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代表作品风格(代表作品风格有哪些)

冯小刚的电影风格是什么?冯小刚的家喻户晓除了他所创作的电影一直占据中国影坛的首要位置之外,还因为他用其敏锐的嗅觉创造出属于中国的特色电影,《甲方乙方》除了打开了中国大陆电影市场的贺岁档之外,还为冯小刚电影在中国电影的主导地位奠定基础。才会让中国电影市场创造了贺岁档期的条件。冯小刚毫无意外地担当起中国第一部贺岁电影的创作责任,并结合贺岁...

本文目录

书法风格可以归纳为哪几种?

书法字体的演变和演化,是最能代表书法风格的变化形成的。

开始于秦代的篆体书法,以字体圆润而独具风格。在篆书的基础上又发展到隶书,隶书讲究横平竖直和自然工整,这也是源自篆书的精髓。

所以古时的书法讲究先学篆书,再学隶书,然后才能进入楷书,再而进入草书的境地。

书法到了唐代,算一个鼎盛时期,各种风格的书体已成体系。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等等的楷书,均为后世所重视,奉为习字临摹的范本。

楷书的特点,大都追求用笔刚劲挺拔,笔画方圆整齐,结构开朗合理,笔画公正有序。

由楷书进一步演变出的草书,更能彰显书者的心情,情绪是一种更高意境的表达。

草书领军人物张旭,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位,他每次习书之前,就会饮酒,借着酒劲儿在宣纸上一阵狂书,到了无酒不成书的境界。

他的狂草诡奇疾速,恣意纵横,用笔活跃,变化无常。已经到了随意发挥和张扬的境地,以至于狂草书品,难为后人所识。

中华文化的书法艺术,是中华艺术的瑰宝,经历几千年的传承,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不同的艺术风格。后人在此基础上又有许多探讨,许多创新,值得肯定。

但是,最近书法界出现的乱书现象,实难为我们所接受,这是一种非常不严肃的现象,有很明显的炒作之嫌。

冯小刚的电影风格是什么?

在中国,一提到电影导演,人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冯小刚的名字,冯小刚的家喻户晓除了他所创作的电影一直占据中国影坛的首要位置之外,还因为他用其敏锐的嗅觉创造出属于中国的特色电影,虽然说这仅仅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前途非常明亮。从1997年的《甲方乙方》开始,冯小刚以其别具特色的“冯氏特色”的贺岁片虏获了观众们的心,从那时候开始,逐渐建立起观众心目中的品牌形象。

一、冯氏贺岁片的诞生:中国式喜剧

“贺岁片”即转为贺岁而拍的电影,在中国,早期因为受到欧美文化的影响,在经济较为发达与市民文化较为通明的香港诞生了港式“贺岁片”,其主要以搞笑轻松为主。1995年,成龙主演的《红番区》作为第一部被引进中国内地的“贺岁片”,取得了高达8000万的票房,这深深影响了内地的影视界。而《甲方乙方》是冯小刚的第一部中国内地贺岁片。

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贺岁电影,在《甲方乙方》中冯小刚担任着三种角色――编导演。《甲方乙方》除了打开了中国大陆电影市场的贺岁档之外,还为冯小刚电影在中国电影的主导地位奠定基础。

正因为有了《万事如意》(中国首部贺岁剧)的铺垫,才会让中国电影市场创造了贺岁档期的条件,因此,冯小刚毫无意外地担当起中国第一部贺岁电影的创作责任。根据“每一个梦的消费者都要有所体会,应该是积极,充满诚意,并非消极的”这一初衷,并结合贺岁片的特点与冯小刚个人特色,最终决定改编王朔的《你不是一个俗人》这一短篇小说。

最终,《甲方乙方》获得了可喜的成绩,成为代表中国内地影坛的首部贺岁喜剧片,其将英雄梦、将军梦、爱情梦、受气梦、明星的普通人梦、吃苦梦、房子梦等一系列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电影架构,在某种程度上电影的内容满足了老百姓的心理需求,并且喜剧的主体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充分得到了观众的肯定,获得了3000多万的票房成绩,为中国本土电影带来了曙光,同时为冯小刚带来了人生的转折,并从真正意义上开始其电影导演的道路。自此以后,中国电影市场多出了“贺岁档”,为中国电影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也成为了今后百花齐放的一档期。

随后的1998年末与1999年末,冯小刚继续延续一如既往的喜剧风格创作了《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分别收获了骄人的票房成绩。

二、冯小刚电影的初次转型:另类的电影创作风格

冯小刚并没有沉溺在连续三年成功的贺岁片的喜悦中沾沾自喜,或许是怕观众的审美疲劳,又或许是冯小刚的审美疲劳,不过更重要的是冯小刚的艺术情结。2002年,冯小刚凭借《大腕》重新回到贺岁片市场,作为中国贺岁片的创始人,观众对冯小刚的认可度明显高于其他导演,而作为冯小刚贺岁片的“新产品”《大腕》自然受到广大观众的期待。《大腕》对于冯小刚电影创作风格而言,又是一个极具里程碑的变化意义。但当阔别一年的冯小刚贺岁电影重新与观众见面的时候,很多观众却觉得有些“变味”,《大腕》在剧情的设置中也利用了后现代化的游戏手段,即让观众明知可能发生但又不敢假设的事件发生,从而让观众逆推后面的剧情究竟怎样,而逆推的终点恰好就是现实,不过冯小刚并没有要改变现实,而是戏弄现实,表现出其典型的后现代性特点。

这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大腕》虽然沿袭了冯导一如既往的黑色幽默,但从《大腕》中的后现代化的国际制作路线与游戏剧情可看出冯小刚贺岁片风格的初次转型。

三、冯小刚电影的再次转型:以《夜宴》与《集结号》为例

随着李安的《卧虎藏龙》在国际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内地许多大牌的导演纷纷照葫芦画瓢,对市场有着敏锐嗅觉的冯小刚也已如此。但是中国大片的开场命运并不被人们所接受,《夜宴》也难逃这种命运,就好像王一川所说:“《夜宴》等大片仅仅停留在‘感目’的层次,远远不能到达‘畅神’与‘会心’的境界。”这么说《夜宴》失败了吗?或许从票房看,并非如此,但我们有理由认为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冯小刚的一次不成功的“华丽转身”。《夜宴》舍弃了冯导以前的贺岁电影的艺术特色,好比幽默滑稽的传统喜剧形态、小品式的故事编造、大喜小悲的通俗样式,但最讽刺的是《夜宴》本属复仇故事,但在剧中频频出现“看你眼中的痛苦,我心都碎成渣”、“表演是我的特长,一剑舞功四方”等古今贯通、中西杂糅的对白,引人发笑。连观众也在感慨“我们需要冯小刚的导演,而不是一位思想家”。虽然说《夜宴》并没有得到观众的认可,但毕竟是冯小刚的一次突破和跨出本土的尝试。

2007年《集结号》的公映,让观众们眼前一亮。一直以拍商业片的冯小刚此次却以“官家”的身份在《新闻联播》中隆重地进行推介,这在中国电影上是史无前例的,其中也说明了《集结号》获得了官方的认可。《集结号》在播出后获得了相当高的评价,《集结号》在某种意义上说不是一部纯粹的战争影片,但是因为战争故事与场面贯穿整个影片,把其归纳为军事题材类的电影是完全符合的。《集结号》的成功之处在于走出了中国传统战争片对于伟人、英雄的过分赞颂,其主要是以“每一个平凡的牺牲都是伟大”这一思想主体出发,深刻地反映出导演对于战争与人性的深思;在审美意义上把个体主人公的主体价值与内心生活充分展现于观众面前,不同于以往的中国战争片,大多仅仅构造一组群像,群体经常将个体遮蔽了,个体角色往往代表着某个时代的精神,或者是单纯地将其当作是时代精神的传声筒,而《集结号》塑造的是无比鲜活生动的个体,最大程度还原战争片的原貌;《集结号》创造了没有明星演员而获得高票房的传奇。现在的大片都是依靠演员支撑票房,无论这位明星是否真正符合角色,只要其人气与市场覆盖率高就无关紧要。但《集结号》中除了任泉、王宝强、张涵予、邓超等几个稍有名气的演员之外,其余都是本色出演,但是《集结号》最后却收获了2.6亿票房的成绩,远远超过了冯小刚以前所有电影的总和,由此可见,明星的参与并不是决定电影票房的决定性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说,《集结号》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极具里程碑的作品,它所包含的影响,所带来的示范性,远远超出了这部影片本身的内涵。

冯小刚从《集结号》中找回昔日的自信。不过冯导也因此而感到身心疲倦,所以在电影杀青的时候,冯导发出“再也不弄这样的电影”的感慨,但不管从哪一个角度出发,我们都希望能够看到冯小刚能够继续带给我们惊喜。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