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文学有哪些代表人物及作品?
隋朝(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一个重要的朝代。由于隋朝时间较短,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不大。虽然有提出改革浮靡文风的要求,但是后继中断,古文运动需要到唐朝中叶才成功的发展起来。当时有专门研究音律学的著作,也有不错的散文与诗歌。在南北朝时,南朝文学讲究声律和彩色,北朝文学讲究质朴切实用。由于南朝艳丽的文学征服了北朝,使得隋朝文学大多承袭梁陈学风,没有新的突破。而隋朝南北著名文士,总数居然不过十余人,比较著名的有卢思道、薛道衡、杨素、杨广等。著名诗篇有薛道衡的《人日思归》、《昔昔盐》,隋炀帝杨广的《春江花月夜》,卢思道的《从军行》等。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后,在政治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使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科学文化也有了新的进步。而且,他还注意到文学艺术的改革,不仅治罪了用华艳辞藻写文表的洒州刺史司马幼之,而且把李谓痛斥南朝绮廉文风的奏书颁示天下。李语奏书虽然不能从实质上指出六朝文学的弊病,但却抨击了它们那种“遗理存异,寻虚逐微,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腆,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的错误倾向及其不良影响。隋文帝的改革,对隋初的诗歌产生了一定影响,在杨素、卢思道、薛道衡以及虞世墓的一些作品中都有所表现。但是,这种改革并没能改变齐梁以来的淫靡诗风。隋文帝杨坚《哈书·文学传》说:“高祖初统万机,每念斯雕为朴,发号施令,咸去浮华。然时俗词藻,犹多淫丽,故宪章执法,屡飞霜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齐梁以来的世俗之风根深蒂固,积觅难返,一方面是当时文坛上占统治地位的还是来自南朝的江总、虞世基、虞世南等诗人,他们本来就是宫廷诗的热衷者,其作品很难脱掉那种熏人的脂粉气。这种淫靡诗风,到隋场帝时更加发展。隋场帝杨广采用拭父杀兄的手段夺得帝位后,为了满足荒淫生活的欲望,带头制作充满色情的宫体诗,其淫艳程度,与梁简文帝、陈后主无异。在杨广的提侣下,当时很多本来就热衷于宫体诗的作者,更加沉醉于这种淫艳的吟唱中,形成一股诗坛上的浊浪。《哈书·文学传》隋朝诗坛,在开国之初,由于文帝的立志改革六朝绮靡之风,也产生了一些具有一定内容、风格比较清新的作品,给当时诗坛带来了一些生气。如: 居山四望阻,风云竟朝夕。深溪横古树,空岩卧幽石。日出远皓明,鸟散空林寂。兰庭动幽气,竹室生崖白(屋空心静)。落花入户飞,细草当阶积。桂酒徒盈搏,故人不在席。日落山之幽,临风望羽客。(杨素:《山斋独坐赠薛内史》)《山斋独坐赠薛内史》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薛道衡.《人日思归》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平明惬月(战阵名)屯右地,薄幕鱼丽(战阵名)逐左贤。谷中石虎经衔箭(指汉代名将李广射箭入石一事),山上金人曾祭天(指汉代名将霍去病直捣皋兰山,把匈奴祭天的金人都收缴一岑)。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边庭节物与华异,冬筱秋霜春不歇。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卢思道:《从军行》)卢思道:《从军行》杨素的《山斋独坐赠薛内史》,写他对薛道衡的思念之情,其中对山中景色的描绘自然清新,独居山中的寂寞之感和思念友人之情也写得朴实感人,已脱掉齐梁诗中的脂粉气,显示出一种新的风格。薛道衡的《人日思归》写游子思家之情,构思微妙,委婉含蓄,而且对仗工整,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新意。卢思道的《从军行》写将士出征塞北及其思乡之情,虽全用汉代故事,以咏古叹今,但也情景交融,语言流畅,没有矫揉之情、强造之语,而且句多对偶,标志着七言歌行在隋代的发展。杨素在北周时官至车骑大将军,后随杨坚创立隋朝有功,被封越国公。他虽是武将,文采却很好。《隋书》本传说他:“论文则词藻纵横,语武则权奇间出。”说他的诗作是“词气宏拔,风韵秀上”。今存诗十九首。薛道衡曾历仕北齐、北周,入隋后,任内史侍郎,以才学著称。有辑本《薛司隶染》。卢思道也曾历任齐、周,后为隋垂相。有辑本《卢武阳集》。因为他们原都是北朝诗人,受南朝淫靡诗风影响较少,又值隋文帝杨坚改革文风之际,所以能创作出脱掉南朝脂粉气的比较清新自然的诗篇。他们那些以从军、出塞为内容的诗作,更显出质朴的风格,成为唐朝边塞诗的先声。如杨素的《出塞》:“荒塞空千里,孤城绝四邻。树寒偏易古.草衰恒不春。”薛道衡以同题唱和:“绝漠兰秋暮,穷阴万里生。夜寒哀茄曲,霜天新雁声。”这些诗作,在当时形式主义诗风炽烈之时,都是很可贵的。
隋文帝10首经典诗词?
饮马长城窟 隋炀帝集 萧萧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溪筑长城。 岂台小子智,先圣之所营。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北河秉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骑动,饮马长城窟。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缘崖驿马上,乘空烽火发。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释兵仍振旅,要荒事方举。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白马篇 白马金贝装。横行辽水傍。问是谁家子。宿卫羽林郎。 文犀六属铠。宝剑七星光。山虚弓响彻。地迥角声长。 宛河推勇气。陇蜀擅威强。轮台受降虏。高阙翦名王。 射熊入飞观。校猎下长杨。英名欺卫霍。智策蔑平良。 岛夷时失礼。卉服犯边疆。征兵集蓟北。冲冠入死地。 攘臂越金汤。尘飞戏鼓急。风交征旆扬。转斗平华地。 追奔扫大方。本持身许国。况复武功彰。曾令千载后。 流誉满旗常。 春江花月夜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野望 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 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 晚春诗 洛阳春稍晚,四望满春晖。 杨叶行将暗,桃花落未稀。 窥檐燕争人,穿林鸟乱飞。 唯当关塞者,溽露方沾衣。 夏日临江 夏潭荫修竹,高岸坐长枫。 日落沧江静,云散远山空。 鹭飞林外白,莲开水上红。 逍遥有余兴,怅望情不终。 悲秋诗 故年秋始去,今年秋复来。 露浓山气冷,风急蝉声哀。 鸟击初移树,鱼塞欲隐雷。 断雾时通日,残云尚作雷. 冬夜诗 不觉岁将至,已复入长安。 月影含冰冻,风声凄夜寒。 江海波涛壮,崤潼坂险难。 无因寄飞翼,徒欲动和銮。 迷楼歌 宫木阴浓燕子飞。 兴衰自古漫成悲。 他日迷楼更好景。 宫中吐艳恋红辉。 神伤赋 方其为储贰,用智固已谲。 及夫据大器,为谋抑何逆。 龙舟及凤{榻木换舟},无岁不游适。 离宫与别殿,快意事淫佚。 置酒燕要荒,会者三十国。 紫舌与黄支,无所不臣服。 亲驾两征辽,方且肆穷黩。 群盗遂蜂起,土地日紧蹙。 惛犹不知悟,愎谏辄诛戮。 肘腋俄变生,兵刃交于目。 不肖孰甚焉,身亡而国覆。 长相思,红已稀,绿已稀,多谢春风著地吹,残花离上技。 得宠疑,失宠疑,想象为欢能几时,怕添新别离。 雨不稀,露不稀,愿化春风日夕吹,种成千万枝。 思何疑,爱何疑,一日为欢十二时,谁能生死离。
隋文帝杨坚电视剧有几部?
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和独孤皇后的故事又一次被搬上了荧屏,电视剧中陈晓和陈乔恩的饰演让大家又一次把目光转回到了大隋王朝。其实类似这样题材的电视剧也出过不少,比如之前也很火爆的《独孤天下》、《大隋帝国》等等,但其实大多的电视题材都对这个二世而亡的朝代没有多加赞誉,但其实这位隋朝开国皇帝杨坚,也是一位有点特殊的皇帝哦。
隋唐英雄传作品?
《隋唐英雄传》是胡明凯、谭友业执导,由黄海冰,郑国霖,聂远,谢君豪,林子聪,王绘春联袂主演的一部以民间传说及历史故事综合改编的古装侠义电视剧。该剧以南北朝时期北周杨林举兵歼灭北齐班师后,侄儿杨坚又灭周建隋,称隋文帝,以秦叔宝为中心的瓦岗寨众义士匡扶正义,辅佐李世民为历史背景。全剧以唐朝护国公秦叔宝为核心人物,以秦叔宝从幼年目睹隋兵欺压百姓及少年时代的愤世嫉俗、行侠仗义的成长过程的故事。该剧于2003年在中国大陆首播。
隋文帝杨坚写过的诗吗?
隋文帝杨坚写过诗。【隋书卷二十二 志第十七 五行上】 开皇十年,高祖幸并州,宴秦孝王及王子相。帝为四言诗曰:“红颜讵几,玉貌须臾。一朝花落,白发难除。明年后岁,谁有谁无。”
如何看待隋文帝杨坚科举制度的兴起和历史贡献?
对于我们来说,最熟悉的莫过于考试了,家长、老师及学生无不对考试顶礼膜拜。说到考试,就必须要讲隋文帝开创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为后来的考试制度奠定了基础,这是隋文帝的对中国历史发展的突出贡献,永载史册。何谓科举?科举是君主、朝廷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考试合格者将成为官僚队伍的第三梯队。这个制度的意义就在于打破了氏族垄断仕途的现状,奠定了其后一千多年人才选拔的基础。 科举制度越到后来,越僵化了,广受非议,很多人认为会禁锢人的创造力。不过,科举制度虽然也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弊端,但是在所有的选拨人才制度中,科举是一种最不坏的制度。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公平,较之汉代的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有很大的进步,他的意义就在于,平民子弟也有了上升的途径。 两汉时期实现察举制,主要依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其实这种制度根本就没有公平性可言,能被推举上去永远都是豪强地主家庭的出身的子弟,到了东汉末年以至于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居面。而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特别强调士庶之分和门第高低,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当官的推荐当官的,仕途还是被士族豪强所把持,比起来察举制也并没有什么进步,更没有公平性可言了。 可以看得出,相对于科举度,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对人才的扼杀是显而易见的,汉末与晋末的衰颓也一定程度上与人才选拔制度有关,因为不管察举制还是九品中正制,做官的永远都是局限在小圈圈内,而官位士族代代相传就是滋生官僚腐败温床,更严重的后果是家族势力不断坐大,就容易造成地方割据,以至于诸侯征伐不休,最终引起国家分裂。 杨坚一上台,实现大刀阔斧的改革,不仅改变了北周鲜卑化政策,在恢复汉族文化的同时,在固有的文化基础上也进行了全面的革新,而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更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公元587年,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下令地方上推举人才,参加考试,不问出身门第,通过考试的就可以做官,要求每年各州荐举贡士三人入京考试,成绩优异者称秀才。后来又实行分科考试,由京官五品以上和地方总管、刺史荐举考生,分常举和制举两类。常举,每年一次,考生有各级学校中的生徒,主要由校方保送推荐给尚书省登录。还有未经过学校台阶的自学者,先在州县中报名,经地方初步考试,然后由地方长官每年带往长安,这称为“乡贡”。 到了隋炀帝时已经正式设置进士科,到了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以及史籍等,如《礼记》、《春秋左氏传》、《诗》、《周礼》、《仪礼》、《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毅梁传》等。 考试的形式,有贴文、口试、策问、诗赋等。所谓的贴文,主要是考核学子对四书五经的熟悉程度,一般是取经中几字为题,考生必须将上下文贯通背出,以背出多少字而定等第。口试,考核考生的应对能力,也叫墨义,考生口头应对考官所出题目,以答出十分之九为合格。策问,就是我们现在熟悉的命题作文,这是主要考核考生有无真才实学。此外诗赋,由考官出题,并限音韵,考生据此作诗作赋。 隋文帝开创的科举考试制度,在中国实行了长达一千三百多年,不仅对推动了中国历史进程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东南亚甚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到了明清两代,八股文的出现,禁锢了人的思维,但是这并不是考试制度的错,而是考试内容的僵化,也就是说这个科举制度的设置还是合理的,出问题的是考试内容。试想,如果没有科举制,官僚和帝王一样,都是世袭,当官的永远都是当官的,子子孙孙坐享其成,享受荣华富贵,成为国家的蠹虫,严重阻碍社会的进步,而平民子弟永无出头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