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代表作品及名字,明末清初八大才子?
清朝没有八大才子,只有四大才子:纳兰性德,纪昀,周渔湟,袁枚(1)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清初著名大词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年少聪颖过人,文武全才。康熙十五年(1676)于二十二岁时殿试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授三等侍卫,后循进一等,武官正三品。
纳兰性德的主要成就在于词。其词现存349首,刊印为《侧帽》、《饮水》集,后多称《纳兰词》,风格清新隽秀,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王国维有评:"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在他身后,纳兰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
(2)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六月,卒于嘉庆十年(1805)二月,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纪晓岚二十四岁时,考中顺天乡试第一名举人,三十一岁中进士。他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勤奋好学。博古通今。正如自谓的“抽黄对白、恒彻夜构思,以文章与天下相驰骋。”他襟怀夷旷,机智诙谐,常常出语惊人,妙趣横生,盛名当世。乾隆三十七年开四库全书馆,纪晓岚受命为总纂官。此项工作先后历时十九年,终于总纂完成了巨著《四库全书》。
纳兰性德(纳兰容若)和纪昀(纪晓岚)都曾被称为大清第一才子,二人年代不同一生活在康熙年间,一是乾隆年间。
(3)周渔湟,出生在贵州青岩古镇,大学士,主编康熙字典。能够背诵群书,甚至是能够倒背皇历,号称清朝第一才子,系当时的教育部长。
(4)袁枚(1716~1797) 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改放外任,在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地任知县,有政声。乾隆十三年辞官,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市),筑室小仓山隋氏废园,改名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从此不再出仕。从事诗文著述,广交四方文士。晚年自号仓山居士。
八大山人书法要点?
八大山人的艺术作品以独特的中锋、篆笔及秃笔为主要构成要素,在画面中形成的现代构成意味极强的章法形式和虚幻的空间效果总是让人难以忘怀。
谈到八大山人的作品,人们立刻会想到他大写意的花鸟画,一般人对他书法的理解也许没有对绘画作品理解那么深,只觉得他画的东西很写意,写的有些字比较“怪”。说到“怪”,笔者认为八大山人的个性十分强烈,慕习者不容易摆脱他已构成的模式的影响而进入更深处。黄宾虹先生曾评价八大山人“书法第一、绘画第二”。
可见要读懂八大山人的书法作品,我们必须对其书法创变理路以及之所以产生这种创变的外在与内在原因有所了解,精神层面的东西才是决定一位艺术家作品风格的真正原因。对于一位艺术家来说,保持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就是在维护自己的艺术生命。艺术家在艺术上成熟与否,最终取决于他的作品是否真正反映了个人独特的思想情怀、艺术修养、审美趣味和生活经历。
01/
身世的突变、艺术思想上的叛逆
八大山人生活在明末清初,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与艰辛。难怪郑板桥评八大山人的作品是“墨点无多泪点多”。这说明八大山人是在用人生的特殊经历写字画画的,是以书法、绘画的形式抒发泄泻胸中的郁结和块垒的。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宁王朱权的后裔,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胄之家。在 1645 年清军占领南昌时,朱耷19岁。年轻又才华横溢的朱耷曾几次组织反清义军计议抗清,但事未果,在无力又无望的情况下,他只好拿起了笔杆子表达自己不屈不挠的态度。
为了安身立命,顺治五年戊子(1648),23 岁的朱耷便落发为僧。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生活状况显然是不适合 20 出头的年轻小伙子的成长和发展的,时局的变故迫使朱耷必须隐姓埋名、忍气吞声,从此给朱耷以后的心理埋下了阴影。
后来,据陈鼎《八大山人传》载:“甲申国亡,父随卒”,“数年,妻子俱死”。朱耷遭此不幸,又因他原有点口吃,于是学他父亲一样做个哑巴,此后几十年,也常如此,八大山人内心深深的抑郁和苦衷是无法向旁人述说的。在他生活在山里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写的两句诗能见证他当时的心情,诗云:“栖隐奉新山,一切尘事冥。”这形容和叙述了他隐居山林的生活情境。八大的隐居生活是被迫的,是非他所愿的。
此时年轻的朱耷怎能就此苟且偷生,他其实并没有与世隔绝,而是密切注视形势的发展。他在为僧绪余,力求在绘画和书法上有所建树。我们可以从八大山人留下最早的书迹(1659)即 34岁时所作的《传綮写生册》中的题识与书法中了解他当时书艺上的动向,上面有五段楷书、一段隶书、一段草书、三段行书,其中行书段风格各不相同,这几段文字显示出八大山人早年书法学习与创作的有关状况。虽说与他中年后风格成型期作品相比显得稚嫩,还看不到完全属于他的面貌,但他能写出一手比较端整的欧体楷书,且结构匀称、点画妥帖,这充分说明朱耷是在努力研习书艺,在艺术上不断进取的。
八大山人 《欧阳修昼锦堂记》(纸本,167.5*85.5cm)南京博物院藏
我们再来仔细看他写的欧体字,笔画结体硬瘦俊朗,甚至有些笔画在书写过程中被有意夸张或拉伸,如横画有隶书意味的收笔,这或许已暗示了八大对规范的敏感和潜意识中对规范进行修正的欲望。邱振中在其著作《神居何所——从书法史到书法研究方法论》中指出,“从宋代以来,唐代楷书几乎成为所有人学习书法入门的范本,其中欧阳询的楷书又以其结构的严谨、挺拔而受到人们的特别推崇。欧体楷书可能是八大山人学习书法时入门的范本,而且临习过比较长的一段时间”。
显然,八大山人早期的书法是离不开这种选择的,他所写的楷书、行书还有草书,基本上使用的也是唐代楷书“提按、留驻”的笔法,这些说明了八大山人早年深研过唐代楷书。唐代的楷书是把运笔的复杂操作放在笔画的端点和弯折处,并且用提按的方法突出这些部位,而笔画中间部分则一带而过。这种笔法影响到唐代以后的整个书法史,影响到其他各种书体的书写。八大山人对各种书体的深入研究也充分显示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大胆创新。
《传綮写生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龙科宝说:“八大山人其行草深得董华亭笔意。”杨宾说:“八大山人虽云指不甚实,而中锋悬肘,有钟(繇)王(王羲之、王献之)之气。”从《全集》的第一集署名“驴”的《酒德颂》及署名“驴”和“个人”的册页上题画词来看,八大山人的书法基本上采取的是侧锋,结体徘徊于黄、米、董之间,有了一定的自家面貌,但不甚明显。大约从 1666年开始,八大山人的书迹中越来越清楚地显示出他受董其昌作品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其行书中,此时八大的作品虽略显单薄,但舒朗、雅致、流畅,深得董其昌神理。
由此可以看出来,八大的行书在做过各种尝试之后,选定董其昌作为依傍,从而使他的行书很快摆脱了原来的混杂局面,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02/
以中锋为主导的用笔方式的基本形成及其潜在动机
如果说八大山人早年对董其昌书法的偏好是因为康熙喜欢董其昌的书法,且康熙年间董其昌的书风最为流行,那么八大山人从“避清”的反抗心理到超脱的“和清”的心理转变,一方面原因是八大山人对禅学、道教精神逐渐深入领会,世俗的繁杂琐事已不能左右他的心;另一方面原因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他与世隔绝的寺院生活的消磨,八大此时的心境已完全沉浸在书画艺术上了,他对清朝统治的不满情绪也已在挥运笔墨间得到宣泄;再有一个方面是当时清统治者的怀柔安抚政策。
八大的艺术思想也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从1678 年创作的《梅花图册之一》可以看出八大学习董其昌的风格达到非常纯熟、自信甚至几可乱真的地步。这期间他还研究了黄庭坚、米芾等人的书法。
学者方闻在其撰写的一篇《关于八大山人生平与艺术分期之研究》文章中指出,在 1670 年至 1680 年间,八大山人四处出游谋生时,他的诗里却流露出一种希冀成功和受人赏识的热望。在一卷约成于1670 年代中期、署名“个山”的花卉手卷上,八大山人题下此诗:“天下艳花王,图中推贵客。不遇老花师,安得花顷刻。”诗中除了对艺事的自负外,还不免使人觉得,八大希望做别人的“贵客”,一显自己的才华。
从 1678 年到 1686 年间,八大山人的草书作品逐渐增多,而且不再是原来所写的“章草”,而是放纵不羁的狂草。
八大山人傅綮读音?
ba一声 da 四声 shan一声 ren二声 fu四声 qi三声
傅(fu)读四声綮(qǐ) 綮:多音字。
綮 qǐ
〈名〉
(1) 细密的缯帛
綮,致缯也。——《说文》。段玉裁注:“凡细腻曰致。”
(2) 戟衣。綮戟,古代官吏出行时前导的仪仗。也作“棨”
哪个画家的艺术作品?
画家的艺术作品,真正取悦了所有人?在于平凡生活,普通简单而具有最强大生机的大自然,就是表现生命之源,大千世界感染了我们的每个神经细胞,激活了我们生命,艺术就是表现生命之源,就是人们对生活中的重生,第二次生命。今天把732号时空国画《小草天地》分享供参考,同样的天空不一样的人生。真正取悦所有人必然是激活生命的火花。
送上自己作品大家一起欣赏?
今年,我六十五岁,画了五十多年,是这样过来的:从十三岁那年自学(苏联学院派素描),按学院教材画开始,一直画到现在,其中仅停止过一年(从零开始自学电脑作曲,创作了一个中国风系列歌曲,当年获全国奖)。
前二十多年,我画油画及搞些美术设计工作;后二十多年,我主要从事中国写意画创作。
期间(五十多年),没有停止过书法研习,最近几年,也从事书艺作品(原创)的创作。
图一至三 这是我有生以来的第一幅水彩画作业与局部图 ( 画于14岁那年,之前的素描作业,已无处觅得 )
图四至八 这两件都是我年轻(参加高考之前)时的油画习作。
全国恢复高考那年,以优异的专业成绩考上专业学院的录取线,政审时,拒绝了主管小人索贿,被穿小鞋而取消入学资格,从此不再参加任何专业考试。
以后,进入影剧院做专业美工十多年,创作了大量的电影宣传画作品;有的发表在国家级行业杂志上,有的得了全国大奖。
后二十多年,我转入中国写意画创作(花鸟、人物、山水画,都有大量原创的作品)
五十多年的专业研习、创作之路,我就这样大概走了过来,有生之年,还会走下去。
一一一一如果您喜欢我的发现、关心我的原创,请顺手加个关注!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感谢平台,回报社会。一一一一
八大山人与于右任有什么共同的开创性?
在中国的传统建筑物里,不管是居家住所,还是公共庙宇,以及各种亭台楼阁,里里外外都会悬挂或雕刻着一些楹联,以表达与建筑物相适应的思想文化内涵,并起到良好的装饰效果。而这些楹联对子,一般都是请当地书法名人创作书写。
由于楹联的用途非常广泛,包括各种重要庆典、节庆、婚庆活动,以及书法比赛、表演、展览等,都能见到大量的楹联书法。长期以来,楹联书法已成为书家创作的重要形式。楹联的内容要求格律和对仗严格。为了便于识别朗诵,楹联的书写一般都比较工整,楷行书较多,其他字体较少。
但明清以来,以八大山人、于右任等为代表的书法名家,在楹联书法的创作形式上,不拘一格,大胆创新,为楹联书法这种中规中矩的文艺形式,开辟出一条新路。
其中,最显著的创新特点,就是把原先对联文字大小划一、左右严格对称的书写形式进行了改进,不再拘泥于上下左右的严格对齐,而是讲究整体艺术效果。如图,改进后的对联书写,发挥余地大,表现力大大增强,能够把对联的语言文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