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他的代表作品有哪些,朱自清晚年到底有多悲惨?
每次剥桔子,我总会想起朱自清《背影》里的父亲: “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
然后,我就会忍不住想起我的父亲。
朱自清,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卓越的爱国志士。朱自清是近代文学史上最具有成就的散文家之一,也是“五四”时期重要的作家之一。
他的两篇美文《背影》和《荷塘月色》收录在中学教科书。
包办的婚姻也幸福出生贫困的朱自清, 年少读书很刻苦。1916年,朱自清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
那年冬天,朱自清与扬州名医武威三的独生女武仲谦结婚。在这段父母包办的婚姻中,二人感情很好。婚后第二年,儿子朱迈先出世。
北大毕业后,朱自清先后在杭州第一师范,母校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教授国文、哲学等等。
1925年,朱自清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从事文学研究。
1928年,朱自清的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第二年冬天,心中永远装着丈夫和孩子的武仲谦,抛下了几个孩子和丈夫,在扬州因病辞世。
消息传到北京,朱自清痛不欲生。妻子离世三年后,朱自清在《给亡妇》里静静地用笔尖,回忆爱妻的一言一语,一颦一笑,浓浓的爱与思念跃然纸上!
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学英国,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第二年7月回国,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与闻一多同事。
1932年8月底,朱自清再次赴欧洲游学。并出版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从欧洲回来后,朱自清与交往了两年的陈竹隐在上海举行了婚礼,婚后一家人住在清华。
抗战爆发后,朱自清到达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杯水车薪,艰难度日当一家人熬过了艰难的抗战时期,朱自清的健康状况却亮起了红灯。多年辗转流离,箪食瓢饮的生活中,朱自清饥一餐,饱一顿!有时他吃一块又黑又粗的面包,蘸点盐就是一顿,因此落下了严重的胃病。
好友吴祖缃这样描叙47岁的朱自清:憔悴和萎弱,皮肤苍白松弛,眼镜也失去了光彩,穿着白色的西裤和衬衫,格外显出瘦削劳倦之态。……他的眼睛可怜地眨动着,黑珠作晦暗色,白珠黄黝黝的,眼角的红肉球凸露出来。
可见,他的身体已经虚弱到了什么程度!
抗战结束之后,内战蓄势待发,国内的物价飞涨。朱自清夫妇多病,子女又多,贫寒之家,负担格外重。本来就很清贫的朱自清,生活更加的穷困潦倒。
虽然他是清华的教授,但是这点工资远远不够家庭的开销,写的稿赚不了多少钱。在艰难的无法揭开锅的日子里,妻子陈竹青甚至还偷偷地卖过血。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闻一多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作为他们好友的朱自清无比悲愤,他在追悼大会上激动地说:这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一家人生活困苦,却拒绝领“救济粮”然而,和平并没有因为抗战结束而到来。
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而且,每时每刻,国民党政府的法币都在贬值,买一包纸烟都要几万块钱,很多人根本就活不下去了。特别是家口众多的人,生活更为困难,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政治、教育危机日益严重!
1947年5月17日,清华大学罢课3天,并发表《反饥饿反内战罢课宣言》,得到很多学校的响应。同时在北平、天津举行反饥饿、反内战万人大游行,并引发了震惊全国的五二零血案。
血案激起了学生更多的愤怒,从5月下旬到6月中旬,"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口号声,响遍国民党统治区60多个大、中城市,全国各阶层人民也纷纷起来声援。
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还对中国人民发出诬蔑和侮辱的叫嚣,发了一种配购证。可以用较低的价格,买到‘美援的面粉’, 廉价收买人心。
终于,激起中国人民的民族义愤。
在这场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身患重病的朱自清,积极签名《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
他在日记中写道:
“此事每月须损失六百万法币,影响家中甚大。但余仍决定签名。因余等既反美扶日,自应直接由己身做起,此虽为精神上之抗议,但决不应逃避个人责任。”
其实,当时朱自清一家已经陷入严重的生活困境,尤其是营养不良使得他的病情日逐恶化。他每月的教授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当时的朱自清家特别特别需要这种“救济粮”!
后来,朱自清夫人陈竹隐在《追忆朱自清》一文中回忆道:
“我们家人口多,尤其困难。为了生活,佩弦(朱自清)不得不带着一身重病,拼命多写文章,经常写到深夜,甚至到天明。那时家里一天两顿粗粮,有时为照顾他有胃病,给他做一点细粮,他都从不一个人吃,总要分给孩子们吃。”
不为五斗米折腰,朱自清在北京离世一生清廉的朱自清,终究没能看见新中国的太阳。
1948年8月10日,弥留之际的朱自清对妻子陈竹隐说:“我……已……拒绝……美援,不要……去……买……配售……的……美国……面粉。”
8月12日,朱自清因患严重的胃病,离开了深爱他的妻子和孩子们,享年50岁。
朱自清的悲惨遭遇,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清华大学邓以蛰教授发出抗议:
举目伤心,此去焉知非幸事。
一寒澈骨,再来不作教书人
今年2月24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53岁的博士生导师袁本涛教授因病逝世。李道新老师在悼念文章《伤逝》中是这样结尾的:
当我们审视中国当代知识版图的时候,请一定记得,曾经有一代农裔高知,在难以想像的贫困与不可逾越的艰难之中,至死都在顽强地求生并坚守着底线,为他们心中的学术信念,也为他们自己的生命尊严。
朱自清什么时候出生?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11月22日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
代表作品《春》《绿》《背影》《荷塘月色》《匆匆》
朱自清10首短诗?
江城子近现代 : 朱自清
小红桥畔见伊行。水盈盈。远峰青。一缕春云,低绕碧天生。
却去问卿今许未,轻笑道,莫相惊。
菩萨蛮近现代 : 朱自清
春风又绿江南草。游人竞放江南棹。微雨柳如烟。帘前燕子闲。
酒边明翠靥。宛转黄莺舌。挥手水天长。今生老异乡。
更漏子近现代 : 朱自清
锦衾寒,鸳枕腻。红烛摇摇欲醉。微雨暗,小风喧。纸窗花又残。
携手处,江头路。知否几番凝伫。一夜夜,一更更。思量梦不成。
渔歌子近现代 : 朱自清
红树青山理钓丝。扁舟流水任东西。微雨过,夕阳迟。
酡颜一笑脱蓑衣。
君看我已非年少。马足关河老。与君意气一时深。惜取眼前光景莫沉吟。
虞美人近现代 : 朱自清
三年相别还相见。乍见翻难辨。殷勤执手语丝长。人世白云苍狗两茫茫。
君看我已非年少。马足关河老。与君意气一时深。惜取眼前光景莫沉吟。
虞美人近现代 : 朱自清
月华如水笼轻雾。人静闻砧杵。琼楼玉宇说当年。剩有颓垣废井草芊芊。
天边野火明还灭。惹起愁千结。行行高柳寂无声。又是清秋院落夜三更。
生查子近现代 : 朱自清
平林余薄烟,天际山如埽。残月尚窥人,粉泪流多少。
语喁喁,情悄悄。携手难分晓。应念缕金裙,凤舞双双老。
浣溪沙近现代 : 朱自清
绿暗红稀絮似烟。眼饧眉倦屡思眠。轻风敲竹小窗前。
翡翠屏闲成独掩,鸳鸯枕冷惜云鬟。一心长是在伊边。
虞美人近现代 : 朱自清
画楼残烛催人去。执手都无语。帘前惊雁一声寒。记取旧愁新恨两眉弯。
逢君只说江南好。月冷花枝袅。脂车明日隔天涯。却念江南微雨梦回时。
虞美人近现代 : 朱自清
天涯消息无凭准。冷暖谁相问。西风草草数行书。此日心情知似旧时无。
新来秋与人俱瘦。门掩黄昏后。灯前儿女共清欢。独自斜行小字劝加餐。
谁知道匆匆的作者是谁?
1、《匆匆》的作者朱自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 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背影》、《春》、《梅雨潭的绿》、《荷塘月色》。
2、《匆匆》是现代杰出的散文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匆匆》写于1922年3月,恰逢“五四”运动落潮期。当时的“五四” 知识青年忙于救国,忙于追求进步;他们备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压迫, 却没有停止追求进步的脚步;他们苦恼、彷徨, 却在冷静的沉思后, 继续追赶人生的路。
叶圣陶的小说?
我的答案是:叶圣陶(1894—1988),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朱自清的现代诗?
《细雨》朱自清
东风里,
掠过我脸边,
星呀星的细雨,
是春天的绒毛呢。
创作背景:
《细雨》是朱自清1923年尝试创作的一首优美的小诗。他以散文创作而闻名于现代文坛,但对新诗的创作也花了不少心血的。他的诗歌,形式多种多样,小诗《细雨》便是其中之一,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对冬天过去、春回大地的欣喜心情而创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