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张载的代表作品简介(张载的代表作品简介是什么)

为万世开太平是北宋思想家谁的作品?形容一个人的作品风靡一时古人会说什么纸贵?西晋名士潘岳相貌英俊,因容貌丑陋被戏谑的张载”《晋书·张载传》对于张载生平及其作品有大篇幅的记载。《登成都白菟楼》是张载的作品。为万世开太平是北宋思想家谁的作品,形容一个人的作品风靡一时古人会说什么纸贵”因大家争相传抄左思的作品,\  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

本文目录

投石满载的典故?

在东晋裴名所着《语林》残卷中,有一个男版“东施效颦”的故事:西晋名士潘岳相貌英俊,每次乘车上街,都有妇女向他投掷水果,潘岳回家时水果满车。而另一位名士张载,相貌十分丑陋,乘车上街,结果小孩子们纷纷向他投掷砖瓦,回家时载了一车砖瓦。

于是,故事引申出两个成语,“掷果盈车”和“投石满载”。

因容貌丑陋被戏谑的张载,是河北安平人,西晋着名文学家。

历史上张载的容貌是否丑陋无法确证,但张载文章俊美,针砭时弊,心怀社稷又淡泊豁达,是西晋时期“太康文学”的领军人物。

“张载,字孟阳,安平人也。父收,蜀郡太守。载性闲雅,博学有文章……”《晋书·张载传》对于张载生平及其作品有大篇幅的记载,但并无一字涉及张载貌丑。

那么谁是传播张载貌丑,并写出“投石满载”故事的始作俑者?这个故事出自东晋裴名的小说集《语林》。

《语林》早已散佚,但由于它的存史价值和文学价值,历朝历代都有人在搜集,在《语林》残卷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安仁(潘岳,字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张孟阳至丑,每行,小儿以瓦石投之,亦满车。”说张载至丑,这是最早的出处。

登成都白兔楼这首诗的意思?

《登成都白菟楼》是张载的作品,属于张载的早年诗作。白菟楼又叫张仪楼,位于成都西南角。诗人先以登楼所见为序,多方摄取,连缀成六组镜头:城楼雄伟而壮丽;物产丰富而恒余;街道人多而华美;人才辈出而伟杰;商贾富有而奢侈;土产特出而奇珍。并且依次用了不同的写法。

写城楼用浓墨重彩法,写物产用轻描淡写法,写街道用工笔描绘法,写人才用粗线勾勒法,写商贾用铺叙排比法,写土产用类比衬托法。

为万世开太平是北宋思想家谁的作品?

北宋思想家张载。

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因其言简意宏,历代传颂不衰。

形容一个人的作品风靡一时古人会说什么纸贵?

洛阳纸贵,中国古代成语,原指西晋都城洛阳之纸,因大家争相传抄左思的作品,以至一时供不应求,货缺而贵。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出自《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部《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啧啧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 然而,左思写成《三都赋》却是历经很多曲折才得到重视的;没有伯乐识才,也许这篇《三都赋》便成为一堆废纸,不得流传。 在左思小时候,他父亲就一直看不起他。父亲左雍从一个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见儿子身材矮小,貌不惊人,说话结巴,倒显出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及至左思成年,左雍还对朋友们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当他读过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两京赋》,虽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气魄,华丽的文辞,写出了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京城气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虚而不实、大而无当的弊病。从此,他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 为写《三都赋》,使得笔笔有着落有根据,左思开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收集好后,他闭门谢客,开始苦写。他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昼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经过十年,这篇凝结着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可是,当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看时,他却受到了讥讽。当时一位着名文学家陆机也曾起过写《三都赋》的念头,他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左思写《三都赋》,就挖苦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竟想超过班固、张衡,太自不量力了!”他还给弟弟陆云写信说:“京城里有位狂妄的家伙写《三都赋》,我看他写成的东西只配给我用来盖酒坛子!” 左思的《三都赋》在文学界品评时,那些文人们一见作者是位无名小卒,就根本不予细看,摇头摆手,把一篇《三都赋》说得一无是处。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遭到埋没,找到了着名文学家张华。 张华先是逐句阅读了《三都赋》,然后细问了左思的创作动机和经过,当他再回头来体察句子中的含义和韵味时,不由得为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动了。他越读越爱,到后来竟不忍释手了。他称赞道:“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只重名气不重文章,他们的话是不值一提的。皇甫谧先生很有名气,而且为人正直,让我和他一起把你的文章推荐给世人!” 皇甫谧看过《三都赋》以后也是感慨万千,他对文章予以高度评价,并且欣然提笔为这篇文章写了序言。他还请来着作郎张载为《三都赋》中人魏都赋做注,请朱中书郎刘逵为蜀都赋和吴都赋做注。刘逵在说明中说道:“世人常常重视古代人东西,而轻视新事物、新成就,这就是《三都赋》开始不传于世人原因啊!” 在名人作序推荐下,《三都赋》很快风靡了京都,懂得文学之人无一不对它称赞不已。甚至以前讥笑左思之人--陆机听说后,也细细阅读一番,他点头称是,连声说;“写得太好了,真想不到。”他断定若自己再写《三都赋》决不会超过左思,便停笔不写了。 同是一篇文章,有人将它贬得一钱不值,有人使之名噪一时。这其中当然有鉴别力高低人区别,可是更重要人是反映了人们是否重视新生力量,能不能慧眼识英才的问题。 晋代左思作《齐都赋》一年始成。复以十年之久,作《三都赋》。在其舍中院内,以及茅厕皆置纸笔,偶得佳句,当即录之。自认所学不多,便求为宫禁藏书郎。其赋成后,仍未获士人青睐。左思自认其作不逊于汉时班固与张衡,恐一人之褒贬而遭埋没。便请文学家张华过目,张华阅后,咸认为佳作,可媲美班张之文。复请教当时名士皇甫谧,谧观后欣然为之作序,自此名声大噪。由于都城洛阳权贵之家,皆争相传抄《三都赋》,遂使纸价上扬,为此而贵。

互慰风尘的古人故事?

01仗义执言,患难与共

1079年,“乌台诗案”爆发,苏轼被贬黄州,与他往来密切者,皆受牵连。当时情况尚未明朗,挺苏的有,倒苏的也不少;有人还有急于撇清关系,有人往来打点,祈求平安。

此时的黄庭坚,不过是个人微言轻的小官,与苏轼平时只是笔友,甚至没见过面,此事本来可以与他无关,但他不惜赔上前程,逆流而上,仗义执言,不仅上书高喊:苏子瞻是最了不起的文人,苏子瞻是忠君爱国的,苏子瞻无罪!

还在苏轼生活困窘、精神寂寞的时候,不避时嫌,给他写信、对诗,诉说思念。

▲黄庭坚画像

在当时,此举无异于平地惊雷,冒天下之大不韪,幸好,宋朝有不杀文人的传统;幸好,苏轼有众多的粉丝为其奔走,幸好,以王安石代表的部分新党,还保持着士大夫的操守,最后,以苏轼被贬黄州结束此案,传唱千古的《赤壁赋》便在那里诞生。

黄庭坚本人,只是得到了“罚金”处分。

真正的友谊是什么?不仅是春风得意时的把酒言欢,更是贫困潦倒中的仗义执言。

当知道你遭遇困苦时,感同身受,记挂在心,力所能及,永远站在你的身边,愿意尽最大可能帮助你脱离艰难。

▲苏轼画像

02 志同道合,惺惺相惜

时光回到数年前,那时的苏轼,是名满天下的大文豪,凭借潇洒倜傥的个人魅力,圈粉无数,深宫中的太后,士林中的学子,乡野中的百姓,青楼中的歌姬,个个为他倾倒。

而黄庭坚,只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虽然他也是学富五车,熟读诗书,七岁写出“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十八岁全省乡试第一,二十二岁考上进士,但如此惊艳的履历,在那个时代实在有太多:

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柳永,理学宗师程颢、程颐兄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张载……

众星闪耀下,黄庭坚只是默默闪烁自己的光。

▲黄庭坚《惟清道人帖》页

一次偶然的机会,苏轼出差,遇到了黄庭坚的岳父孙觉,孙觉就顺便拿出女婿的作品,希望大名士给提下意见,苏轼一见,大为欣赏:“这世上真的好久都没有出现过这样好的作品了!”

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宋史》

苏轼可不是嘴上奉承,而是真心觉得黄庭坚有才华,后来,他又多次在宴席上诵读其诗作,第一次给少为人知的黄庭坚回信:“收到你的信很开心,你太过谦恭,似对我很畏惧,这又何必呢?我很想跟你交朋友。

最近家人生病,回信晚了,你别介意啊。”

▲苏轼《跋吏部陈公诗帖》

这份赏识点亮了黄庭坚的前路,这封回信温暖了黄庭坚的一生。茫茫人海,幸遇知己,一句认同,一份尊重,一个包容,一池温暖,是志同道合,更是惺惺相惜,两个孤傲的灵魂,彼此找到归宿。

知己无所谓身份地位的差异,更不拘泥于世俗、形式的牵绊,没有刻意,不问利弊,心之所向,欢喜自然。

古代帅气的公子?

比如卫玠

卫玠(286年-312年6月20日),字叔宝,小字虎,河东郡安邑县(今山西夏县)人,曹魏尚书卫觊曾孙、太保卫瓘之孙。晋朝玄学家、官员,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卫玠是魏晋之际继何晏、王弼之后的着名清谈名士和玄学家,官至太子洗马。永嘉四年(310年),迁移南方。 永嘉六年(312年),卫玠去世,时年二十七岁,葬于南昌,后迁葬江宁

请问:天人合一出自哪里?

“天人合一”是庄子提出的,“天人合一”为中国哲学思想,儒、道、释等诸家各有阐述。天指天空,也指天道,还指自然大道,道家道教所说的天,多指自然、天道。天人合一,多指人与道合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也指天人相合相应。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

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写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其作品收录于《庄子》一书,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