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间故事 正文

羌族最隆重的节日是什么节(汉中羌族的岁时民俗)

岁时民俗——情感的宣泄陕南羌族几千年的古文明孕育了丰富的民风民俗文化,拥有傩艺、庙会、城隍会、娘娘会、舞狮、舞龙、采莲船、高跷、唢呐、说春、哭嫁等传统节日、传统风俗近30种:源于本地域的五丁开关、三国故事、羌汉争战等传说故事无数: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

第三节:岁时民俗——情感的宣泄

陕南羌族几千年的古文明孕育了丰富的民风民俗文化,拥有傩艺、庙会、城隍会、娘娘会、舞狮、舞龙、采莲船、高跷、唢呐、说春、哭嫁等传统节日、传统风俗近30种:源于本地域的五丁开关、三国故事、羌汉争战等传说故事无数:民间劳动歌谣、爱情歌谣、叙事歌谣等,更是数不胜数。特别是傩艺,被誉为艺术的源头、古戏剧活化石,是一种富有宗教性和地方性特色的综合艺术,长期植根于民间,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一定族团或群体在社会、文化和心理的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它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

各地的民俗都与人文相关联,也可以说是由当地人民生活的习惯所形成的,是人们生活的准则。

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是它也并非无所不包。民俗,正如它的名字,深植于集体,在时间上,人们一代代传承它,在空间上,它由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扩布——压岁钱的风俗年年如此,而且各地盛行就是例证。当然,民俗也不是铁板一块,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版本,民俗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民俗的变异”。虽然民俗常常因为时过境迁而不断改变,却有分明的类型或模式,如南方的吊脚楼与北方四合院,就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民居建筑。

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人们置身其间却不为其所累,甘愿接受这种模式性规范的保护。

陕南缺少特色鲜明的大型羌式建筑,就连羌族服饰也在从生活中渐渐简化,渐渐退去。这也是少数民族被同化的必然。但陕南人永远都记着自己是羌族,是羌族后裔。宁强、略阳人不太注重形式,他们认可的,是文化。政策、建筑和服饰,都是人为的,可以朝令夕改,可以取缔变更。而文化,是一种传统,是一个民族所固有切要固守的。任何一个民族一旦背离了他所固有的文化,这个民族就消亡了。

羌族之所以是羌族,是他固守着自己的文化。

陕南人始终坚守着自己固有的文化。陕南人坚守的文化是羌族文化,陕南人以羌人自居无可厚非。

陕南人坚守的羌族文化主要表现在文化的源头——民间文化方面。

在民间,如今看到的古旧民居,大多为木质干栏式房屋,叫吊脚楼或虚脚楼,依山就势而建,也有片石砌墙或片石盖顶的建筑。大规模的建筑群,在宁强燕子砭和甘肃交界处、毛坝河和四川交界处、略阳和甘肃交界处等深山中,还遗址依稀。地势平坦的地方,就有“撮箕口”和“四合院”,其建筑规模也较为宏大,屋主人当然也家大业大,是富厚人家。

陕南在地域上处于南北交汇处,南方的吊脚楼和北方的四合院在这里共存,并不奇怪。除受南北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外,建筑环境的制约,也是这两种建筑存在的原因之一。

当地农民就在这样的建筑中,围着火塘取暖吃饭,喝着罐罐茶,喝着苞谷酒,吃着洋芋糍粑和苞谷糁糁,也吃陈年的腊肉、陈年的野菜和各种各样野味,说唱神灵的护佑、先人的传说,按照自己的习惯安排一年又一年的衣食生活,按照自己的风俗谋划不可回避的婚丧嫁娶;也走出这样的房屋,按照自己的信仰祭天拜地、祭祀神灵,按照自己的礼仪联络亲友和族人。

陕南山大林深,羌民后裔居住和生活的环境较差,和大山以外的联系更少,有的人一辈子也没有走出过大山一步。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传承本民族文化的主要途径,就是端公的活动和生产劳动。

陕南以山地为主,种植苞谷,间杂水田种植水稻,因地广人稀,单干劳作进度缓慢,于是出现大规模的互助形式,集中力量一家一家完成劳动任务。这期间,在大群的劳作群体后面,有两个通晓古今历史传说而又嗓音高亢的人敲着锣鼓高唱,一为督促劳动进度,监察劳动质量:二为诵唱神灵和先人,也有圣贤和旷男怨女、孝悌诚信、礼仪忠贞、民俗故事传说的。劳动者随着歌唱者在心中默唱,心追先贤圣哲,潜移默化,以其行为思想规范自己,或神慕痴男信女,在不知觉间夫妇恩爱,或按照世俗生活的模式——因而忘记了劳作的艰辛,专心劳作,进度很快。

这就是融传承、教化、娱乐、劳动为一体的锣鼓草。

还有一种与此近似的劳作,是在水田间,是在田间薅秧择稗。因水田环山围绕,长而窄,劳动者分布在上下间的田里,相互间的距离却并不远,笑谈如在身边。但他们的交流方式不是说话,而是用歌声。虽然同是劳动和歌唱,形式和锣鼓草一样,但没有锣鼓,歌唱者是每一个劳动者,整个田间汇聚几十上百人的大合唱,调子又极为悠扬绵长,多唱长篇叙事民歌,如《吴幺姑》、《山伯访友》等,节奏感极强,使劳动动作整齐划一,形同舞蹈;有时也上下田间对唱,互相鼓励、互相督促。歌唱内容也调笑逗趣。置身其间,是一种愉悦的享乐。

这是一种不同于学校而优于学校的文化教育和文化传承。

在民间,有很多足不出户的文盲却能谈天说地,能讲古论今,能诵唱上百首长篇民间歌谣,根由就在这里。

民间文化的力量,民俗文化的力量,就在这里。

作为游牧的芜族生息过的陕南山区,地域广大,羌族文化内容丰富,绚烂多彩。因地域的差异,因与汉人长期杂居而同化,因没有本民族文字记录等原因,陕南各处的芜族风俗也不尽相同。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有差异不足为奇,反而更能增添绚丽色彩。地域特征越是明显,地域特色越是突出,越是说明它的文化与众不同,越是说明它的文化源远流长。此所谓越是地域的越是民族的。

陕南文化的地域特色,就是羌族文化特色。

陕南的风习,就是羌族风习。

由于楚、蜀、陇、秦文化在陕南交融渗透,历经几干年时光,历经演变更迭,很多羌族民俗留存至今,有些原有风格保存还非常完整,有些已经完全汉化了。但存留的是精粹,淘汰的是槽柏,积淀而成的是博大的传统文化,是不可多得的民俗活态,是具有陕南羌族特色的民俗文化。

宁强、略阳羌族地区的传统节日都以农历日期为准,与周边县市多有雷同。虽相大同,犹存小异,如七月十五,汉台、勉县一带是祭奠青苗土地神,而宁强、略阳一带则给已故亲人燃烛烧纸,以示怀念。

节日可以调节人的生活,陶冶人的情操。传统节日有的是民族良好习惯的艺术再现,有些是纪念人中之杰或精神上崇敬的偶像,大多数有现实意义:一部分却带有神话色彩。屈指细数,几乎月月都有节日。

春节 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正月初一凌晨,鸣炮接神,据说天神都要到人间来共庆佳节。此时人们的行为都显得彬彬有礼,怕被天神鉴察降下不样。初二开始拜年,走亲访友,到初五送神,算是大年过完。但浓厚的节日气氛方兴未艾,初五才开始闹花灯,表演民间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直到正月十五达到高潮,城乡都笼罩在节日的气氛中。

元宵节 正月十五夜古称元夜、元夕或元宵。这天民间文艺演出进入高潮,村村锣鼓、家家彩灯,故又称元宵灯节。元宵节有吃汤圆的习俗,宋代开始把汤圆叫做元宵。清道光宁羌知州金玉麟写的《大安驿元夕》诗云:

秋夜笙歌绕酒楼,为春权与小勾留。

莲花新样宫灯照,马上红妆作队游。

二月二 俗称“龙抬头”,标志着春寒消尽,冬眠蛰居的动物开始复苏,同时害虫也开始滋生繁殖。是日,炒苞谷花,打灰簸箕。吃苞谷花意为把害虫咬碎吃掉,故称“嚼蛆”。打灰簸箕,是以簸箕盛灰,用桃枝拍打,均匀撒在住宅周围,边打边说“二月二,灰簸箕,虫虫蚂蚁飞过去”。目的很明确,是为了驱虫防灾,有它的积极意义。

三月三 此节日历史悠久,向有“三月三,游河湾”的说法。时逢春暖花开,柳黄草青,踏青游春至为佳期,唐朝杜甫诗中就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佳句,故“三月三”事实上为春游节。

清明节 本为农时节令,此节前数日即扫墓培土,坟头挂上流苏般的白纸条,称“笼笼钱”。

四月八 为佛祖释迦牟尼生日,有四月八架毛虫的说法。过去,时兴在住宅门上挂黄裱纸条,上书“佛生四月八,毛虫今日架,架迁神山外,永世不回家”,这是古人对虫害无可奈何而幻想求神灭虫的消极做法。

端午节 又称端阳。五月初五为小端阳,十五日为大端阳。人们以小端阳为重,家家挂蒲剑,插青艾,喝雄黄酒,戴香包。据说这天百草都是药,所以登山采草药的人很多。

六月六 这天晒衣物、书籍,也有日光浴晒脚掌的,据说可避虫害侵袭。

七月七 源于神话七月七是天上牛郎会织女的日子。织女能巧织云锦,所以有乞巧的习俗,这天晚上姑娘们把豆芽掐成小段投入清水碗中,灯光下豆芽投影碗底,形成多种形状,以预兆少女灵巧或笨拙,是一种带有神话色彩的少女游戏。

中元节 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又称“七月半”,源于佛教,俗称鬼节。这天傍晚,村头十字路边烧纸赏鬼,至今此俗依旧兴盛。

中秋节 八月十五,天上月圆,人间秋半,以果类、月饼献月,已嫁女子多回娘家团圆。现在献月之俗在城镇已经难以寻找,只有羌人居住的偏远山区可见。

重阳节 九月初九,新谷初收,做糯米糍粑尝新,是秋收的开始。其时秋高气爽,过去文人仕女有登高赏秋的习俗。

牛王会 农历十月初一,正值农闲季节,不久的秋收后又要开始冬耕,耕牛又要开始劳作。牛王会就是在这时候对耕牛进行犒劳,愿它远离瘟疫。

腊八节 腊月初八的早晨,用大米、豆类、菜蔬等做成调和粥,称腊八饭,不仅人食,还给树喂,即将果树砍开小口,将腊八饭填塞其中,边喂边说:“砍一刀,喂一口,打一棒,装一斗”,“核桃树,吃腊八,打一棒,哗啦啦”。哗啦啦是果实纷纷落下的象声词。

腊月二十三 神话说,这一天主宰一家生活行为的灶神要到天宫去汇报人间善恶,人们用面食、饴糖祭灶,求灶神“上天言善事,下凡降吉祥”。同时,这一天家家大扫除。现在除尘依旧,祭灶不兴。

除夕 大年三十,讲究吃年饭。吃年饭忌吃锅巴,意为保持圆满无缺,岁岁有余。下午上坟祭祖。其他守岁等习俗与各地略同。

来源:《陕南羌族》上卷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