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及其代表作品,中华文化里什么是精华?
承谢邀请!
如果简单地概述就是: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独慎,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厚行,勇毅风行。
其糟粕星:八股取士,等级差别,封建迷信,轻视劳动。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敢于创新,古为今用。面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辩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我们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或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要继承,把握女子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也不能空淡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文化传统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是体现时代精神!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生活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文化创新,表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是一个民族赖以发展和传承民族精神的结晶,它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反映我们在生活领域,政治思想领域,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方方面面。
在我们的民族发展历史上有很多真正值得继承的东西反因着各种原因被摒弃了。而有些对弘扬民族精神无益的东西即顽固地保留了下来,这不是什么适者生存的问题,而是因为那些东西迎合了大多数人的低级趣味。鲁迅先生提出的“拿来主义”是先拿来后再摒弃,而长久以来人们对待文化传统的态度却是还没见到就被先拒之门外了。不知陈便无法出新,不解故更无法鼎新。
对于传统文化,有一个基本上不错的态度和选择,那就是取其精华,去除糟粕。
传统文化对你有哪些积极的改变?
很开心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提的非常非常好,有高度有境界。有.思想,认知这个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友们商讨:
首先是理念和认知的改变,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从《诗经》到《楚辞》,从汉五代到唐宋元明清,无论是诗词歌赋到精典的文学巨著。无不渗透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优良传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让我们在人生理念,和认知上都有升华和提高。这些精典的传统文化增加我们的进取心。
第二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会增强我们的责任心,无论是我们遇到天灾时的地震,洪灾,非典,新冠等危难之时,中华民族的的传统文化,会让我们有一种强大的责任心,在支撑着我们团结一致共同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毅力,这种责任心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和内涵。
第三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会增加我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特别是这次抗疫中,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凝聚力已充分的展示在世人面前。传统文化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精典的描述。如抗击倭寇等。
第四传统文化会增加我的爱国心,如近代史的五大战争,特别是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甲午海战等对这些战争中表现出来的传统文化的人物形象,如林则徐,邓世昌等人物形象,都是文化传统的精典。包括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抗疫中最美逆行者,驰援武。爱国留学生筹集抗疫物资等都表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和抗疫中不怕病毒感染的逆行者,都展现出极大的爱国情怀。
第五传统文化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如滴水穿石精神,功到自然成精神,还有探索精神,甚至是《本草纲目》的中草药都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着积极向上的作用。
第六传统文化让我们开阔视野,成为我们不断学习的精神食粮。在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中有让启迪我思维,令人振奋的诗词歌赋,有感慨万千的动人故事,有鼓舞士气的英雄人物,有四大发明的进步科技理念。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都会让我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得到受益。得到推动和发展的信心和力量,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第七传统文化是启蒙教育的最好教材,“三字经”“弟子规”“诗经”“离骚”“天问”“九歌”以及田园诗,宋词中的“豪放派”“婉约派”等里面的精典部分,有催人泪下的故事,也有令人敬仰的感慨。这是都会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还有对少年儿童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起到积极向上的作用。所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的精神财富。我们珍惜,传承就一定会起到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十分感谢您的点赞,关注和转发。
附几幅本人作品供欣赏
中国经典要是浓缩到10本书必读?
要论中国必读的经典,我会毫不犹豫地强烈推荐这 10 本书。| (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忽喷)
第 1 本:《孙子兵法》,这本书是我们国家的国粹经典之一,也是我最喜欢的书籍之一,算下来我至少读过6遍。
第 2 本:《鬼谷子详解》这也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经典书籍。
在此书里,带有白话译文,阅读起来方便读者更能理解,领悟鬼谷子的思想与洞察事态的微妙变化的能力。强烈推荐阅读。
第 3 本:《山海经密码大全集珍藏版》,山海经的经典程度就不用过多介绍了。是中国人就会知道的。
但是山海经的原著文言文版,很多人是根本看不懂的,注解与改编版本又很杂乱。要说哪一本经典,我个人觉得是这本《山海经密码珍藏版大全集》。
第 4 本:《狂人日记》是鲁迅的小说全集。这本书,是我年少时,我的叔叔送我的,一直保存到现在,已有几十年,我都已经忘记,我读过多少遍了。
第 5 本:《浮生六记》这本书是写实文学故事,书里作者与他的妻子,勇于不惧年代与世俗的条条框框。
相亲相爱,互相尊重,风雨同舟,不离不弃共患难的婚姻生活,真的令人感动。精彩真实的坎坷命运,始终坚守心中的向往。令人敬佩。
第 6 本:《陆犯焉识》你是否认识那个姓陆的犯人,这本书讲述的是,在旧时代里,一个富家公子,坎坎坷坷的人生悲歌,从狂傲不羁,到流放漠北,再到逃狱及遥无归期。
等他忏悔,苍老地回到家乡,而他为之忏悔的她,已是弥留之际。
第 7 本:《活着》这是一本出自余华的经典文学作品,很多人应该都知道这本书。
文学对一个人的改变是很微妙的,它不会在行为上改变你,而是从精神层面上去改变你,让你得到心灵的升华。
这本《活着》是我个人收藏的文学作品之一,我看过好几遍。书里的故事就不透露了,是非常值得阅读的文学精品。
第 8 本:《蛙》,这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本莫言的作品。
小说是对自己人生几十年的回顾,在很多冠冕堂皇的借口之下,掩藏着很多个人的私念和私心。甚是经典之作。
第 9 本:《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这是一本特别有意思的书,评分很高(豆瓣评分9.4分),民以食为天。
此书教你怎么吃才好吃,怎么吃才健康,我觉得这个很重要。读完这本书你差不多可以算得上是个营养师了。
书里分享了3件健康“法宝”:一般人群的10条膳食纪律,还用最易学易记最实用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以直观的形式告诉人们每日应摄入的食物种类、合理数量以及适宜的身体活动量。
第 10 本:《平凡的世界》,路遥是我最喜欢的一位作家。没有之一。他的这本名作,我想很多人都看过由这本书改编的电视剧。
但是看过原著的人,应该不是很多。非常值得推荐阅读的一本书。
对了,如果你也想阅读这些书,可以加入电子书阅读群,196本国内外经典名著书籍(文学,哲学,心理学,经济学,经管励志类等),电子书版随意在线阅读和下载,加入的方法请点击这篇文章查看(加入电子书阅读群,读百本好书!|(建议分享))
———— 读书人老高 回答 2021年12月13日。
书法有哪些内容?
首先谢谢您的邀请!喜欢练习书法的朋友,我每天更新欧阳询楷书的视频可以关注一下我,需要人气开直播!谢谢了!你的这个问题有点太大了,我也不能下定义,只能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首先谢谢您的邀请!喜欢练习书法的朋友,我每天更新欧阳询楷书的视频可以关注一下我,需要人气开直播!谢谢了!你的这个问题有点太大了,我也不能下定义,只能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书法研究及书法教育中最根本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书法?弄明白了这个问题,书法及书法教育中的许多问题就不再是问题,遗憾的是这个问题很多人想pj但都没有成功,对这个问题人们只好以自己的认为来回答,这样的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是造成书法界乱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个问题是不是象“美是什么”一样不可能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或者说根本无法解开,其实也不是,他是可以解开的,因为他有一个具体的形象,这点就是最重要的,只是很多人没有看清楚他的真面目,我说的很多人,特别指那些学书法的人,还有理论专家,特别是理论家,就是他们影响到了人们对书法的正确认知。 那么是什么人看清了书法是个什么东西呢?说来也许会让你很吃惊,也许根本不相信,看清楚书法真面目的人,就是很多老农民。 农村人说一个人的字写得好,往往会说这个人的字很有笔锋,或者说这个人的字笔锋很“硬帚”,你听到过没有?在这里,农民看到了什么?看到了一个东西叫做“笔锋”。他们眼中的笔锋是什么?显然不是指毛笔的笔毫,而是指字的笔画,是指毛笔从下笔开始到结束运行的整个轨迹。 中国书法之所以成为书法,主要原因就是有这个看得见的形式因素——笔锋。然而,在学者及当代人学书法的人眼中,他们没有看到这个东西,却把书法看成了“线条”,正是这个很小的“偏差”,让他们至今与书法的真面目失之交“目”。这里举一个例子: (上面这幅字,实事求是地说,你看到的是线条还是笔锋? ) 在汉字的书体中,除了甲骨文与篆书,隶、草、楷、魏碑都明显可以看到笔锋,甲骨文与篆书有没有笔锋?是不是笔锋字? (甲骨文与篆书采用“中锋”,中锋同样是一种笔锋,他们仍然是一种笔锋字。) 没有笔锋的字,尽管是汉字,但都不是书法,美术字就不是书法。 (上边是两幅美术字,你觉得他们是书法吗?为什么?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笔锋”的形式,或者说他们不是采用笔锋思维来“书写”,当然就不是书法。) 所以是不是书法首先就是看他是不是笔锋字。 笔锋是从哪里来的,有什么作用,为什么它能够让汉字成为书法? 笔锋最根本是由笔意产生的,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就像我们的语意能够产生话锋,话机一样,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用“笔锋犀利”来形容文章文意厉害,文章中的笔锋是无形的,世界上任何无形的观念都是来自于有形,有形为无形提供对照,无形为有形揭示根源(比如道与万物的关系就是如此),无形的笔锋是怎样产生的?显然是由文意产生的,也就说“意”可以产生“锋”,既然如此,笔意必然就会产生笔锋,一定要产生笔锋,笔锋反过来,能够携带和表达笔意,这就是笔锋的作用,可见笔锋与笔意二者是天然就生在一起的一个东西。所以中国书法本质不是什么线条,同理,中国画中的“线条”也不是“线条”,而是携带了笔意的笔锋(另文论述)。 在所有的书写工具中,毛笔原本锥形的形态及“软”使他的笔锋成为携带和表达笔意最优势的一种书写工具,任何书写工具无法与之相比。钢笔字与粉笔字等是怎么回事呢,很简单,他们是模仿毛笔的笔锋写字,只是携带笔意的能力较低,他们与毛笔字的区别就这么大一点。 仿宋字的横画右端有一个突起的三角形,启功问过造字的工人,为什么要有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有什么用?造字的工人说不知道,启功先生认为,有一个三角形目的是为了打破横平竖直。(《启功给你讲书法》97页,2012年版) 先生的解释其实是错误的,这个三角形其实就是毛笔的“笔锋”,仿宋字保留了毛笔的笔锋形式,所以人们说他书法味很浓,但他却不是书法?为什么?有两个原因。一是笔意被抽走,只留下一个笔锋形式的躯壳,在书法中,笔意就是隐藏在内部起实质作用的东西,笔意是影响到笔锋及结构的主导性因素。二是仿宋字的字与字之间及单字笔画之间是一种直线型的纯平衡结构,书法则是一种波形结构。 笔锋还是推动汉字字体发展演变的主要因素,有什么样的笔锋形式,就有什么样的字体出现,这一点,文字学家一直都没有注意到。 书法的第三个秘密是从甲骨文开始,所有汉字的发展演变都是在一种横竖交叉结构的思维方式下按相反相成的原则进行的,自始至终没有跳出这个思维。汉字有独立构字能力的笔画就是横画与竖画,横就是一,竖在甲骨文中就是十,其他任何笔画无独立构字能力。 横竖交叉相反相成又藏着一个秘密,那就是中国文化中的多种对立统一的哲学关系可以放进去,比如主次、长短、俯仰、相背、正欹、纵横等,这个学书法的人比较懂。如果换做英文字母、楔形文字、纳西象形文字等,这些关系你就放不进去,不信可以试试。此点也可证明书法与汉字的“象形”无关。 书法的第四个秘密是字心攒聚,字心攒聚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显性刻板的攒聚,一种是隐形灵活的攒聚,要么这种要么那种,古今任何一个书家跳不出这个原则。 横竖交叉与字心攒聚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紧密联系生在一起的一个整体,简单说但横竖交叉的时候,自然就形成一个交叉点,这个交叉点就是一个中心,交叉点较多的时候,小中心之上就有一个大中心来统领。字心并不一定是汉字的中心,这点从兰花图中就可以看得很明白。(见写意画是什么中的兰花图) 书法的第五个秘密是力与气灌注到了汉字中,使汉字“活”起来。这点前人费了很多气讲不清楚,其实这个很简单,一、笔锋需要力,凡有锋的东西,柴刀菜刀小刀锥子,如果不用力,锋的作用就出不来,所以会用刀者,劲在刃口,会用笔者,力在锋尖;二、笔意需要力,就像文章的文意要有力,力能扛鼎、力透纸背就是这种力;三、笔画之间的呼应关系有一个张力;四、字心与四围有一个凝聚力与反向的扩张力。 气的来头有两个,一是意会生出气,“意气”相连,有什么样的意就有什么样的气,二是未落笔之前的白纸就是一团气(这点另外专文讲清楚来头,可以验证,也不复杂),所以在中国书画中,白的地方就是“气”,篆刻的残破,就是为了通气。 学生平时做作业写的字完全具备了书法的五要素,他们是广义的书法,但我们知道写字与书法是有区别的。写字与书法的区别就在于书法强调笔锋、关系四个字,写字则不在意。笔锋那个地方原本因该是“笔意”二字,但笔意看不见摸不着,不好说,而笔锋看得见。关系就是笔画之间要呼应、俯仰、相背等,简单说就是要“对得起”,如果对不起就“没关系”。写字与书法就像小孩与成年人,小孩不消注意讲话,不消在意关系,一个人如果意识到要注意讲话,要注意关系,就意味着成年步入社会了,如果一个成年人不在意说话、关系,别人就会说像个小孩子一样。 (学生的日常书写及随手写的毛笔字,已经具备了书法的所有要素。) 书法就讲完了。 有的人说你这五个点来路是什么,有什么内在联系?我想上边已经交待得很清楚了,倒是“线条”这个东西,实在不知道来路在哪里。 明白了这些,古今书法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就能得到相应的解决。书法教育要怎么搞,路要怎么走,就容易看清楚了。
传统文化的内在核心是什么?
传统文化的内在核心,即“以人为本的生命伦理学”。西周时代叫“礼”,汉代称“三纲五常”,宋明理学称之为“天理”或“心性”。
在不同历史时期,构成一套礼乐教化系统,既有“口传心授”属于“无字天书”的一面,也有落于书面文本可见的《五经》一面。对社会关系显现为“礼与法”,对人内在显现为“心性独立与自由”,作为“修身修真”的功夫哲学,它是活波波圆坨坨的体现于百姓日用生活里,贯穿于儒道佛三教九流之中。
一言以蔽之曰:“道”,就是《中庸》里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地、人三才之道!由心性本体生发出来的生命伦理学。天命人生贯通一体,可以叫作乐活“生命学”。
这么拗口的一段可能大家都蒙了,我也一样。因为试图以现代语言思维传达儒道佛的活的精髓,对我也是一个挑战,把自己最新的思考分享出来,增进大家对国学的理解与进一步的深度研究,使我甚感快慰。
孔子云,惟“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
与西方的经院(神学)哲学比较,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勉强叫生活哲学、人生哲学、生命学。西方哲学里没有一种活生生的东西,因为到目前为止,他们还不理解心性本体,更不懂庄周式的心性独立与逍遥游,从神权专制下刚摆脱出来,又沦为“科学真理的奴隶”。
西方文化术语里,可以说没有中国文化里“心”的概念。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勉强以“我思”推导、建立了西方近代科学体系,是对宋明理学“误读”(或者叫文化交融)的结果,导致“心物二元分离”,以及我们从高中政治教科书里熟悉的“主客体对立”,是“科学万能”主义的始作俑者,他没法弥合“心物二元”之间的裂痕,自然生态的割裂,只好重新回归神学信仰。
康德黑格尔,继续沿着笛卡尔开辟的“唯理论”一路,没有改变多少。直到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出现,对东方文化才多多少少有了些理解。他们对“生命”理解的相当深刻,叔本华的“意志”,尼采的酒神精神、权力意志,柏格森的“直觉”,佛罗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都讲得非常精彩,但他们对于“伦理”“人伦”都重视不够,或者说没有中华文化的人伦传统,所以不无遗憾。
而中华文化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的生命伦理学”,以此华夏文明屹立于世界文明之巅几千年,正好对治各种“现代病”,抑制科技对生态、人伦的破坏,借此可以重建我们的中华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应该放到21世纪的文明星空下,在与西方近代文明的对比中才能发现,才会理解文化史学家汤因比的那个著名的结论:21世纪人类文明想要发展下去,必须到大乘佛法和孔子的儒家思想里,寻找智慧与价值。
中华文明的源头是属于华夏易道文明系统,相对于以知识为本位的西方文明,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以生命伦理”为主导的以人为本的文明类型,是由家族亲情建立的一个“超稳定结构”,历几千年而长盛不衰,既不“拜神”也不“拜物”,十分成熟稳定。
所以,我们要拿出足够的远见卓识,要为我们的中华文化争话语权!
乐活一家之言,不代表任何学术共同体,共勉!(乐活于杏中养习园)
你能推荐几款补习文化知识的书籍吗?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轻视文化,一个民族就没了灵魂;忽略学术,我们就断了精神之根,也就不会有尊严和长久的发展。读书能让人增长见识,提升内涵,尤其是读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著作。这里为您推荐一些我国文化方面的经典书籍,让你读罢收获满满。
1、“四书五经 ”
“四书五经”被誉为中国的“圣经”。它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四书)及《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五经)的总称。这是一部被中国人读了几千年的教科书,包含了我国古代的政治理想与治国之道,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把钥匙。书里如“当仁不让”、“名正言顺”等成语,直到今天仍在使用。
2、《老子》
《老子》五千言,可谓是震古铄今,闻名华夏,研究它的著作汗牛充栋。老子是我国第一个纯粹的哲学家,其思想成为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一种思想倾向。道法自然、清静无为的思想,几乎对每一个有文化的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老子》文字简洁,说理透彻,含义深邃,颇具辩证精神,特别能启发人的思考。
3、《国学读本》
是由国学大师任继愈先生生前主编的最后一部著作,以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展示国学精华为宗旨,全书分为文学、史学、哲学主编,以阅读学习经典为主,加以导读、注释、评析,辅以中外名家的相关评论,配有参考书目与思考题,普及与提高并重,方便适用,对提高读者的国学素养、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大有益处。
4、《烽火薪传——抗战时期文化机构大迁移》孟国祥 著
该书第一次系统地展示战时博物馆、图书馆、出版机构、艺术团体等文化机构从谋划、准备到实施搬迁的全过程及特点,以及大批学人烽火战乱之际的社会担当,呵护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坚守与情怀。读之,令人感慨……
5、《中国文化史(上下册)》陈登原著
本书是中国文化史研究早期的一部代表性著作。分上下两册,考察了从上古到近古的中国文化的生成、定型、发展的历史。全书以资料丰富见长,立论也颇有深度。为当时研究中国文化史的必读书。曾被列为大学教材,读后受益匪浅。
6、《延续与断裂——徽州乡村的超稳定结构与社会变迁》唐力行 著
本书在综合作者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作者最新搜集和挖掘整理的方志、谱牒、笔记、契约、文书、碑刻、档案等史料,对近代徽州社会稳定的内在和外在原因进行了综合性考察,对徽州内部结构的稳定表征和发展机制做了视角独特的阐述和深入探讨,并通过对徽州村落的具体研究,揭示了近代徽州乡村自治的规律和特点,无不给人启迪。
7、《华夏饮食文化》王学泰 著
本书以历史学、哲学、文化学、民俗学的大视角,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对我国饮食文化加以探讨,重点介绍了各时代的食物、肴饌、食品加工、烹调、饮食习俗乃至进餐环境、食具餐具等等情况,并论述了不同阶层人群的饮食生活,对于普及饮食文化大有裨益。
8、《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朱大可 张闳 主编
该书集中展示2007年度中国内地的文化状况,是对当代文化思潮及现象的实录。包括年度文化批评的精华文献、流行关键词及其阐释、文化事件年表诸部分,内容丰富,史料详实。
9、《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不是中国第一部兵书,却是最好的一部兵书。它诞生于春秋几百年战乱的背景下,涵盖了军事中一切重要问题,被我国历代军事家奉为圭臬。它还被译成多种外文,具有世界影响。《孙子兵法》简洁的语句中蕴藏着大量丰富的内容,对当代商业社会中人的行为处事亦颇多启发。许多国家的军事院校都学习之。
10、《中国文化常识》
《中国文化常识》由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教授执笔主编,是一部全面了解中国文化的微型百科。它全面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包括思想、艺术、文学、日常生活、传说故事、典章制度等各个方面。文风通俗易懂,知识全面,结合精美的插图,既可以作为休闲读物,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案头工具书,阅后叫人爱不释手。
11、《中国历史常识》
《中国历史常识》是吕思勉先生的史学成名作,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吕思勉史学研究通贯各时代,周瞻各领域,长于综合研究和融会贯通,国学基础深厚,治史意趣生动。
《中国历史常识》从民族起源开始,叙述历朝历代史事直至民国开创,几乎囊括了中国历史上所有的重要事件和文史常识、典章制度,是学习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经典读物,被业绩称为——深入中国历史骨髓的经典之作。
12、《中国文化要义》
《中国文化要义》被誉为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作者为梁漱溟。书中充满着“问题意识”。揭示了我们每个人从少年起就回避不了的人生意义问题,古老中国在清末以来所遭逢的民族前途问题,把梁漱溟这位文化大师引向了同一个中国文化。在梁漱溟看来,中国文化既是这两大问题的根源,也是这两大问题的解答,关键在于如何来认识这种文化。
对中国文化本身,梁漱溟也从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颗入手来探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知识、经济和政治无一称强,却何以历史悠久、广纳众民,以至于面对强悍日寇仍能持久抵御?人们总说西方人是个人本位,中国人是社会本位,但如何解释中闻人的“一盘散沙”,甚至“缺乏公德”呢?中国文明那么早就开始迸发出灿烂辉煌。但何以一直没有发展出像样的科学体系?中国缺的是民主本身,还是西洋近代国家所提倡的新型民主?看完此书,以上问题将会变得更清晰,更透彻。
13、《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是晚清一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流传最广泛的书信作品,全书集结了曾国藩在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 至同治十年(1872年) 前后撰写的致祖父母、父母、叔父母、诸弟、妻子及儿辈的家信,所涉内容小到家庭生计,大到治国带兵,涵盖修身、为官、处世、教子、养生等方方面面,极为广博,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思想和社会活动以及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家书读来平平淡淡,背后却蕴育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智慧,这些思想精髓对当令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同样有用,很受启发。
14、中国通史《中国通史》分为上下两册
上册是中国文化史,借鉴古代史书的典制体,按章节分为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等18个专题,内容之广泛,完全与今日之“大文化”涵义相合;下册是中国政治史,从民族起源开始,叙术历朝历代史事直至民国开创。浓缩了中国五千年历史于一书,仅用了38万字,其功力非同一般,《中国通史》渗透着吕思勉用新方法、新思想来整理旧国故的精神,全书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为通史的写作开辟了新纪元。
15、《细说康乾盛世》
1681—1796年,中国经历了一个长达110多年的盛世王朝,《细说康乾盛世》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着重讲述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排除异己,赢得万民之心,然后坐拥大好江山的;又是如何呕心沥血地打造了康乾盛世的;又经历了哪些政治与生活上的光辉与缠斗;国事与家事之间的利弊权衡。该书从点到面,立体式地讲述了一个真实的康乾盛盛世。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好好读书——让自己,让他人,爱书的人,心明眼亮,读优质的书,做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