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洵的书法代表作品,中秋帖三大名帖?
「快雪时晴帖」是我国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精品。王洵的《伯远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同称“三希”。1951年11月5日,“三希帖”中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辗转数年后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指示下以35万元港币的价格从香港购得,重新回到了北京故宫博物院。邓铁同的书法如何?
首先,这个书法家,我没听说过,很陌生,费了好大的劲,才找到他的信息,详细情况如下:
书法家邓铁同
邓铁同出生于一九五六年八月,河南洛阳人。
一九七六年参军入伍,历任书记、指导员、干事、科长、团政委、师副政委、大校军衔。
参加过支援老挝筑路工程任务和对越自卫反击战。
著名军旅书画家,洛阳古都书画院院长,洛阳现代书画院副院长,韩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支部特聘专业书画家。
书法擅长章草,曾多次在全国全军书画展中参展、获奖。
先后在南昌、洛阳等地举办个人书画展,作品被国内外藏家收藏。
邓铁同,洛阳关林人,96531部队副政治委员,投身军旅35年,工作之余,他痴情翰墨,勤于习字,精于“章草”。其作品风格豪迈不失圆润,狂放而显有矩,贴近官兵、贴近生活,在业界享有很高声誉。
优秀的书法作品,往往都是形美神足,形神兼备,令人百看不厌,爱不释手。
他的章草书法《洛神赋》就是这样,笔法刚劲、飘逸,形象生动、张弛有度,如高山流水,颇得古人笔意。细细品味,字形体态平正、匀称、紧凑而富有变化,虽字字独立,每字笔画之间却圆转如圜,呈现率真质朴、沉着恢弘、苍茫恣肆、气韵流畅的审美意蕴,凸显了章草的神韵,最大限度地诠释了章草这种古老书法艺术的内涵。
感受书法作品的内涵、神采,是书法欣赏活动最重要的内容。
细品他的作品,既显得古雅,又显得深沉,既显得丰富,又显得隽逸,从中可以体会到老首长昂扬的精神气质、飞扬的思想感情。文似看山不喜平,书法是最能体现情感的艺术。他的作品,线条或奔腾狂放,或含蓄悠远,透射出情感之美,将章草独特的笔法特征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他的章草书法的高古质朴,是他对传统书法长期研习、广博汲取的结果。
古人说“章则劲骨则纵,草则变化无穷。”从他的章草作品看,他重视章草传统笔法与格调的继承与追求,但他师古又不泥古,以心中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从笔端流入纸上,折射着他宽阔的胸襟和乐观的精神。老首长的作品中,空间虚实布局的艺术也处理十分讲究。他的作品讲究承上启下,左顾右盼,字形大小、参差变化皆合情合理,使得局部美与整体美和谐统一。
邓铁同,洛阳关林人,96531部队副政治委员,投身军旅35年,工作之余,他痴情翰墨,勤于习字,精于“章草”。其作品风格豪迈不失圆润,狂放而显有矩,贴近官兵、贴近生活,在业界享有很高声誉。
邓铁同,擅长章草,喜欢章草的朋友,可以关注他。
我的回答如有不足的,请交流。
王羲之和王献之是什么关系呢?
王羲之和王献之是父子关系,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
王献之,字子敬,东晋琅琊临沂人,书法家、诗人,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王羲之第七子。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
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创造了“一笔书”,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在王献之很小的时候,他的字写得就很不错,有一次王羲之出门游玩,回来的时候看到王献之正在自家的墙壁前手持毛笔书写大字。
王献之写得非常投入,一笔一画都写得有板有眼。王羲之看着自己儿子的字迹,心中非常满意,站在原地暗暗观察并且频频点头。
就这样大约过了10分钟,父亲王羲之在王献之身后轻轻咳嗽一声,想要暗示儿子自己回来了,让儿子献之休息一下。
让王羲之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随着王羲之的这一声咳嗽,正在写字的献之突然之间在心中明悟了父亲写字时的技巧。在接下来的几笔,他写字技巧有着非常明显的提高。
王献之的表现让王羲之大感意外,而且心中一阵激动。尤其是王献之最后几笔之中那所蕴含的神韵,虽然还有些略显生涩,但是却已经初见雏形。
父亲王羲之在心中感叹王献之在书法上的天赋,决定在日后严格要求王献之,让他继承自己的衣钵。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献之的书法终于臻于大成。王献之站在自己的书房窗前,看着院子之中那一潭原本是清澈的池水,现在已经因为洗毛笔而变成了黑色,变成了墨池;看着院中整整15口大缸水也因为多年来练习写字而已经彻底用完,看着眼前这些记录着自己心血的东西,一时间他的心中感慨万分。
王献之回忆着自己练字的这些年头,虽然已经能够将父亲的字体写得炉火纯青,可是他的心中依然不感到满足,总想着自己能够突破父亲所达到的领域,开创属于自己的东西。
于是王献之在书法上又开始了新的探索,终于在他不断的努力下,他不仅仅继承了家学,而且还创造了完全属于他的书体,那就是“破体书”,改变王献之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所以得至后人的重视和崇拜。
王献之作品传世不如父亲王羲之多,但也有百帖上下。著名的有《廿九日帖》、《洛神赋十三行》、《鸭头丸帖》、《十二月帖》、《中秋帖》等。
《廿九日帖》原载《万岁通天帖》,勾摹精良。字形略扁,有些字和北朝碑刻相近。《洛神赋十三行》小楷。原墨迹早佚,现只存有刻本。此帖艺术性极高,笔画精严挺健,字形或大或小,萧散逸宕,章法亦顾盼有姿。
《中秋帖》,曾被乾隆皇帝列为“三希”之一,视为献之真迹。实际那是米芾的草临本,米味甚重。《中秋帖》的原本是《十二月帖》。该帖曾为米芾所藏,刻入《宝晋斋帖》。比较起来,还是《十二月帖》更能反映王献之书法的本来面貌。
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的楷书闻名之世,唐宋以下的书法家们,写楷书严整俊美,媚俏的笔调。他们父子俩的楷笔,真可是千古不朽,万世流传,有不可磨灭的吸引力。
由晋末至梁代的一个半世纪,王献之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其父王羲之。梁代书画家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说:
张芝惊奇,钟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
梁文学家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记载:
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
当时几乎成了王献之的天下。直至唐代,唐太宗竭力褒扬王羲之而贬抑王献之,一些书法评论家才开始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比不上他的父亲王羲之。
但是北宋书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献之学习。也有人认为张旭、怀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而成的。
以上就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之间的事迹。
王珣与王羲之什么关系?
王珣与王羲之是叔侄关系。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王羲之曾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等职位。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广采众长,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书法四美的内容是什么?
一:线条造型美:中国书法的线条,变化万千,梦幻无穷。圆转流畅,刚直硬朗。明暗交错,枯润无常。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书法的结构造型因为源于生活,注定其与自然界的各种图形相关联,让你在欣赏文字的同时可以与自然的山川河流,日月星辰产生联系,并享受其中。🤓🤓🤓🎈🎈🎈
二:章法布局美
书法的文字布局各式各样,有的像梯田大道方正有序,有的像星辰日月错落交织,有的如虎马奔腾跳跃,有的又像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章法之美是一种自然之美,是一种意外之美,它可以精心设计又可以随手拈来,它小中见大,奥秘无穷。它散发的魅力会给你意外的惊喜。✅✅✅🎊🎊🎊
三:文词意境美:所有的书法作品都是通过对联,诗歌,美文形式表现出来,这些文字或歌颂生活,或歌颂自然,它们无不动人心弦引人入胜,欣赏作品的的你往往会被书文同时打动陶醉,书法能使人升华,书法会让人高端。🎊🎊🎊🎈🎈🎈
四:书法的制作美:
一件书法作品的诞生,就是一件艺术品的问世。写书法的过程是一个很美好的过程,精神集中,静心凝气,笔飞墨舞,挥洒自如,它的制作过程是那样神圣,又是那样秘不可测,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书法当然是有道理的。🤓🤓🌷🌷
书法之美琳琅满目,用四美来形容是远远不够的,愿更多的书法爱好者投入其中,尽情地享受书法带给我们的各种美好才不会辜负上天对我们的厚爱。
附图照片作品均选自杨半撰书【中国书法临摹创作全集】
感谢支持感谢关注。🙏🙏📖
初学毛笔行书临什么贴?
谢谢你的邀请和提问。“初学毛笔行书临什么字帖好?”我稍稍纠正一下你的提问,应该是初学行书临摹,哪一种或者哪一个字帖比较好。对于你的这个提问,在没有看到你临摹行书字帖的习作,也没有看到你临摹的楷书之前,要一下说出临什么字帖,真的有点不太好说,因为我们讲临摹什么字帖,都是要根据每一个人的书法基础而建议的的,如果书法基础好,我们就建议学一些难度大的字帖,如果基础还不够稳定,我们就建议学难度小一点的字帖,这都叫初学的方法。
对不起,我在这里插叙几句话,刚开始我答题的时候,没有看到你叙述的文字,现在我刚看到你叙述的文字是学过欧阳询的楷书《九成宫》的。那么,我的建议就是,如果你喜欢欧阳询的书法,就在欧阳询书法这样一个体系里边一学到底,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欧阳询不但是唐代的大书法家,楷书大师,他的行书《张翰帖》也是“天下十大行书”之一,这足以说明欧阳询的行书成就也是很高的。
欧阳询行书《千字文》局部欧阳询的行书除了《张翰帖》,还有一个字帖《行书千字文》,也是非常好的一个行书 。这个行书字帖比较接近于楷书,在行、楷之间,是我们从楷书出来,进入行书学习较好的选择,因为我们学习行书和学习楷书有很大的区别,尽量减少初学入门难度,从比较易于入手的行书出发,我想,欧阳询的《行书千字文》是初学行书者比较好的一个选择。
那么,学习行书的难度是什么呢?其实以字帖而论,就是行书的行草程度问题。
有些行书字帖比较接近草书,有些行书比较接近楷书,这就是初学新书的难度选择。例如赵孟府的《前后赤壁赋》就是比较接近楷书的一个新书。而颜真卿的《祭侄稿》就比较接近草书。
赵孟頫的行书《赤壁赋》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选择墨迹还是选择碑刻?这也是一个选择,而且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建议,例如,传统的学习行书字帖,有的老师建议先学王羲之书法体系里边的《兰亭序》因为兰亭序是一个墨迹本字帖,墨迹本有一个好处,就是字迹清楚,笔法清楚,墨法清楚,所以,这些老师就建议你去学墨迹本的行书,不光是《兰亭序》学其他的也可以,只要是墨迹,米芾、苏轼的都行,还有的老师呢,建议去学《圣教序》,因为《圣教序》的字数比较多,没有墨迹那么多的干扰,是纯粹的行书的笔意和笔法,有了《圣教序》的基础再去学习墨迹本的《兰亭序》和其他一些书法就会更容易一些。
其实他们提出的这些建议,都各有各的道理,我觉得这些都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问题是,初学行书,我们不论选择哪一个字帖,哪一家的字帖,仍然要保持好对笔画和结构的分析能力。
颜真卿的行书《祭侄稿》因为我们写行书也好,写楷书也好,还是写草书也好,所有的书法总的来说,还是一笔一笔来写的,尤其是行书还是跟楷书的距离不是很大,它的一笔一笔之间的关系是非常清楚的,虽然有连带,但是这种连带还不像草书那样被模糊了,被概括了,被简化了。所以我们学习新书,只要具备良好的书法笔画和用笔分析能力,初学什么样的字帖都没有问题。
但是初学的基础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我刚刚学了几年楷书,这叫不叫基础?当然叫基础。我学了10多年的楷书,叫不叫基础?也叫基础嘛。那么,学了几年和学了10年,这个书法基础肯定是不一样的。而书法的基础不光是写字,除了写字的实践基础,还有一个是理论知识的基础也不一样。对于书法的理论基础这个我们可以在放在其次其次,先不谈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谈,如果真的是学过楷书,而初次要开始学习行书。
那么这种初学行书,也叫做从楷书转入行书的学习。这是学习书法正常的需要,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主要是要用行书来写字的。楷书由于书写速度比较慢,虽然是规范的标准字,但是由于书写速度慢,也不是日常使用的书体,只有在腾写公文的时候才用得着楷书,一般都是用行书来写字、写文章的。
乾隆皇帝临摹的王珣《伯远帖》现在虽然我们用手写文章的可能性比较小,但是如果用手写文章,一般也是先用行书来写,作为草稿文章修改好了再把它誊抄出来。
而今天书法作为写文章的手段已经很不重要了,所以,楷书和行书都是作为一种书法艺术来学习的。
但是从楷书到行书确实需要一个过渡,因为楷书和行书他们都有各自独立的笔法和艺术特色。
我们学习楷书,行书和草书这样一个书法体系,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叫做楷书为基础,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所以就有“楷书是书法的基础”这样一个说法。
因为我们在楷书、行书、草书这样一个书法系统里面学习书法,楷书作为书法的基础,它是有着深刻的原因的。首先我们一开始识字就要学楷书,不可能学行书,也不可能学草书,这根本不可能,更不可能去学隶书篆书了,完全不没有这个可能。
赵孟頫的行书集字我们一开始主要是学楷书,从幼儿园起学的就是楷书,然后我们学书法的第一课,第一个基础当然是楷书,因为从楷书学汉字,能够把一笔一画看得清清楚楚。这样学书法,我们就会打下用笔的第一个基础。
事实上,书法的基础就是建立在用笔基础上的,那么,我们学习行书当然也不例外,还是要从一笔一划开始的。
行书和楷书有什么区别呢?它的区别就是笔画之间的连接更加的流连,就是一个笔画可以和一个笔画之间的连接点、交代线允许出现这样一些东西,那么,这些连接线、交代点在楷书里边是不可能明显看出来的,所以,行书就显得有点流动的感觉,我们常常说行书如走草书如奔,楷书如立,这个比喻就说明,从楷书到行书再到草书,这是我们学习书法的一个一般的程序和次序。
但是由于草书的学习难度大,使用也不是很普遍,也不太容易认识,所以学习草书的人是比较少的。
王羲之《兰亭序》中选字“在”的笔法而绝大多数人学了楷书之后,必须要学习行书,因此我们认为学习行书和学习楷书的重要性是同等的。
那么我们如何开始学习行书呢?其实学习书法,只要把心态放正确方法好,与学习楷书也没有太大的区别,我们怎么去学楷书的,我们也同样可以继续按照楷书的方法来学行书。
这里我们给大家提供一个方法,叫做“四法三笔”。就是我们在学习行书的时候,首先把行书的每个字从每一个笔画分析做起。
我们首先选出十几个字的20个字作为我们练习行书笔画分析笔画的,主要案例,把这20个字左右的笔画我们都学会了,然后我们再进入对字帖全贴的学习。
赵孟頫行书《赤壁赋》单字选字比如说我们选择的是《兰亭序》我们要从兰亭序中选出20个字左右作为我们首先突破新书了解新书基本规律的方法,那我们怎么选呢?有两种选择方法,第1种呢是选择不一样的字任意选,20个字左右,第2种方法呢是按照类别,比如说山字旁的3点水旁的这样类选,那么这种选择法哪个对哪个不对呢?我觉得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因为这里边的问题是一个是笔法一个是结构如果我们偏旁部首等等这样的方法来选,那么我们注重的是结构的方法,如果我们任意的选一些不一样的字,那么这是按照比法规则来选的,其实两种方法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善于学会对一些基本笔画的不同写法的分析,那我们怎么分析呢?
我们首先分析笔画自身的结构。笔画自身的结构是由起笔行笔收笔完成的,所以我们面对每一个笔画都要对它的起笔行笔和收笔来进行分析,如果把握正确了,那么这个字这个笔画我们就容易把它写好,如果分析不正确,那么我们这个笔画肯定是写不好的,那么我们的用笔也是会有问题的。
事实上我们学习书法,假如我们是学习楷书,我们还是按照“四法三笔”的方法来分析,字帖里边没一个笔画的,所以我们现在在行书里边,我们仍然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分析字的笔画。
赵孟頫行书《兰亭序十三跋》之一分析笔画非常重要,如果我们在分析笔画上面有问题,那么你写字就有问题,你用笔也有问题,所以说我们首先要准确的把笔画分析正确,把笔画分析正确,也就代表着我们对于用笔的正确选择已经可以确定了,笔画方法和用笔方法是统一的,比如说起笔我们用的是长风,那么它就有长风的用笔方法,如果它的起笔用的是陆丰的方法,那么我们就用陆丰的笔法来学习它,所以这个方法是统一的。因此我们在分析起笔行笔收笔,这笔画里边的结构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准确,如果这个做不准确,我们要临摹,准确要领会运笔的神韵,那就有问题了。
第2个方法我们要注重“接笔”。什么叫接笔呢?接笔就是下一个笔画和上一个笔画之间的连接点,我们刚才说过行书的特点就是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连接点的连接更加的流利了,它的连接线和连接点都是很突出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抓住行书的这个特点,把用笔把握好,尤其是在一个笔画器完成之后,我们再继续完成第2个笔画连续一个又一个笔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笔画与笔画之间的那个连接点,这个连接点就叫“接笔”,如果这个连接点我们连接的很准确,用笔准确,那么就会保证我们在临摹的时候临摹的比例结构都非常准确。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字有8个笔画,第1个笔画呢,我们除外它不叫接笔,从第2个笔画到最后一个笔画,所有的笔画都是叫“接笔”。而这个所谓的接笔的每一个起笔点。我们在临摹字帖的时候往往都会忽视,这是我们观察了大量的字帖临摹视频,包括一些著名书法家的临摹视频而得出的结论,这绝不是我们伪造的一个东西。
比如说,我们写《圣教序》中的这个“像”字。他的第一个笔画单立人,是由两个笔画组成的第一撇。撇这个笔画完成之后,竖画的起笔,这个点在什么位置确定就是接笔,接笔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意识,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
请看:单立人的这个竖画是怎么写的,我们需要看准确的是它的起笔的位置紧紧的盯着,第一撇收笔的位置跟他形成了一种离开的呼应关系,就是笔断而一连的这种关系,起笔之后然后行笔到收笔的位置,如果是楷书,那么这个时候是钝笔,那么因为这个相字是个行书,所以它没有产生动笔,而是动笔之后转折向上提好像写了一个提勾。致使这个当地人就完成了,但是。注意它的下一个接地位置是撇横折的撇。那么我们如何确定“象”字头一撇的位置呢?这时候呢,就需要我们向上看,它是高于单立人一撇的起笔位置的。这一批完成之后,它的收笔部位也是上相向上提与横折连接。
那么每一次完成一个笔画的收笔,开始下一个笔画的起笔的时候,它们之间的连接点的位置,我们一定要准确的看到字帖上是怎么写的,这是我们学习书法非常重要的一点。也就是我们能够正确的把握书法里边的精华的东西叫做“笔法、笔意、笔势”合起来就是“三笔”。
孙过庭草书《书谱》中“有”字的三个“接笔点”这也是我们为什么非常强调笔法的重要性,因为你只有把每一个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的这种关系和它的结构搞得非常熟练,非常清楚的时候,我们在临摹字帖,不论是楷书还是行书,那么都会做到心中有数,对它有准确的分析,要不然你在临摹行书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一葫芦画瓢画过去没有搞清楚每个笔画里边他的起笔行李收笔的变化以及在行书中非常突出的上一个笔画的收笔处,就是下一个笔画起笔开始的关系的形成,这种关系很复杂,我们一定要注意去分析它,如果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学习行书很容易入门了,因为我们毕竟在楷书里边已经学过书法的基本知识,那么我们学习书法基本知识和一个很重要的功夫和基础知识,就是对笔画的分析。
选择“接笔”点,注意“坐标”存在,养成有“坐标”的“接笔”点的眼光,才能找准“接笔”的起笔点位置。除了对笔画的分析,也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对“接笔”一定要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如果把“接笔”把握不够准确,那么我们就会犯很多的错误。这个错误主要就体现在书法结构准确上的严重失调,所以我们在谈到“四法三笔”这时候并没有过多的去强调我们常说的结构这个问题。而事实上“接笔”就是对结构非常具体的诠释,如果你把接笔这个问题解决好了,那么书法的结构问题肯定没有任何问题。
在《圣教序》“像”这个字中,有11个接笔点,如果你把这11个接笔点都找准确,那么结构的问题也能找的非常准确和清楚的,而且,如果我们树立了接笔这样一个概念,我们就会主动的把握书法的结构问题。用这样的方法学习书法,对于我们的记忆力也会有很好的一个增强作用。
欧阳询行书《千字文》局部放大这也就是我们刚才强调的,为什么我们强调如果初学临摹行书字帖,假如用选字的方法,到底是选结构性的字还是任意选一些不同笔画不重复的字?这里边有什么区别吗?为什么我们说,没有什么区别呢?原因就在于,我们只要抓住了“接笔”这样一个结构这个具体的书法技巧,所以,结构就不存在任何问题了。所有的书法结构,都要强调他们准确的位置,接笔就是最主动的让我们懂得如何找到结构的具体位置的方法。
所以学习行书也好,学习楷书也好,只要你善于应用“四法三笔”的分析方法应该没有任何问题。
最后我们归结到你的如何初学行书。
1.确定哪一种字帖,要依据你自己的书法基础,同时,也要把自己的兴趣考虑进去,如果自己的兴趣还不够明确,就听从老师的建议,这都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从第一个行书字帖临摹开始,到走进行书学习,我们要换好几次字帖的,所以,先选择哪一个字帖不是问题,而是要按照字帖难易程度来选择自己学习的需要。
2.先练习结构还是先练习笔法,没有什么区别。这是两个同时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没有什么区别,尤其是我们初学先学结构是对的,先学笔法也是对的,但是书法的根本主要要靠笔法来支撑,所以我们在书法的笔法上面,要做最重要的选择,付出最多的时间和精力。
3.把笔法放在核心的地位。有利于我们精确的学习书法的内涵。
4.结构有具体的技法,这个技法如何解决,我们只要注重“接笔”的应用,完全可以得到非常具体的解决。
最后我强调的是,如果有老师来指导学习教材和字帖更好,如果没有老师指导帮助,除了自己探索之外,可以看一些视频,也可以买一些有技法指导的字帖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学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