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的书法代表作品有哪些,三门记是王羲之的楷书代表之一是吗?
不是。
《三门记》是我国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所创作的楷书代表作品。
他的这部书法作品,已经成为现代书法界,极力追捧的书法珍宝,也是初学书法临摹的必学之作 。他的书法作品在运笔、 藏锋、露锋,以及线与线之间的衔接 ,都已经达到了无以企及的境界 。
王羲之的书法代表作品是《兰亭集 》。
为什么世上见不到兰亭序的真迹?
一,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序》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最为出名的书法家代表之一,享受“书圣”的称号,《兰亭序》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也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之一,和父亲被称为“二王”。历朝历代的书法家均对王羲之书法心悦诚服,正是如此,王羲之有了“书圣”的美誉。更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的声誉。王羲之的《平安帖》,光是摹本就被拍卖到三个多亿的高价,《平安帖》共有四行,41个字,平均每个字价值高达751万,名副其实的一字值千金。那要是真迹可就是价值连城了。
二,《兰亭序》真迹随葬唐太宗李世民进了昭陵
史书记载,李世民最喜欢的是王羲之的书法。李世民得到《兰亭序》,有一个曲折的故事:从《兰亭序》诞生日,到唐贞观年间,已近三百年,此时真迹辗转到越州永欣寺老僧辩才手里。他是高僧智永的弟子,智永是王羲之直系后人。智永死前,将祖传的《兰亭序》给辩才,辩才视若珍宝,将其藏在禅房屋梁边的暗洞里。当时,李世民收集到了王羲之的很多真迹,唯独缺少《兰亭序》。当得知在辩才手里时,李世民急召其来长安,问真迹下落。辩才口风很严,说自己确实在师父那里见过该作品,但后来世间多乱,真迹已散失。皇帝多次召见辩才,但辩才就是不承认《兰亭序》在自己手里。皇帝没办法,只能叫辩才回去。这就是中古时代皇帝的风范,决然不会用暴力去做这件事,虽然他完全可以一声令下直接派军队去寺院搜查。若换成清朝,早就直接动刑问斩了。
李世民问计于大臣:“为了《兰亭序》,我寝食难安,真迹就在辩才手里,如何得到?辩才禅师年岁已高,宝物放在他那里,保不准将来真的散失,假如在皇宫珍藏,也许还能传于后世。”
见皇帝如此忧虑,房玄龄推荐一人:监察御史萧翼。萧冀是南北朝梁元帝曾孙,十分聪明。李世民马上召见萧冀。萧冀说:“此事不难,但需要先给我几幅王羲之的书法作为诱饵。”
李世民说没问题。
萧翼又带了一幅自己祖上梁元帝手书的《职贡图》,直奔越州而去。经化装,他以卖蚕种的北方商人的身份进入永欣寺,用了十多天时间,谈古论今,与辩才混熟。此日,萧翼向辩才展示了梁元帝的《职贡图》,辩才看后很是称赞。萧翼又展示了所带的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辩才表示,这确实是王羲之的真迹,却不是最佳。
萧翼问:“何为最佳?”
辩才笑道:“当然是《兰亭序》!”
萧翼表示不相信《兰亭序》还存于世。辩才说就在此室,于是从屋梁边的暗洞里取出《兰亭序》。萧翼看过后说这是赝品。辩才很愤怒。这一年,禅师已年过八旬,他生气地将《兰亭序》放在书桌上,没再搭理萧翼。
转天,辩才因作法事,去了越州城。而萧翼又一次进入永欣寺,对辩才的徒弟说,自己的手绢昨天丢在禅房,进门去取,于是《兰亭序》偷了出来。
萧翼因功而加官晋爵,而辩才禅师,被气得大病一场病了,并在转年去世。李世民得到《兰亭序》后,立即叫皇家书法师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真四人拓印了几本,至于真迹,他哪舍得撒手,自己几乎每天抱着入睡。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病入膏肓,临死前对太子李治说:“我之将死,没什么要求,唯一想要的就是《兰亭序》,你能让它在地下陪伴我吗?”大意如此。李治潸然泪下。
《兰亭序》进入了李世民的昭陵,在史书上有明确记载。现在千年已过,陕西昭陵里的这无价之宝还有希望重见天日吗?
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书法?
中国著名的书法分多类:
楷书门类当中,以颜柳欧赵为代表的楷书四大家,颜真卿的《多宝塔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赵孟頫的《松雪斋文集》
行书门类当中,天下三大行书: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集序》;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第三行书,苏东坡《寒食诗帖》。
草书门类当中,怀素《自叙帖》,张旭《古诗四帖》
书法世家有哪些?
庾氏世家。庾氏书法世家有庾亮、庾怿、庾冰、庾翼四兄弟,其中庾翼最负盛名。庾氏四兄弟,因庾文君(亮妹)为晋明帝明穆皇后,成为皇亲国戚,家道兴盛。
庾亮及其书法
庾文君,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人,左将军庾琛第三女、权臣庾亮之妹,晋明帝司马绍的皇后。庾文君性情仁慈,姿态仪容很美。晋明帝继位后,立庾文君为皇后
庾亮“美姿容,善谈论,性好庄老,风格峻整,动由礼节,闺门之内,不肃而成”(《晋书》卷七三)。这是魏晋时代风流倜傥的人物之一。他官至征西将军,镇武昌,都督六州诸军事,领三州刺史,权重位显,政绩赫赫,其书名也因政绩而显。
唐窦象《述书赋》评价庾亮书“强骨慢转,逸足难追”。庾亮工行、草书,其书艺特质是“骨逸”,这是东晋书法的典型风格。《淳化阁帖》卷三有庾亮行草《书箱帖》,5行37字。
庾氏四兄弟,书法上成就最显著的还是庾翼。庾翼初为参军,累迁从事中郎;历鄱阳、西阳、南郡太守。庾亮死后,翼代镇武昌,都督六州诸军事;进征西将军,领南蛮校尉。
庾翼少时工书,初与王羲之齐名。王僧虔《论书》云:“庾征西翼书,少时与右军齐名。右军后进,庾犹不忿。在荆州与都下书云:‘小儿辈乃贱家鸡,爱野鹜,皆学逸少书。须吾还,当比之。”
后来,庾亮得到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庾翼见后大为惊异,始才折服。唐窦象《述书赋》对庾翼的书法作了这样的品评:“积薪之美,更览稚恭(庾翼字),名齐逸少,墨妙所宗。善草则鹰搏隼击,工正则剑锷刀锋。愧时誉之未尽,觉知音而罕逢。”
庾翼的书法笔力遒劲,神采飞动,但知音不多,因而宝藏遗留其墨迹者亦少。《淳化阁帖》卷三仅有其行楷一纸,7行60字。
王献之的书法有什么特点?
小楷《玉版十三行》是王献之所书,被誉为"小楷极则″,雍容华美,飘逸爽朗。用外拓法,笔势伸展。顾盼生情。
(玉版十三行原石)
王献之是东晋书法家,字子敬,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的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作品。
(玉版十三行原石)
虽然他随父学书,但风格各异。王羲之小楷书法内敛含蓄,如君子藏器。而王献之笔势开张外肆,飞动潇洒而奇险。
(玉版十三行原石)
此帖用笔轻快灵活,干净爽利。骨力劲健。结构欹侧取势,变化多端。章法布白十分灵活,打乱安排,横不成列,竖不成行,都未对整齐,参差错落,通篇自然,气韵足。有气质、有风度。
(玉版十三行原石)
张怀瓘评:"能极小真书,可谓穷徽人圣,筋骨紧密,不减于父。″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上图书法作品为王献之书。)
书法有哪些内容?
首先谢谢您的邀请!喜欢练习书法的朋友,我每天更新欧阳询楷书的视频可以关注一下我,需要人气开直播!谢谢了!你的这个问题有点太大了,我也不能下定义,只能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首先谢谢您的邀请!喜欢练习书法的朋友,我每天更新欧阳询楷书的视频可以关注一下我,需要人气开直播!谢谢了!你的这个问题有点太大了,我也不能下定义,只能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书法研究及书法教育中最根本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书法?弄明白了这个问题,书法及书法教育中的许多问题就不再是问题,遗憾的是这个问题很多人想pj但都没有成功,对这个问题人们只好以自己的认为来回答,这样的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是造成书法界乱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个问题是不是象“美是什么”一样不可能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或者说根本无法解开,其实也不是,他是可以解开的,因为他有一个具体的形象,这点就是最重要的,只是很多人没有看清楚他的真面目,我说的很多人,特别指那些学书法的人,还有理论专家,特别是理论家,就是他们影响到了人们对书法的正确认知。 那么是什么人看清了书法是个什么东西呢?说来也许会让你很吃惊,也许根本不相信,看清楚书法真面目的人,就是很多老农民。 农村人说一个人的字写得好,往往会说这个人的字很有笔锋,或者说这个人的字笔锋很“硬帚”,你听到过没有?在这里,农民看到了什么?看到了一个东西叫做“笔锋”。他们眼中的笔锋是什么?显然不是指毛笔的笔毫,而是指字的笔画,是指毛笔从下笔开始到结束运行的整个轨迹。 中国书法之所以成为书法,主要原因就是有这个看得见的形式因素——笔锋。然而,在学者及当代人学书法的人眼中,他们没有看到这个东西,却把书法看成了“线条”,正是这个很小的“偏差”,让他们至今与书法的真面目失之交“目”。这里举一个例子: (上面这幅字,实事求是地说,你看到的是线条还是笔锋? ) 在汉字的书体中,除了甲骨文与篆书,隶、草、楷、魏碑都明显可以看到笔锋,甲骨文与篆书有没有笔锋?是不是笔锋字? (甲骨文与篆书采用“中锋”,中锋同样是一种笔锋,他们仍然是一种笔锋字。) 没有笔锋的字,尽管是汉字,但都不是书法,美术字就不是书法。 (上边是两幅美术字,你觉得他们是书法吗?为什么?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笔锋”的形式,或者说他们不是采用笔锋思维来“书写”,当然就不是书法。) 所以是不是书法首先就是看他是不是笔锋字。 笔锋是从哪里来的,有什么作用,为什么它能够让汉字成为书法? 笔锋最根本是由笔意产生的,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就像我们的语意能够产生话锋,话机一样,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用“笔锋犀利”来形容文章文意厉害,文章中的笔锋是无形的,世界上任何无形的观念都是来自于有形,有形为无形提供对照,无形为有形揭示根源(比如道与万物的关系就是如此),无形的笔锋是怎样产生的?显然是由文意产生的,也就说“意”可以产生“锋”,既然如此,笔意必然就会产生笔锋,一定要产生笔锋,笔锋反过来,能够携带和表达笔意,这就是笔锋的作用,可见笔锋与笔意二者是天然就生在一起的一个东西。所以中国书法本质不是什么线条,同理,中国画中的“线条”也不是“线条”,而是携带了笔意的笔锋(另文论述)。 在所有的书写工具中,毛笔原本锥形的形态及“软”使他的笔锋成为携带和表达笔意最优势的一种书写工具,任何书写工具无法与之相比。钢笔字与粉笔字等是怎么回事呢,很简单,他们是模仿毛笔的笔锋写字,只是携带笔意的能力较低,他们与毛笔字的区别就这么大一点。 仿宋字的横画右端有一个突起的三角形,启功问过造字的工人,为什么要有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有什么用?造字的工人说不知道,启功先生认为,有一个三角形目的是为了打破横平竖直。(《启功给你讲书法》97页,2012年版) 先生的解释其实是错误的,这个三角形其实就是毛笔的“笔锋”,仿宋字保留了毛笔的笔锋形式,所以人们说他书法味很浓,但他却不是书法?为什么?有两个原因。一是笔意被抽走,只留下一个笔锋形式的躯壳,在书法中,笔意就是隐藏在内部起实质作用的东西,笔意是影响到笔锋及结构的主导性因素。二是仿宋字的字与字之间及单字笔画之间是一种直线型的纯平衡结构,书法则是一种波形结构。 笔锋还是推动汉字字体发展演变的主要因素,有什么样的笔锋形式,就有什么样的字体出现,这一点,文字学家一直都没有注意到。 书法的第三个秘密是从甲骨文开始,所有汉字的发展演变都是在一种横竖交叉结构的思维方式下按相反相成的原则进行的,自始至终没有跳出这个思维。汉字有独立构字能力的笔画就是横画与竖画,横就是一,竖在甲骨文中就是十,其他任何笔画无独立构字能力。 横竖交叉相反相成又藏着一个秘密,那就是中国文化中的多种对立统一的哲学关系可以放进去,比如主次、长短、俯仰、相背、正欹、纵横等,这个学书法的人比较懂。如果换做英文字母、楔形文字、纳西象形文字等,这些关系你就放不进去,不信可以试试。此点也可证明书法与汉字的“象形”无关。 书法的第四个秘密是字心攒聚,字心攒聚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显性刻板的攒聚,一种是隐形灵活的攒聚,要么这种要么那种,古今任何一个书家跳不出这个原则。 横竖交叉与字心攒聚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紧密联系生在一起的一个整体,简单说但横竖交叉的时候,自然就形成一个交叉点,这个交叉点就是一个中心,交叉点较多的时候,小中心之上就有一个大中心来统领。字心并不一定是汉字的中心,这点从兰花图中就可以看得很明白。(见写意画是什么中的兰花图) 书法的第五个秘密是力与气灌注到了汉字中,使汉字“活”起来。这点前人费了很多气讲不清楚,其实这个很简单,一、笔锋需要力,凡有锋的东西,柴刀菜刀小刀锥子,如果不用力,锋的作用就出不来,所以会用刀者,劲在刃口,会用笔者,力在锋尖;二、笔意需要力,就像文章的文意要有力,力能扛鼎、力透纸背就是这种力;三、笔画之间的呼应关系有一个张力;四、字心与四围有一个凝聚力与反向的扩张力。 气的来头有两个,一是意会生出气,“意气”相连,有什么样的意就有什么样的气,二是未落笔之前的白纸就是一团气(这点另外专文讲清楚来头,可以验证,也不复杂),所以在中国书画中,白的地方就是“气”,篆刻的残破,就是为了通气。 学生平时做作业写的字完全具备了书法的五要素,他们是广义的书法,但我们知道写字与书法是有区别的。写字与书法的区别就在于书法强调笔锋、关系四个字,写字则不在意。笔锋那个地方原本因该是“笔意”二字,但笔意看不见摸不着,不好说,而笔锋看得见。关系就是笔画之间要呼应、俯仰、相背等,简单说就是要“对得起”,如果对不起就“没关系”。写字与书法就像小孩与成年人,小孩不消注意讲话,不消在意关系,一个人如果意识到要注意讲话,要注意关系,就意味着成年步入社会了,如果一个成年人不在意说话、关系,别人就会说像个小孩子一样。 (学生的日常书写及随手写的毛笔字,已经具备了书法的所有要素。) 书法就讲完了。 有的人说你这五个点来路是什么,有什么内在联系?我想上边已经交待得很清楚了,倒是“线条”这个东西,实在不知道来路在哪里。 明白了这些,古今书法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就能得到相应的解决。书法教育要怎么搞,路要怎么走,就容易看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