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军有什么代表作品,五代中的后唐与唐朝有怎样的关系?
后唐和大唐的关系大致属于那种相爱相杀的类型,总结一下就是:
没有后唐开国的那群人(李国昌、李克用),晚唐三个皇帝(僖宗、昭宗、末帝)挂不了那么早;
而没有大唐之前的作,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就不会被人给弄死得那么快。
具体,咱们还得先从晚唐时期说起:
赐姓李氏唐懿宗时期,庞勋叛乱,朝廷当时把主要精力放在跟南诏掰腕子上面了,自己搞着觉得挺费劲,于是就引进了沙陀军前来助拳。
你还别说,这效果还挺不错,很快叛乱便被荡平。
因为沙陀军大首领朱邪赤心在平叛之时立了大功,朝廷一方面想给予表彰奖励,但又抠门不想花大钱。于是就说,我给你个荣誉吧,以后跟哥姓,倍儿有面子。
就这样,朱邪赤心变成了李国昌,而且还被纳入了郑王一房(这一点很重要,跟那些光赐姓的不一样),沙陀李氏成了名正言顺的皇室成员。
本来李国昌一直挺认真地在朝廷内站班当公务员,但没奈何,谁让他有个坑爹儿子李克用。
不久,年轻气盛的官二代李克用,杀了同样背景深厚的代北水陆发运、云州防御使段文楚。这个段文楚人家爷爷是德宗年间,孤身痛殴乱贼朱泚的段秀实烈士。
你李克用再牛,杀了烈士后人,还拉大旗造反,这谁能忍?于是朝廷便拉开架子要干掉李克用。
李国昌在朝廷一听,头都大了,这明显要坏事,搞不好自己还要连坐,于是,李国昌就赶紧对朝廷说,孩子还小,我去劝劝。
朝廷脑一热,竟然也就同意了。结果李国昌一回北面,就跟儿子绑在了一起,爷俩一起造反了。
平叛沙陀这下可就坑了,河东之地,关乎朝廷生死,猛地跳出俩反贼,朝廷顿时就急眼了。
于是朝廷便开始认真地死磕李克用、李国昌父子,不断派兵围剿,死再多人也要把他俩搞定。那段时间,即便南面黄巢闹得再凶,唐僖宗还是一门心思加码打压李克用。
最终少年天子打赢了沙陀,把李克用父子赶到了塞北,结果一回头才发现,黄巢啥时候竟打过来了,而自己兵都在代北,一时半会还搞不定。
没办法,只能跑路了。
大哥一跑,队伍就散了,搞不定黄巢的大唐,最后只能又跟李克用谈和讲好,你帮哥锤他,咱们以后就还是好兄弟。
就这样李克用从塞北拉了一票小弟们,又帮唐僖宗赶走了黄巢,但忙肯定不能白帮,李克用生生要走了一块要害之地——河东。
肉疼不已的唐僖宗最终还是舍不得河东,便派人让朱温,在上原驿给李克用摆了一桌庆功宴。那一夜,老朱差点把河东军高层杀了个遍,李克用几人借着大雨才逃出生天。
自此,李克用算是跟朝廷亲热不起来了,我帮你,你阴我,给不起,你别请我来呀。
而朝廷方面也一直提防着李克用,你不是一直向外扩张吗,我惹不起你,但我可以培养另外一个听话的小弟,到时候让他来打你。
于是朝廷开始培养朱温,希望这位以后真的能够成为大唐忠臣——朱全忠。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唐昭宗时期。
自己作死了自己唐昭宗这个人比较刚,和明末崇祯比较像,属于那种志大才疏,又不愿隐忍的人。
唐昭宗登基之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唐太宗,就这一个梦想,生生干垮了大唐。
本来皇室和宦官们属于一个绳上的蚂蚱,互相帮衬着,操纵着晚唐这艘破船,说宦官都是垃圾的,绝对都是无脑之辈,晚唐宦官们其实挺卖力,只是因为是残疾人,总是被文臣看不起,再加上之前宦官太高调,有时候把皇帝风头都压住了,因此唐朝后面几个皇帝多少对宦官们都有意见。
结果到了唐昭宗这里,人家直接觉得自己丢不起那个人,就跟宦官们闹翻了,但他就没考虑下,附近关中那些军阀、节度使们可都是跟宦官穿一条裤子的。
于是宦官受欺负就喊外人来帮忙,刚开始唐昭宗还想一振雄风,派兵抵挡关中悍将李茂贞,结果被人家一顿猛揍,被打得稀里哗啦不说,还被对方逼着杀了自己三个大臣赔罪了事。
一般来讲,大哥不能丢份儿,一丢份儿,谁还服你?唐昭宗自己把自己的里子面子都给弄没了,大唐自此开始危险起来了。
自己的家臣都搞不定,还被家奴给欺负到了被废的地步,你让谁能看得起你?此刻,已经被扶持成巨无霸的朱温,这个时候也感到,跟着这个大哥,真是有些丢人。
既然大哥不给力,那我自己当得了。朱温篡唐之后,各地大佬们的态度大多很暧昧,要么表示祝贺,要么冷淡中窃喜,都是不被朝廷喜欢的仔,你朱温把大哥捅了,正好我自己单干,也能过过皇帝瘾。
于是称王的称王,割据的割据,唯独河东李克用不行。论公,自己是皇室成员,谁都能低头,自己不行,投降也得被杀,亡国皇族,身上背着光复大唐的使命。
论私,这个朱三当年杀了我那么多人,自己跟他势不两立,不共戴天,哪怕战死,也绝不能投降,也不能和平相处。
就这样李克用跟朱温鏖战多年,最后挂了,临死前,把灭梁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李存勖。
李存勖自此接手了灭梁之任,与后梁开始了不死不休之战。
建立后唐天祐十八年,魏州开元寺内一个叫传真的和尚,对外宣称,自己寺院之内有一方宝玺要献给晋王,很快这块玺印便被送到了晋王李存勖的行台大营之内。
李存勖让人一用印,八个大字赫然现在纸上“受命于天,子孙宝之。”一看着几个字,就是高端大气,不同凡响。
李存勖赶紧问传真和尚,你这玺印是从哪里得来的?传真和尚告诉李存勖这是俺师父,当年在黄巢占长安之时,从京师那边带过来了,如今已经私藏了四十余年了。
众人一研究,一对比时间,就推断出,这肯定是宫廷当年皇家传国玉玺,传国玉玺都出来了,接下来该怎么呢?底下这帮臣子们自然也都秒懂。
于是,一波波将领劝进的书文呈来,连四川的王衍、淮南的杨溥都派人表示,赶紧滴吧,老大就是你了。
李存勖没答应,又矜持了两年,同光元年春,李存勖在魏州称帝,是为后唐庄宗。
是以为后唐。
李代桃僵当年朱温在白马驿干掉了唐朝不少门阀世家,让传承多年的高门大族,顿时烟消云散。
然而还有不少唐末遗老臣子们幸存了下来,他们等到了李存勖率领大军,光复唐朝。
而李存勖本人因为自己这个沙陀身份,自信心也不强,因此,便跟这些人抱着自己大腿哭喊皇帝你可来了的人,很快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你们承认我这个正统老大,那我就罩着你们 。
自此,后唐领导班子里,除了河东元老,河北新贵,还多了一些晚唐旧臣,这些人后来还成为了李存勖制衡河东势力的力量。
有这些人们的加入,后唐和先前的大唐基本就神似了。但这样一来也有一个弊端,那就是李存勖全面恢复唐朝的制度,宦官之类的统统来一套,结果越玩越乱,最终把后唐玩得崩了。
同光四年,后唐庄宗于兴教门政变时被射杀,同年李嗣源即位,是为唐明宗,但此时的后唐已经跟先前的大唐更加疏远,不能同日而语了。
为何韩国在三晋中最为弱小?
古代衡量一个国家的强大,首先是看领土疆域的大小,其次是看人口,土地越广阔,就有越多的人口增长空间,也就更加富庶,国力就越强。
春秋战国时期的三家分晋,瓜分的是智氏和晋国公室的土地,但并不是平均瓜分的,而是根据势力分配的,就比如现在的“加权平均”一样!
赵国、魏国、韩国三家瓜分晋国之后,魏国率先变革,强盛一时,成为战国初期的霸主。赵国“胡服骑射”后,成为战国后期的强国,跟秦国硬扛到了最后。
唯有韩国,一直唯唯诺诺,被大国夹在中间,一副受气包的样子,从来没有扬眉吐气,硬气一把!
晋国六卿之中,韩氏崛起的时间最晚,身份最低,获得的封邑最少韩赵魏三晋,发展于晋国的六卿制度,六卿中势力最强的是赵氏,赵衰是晋文公的第一位执政卿,其子赵盾起步更高,成为晋国第一位集军政合一的正卿。
赵氏虽然比不上晋国最早的狐氏和先氏,但是狐氏、先氏早早地衰败,退出了晋国卿位的争夺,赵氏成为晋国最古老,封邑最多的卿族。
而且赵氏也是出任晋国正卿最多的家族,所以赵氏在晋国实力最为强大,晋国十几个卿族中,有好几个都是赵氏主导消灭的,强大的范氏、中行氏联合进攻赵氏,都无法撼动赵氏,可见赵氏的强大。
魏氏的先祖魏犨,与赵衰一样,都是随晋文公流亡的“五贤”之一,魏氏从此开始崛起。魏氏春秋时期,只有魏舒担任过晋国正卿,而且时间也不长。
但是魏氏在三家分晋后,魏文侯魏斯成为晋国最后一位正卿,魏斯迅速采取改革图强的举措,使魏国逐渐强大。
魏斯借助三晋联合的便利,迅速壮大魏国势力,魏国一跃超过赵国,成为三晋的大哥。可以说魏国的强大,是借了三晋联盟的东风。
韩氏虽然出身于晋国公族,经历献公诛灭公族之后,公族的实力已经很弱了。韩氏也不是晋文公时期,与赵氏、魏氏、荀氏等一起崛起的贵族。
晋文公时期,韩氏依附赵氏,成为赵氏的家臣,依靠赵氏,韩厥成为晋国的卿士,晋悼公时期,韩厥成为了晋国正卿,其子韩起后来也成为了正卿,韩氏两代强盛。
但是韩起之后,韩氏再也没能执政晋国,在此后晋国各卿族相互倾轧兼并愈演愈烈的情况下,韩氏落在了智氏、赵氏、魏氏的后面。
但是韩氏依然是担任正卿三十多年,仅次于赵氏的家族,三家分晋之前,魏氏不见得就比韩氏强,但魏文侯崛起之后,韩国就成为了三晋的小老弟。
韩国的封地处在强国的夹缝之中,发展空间受限韩氏最初的封地在韩原,也就是现在陕西韩城,后来韩氏把封地迁到了黄河对面的平阳也就是现在山西临汾一带。
三家分晋后,韩国获得的领土是平阳、上党、宜阳和阳翟等地区,也就是原先晋国中南部的土地。
魏国获得的是安邑、少梁、邺城等地,是晋国西南部和东南部的领土。晋国北部的土地全部被赵国收入囊中。
从地形上来看,韩国完全被魏国、赵国、楚国,还有秦国夹在中间,完全没有发展的战略空间。在战国时期,强大的首要条件就是领土扩张,韩国周围都是强国,完全被挤压了强大的机会。
以魏国、赵国、秦国强大的经验来看,魏国的霸权,向西侵占秦国近千里土地,将秦国压制到了洛水以西,向西边吞并义渠土地,建立上郡,而魏国的衰落也是从丢失河西开始的。
赵国的强大更是如此,向东吞并中山,向北吞并代国,向西驱逐楼烦、林胡,建立雁门、云中,领土扩张将近一倍,因此在古代,领土的面积,才是衡量强弱的根本。
而且韩国瓜分的晋国土地,也都是贫瘠之地,山西有两大最适合农耕发展的土地,一个是太原为中心的晋中盆地,另一个是以运城为中心的运城盆地,这两块土地分别被赵国和魏国纳入囊中。
韩国获得的上党,是今天长治、晋城的晋东南地区,这些土地山岭纵横,并不适合农耕发展,反倒是储藏了大量的矿产资源。
唯有获得河南北部的部分土地,勉强足够养活自己,战略资源严重不足,是韩国强大的顽疾。
申不害对君权的推崇,以及韩国变法追求短期效果性,令韩国无法根本强大因为秦国实现了最终的统一,所以现在很多文学作品都在神话秦国,以及商鞅变法,鼓吹商鞅变法是法治,其实质都不过是人在治理和执行,既是法治,为何秦朝二世而亡啊!
所以说,商鞅的变法并不比李悝和申不害的变法多么高级和伟大,秦国能够统一,与商鞅的重农抑商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如果列国不首鼠两端,如同对付齐国一样同心协力,秦国用脑袋去统一啊!
在鼓吹商鞅变法的时候,必须认识的商鞅的重农抑商更是古代中国逐渐被西方赶超的原因,秦国的统一对我国并不是多么好的事情。
反观从春秋时期,晋国、齐国两强的改革,都是工农商并举,管仲改革、李悝变法、申不害变法,全都是极为重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假使实现统一的是晋国、齐国,恐怕中国将实现更加伟大的辉煌!
申不害在韩国的兵法,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其一,以“术治”强化君权,加强对官员的监察管理。
其二,打击贵族收缴其府库用以提升韩国实力,整肃军队、收编贵族私兵提升韩国军队战力。
其三,鼓励百姓开荒种植粮食,提升韩国粮食产量。其四,重视和鼓励手工业发展,特别是军械生产,使得韩国的兵器生产冠绝列国,韩国虽弱但列国不敢小觑。
申不害对韩国的变法,其实并没有多大的问题,一是受制于韩国的发展空间,韩国无力扩张土地强大自己。
二是作为变法的大臣,申不害的品行不如商鞅纯正和公平。商鞅敢于因为秦孝公的太子和兄弟触犯法律,而进行处罚。
而申不害在韩昭侯询问是否救援赵国时,担心不合国君心意,而唯唯诺诺,费尽心思。
不过申不害能够在韩国推行术治变法,也属于“郎有情,妾有意”,韩国贫弱小国,四战之地,夹在强国之间。
韩国需要的就是迅速图强的办法,短期激发国家的实力,如果真像商鞅那种躬耕田亩,可能韩昭侯早把他撵跑了。
整体来说,韩国弱小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地利”不足,身处中原四战之地,周围全是强国,哪有它的发展空间啊!
不要说是韩国从一开始就先天不足,瓜分晋国时就没占到便宜,即使是春秋时期第一个强大的郑国,在中原这片土地也难以持续强大,最终沦为强国的附庸了!
古代战争中真的有免战牌吗?
说到"免战牌",其实物应起于崇尚礼义的春秋时期,那时候的战争讲军戎礼,要求师出有名和先礼后兵。
《曹刿论战》篇中,齐鲁两军对垒,齐军击鼓要开始攻击,若鲁军没有击鼓回应,那么齐军就不能发起进攻。另如对方国殇期间不攻伐,点到为止。对方说暂停就得候着,偷袭是不道德的。到战国时期战争越发残酷,"免战牌”高挂不过一种态度,并不妨碍双方该干啥就干啥。
《孙子兵法》曰: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高挂免战牌的的一般为守方,在冷兵器时代,据城之险易守难攻。攻方远道而来,兵困马乏补给困难,住住只需坚守不出,时间一长,攻方士气衰减难以久战,往往强攻不下转战别处。这时候就会有喉咙大,嗓子粗的大汉前去"骂阵“,使激将法将守军引出来交战,寻找机会杀入城去。
《三国演义》中,张飞入川在江州遇上严颜,骂了数十日也不见效,不愧姜是老的辣;
诸葛亮不用老办法,送司马懿女人衣服,谁料他收了不气,还穿上让人看,反将诸葛亮一军。
当然不是谁都沉得住气,心急气傲的主也是不少的。《史记》中项羽讨伐彭越,嘱咐坚守大本营。谁知大司马曹咎被汉兵骂了狗血淋头,按耐不住杀出城去,中了埋伏大败,使得如皋城粮草尽失,致日后项羽兵败成憾事。
至于有没有"免战牌“的实物,想来应该有其原型,古时候带兵之人有虎符调兵,令箭用兵。所以为稳定军心,主帅将"免战令牌"挂在帐外,让众将官安心守城,免生事端。
若是两军在城外相遇,无险可守,谁也耗不起,袭营成惯招,虚虚实实间"兵者诡道也“,"免战牌”一挂反露了怯,所以一般少用了。
最厉害的"免战牌",当属公元1400每,朱棣大军直逼济南,一名粮草官员铁铉,将朱元璋灵牌神位木板挂在城楼上,弄得朱棣大炮想轰也不是,攻也不是。
近代战争充满变数,不宣而战成为常态,免战牌再无用处矣!更多用于口语文学作品中,对于挑战者,表示"我有权保持沉默,但我誓死捍卫说话的权利!""我不理你能怎么着”的意思了。
元元,金沙江边爱好文史的小🐟儿,期待您的关注点评。忆秦娥娄山关背景不超过50字?
《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创作于 1935 年的一首词作。那个时代的毛泽东率领红军在娄山关一带经过激烈的战斗后,获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有感于此,写下了这首词作,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
扩展知识: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二、词句释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意思是:不要说雄关像钢铁一样难以逾越,而今我们要从头开始征服它!
对于没有历史知识的人来说?
提到秦汉交替之际的楚王,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西楚霸王项羽和楚怀王熊心(义帝),或者是只知道他们两位,其实除了项羽和熊心之外,还有3位楚王,称王时间也要早于他们两位!
第一位楚王 襄疆
襄疆是楚国王室后人,楚国灭亡后,流落民间。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攻占蕲县后,派遣部下将领葛婴带领部分人马南下进攻九江(今安徽寿县),陈胜统领主力西进。
半路上,葛婴遇到襄疆,得知其是楚国王室后人,就拥立为楚王。
陈胜攻占陈县(今河南淮阳)后,自立为王,建立“张楚”政权,命令葛婴返回陈县。
葛婴得知陈胜称王后,大惊,后悔一时冲动立了楚王,为了打消陈胜的怀疑,就杀死了襄疆,拿着襄疆头颅献给陈胜。
襄疆稀里糊涂的被立为楚王,又莫名其妙的丢掉性命,真是逢乱世人命如草芥。
陈胜已经知道葛婴立楚王的事情,立即下令将葛婴处死,其他将领为葛婴求情,陈胜一概不准。
葛婴在历史上名声不响,但是其后人中有一位绝对妇孺皆知——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丞相诸葛亮!
葛婴后人为啥该姓诸葛了?
原来汉文帝因葛婴反暴秦有功,敕封其后人为诸县侯(今山东诸城西南),葛婴后人将封地名字加入姓氏,遂成“诸葛”,汉元帝时期的名臣诸葛丰就是葛婴后人,东汉时期,诸葛家族迁往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东汉末年,北方战乱不断,诸葛家南迁,诸葛亮迁往南阳卧龙岗。
第二位楚王 陈胜
没错,第二位楚王就是陈胜,大泽乡起义的陈胜!
陈胜在陈县建立“张楚”政权,就是“张大楚国”的意思,所以准确的说陈胜也是楚王,称王时间比襄疆略晚一些,史学家为了和后来的楚怀王区分开,通常称陈胜为“陈王”!
陈胜自认以为有“鸿鹄之志”其实目光短浅,且为人刻薄、心胸狭隘,任用奸佞,“张楚”政权上下离心离德,建立仅仅六个月,就被秦将章邯攻灭,陈胜也被车夫庄贾杀死。
陈胜是反抗暴秦第一人,虽然失败了,但点燃了燎原的星星之火,两年之后,沛公刘邦攻入关中,秦帝国灭亡。
陈胜死后被葬于芒砀山,也就是刘邦放走役夫后逃亡藏匿的地方。
大汉王朝建立后,汉高祖刘邦追封陈胜为“隐王”,专门安排30户人家为陈胜守墓,一直延续到西汉灭亡。
第三位 楚王景驹
陈胜死后一个月,即秦二世二年一月,陈胜部将秦嘉拥立楚国贵族景驹为楚王,继续抗秦,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后转战到留县(今江苏沛县南)。
景驹这个人,史书上记载不多,为楚王期间主要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和齐国撕逼
景驹接位后不久,齐王田儋派使者来到留县,指责景驹未经齐国允许,就私自接任楚王。
景驹大怒,老子接任楚王,关你齐国毛事?轮得着你来指手画脚?
于是,派遣伶牙俐齿的公孙庆为使者,专程赶往齐国首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回呛田儋:你为齐王,也没有经过老子允许!
田儋大怒,立即下令诛杀公孙庆。齐、楚两国由此结怨!
其实,齐王田儋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慷慨侠义,很有大局意识,复国后,致力于与周边国家搞好关系,共同抗秦。
赵国叛将李良杀死赵王武臣投降秦军,赵国丞相张耳和大将军陈馀拥立赵歇为赵王,遭到李良和秦军的猛攻,田儋立即派部下将领田间率军支援赵国,这支齐军此后一直留在赵国境内作战,后来与赵军一起被秦军包围在巨鹿城中。
魏国相国周巿(音服)扩展领土时,曾和田儋打过一仗,当魏国首都被秦军包围后,田儋立即亲率齐军主力救援,本人也在战斗中阵亡。
田儋和燕国关系也很不错,却唯独和楚国反目成仇。
第二件:收留沛公刘邦
在留县的时候,一个重量级人物前来投奔——沛公刘邦。
原来刘邦起义后,率军北上略地,留守根据地丰邑的将领雍齿投降了魏国,刘邦回师,交涉未果,率军攻城,未克,刘邦重病一场,痊愈后,听闻楚王景驹在留县,就前来投奔,景驹欣然接纳。
刘邦在楚王景驹麾下作战,三月,攻占砀郡,收编六千士兵,二次攻打丰邑,依然没攻下来。
四月,项梁、项羽叔侄二人率军北上。项梁觊觎繁华富庶的彭城,就以“陈王(陈胜)下落不明,秦嘉擅自立楚王,大逆不道”为理由,进攻彭城,景驹和秦嘉抵挡不住,先后被杀,景驹部下楚军,纷纷归顺项梁。
陈胜被杀后,“张楚”的一位将领吕臣,率军收复了陈县,杀死了拿着陈胜头颅投降秦军的车夫庄贾,厚葬陈胜,因此,陈胜的死讯早就传开了,项梁以陈胜下落不明为借口,纯属“欲加之罪”。
第四位楚王 熊心
项梁占据彭城后,北上进军薛县(今山东滕州东南),召集各路楚军将领集会,共同推翻暴秦!
景驹部下的刘邦,也来到薛县,投奔项梁,并且借兵打回老家去,这一次,刘邦顺利收复丰邑,雍齿逃往魏国。
项梁在谋士范增的建议下,立楚国王室的后人熊心为楚怀王,定都盱台(今江苏盱眙北),熊心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熊槐的孙子,此时沦落民间,以放羊为生。
熊心虽为楚怀王,其实不过是个傀儡,楚国大权由项梁一手掌握。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九月,秦将章邯在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击败楚军,项梁战死,楚国面临秦军入侵的威胁。
楚怀王熊心北上迁都彭城,趁机夺权,部署楚军防备秦军入寇,同时重用刘邦、宋义、陈婴、吕臣父子等非项氏将领,架空项羽,熊心任命刘邦为砀郡长,同时封其为武安侯。
章邯消灭项梁后,认为楚国已不足为患,率军北上,和王离率领的秦军,合击赵国,将赵王围困在巨鹿城中,赵王派使者赴各国求援。
熊心任命宋义为上将军,率领项羽等将领北上救赵,刘邦西进攻秦,发布了著名的“怀王之约”,这份约定影响很大,以后会反复的被提到。
项羽杀宋义夺兵权,巨鹿之战消灭王离军,逼降章邯军并将其坑杀,歼灭了秦军主力,刘邦攻入关中,灭掉秦国。
项羽入关后,违背“怀王之约”,尊熊心为有名无权的“义帝”,自己大封天下19路诸侯,将熊心迁移到郴县(今湖南郴州),当时的郴县偏远荒僻,又与南越国接壤,绝对不是个好地方。
义帝由彭城南下,赶赴郴县,一定会经过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或者是临江王共敖的封国,项羽密令三王,诛杀义帝。
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十月,义帝经由九江国前往郴县,英布派人尾随,进入郴县境内后,将义帝杀死。
义帝之死,给了刘邦讨伐项羽的借口,挥师东进,楚汉战争由此拉开帷幕,四年后,刘邦获胜,建立大汉王朝!
刘邦称帝后,派遣安国侯王陵、绛候周勃、舞阳侯樊哙三位彻侯至郴县祭奠义帝,并按重新按照帝王规格安葬,还将其坟墓以皇陵命名。
第五位楚王 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的事迹脍炙人口,不多赘述,只说一件鲜为人知的,楚怀王熊心夺权后,封封项羽为长安候,封地为鲁县(今山东曲阜),因此,项羽也被称为鲁公。
项羽乌江自杀后,鲁县拒绝降汉,一直抵抗汉军,刘邦以屠城相威胁,也没有任何作用,后来命人持项羽首级招降,鲁县才开城投降。
刘邦以鲁公的规格安葬项羽,并亲自祭奠,对项氏一门,也没有赶尽杀绝,反而封侯厚待,项伯等人还被赐姓为“刘”。
秦末乱世的五位楚王,有两位几乎没有建树,陈胜揭开反秦武装起义大幕,首义之功,名垂千古,项羽歼灭秦军主力,诛灭暴秦有万世之功!
义帝熊心虽然年少,却是一位被忽略的英才,无论是夺权、拉拢刘邦,吕臣,陈婴等非项氏将领,整军备秦、制定灭秦战略(怀王之约),都非常了不起,秦亡后,面对项羽试探性的询问天下如何分配时,更是淡定从容的一句“如约”,这份气魄,更是远非常人所及,要知道,巨鹿之战后,诸侯将领们进楚营,都是跪地膝行,不敢抬头看项羽。
最后引用一位北宋著名学者张俞对义帝的评价:“戡乱之谓武,除暴之谓仁,知人之谓智,复仇之谓孝。备四者以成大功,则千三百年惟义帝有焉……夫其遣诸侯以诛暴,可谓武矣;出秦民于汤火之间,可谓仁矣;令沛公先入关以平秦,可谓智矣;灭秦以复先王之仇,可谓孝矣。位虽不终,功亦伟烈……”
PS:汉朝建立之后的先后被封为楚王的有韩信、刘交等。
说那一时期的文章比唐诗宋词要好?
恭喜你,你有一个非常好的哥哥!
如果要认真的读书,然后安身立命,以“士”的抱负和胸怀追寻自己的未来,以及对家国天下的担当,那就必需要读先秦诸子,要深入的研完,这是根基,是厚土,深厚辽远,是中华文明的根源所在。唐诗当然也很优秀,也是中华文化的一块瑰宝,不过,相对先秦诸子而言,唐诗也只算作参天大树上的一个比较繁茂的枝条,支系。
先秦诸子,是中华文化根源所在,也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文明的主要支柱之一,是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相对应的就是世界的另一块,即西方古希腊文化。东方文明较之于西方古希腊文明,毫不逊色,生命力峥嵘灿烂。一。先秦诸子及产生年代。
(一)年代。先秦诸子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属于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与此同时,古希腊、印度、希伯来等文明也出现。这个时期,被世界上很多学者称之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所产生的先秦诸子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原典、中华后世文化的原动力。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文化兼儒道墨法等而有之,以道统之。
(二)先秦诸子。
1。老子,道家思想代表。经史子集,四书五经,易,被称之为穷经之首,是第一本大部头。孔子编簒《易》,“苇编三绝”,花了很大功夫,以夫子之资之能事,也讲:“五十而学易,可以无大过。”这是东方哲学的源头,没有他,就无从谈起。
2。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学家。孔孟就不用讲了,仁为中心内要,仁义礼智信。相对老子天道,儒家是入世的哲学流派,是为人道。仁为内要,外在重秩序。
3。韩非子,法家。如果说儒是以省身、内敛、修养来求平和有条的话,那法就是以明示、外在、强力的手段来维护秩序。一内一外。
4。墨子,墨家。兼爱,非攻。有言说自汉以后,墨家思想就不存在了,灭迹不可寻了,其实并非如此。慈善,友爱,互助,非攻,这些思想一直在扶持着社会前行。
5。阴阳家,名家等等,也各有独特视野和角度。比如邹衍阴阳五行说,对后世影响深远,非常深远。
外儒,内法,统心于道佛。有秩序,有耐力。大智慧!唐诗。瑰宝。灿烂。盛唐,是诗的国度,所以,也可以反过来叫做诗唐。长安,盛极一时,开放,包容,气势恢宏。此时的诗,大气,磅礴,或清丽或雍容,大干气象,万里无疆!美!美得不得了!
做为一个中国人,哪个没读过唐诗的!兴致上头了,很多人都可以挥手写两句,洋洋洒洒,悠哉!美哉!
诗人就不必讲了,太多太多,而且功夫了得,为我们这些后来者景仰不已。
诗仙,诗圣,诗魔,诗佛,诗鬼,诗史。。。就光这些个称号就美得不得了!实致名归!
唐诗,更侧重于文化层面。个性,自我修养。
先秦诸子是东方中国文明的根基,是根源,源头所在,具有思想、哲学的指导意义。唐诗是中华文化的一块瑰宝,闪烁着千古不灭的光芒,她是中华文明这棵参天大树上的一枝,粗壮,繁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