脑脉冲,不会立刻消失,他还停留在死者大脑之中,所以,严格来说,他并没有死,因为他的意识还在。”
“哦,明白了,也就是说,人死了,灵魂还没有死,对吗?”魏林峰顿悟一般的说。
雷嘉微微点头:“好吧,你喜欢叫它灵魂,那就灵魂吧。”
“这也太神了吧,有点颠覆我的三观啊,看来跟你在一起,确实能学到不少好东西。那,你刚才说的那个,脑容死亡,又是什么意思呢?”魏林峰歪着头继续问。
雷嘉狐疑不决的想了一会,说:“这也是我,一直有所困惑的,我们目前对大脑的研究才处于萌芽阶段,对它的了解,几乎可以用冰山一角来形容。张启宁教授认为,人的大脑,目前只开发了不到10%,也就是说,另外90%还在沉睡之中。换言之,人死之后,死去的也只是这10%的已开发大脑,而剩下的90%,未开发的大脑,却不能证明它也跟着死去。这就是脑容,如果100%开发后的大脑死去,就叫全脑容死亡,这是人的终极死亡!或者叫超级死亡!”
“如果结合本案,你的意思是说,尸体之所以不腐,没有一般死亡特征呢,有可能是脑脉冲没有死亡,或者没有全脑容死亡,是吗?但是,为什么只有本案,才有这些特点呢?”
雷嘉淡定的说:“哎!所以,死者大脑,在死之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很少有人说得清;还有,死者到底是不是真的死了?目前也无法确定。不过还是那句俗话,只有透过现象,拨开迷雾,方能看清本质。”
听他这么说,魏林峰先是兴奋,仔细琢磨过后,又开始叹息道:“照你的意思,这属于未知的科学领域,那这案子,岂不是没法破了,哎!害老子白兴奋一场。”
雷嘉听出了魏林峰的失望与无奈,他抿了一下嘴,神秘的说:“其实,那到也未必。”
魏林峰半眯着眼睛说:“都是未知科学领域了,你还有办法啊!哎,算了算了,吃饱喝足,都撤了吧,我也真他妈的累了,这该死的案子。”
这时,雷嘉歪着嘴诡笑道:“怎么,不想破案了?你小子,也太容易放弃了吧!”
人生是戏,全靠演技,这句话体现在魏林峰身上,连比喻都不算。他故意摆出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其实心中坚定不已。这个案子,魏林峰是一定要破的,就算今天破不了,大不了等一年,一年破不了,那就十年。总之,他是一个要强的人,特别对那些高明的罪犯,更是无法忍受其逍遥法外,或许这也是他,异于常人之处。
魏林峰还故意装腔作势的说:“连你都破不了,那我还有什么办法,没办法呀,这个对手太厉害了,哎,不是对手,我们认输吧!”
雷嘉当然也知道魏林峰的小心思,激将法嘛,只是从一个五大三粗的大老爷们嘴里说出来,始终感觉有些阴阳怪气儿的。于是不削的撇了他一眼,然后似笑非笑的说:“其实,这虽然是法医学的未知领域,却未必是脑科学的未知领域。这么说吧,只要我们能找到一位顶级的脑科学家,相信不难解密。”
魏林峰听他一说,顿时清醒了过来,顷刻间,两弯浓眉竖起,正儿八经的说:“好,找脑科学家的事情,就包在我身上了,明天,明天我就办这事。”
有哪些关于世界美术史音乐史艺术史书籍推荐?
西方音乐通史著作概谈
所谓通史,即是从时间上连贯记述最早到现代的历史。对音乐通史的要求,首先叙述的内容广泛,重要的时期、地域、风格、体裁、作曲家和作品都应该涉及到,但不一定深入。其次,在整体上要体现历史发展脉络,特别是在音乐发展的内在动因和外部表现方面,要给人一种印象深刻的整体认识,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没有泰斗权威级别那种才华横溢、学识积淀和理论素养,往往会流于平庸乏味。
常见的西方音乐通史,从篇幅上看,有单卷本和多卷本之分;从作者上讲,有单人著述和多人合著之别。
单人著述的单卷本音乐通史中,最好的也是国内影响力最大的当属保罗·亨利·朗的《西方文明中的音乐》(顾连理、张洪岛、杨燕迪、汤亚汀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和杰拉尔德·亚伯拉罕的《简明牛津音乐史》(顾犇译,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保罗·亨利·朗年仅四十岁就写出了至今依然傲立的《西方文明中的音乐》,其深刻的洞察力和鞭辟入里的评析,并没有让这部巨著因年代久远和材料陈旧而褪色,现在读来仍然让人对其才情佩服万分。杰拉尔德·亚伯拉罕的《简明牛津音乐史》出版至今也已有四十个年头,但它的写作体例和宏大叙事对我影响最深。除了西方音乐外,该书还简述了其它文明的音乐发展历程,以及对西方音乐的影响。尽管亚伯拉罕谦逊地称自己是用“望远镜”的方法来观察音乐史,但此书涉及到的作曲家和作品之多,仍令人叹为观止,不免让当时初入古典音乐之门的我产生“生也有涯,乐海无涯”的慨叹。《简明牛津音乐史》的断代方式和传统不尽相同,虽然为编年史体例,但每个时代以重要的地区为中心,辅以体裁分类为章节,在最大程度上清晰地体现了音乐内在发展动因。因此,《唱片中的西方古典音乐史》也尽可能地以此为框架和组织方式。
多人合著的单卷本音乐通史中,最常见的是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和J·彼得·伯克霍尔德的《西方音乐史》,目前已出到第九版(第十版即将于2019年7月出版),国内翻译了第四版(汪启璋、吴佩华、顾连理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和第六版(余志刚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作为美国音乐专业本科生教材,该书具有叙事脉络清晰、重点突出、材料丰富和语言易懂等优点,非常适合音乐专业初学者。而Craig Wright和Bryan Simms编著的通识教材《西方文明中的音乐》(和保罗·亨利·朗的巨著同名),更侧重音乐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更适合普通人。
单人著述的多卷本音乐通史,在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初期是常见的编撰方式,英国人伯尼(Burney)的《音乐通史》(A General History of Music,1776–89)、霍金斯(Hawkins)的《音乐科学与实践的通史》(A General History of the Science and Practice of Music,1776)和德国人福克尔(Forkel)的《音乐通史》(Allgemeine Geschichte der Musik,1788–1801)都是重要的历史文献。然而,随着历史音乐学的各个方向爆炸式的发展,个人对“越来越多的东西知道得越来越少”,那种不世出的天才式的通才大家也不可能对所有方向都能清楚地把握,这也让人觉得现在不太可能出现单人著述的多卷本音乐通史了。然而,2005年塔鲁斯金(Taruskin)的六卷本《牛津西方音乐史》(The Oxford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尚无中译本)的横空出世,让人大跌眼镜。塔鲁斯金整整花了十年时间完成的这套巨著,打破了如今人们对单人著述多卷本音乐通史可能性的质疑。尽管该书不少内容引起学界争议,但塔鲁斯金的功力之深厚、目光之锐利、见解之独到不得不让人承认他站在了当今西方音乐史学的巅峰。该套通史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合为一卷,十七和十八世纪合为一卷,十九世纪一卷,而二十世纪分为两卷,另有索引一卷。由此可见,该书的音乐断代分期和比重都与传统认知有较大差异。
现在更常见的多卷本音乐通史都是多人合著的。也是二战后音乐历史编撰学的主流。每一卷、章和专题都由该领域的专家撰写,突出了专业性,代表了写作时最新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英语世界最权威和最具代表性的多卷本音乐通史当属以下三部。
十卷本的《新编牛津音乐史》(The New Oxford History of Music,1957-1990),用亚伯拉罕的话来讲,是用“显微镜”的方式来观察音乐史,涉及到几乎所有当时已知的音乐史内容,甚至无数的小作曲家都有提及,这些名字至今在中文书刊资料中都没有出现过。该通史的断代分期也不同于传统:第一卷《古代和东方音乐》,第二卷《中世纪早期到1300年》(该卷于1990年重写了第二版),第三卷《新艺术和文艺复兴,1300到1540年》(该卷于2001年重写了第二版,但只出版了第一部分,其它部分至今没有出版,似乎已经烂尾),第四卷《人文主义时代,1540到1630年》,第五卷《歌剧和教堂音乐,1630到1750年》,第六卷《音乐会音乐,1630到1750年》,第七卷《启蒙时代,1745到1790年》,第八卷《贝多芬时代,1790到1830年》,第九卷《浪漫主义,1830到1890年》,第十卷《现代,1890到1960年》。由于成书较早,叙述内容截至1960年代,缺少了最近五、六十年的音乐发展史,而且内容已显陈旧,这套通史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但也不失为最全面的以风格、体裁、作家、作品为主线的传统写作体例的通史。
《诺顿音乐史导论》(The Norton Introduction to Music History)丛书,形式上为断代史,但合在一起也可视为一部多卷本音乐通史。这套丛书是美国音乐专业研究生教材,按照传统音乐史断代分期分为六卷:《中世纪音乐》、《文艺复兴音乐》、《巴洛克音乐》、《古典音乐》、《浪漫音乐》和《二十世纪音乐》。目前国内上海音乐出版社正在组织引进翻译,除了《文艺复兴音乐》和《巴洛克音乐》,其余各卷均已出版。这套丛书每卷由一位专家所撰写,因此,每部断代史的组织和风格比较统一,选取的作品范例特点突出,分析较为详尽,是引导学术入门的佳作。
剑桥大学出版社组织出版的《剑桥音乐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Music)系列丛书已出版十一部,其中七部构成了完整的编年史,除了《剑桥中世纪音乐史》(分为上、下两卷),其余各部均以某个世纪作为划分依据组织编撰,从十五世纪到二十世纪各为一部。这种历史编纂写作方式避免了对于断代界限的争论和各部断代史之间过渡时期的重复,同时打破了我们以往的对断代风格贴标签(例如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等)的思维惯性,既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也反映了当代西方音乐史研究的一种新趋势和反思。而每一部的编写方法也不拘泥于传统编年史顺序,通常由不同专题来构成章节,并由主编组织该专题的知名专家学者来撰写。因此,全书的组织形式和语言风格因人而异,甚至学术观点也不完全统一,颇有些百家争鸣的意思。该系列通史还有一点独特之处,即大多数卷本甚至没有任何谱例(中世纪卷相对有少许谱例)。剑桥版通史受到1980年代开始流行的新文化史,以及1990年代发端于美国的“新音乐学”的显著影响,而究其源头,则带有法国年鉴学派微观史学的特征。除了传统的风格、国家地区和作曲家作品的一般性叙述,剑桥版通史以更多的篇幅来讨论音乐史研究的新领域、新专题和新成果。以往音乐史中很少出现的音乐理论史、教育史、文化史和社会史等内容,以及音乐和艺术、科学、人文等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叉影响,都是重点阐述对象。这使得《剑桥音乐史》极具前沿性、广泛性和深度。
17世纪法国古典文学理论集大成者是哪位?
尼古拉·布瓦洛Nicolas Boileau Despreaux(1636—1711)法国诗人、文学理论家。被称为古典主义的立法者和发言人。最重要的文艺理论专著是1674年的《诗的艺术》。这部作品集中表现了他的哲学及美学思想,被誉为古典主义的法典。
1636年11月1日,他生于巴黎,是一个法院书记官的第十五个孩子,二岁丧母,十二岁因结石开刀,手术失误,导致他终身不娶。他在索邦学院攻读神学,后来改读法律,二十岁当上律师。继承他父亲遗产后,放弃以律师为职业的意图,专心从事文学创作。年轻时曾和一些所谓自由派的文人来往,其中包括喜剧家莫里哀和悲剧家拉辛。这一时期,他写了若干讽刺诗,对当时某些官方和半官方人士往往采取讪笑的态度。中年开始和权势人物接近,由于路易十四的情妇蒙代斯邦男爵夫人的引荐,布瓦洛觐见了太阳王。1677年和拉辛同时被任命为“国王的史官”,享受年俸二千金路易的优遇。1684年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作品
布瓦洛青年时期的作品主要是《讽刺诗》,第1至7卷发表于1666年;第8、9两卷发表于1668年。1666年还发表了一部《小说人物的对话》,讽刺的矛头指向当时附庸风雅、咬文嚼字的文人。中年时期的重要著作是《诗的艺术》(1674)。此外,还有《尺牍诗》(诗体书简,9卷,1674~1683)。晚年除继续写《讽刺诗》和《尺牍诗》外,著文反对沙尔·佩罗等人的厚今薄古的主张。他的《关于龙琴的思考》就是为此而作。
《诗的艺术》是布瓦洛的代表作,在文学史上被认为古典主义文学理论的经典,它对17世纪以及后来的法国文学影响很大。这部用匀整的亚历山大诗体(每句12音缀)写的文学理论,共分四曲:第一曲是一般性的原则,如写作必须有灵感;热爱理性,遵循马莱伯开创的道路;听从一个“贤智的友人的劝告”等。第二曲论述牧歌、挽歌、颂诗、长歌行、十四行诗、歌谣等体裁。第三曲论悲剧、喜剧和史诗等体裁的创作规律;作者反对悲剧用浪漫主义的格调,反对喜剧油腔滑调,也反对在作品中追求十全十美的英雄人物;他重视观察人、描绘人。第四曲对作家们提出一些合乎正常情理的忠告。
布瓦洛在笛卡儿唯理主义的哲学基础上,继承古希腊罗马尤其是贺拉斯的理论传统,总结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创作经验,提出了自己的美学思想。他认为“理性”是一切的准绳,也是文艺创作的根本原则。“请爱慕理性吧;务使你的一切诗文,仅凭着理性获取光辉和价值”。他提出的所谓的“理性”,即常识、天性,它是永恒、普遍、自然的。美源自理性,美必然合符理性,因而具有绝对的价值和普遍永恒的评价标准。
他还提出“摹仿自然”的原则。所谓“自然”,即“人的自然”或“自然人性”,即经过理性净化了的自然。具体来说,“摹仿自然”就是要“研究宫廷”“认识城市”。布瓦洛崇尚理性和自然,认为“只有真才美”,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在文艺作品方面,他认为文艺创作要以古人为榜样,因为古希腊罗马的古典作品体现了普遍理性与自然人性,具有高度的真实性。悲剧是“高雅”的体裁,要用崇高,悲壮的诗体来表现宫廷生活;喜剧是“卑俗”的体裁,需用日常的语言来表现下层社会生活。作品要遵守严格的“三一律”。人物性格应定型化和类型化。布瓦洛不是古典主义理论发明者。《诗的艺术》中的主要论点,如悲剧的“三一律”等,在他以前就已有人提出。但是《诗的艺术》把古典主义文学的主要观点编写成简练通畅、便于记诵的诗句,对古典主义理论的普及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布瓦洛的美学理论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体系,对欧洲文坛有深远影响,促进了法国古典主义文艺特别是戏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