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摄影代表作品,一些摄影作品都把影调在后期更改?
作为摄影人都知道摄影有题材之分,不同的题材有不同的意义。新闻注重真实性,大多以原片为主。艺术类的可适当加大后期幅度,以满足创作要求。旅游风光照比较随便,为的是留下一个纪念。记录历史变迁的档案类以原片为佳,可以为若干年后留下一当初的真实记录。风光摄影创作以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少量修饰以期达到效果。但是即然称之为“摄影作品“,那么,拍摄只是手段和工具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纯粹目的。以拍摄为主还是以后期PS为主,都为目的服务,摄影是为达目的过程,其中的手法手段或工具越多越好。如果单纯从拍摄来讲,摄影师的前期已经可以运用各种技术手段(灯光、滤镜、曝光、白平衡 、镜头、视角、景深、构图等等拍到各种“面目全非”的图片。就算在没有当前快捷便利的电子PS工具的时代,后期也会做一定的人工处理,比如在胶片时代就有很多的手法和工艺,冲片开始就可以增感,负冲等,冲完后的“底片”上更可以动刀动笔来修版,上色,印照片时各种合成遮挡等等,而现代PS其实一直是摄影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在这里再还可以这么理解,按下快门只是摄影的一部分,后期同样是摄影的重要部分,只有照片(成品文件)才是摄影的产品、完成品!只按快门不做照片(pS)是半拉子摄影,可能合适称呼为拍照。没有暗房(后期)的摄影师是不完整的,主动放弃暗房(后期)是艺术创作手段的缺失。对所谓“作品”才是真的要讨论的目标。比如新闻摄影怎样才算不P图。喜欢人文拍摄的朋友可能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在拍摄主体人物的时候,确实因为当时环境条件或时间限制,拍出主体可能会显得昏暗,无法表现出想那达到的目的,我们会不会放弃当时的拍摄,我认为一般拍摄者都不会放弃,那么我们得到图像后需要对影像中想要表达的部分做一些调亮,而这种单纯调亮并没有违背真实表达的意图,这类的影像仍然是可以作为历史影像资料的。其实新闻摄影工作者遇到的这一类问题可能相对会更多,而新闻是即发性的,有些镜头稍加犹豫就会错过,并且再也无法重现,那么后期做一些相应的技术性的调整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些相对正规的摄影比赛是不允许对照片做过多后期的,但还是会允许简单调整亮度、对比度等后期处理的。当然,如果把摄影以后期PS为主,把图像处理的面目全非,这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摄影作品,这类作品更准确的定位或许应该算是艺术作品吧。所以前期精美构图、明确主体、选好角度、并且定位好优越光线的机位,对拍摄出好的作品非常重要。但前提是拍摄一。当然,如果把摄影以后期PS为主,把图像处理的面目全非,这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摄影作品,这类作品更准确的定位或许应该算是艺术作品吧。所以前期精美构图、明确主体、选好角度、并且定位好优越光线的机位,对拍摄出好的作品非常重要。但前提是拍摄事件时能不能有一个这样的环境或允足的准备时间。所以由此来看,在不影响事件的真实性情况下,后期调整仍然可以作为历史影像资料。
当年狂拽酷炫的杀马特?
这两年,导演李一凡带着他的纪录片《杀马特我爱你》在各地进行线下小范围的放映与交流。这部于17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通过采访遍布中国各地七十多位杀马特,并且完全凭借他们的自述,梳理了杀马特现象的发展脉络,呈现了这一群体的生活与困境、选择与命运。借助这部纪录片,许多人才第一次知道杀马特是什么意思,知道杀马特青年们并非“脑残”“低俗”,杀马特现象其实反映了中国城乡二元对立格局背后沉重的农民工身份困境,甚至许多观众看完这部影片后惊讶地发现“原来大家都是杀马特”。那么,选择成为杀马特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群人?他们被谁打压?为何消失?现在还有杀马特吗?曾经的杀马特去哪了?为什么我们都是杀马特?
△图源:百度图片
杀马特的前世今生
杀马特这个名字到底什么意思?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它来源于smart这个英文单词,被刚开始使用的人音译为杀马特,好读有个性,听起来很酷,不好惹。正如他们选择这个单词时看重的正是它意味着“聪明的、时尚的”。而在视觉造型上,其实模仿的是日本的视觉系摇滚(visual rock)。日本视觉系摇滚乐队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以X JAPAN为代表,他们其实也是受到欧美华丽摇滚(glam rock)的影响而诞生,以华丽夸张的发型和服饰来表达叛逆的个性与重金属音乐风格。由于他们的音乐质量颇高,渐渐的视觉系摇滚在日本也不再是完全的非主流音乐,受到一定的尊重。
△X JAPAN乐队,图源:百度图片
但大约兴起于2007年的中国杀马特,与摇滚乐已经完全无关。对于杀马特是如何开始的,网络上流传着多个版本,谁才是创始人也无从考究。流传较广的说法是,杀马特创始人是一位95年生名叫罗福兴的广东梅州人。据他的讲述,他十几岁便出来打工,打工的生活辛苦且无聊,偶然在网上看到这种日本视觉系造型,觉得特别酷,便去发廊做了类似的发型,发到QQ空间,结果被许多人看到和模仿。模仿与加他好友的人越来越多,他便建立QQ群,并选择了杀马特这个词作为家族称呼。
与杀马特同时存在的,还有诸如葬爱、残血、狂少等各种非主流家族。在视觉造型上,这些家族都喜欢长发、爆炸头、盖住眼睛甚至半张脸的刘海,喜欢各种花哨鲜艳色彩的服饰,而杀马特家族与这些家族最大的区别,就是头发一定要反重力竖起来。由于杀马特的造型算是最夸张的,所以杀马特家族更加广为人知,乃至现在已成为所有非主流家族的代名词。
△图源:百度图片
在线上,杀马特家族建立了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QQ群,入群还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比如必须要看到申请人的发型是符合杀马特反重力的标准。在QQ群和QQ空间,天南海北玩杀马特的人互相交流最新的发型信息,展示自己的新造型,讨论各自的生活,亦或者找对象、找工作的话题,甚至没钱了还可以找地方借住......
△“QQ空间是最温暖的地方”,纪录片《杀马特我爱你》
在线下,杀马特最为集中的地方是广东,尤其是东莞的石排。因为实际上,绝大多数杀马特都是90后、95后新一代农民工,他们的工作去向就是流水线工厂。在广东的东莞、汕头、中山等城市,则拥有不计其数这样的工厂。08、09年的石排,工厂休息日,街上、公园里、溜冰场,随处可见顶着扇子头穿着低腰紧身裤的男生,顶着爱心头穿着超短牛仔裤和网袜、化着烟熏妆的女生。他们的娱乐方式倒是非常简单,逛逛公园,聊聊天,溜溜冰,自拍一下,成群结队在街上臭美一下自己新做的造型。
△图源:百度图片
然而,仅因为大众认为他们的造型“雷人”、土味、不符合主流审美,从10年开始,从不曾对社会造成实质性伤害的杀马特,开始遭受到从线上到线下的大肆攻击。黑客攻占或是解散了他们的QQ群和贴吧;假杀马特则顶着假发做骚扰市民或一些自黑的行为,并拍摄视频照片发布到网上来污名杀马特(实际上,自黑不是杀马特);工厂原本并不限制他们的发型,后来也开始要求他们必须剪去长发染回黑发,原因则是怕他们吓到年长的人。同年,国家提出“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社会掀起一次新的“道德运动”,杀马特也被包括在整顿对象里。不论是因为民众自发的排斥,还是国家和主流媒体层面的抵制,杀马特开始逐渐变少。2013年左右,杀马特就几乎消失于人们的视野了。
△“自黑不是杀马特”,图源:纪录片《杀马特我爱你》
到了2016、2017年,在快手这样的平台,则出现了一批以拍摄乡村非主流舞蹈、自黑自嘲搞笑视频为主的账号。他们留着长发,穿着彩色的紧身裤,以农村环境为背景,创作了大量“土味”视频作品,引发了所谓的“非主流文艺复兴”。这些账号背后的创作者,有些是曾经的杀马特,他们从城市回到农村,不具备一技之长,却发现在网上有很多人愿意看他们而取乐,于是拍视频开直播以此赚取生活费。有些则是较为专业的短视频制作团队,模仿乃至恶搞杀马特。
△纪录片《杀马特我爱你》
快手是草根文化的大舞台,其中不乏以低俗行为和恶劣行径博取眼球的内容,许多杀马特主题的账号则充斥着这样的内容,引起用户的反感。2017年快手封杀了一批涉及色情、暴力、政治不正确、低俗等内容的账号,被称为快手净网行动,其中就包括不少违规的杀马特账号。然而经过这次净网,即使是并没有违规操作的“原装”杀马特也逐渐无法依靠视频和直播维持生计。
如今,不论是在线下世界里还是网络世界里,我们都很少能看到真正的杀马特了。
为什么成为杀马特?
13年后,当我们回过头去看待发生在08年的这一引发全国热议的社会文化现象时,我们除了发现自己的青春不再,再次感叹他们的造型怪异不主流,我们还能发现什么?如果说17年网络世界里的真杀马特们做直播拍视频是为了谋生,允许大众像看猴一样取笑消费他们,那么08年选择成为杀马特的他们又是因为什么?他们自己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呢?
实际上,如前所述,在08年选择成为杀马特的不外乎都是90后95后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多数来自西南和中部省份里较为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在成为农民工之前,他们还有另一个身份:留守儿童。在《杀马特我爱你》的片尾,许多杀马特都提到了自己从小与父母之间的聚少离多,对亲情与完整家庭的渴望。家境贫困,父母离家打工,乡村教育资源差,随着身边许多长辈和同辈都离开农村去城市,农村环境更显单调,大城市成为他们想象中的出口。
△纪录片《杀马特我爱你》
他们中的许多人十三四岁便跟随村里年长几岁的人来到沿海城市。未满18岁、小学或初中学历,基本上都只能到流水线工厂打工。然而,城市并非如他们所想的一样拥有很多机会与乐趣。被骗押金、每天至少12小时的重复性劳动、极低且稍不留神就被克扣的工资、没有朋友、没有娱乐、没钱去市中心消费、一个月两三天假期......在互联网大厂的“厂民”哭诉996之前,这些流水线工人早已提前十年步入996。
笔者也曾经在中考结束后被父母以挣零花钱的名义要求进厂打过工,每天12小时、完全机械性的劳动、白班夜班轮流,强度完全不是一个十四岁青春期孩子能够承受的。笔者只坚持了半个月,实际上也很少流水线工人能长期坚持这一工作。因为不论在经济回报、身体健康还是精神满足层面,这一工作模式都是对人的极大折磨与损耗。中国从千禧年开始的经济腾飞、“中国制造”神话以及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一定程度上却是以此为基础的。
这样压抑的工作与生存空间,结合千禧年第一个十年的大环境及纪录片中杀马特们的自述,笔者认为,当年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成为杀马特,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内部心理需求也有自身条件或外部环境原因,两者互相交织。
从内部心理需求角度来看,首先,是对自我保护的需求。
城市比他们想象得要复杂。比起农村,城里确实有更丰富的机会,但也潜伏着更多的危险与欺骗。筹备纪录片时,李一凡导演希望联系到更多杀马特来做采访,并且想从他们手中购买他们以前录下的流水线工厂视频。“杀马特教父”罗福兴建议,要告诉他们接受采访或售出视频都是“不要押金”的,因为许多杀马特刚到广东时都曾被工厂老板骗取押金或是被看似好心的陌生人骗得身无分文。所以必须要有这四个字,才能消除许多杀马特的担忧。因此,实际上,他们非常需要让自己看起来酷和不好惹,让自己更具有“震慑感”。没有任何其他资本及权力的他们,能动用的便是自己的身体。
△“你就觉得有安全感了”,纪录片《杀马特我爱你》
因此,他们看中日本视觉系风格的造型,并非没有道理。这种造型把头发吹得尽可能大和长,矮小的个子能因为头发增高起码5公分;刘海长到只能看到半只眼睛,增加了神秘感;红色裤子,烟熏妆,铆钉、纹身、网袜和厚底鞋,增强了个性、气场与力量。他们需要也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让城里人看到,他们是时尚的,是有自己想法的,不是胆小怕事可以被随便欺负的。甚至可以说,虽然他们知道杀马特风格不是城市主流,但是他们也不再是完全的农村人了,起码有半只脚已经算城里人了。城里人应该不会那么喜欢欺负城里人,他们想象。
其次,是对个性、自我与自由的需求。
也许有人会感到愤怒与不解,同样都是在流水线工厂打工,70后80后那些被压抑了更久的人为什么不玩杀马特,为什么90后就这么喜欢特立独行?
千禧年第一个十年里,中国社会在各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网络媒介通讯的便捷化也是从这里开始的。出生于90年代初的孩子,到手机、电脑普及的时候,正处于十来岁的青春期。如前所述,部分农村孩子在这个年纪辍学,跟随年纪大几岁的同村人来到城市。年轻的心本就渴望精彩,而网络和城市为他们提供了许多新鲜的刺激和信息,比起同样在工厂打工的上一代人,新生代农民工们对个性的渴求自然萌发。
流水线不需要个性,甚至试图扼杀人性与自由。越是被压抑,对个性,对自由和对自我表达的渴望,就越促使他们试图“越轨”。成为杀马特,就是试图在流水线之外,哪怕只是在一个月仅有的3天休息日里,通过改造自己的外形,表达自己的个性,寻获一些独特的自我,寻获不成为一模一样螺丝钉的可能性。
不喜欢杀马特造型的人,大可以认为这种审美是落时的、不好看的,但是只要杀马特群体的行为在合法范围内,大家或许都应该尊重他们的自由。如李一凡所说,审美自由是最基本的自由。在没有任何其他自由的时候,审美自由应该是最简单易得的自由,也应该是最不被其他人绑架与审判的自由。
△“感受到她的个性力量”,纪录片《杀马特我爱你》
第三,是对获得认同及归属感的需求。
除了保护自己和表达自己的个性,在城市里几乎无依无靠的青春期农村孩子,也同样渴求同伴,渴求不论是友情亲情还是爱情的归属感。纪录片中一位女生杀马特说“只要玩杀马特的,就是一家人。”甚至当杀马特渐渐消失,只出现在线上直播平台时,许多曾经的杀马特也会毫不吝啬给做直播的杀马特刷礼物,有人甚至一个月刷了五千块钱,因为知道他们不容易,并且无论何时何地,都感觉是家人。
杀马特家族确实像一个大家族,成员之间互相给予了很高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是亲人又是朋友。通过共享杀马特身份,他们互相确认彼此,通过确认彼此又实现或加强了自我认同。除了亲情与友情,通过扮酷耍帅来获得异性的认同,也是重要原因。玩杀马特的基本只会和同样玩杀马特的异性成为情侣,甚至如果另一方突然不玩杀马特了,那结局就是马上分手。可以说,发型意味着一种文化身份标识,意味着谁与自己共享一套审美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因为你想要被关心”“我需要其他人”,纪录片《杀马特我爱你》
以上是几点比较重要的内部需求原因,而就自身条件及外部环境来说,他们选择成为杀马特,还受到以下这些因素的影响。
首先,他们的经济水平非常有限。
我们许多人都会嘲笑他们的服装廉价低档,然而这也确实是他们极低的经济水平能够负担得起的消费。“越轨”亦需要本钱,一无所有的时候身体便是最大的资本,而改造身体需要的经济成本是比较低的,虽然还是有很多杀马特因为玩头发而变得更加贫穷。此外,城市虽然多元丰富,但是实际上也根据消费者水平对各区域进行了明码标价的区隔。杀马特们知道很多高档一点的地方自己是根本消费不起的,所以许多人几乎一直就待在厂区附近,也就是郊区或城中村。所谓的到城里开拓眼界,其实并非那么容易,罗福兴就表示自己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敢抬头看那些高楼大厦,非常的自卑。有限的经济条件,有限的眼界,杀马特是他们力所能及范围内的最能体现个性的审美消费。
其次,信息茧房的存在。
网络虽然带来了许多远方的信息,但是每个人自身慢慢都会形成一个网络信息茧房,在这个房间里他们几乎只看到自己认可的人与观点。08年,虽然那时候还没有根据个人数据进行推送的机制,但是放进自己QQ里的人,也主要都是与自己亲近、接近的人。对于杀马特们来说,由于身边的许多同龄人都在玩头发、发自拍、使用火星文,渐渐的,他们确实觉得这个就是一种潮流,也确实觉得这些造型是好看的,是酷炫的。
此外,时尚也是有时差的。
时尚虽然总是在轮回,但是什么元素、风格能成为一时的潮流,很大程度上还是决定于选择这些元素与风格的人群所处的经济、社会、文化地位。所以时尚也总是一种模仿行为,经济文化水平较落后区域倾向于模仿水平较高区域。杀马特现象不仅反映出我国在时尚方面热衷于模仿欧美日韩,也鲜明地折射出我国城乡之间的时尚时差。
千禧年最初几年,城市的主流时尚便是鲜艳颜色的头发和紧身彩色裤子,杀马特可以说是城市时尚在郊区迟到了几年的夸张变体,他们试图通过模仿造型来进入城市,但却被告知使用的门票早已过期多年。
△05年的“超女”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杀马特这一群体和这一文化现象的形成,背后并不只是源于一群审美落时的人渴望博取眼球,而是一群没有力量的青春期新生代农民工,试图通过审美自由来对抗流水线生活,来对抗城市的危险或来融入城市。在他们身上反映出来的,实则是这一代农民工的精神困境,是城乡之间的对立格局及差距,是城市依靠这一群体来获得经济腾飞但却忽视了这一群体的生存状况。
杀马特现在在哪里?
曾经的杀马特现在都在做什么呢?
除了部分仍留着彩色长发的杀马特在通过直播、拍视频谋生,大多数剪去长发的杀马特,都回到了老家或是家乡城市,有的在乡下种香蕉,有的在工地搬砖,口才较好的去做了销售,掌握一门手艺的在发廊或美容院工作,情况更好一些的则拥有了一家自己的发廊或是快餐店。还有一些则继续留在广东沿海城市的工厂打工。
而自称为“杀马特教父”的罗福兴则试图复兴杀马特。他仍生活在东莞石排,成为了一名理发师,同时在各个社交软件开通个人账号,分享经典或新设计的杀马特发型。他还在北上广分别开设过为期3天的杀马特体验馆,个别网友也会慕名而去,体验一回杀马特发型。而在他的众多社交平台评论里,许多网友无奈感慨“对不起家族,我已经秃了”“羡慕教主的发量”,还有部分人则仍然对杀马特表示不理解乃至厌恶。无论大众的态度如何,曾经盛极一时的杀马特现象都很难通过一个人的呼喊而复制重现。
△罗福兴的视频号
△网友在罗福兴的豆瓣账号上的留言
然而,“杀马特精神”却从不曾消失,甚至在今天越来越普遍,以至于实际上今天的年轻人,大家都是“杀马特”。什么是“杀马特精神”?笔者认为,它其实就是一种在高度工具理性、功利主义现代世界里对个性与自由的渴求。如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说,现代以来的世界是一个由工具理性建立起来的“铁笼”,一切都最好“非个人化”,人要力当做好一个没有个性没有非理性情绪的工具,来促进国家、社会、城市的发展。
同样是95后,虽然没有成为杀马特,但是那些出生在城市的或是通过高考从农村来到城市读书就业的孩子,现在面临的是:高压的、充满风险的生存空间,睁眼工作闭眼睡觉的工作模式,也许拼尽全力也无法实现阶层上升的内卷,躺平即被迅速淘汰的残酷机制,努力挣钱为了做稳房奴车奴孩奴。
而这些年轻人,难道不是也都试图通过审美自由,通过服装、化妆、发型、首饰等外型塑造,哪怕只是周末打扮得美美的去喝咖啡看展览拍照,来呼吸一下铁笼之外的新鲜空气,来表达自己的个性主张,声明自己的与众不同?
甚至,在服饰夸张、模仿他国时尚(如法式、日系、女团风)这两个角度上,今天的我们也在做着几乎与杀马特当年同一性质的事情。
△b站上众多的法式穿搭分享
我们理应对杀马特宽容,正如我们对我们自己一样宽容。在大家都困于铁笼的时代,审美自由确是最基本也最易得甚至是唯一的自由。如果作为个人,我们暂时无法改变铁笼,那么起码我们可以做到尊重他人的审美自由。
结语
时隔十三年,当我们重新认识杀马特这一文化现象,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杀马特群体的生存与精神困境,看到中国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忽略了什么,也应该看到今天的人们所同样面临的困境,防止一个群体被打压失语的现象再次发生。
参考资料:
1.李一凡:“一席”演讲《可是没有精彩的杀马特,只有生命极其贫乏的杀马特》,2020年。李一凡:纪录片《杀马特我爱你》,2019年
2.王斌:《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差序制造与污名构建—再议“杀马特”群体》,载于《中国青年研究研究》,2015年
3.张乐,常晓梦:《“杀马特”现象的社会学解读》,载于《中国青年研究》,2014年
4.张淑丽,张艳秋:《透视“杀马特”: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 ,载于《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
5.孙乐涛:《抓住“杀马特”》,载于《中国服饰》,2014年
6.孙天潘:《“杀马特”:一个需要被了解的存在》,载于《南方都市报》,2013年
老狼作品有哪些?
关于狼的文学作
1、《狼图腾》
《狼图腾》,是2004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姜戎。主要讲述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位知青在内蒙古草原插队时与草原狼、游牧民族相依相存的故事。
1971年起腹稿于内蒙古锡盟东乌珠穆沁草原,1997年初稿于北京,2003年岁末定稿于北京,2004年4月出版。该书在中国出版后,被译为30种语言,在全球110个国家和地区发行。
2、《狼王梦》
《狼王梦》是一部以自然主义观点写的动物小说。它以尕玛尔草原和卡日曲雪山为背景,讲述了母狼紫岚如何培育三小只公狼成为狼王的经过,把在大自然挣扎求生存的狼,及因求生存而发展出来的“狼道”,刻画得淋漓尽致。
书中的“狼道”是作者描写的重点。母狼紫岚,在必要时,可以吃掉自己的狼儿;或者为了不让孩子受猎人们的折磨和屈辱,维护“狼道”的尊严,可以一口咬断孩子的喉管,无论如何也要留全尸;甚至眼睁睁地看着爱子在搏斗厮杀中受伤、死去,被饥饿的狼群咬成碎片,也不伸出援手。
狼儿们长大后,不必像我们人类说的“礼道”、“孝道”等来回报父母,反而要奴役它们,甚至可以杀掉他们。因为据“狼道”来说,敢于咬死父母的狼才可以成为顶天立地的狼王。
用我们的“人道”来说,“狼道”也未免太残忍了,但动物也是讲感情的。紫岚为了自己的儿女,可以放弃自己的婚姻,不再寻找新伴侣,到了生命的最后为儿女而与狡猾可怕的鹰中之大王金雕玉石俱焚,表现出母亲至高至大的一面,这一点无异于人类。
作者很擅长说故事,情节紧凑,环环相扣,绝无冷场。例如一开始,紫岚的生产,便是在大白狗的追逐下完成的。之后他运用关于狼的知识,把狼充满挫折的成长描写得十分精彩,巧设悬念,引人入胜。
3、《怀念狼》
《怀念狼》是贾平凹上世纪末的力作,寓意颇丰,被誉为中国商州版的《猎人笔记》。小说采用独特的视角,讲述了猎人、记者、烂头为商州尚存的15只狼拍照存档的离奇经历。血光之灾、金香玉的神州、狼的行迹、古战场的恐怖、记者的幻觉、动物灵魂的游走、肉灵芝等待事件等,令读者匪夷所思,尽显作者笔法之不羁与想象之丰富。
4、《荒原狼》
小说的主人公哈勒尔是个正直的作家,他鄙视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常常闭门不出。一天他偶尔读到一本《评荒原狼》的小书,顿觉大梦初醒,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人性”和“狼性”并存的荒原狼。
之后他应邀参加聚会,发现与会者都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而他的反战言论遭到斥责,更觉自己孤独;回家时他遇到酒吧女郎赫尔米娜,获得肉欲欢乐;经赫尔米娜介绍他又结识了音乐人帕布洛和一姑娘玛丽亚,他在音乐和感官享受中忘却一切烦恼和忧虑。
但当他看到赫尔米娜和帕布洛亲近时,便“狼性”大发,出于嫉妒将赫尔米娜杀死。小说幻想色彩浓郁,象征意味深远,被认为有“超现实主义”风格,托马斯·曼称它为“德国的尤利西斯”。
5、《冰与火之歌》
《冰与火之歌》中,马丁分别用白灵、灰风、夏天、淑女、娜梅莉亚和毛毛狗等6匹小狼对应了奈德家族的6位兄弟姐妹,狼与其主人心性相通,人可以通过“狼梦”的方式用狼的视角观察这个世界。在《冰与火之歌》的世界中,狼是忠诚、冷静、力量的化身,是主人公忠实的伙伴、战友。
人长得不行想拍点艺术照?
撰文 王长印 【原创】
《少女维纳斯》王长印 摄影
把自然风光拍美了是风光摄影师的职责,把人拍美了是人像摄影师的职责。因为这是你的责任与人们对你的希望、期待。有句俗话说的好:“天下没有不好看的人,只有美学、审美、鉴赏素质不够的摄影师。” 你可能认为这句话对摄影师来说有点儿苛刻。但在笔者看来,说的很有道理。从理论上讲再丑的人也有一个适合表现她美的拍摄角度与方式,同样再美的人也有一个不适合拍摄她的角度与方式。所以作为一名优秀人像摄影师,需要有发现每个人最佳的神态、瞬间、拍摄角度与应为模特的艺术创意。说到这里,提升人像摄影师文学、美学、哲学、幽默及综合文化底蕴是当务之急。这又应了那句老话:“打铁还需自身硬。”本文为笔者原创作品,图片为网络作品。如有侵权,与本文作者联系删除。摄影作品真的都是PS出来的吗?
可以这么说,老一代摄影师一般情况下都不会采用你说的方式。这些老师对自己的摄影作品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只进行简单的亮度,对比度等方面的调整。而过去拍摄照片一般来讲都是从胶片开始学起的,那个时候每拍摄一张照片都要前思后想,不会轻易地按下快门,因为当时的胶片相纸和药品都相对不便宜。对于只有工资收入的一般摄影爱好者来说。购买摄影器材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因此在拍摄的时候都会非常认真的对待每一张照片。
从美学的角度来说,ps是可以用在摄影照片的后期创作过程的。而且现在的摄影比赛也有一些专门进行的艺术摄影的门类。但是如果说所有的好的照片或者是参赛的作品,都是ps出来的,那可能就比较偏颇了。
根据全国和世界比较著名的摄影比赛的基本要求。如果不是纯艺术类的摄影比赛,是不允许对图片进行过度ps处理的。过度进行ps处理的照片也会被评委。当垃圾甩出来。
实际上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拍摄的过程中,提前进行构思和构图,尽量做到照片作品的一次成型。如果没有那么大的感悟,也可以通过对照片的剪切,对照片亮度和对比度的调节等小的调解。来提高照片的受看程度。
现在摄影分为传统摄影和现代摄影等不同的流派。对于传统流派来说,对ps还是比较抵制的。但是由于现代数码相机构成的原因。不经过简单的处理的照片是无法拿出手的。因此。利用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一般情况下都会经过简单的处理。这可能就给大家一个印象,所有的照片都是ps出来的。
实际上,现在ps已经成了一个专有名词。如果说这个照片是ps出来的,一般的理解是对照片的元素进行了挪移或填补。而对普通的、一般的照片的进行ps软件的调整。在业内不把这个说成是ps,而是说成对照片亮度对比度等进行简单的调整。
随着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类似ps等图像处理软件的依赖程度会逐渐的增强。但是从摄影比赛挑选照片的条件看。除纯粹的摄影艺术门类比赛对ps过的图片不加以限制以外其他摄影比赛对过度ps还是持否定态度的。
你喜欢古典的还是潮酷的?
两样都喜欢,但是,我觉得潮酷的自己的气场hold不住。如果真要选择一种的话,我会选择古典的。
每每看着电视里新娘子结婚时,带着凤冠霞帔,火红的盖头下,一双欲说还休的眼睛,让人无限遐想,希望自己也能成为这样的女主角。在凤冠霞帔的喜庆下,在牡丹花开的陪伴下,在称心如意的祝福声中,开启自己幸福的婚姻生活。
古典结婚照,有着传统的风味,传统的中国红代表着喜庆和吉祥。现在还流行很多剧情风格的婚纱照,如有清宫照,民国照,风格各异……都深受人们喜欢。
当然拍婚纱照不是个人的风格照,而是有两个相爱的人共同来完成的,至于什么样的风格要由两个人协调一致,才能拍出完美的岁月记忆,当年老时翻开旧时光,看到一帧帧的旧照片,重温当年的美好,是那么的温馨而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