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表意型文学代表作品

任何两个字都能在形、音、义三方面互相区别?像gaol或jail(监牢).汉字的情况和英文相比较,才能算是一个字的异体.如"彊"即"强"、"菸"即"烟"等.汉字是表意文字,...

表意型文学代表作品,憧的意思?

“憧”是一个中文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但一般来说,它的意思是“向往”、“渴望”、“向往远方”的意思。这个词汇经常被用到表达人们对于未来、对于遥远地方的梦想和向往。

比如,当我们对于某个城市或者某个国家充满向往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我对于这个城市或者这个国家憧憬已久”,这种用法有一种深邃而真挚的感觉。

此外,这个词汇还可以用于表达人们对于未来的憧憬、对于生活的向往,比如,“我对于人生的憧憬是能够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这是一个谦虚而积极的表达方式,展现了一个人的生命力和追求。总之,“憧”的含义带有一种向往和追求的意味,是一个积极而美好的词汇,能够展示人类对于未知和未来的向往和渴望。

汉字形音义的由来?

汉字的形音义来源:

文字有字形、字音、字义三个要素,最理想的文字应该是一个字只有一个写法(或拼法),一种读音,一个或者相近的一组意义,任何两个字都能在形、音、义三方面互相区别,只可惜世界上并没有这种理想的文字,文字的形、音、义之间,往往有着错综复杂的交叉现象,如英语,几个字的读音会完全相同,像know(知道)和no(不)都念[nou],一个字会有两种写法,像gaol 或jail(监牢).汉字的情况和英文相比较,情况更加复杂,一般可分为下面这些情况: (一)一字多形——异体字.(二)一字多音— —多音字.(三)一音多字——同音字.(四)一字多义——多义字.异体字异体字是一个字的几种不同写法.两个或几个字形,必须音义完全相同,才能算是一个字的异体.如"彊"即"强"、"菸"即"烟"等.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同字音没有直接的联系,所以给同一个词造字,不同的人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安排字形方法等.异体字产生的途径,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造字方法不同而造成的异体字。

(2)选用不同的形旁而造成的异体字。

(3)选用不同的声旁而造成的异体字。

(4)偏旁位置不同而造成的异体字。

另外还有少数异体字是由于字体的演变或书写方式造成的。

汉字在它发展的各个阶段中都有不少异体字产生.甲骨文、金文、小篆中都有不少异体字.异体字是一种消极的文字现象,一个词有两种甚至多种写法,而这么多种写法又不起任何区别音义的作用,只是毫无意义地增加了识字负担,有时造成书面交际上的障碍,实在是有百弊而无一利.因此,在汉字发展史上出现过多次较大规模的取消异体字的汉字规范化运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字"政策就是第一次大规模取消异体字的汉字规范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政俯公布了《异体字整理表》,确定了标准字,废除了1055 个异体字,为文化的普及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异体字是汉字历史发展的产物,古书上的异体字我们也不能一概取消,因此,了解异体字的各种情况会对我们阅读文言文作品有所帮助。

多音字汉字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多音字.据统计,《新华字典》(1971年版)共收字7000 多个,其中有734 个多音字,占总字数的10%左右,这就是说: 在现代常用汉字中,每10 个字中就有一个多音字.多音字又有各种不同的情况,从字音方面来看,多音字可以分为以下七类:

<1>声母、韵母相同,声调不同。

哄: (一)hōng(哄动),(二)hǒng(哄骗),(三)hòng(起哄)

好: (一)hǎo(好坏),(二)hào(爱好)

<2>韵母、声调相同,声母不同。

辟: (一)bì(复辟),(二)pì(开辟)

系: (一)jì,(系鞋带),(二)xì(联系)

<3>声母、声调相同,韵母不同。

大: (一)dà(大小),(二)dài(大夫)

熟: (一)shú(成熟),(二)shóu(饭熟了)

<4>韵母相同,声母、声调不同。

弹: (一)dàn(子弹),(二)tán(弹琴)

传: (一)chuán(宣传),(二)zhuàn(传记)

<5>声母相同,韵母、声调不同。

没: (一)méi(没有),(二)mò(淹没)

说: (一)shuō (说话),(二)shuì(游说)

<6>声调相同,声母、韵母不同。

会: (一)huì(开会),(二)kuài(会计)

吓: (一)xià(吓唬),(二)hè(恐吓)

<7>声母、韵母、声调全不相同。

壳: (一)ké(鸡蛋壳儿),(二)qiào(地壳)

吭: (一)kēng(吭声),(二)háng(引吭高歌)

从字义来看,多音字又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多音多义字.一个汉字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分别表示不同的意义.如

参: (一)cān—参观、参谋、参加

(二)cēn—参差不齐

(三)shēn—人参、海参

差: (一)chā—差错、差异、差强人意

(二)chà— 差不多、差劲、条件差

(三)cā—参差不齐

塞: (一)sāi—堵塞、塞子、塞住

(二)sài—边塞、塞外、要塞、塞翁失马

(三)sè— 闭塞、阻塞、敷衍塞责

(2)多音同义字.是指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词语里具有不同的读音,而字义并没有明显的差别.如:

臂: (一)bì— 臂膀、助一臂之力

(二)bei(轻声)—胳臂

落: (一)luò— 降落、落实、村落

(二)lào—落色、落枕、落子(曲艺)

(三)là— 丢三落四、落在后面

爪: (一)zhǎo—手爪、爪牙、张牙舞爪

(二)zhuà— 鸡爪儿、后爪儿

(3)异读字.一个汉字具有两个或几个读音,而既不能区别意义,也不是全社会约定俗成的传统读法,这就是异读字.一字多音而又不能区别意义,会徒然造成字音的混乱,增加学习者的负担,所以异读字属于汉字字音规范化的范围.新中国成立后,政俯成立专门机构,对大约2000 个字的读音进行了审定,给异读字规定了标准音,废除了异读音.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异读字。

波bō—波浪、波动、风波,不读pō

凹āo—凹凸不平、凹陷,不读yāo 或wā

庇bì— 包庇、庇护,不读pì

否 fǒu—是否、否则,不读fǎo

俊 jùn—俊俏、英俊、俊杰,不读zùn

劣liè— 恶劣、劣质、土豪劣绅,不读luè

剖pōu—解剖、剖析,不读pāo

怯qiè— 怯懦、胆怯,不读què

挈qiè— 提纲挈领,不读xié

室shì— 教室、室内,不读shǐ

蜕tuì— 蜕化变质、蜕变,不读shuì

淆xiáo—混淆、淆乱,不读yáo

械xiè— 机械、器械,不读jiè

朽xiǔ—朽木、永垂不朽,不读qiǔ

亚yà— 亚洲、亚军,不读yǎ

跃yuè— 飞跃、跳跃、跃进,不读yào

暂zàn—暂时、暂停,不读zhàn 或zhǎn

掌握这类异读字的规范读音,平时要勤查注音规范的字(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要学、说好普通话。

同音字语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一对或一组字(或词)叫同音字(或词)。

同音字有两类,形体相同的是同形同音字,如:

会 会唱歌 开会

花 花白 花朵 花钱 花费

另一类是形体不同的同音字,即异形同音字,如: "工、公、弓、攻"、 "电、惦、殿、店"等.现代汉语里同音字特别多,普通话里有字的音节大约1200 多个,一般的字、词典收字大约8000~10000 个,如果平均一下,那么一个音节至少要担负七八个字.当然,有许多音节只有一个字,而有不少音节有十五六个字.同音字的大量存在,有时会造成语言上的混乱,如写别字大多是由于同音.不过一般地说,同音字在一定的上下文里意义是明确的.那些容易造成同音相混的字,学习、使用时一定要细心分辨。

说话、写文章时,巧妙地利用同音字,可以收到"一语双关"的修辞效果,如毛□东同志的《蝶恋花·答李淑一》头两句: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头一句的"杨"指杨开慧烈士,"柳"指柳直荀烈士.第二句的"杨柳",表面上说杨花和柳絮,实际上是两位烈士的忠魂升天,永垂不朽.这就是修辞上所说的"双关",可以收到意在言外,情味深长的修辞效果。

同音字的这种作用还突出地表现在古代文学作品里.以《红楼梦》为例,曹雪芹为他作品中的人物起名字,巧妙地运用了同音双关手法,如"甄英莲" 为"真应怜"的谐音,"元"(春)、"迎(春)、"探"(春)、"惜" (春)是"原、应、叹、息"的谐音,曹雪芹又借她们的四个婢女"抱琴"、 "司棋"、"侍书"、"入画",来衬托这四位小姐虽然多才多艺,琴棋书画俱佳,但也摆脱不了那与封建社会"末世"共生的"原应叹息"的命运.又如贾政的四个清客: 詹光,单聘仁、卜固修、卜世仁这无疑是"沾光"、 "善骗人"、"不顾羞"、"不是人"的谐音,这四个名字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帮闲文人的鄙视和批判,他自己宁肯潦倒一生,冻饿而死,也决不做这无耻的清客、帮闲文人.再如丢失了英莲的甄府家人"霍启"("祸起"的谐音)、被薛蟠打死的公子"冯渊"("逢冤"的谐音)等等,都对读者了解故事的情节发展、体会作品的思想意义有一定的启发作用.这一类的例子,不胜枚举。

有些谜语、歇后语、笑话等充分利用了同音字"一语双关"的特点.如(1)谜语: "穷汉不肯卖铺盖——刘备(留被)."(2)歇后语: "旗杆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3)笑话: 唐朝优人李可及,有一天,有人问他释迦牟尼佛是什么人,他说是女人.问的人迷惑不解,他说: "《金刚经》里有句‘敷坐而坐’,佛要不是女人,为什么要夫(丈夫)坐而后儿(唐朝妇女常自称为儿)坐呢? "有些绘画也常常采用谐音现象,如画两条鱼表示"吉庆有余",画两只喜鹊立在梅树枝头,表示"喜上眉梢",画三只羊表示"三阳开泰",画五个蝙蝠表示"五福临门"等等。

多义字只有一个意义的字叫单义字,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字叫多义字.一个字在它刚刚创造出来时,总是单义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的日益丰富,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有些字逐渐形成了一字多义现象.在现代通用汉字中,少数是单义字,大多数汉字是多义的.多义字的多项意义之间,并不是平等的、彼此孤立的,它们之间有主次、常用和不常用、派生和被派生的关系。

(1)本义和基本义.本义是根据字形分析和古代文献能证明了的最早意义.如"引"左边是弓,右边一竖表示弓弦拉到的位置.本义是拉开弓.《孟子·尽心上》: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把箭放在弦上拉开弓却不射出去,做出跃跃欲试的样子.)又如"走"字,在金文中的写法,上面像人的两手摆动,下面是脚的象形,人两手摆动的幅度很大,像跑起来的样子.因此,文言文中的"走",本义是"跑".如《木兰诗》: "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基本义是一个字在现代最主要、最常用的意义,是从现代应用情况而言的,就一般情况来说,本义和基本义是一致的,而有的基本义不一定就是本义,如"走"的本义是"跑",而基本义则是"步行"。

(2)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派生出来的意义.引申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时几个引申义都是直接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如"引" 字,本义是"拉开弓","拉开弓"是把弓弦拉长了,所以引申为"延长、伸长",如《左传·成公十三年》: "我君景公引项西望."(我君晋景公伸长脖子向西望.)又,拉弓是把箭导向后方,所以又引申为"引导、带领",如《史记·高祖本记》: "项羽乃引兵东击彭越."(项羽就带领军队向东攻打彭越.)又,拉弓是向后拉,所以又引申为"退却",如《战国策·赵策》: "秦军引而去."(秦军向后退,离开了赵国.)"延长、引导、退却"都是直接从本义"拉开弓"引申出来的.有时几个引申义不都是直接从本义引申出来的,而是从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还可以派生出新的意义.如 "朝",本义为"早晨",从"早晨"引申为"朝见"(古时早晨朝见君王),又从"朝见"引申为"朝廷",再从"朝廷"引申为"朝代"。

比喻义是一个字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通过借喻而产生的新义,比喻义是一种固定的、较抽象的意义.如"铁"本是一种金属,特点是不易变形,坚硬,常用来比喻坚硬,不可变动,这"坚硬"或"不可变动"就逐渐变成了 "铁"这个字的固定意义,如"铁的纪律、铁饭碗、铁拳、关系很铁"等.假借义是由于用字假借而产生的意义.假借义不是从字的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发展出来的意义,而是由于用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它同字的本义没有任何联系.如"羞"的本义是"进献".多借用作"羞耻".我们在读古书时,遇到一些字,依照它本身的含义—一包括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解释不通时,我们就不要在分析字形上兜圈子,牵强附会地说成是引申义和比喻义,而是要实事求是地看成是"假借"现象。

五个字的文学常识独体字?

独体字是以笔画为直接单位构成的汉字,它是一个囫囵的整体,切分不开。独体的象形字和表意字是构成合体字的基础。

独体字指汉字的一个字只有一个单个的形体,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的。这种字大都是一些简单的象形字和表意字。因为这类字是从图画演变而成的,所以每一个字都是一个整体。

如: 卜、不、本、白、卞、丙、必、半、八、币、秉、巴、匕、办艮、更、工、丐、干、果、瓜、戈、甘、革、击、井、戋、夹、柬、甲、巾、斤、臼、孓、孑、几、九、久、及、韭、巨、兼。

为什么古人的名字有字?

现代人,只有名和姓伴随一生,与此同时,可能更多的是网名、账号昵称等。但对于古人来说,他们除了必要的名和姓,还有“字”。

那么“字”究竟有怎样的由来与故事,咱们追根溯源一探究竟。

在那个蛮荒的年代,鬼神论普遍盛行,取名字也是一项相当神圣的职责,并非现在父母所决定,伴随一生的名字,他的教法和规则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那时候的长辈,普遍相信权威,认为由祭司或者族长给孩子起的名字,有逢凶化吉、避免灾祸的功效,关键时刻能大显神通救命的存在,说白了就是代表一个有特殊含义。

但是,如此神圣的名字,可不是任何人都能直呼乱喊的,直呼名讳这可是犯了古代帝王的大忌,何况有些人也不愿意直接称呼他的名字,除非自己的父母,妻子的关系亲密之人,所以为了区别,“字”的作用这时候就显得尤其重要。

古代人之所以取“字”,一方面是为了外人称呼的方便,另一方面也将亲人与外人划清界限。

当时并不简简单单称之为“字”,与名字相对应,准确的称“字”为“表字”,这样的传统也沿袭了很长一段时间。

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条件,名字是一出生就确定的,但“表字”却在成年后才敲定,毕竟在小孩子面前,以长辈居多,长辈直呼小辈名讳,并没有什么不妥,等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字”的作用立马彰显。

古人的“字”,在举行成人礼的时候,一般由长辈敲定,待“字”闺中,指的就是当时还未出嫁未成年的女子,一般以20岁作为男子成长的分水岭;

取“字”正衣冠,就意味着男子成年长大了,女子也会将头发扎成相对应的形状,但取“字”,也并非随心所欲,还是要根据其名来敲定,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附加美好寓意。刘备又叫刘玄德,张飞又名人张翼德,关羽还叫关云长,就是这个道理。

古人除了姓名,还有相与之对应的名字,两者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姓名算是长辈对晚辈的爱称,而“表字”算是同辈与同辈之间,或者对于他人的尊称与敬称,西方文化就没有这么多的繁文缛节,但也不可否认的是,人对于名、字的区别,还是有相当强的礼仪约束作用的。

现代人彼此之间的称呼,变化也更加多样,除了名字之外,还有与之相衍生的各种爱称,有时候父母为了方便,也会给小孩子起一个小名儿,叫起来更加贴切。

等孩子长大步入社会,除了称呼其名字,当然领导对于下属,前辈之于晚辈,一般会在姓氏前面加一个小字,称呼自己的长官或者上级领导,以姓氏加总称呼。

当然这是总经理或者公司的董事级别,对于各部门领导,姓氏后面跟官职,也是一种常见的叫法,当然古人对于这一点还是与现在有着大同小异的。

对于文学爱好者,他们有自己的笔名,这也是更有辨识度的一种个人化形象称呼,我们只知道鲁迅,但很多人却不知他叫周树人,现如今的“表字”,也已经被人们逐渐遗忘,或者是其他称呼取而代之,但它在我国历史上,还有着极强的典范作用。

如果根据你的姓名起一个“字”,你更希望别人怎样称呼你自己呢?如果没有灵感,或许看看自己的各种网名、账号昵称,就是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古埃及文学50字?

埃及奴隶制国家的出现约在公元前3000多年以前。它延续的时间很长,流传至今的古埃及文学作品,都是奴隶制社会形态下的产物。

大约在公元前3300年,埃及人发明了象形文字。

他们用尼罗河边的芦苇制成的纸草纸和芦管制成的笔书写记事,许多文学作品就是写在纸草纸上保存下来的。

在埃及的古朴时期和古王国时期 (公元前3200~公元前2280),就已产生了歌谣、诗歌、故事和箴言等。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有刻在金字塔墓壁上的祷文和大臣墓地上的碑铭。

第一中间时期和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280~公元前1778),文学有了很大发展,中埃及语成为埃及古典文学语言。

中王国时期是古埃及文学的繁荣时期,其文学作品在修辞、表意、描绘等方面是后来各个时期文学作品的典范。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70~公元前1090)最突出的文学体裁是写实的旅行记,这个时期还留下许多对神和法老的颂歌。

为何李白与张九龄表意迥异?

中国传统诗歌在写法上有着特别的手法:一是借景抒情,二是咏物言志。因为这两种手法在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时,不是直接的说出来,而是借助于景物和某种物件来表达心志。

今天所要欣赏的是后一种“咏物言志”的诗歌。

首先我们先举一个典型的咏物言志诗歌的例子,让大家熟悉一下。

王安石 《梅花》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郑板桥 《竹石》

咬住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凤!

这两首诗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从诗歌内容里,我们发现咏物言志的诗歌具有这样一些特点。

( 1)描绘生动,新颖传神——梅花,洁白如雪,竹石。则根深破岩。

( 2)抒情方式,融情于物——梅花,独自怒放,竹石,则坚劲如钢。

(3)结合本相,想象奇特——梅花,如雪送暗香,竹石,牙咬才坚劲。

(4)手法多样,感受颇深——两首诗都有用人性化来象征的手法,咏物言志,寄情于物,形象感人。

盛唐时期的张九龄(678年—740年),是写咏物诗的高手,他的《感遇》组诗就有好几首堪称是咏物诗歌的顶尖作品。我们可以找出几首来欣赏一下。

感遇十二首·其一

唐代: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每读韩非《孤愤》,涕泣沾襟”(徐浩《张公神道碑》),遂作《感遇十二首》。

现在赏析的是《感遇》组诗的第一首。

翻译一下: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这便是最正宗的咏物诗,这里高洁的“兰”“桂”,也正是描写了作者自己高贵品质,和那种不轻易低头屈服的个性。全诗句句写兰桂,其实句句都在写人,通过兰桂的意象咏物言志,看到封建社会里某些自励名节、洁身自好之士的品德。

感遇十二首·其七

唐代: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翻译一下: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

读着张九龄这首歌颂丹橘的诗,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颂》。屈原生于南国,橘树也生于南国,他的那篇《橘颂》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见。张九龄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谪居地荆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国的郢都),本来是著名的产橘区。他的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

读这首诗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当时朝政的昏暗和诗人坎坷的身世。这首诗平淡而浑成,短短的篇章中,时时用发问的句子,具有正反起伏之势,而诗的语气却是温雅醇厚,愤怒也罢,哀伤也罢,总是不着痕迹,不露主角,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大诗人李白(701年—762年),他比张九龄小二十三岁,两位诗人历史上并没有什么交往的记载,但他们也有共同之处:一是都生活在盛唐的开元时代,二是都被朝廷贬出长安,心怀激愤,都有用咏物言志的诗来抒发情怀。

但李白的咏物诗歌,除了具有一般咏物诗的特色,更有自己艺术特色,特别是在“表意”方面与张九龄相去很远,也可以叫做“迥异”,而且是自成风格。

具体的有这样的两点:

一、李白咏物诗的所咏对象不但有眼前所见之物,而且还有想象之物,内容极其丰富。

从他的咏物诗中看,眼前所见之物有兰、松、木槿、月、猿、云、 胡桃等;想象之物有的是现实存在之物,但在吟咏时未必见到,比如宝剑,有些则是纯粹不存在而只有在神话传说中才有的东西,比如大鹏、凤鸟等。仅李白作品中的鸟类名称就有约60种左右,其中以凤鸟出现的频率最高。当然,这些意象在其咏物诗中更是集中的大量的出现。

而张九龄的咏物诗中的物,都是眼前的实物。所以浪漫主义的“表意”性,是和张九龄咏物诗歌的很大区别。

二,李白咏物笔法在歌行体诗中的运用。

什么是李白的“咏物笔法”?就是长期以来,李白在写咏物诗时,把单纯咏物从表达中摆脱出来,加重抒情色,而且在表意上与抒情有机的融为一体,几乎不可能再把咏物部分和抒情部分分离出来。这就是李白独有的一种自由自在的咏物抒情诗体。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峨嵋山月歌》等。

《山鹧鸪词》

唐代:李白

苦竹岭头秋月辉,苦竹岭南鹧鸪飞。

嫁得燕山胡雁婿,欲衔我向雁门归。

山鸡翟雉来相劝,南禽多被北禽欺。

紫塞严霜如剑戟,苍梧欲巢难背违。

我心誓死不能去,哀鸣惊叫泪沾衣。

这首诗没有用前半部分咏物,后半部分抒情的张九龄那种格式,而是一开始就让岭南的鹧鸪抒发不愿嫁到北方的哀怨,接着表明“南禽多被北禽欺”的愤懑,最后发誓“不能去”,自始至终都在叙述和抒情。

《白云歌送别刘十六归山》

唐代:李白

楚山秦山多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君今还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水上女萝衣白云,早卧早行君早起。

这首诗模仿一位南方女孩愿随夫君去楚山,渡湘水的情景。这样漂浮在云间的仙女一样的场景,也只有诗仙李白才能想像的出来。全诗在描写场景的同时,从头到尾都洋溢者女孩开心喜气的情景。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