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代表作品春秋,孔子编写了六经吗?
孔子没有编《六经》。
因为《六经》在孔子出生前的几百年,就早已是西周指定的贵族公子哥“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而且从《论语》中,也可以明白,孔子说自己只讲课,不写书。压根没有准备“写书炒作”的打算。还有一点,也是最重要的,春秋时期,只有官方著书,私人写书出版是在孔子去世后的战国才流行开来的。所以这个说法也是最接近历史真相的。
我记得一本书上写的春秋作者?
《吕氏春秋》与《春秋》不是同一本书,《春秋》是孔子根据资料编写整理的。吕不韦是一个商人,因散尽家财帮助在赵国为人质的秦昭王孙异人立嫡有大功劳,在异人后来继位为秦庄襄王后,被任用为丞相。《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春秋和孔子到底有什么关系?
简而言之孔子观史记旧闻,整理编定了《春秋》。
“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
《春秋》简要记载礼制、王道、人事,因简略孔子口传弟子。鲁君子左丘明怕弟子们各自按照自己的意志随意增加删改使其史实失真,于是按照孔子的史记及议论作《左氏春秋》。
《汉书*艺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西周春秋时期是史学的发起时期,当时各国史籍统称为《春秋》。
相传孔子修史把各国史籍汇总,以鲁史为主,兼及周王室及其他诸侯国史,编定了中国第一部编年史《春秋》。《春秋》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经历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等鲁国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其间的历史事件。
《春秋》是极简史,记事格外简练。王安石讥之为“断烂朝报”。《春秋》所记之事,少则一事一字,多则不过一事四十多字,无法使读者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貌。例如“郑伯克段于鄢”,整个事件只有这六个字。《左传》则为其作解“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有了这样的解释才明白这句话里的深刻含意,及其遣辞用语的特殊之处。《春秋》正因为惜字如金,用词格外讲究,所以称为“春秋笔法”、“大义微言”。
孔子削旧史作《春秋》,后来又口授给弟子。后者多有为《春秋》作注者。孔子以为《春秋》属商。卜商,是子夏的名字。孔子门徒中传经最得力的就是子夏。后世儒家以此为《公羊传》源于子夏。
《春秋》诸传中《公羊传》最早流传于世。子夏传公羊高,高传其子平,平传其子地,地传其子敢,敢传其子寿,先秦时传播《公羊传》的都在公羊一门之内。到了汉景帝时,公羊寿和弟子胡毋生将其书于竹帛。先秦时的儒家孟子、荀子都善言《春秋》。
孔子的书有哪些?
一、《诗》《书》《礼》《乐》《春秋》《周易》《大学》《中庸》
《论语》是他弟子在他死后编的。
二、人物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国家的祖先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则学者至今则之?
《史记》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
自获麟以来四百有馀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孔子在史学上的贡献有哪些?
孔子在历史方面主要是对其母国——鲁国历史进行了删订,“也许”鲁国在他之前只是“流水账”似的记录,在经他删订之后有了儒家所推崇的价值观,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就具有定性,主要以符合统治阶级——公、王等的统治需要为主流,也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春秋笔法其实没有什么不对,就像现在的政治正确,总的来说他是以自己为没落贵族的眼光来评判的,是为了恢复周礼的,当然也是解决礼崩乐坏问题的,更是自己通过《春秋》实现自己的“贵族梦”,自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哪个时代都需要秩序,通过历史把逆臣贼子定在耻辱柱上,是能够警示一些历史人物的,也能够对君王产生一定的约束,——为天地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