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的主要代表作品,郑振铎最好的作品?
郑振铎,字西谛,中国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文史学家,出版过《中国文学论集》、《佝偻集》、《取火者的逮捕》。
最让你庆幸读到的书是哪本?
余华的《活着》! 每当痛苦的时候,那就停下脚步,抚摸流血的伤口,擦干眼泪再上路;每当放弃的时候,那就停下脚步,作出艰难的取舍,振奋精神再上路。
我很庆幸遇到,为什么呢?这本书告诉我一个最深刻的道理:没有什么比活着更好!以下是小编的观点,不当之处,请批评改正。
鲁迅先生对悲剧有一句精辟的概括: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是的,的确如鲁迅所说,《活着》这本书就是一个悲剧,悲剧更能引起人们的反思,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首先,情节的悲剧中,告诉我们活着的幸运。
《活着》讲述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小说的叙述者“我”在年轻时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在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 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哑巴。
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当你读完整本书,突然觉得,他是不幸的,可是他身边死去的人更不幸,至少他还活着,他能感知痛苦!
作者笔调倾向的悲剧,告诉我们要好好活着。
余华说,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中国过去六十年所发生的一切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和他的家庭身上。接踵而至的打击或许令读者无从同情,人物在动物本能和人性之间的苦苦挣扎。余华加诸于叙述的那种冷酷的意志,使小说超出了常轨,余华没有煽情。每一个沉重的悲剧都是痛苦的。每个人都感受到孩子死去般的麻木力量。偶尔有轻松、优美、善良的时刻……
《活着》是一次残忍的阅读。余华不遗余力地展示误导的命运如何摧毁人的生活余华的风格简洁而有力,直抵人心。小说的结尾令人难忘,唯一活着的老人福贵给他的老牛也取名叫福贵。叙述者看着老人和老牛在暮色苍茫中慢慢消失,留下他独自一人:“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同样召唤着读者。小说在历史动荡的背景上以貌似冷漠的语调,织就了一幅人性的挂毯。
其冷静的风格使读者与福贵同甘共苦,当好运垂顾他时,我们会欣然微笑,当他遭受厄运打击时,我们又会黯然神伤。悲剧总是接踵而至,令人无法喘息。正是这样的格调中,我们一定会以为,富贵会选择死亡,但最后但他却还活着。
悲剧中活着的存在,告诉我们活着最好
当这部沉重的小说结束时,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斗争与生存的故事,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残忍与善良的形象,在余华的笔下,余华至真至诚的笔墨,已将福贵塑造成了一个存在的英雄。
子孙爱人相继离世,唯有一头老牛与自己相伴。作者余华以冰冷的笔调,书写震撼人心的生离死别;以平静舒缓的方式,把富贵以及读者的美好幻想打破。这是一部很“残酷”的作品,在结局时,告诉读者,活着的理由,只为活着。
可能觉得富贵的“活着”只不过是苟且偷生,像行尸走肉一般,碌碌无为,没有进取心,没有奋斗,只有绝望和等死。
活着,是一个极为沉重的词。现实是残酷的,我们经历了梦想的破碎,经历了亲人的离去。曾有过绝望,让我不知所措,万念俱灰,但活着,却成为了我心中最坚定的信念。它意味着无论经受多大的痛苦,遭遇多大的挫折,我们都要面对现实,勇敢地活下去,而轻生的逃避,是真正的懦弱。如同富贵一样,父母、子孙、女婿、爱人的离世是对他巨大的打击,每次都如沉重的铁锤击打自己的胸口。尤其是年仅七岁的外孙苦根,是他最后的希望,但命运却不肯放过他,硬要夺去苦根的生命。本以为富贵心中最后的一缕希望也熄灭了,可富贵没有轻生,活了下去。他不畏现实,不畏痛苦,他心里只有一个信念——活着,只是活着。
每当痛苦的时候,那就停下脚步,抚摸流血的伤口,擦干眼泪再上路;每当放弃的时候,那就停下脚步,作出艰难的取舍,振奋精神再上路。
我们停下脚步,只为走得更远。
人,只要还活着,就是在生活!
叶绍钧是我国著名的什么家?
叶绍钧即叶圣陶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1911年11月,改为现名叶圣陶,笔名有叶锦、圣陶、斯提、桂山、秉丞、郢生等。同年中学毕业,后成为乡镇小学教师。
叶圣陶的第一篇关于儿童文学的学术论文题作《儿童之观念》,批评了中国儿童受到的坏影响。事实上,叶圣陶是20世纪20年代第一位写童话的作者。他的作品《稻草人》于1923年出版。 这部儿童读物在许多青少年当中极受欢迎。
叶圣陶教育思想对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理论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系统性的重要贡献。这一教育思想,以中国教育改革实践为逻辑起点,形成了唯物辩证的中国教育改革之学;在探索和回答中国教育改革实际问题中,精辟、独到地揭示了中国现代教育基本原理。
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郑振铎海边读后感?
祖籍长乐的著名作家郑振铎以海边常见的海燕写出了自己的乡愁,陈秀娟老师以此为例告诉小记者,在进行作品创作时要把自己当作线索,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用心去看见人、事、物背后的情,这样小朋友们笔下的长乐才是有温度的。
眩人眼目的意思是什么?
眩人眼目的意思是色彩、光芒等非常耀眼,很吸引人。其中眩目就是指人的眼睛突然受到强光照射时,由于视觉神经受刺激而失去对眼睛的控制,本能地闭上眼睛或看不清暗处物体的生理现象。眩目分心理眩目和生理眩目两种。
出自: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谷水》:“及其晨光初起,夕景斜辉,霜文翠照,陆离眩目。”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金字牌》:“以木牌朱漆黄金字,光明眩目。”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此书无《北平笺谱》之眩目,购者自当较少,但百部或尚可售罄。”
你知道小说金瓶梅的文学价值是什么吗?
我国的四大奇书之一,引领小黄文开端的小说《金瓶梅》,长久以来,被大大低估了。很多人只把它看做一本淫书,这种理解非常狭窄。色情只是外衣,金钱和欲望才是它最重要的主题。它真正写的:是欲望背后的人情世故、人性善恶、人伦关系。每个人 18 岁以后都该读一读《金瓶梅》,它是最好的关于“人该如何面对自己欲望”的教材。
用粗俗颠覆“价值”的虚伪,《金瓶梅》值得阅读的价值《金瓶梅》成书于明代隆庆至万历年间,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社会世情小说。《金瓶梅》的书名,取材于书中的三位女主角,“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表面上是写她们与西门庆之间的情感纠葛,实际上,是通过女主角们悲惨的命运,西门家族的兴盛和衰落,展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心险恶。
它借小说《水浒传》中描写西门庆与潘金莲的故事,把故事引申开来,写的完全是市井平民生活,详细刻画了官僚、恶霸、富商三位一体的封建恶势力代表西门庆由发迹到暴亡的罪恶生活历程,明写宋代,实为作者所处的明朝“当代史”,深刻揭露了明代后期黑暗腐朽的政治和社会现实。
翻开这部被称为“明代四大奇书”之一的书,你将读到明代的《清明上河图》。书中近700个人物,五湖四海、三教九流应有尽有;有食物200多种,茶19种,饮茶的场面234次,酒24种,饮酒的场景247次,精妙细节让人拍案叫绝;举凡官场、商场、欢场,谄媚术、厚黑术、房中术,无所不包。由于它对明代生活描写的细致,这部书在今天还成为重要史料,被称为明代的百科全书。你将了解千百年未变的世道人心,了解真实的中国社会。
《金瓶梅》开启了古代世情小说的模式,以家族为中心,不仅写出了其中一个个人的荣枯,更写出了女性群像的命运。它没有着重渲染红颜祸国殃民,亦没有赞扬三从四德的伦理纲常,而是通过描写一个个复杂矛盾的人物形象,展现生活在深渊当中的女子的爱恨悲欢。
《金瓶梅》值得阅读价值所在的几个方面:
1.《金瓶梅》是认可度极高,且不可超越的文学巨著。即便没有完全通读过,你起码该了解它的精髓。
毛泽东 7 年间 5 次推荐《金瓶梅》,多次要求高干必读此书;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金瓶梅》为“世情书”,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作者之于世情,盖诚极洞达,凡所形容,或条畅,或曲折,或刻露而尽相,或幽伏而含讥,或一时并写两面,使之相形,变幻之情,随在显见,同时说部,无以上之。”冯唐说《金瓶梅》写尽市井人情,建议中小企业主管精读。
2.西门庆白手起家,成为山东首富。跟如今很像。当时的明朝是个人人皆商,全民以挣钱为首要目的的时代。西门庆很会赚钱,他倡导钱生钱,让钱流动起来,不能囤着。在当时,这个想法很超前。
西门庆说:只有多花钱才能多挣钱。作为一个十六世纪中国社会的商人,他有着现代的金钱观。
3.《金瓶梅》是一部“世情小说”。鲁迅点评《金瓶梅》:“作者之于世情,盖诚极洞达。同时说部,无以上之”。鲁迅的这段话是说,《金瓶梅》这个小说,作者对于世事人情,真是门儿清,别的书比不了。金钱和欲望是它最重要的主题。你会发现书中人的薄情、寡义、虚伪、功利性,在今天社会多有投影。面对膨胀的欲望,它也给出了明确的精神出路。
4.西门庆拥有 22 个女人,其中 12 个出身名门。
而西门庆和潘金莲,都是在欲望面前非常直白的人。他们最大的人格特点是:面对欲望,不虚伪,不伪装。
看作者笔下西门庆的男女关系、感情经历,了解明朝两性相处之道。
5. 16 世纪,西方文艺复兴,中国发生巨大思想转折,程朱理学被阳明心学取代。与此同时,《金瓶梅》诞生。
《金瓶梅》里的世相与当时的思想大转折相互印证,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欲望社会出现的必然性。所以有人说,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
《金瓶梅》的文学价值如何事实上,在共计100回,100多万字的作品中,其实《金瓶梅》中床底之事的篇幅非常小,色情文字仅有区区几千个字,大概百分之一都不到,应该是作者用来吸引阅读的手段,犹如今天的标题党、图片党、封面党。然而作者却没想到,这点投机取巧的小手段虽然让作品名满天下,但同时又让它长期被禁难以面世——真不知兰陵笑笑生该哭还是该笑!仅仅因为这几千字而否定了金瓶梅的文学价值,不能不说太冤枉。
1.将世俗生活、人性的诡谲写到淋漓尽致
《金瓶梅》全书色情描写共有105处。但是,这绝不是它的重点。作为极有可能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以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它是贴着人、贴着人的生活在写,将世俗生活、人性的诡谲写到淋漓尽致。
《金瓶梅》,大概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作者已不可考,但书中署名作者为兰陵笑笑生,但笑笑生为何许人也,也无从所知。这本书书名三个字代表的书中的三个主角:金即潘金莲,瓶为李瓶儿,梅是庞春梅,三个人物名字中各取一字构成了本书的名字《金瓶梅》,这也是作者的独特用心。
《金瓶梅》一书的题材取自《水浒传》中关于武松斗杀西门庆的内容。西门庆是本书的一个重要人物,西门庆本是一个破落财主,以经营药铺为生,但由于此人善于巴结逢迎,敛得不少钱财。更是依靠武力,强取豪夺,无恶不作。同时西门庆还是一个荒淫好色之徒,霸占民女,谋杀姘妇的丈夫武大郎,坏事做尽,最终因为纵欲过度,牡丹花下死,在床上暴毙而亡。
正是通过对西门庆这一个恶霸、富商这一突破口,作者描述了官僚,恶霸,富商三位一体的罪恶生活的描述,对人物“丑态”刻画,深刻揭露了“丑态毕露”的成人世界。
《金瓶梅》堪称是中国第一部以口语化、俚俗化的文字来描绘普通人喜怒哀乐的长篇现实主义小说,具有开创性。
在它之前的中国传统文学作品,无论是官方所修二十四史,还是民间野史、笔记、戏曲等,基本上都是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为主角的,语言载体也多半是书面文言或者半文半白,与普罗大众日常所用口语存在一定的隔阂。
大众百姓、日常生活、家长里短在中国传统文学作品是长期被忽视、不存在的;乃至有个说法:一部中国史,就是帝王将相史;民间到底是什么状态、过着怎样的生活,是空白缺失的。
《金瓶梅》犹如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添补了这个历史空白,开创了直接取材于现实日常生活进行创作的先例。
《金瓶梅》全文开篇即说:“话说宋徽宗皇帝政和年间”,看似写的是北宋的故事,而作者实则借古讽今,暗讽明代社会的黑暗和丑恶。
《金瓶梅》全书100回,涉及到200多个人物,而其中的潘金莲、西门庆、陈经济、吴月娘都是作者所刻画的最具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在书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方言、歇后语、谚语、词曲,读来生趣盎然,尽是世俗气息而又让人对世事炎凉、人情冷暖心生慨叹。书中谚语、方言运用的恰到好处,非常的精妙,不仅富含杂学知识,更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匠心,构思的巧妙。
2.被称为《红楼梦》之母
作为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一书,据学者说,作者就很大程度上受了《金瓶梅》的影响。因为红楼梦里总能看到金瓶梅的影子。不同的是,《金瓶梅》勾画的是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场景,而《红楼梦》则描写了贵族家庭的日常。可以说,《金瓶梅》为现代人打开了一扇时空之门,去了解宋朝乃至明朝的百姓生活,对于研究古代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当代很多学者,包括研究《红楼梦》的红学家都给予《金瓶梅》很高的评价。当代红学研究家刘心武就直言《金瓶梅》应是每位文人一生必读之书,作为我们本土的一部文学经典,应该获得更多的尊重。言外之意,《金瓶梅》是一本文学价值被低估的书。
所以,流言蜚语中的《金瓶梅》,太多人的人并没有真正理解它的价值所在,世人只知其污,而不明其意。或许东吴弄珠客在《金瓶梅序》中的一句话最值得深省:“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这就是读《金瓶梅》,四种人有四种不同的感受,可见菩萨、君子、小人、禽兽四种人品。
3.《金瓶梅》在文字运用上是一流的
王国维极力推崇《金瓶梅》,轻视《三国演义》,他是从文学的角度来衡量这两部书的。他认为《三国演义》在文字上不够“文学”,文字或许是衡量文章高低的一个最直接标准。从文字的角度讲,没有一部文学作品可及《金瓶梅》。《金瓶梅》人称“史迁之妙”,无论在笔法还是在文字上,都可以与司马迁相比,但就文字而言,人们会更喜欢《金瓶梅》。
《金瓶梅》的作者驾驭文字雄伟自信,具有惊人的魅力。中国书汗牛充栋,自古玩弄汉语言文字的高人多不胜数,佳篇辈出,从阅读经验你便会发现,无论汉代的班马还是唐宋八大家,皆不及。《金瓶梅》的文字达到了极至,或者极顶,其雄伟自信的气魄,便是最好的证实。
例如《金瓶梅》中写蔡京过生日、写西门庆加官生子,等等,文字功夫震撼人心。如此雄伟潇洒地驾驭文字,除《金瓶梅》作者外,很少有。有一个最好的参照:《水浒传》也是名著,被金圣叹列为六才子书。“水浒”故事早有流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集体创作,如果没有施耐庵的笔力,成不了名著。但通过比较,两书文字上的功夫,几乎有着霄壤之别。先有施耐庵笔下的武松打虎,后有《金瓶梅》作者笔下(词话本第一回)的武松打虎。本来,施耐庵笔下的武松打虎就够精彩的了,没想到《金瓶梅》作者笔下的武松打虎更精彩。两者一比较,前者简直就是被后者修改的“学生作文”,比如“说时迟,那时快”之类的文字,可以出现在施耐庵笔下,绝不会出现在《金瓶梅》作者笔下。两者一比较,施耐庵来本很精彩的文字,便显得拉杂蹩脚了,因为后者的文字太精彩了,让施耐庵的文字黯淡了。
现在,《金瓶梅》的价值已被广泛认可,无论《美国大百科全书》也好,前《苏联百科词典》也好,《法国大百科全书》也好,都说《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文学评论家们认为《金瓶梅》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而历史学家们则认为《金瓶梅》是研究明代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
一点想法或感慨有些人担心读了《金瓶梅》会变得堕落、邪恶的人或许真的是多虑了。现实生活本身能给我们的教导,实在远比书本多太多了。过去那些有名的大奸大恶,哪一个不是读圣贤书出身的呢?因此,让人变坏的绝对不是像《金瓶梅》这么一本坚持真实、颠覆虚伪的书。就像蒋勋在《孤独六讲》里提到的:对人性的无知才是使人变坏的肇因,因为他不懂得悲悯。
阅读《金瓶梅》与其说让我们看到世间的丑恶,还不如说让我们明白了人在面对欲望时的贪婪与软弱。似乎唯有明白了这些--而不是更多的道德教训,我们才有可能稍稍远离对人性的无知,懂得一点点的悲悯。
至于期待《金瓶梅》提供特别感官刺激的读者,在这么一个声色犬马充斥的时代里,恐怕是要失望了。《金瓶梅》读到最后其实是个深沉的悲剧--作者显然不认同笔下这些人物的欲望追逐会是生命的终极出路。但在撕开了价值的假面具,又否定了世俗欲望之后,人将何去何从?《金瓶梅》显然是没有告诉我们答案。我们甚至可以说《金瓶梅》是一本愈读愈虚无、苍凉的一本书。但每每读着作者在冷静凝练的淡写白描中,透露出来对于贫穷、卑劣、贪婪、无知、受苦、找不到出路的人的悲怜与同情,总是让我为之屏气凝神。
那构成了我的阅读经验中很珍贵的时刻。我记得曾有一次读着《金瓶梅》的片段,脑海忽然闪过王国维的词句:“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才想着,就发现视线已经被自己的泪水模糊了。
在这里,所有人都在阴暗中寻求欢乐,在欢乐中走向死亡。这世界之所以值得留念,不是因为它有那些卑鄙、罪恶和不幸,而是在这种种之外,还有很多更美好的东西。因为生命有很多的阴暗,所以我们对美好更加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