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绘画艺术代表作品,被誉为百代画圣的唐代画?
吴道子
被誉为百代画圣的唐代画家是吴道子。
吴道子在绘画上远师张僧繇,近法张孝师,早年行笔流丽纤细,继承六朝风范,中年后笔迹磊落,流畅而又有顿挫。他兼善人物、佛道、神鬼、鸟兽、草木、殿阁、山水等题材。尤以人物、佛道见长。所作宗教画迹,仅在长安、洛阳两京寺观便有三百余壁,其奇踪异状,无唐朝是一个盛产人才的朝代,无论是诗仙李白,还是诗圣杜甫等等,他们都是这一时期著名的大诗人。然而很多人都只知道唐朝诗歌繁荣,却忽略了唐朝的绘画艺术。有画圣这一美称的吴道子便可以作为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当今,也有很多吴道子的作品流传于民间,被爱好古玩书画的人所收藏。
画圣吴道子,又名吴道玄。公元680年出生在今天的河南省禹州市。小时候吴道子的家庭是十分清贫的,但好在父母都是知书达理之人。所以吴道子也才能一直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他曾经和书法家张旭,贺知章等人求学,练习书法。但后来出于对绘画的热爱,吴道子毅然决然的放弃书法,潜心钻研绘画,并辞去了自己当时担任的县尉这一官职,四处游历,感受大自然,为画画做准备。
开元年间,吴道子在四处游历的过程中,名气也渐渐传播开来。于是他便被当时的皇帝唐玄宗召见。由他为唐玄宗主画的《金桥图》,更是受到了画坛的极高评价。画圣吴道子是一位敢于创新,不拘泥于形式和规定的人,“兰叶描”便是他所发明的一种绘画新手法。在吴道子的作品中,由于他画的人物大都衣袂飘飘,画中似乎有风。所以人们又把他的这种绘画风格称之为“吴带当风”。《送子天王图》、《梁武帝》以及《地狱变相图》等,这些都是画圣吴道子有名的代表作品之一。公元759年,这位一生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于长安逝世。
吴道子的作品
吴道子是唐代有名的画家之一,虽然出生于唐朝的画家不在少数,除了吴道子之外,还有颜真卿,欧阳询等这样的大家。但在后人的评价当中,“画圣”这一称号却唯独给了吴道子。由此,也可以看出,吴道子这一生不仅创作的作品丰富,而且他的绘画技术也确实达到了一定的境界。那么吴道子的作品又都有哪些呢?
吴道子的第一部作品是享有“时谓三绝”美称的《金桥图》,这是他与韦无添,陈闳三个人一起创作的一部作品。后来,随着吴道子的名声见涨,一时间请他作画的人也不在少数。在与人物画有关的作品中,出于吴道子笔下的主要有《送子天王图》、《梁武帝》、《朱云折槛图》、《汗光武帝燎衣图》以及《明皇受篆图》等等。由于吴道子最擅长的是画与佛教有关的壁画,所以他在宗教壁画方面给后人留下的作品也是很多的,主要代表作品有《托塔天王图》、《大护法神像》、《孔雀明王像》、《宝积宾伽罗佛像》以及《嘉陵江山水三百里图》等。
其中他还画过一幅《地狱变相图》,凭借这部作品,吴道子在唐朝迅速成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字。在人物写真方面,吴道子的作品还有《玄元真》、《孔子按几 坐像》、《李林甫像》、《杨国忠像》、《一行大师真》以及《颜子像》等等。山水以及其他方面,还有一些如《华清宫图》、《双林图》以及《南岳图》等这些有名的作品流传下来。有同者。
唐代薛稷的国画艺术与特点是什么?
薛稷(649年—713年),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县)人,唐朝大臣、书画家。薛稷书法造诣深厚与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称之“初唐四大书家”。
薛稷国画擅长花鸟、人物、杂画,尤以画“鹤”著称,因其画鹤出众,“故言鹤必称稷,以是得名。”唐代时花鸟画开始成为绘画的专题之一,随之出现了全力从事花鸟画创作的画家,薛稷就是其中较早而专以画鹤知名的一位,开创了一代花鸟画之先河。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很有关系,上古时代,鹤已进入文学作品,现存的青铜器上,亦可见到鹤的形象。春秋战国肘期,出现了驯养鹤的记载,卫懿公因养鹤而身死国灭,是著名的历史故事。
《宣和画谱》所言,“世之画鹤者多矣。其飞鸣饮啄之态度,宜得之为详。然画鹤少有精者,凡顶之浅深,氅之黧淡,喙之长短,胫之细大,膝之高下,未尝见有一一能写生者也。又至于别其雄雌,辨其南北,尤其所难。虽名乎号为善画,而画鹤以托爪傅地,亦其失也。故(薛)稷之于此,颇极其妙,宜得名于古今焉。”这里提到一般画家连鹤的表面特征都不能准确地把握,遑论描绘出鹤的精神气质了。独有薛稷所画的鹤,能够极尽其妙,或啄苔剔羽,或阔步顾视,或昂立座隅,或上下回翔,无不栩栩如生,曲尽情状,形神兼具。当时人甚至把薛稷画鹤、秘书省内落星石(疑即陨石)、贺知章草书、郎余令画凤并称为“四绝。
(作者吴自强扇面《松鹤延年》)
薛稷开创的“六鹤”式样,啄食、顾步、唳天、舞风、警露、理毛,种种体态均可入画,栩栩如生。五代十国的黄荃延续了薛稷的风格,曾绘六鹤于偏殿壁上,“精彩态体,更愈于生,往往生鹤立于画侧”,该殿后改为“六鹤殿”。
(吴自强一丈二《九天瑞鹤图》)
唐代两位大诗人杜甫、李白都曾为薛稷画鹤题诗作赞,由此,可以反映出薛稷功力的不凡,形神兼具.达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故李杜二人一说“画色久欲尽,苍然犹出尘”一说“鹤感至精以神变,可弄影而浮烟”。似乎壁上的鹤,只要注入生命,马上就会破壁飞去,令人不禁联想到“画龙点睛”的传说。而李杜二人更为之激赏不止的,乃是薛稷笔下所表现出来的鹤的那种超脱逸达、而又傲骨十足的气质。
到了宋代,在宋徽宗赵佶的推动下,花鸟画盛极一时。“画翎毛者,必须知识诸禽形体名件。”在当时,花鸟画讲究写实,画工要深入自然,体察动植物的情态。宋徽宗的《瑞鹤图》亦在鹤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宋徽宗《瑞鹤图》
中国道教神话中,鹤是人们成仙升天的运载神鸟,又因“鹤寿千岁”的传说,鹤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祥瑞之鸟。唐代贵族都希望在死后能够成仙,驾鹤西去。因此,唐代的养鹤之风十分盛行,“鹤”题材的绘画也开始向平民阶层普及,士绅文人的反复歌咏对“鹤”题材绘画的盛行起到了促进作用,使“鹤”文化渗入人们的生活和意识形态。
宋徽宗《瑞鹤图》局部
才华横溢的薛稷,在唐玄宗先天二年,太平公主与宰相窦怀贞等重臣密谋政变,薛稷因知情不报,于万年县狱中被赐死,时年六十五岁时驾鹤西去。时至今日,薛稷仙风道骨的“鹤”,依然翩翩飞翔在中国美术史的蓝天上,鹤寿延年之美意,依然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
关注我,看更多书画精彩问答!
有南林北李之誉的林散之草书水平如何?
“南林北李”,林散之名气大,而李志敏先生,草书的影响力不大,现在几乎少有人提及。
林散之的草书,以晚年风格为典型代表。时值改革开放初期,书法热回归,林老以朴茂的线条,以率性的结体,以画意的章法布局,充满仙逸意韵。其峻逸而瘦劲之书风,具有时代美感,为当时书坛所重,受到了国内外书法爱好者的一致喜爱。如今,时过迁尽,人们对林老书法的认知趋于理性。回头看林老的书法,有这样一种感觉,一眼看去,劲健的点画线条、多变的笔墨以及满纸的秀逸,很有美的满足,但再仔细看下去,似乎缺少古典美,不具张旭、怀素那种张力和气势,不具“宋四家”那种浓浓的韵意,也不具王铎的张扬和傅山的任性。而且,林老晚年因名气大,书作供不应求,几乎每一幅作品的节奏、章法处理雷同,明显有刻意为之,缺少了丰富多变,甚至个别点画的生硬和气势的不足,严重影响了他的艺术水准。当然,这其中也不乏有伪作充数。
李志敏先生,为北大法学教授,著名法学家,以学者形象居多。与林老而言,属于晚辈。在上世纪末,曾出版《书论》,从艺术之本真分析书法之美,言简意赅,颇有新意,我曾买过。书法水平而言,草书融北碑之风,个性风格强烈。也许是功力不足,或许是先生对书法的理解独特,缺少草书气势。一家之言,敬请批评指正。
中国最著名的传世名画?
在一个没有照相机的时代,画作是最直观、最清晰记录当下的珍贵材料,星移斗转,时隔几千年,现在的历史研究者还在古代画作上寻找着历史的足迹。从古代流传下来的画作有很多,但是能担得起传世名画的有哪些呢?
第一幅当属东晋著名画师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它以曹植的《洛神赋》为蓝本,画出了原赋中的多篇故事,每个故事情节独立,但是又有融会贯通之处,画中的洛水女神临波而来,深得曹植“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美态。可惜的是,这幅绢本长卷在辗转中渐渐失传,现在存世的只是被分割成四个部分的宋代摹本,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二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第二幅是入选高中历史课本的唐代名画《步辇图》,作者是深受唐太宗倚重的宫廷画师阎立本,而这幅画所展现的就是就是唐太宗坐在步辇上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场景,画面之上,唐太宗在一众侍女的环绕中,目光深邃,神情庄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这幅画在构图调色上也被历来书画鉴定大师称赞不已。值得一提的是,在接见禄东赞之后,唐太宗便令文成公主进藏和亲了。
第三幅成画也是在唐代,在文化相对开放的背景之下,随即应运而生了这样画作集《唐宫仕女图》,唐代仕女画以其端庄华丽,雍容典雅著称,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莫过于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以及晚唐的《宫乐图》。这些画作中的女子姿态各异、惟妙惟肖,是现代研究唐代女子妆容和服饰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第四幅画主角是五头牛,它们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它是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是现存最古老的纸本中国画,在这幅不大的画作之上有赵构、赵孟、孙弘、项元汴、弘历、金农等十四家题记,这些熠熠生辉的名字似乎显得作者韩滉都渺小了,但是却不是真的渺小,是画师赋予了“五头牛”灵魂,使得他们得以活跃于纸上,传达了唐代画牛所达到的最高水平。
第五幅画《韩熙载夜宴图》也多次展出,这幅图展示的是五代南唐时期大臣韩熙载家中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面,作者是顾闳中。据《宣和画谱》卷七记载,此画是顾闳中奉后主李煜之命,与周文矩、高太冲潜入韩熙载的府第,窥其放浪的夜生活,仅凭目识心记,所绘成。图中所绘的场景极其生动、高度还原,堪比人肉相机之外,却又平添了些艺术家的奇妙和浪漫色彩。
第六幅画作来自北宋时期,人文山水画在书画皇帝宋徽宗的推动下,得到迅速发展,其中以《千里江山图》为杰出代表。这幅画的作者王希孟是一位年仅十七岁的宫廷画师,在宋徽宗亲自指导下,他运用矿物颜料画出了将近12米的山水长卷,欧阳修曾经说过,“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者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走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这样的意境在这幅画中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第七幅画是知名度甚高的《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展现了北宋都城汴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在5米的画卷中有1643人,每一个人穿衣打扮,甚至表情和动作都清晰可见,在方寸之间展示出不平凡的意义。
第八幅画为元代的《富春山居图》,是画家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无用师)所绘,1350年绘制完成,后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卷为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后半卷为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全图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画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富春山居图》在历史沧桑变化中几经波折,直到现在还分居两地,让人不禁伤怀。
第九幅是由明代画家仇英所绘的《汉宫春晓图》,用手卷的形式描述初春时节宫闱之中的日常琐事:妆扮、浇灌、折枝、插花等,画后妃、皇子、画师等一百一十五人,个个衣着鲜丽,姿态各异,既无所事事又忙忙碌碌,全画构景繁复,用笔清劲而赋色妍雅,林木、奇石与华丽的宫阙穿插掩映,铺陈出宛如仙境般的瑰丽景象。显示了画家过人的观察能力与精湛的写实功力。其中的人物穿戴的都是唐以来衣饰,取名汉宫,只是当时对宫室的泛指
第十幅图的画风似乎和传统的中国古画风格迥异,这幅画是由清朝时期传奇的意大利画师郎世宁所绘,其图共绘有100匹骏马,姿势各异,或立、或奔、或跪、或卧,可谓画尽骏马之态,并且他融合了中西方绘画所长,不仅充分展现了欧洲明暗画法的特色,使马匹的立体感十分强,而且在背景山水中运用了传统中国画的手法,注重写意,看上去淡然大气,不抢景,但却必不可少。
以上是名画,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著名传世书法作品(排序部分先后)1、东晋·王羲之家族《三希宝帖》
三希宝帖是东晋书圣王羲之家族留给后世的伟大书法作品,分别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时晴帖》和《中秋帖》为摹本,只有《伯远帖》乃真迹分藏于北京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2、唐·欧阳询《仲尼梦奠帖》
《仲尼梦奠帖》,纸本,纵25.5cm ,横33.6cm,共78字,行书,为初唐书法家三大家之一的欧阳询所作。
被李世民奉为师长和书坛第一,世称“大欧”,书法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字体被称为“欧体”。
辽宁省博物馆藏。
3、唐·颜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稿》,麻纸本,行书 纵28.2厘米 横75.5厘米,23行,,共234字。“天下第二行书”,为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所作。字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书法风格与其人品高度一致。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4、唐·怀素《自叙帖》
《自叙帖》纸本,纵28.3厘米,横775厘米,共126行,698字。唐书法僧怀素草书,是怀素流传下来篇幅最长的作品,被称为“中华第一草书”。
原帖轶,上海延光室、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出版社有影印本。
5、宋·苏轼《黄州寒食帖》
《黄州寒食帖》系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手迹。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原属圆明园收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6、北宋·米芾《蜀素帖》
米芾,宋朝书法四大家之一,《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墨迹绢本,行书。纵29.7厘米,横284.3厘米;
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
7、北宋·徽宗赵佶 《草书千字文》
《草书千字文》,宋徽宗赵佶传世的狂草作品,纵31.5厘米,横1172厘米,写在一张整幅描金云龙笺上,被誉为“天下一人绝世墨宝”。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
8、元·赵孟《前后赤壁赋》
《前后赤壁赋》纵27.2厘米,横11.1厘米。是元代书法宗师赵孟楷书作品。赵孟,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中国“楷书四大家”。
9、明·祝允明《草书诗帖》
《草书诗帖》,被誉为明代奇才草书绝品,纸本,纵36.1厘米,横1147.5厘米,书曹植《乐府》四首,是祝允明的代表作品。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10、东晋·王羲之《兰亭序》
《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中华书法作品至宝。
下落成谜,相传李世民下葬时,作为陪葬品和太宗一起入土。
范曾和刘文西同为当代发名家?
谢邀!
看到此问,你不能不严肃的对待它,因为这个问题的实质,既是美术圈人士所经常探讨的问题,更是广大热爱艺术的人所应该知道的问题,当然,更是美术史不能回避的问题。
两位先生都是争议很大的人物,尤其是广大网友评论范先生的自吹自擂,轻狂自大,目中无人,其实并不是他的独有,而是这个画坛的通病。只因他名气很响,便争议很大,所以每有事情,都会处在风口浪尖。反之刘先生也一样,如果他有什么负面信息,也会很快闹得沸沸扬扬。
其实,说一句几乎多数人都不会接受的话,这真不怪他们,因为他们既是这个时代的受益者,也是受害者。是加害者,更是难得的韭菜,就看谁会挥舞镰刀对他们下刀子。所以,站在一个非常时代,一个奇葩时代,在普通人眼中,所有的下三滥、下三路爆发出来的新闻,都是重大新闻,因为他牵涉到名人的私生活及嗜好。而普通人,关心的只是因色而起的各种八卦新闻。
但在这个奇葩时代,在我眼中,这些都不算什么,也不是新闻,至少在我心中,我认为这个时代发生的一切都是正常,都很正常,如果你认为不正常,那就是你的认知出了问题,是你没有弄清楚艺术家与这个时代的关系,没有弄清楚几乎所有艺术家既是xx,也是xx的本质。因之,你会发出这些名人到底怎么啦的质疑。 但是,如果你弄清楚了他们在这个社会中的生命态,你便不会生出这样的疑问。
其实,在我心中,人生如戏,时间是神。每一个人无论在干什么,都是有着既定的脚本在排演,但在时间之神面前,没有能逃脱过的。即使是我,整天与文字打交道,也深明我的文字,只不过是冥冥中某个神圣的大神在指使我,让我完成我所应该完成的事情。到了时候,不由我自己,我就会去写。就像今天看到这条邀请,这个问题,我就明白,许多事情到了一定时候,就会呈现在我面前,让我面对。因之我应该拿出自己的观点,而不应回避这个问题。
为此,刘先生与范先生,站在中国美术史的广袤时空,他们都是这个时代无法绕过的一条长河,无法逾越的一座高峰。即使在若干年后,他们因为某些原因,某些作品被时代唾弃,但,他们曾经在艺术上的独特个性与技法,还有他们开先河性的作品中,与他们所处时代的关系,都是衡量他们艺术成就的一道无法绕开的坎。
因之,在两个人的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与生命境界中,不能用谁的成就更高来比较,而应该说谁的艺术境界更富有生命。毕竟他们的艺术形式,不是一个套路,而是不同的两种艺术形态在这个时代的彰显。所以无法被人代替,也不可能被人代替。有人说,他俩在绘画的内容上,一个是老故事的重复,一个是新政治的解说,都没有对人性及人文的开拓。这或许是公允的。但,这也是时代的产物,是无法绕开的话题,而在这个时代,多说无益。
如果论及他们的人品,我以为没有优劣,好坏,只有善恶。毕竟,这个时代,几乎人人都利欲熏心,因此,没有善的生命根基的人,都是恶的生命,即使他们的作品(或许有人认为他们开古今先河,是为一代宗师),但在这个社会上,善恶并存,或因艺术的善的表述,而呈现出人性的光辉,也会因为某些恶的表述,而呈现出千古骂名。毕竟,在这个道德沦丧,每一个人都无法逃避欲望的时代,你想要独善其身,绝对是痴心梦想。
当然,范先生的作品,有些扭捏作态;刘先生的作品,部分展现出自己的真感情。但是,范的扭捏作态,是他骨子里带来的媚态,有着既想做烈妇又想做xx的心态。而刘先生的真感情,有说是他被酷烈迫害过程中,在艺术上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体现。为此,两个不同的生命体,在这个时代交织于美术界,南北呼应,形成了中国当代美术的独特现象,也使人的认知,在艺术与政治之间,产生了虚幻与迷惑之色彩,但大部分人,却始终无法弄清这个色彩,到底是真是幻,是虚是实?
图片来自网络
宣和画谱为何称李成的山水画古今第一?
《宣和画谱》为何称李成的山水画古今第一
夏绍毅
【摘要】:北宋李成为中国山水画大家,成就非常高,被誉为中国山水画之父。他不但开创了齐鲁画派,在宋初画坛独树一帜;而且由其独创的营丘山水画法成为后世山水画家的楷模。《圣朝名画评》把李成的画列为“神品”,并称其“思清格老,古无其人”。《宣和画谱》谓“凡称山水者,必以成为古今第一。”本文就李成的山水画作一简单探讨,为何被称为古今第一?欢迎大家不吝赐教。
关键词:山水画;程式化;古法;四王;
宋 李成 寒林骑驴图 美国纽约大都市博物馆藏一、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北宋,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李成是其中的佼佼者。
自展子虔《游春图》诞生以来,山水画就逐步成为了绘画的主体之一。经过唐代和五代的长足发展,在北宋时期达到空前繁荣。北宋在中原的开封立国,充分发挥了中原地区物产丰盈的优势,快速地恢复了经济和文化建设,使开封成为了文化和艺术的中心。在杰出画家李成、范宽等人的带领下,形成了宋初的绘画高峰。辽阔的北方大地,是画家们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李成是与范宽齐名的山水绘画大师,他提倡画山水先培养兴趣,要心情愉快地画画。他曾说:“爱山水,弄笔自适耳,岂能奔走豪士之门。”
由于李成对山水画艺术的热爱,使他常年奔走于高山密林之间,在山林中作画。他完全将绘画融入到了生活之中,将作画当成乐趣,所画山水画造型生动,用笔潇洒自如,气韵贯通。他走过每一处山景都要把有特点的景色画下来,而且描绘的精致入微。《图画见闻志》评价李成的山水画为:“夫气象萧疏,烟林清旷,豪锋颖脱,墨法精微者,营丘之制也。”又曰:“烟林平远之妙,始自营丘,画松叶谓之攒针笔,不染淡,自有荣茂之色。”李成山水皆是山东平原之景,用墨“烟云远近”、“木石瘦硬”。米芾也称赞他的画为:“淡墨入梦雾中,石如云动。”李成作画时很少用大块的浓墨,可谓惜墨如金。
宋代的文人士大夫们,将绘画看成是有文化修养的雅趣,文人中间有很多既是画家也是鉴赏家和收藏家。相传开封相国寺附近的宋家药铺,因墙壁上有李成所画的山水壁画,而被称为“山水宋家”。李成,字咸熙,祖先是唐朝宗室,文学修养极高。他与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们交往甚密,绘画风格中也带有自然清新的文化气息。
二、李成的传世作品赏析。
北宋 李成《读碑窠石图》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李成所作的名画《读碑窠石图》和《晴峦萧寺图》最能反映李成山水画的风貌。《读碑窠石图》描绘了土岗之上的树后竖立着一块大石碑,碑前有一位老人头戴斗笠,胯下骑着一只骡子立在那里,正在阅读碑文,旁边有一位侍从,手持拐杖而立。石碑的侧面有题跋:“王晓人物,李成树石”。四周的灌木和老树劲拔而萧瑟,以秀润的笔法画出了寒林树杈,俗称“蟹爪”。画面体现了“气象萧疏,烟林清旷”的画风。
李成着力刻画了古树的形象,突出了外界的环境特征:荒漠地区、严酷的气候和古树那种坚韧、顽强、有强烈感情特征的艺术形象。这几株落尽了叶子的古树,弯曲盘旋,它虽经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打击,而且自身也衰老了,但依然顽强地挺立,似乎在诉说着自己的历史。疲惫的旅行者看着石碑,研读上面的文字,以年轻旺盛的生命力去体会久远的历史,去努力寻找古老的情感,体味着历史的无情与沉重。在李成的笔下,几株古树、一人一骑、一块古碑,意境是如此深邃,显示了他深厚旷远的艺术境界。
北宋 李成《 晴峦萧寺图 》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美术馆藏李成的另一幅经典作品《晴峦萧寺图》,描绘了冬日里寺庙林立的峡谷之景,两座主峰高耸入云,层峦叠嶂,两侧的小山峰向远处排列着,山中的楼阁与萧瑟的寺院突兀而静逸,山下有小桥流水,林木环绕,亭馆点缀其间,伴有来往的行人。壮美的山峰,由远及近而层次分明,“勾勒而行极层迭,皴擦甚少而骨干自坚”(《图画精意识》),生动形象地道出了这幅画的神韵。李成的作品还有《小寒林图》、《茂林修竹图》、《寒林平野图》等。李成对后世的山水画坛影响很大,元代画家黄公望的绘画技法也师法李成,他在《写山水诀》中说道:“近作画,多宗董源、李成二家。”《皇朝事实类苑》曰:“成画坪远寒林,前所未有。气韵潇洒,烟林清旷。笔势颖脱,墨法精纯,真画家百世师也。虽昔称王维、李思训,亦不可同日而语。”后世画坛对李成的评价极高,认为他的山水画达到了登峰造极的艺术境界。《圣朝名画评》把李成的画列为“神品”,并称其“思清格老,古无其人”。《宣和画谱》谓“凡称山水者,必以成为古今第一。”
三、李成的山水画最大特点是“文气十足,秀润不凡”,因此被成为宋画第一。
为何说他的山水画“文气十足,秀润不凡”呢?
1、这是因为以平远构图法最能表现清旷幽远的境界。
如李成的作品《秋岭遥山图》、《岚烟清晓图》、《晓岚平远图》、《晴峦平远图》、《雾披遥山图》等,构图多用平远去表现烟林、山峦、雪景等幽深、清润、远阔的意境。李成之所以常用平远构图,首先是因为平远法适合于表现山东平原的烟林远丘,可以产生一望无际、层层推进的视觉效果。
北宋 李成《寒林平野图》绢本墨画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2、李成画的特色与他的品格、情感、经历有关。
平远的构图正好符合李成孤傲、旷达的性格,绵绵不绝的深山寒林,朦朦胧胧的虚幻景物,可以使思维不自觉地延伸下去,达到情绪上的宁静。再次,李成采用平远法构图还因为在长期观察和写生中,悟透了远近透视之法,乃至精于建筑物的透视表现。在宋代,远近法和明暗法虽为画论家所承认,但画家把它发挥到作品上去的很少,李成可以说是先期试验者之一。
北宋 李成 古木寒鸦图四、结语。
李成提倡画山水先培养兴趣,要心情愉快地画画。他常年奔走于高山密林之间,在山林中作画。他完全将绘画融入到了生活之中,将作画当成乐趣,所画山水画造型生动,用笔潇洒自如,气韵贯通。再加上他孤傲、旷达的性格促使他在山水画历史上达到极高的成就,称为古今第一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