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蒂斯代表作品弹琴的女人,七周岁的孩子是学素描好?
最近出现很多来访家长会问到这个问题,孩子现在7岁了,应该学素描还是水粉还是其他?
经过询问了解到家长身边有同班孩子,或者稍大一点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习素描了,自己的孩子也到了适龄,可以开始学了。其实,9岁以下的孩子都不适合过早接触专业的素描,如果这个时期开始学习专业素描,就是揠苗助长。学美术就是学素描?季羡林先生曾在他的随笔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民族,是一个注重实际的民族。”因为注重实际,小学的美术老师最经常“被代课”;因为注重实际,太多家长认为:爱画画就是不务正业;因为注重实用,学艺术,只是为了艺考加分,高考时更容易上个好大学。在校区新学期开学时候,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一些家长,一上来就问:老师,你们有素描班吗?素描是国内美术高考应试必考的科目之一,且国内有美术考级的市场化引导,这些信息让家长产生了观念上的误区,以为学美术就是学素描。于是深入了解后就会发现,绝大多数这样问的都是暂时没学过绘画的同学。当这些家长真正送孩子去素描班之后,我们看到孩子一遍一遍在临摹,一遍一遍在描绘着写实的物体,谁比谁画得更像?学美术就是学素描?并不是。美虽然没有固定标准,但美学教育,刻不容缓。因为缺乏审美教育,正在悄悄地将我们的下一代,变成“美盲”。全球顶级艺术院校如何招生?我们先来谈谈全球顶级艺术院校的申请规则,国外的大学和研究生是申请制,而不是通过考试拿到录取的。艺术类院校的申请要求是,作品集和个人陈述,研究生还要求提供学习计划。西方学生作品集其中,作品集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反映着你的思维方式、自主学习能力、做调研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解决困难的能力等等。创造力+ 绘画表达=offer要想你的作品集脱颖而出顺利获得offer,创造力将是为核心。你的作品要展现出与众不同,是你运用自己的思维,经过自主学习、做调研、动手实践、解决困难等等后呈现出来的作品。画的像、画的好,不再是检测艺术能力的唯一标准。【左】画家席勒 作品 【右】文学家雨果作品2021年中国美院附中,学生留校作品为什么不建议过早学习素描?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9岁以前的孩子连画素描的线条都很吃力,更谈不上画像一个东西。素描是理性的绘画,过早让孩子学习素描会伤害孩子的创造力。加之反复练习,枯燥无味,容易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同时也是不符合儿童能力发展规律的。2-9岁阶段孩子适合引导行为的教授方式,美术教育重点应该是激发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认知力、动手能力、专注力等。快递纸箱除了被扔掉,还可以...通过正确的引导,激发孩子对艺术的兴趣与自信,并得到精细动作能力的锻炼。绝对不是“把形态画得像”作为学习目标。同样学习素描还要具备多种意识单从形体意识:形态、明暗和位置来说,首先看下面这张图↓7岁的小宝贝能看“透”这张画里存在的形体意识吗?如果没有老师示范画,孩子很难动笔,就算动笔,画出来的也是平面图形。这还是素描里比较基础的内容,之后还有更多更加复杂的,如果让7岁的孩子学习,两边都会很吃力(老师和孩子),孩子也是基本处在老师怎么画,我就怎么画的临摹模式里。但是9岁往上的孩子的话,你和他讨论这些,他很容易就能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绘画,差距就会很明显地体现出来。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事物的认识、表达、心理反应不同,如果不加区别,让孩子去学超出其年龄范围与理解能力的东西,会扼杀一个孩子原本热爱画画的兴趣。而素描相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不仅难以理解,也是使他不感兴趣的,不仅浪费了孩子宝贵的时间,更可怕的结果是导致孩子丧失了学习画画的兴趣。素描是一切绘画的基础吗?中国古代几千年来的所有伟大艺术家,没有一人学过素描,同样造就了伟大的中国艺术。近代的许多伟大的艺术家,比如梵高、雷诺阿,素描也画得很差。梵高的素描作品对于孩子而言,绘画本身应该是快乐的,应该是为了引导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审美意识而服务的,而审美意识、想象力、创造力都不需要素描作为基础。“素描是一切绘画的基础”这句话,出自徐悲鸿先生。徐悲鸿在五四运动之后,前往西方留学。他意识到,西方和中国的绘画,最大的不同是西方重视写实,中国重视写意。▲树华美术中学学员素描作品(写实)▲树华美术少儿学员国画作品(写意)西方的写实精神,和西方人重视科学多少有些关系,而科学的落后,是当时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于是,先生回国后,提出了“素描是一切绘画的基础”,希望能够带领中国人在绘画中也有科学精神。这样的新思想进入中国后,的确促进了中国艺术的发展。徐悲鸿先生为了教学生画马认真准备了科学严谨的讲义但是,西方近代的高速发展,可不仅仅是靠着科学精神,还有了不起的创造力。(工作室理念倡导学员在创造艺术作品上,希望不单要重视“如实科学”地描述物象的同时,还要需要绘画作者利用自身的审美,去对刻画形象做艺术删减,艺术加工,不然十个不同世界观思想的孩子同时绘画,却作出十幅雷同的作品,那有什么意义呢?)徐悲鸿在西方留学的时候,已经是现代艺术蓬勃发展的时期,他却忽视了那些充满创造力的艺术家,甚至把艺术家马蒂斯翻译为“马踢死”,来讽刺这些先进的力量。马蒂斯名作《舞蹈》不科学,不精美,但是却像孩子一样自由挥洒,如此生动放羊有的美术老师在教授了一些素描基础以后,就开始“放羊”(只管不教),给几个石膏体,孩子自己画,这节课就算结束了。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你让他去理解素描很难,但是让他去照着画却会很容易,这对于孩子的绘画路来说是很不利的。我们身边乃至全国都有儿童学素描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素描是美术高考必考的科目之一,很多家长总觉得应该赢在起跑线上,到时候的素描基础一定扎实、功底深厚。所以,说了这么多,家长了解到了为什么低龄段的孩子不适合学习素描了吗?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不能揠苗助长哦!树华美术2021年春季全面升级课程,在《美学创想家》课程中,阶段4与阶段5课程面向9岁以上学员设置了趣味素描课,与传统素描课不一样,它更注重“趣味性”,摆脱素描的枯燥感,让孩子爱上画画。文章的最后,我们来看看孩子们的趣味素描作品吧!树 华 美 术美学创想家课程规划作品选登▲趣味素描班学生作品(9-12岁)要打动别人之前?
一幅好的作品往往能够直击人的心灵。打动人的好画作不少,印象最深刻的大概还是学生时代,在课本里看见的《父亲》。
黝黑的皮肤,满脸的褶皱里透出的沧桑,干裂的嘴唇,粗糙的双手满是泥垢,仿佛嵌进了皮肤里再也洗不干净一般。这样一张脸,一双手,大概只会在老一辈的人,比如在田里劳作的爷爷奶奶身上看到了。
这张脸,跟我自己的父亲形象相去甚远。我能在这张画里面生活的艰辛,又有着对未来的希冀,看到的瞬间就被这幅画深深地震撼。
作品想要打动别人首先要打动自己。当今社会物欲横流,感动稀缺,自己是否经得住诱惑,做自己内心真正想创作的艺术,还是为了迎合市场和大众的口味。
一幅有灵魂的作品,可以看出作者的三观,完整的人生、世界、价值观赋予作品全新的思想,也是画作能打动别人的关键所在。
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能够自然、平和的找到自己的定位,坚守初心是很有必要的。自己不注入感情,创作出来的作品,怎么可能引起观赏者的共鸣?
如果一幅画里面,观者能从中发现真、善、美,而受到启发,发自内心的感动,那这件作品,就无疑是不负时代堪称优秀的作品。
诚然,众口难调,绘画这门视觉的艺术因为大众的欣赏角度、审美品味的不同,让每一个人都大加赞赏是非常困难的事情。那获得大多数人的欣赏就尤其重要。
作者本身对自己作品的认可,和是否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将作品融入生命,对画作倾注自己的真情实感,那种入骨的喜欢,才是王道。
当然,如果画作本身水平不过关,一味的固守己见也是非常不现实的。首先你必须对创作的这项事物又无比浓厚的感情或者兴趣。这样,创作时才会有饱满澎湃的热情,画作的韵味和灵动将会跃然纸上。
一如齐白石老先生画的虾,活灵活现,趣致盎然,生气灵动。除了细致的观察和日复一日练就的强大画功,跟白石先生从小生活在乡下也有关系。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花鸟鱼虫的喜爱都是成就齐白石的因素。
其次,画画跟写作一样,需要定个主题,或者突出的意境,有它该有的温度和能够发人深思的想象力,有生活气息。如果内心火热澎湃,用色可能很大胆炽热;低调同样也可以表现为冷静的色彩或是别的表达方式。
画因人而异,作者什么样的个性,什么样的态度,情绪好坏都会影响画作,作画的氛围不同都会产生不一样的画面效果。画也有自己的个性,有血有肉。
创作者心如止水,没有感情,画作就会变得千篇一律没有灵魂。就如同季节,如果没有春的盎然,夏的热烈,秋的微凉,冬的凛冽,四季没有区别,怎会让人产生不同的情感。
所有优秀的作品背后,作者倾注的心血和汗水是人们永远无法想象的。创作过程中的喜怒哀乐,表现在画中,扣人心弦。只有这样的画作,在受到观赏者喜爱的同时,也能赢得尊重。
梵高的《向日葵》,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孟克的《呐喊》,李自健的《南京大屠杀》……这些画作,能调动观赏者的情绪,或悲或喜,引发他们的想象,打动了无数人。呕心沥血之作,无非走的是心,而不是手和眼而已。
心是与人沟通的桥梁。打动人心的不是画者何其精湛的技巧,而是画中的人和事,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观赏者的心。画者心中有故事,感情有寄托,画笔也就拥有了灵魂,打动了自己,才有可能打动别人,引起共鸣。
巴黎有什么鲜为人知却值得去玩的地方?
巴黎是个时尚之都,大众景点都去过了,那么有哪些鲜为人知隐藏的地方值得一去呢?今天我就给大家推荐几个地方。
1、索镇公园Parc de Sceaux,就是春天大家去看樱花的地方。第一次去有种误入桃花源的感觉,大片的绿地,运河,喷泉,城堡,法式园林......午后的阳光下,杂技艺人在草坪上的两棵树之间绑上绳子练习走钢丝,小朋友们在周围跑来跑去捣乱....每次去都想搬家到Antony来,就为了每天能在这么美的园子里慢跑。
2、花神公园Parc Floral,最期待的就是每年秋季举办的露天音乐会。坐在遍地松果的树下等待音乐会开场,欣赏现代opera或者爵士乐,实在是美好的回忆。
3、骷髅墓Catacombs,巴黎地下坟场—骷髅墓。向无数人推荐过,可大家都不太感兴趣(还是不敢去?)。。。独自穿行在森森白骨堆之间,头顶不时滴下不明液体,走完40多分钟的单行路还是挺刺激的。
4、盖布朗利博物馆Musée du quai Branly,展示亚、非、美、大洋洲原始文明,布展风格我很喜欢。莫名觉得这里昏暗的灯光,特别适合约会和表白。
5、Panthéon先贤祠,先贤祠是一个纪念价值大于观赏价值的景点,这里安葬着众多对法国做出杰出贡献的伟大灵魂:雨果、左拉、大仲马、伏尔泰、居里夫妇、卢梭等等。位于地下室的小型放映厅,黑白屏幕循环播放着历年仪仗队护送伟人棺椁入驻先贤祠的场面,每次去都要坐在那个黑暗的小角落里反复看很多遍,感觉和伟人们同在,久久不愿离去。
6、枫丹白露森林,距离枫丹白露宫还有一段距离,徒步旅行的圣地。第一次去是秋季参加15公里徒步,步入静谧的森林,好像瞬间穿越到了《暮光之城》的片场,树影摇曳,让人窒息的美。
7、印象派圣殿:奥赛博物馆,奥赛博物馆曾经是20世纪初最精致摩登的火车站,但使用了三十多年就被改建为展览馆,如今是世界上印象派藏品最丰富的博物馆。在这里与梵高、塞尚、马蒂斯、马奈、德加.....不期而遇,你会由衷感叹:印象派的浩瀚星空中,最闪亮的星都在这里。
8、法式园林下午茶:杜乐丽花园,杜乐丽花园是法式园林巨匠勒诺特的经典之作。几何艺术对称的公园,中间的圆形池塘和围绕着池塘一周的椅子给了人们休闲的绝好去处,非常在适合晴朗的天气坐在喷泉边度过悠闲的午后时光。每逢巴黎时装周,这里便成为时尚潮人们的街拍圣地——街拍艺术照片的白色沙石地背景是杜乐丽花园最明显的特色。
9、帝国的荣光:旺多姆广场,旺多姆广场中央的青铜柱,是拿破仑为了纪念奥斯特里茨战役胜利,战后融化了几百门青铜大炮而铸造的。旺多姆广场被称为“巴黎珠宝箱”,周边云集着顶级珠宝钟表店,百达翡丽、伯爵、卡地亚......梵克雅宝的第一家店就开在旺多姆广场。广场的一角你会发现如宫殿一般奢华的丽兹酒店。法国时尚史上最传奇的人物可可•香奈儿小姐在丽兹酒店的包房内居住多年直至逝世。
10、光影的摇篮:橘园美术馆,走进橘园美术馆,坐下来摒住呼吸,静静的欣赏莫奈的全幅睡莲。在环型巨幅睡莲与垂柳的包围之下,坐在展览室中央,仿佛没入了光影交错的粉紫色印象派世界。下层展厅虽然面积不大,但云集了塞尚、雷诺阿、马蒂斯等印象派大师的名作。如果你也爱印象派就一定不要错过这里。
11、寻找玫瑰子午线:圣叙尔皮斯教堂,电影《达芬奇密码》上映之后,无数丹•布朗的粉丝慕名来到这座教堂,寻找传说中穿过教堂的金色玫瑰子午线。在格林尼治被确定为本初子午线之前,这条线是最早的本初子午线。教堂里出名的不只是玫瑰子午线,这里还有世界上最著名音色最优美的管风琴。维克多•雨果还在此举办了婚礼。
12、爱在黄昏日落时:莎士比亚书店,莎士比亚书店诞生于一战以后,主要售卖英文书籍,是巴黎的文化地标和全世界独立书店的标杆。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等”迷茫的一代“都曾把这里当做聚点。留宿过许多落魄作家的小床、古旧的钢琴、贴满了各种留言便条的墙壁......这个温暖愉快的小书店也成为《爱在日落黄昏时》等文艺片的取景地。文艺小清新们,赶快在书店前留下自己的打卡照吧。
13、拉雪兹神甫公墓,巴黎之美,连公墓都被注入了浪漫的气息。文艺的浪漫是去拉雪兹神甫公墓寻找布满红唇印的王尔德墓,理工科的浪漫可以去找傅里叶墓。漫步于墓园中,不经意间就路过巴尔扎克、肖邦之墓,沉睡在此的伟大灵魂让人体验到另一种静谧之美。
14、天使爱美丽:蒙马特高地,跟随电影《天使爱美丽》的足迹,登巴黎的制高点蒙马特高地。如果说巴黎是一片海洋,那么蒙马特高地就是海岸的岸边。坐在圣心教堂前的台阶上享受明媚的阳光,俯瞰云朵下光影变化的巴黎。弹奏凯尔特竖琴的老艺人、扮演希腊雕塑的卖艺者....在蒙马特高地到处都有可能遇到街头艺术家,让你一路的旅行也变得色彩丰富起来。
15、311种语言写下我爱你:爱墙,在蒙马特高地脚下寻寻觅觅,暮然回首,爱墙就安静在一处迷你街心花园等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情侣们,在这才是有爱的巴黎!
你如何看待天赋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天赋和灵感是让艺术升华的先决条件。艺术是人人能学习的,然而艺术不是人人都能够妙笔生花的。
很多学艺之人,学了一辈子,勤奋了一辈子,更是刻苦了一辈子,但,就是没有创作出一件精品力作。什么原因?除了没有天赋,就是没有灵感。这是肯定的。因为灵感,在过去颇有争论,有人说灵感是天才论,是子虚乌有的东西,不值得提倡。而在文学和艺术创作中,甚至是科技发明中,灵感是随处可见的。苏轼诗云:作诗急待追亡捕,情景一失后难摹。其实就是写诗中的灵感。而绘画创作,要出经典,非灵感难为。
更让人相信的是,书法艺术创作特别得借助灵感的作用。试想天下第一第二的行书,都有改涂之字,要说怎么也不完美。然而正是创作者在此时此刻有了强大的灵感,在其作用下,才创作出独树一枝的伟大作品。王羲之后来再作兰亭序,根本创作不出原作的水平。原作使之然也。
同样一首歌曲,一个歌唱水平二流的原唱,能唱出无二的原创水平。让歌唱水平一流的歌星演唱,根本唱不出原唱的情感和韵味。
有人说,没有天赋的艺术爱好者,再努力也创作不出惊世之作。有人说,没有天赋和灵感的书法爱好者,再努力也难创作出令自己满意的作品。有的甚至是一种浪费。这也不无道理。
珍惜天赋和灵感,他们是长期积累一朝暴发,来无影去无踪的巅峰作品的灵魂,有了天赋和灵感,惊世骇俗之作就有了归属。
学艺术是个很艰难的过程吗?
艺术,一个听起来令人望而生畏的词语。一个听起来感觉遥不可及的词语。一个看起来就很“贵”的词语。为什么很多中学生在做高考选择的时候明明对艺术很感兴趣,却又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放弃呢?今天,我们以美术艺考为例,跟大家简单聊聊对于艺术的看法。
艺术生从本质上跟文化生有区别吗?其实是没有的,那些对艺术生抱有偏见,抱有误解的人,哪一个是从来不听歌,从来不看电影电视剧的,不享受艺术氛围带来的生活乐趣的。在老一辈人的观念里,好像文化课才是体现一个学生学习能力的唯一体现,他们通过不断传递这种观念,让他们的孩子也充斥了这种观念。
难道一个不喜欢学习的孩子,一个对文化课不感兴趣的孩子,就没有办法在社会立足了吗?音乐,美术,传媒,体育,难道不是一种激发兴趣的好方式吗?360行,行行出状元,如果每一个孩子只有文化课和非文化课的选项,没有艺术选项,未来有没有可能娱乐产业越来越少,人们的生活压力没有办法得到释放,在娱乐圈,音乐圈,美术业里都是一些没有经受过专业学习的爱好者,我们国家的文化还会得到传承和进步吗?
近年来,不少机构打着,“学艺术就是为了考大学”的旗号,到处哄骗学习不好,且想上大学的高中生盲目地选择了一个专业,进行短期培训就冒然去参加全国考试。导致大量学生在志愿填报时无学可上,且浪费了大量时间和金钱,最后还是去了技校,大专。这种情况,让一部分家长口口相传,对那些为了学生的未来和仕途,勤勤恳恳付出的老师和机构,损失重大。一部分确实很有天赋的孩子,因为一些不良机构而害怕学习艺术,这难道不是一种损失吗?
艺考机构是不是盈利性质?
答案是肯定的,一个公司要运转要养活老师,领导,他一定是会盈利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权衡教育和利益之间的平衡呢?首先,作为一个培训性质的机构,招生是一种各取所需的商业模式。那么,那种明知道不可能考上的学生,却兴致勃勃地来报名了,作为一个培训机构来讲,我们应该收还是不收呢?不收意味着学习要损失钱,收了意味着我们得昧着良心欺骗孩子跟家长几个月,给了他们希望最后却是失望。
学艺术需不需要选拔?
答案是肯定的,不仅需要选拔,而且是严格选拔。拉低学习艺术的门槛,同时也要提升考生的素质。
正太想对家长说的话:
对于大部分,从小不注重孩子艺术方面培养的家长来说,孩子在高中时想学艺术,是一种”异想天开“是一种”另辟捷径“。觉得自己的孩子没有艺术细胞,投资他学艺术也是一种徒劳。是,学习不好的孩子可能从小就对学习不感兴趣,对上大学没有渴望,但是随着孩子一步步在成长,尤其到了高中,不管是心智还是思想都在逐步成熟,孩子有了想学艺术,想考大学的想法,想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行业的心,就是一种进步,最起码我们的孩子没有坐以待毙等着啃老。家长的担心也是正确的,害怕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辛苦钱,可是,大多数家长都没坐下来跟孩子促膝长谈过。就直接否定掉了孩子想努力的心,这远比损失一点金钱在这个时候要严重一些。希望家长在充分了解了孩子的想法之后,结合自身情况,和未来的想法。做出适合且准确的选择。很可能一个不学无术的孩子,就此改变,为了自己的未来而努力拼搏。多支持一下孩子,让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找到自己努力的意义和方向。给孩子一个机会,给自己期盼一个机会。
综上所述,艺考难在了考生对自身的不自信,难在了行业里无良机构的欺骗,难在了家长不合时宜的不理解,难在了你经不起挫折对你的考验。请在你人生的重要时刻,坚定的选择你该选择的路,让那个从来都没被人看起的你,能够堂堂正正的为自己证明一次。至少,还有别的选择。我,就是一路从黑走到白的那个”你“。
如何用中外美术史中的作品来分析绘画中的点线面?
谈到绘画中的点、线、面,我们不得不提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伟大艺术家 : " 吴冠中先生。"
吴冠中先生曾在《谈抽象美》一文中写道:“我小时候玩过一种万花筒,那千变万化的彩色结晶纯系抽象美。”我们在他的水墨画《吴家作坊》(1992年)和《欢乐的梦》(2007年)里运用的符号元素里可见一斑。他在《吴家作坊》注释里写道:“吴家作坊规模不大,素材有限:黑、白、灰、红、黄、蓝,点、线、面而已。但由于主人喜怒无常,或醉或醒喷发了人世沧桑,哀思缕缕渐成自家印记。”在关于《欢乐的梦》的文字里又记道:“红色的梦,绿色的梦,白色的梦,黑色的梦,梦醒色已消。入梦迟,入梦早,人生迟早,梦里见得三角裹红绿……”
由此可见,少儿时的好奇,启迪了成年后的吴冠中用他自己理解的绘画语言来表达意念中的物象。
我们看吴冠中整个绘画发展之脉络,实际上就是从描述性绘画到抽象绘画,把视觉语言简化和回归艺术本体的过程。绘画元素不外乎点、线、面,墨与色等,因受制于世界观,艺术家的绘画语言又不尽相同。而吴冠中是一位将中西绘画艺术完美融合的践行者,其绘画作品大多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其中许多作品大量采用现代元素,使画面极具现代构成意识。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他致力于油画民族化探索,力图把欧洲古典油画色彩的丰富性、塑造的细腻性以及油画作品的直观性与中国绘画的写意、中国文化精神相结合,并做了大量的尝试。
20世纪70年代,吴冠中逐渐开始了中国画的创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的艺术观念和绘画创作适应历史发展和时代的需要,推动了中国现代绘画观念的演变和发展。他并没有抛弃传统绘画的笔墨精神,但又不拘泥于传统的笔墨形式,而是酣畅淋漓、无所拘束地表达一位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情感。虽有形、光、色、线等形式组合,却不表现某一具体的客观实物形象,具有超乎物象的抽象美元素、具有时代特征、令观者耳目一新的作品不断涌现。这其实是一种创新,是他运用中国绘画的传统材料对中国现代文化精神的一种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