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代表作品是儒林外史,儒林外史另一个名字?
《儒林外史》没有别名。
书名上,“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是“儒者之林”,指学术界等。 国史列传,自然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作区别。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现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
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儒林外史四位奇人分别有什么奇本领?
儒林外史》的第五十五回写了四位市井奇人:在寺院里安身、擅长写字的季遐年,卖火纸筒子、最喜欢下围棋的王太,开茶馆、能诗善画的盖宽,做裁缝、喜欢弹琴作诗的荆元。这四位奇人既操持一个“贱业”,自食其力,又文采风流,性格狂狷,实际上是穿着市井衣饰、过着市井生活的读书人。他们的出现,他们的塑造,表达了小说家“礼失而求诸野”的一种文化诉求。
季遐年本来是一介寒儒,但是他并没有那些读书人的“体面”,他平时不修边幅,服饰寒酸,混迹于僧舍“随堂吃饭”。季遐年以写字谋生,字如其人,他抛弃古人的法帖,任性而为,格调孤傲无群,连书写工具也都是秃笔废翰,别人不用的那些纸啊、笔啊,他拿来用,所以是相当古怪的。更古怪的是,有人请他写字,他也完全依情绪而定,如果不愿意写,不管你王侯将相、是乡绅大佬,他一概不给面子,不写就是不写;即使你拿着大笔的钱,他正眼也不瞧一眼。小说里写到,施乡绅请他写字来堂皇自己的门面,反而招他上门骂了个痛快淋漓。你不写也罢了,他不写还要上门去骂人家,骂得非常痛快,写出了一个恣情任性的狂狷之事。
王太是个围棋高手,但是他并不以围棋沽名去博取丰衣足食,而是安于卖火纸筒子的生意。是个小生意人,有一天他到街上溜达,看见大老官在下棋,受到了轻视。觉得你看棋,你哪会下棋?他不管,就上去跟大老官们对弈,而且绝不忍辱逢迎,而是凌厉出击,杀得不可一世的大国手落花流水,出了一口恶气,他表现出了一种任侠使气的那种个性。
盖宽的事迹在小说中稍微的展开了一点,盖宽能诗善画,但是他从来不以诗画招摇过市,争名逐利。他原来家境是富有的,为诗画朋友散尽了浮财,就跟杜少卿一样把钱都送给人家,救困解难,小说又写到,盖宽为小人谋算,把自己的家产都丢光了。但尽管如此,他仍然有那种贫富毋改的那种淡定。他操持着一个茶馆,在别人看起来是个“贱业”,但他不管,他安享着困穷、自力更生,而从来不去攀结当年的那些“同贵”,他表现出了一种维护个体尊严的孤傲。
荆元是个裁缝,他靠裁缝的技艺养家糊口,又以诗书琴趣怡情养性,他从来没有感到自己业贱人低,而是过的非常坦然,人也悠然,情也淡然,其言其行、其情其性,都表现出一种非常平淡、非常超脱的那样一种特点,同时也表现出了他独立的自尊。
儒林外史的人物和情节简归纳?
1、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
作者在第二、三回中分别着力塑造的两个年纪老大而没有考中科举的可怜虫,这是两个腐儒的典型。二人在中举之前都是很穷困的,受尽别人的白眼和嘲讽。
从这两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出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之深。它深深的腐蚀着文士的心灵,使一些文人因迷恋举业而完全被动地失去了自我。作者以其悲愤和辛酸的笔触,写出了他们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
2、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
那个时代 的读书人一旦考中了进士,便可名正言顺的踏入仕途。而这些人一旦做了官,很快便会成为贪官污吏。其中汤奉和王惠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
这些官吏就凭借科举得意,升官发财,作威作福;而贪狠、蛮横则成了他们的共同特征。这就进一步暴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整个封建官吏政治的腐败不堪。
3、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
科举既然成了读书人猎取功名富贵的唯一手段,八股文自然就成了文章的正宗。于是无数的封建文人,孜孜不倦地钻研八股文,其中最虔诚的八股制艺信徒当属马静和鲁编修了。
《儒林外史》中塑造的马二先生,是一个为举业而耗尽终生的受害者,但他始终把举业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业”,他甚至迷信八股到这样的程度,他说:“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就如孔子在春秋的时候,那时用‘扬言行举’做官,故孔子只讲得个‘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孔子的举业。
八股迷鲁编修认为:“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歪道。” 鲁编修已达到了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实现了其人生的最高理想。
4、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 作者肯定的最多的是那些不慕功名利禄的知识分子,王冕和杜少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作者在第一回中塑造了元末诗人王冕的形象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并作为自己理想的楷模和臧否人物的标准。王冕出身田家,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不精通;而又安于贫贱,以卖画为生,不与权贵相与,作者通过他的嘴,抨击了科举制度。这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批判意义的。
正面人物杜少卿是以作者本人为原型写成的,他不热衷功名,反对八股科举,不愿做官,被视为“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在他身上蔑视科举的思想尤为突出。他说“这学里的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
杜少卿是一个轻视礼教的人,他反对歧视妇女,反对纳妾,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仗义疏财,平等爱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在《儒林外史》中我们大致能够察觉到有这么三类,
一是做盐商的:万雪斋、宋为富等人经营盐业,获利极厚,更以金钱结交权贵,仗势欺人;
二是当典当的:毛二胡子狠毒抠门发家致富。而其中五河县的方乡绅则“开典当引盐”,成一方首富,以钱通神;
而还有一类则是依附商家,做些事务养家糊口的,如周进即是当了一回记账,之后哭得死去活来才得了商人们凑的二百两得以进考场,最好取得了功名。
儒林外史主要人物传记?
1、王冕,历史上真实存的,作者对人物进行了改编。他具有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质。王冕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名流”,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精神。
2、周进,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至痴狂,可惜人到花甲却连个秀才都没中。后几个商人出于怜悯,凑钱帮这个可怜的老头儿捐了个监生。周进欣喜不已,后来借着监生的身份,他居然中了举人,接着又中了进士。
3、范进,时年五十余岁,穷困不堪,腊月还穿单衣,冻得直哆嗦,周进因他想起自己当年的惨状,便将他录取为秀才,后又录为举人,上演了一出“范进中举”的癫狂闹剧。
4、严致和即严监生,严监生就是书没读过太多,他这个监生也是花钱捐来的监生。极为节俭,死前仍念叨着灯中的两茎灯草,严监生怕费油以致到死都难以合眼,直到赵氏挑去一根,他咽下最后一口气。
5、严致中,是一个贡生,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瞧不起自己的胞弟严监生,他是一个十足的衣冠禽兽。编造了一段与汤知县相遇的故事,还夸赞汤知县的为人,只是为了显现对汤知县的了解。
6、匡超人,他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为人乖巧、做事勤快,其对父亲的一片孝思。在流落他乡时,他受社会影响逐步发生了变化。后一步步走向堕落。他吹牛撒谎,钻取功名,卖友求荣,忘恩负义,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7、沈琼枝,沈琼枝是教书先生沈大年的女儿,遵父命嫁给盐商宋为富为妻。但到了盐商宋为富府上之后,才知道是一场骗局,盐商宋为富原来是娶沈琼枝为妾。琼枝父状告宋为富,宋重金贿赂知县,把沈大年押回常州。沈琼枝带着金银细软独自去往南京,开始了她新的独立生活。
儒林外史第一回主要人物?
主要人物是王冕。
王冕性格孤傲,鄙视权贵,诗作多同情人民苦难、谴责豪门权贵、轻视功名利禄。
他的作品描写多田园隐逸生活。他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攻画梅。所画梅花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对后世影响较大。存世画迹有《南枝春早图》《墨梅图》《三君子图》等。
王冕: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王冕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小说的人物塑造上,他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点。王冕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名流”,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精神。
儒林外史每个主要人物的结局?
王冕、杜少卿属于正面典型人物。王冕出身田家,以卖画为生计,作为士人名流,不但能通晓天文地理这些大学问,但又能安于当下境遇。
就算权贵直接找上门,他都能直接背着包袱远走逃离,他身上体现出中国的士人精神,正寄托着作者期待的精神理想。
杜少卿无视功名,将山水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样具有传统风骨又有名士个性的人物,将传统的儒家思想,与个性解放色彩有机结合。
而周进、范进两位代表着腐儒形象。他们都是一直努力到年纪老大却依然没有考取科举的可怜虫。
特别在中举之前都穷困潦倒,备受世人嘲讽。虽然因为际遇最终跃了龙门,但仍然可以看到科举把二人都摧残的精神萎靡了。
匡超人则是一步步从质朴孝顺堕落成泯灭人性的人。他本性淳朴,但在流落他乡之际,受到马二先生的唯科举为尊的影响,接下来又被一群名士影响,至此他一步步走向堕落,变成一个衣冠禽兽。以追名逐利为人生至高追求,不以卖友求荣为耻,反以忘恩负义为荣。
牛布衣以诗结交诸官府,客死异乡,结局凄惨。生前死后都没有任何诗友来拜访,而且死后还被人冒名顶替,导致声名败尽。
虞育德信奉得之我命。虽然他到了五十岁的年纪,才考中进士。抱着随遇而安的心态,没有因为被指派了闲差而焦虑。
沈琼枝是个刚柔相济的女子。她是头脑清楚的常州才女,出嫁时后才发现夫家光景不对。沈琼枝便果断收拾包裹出走,没有被物质所掣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