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山水骈体文代表作品

盛世朝代也是诗词繁盛时期?一、秦朝之前《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期除《诗经》之外还有屈原等诗人。两汉时期被鲁迅先生称为文学的。两汉时期不算是诗歌的繁华时期,南北朝时还有庾信他的诗歌作品集六朝之大成。...

山水骈体文代表作品,盛世朝代也是诗词繁盛时期?

不是的,中国上下五千年的的历史上,各朝各代都有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诗词作品,最为巅峰时期是唐宋时期!个人认为中国诗词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秦朝之前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期称《诗》,又称《诗三百》或《三百篇》,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

《诗经》中很多诗歌都是佚名,先秦时期除《诗经》之外还有屈原等诗人。

商周先秦时期可说是诗歌的启蒙时期!

二、两汉时期

西汉,汉武帝成就“汉武盛世”;汉宣帝时期国力达到鼎盛,史称“昭宣中兴”。东汉,汉明帝、汉章帝开创“明章之治”,汉和帝开创“永元之隆”东汉时期国力达到鼎盛时期。两汉时期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是盛世时代之一,自汉朝开始我华夏族改为汉族。

两汉时期被鲁迅先生称为文学的“自觉时期”。这一时期五言诗由成型到繁荣,七言诗由起源到初步发展,杂言的歌行体及五七言四句的小诗也趋于成熟。新兴的声律学逐渐应用到诗歌创作中,为唐以后的近体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两汉时期不算是诗歌的繁华时期,应当是诗歌承上启下的觉醒时期!

代表诗人:刘彻、司马相如、董仲舒、王昭君等。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时期

这一时期有战乱亦有繁荣,文学上进一步得到发展,书法界更是诞生了“书圣”王羲之,(王羲之可不单单是书法家同时也是诗人,“天下第一行书”就是其与好友饮酒赋诗时所作)

汉末三国时期有“三曹”、“七子”,魏末时期又有“竹林七贤”,晋末有“田园诗人”陶渊明,南北朝时还有庾信他的诗歌作品集六朝之大成。

这一时期是继两汉之后诗歌大力发展的时期,对唐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颇大的影响。

四、诗歌巅峰时期

隋唐朝时期,隋朝二世亡国,李渊建唐。唐诗则是唐朝的文学文化的代表。

唐朝时期万国来朝,可以说在当时就是世界的中心、盛世繁华。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声誉远播,与亚欧多数国家均有来往,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唐朝接纳各国使臣多方面交流学习,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诗、书、画、乐等方面涌现出大量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诗鬼”李贺、“诗佛”王维、“小李杜”杜牧和李商隐等著名诗人,书法家有“书法亚圣”颜真卿,画家有“画圣”吴道子等。

这一时期是国人公认的诗歌的巅峰时期!

五、诗词巅峰时期

五代十国是唐之后的大分裂时期,也是诗与词相互融合的重要发展时期,代表人物有韦庄、欧阳炯、冯延巳、李璟、李煜等。

北宋始祖赵匡胤终结五代十国开创宋朝,传承发扬了五代十国的诗与词,并在词上开创盛世繁华,达到与唐朝的诗齐名的程度被后世称为“唐诗宋词”。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陆游等。

六、元明清时期

元朝时期常年征战,诗词文化不太重视,在“元曲”颇有建树。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沟通海外诸国开始有了资本主义萌芽,诗词发展逐渐复苏。清朝时期盛世在“康乾盛世”,乾隆虽喜诗词但却更爱对对联,诗词方面没有太大的发展。

虽然元明清时期诗词文化逐渐中落,但还是有些诗词大家的。元朝有王冕、方回、仇远等,明朝有高启,然后袁宏道、袁中道、袁凯、王夫之等,清朝有龚自珍、师南道、袁枚等!

元明清时期也是诗词文化的中落时期!

七、近代和现代时期

清朝末年诸国来犯,清政府腐败无能我华夏深陷为难之中,常年战乱民不聊生,学者诗作开始分成了两个体系一为旧体诗作、一为现代诗歌!代表人物有:郁达夫、毛泽东、郭沫若、徐志摩等。

现在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国泰民安、一派祥和,在如今全国上下各地人民大多数解决了温饱问题迈向了小康,并开始向往并追逐着“诗与远方”的时代,期待中国诗词歌赋再次崛起至巅峰!

上图为个人所作旧体诗一首:

《花王牡丹》

百花盛开三月阳,

似比娇艳谁为王;

迟来牡丹四月香,

风骚独领冠群芳!

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与朱元思书属于诗歌吗?

《与朱元思书》是南北朝吴均的一篇山水小品,文是骈文中的精品。这篇文章解写了山水风景之美,含蓄地表达自己那种不慕功名利禄,醉心大自然,一副安贫乐道,悠哉悠哉 ,闲适潇洒的人生做派。全诗意境优美,用笔洗练。

四川眉山三苏祠有这样的对联?

三苏祠大门: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 “三苏祠”大殿有清人杨庆远题的一副对联: 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 天心厚有属,任凭他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 “三苏祠”三个黑匾镀金大字,是清人何绍基所书,门两边是张鹏翮的题联: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蜀中多才子; 三苏天下奇。 方毅。三苏祠,位于城西南隅,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及其子苏轼、苏辙祀祠。原为苏氏故宅,明初改建为祠,清代屡有重建和修葺,现存主要建筑有大殿、启贤堂、木假山堂、启贤堂碑亭等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郭绍虞。八家唐宋:唐宋时期八位散文作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骈散:骈体文和散文 谁吹孤鹤南飞笛; 人唱大江东去词。 刘孟伉。孤鹤南飞:苏轼《李委吹笛》诗“山头孤鹤向南飞,载我南游到九疑。下界何人也吹笛,可怜时复犯龟兹。”大江东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张鹏翮题大殿。四大家: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一说指欧阳修及三苏 江山故宅空文藻; 父子高名重古今。 大殿。江山句:出自杜甫《咏怀古迹》诗 拜堂堂父子,三君文章与北宋争传,中原雄视无他手; 看滚滚江流,一代人物是西川特出,山水英奇在此眉。 陈钟祥题大殿 地接锦江,看君君臣臣,有昭烈壮武西乡,一样大名垂千古; 文称苏海,叹父父子子,如蓬莱瀛洲方丈,三峰并峙是神仙。 陈逢元题大殿 是父生是子,家学一门,自昔名声弥宇宙; 难兄更难弟,象贤两弟,至今俎豆重乡邦。 蔡宗健题大殿 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如江河行大地; 天心原有属,任凭它千磨百炼,扬不清,尘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 杨庆远题大殿。宦迹:做官所留下的踪迹。天心:天意。扬不清,尘不浊:意为任何的人为都不可改变 似此兄弟父子,萃于一门,哪许忌才归造物; 能以经济文章,传之千载,何妨讲学让儒家。 樊榕题大殿 参谒觉殊迟,公昔辅宋摅忠,媲美韩欧,谨慕英风披大箸; 从戎嗟太早,我愿投戈讲艺,再携铅椠,来游此地拜先生。 陈国栋题大殿。摅忠:竭尽忠诚,摅,抒发。韩欧:唐代韩愈和宋代欧阳修。披大箸:披,披览;大箸,大著,指苏轼的作品,箸通“著”。铅椠:古人写字之具,铅指铅粉笔,椠指木质书板 谟议轩昂开日月; 文章浩渺作波澜。 大殿。谟:计谋、谋略 眉山巍峨三峰碧; 岷水苍茫一片兰。 臧克家题大殿 古木种何年,祠畔风来香柏叶; 先生呼不起,池头月上白莲花。 陈钟祥题聊中隐斋 除却读书无所好; 恍如造物与同游。 聊中隐斋 云气拍江来,却沙帆可数,渡口花浓,望大小峨峰,高横一线眉山外; 花荷摇树起,正衙鼓初闲,楼头酒熟,论古今人物,都在三苏眼孔中。 陈钟祥题远景楼 北宋高文名父子; 南州胜迹古祠堂。 远景楼 萃父子兄弟于一堂,谠论忠规,总以爱君为本; 牟董贾扬班之巨制,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成文。 远景楼。谠论句:《宋史·苏轼传》:“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董贾扬班:指汉代学者董仲舒、贾谊、扬雄、班固 静者所怀,相与无与; 贤哉真乐,自然而然。 远景楼 从岭海间拥节南来,每怀鹤观游踪,画图笠屐空千载; 向纱豰行驱车西去,喜挹蟇颐秀气,忠义文章萃一门。 马维骐题远景楼。岭海间:指两粤之地,岭指五岭,海指南海。鹤观:指苏轼晚年谪贬为宁远军(今广西容县)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县西)安置时在古白鹤观地基上所构白鹤峰新居。画图笠屐:苏轼晚年从惠州再贬海南儋州(今海南儋县),与当地父老结交为友,某日访友归途遇雨,他便就近向农民求借斗笠和木屐,有《东坡笠屐图》记之。纱谷行:在眉山城内,三苏故居所在地。蟇颐:山名,位于眉山城东,林峦特秀,为游览胜地 墨池烟润花间露; 茗鼎香浮竹外云。 披风榭 书窗正对云洞启; 丛菊初傍幽篁载。 木假山堂 瑞莲花作科名草; 木假山开文笔峰。 陈钟祥题木假山堂 乡云在霄,挺此和淑; 高风冠世,集其清华。 木假山堂 多情明月邀君共; 无主荷花到处开。 瑞莲亭 傥仙魄归来,湖山亦觉故乡好; 与邦人偕乐,亭子何妨以雨名。 陈钟祥题瑞莲亭 奈宋运衰何,倘竟能恢复壮猷,真成元佑匡时相; 非长公志也,不乃已出其余绪,犹是文章大作家。 启贤亭

古人为什么动不动就要写诗?

窃以为,古人“动不动就写诗,并不是无病呻吟!”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汉文化有一个主流文学表达形式演变过程,大体上说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学说,”到两汉的“赋”、唐诗、宋词到元明清的戏曲小说话本……这样一个过程。故此,到了唐宋正好是诗词大发展大放异彩的时期。我们现在吟诵的古诗词绝大部分都是唐宋时期的,这都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科举需要 一说到古代科举人们就理所当然的想到八股文,其实八股文是从明朝开始的。唐宋科举考时务策、诗赋和文章。诗词是必考的重要科目。所以会作诗词是唐宋读书人必备的“手艺。”而且考的诗词要求很高,诗歌要对仗工稳,赋要骈骊顿挫等,反正基本上反映出考生的文学才华和学识水平。可以这样说,未考中的未必不会做诗,但考中的一定会做诗,而且做出的基本是好诗。

三、我们现在看到的古诗词很多都是伤感类型的(大概题主说的“无病呻吟”就是这类诗。)什么离别、相思、怀旧等等,以我们现在局外人看来,还真像是“吃饱了撑的无病呻吟,”其实真不是的。这些诗词正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真实写照。

现代人无论想像力多么丰富、查阅多少史料,也无法真实体会到古人的生存环境有多恶劣。交通、经济、安全和通讯以及社会管理的极度落后,导至了大量的“离别相思、一去不回、渺无音讯……”等伤感人生,大量的“伤感诗词”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

这里仅说说会写诗的读书人,比如,一个江浙的举人去长安(西安)赶考,正常情况下要走两个月,考完立即赶回来,也要近半年。但是上京赶考一般不会这么急迫的,通常要提前到京,比如唐朝“春闱”是明年三月,那么今年九月就要出发了,赶到京城过年,然后准备一些考前工作等,这样就到考试时间了,考完回到家也六月了,耗时九个月。如果一个人二十五岁中举,会试三次中进士(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这时已三十四岁,在古代这年龄不但他本人已结婚,他的儿女也可以谈婚论嫁了,但是你算算他从二十岁(乡试考举人)起,多少时间是“悲欢离合”的?在出门基本就音讯中断的社会环境,能不担心不相思、不怀念吗?如果刚巧女方也“知书识字。”说不得“独倚栏杆”“望穿秋水……日日思君不见君……。”男的也很无奈“君问归期未有期……”

这还是正常情况的,更多的是类试不中的、途中贫病交加、独在异乡“勤工俭学”待考的以及客死异乡的也不奇怪。

古代科举之难是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的。这里不说录取率,只说赶考之难:韩愈六次落榜;曾巩38岁才中;苏洵苏老泉,四十七岁时率领儿子大苏小苏从四川赴京会试,大小苏中了,老苏没考,皇上看不过直接授官。可惜老苏还没来得及接受,家乡又传来老婆去世的消息,这下子父子仨还没从狂喜中清醒过来,又要一路哭着赶回家奔丧了,只是到家时不知还能不能赶上丧事……汴京到眉山路上急流险滩山高路窄,大约要走一个月!——苏轼后来作“十年生死两茫茫……”时,难保没有想起此等经历(这能叫无病呻吟吗!)

总的来说,从乡试(考举人)起到会试(考进士)止,考生们大部分时间与家人都是处于“悲欢离合”状态的,这种独特的社会现象是古代特有的。

四、在古代,“诗人”在民间的声望地位都是极高,老百姓对诗词是真正的“喜闻乐见。”最典型的莫过于北宋时的柳永。柳永类试不中后,干脆一心写词,凭着一手好词穿梭于青楼之间吃香喝辣还有钱拿,他的词传遍大江南北,“凡井水处,皆歌柳词!”文望几或盖过同时期的欧阳修。“古人为什么动不动就写诗?”——有社会基础。

最后,在汉文化各种表达形式里,“诗歌”是最适合表达个人心情的文体,她的“此时此刻、触景生情”的即时“暴发”特性,是其他文体做不到的。因此,在古代看到一个“诗人”摇头晃脑苦思冥想时,别以为他(她)在发神经或无病呻吟,也许他刚才睹物思人或睹人思事,忽然感慨万千诗兴大发呢!

因为,你看到路上一块石头挡路了,诗人看到的也许是挡在他仕途上的障碍;你在兴高采烈的游灯会,发现诗人满怀愁绪,却不知道诗人忽然触景伤情,想着去年在家乡新交的红颜知己呢!——今年元夜时,花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青衫袖!

陈子昂的什么理论入了律诗?

孔子,老庄,老子,韩非子,周颙,沈约,陈子昂,的什么理论入了律诗?

深厚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滋养兴旺,发达昌盛弘扬文化传承,由上古至今,从来不是一帆风顺;每一步前行都是人民参加了基本创作然后经过国民同心来推动文化理论形成传承传播;身先士卒引领中华文明在正确道路上发展繁荣,中国文化领域被后世尊为圣贤,顶礼膜拜的文化至圣很多。其中【文圣五子】是典型代表;

老子《道德经》,

孔子《论语》,

从古至今儒道思想理论直接影响了波澜壮阔的中华文化。对诗歌,诗词,剧本,文学巨著,功名科考,国家体制,

诗歌方面一直贯穿格律诗体。

老子,孔子,荀子,庄子,韩非子。他们共同追求的文化素养精神是儒,道,礼,乐。

表述为圣言,乐备,国风,雅颂。灵魂教义是【克己复礼;】

主要作用是儒道先行,礼乐治国。

用仁义教化人民百姓,主要精神诉求是不要战争,平安快乐的生活。

下面主要说一说题主提到的【陈子昂】(661年至702年)武则天当政时红人。做官至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秉性正直。上书敢于针对事实,主张息兵罢战。和平养民。

文学创作和主张在唐朝时期极有影响。《感遇诗38首》可以代表他实践的成绩。这些诗感怀身世,讽谏朝政,慷慨幽郁。但是比起盛唐时,李杜大家有不及之处。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泪下。

陈子昂,随军北伐契丹,当时虽然登上了幽州台,满目荒凉,心情无限荡涤感慨,有关忧民之心都在诗中表现了出来。

🌸🌸🌸🌸

🌲🌿🎄🌴🐫

小说和散文的语言表述究竟有何区别?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时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简单地说,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虚构性”,是小说的本质。“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小说竭力要挖掘的艺术内容,其感觉经验愈是新鲜、细微、独特、准确、深刻,就愈是小说化。“虚构性”与“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上述要素中最能体现小说性质的东西。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小说即“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干,追求;县令,美好的名声。)“琐屑之言”“浅识小道”,正是小说之为小说的本来含义。 桓谭在其所著《新论》中,对小说如是说:“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小说仍然是“治身理家”的短书,而不是为政化民的“大道”。) 班固认为小说是“街谈巷语、道听涂(同“途”)说者之所造”,虽然认为小说仍然是小知、小道,但从另一角度触及小说讲求虚构,植根于生活的特点。 清末民初,维新派梁启超等大力倡导“小说界革命”,小说理论面目一新。小说地位空前提高,乃至被奉为“国民之魂”“正史之根”“文学之最上乘”,再不是无足轻重的“街谈巷语”“琐屑之言”。

小说的分类:

字数的多少,是区别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的一个因素,但不是惟一的因素。人们通常把一千字之内的小说称为微型小说一千字到一万字的小说称为短篇小说,一万字到十万字的小说称为中篇小说,十万字以上的称为长篇小说。这只是就字数而言的,其实,长、中、短篇小说的区别,主要是由作品反映生活的范围、作品的容量来决定的。长篇小说容量最大,最广阔,篇幅也比较长,具有比较复杂的结构,它一般是通过比较多的人物和纷繁的事件来表现社会生活的,如《红楼梦》。中篇小说反映生活的范围虽不像长篇那样广阔,但也能反映出一定广度的生活面,它的人物的多寡、情节的繁简介于长篇与短篇之间,如《人到中年》。短篇小说的特点是紧凑、短小精悍,它往往只写了一个或很少几个人物,描写了生活的一个片断或插曲。短篇小说所反映的生活虽不及长篇、中篇广阔,但也同样是完整的,有些还具有深刻、丰富的社会意义。

散文

(一)散文

文学体裁之一,散文这个名称,随着文学的发展,它的含义和范围也在不断的演变。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曲、赋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一概称之为“散文”。现代的散文指除诗歌、戏剧、小说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游记、传记、见闻录、回忆录、报告文学等。近年来,由于传记、报告文学、杂文等已发展为独具特色的文体,所以人们又趋于把散文的范围缩小。

(二)散文的古今概况:

1.古代散文: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如《左传》。

两汉散文: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东汉以后,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形式。

唐宋散文: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时涌现。

明代散文:先有“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清代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义理”的体现。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

2.现代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样式。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语言不受韵律的限制,表达方式多样,可将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融为一体,也可以有所侧重;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可以像小说那样,通过对典型性的细节欲生活片段,作形象描写、心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烘托等,也可像诗歌那样运用象征等艺术手法,创设一定的艺术意境。散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杂文、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通讯、书信、日记、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总之,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能比较迅速地反映生活,深受人们喜爱。

(三)散文的分类:

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朱德的《母亲的回忆》。

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魏巍的《依依惜别的真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樱花赞》。

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哲理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 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把握哲理散文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去体悟哲理散文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1.哲理散文中的象征思维:哲理散文因为超越日常经验的意义和自身的自然物理性质,构成了本体的象征表达。它摒弃的是浅薄,而是达到一种与人的思想情性相通、生命交感、灵气往来的境界,我们从象征中获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畅快,由心灵的平静转到灵魂的震颤,超越一般情感反应而居于精神的顶端。2.哲理散文的联想思维:由于哲理散文是个立体的、综合的思维体系,经过联想,文章拥有更丰富的内涵,不至于显得单薄,把自然、社会、人生多个角度进行了融合。3.哲理散文中的情感思维:哲理散文在本质意义上是思想表达对情感的一种依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由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过程中有情感参与,理解的结果有情感及想象的融入,所以哲理散文中的思想,就不是一般干巴巴的议论,而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满了审美情感液汁的思想。从哲理散文的字里行间去读解到心智的深邃,理解生命的本义。这就是哲理散文艺术美之所在。

(四)散文的主要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⑴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⑵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以“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散文的鉴赏技法:

散文鉴赏,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散文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⑴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如巴金的《灯》;⑵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⑶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⑷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如朱自清的《绿》;⑸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6)以事理为线索,如唐韬的《琐忆》。

3.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4.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联想的方式有:①串联式:如《猎户》“尚二叔→百中老人→董昆”;②辐射式:如《土地》以“土地”为中心生发开去,写“热爱生活,保卫土地,建设土地”;③假托式:如《白杨礼赞》;④屏风式:如《风景谈》。注意丰富的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到虚,这样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神韵,领会到更深刻的道理。

5.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一篇好的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是富于哲理、诗情、画意。杰出的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语言风格: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茅盾的散文语言细腻深刻,郭沫若的散文语言气势磅礴,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隽永,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何为的散文语言雅致。一些散文大家的语言,又常常因内容而异。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的语言,锋利如匕首;《好的故事》的语言,绚丽如云锦;《风筝》的语言,凝重如深潭。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对散文的内容体味地更加深刻。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