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书法代表作品,有柳字的名人?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涌现了很多杰出的人才。关于姓柳的名人,让我想起了柳宗元。他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官员,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柳宗元是真正意义上的多才多艺的大文豪,他文武双全,才学过人,曾担任过几个省级官员,还曾远赴交趾(今越南北部)等地的官职。
在文学方面,他的散文自然流畅、诙谐风趣,通晓经史子集、博览群书,曾与韩愈、欧阳修等人合称唐宋八大家。柳宗元为我们留下了众多经典的作品,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才华和成就一直受到人们的赞誉和尊重。
唐宋大书法家有哪几位?
在书法中, 人们通常说的欧体、颜体、柳体、赵体分别是以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和元代书法家赵孟頫这四位的姓来命名的。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宋四大书法家的来源?
宋四家”指的是北宋时期蔡襄、苏轼、黄庭坚和米芾四位书法家(简称“苏黄米蔡”);也有人认为是指苏轼、黄庭坚、蔡京和米芾四位书法家。
蔡襄(公元1012-1067)北宋初书法家。字君谟,福建仙游人,天圣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卒谥忠惠。与苏东坡、欧阳修等友善。人品刚正,为当时所歌颂;书法绝妙,苏东坡誉为“我朝第一”。他的书法早年得力于初唐的虞世南,晚年能学颜真卿,能传颜体的神韵。沈括《梦溪笔谭》说他:“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欧阳修说他:“蔡君谟之书,八分、散隶、正楷、行狎、大小草众体皆精。”流传的书法作品有《万安桥记》、《扈从帖》、《思咏帖》、《入春帖》等,书法理论有《论书》、《评书》、《自论飞白书》等。又为茶叶鉴别专家,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9),蔡襄担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监制北苑贡茶,曾创制小团茶,闻名当时,所作《茶录》一书,是继唐朝陆羽《茶经》之后的一部论茶好经典。《宋史》卷三百二十有传。
苏轼(公元1037-1101)北宋书画家、诗人、词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与欧阳修领导古诗文运动,与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苏洵、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他的政治道路很坎坷,几遭升贬,官至翰林学士、宰相。他精通书画、诗词、歌赋、文章。他的书法学习二王、颜真卿、徐浩、李北海。他的字,点画肥重(董其昌讥为墨猪),天真烂漫,笔力雄健,结字宽绰,书法为宋四家之首。流传的作品有《黄州寒食诗》、《天际乌云帖》、《祭黄几道文》、《赤壁赋》、《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太白仙诗》等。
黄庭坚(公元1045-1105)北宋书法家、诗人。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江西修水)人,官至吏部员外郎。出身于学深文博的世家,父为诗人,当时名流王安石、欧阳修、梅尧臣都是他的远亲。他与张耒、秦观、晁补之同为“苏门四学士”,后因诗文、书法出众,又与苏东坡志同道合,世称“苏黄”。他的诗开一代流派,后世称为江西诗派;书法学周越、《瘗鹤铭》、怀素、柳公权、杨凝式。流传的作品,行书以《苏东坡黄州寒食诗跋》、《诸上座帖》、《松风阁诗卷》、《诗送四十九侄》为最著名,草书有《廉颇蔺相如列传》。
蔡京(公元1047-1126)书法家。字符长,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熙宁三年(1070)登进士及第,曾为宋神宗、哲宗、徽宗三朝五度为相,后因北伐之由,靖康之祸,被劾为“六贼“之首,放逐岭甫,死于潭州(今长沙)东明寺。《宋史》列入奸臣列传。与米芾友善,蔡襄是他的伯父。蔡京书法初学蔡襄、徐浩、欧阳询,后深法二王。弟蔡卞,字符度,与京同年登科,绍至四年拜尚书左丞,徽宗时,加观文殿学士、检校少保,谥文正,书法笔势飘逸,圭角稍露,与蔡京风格相近。
乾隆墓被盗损坏了多少字画?
1928年7月4-10号清东陵被盗,乾隆墓中文物被盗大量流失、损毁,共损坏七百多件字画。
被毁被盗字画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王右军(王安石)的书法、明朝四大才子之一的唐寅字画等。
我觉得王安石墙角数枝梅?
从数理的角度去谈诗,思维上就很可笑了。"数枝梅"和"独自"有什么矛盾的呢?独自是说梅花,不论数量有多少,寒冬时节百花杀,唯独梅花凌寒开。
北宋邵康节有《山村咏怀》诗一首: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若从数理角度去谈诗,这杠又有得抬了。正好是二三里吗?只有四五户人家的小村子,亭台倒有六七座?岂不怪哉?一棵树上只有八九十枝花?你数清楚了吗?
如此看来,从数理的角度去谈诗,犹如让屠户去评交响乐。
那么该怎样欣赏诗呢?或者说什么样的诗才能称为好诗?
我认为闻一多先生的"三美说"非常正确,即诗歌的建筑美、音乐美、画面美。
建筑美是指文字的排列形式,音乐美是指诗歌的韵律、节奏、平仄,读起来要朗朗上口,有抑扬顿挫、疾徐有致之感。画面美指的是诗歌一般都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是也。
三美皆备,方为好诗。正如东坡先生评价王维之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赏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古往今来,评价一首诗的好坏都可以以"三美"为标准。唐诗、宋词、元曲如此,现代诗歌也一样。现代诗数量远超古诗词曲的总和,但佳作甚少,我看过的、认识的、我认为的优秀诗人有徐志摩、戴望舒、郭小川、舒婷、汪国真。诗中的精品有《再别康桥》和《雨巷》。至于郭大诗人的《天狗》和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就算了吧!如果说这也是诗,那简直就是对诗的羞辱!
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四人是什么关系?
他们四个人都是生活在北宋的,按照出生年份来排序的话依次是:欧阳修(1007年),司马光(1019年),王安石(1021年),苏轼(1037年),下面由搜史君来具体为大家介绍一下他们四个人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一,欧阳修(一),欧阳修与王安石
欧阳修欣赏王安石的才华,并且欧阳修向当时的宰相韩琦推荐了王安石。
王安石厚积薄发,得到了重用,推行变法,欧阳修并没有很明确的反对,只是向王安石提出了一些批评,结果王安石却要求欧阳修退休,只能说欧阳修自己也挺郁闷的,自己提拔上来的门生结果却断了自己的官路。欧阳修是一位谦谦君子。
(二),欧阳修和司马光
司马光也相当于是欧阳修的门生,但是比较著名的就是欧阳修和司马光的关于科举考试之争。
欧阳修和司马光都主张公平,他们俩没有对错,一个是主张“区域公平”,即每个地方固定出多少人才,而另一个则主张“考试公平”,以才取人。
(三)欧阳修和苏轼
苏轼也是欧阳修的门生,对,欧阳修在四人中年龄最大,资历最老,欧阳修和苏轼最大的交集应该就是在科举考试上了吧,因为苏轼的文采挺高当时作为主考官的欧阳修以为那篇文章是他的弟子曾巩所写,便决定搓搓曾巩的锐气。
将那篇文章由状元贬到了榜眼,后来放榜之后才发现那竟然是苏轼的文章,因此也对苏轼更加刮目相看。
二,司马光(一),司马光和王安石——“君子和而不同”
司马光和王安石的私交很好。
因为在宋朝,距离司马光和王安石改革变法最近的一次是范仲淹主导的“庆历新政”,“庆历新政”失败了之后,王安石主张变法,司马光害怕王安石变法不成功,留下骂名,所以他不想让王安石去趟这趟浑水,也就极力的阻止新政,于是王安石把司马光贬到了洛阳,司马光在洛阳完成了《资治通鉴》。
后来司马光上位,司马光将王安石在位的新法全部废除,王安石听到这个消息,气急攻心,不过多久去世了。司马光和王安石虽然在政见上不同,但两人私交很好,这就是所谓的君子和而不同吧。
再来说一件王安石的趣事吧,王安石不爱洗澡,有一次因为不洗澡,脸发黑。
家人以为他生病了,并请来大夫为他整治,结果大夫号过脉之后发现他是健康的。建议家人为王安石洗下脸,背完洗脸黑并不是生病的缘故啊,是他不洗脸产生的污渍。王安石没有女粉丝,不像苏轼,这应该和他不修边幅有关吧。虽然王安石在工作上很敬业,但是个人卫生也是很重要的。
(二)司马光和苏轼
苏轼和司马光也是好朋友,他们一起反对王安石的新政,结果也被王安石贬了,他被贬之后,看到了新法对百姓的利处,在司马光担任宰相时又积极的推行新法,还看望了当时退休的王安石和王安石一块游钟山,宛如好朋友,所以苏轼和司马光最开始利益相关成了好朋友,后面是司马光当宰相,又因为政见不和,反目。
三、王安石王安石和苏轼:
苏轼相当于夹在了新旧两党中间,他没有明确的站队,只是游离于新法和旧法之间,不断受到两党的排挤,王安石举行变法时,他反对王安石被贬,当他下放到民间后,他认识到了新法的好处,于是在司马光当政时又反对司马光的法令,落得个两头不讨好的下场。
苏轼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民生着想。但是却不断的吃亏,好在苏轼心态比较好,“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是一种无畏的表现。
以上就是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四人的关系,他们亦师亦友,又是同事,又是政敌,互相进步,却也互相打压,正所谓: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总而言之,都是为了当时国家能够富强。
我是搜史君,以上就是我的看法了,你的观点呢欢迎前来评论点赞转发和指正,喜欢的话就关注一下,你的关注是我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