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者刻刀在纸上剪刻的花纹,用来张贴或者点缀室内所用,是我国传统民间装饰艺术的一种。郭沫若曾用“一剪之趣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的诗句来赞美剪纸艺术,可见其高超的美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剪纸不仅是作为展现生活现象的民间艺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河流当中,剪纸艺术也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的演变和发展,通过剪纸我们可以发现和认识古人更多不为人知的生活与风俗原貌。
剪纸是起源于民间的乡土艺术,是古时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而创造的一种艺术活动。
最早关于剪刻的记载是在西周时期,周成王和弟弟叔虞在一起玩耍时,将一片梧桐叶剪成玉圭的形状交给叔虞,并分封叔虞为诸侯。周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这是利用梧桐叶这种薄片材料进行剪刻,在当时称之为“剪彩”。
西汉时期,汉武帝宠妃李夫人因病逝世,武帝非常悲伤,茶饭不思。正当此时,方士李少翁自称可以重新让武帝见到李夫人。李少翁用麻纸剪成李夫人的模样,到了晚上把这刻成李夫人的麻纸放入账中,并且点起蜡烛,顿时就出现了李夫人的影子。汉武帝看得如痴如醉,于是凄然写下“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但是这些所谓的“剪纸”是对薄片材料进行剪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剪纸艺术。说起剪纸的起源,对于这个问题是比较难以回答的。因为古代文献的记载多关于正史,极少有关于剪纸这种民间艺术的记录。再加上剪纸是基于纸质材质的艺术,纸质容易腐烂不易保存,所以这就给我们探寻剪纸起源增加了难度。
剪纸起源的扑朔迷离不仅没有让人感到失望,反而使之显得更加迷人。关于剪纸的探寻,我们还得回到剪纸的基本要素上去讨论。剪纸需要的三大基本要素,剪刀、纸张以及剪刻工艺,只有这三者结合使用,才是真正的剪纸艺术。
剪刀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剪纸工艺也在秦汉之际达到了一个新的台阶,而纸张的改进和普及公认为是东汉时期。东汉之前的麻纸质地粗糙,结构松散,不仅数量稀少而且价格高昂,只有当时的皇家贵族才能够使用。
东汉时期蔡伦将造纸工艺进行改造,使得纸张的质量得到明显提升,这种纸张也被称之为“蔡侯纸”。“蔡侯纸”质地优良,易于裁剪镂刻,而且价格低廉,很快就在民间流行起来。“蔡侯纸”的普及,也给剪纸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说,“中国剪纸产生于汉代,距今约两千年”是符合实际历史的。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所从事的活动也不尽相同。剪纸作为反映民间劳动人民的艺术活动,因为地域文化的不同,导致无论是创作内容还是表达主题,也存在着各种差异。为此,我们仅从剪纸本身的技法上对其进行分类。
剪纸的整体造型中,各部分需要组成在一起才能汇成一幅完整的图案,而一幅完整图案由点、线、面三部分构成。整体图案由实线构成,我们称之为“阳剪”。而整体画面由镂空呈现,我们称之为“阴剪”。如果一种图案既有实线和镂空穿插结合在一起,我们称之为“阴阳剪纸”。
1、阳剪
阳剪是在制作的过程中,将构成这种画面的点、线、面全部留在纸面上,而剪掉其它部分的剪纸方法。阳剪手法讲究的是线线相连,整个画面由极细致的阳线组成,加之点和面的点缀,使得画面看起来流畅且有节奏感。
2、阴剪
阴剪与阳剪恰恰相反,阴剪是在制作的过程中,将构成画面的点、线、面全部剪掉,而将画面以外的纸面全部保留的剪纸手法。阴剪手法讲究的是线线相断,整个画面通过点线来进行丰富。阴剪避免了画面形象上的重叠,强调结构之间的关系,使得在形式和视觉上给人一种单纯且协调的感受。
3、阴阳剪纸
阴阳剪纸是采用阳剪和阴剪互相结合的方式,用剪刀在同一张纸上剪出一阴一阳两幅作品。整个画面既有阳剪也有阴剪,这种手法能够丰富剪纸的表现力,让画面看起来阴阳相错,互为衬照。
阴阳剪纸每一幅作品都是原创,具有着阳剪和阴剪不具备的特点,那就是不可复制性。阴阳剪纸的出现,极大提高了剪纸艺术的收藏性,在剪纸艺术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1、剪纸是民俗文化形象的载体
“人日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时间是每年的正月初七。从汉朝就开始有“人日节”这个习俗,到了魏晋后逐渐开始重视,由单一的占卜活动发展为庆祝、祭祀等活动的节日。
“人日节”有佩戴“人胜”的习俗,就是用彩纸、丝帛、软金银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状,戴于头上,用来迎接新春的到来。剪纸作为“人胜”的一种表现方式,成为了“人日节”这一民俗文化形象的载体。
唐代杜甫《彭衙行》中有一段关于剪纸的描述,“故人有孙宰,高义薄曾。延客已曛黑,张灯启重门。暖汤濯我足,翦纸招我魂。”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剪纸作为一种招魂的习俗,已经成为唐朝民俗文化中的一部分。
中国剪纸文化伴随着民俗共同成长,通过各种文献记载得知,剪纸在中国古代节日、祭祀等民俗活动中已经广为流行,并且应用于民俗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剪纸的发展和完善,背后也体现出浓浓的中国文化。
2、剪纸促进了各国的文化交流
剪纸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促进了各国的文化交流。除了在中国以外,我们也发现在很多其余国家也出现剪纸的习俗文化,这背后都是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体现。
唐朝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各种民俗剪纸活动也更加普及。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历史上中国与世界其余国家交流最为频繁的时期,很多国家的使者纷纷来到中国进行经济交流和学习交流。在日本奈良正仓院中保留的两件剪纸实物,就是从唐朝时期流传过去的“人胜”剪纸作品。
日本目前流行的剪纸也深受中国影响,很多图案设计都来源于中国式样,但远不如中国的复杂多样。日本剪纸主要以表现民族习俗、自然景色为主要题材,多用于插图、连环画、服饰设计等方面。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诞生了许多璀璨的文化,而剪纸艺术就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化象征之一。剪纸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包含着古代人民的风俗习惯、劳动生活以及衣食住行等文化信息。通过对剪纸文化进行探寻,有助于为古代社会文明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中国的剪纸艺术已经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充分说明其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现如今剪纸艺术已不仅仅是国人的骄傲,更是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热爱剪纸的人们加入到保护和传承剪纸的队伍当中,为剪纸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