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酷嗜酸辣饮食习俗的仫佬族,以及仫佬族有什么特色美食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仫佬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仫佬族人民日常讲话用仫佬语,唱歌却用汉语小方言“七拐语”。仫佬族民歌可分为随口答、口风和古条。仫佬族人民善唱山歌,这是他们历来用以歌唱生产、生活与感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艺术形式。歌的种类有:“随口答”,是即兴而作的短歌,多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时随问随答的对歌,句式有四句或六句,每句都是七言的,也有少数为六字头七字尾,押脚韵;“古条歌”,即为叙事式歌谣。有歌舞,其内容为民间流行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以15--30首为一条组成的长歌,叫“古条”,是民间歌手世代相传下来的;“口风”,是一种讽刺性歌谣,亦称口角歌,内容不拘,随编随唱,有“正口风”和“烂口风”之分。前者较文明,后者较粗俗,都富有机智、幽默、诙谐。 仫佬族现代诗人包玉堂,继承了仫佬族民歌的传统,又吸收了汉族诗人写诗的艺术技巧,创作了许多富有诗情画意的叙事长诗,著有《凤凰山下百花开》、《歌唱我的民族》、《在天河两岸》、《回音壁》、《清清的泉水》等诗集。
仫佬族的风俗
仫佬族聚居地山峦起伏,奇峰耸立,山多地狭,可耕田面积较少,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红薯、小麦等。所以仫佬山乡的饮食以玉米、大米为主,家家腌制酸菜,仫佬人喜欢饮酒吸烟,不吃动物心。
家常饭菜 仫佬族以稻米为主食,麦类、薯类、玉米、豆类辅之。稻米有粘米和糯米,粘米作为日常的正餐,糯米作为节日的食品原料。
仫佬人家日食三餐。早餐吃粥,晚餐吃干饭。大多数家庭 午餐也都吃粥。
麦类的煮食方法:将麦类磨制成粉,烤作烙饼或作团子吃;有时把红薯煮熟,除去外皮,捣成糊状,与麦粉混合煮食,香甜可口。
特色饮食 狗舌糍粑 “狗舌糍粑”用糯米制成,后用桐叶包住,形状似狗舌,其名由此得来。它松软可口,味道甜美,再撒上香香的芝麻糖粉,那更令人回味无穷了。它还具有特殊的意义,要不然山歌怎么将它与爱情唱在一起呢!原来八月十五和八月社日,正是仫佬族男女青年“走坡”时节。坡场上青年男女唱罢山歌后,便围坐在一起相互交换各自带来的“狗舌糍粑”,意味着爱情像芝麻糖那样香甜。 枕头粽 逢年过节,仫佬山乡家家户户都包枕头粽欢度佳节。传说,枕头粽是一群砍柴的壮家儿童传教给放牛的仫佬族儿童的。枕头粽每只有五、六斤重,往往是一家人共吃一个就够了。其做法是:先把糯米浸泡几个小时,捞出晾干后放些碱水拌匀;然后把粽叶背面一层层地摊开约一尺多宽,放上糯米到一定高度再加叶子围边,叠上一层叶子,铺放一层米,像谷围围谷子一样。最后用绳子绑紧绹牢,放进锅里边去煮一个昼夜。包枕头粽的季节在二月社日。 白炠肉 白炠肉是仫佬山乡的一种风味食品。其做法是:将整块的猪肉或整个的鸡鸭(去毛和内脏)放入水中白煮,肉熟后取出切成小块,然后配以调味汁食用。白炠肉很讲究火候,八成熟时就捞离煮锅。因而每当切开肉时往往近骨处还夹着血丝,这样烹调出来的肉鲜嫩味美。
鸭酱 鸭酱是仫佬山乡味美色鲜的调味佳品,杀鸭时留下鸭血(不凝固),配上自家酸坛内的酸水,用筷子拌匀,以血液变成略为乌黑为适度,然后加入少许食盐和姜末。有的不煮,认为这样保留“血鲜”;大多略煮一下,一滚即得。用鸭酱调味而吃白炠肉,其味无比。
酒文化 重阳酒是仫佬山乡农家最喜欢的传统饮料。重阳酒醇香扑鼻,越喝越想喝,往往哪时醉了都不晓得,醒来头不晕。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仫佬山乡家家户户选出一部分上好的糯米熬酒。重阳酒的制作方法与汉、壮族地区的甜酒制法相似,封密窖藏一段时间后才开坛饮用。
仫佬族有哪些民族风俗习惯?
1、社节,又称分肉串节,是祭祀社王的节日。分春秋二社,春季在二月,祈求社王保佑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秋季在八月,报答社王赐予好收成。
社节以村为单位集体举行。各户出资置办香烛牲口。届时,在社王庙供奉香烛,杀猪并按全村户数将猪肉分成相应的份数,以备祭祀完毕分给各户。
2、花婆节,又称“婆王诞”,俗称“小儿节”,在农历三月三举行。俗信“花婆”是掌管生育的神灵,她花园种的花都可以变成人,她送花给谁家,谁家就生小孩。人去世,又还原为她花园里的花。过花婆节时,各村要抬猪牵牛到花婆庙前宰杀献祭。
3、驱虫保苗节,又称吃虫节,是专门驱除虫害的节日,在农历六月初二举行。出嫁的姑娘这一天要回娘家过节,途中要捉害虫到娘家去炒着吃。全村人来到田间的吃虫庙,首先举行祭祀活动,所祭为吃虫娘娘甲娘。
扩展资料:
仫佬族有着十分丰富的节日文化,一年之中有许多节日,几乎每个月都有一个节日,这是因为仫佬族除了拥有春节、元宵、春社、清明、端午、秋社、中秋、重阳、灶王节等当地壮族、汉族共同的节日外,还有不少带有民族特色的节日。在仫佬族,即便与各民族共享的节日,也别具民族风味。
仫佬族主要聚居于中国南部广西等地。"仫佬"一词在民族语言中,就是"母亲"的意思。聚居地山峦起伏,奇峰耸立,山多地狭,可耕田面积较少,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红薯、小麦等。所以仫佬山乡的饮食以玉米、大米为主,家家腌制酸菜,仫佬人喜欢饮酒吸烟,不吃动物心。
以稻米为主食,麦类、薯类、玉米、豆类辅之。稻米有粘米和糯米,粘米作为日常的正餐,糯米作为节日的食品原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仫佬族
广西仫佬族饮食习惯
仫佬族聚居地山峦起伏,奇峰耸立,山多地狭,可耕田面积较少,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红薯、小麦等。所以仫佬山乡的饮食以玉米、大米为主,家家腌制酸菜,仫佬人喜欢饮酒吸烟,不吃动物心。
家常饭菜 仫佬族以稻米为主食,麦类、薯类、玉米、豆类辅之。稻米有粘米和糯米,粘米作为日常的正餐,糯米作为节日的食品原料。
仫佬人家日食三餐。早餐吃粥,晚餐吃干饭。大多数家庭 午餐也都吃粥。
麦类的煮食方法:将麦类磨制成粉,烤作烙饼或作团子吃;有时把红薯煮熟,除去外皮,捣成糊状,与麦粉混合煮食,香甜可口。
特色饮食 狗舌糍粑 “狗舌糍粑”用糯米制成,后用桐叶包住,形状似狗舌,其名由此得来。它松软可口,味道甜美,再撒上香香的芝麻糖粉,那更令人回味无穷了。它还具有特殊的意义,要不然山歌怎么将它与爱情唱在一起呢!原来八月十五和八月社日,正是仫佬族男女青年“走坡”时节。坡场上青年男女唱罢山歌后,便围坐在一起相互交换各自带来的“狗舌糍粑”,意味着爱情像芝麻糖那样香甜。 枕头粽 逢年过节,仫佬山乡家家户户都包枕头粽欢度佳节。传说,枕头粽是一群砍柴的壮家儿童传教给放牛的仫佬族儿童的。枕头粽每只有五、六斤重,往往是一家人共吃一个就够了。其做法是:先把糯米浸泡几个小时,捞出晾干后放些碱水拌匀;然后把粽叶背面一层层地摊开约一尺多宽,放上糯米到一定高度再加叶子围边,叠上一层叶子,铺放一层米,像谷围围谷子一样。最后用绳子绑紧绹牢,放进锅里边去煮一个昼夜。包枕头粽的季节在二月社日。 白炠肉 白炠肉是仫佬山乡的一种风味食品。其做法是:将整块的猪肉或整个的鸡鸭(去毛和内脏)放入水中白煮,肉熟后取出切成小块,然后配以调味汁食用。白炠肉很讲究火候,八成熟时就捞离煮锅。因而每当切开肉时往往近骨处还夹着血丝,这样烹调出来的肉鲜嫩味美。
鸭酱 鸭酱是仫佬山乡味美色鲜的调味佳品,杀鸭时留下鸭血(不凝固),配上自家酸坛内的酸水,用筷子拌匀,以血液变成略为乌黑为适度,然后加入少许食盐和姜末。有的不煮,认为这样保留“血鲜”;大多略煮一下,一滚即得。用鸭酱调味而吃白炠肉,其味无比。
酒文化 重阳酒是仫佬山乡农家最喜欢的传统饮料。重阳酒醇香扑鼻,越喝越想喝,往往哪时醉了都不晓得,醒来头不晕。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仫佬山乡家家户户选出一部分上好的糯米熬酒。重阳酒的制作方法与汉、壮族地区的甜酒制法相似,封密窖藏一段时间后才开坛饮用。
谁给介绍下仫佬族的民俗啊
么佬族 历史 么佬族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民族,魏晋以来史书上称其为“姆佬”、“木佬”,是包括在僚、伶的泛称之中。据历史记载和传说,最晚么佬族人在元代或明初就已经住在广西罗城一带。其民族自称为“伶”、“谨”,壮族人称他们为“布谨”,汉族人称他们为“姆佬”。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么佬。么佬族人生活的地区属于石山地带,层峦叠嶂、山峰如林、峡谷洼地密布,土质贫瘠,农田灌溉和交通都极不方便,难以发展经济。近几十年来,不断兴修水利工程,灌溉面积越来越大,粮食产量不断增长。么佬族人生活的大山中蕴藏著丰富的煤,素有煤乡之称,采煤己是他们重要的经济支柱。 么佬族 庆节 么佬族过去崇信多神,节日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三年一次的“依饭”节也叫“喜乐厚”较为隆重。依饭节在立冬后的“吉日”举行。做“依饭”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还愿,祈保人畜平安、五谷丰收。全村舞狮耍龙,唱歌唱戏,连续进行三天,因影响生产现已不多见。每逢节日除进行各种庆贺活动外,家家要置办丰盛食品。如:鸡、鸭、鱼、肉及糯米食品,还要按节令制作不同的节令饭菜。糯米制品是各个节日和喜庆日子里的主要食品。结婚、小孩满月等均要制作糍粑,此外还要做豆腐,办酒席。 么佬族的祭祀活动多在节日中进行,过去凡遇重大节日,全村或数村联合举行集体礼拜仪式,所祭神主,根据节期不同而有所不同,每祭一次神,所用祭品的费用大家平摊,祭祀活动后,祭品按户平分,称为“拈份”。个人所得的拈份,回家后可用于祭祀祖先,然后作节日食品。四月八“牛生日”,当天要让牛休息,并备鸡、鸭、酒、肉,蒸糯米饭祭拜“牛栏神”,并给牛吃一团糯米饭。 么佬族 婚俗 么佬族青年男女历来实行自由恋爱,除节日、集会 和赶集时的交往相识之外,主要的恋爱方式就是在“走坡”中传歌互答交友。“走坡”的季节是阳春三月和八月金秋,年轻人身穿盛装,男女各自结伴,到集市上寻 找对歌的夥伴。找到满意的对手后,就邀到风景美丽的 山坡草坪上开始对唱,以歌为媒,一问一答,相互满意 ,互赠信物。最后托媒人通报家长,确定婚期成亲。 媒人先由男方拜托,女方家若同意,就把女儿的生 辰八字交给媒人转递男方。男方父母收到女方八字后, 认为与儿子的八字相合,这门亲事基本大功告成。 接亲方式各地略有差别,最有趣的是“送嫁十姊妹 ”。新娘过门前一个月,同村寨的同辈姑娘自愿组成十 人傧相,到未婚新娘家做姐妹,与新娘日夜相伴,帮她 做新鞋,缝嫁衣,备妆奁。成亲的那天,十姐妹与新娘打扮得一模一样,穿相同的“情人鞋”、“送嫁衣”, 撑同样的“姐妹伞”,剪同样的发型,扎同样的辫子, 甚至连举止姿态都相近相似。若非亲友,真不知谁是新 娘,谁是傧相。到了新郎家,十一个姑娘一起登堂入室,热闹非常。 接亲的当天,许多地方都有设“歌卡”的习俗。男方一行人到女方村寨接亲时,要唱答盘问方能透过“歌 卡”进入新娘家。同样,女方送亲队伍到男家村寨也得答出问歌才能进新郎的家门。有时从早一直唱到晚,围 观看热闹的人挤得水泄不通。最后若答不上来,那就自 问自答,或由家长出面唱“和解歌”,宣告“栏门歌” 结束。在长时间的对歌中,主人要供应好吃好喝给客人,以保证对歌时精力旺盛,情绪饱满。 新娘进屋后,许多地方要“闹歌堂”,即在洞房内外摆擂台赛歌,男女唱答。高潮时,喝彩声、欢笑声响 成一片,成了青年人显露才华的极好场所。 么佬族 服饰 么佬族的服饰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因长期与汉、壮族交错杂居,互相影响,在一些方面已基本上与附近的汉、壮族相同。 么佬族服饰六七十年前一直保持著古代僚人的特点。如妇女上衣很短,仅及腰,袖背上全部绣上鳞状花纹。下穿无褶筒裙,脚上穿的是钩尖鞋。男子多穿对襟衣,男女均以长帕包头。么佬族的衣服,一般尚深青色。过去大都是自纺、自织、自缝。近代都已改装,与当地汉、壮族的衣服没有多大差别。男子穿的都是对襟上衣、长裤,年老的穿琵琶襟上衣;一般穿草鞋,跣足的不多。过去姑娘梳辫,出嫁后结髻,现在多已剪发。饰物有银质的耳环、手镯、戒指等。 么佬族 饮食 么佬族大都习惯日食三餐,早餐为粥,午餐食用早餐留下的粥,晚餐吃米饭和比较丰富的菜肴。农忙季节一般都是早餐吃粥,午餐和晚餐为饭。红薯是么佬族主要辅助粮之一。黄豆平时的都经炒、煮后吃,节日和婚丧大事时用来制作豆腐。每年秋天,家家都要做二十至三十斤的豆酱,用以佐粥。 么佬族一向喜冷食,饭菜煮熟之后,晾凉了才吃,一餐吃不完,下餐再吃也不用再加热。平时一般都喝生水。 么佬族烹调肉类习惯于“白”,即把大块猪肉或宰净的整个鸡鸭放入水中白煮,然后切成小块,食用时再加盐,或蘸盐水。鱼类多用油煎,牛肉常作单炒。 么佬族喜食酸辣,家家备有酸坛腌制各种腌菜,有腌豆角、蒜头等。民间早、中两餐,只用酸辣小菜佐饭。蔬菜习惯先用水煮,再加油盐。当地特产煤砂罐是么佬族特有的烧饭、菜、烧茶的饮具。 么佬族典型食品有:豆腐肴;白馍,么佬族传统点心,用熟糯米饭制成。 么佬族 建筑 么佬族聚居区内,山岭绵延起伏,武阳江、龙江流贯其间。在大石山与土山丘陵的交错中,有纵横不等的峡谷平坝。么佬族多住在山区或半山区,依山傍水建立村落。佬民居,多为砖墙、瓦顶、矮楼建筑。无论是在平地或是斜坡上,房基都要修成高出地面30至60公分的地台。墙基以火砖砌成。人住底层,楼上是仓房。民居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地炉取暖做饭,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地炉建于堂屋内大门两侧或厨房中。先在地上挖个坑,在坑中用砖砌好炉子,炉旁安放一个大水坛,坛口与地炉口都略高于地面,以避污水流入。炉前砌一个煤坑,上面盖块活动的板子。炉子除掏灰的炉门外,以及坛子的周围,全都用泥土填平,表面还得打上三合土。地炉一天到晚都不熄灭,水坛中总有热水。除随时可架锅做饭外,冬天象土暖气设备一样,使堂屋舒适温暖。特别是在潮湿多雨的季节,屋里的粮食和衣物等都不致发霉。逢年过节,家人亲友就围著地炉吃“火锅”,非常方便。因为佬族地区产无烟煤,所以使用地炉十分普遍。 么佬族--禁忌 么佬族的禁忌有:挖煤时不许讲不吉利的话;进门时不能踏门槛;忌食猫肉、蛇肉,有的地方还忌食狗肉和猪心。 么佬族 宗教 么佬族以信奉道教为主。也信佛教。么佬族过去崇信多神,节日较多。么佬族的祭祀活动多在节日中进行,过去凡遇重大节日,全村或数村联合举行集体礼拜仪式,所祭神主,根据节期不同而有所不同,每祭一次神,所用祭品的费用大家平摊,祭祀活动后,祭品按户平分,称为“拈份”。个人所得的拈份,回家后可用于祭祀祖先,然后作节日食品。四月八“牛生日”,当天要让牛休息,并备鸡、鸭、酒、肉,蒸糯米饭祭拜“牛栏神”,并给牛吃一团糯米饭。
仫佬族风俗
仫佬族聚居地山峦起伏,奇峰耸立,山多地狭,可耕田面积较少,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红薯、小麦等。所以仫佬山乡的饮食以玉米、大米为主,家家腌制酸菜,仫佬人喜欢饮酒吸烟,不吃动物心。
家常饭菜 仫佬族以稻米为主食,麦类、薯类、玉米、豆类辅之。稻米有粘米和糯米,粘米作为日常的正餐,糯米作为节日的食品原料。
仫佬人家日食三餐。早餐吃粥,晚餐吃干饭。大多数家庭 午餐也都吃粥。
麦类的煮食方法:将麦类磨制成粉,烤作烙饼或作团子吃;有时把红薯煮熟,除去外皮,捣成糊状,与麦粉混合煮食,香甜可口。
特色饮食 狗舌糍粑 “狗舌糍粑”用糯米制成,后用桐叶包住,形状似狗舌,其名由此得来。它松软可口,味道甜美,再撒上香香的芝麻糖粉,那更令人回味无穷了。它还具有特殊的意义,要不然山歌怎么将它与爱情唱在一起呢!原来八月十五和八月社日,正是仫佬族男女青年“走坡”时节。坡场上青年男女唱罢山歌后,便围坐在一起相互交换各自带来的“狗舌糍粑”,意味着爱情像芝麻糖那样香甜。 枕头粽 逢年过节,仫佬山乡家家户户都包枕头粽欢度佳节。传说,枕头粽是一群砍柴的壮家儿童传教给放牛的仫佬族儿童的。枕头粽每只有五、六斤重,往往是一家人共吃一个就够了。其做法是:先把糯米浸泡几个小时,捞出晾干后放些碱水拌匀;然后把粽叶背面一层层地摊开约一尺多宽,放上糯米到一定高度再加叶子围边,叠上一层叶子,铺放一层米,像谷围围谷子一样。最后用绳子绑紧绹牢,放进锅里边去煮一个昼夜。包枕头粽的季节在二月社日。 白炠肉 白炠肉是仫佬山乡的一种风味食品。其做法是:将整块的猪肉或整个的鸡鸭(去毛和内脏)放入水中白煮,肉熟后取出切成小块,然后配以调味汁食用。白炠肉很讲究火候,八成熟时就捞离煮锅。因而每当切开肉时往往近骨处还夹着血丝,这样烹调出来的肉鲜嫩味美。
鸭酱 鸭酱是仫佬山乡味美色鲜的调味佳品,杀鸭时留下鸭血(不凝固),配上自家酸坛内的酸水,用筷子拌匀,以血液变成略为乌黑为适度,然后加入少许食盐和姜末。有的不煮,认为这样保留“血鲜”;大多略煮一下,一滚即得。用鸭酱调味而吃白炠肉,其味无比。
酒文化 重阳酒是仫佬山乡农家最喜欢的传统饮料。重阳酒醇香扑鼻,越喝越想喝,往往哪时醉了都不晓得,醒来头不晕。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仫佬山乡家家户户选出一部分上好的糯米熬酒。重阳酒的制作方法与汉、壮族地区的甜酒制法相似,封密窖藏一段时间后才开坛饮用。
酷嗜酸辣饮食习俗的仫佬族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仫佬族有什么特色美食、酷嗜酸辣饮食习俗的仫佬族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