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钱加黄铜蝙蝠,为什么山海经上描述的动物在现实中几乎没有?
你看看这几种动物,现在的世界还有没有?
有鸟焉,其状如鴞,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鹦䳇;
其中多人鱼,其状如䱱鱼,四足,其音如婴儿;
有鸟焉,其状如凫而鼠尾,善登木,其名曰絜钩,见则其国多疫;
有青兽,人面,名曰猩猩;
有兽焉,其状如豚而白毛,毛大如笄而黑端,名曰豪彘。
第一个是鹦鹉,第二个是娃娃鱼,第三个是蝙蝠,第四个是猩猩,第五个是豪猪。在山海经的时代有,在现在的世界也有。这说明什么?
老严来跟大家算一笔账。根据联合国生物多样性组织公布的数据,目前世界生物的灭绝速度是每小时三种。山海经里写的是大洪水之前的地理状况,而大洪水距今大约四千四百年。4400年×365天×24小时×3种=115632000。这就是这些年来灭绝的生物的数量。不是个数,而是物种数量。
当然有人会说,联合国公布的是这些年的灭绝数量,在工业革命之前环境污染很小,人类活动的范围没那么宽广,灭绝的数量不会这么高。老严其实用现代的数据是往低里说了。仅仅是一场大洪水,就灭绝了这个世界至少百分之八十的生物。这样平摊下来,每小时的灭绝数量肯定不止三种。
现在世界上有八百多万种生物。和大洪水之前相比,那就是8000000÷(115632000+8000000)=0.065。也就是从大洪水到现在只有6.5%的存活率。
上文提到的在今天还有的动物,其实是不完全统计。因为老严只是根据自己生活经验,知道哪些动物到现在还有,老严并不是动物百科全书,只是一个矮胖子,所以肯定有遗漏的。而且还有一种动物是今天还实实在在存在,但是老严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没能找到具体的段落,这就是新疆北鲵。
灭绝率那么高,说明在四千年的历史中,有许许多多的动物我们并没有亲眼见过。正因为没有见过,所以说起他们的长相,它们的外形,我们想当然地就会去否定。老严刚好在昨天的文章举了个例子:
有鱼,骨在体外,嘴长尺余。
如果用文言文来描述这种动物,骨头是长在外面的,嘴巴一尺多长的鱼,你会相信吗?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老娘信你个铲铲!哪有骨头长在外面的?嘴巴一尺多长的鱼怎么吃东西?不可能不可能。然而这就是昨天新闻报道的联合国宣布灭绝的长江白鲟。
因为我们没有见过,所以我们觉得不可能,所以我们不相信。这就是山海经描写的那些动物在今天的人类思想中的遭遇。所以老严的结论是:山海经所写到的那些奇形怪状的动物,当时肯定是存在的,不过在后来的发展中灭绝了。
当然有人就要问老严第一个问题了:当今世界上的动物种类也非常多,你只举例这几种,无法说服人啊。
老严猖狂回答:山海经写于大洪水之中,而且的是大洪水之前的动物,也就是大禹治水的途中向各地的人打探,然后写出来的。作者只写了那些当时就比较稀少的比较古怪的动物,而大量的普通动物根本就没有进入书。比如山海经提到名字的牛羊马鼠禺狗鸡兔虎豹熊犀龙鱼蛇凫罴等等等等,就没有特意写它们的外形。而这当中,也有一部分已经灭绝了,还有大量已经灭绝的,老严在这里没有提到。
接着人们会问老严第二个问题:山海经有那么多动物,既有人的特征,又有动物的特征,就像是人和其他动物组合的一样,这是绝对不可能。
老严也认为自然界中是不可能存在的。比如上面这幅图中的这个小可爱,名叫陆吾,山海经对他的描述是人面虎身虎爪九尾。请注意老严用的是“他”而不是“它”,因为这些动物是神。
在周朝以前,这个地球都是人神共处的。而那些神其实也没那么神秘,他们也不是个个都会腾云驾雾,也不是每个神翻个筋斗都能有十万八千里,绕着地球跑个一圈多。这些神是远古时候来到地球的外星人制造出来的。
这样就越说越远了,这个回答就装不下了。具体关于外星人的故事等等,大家还是看我的文集吧,里面有非常多的这方面的文章。在这个回答里,大家就只需要老老实实相信这些神是外星人制造出来的就行了。那些外星人具有几亿年的文明,对科技知识比老严还懂得多,比本文的读者懂得也多一点。他们能够进行基因编辑,把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基因编辑在一起,创造出来的奇形怪状的生物,就是我们所说的神。其实是神中的一类。而且还告诉一句,你们更不相信的:这些省都是硅基生物。比如下图这位帝江。
至于外星人为什么要制造这些奇形怪状的生物,原因也非常简单:利用这些动物来管理人类,让人类好好跟他们干活。所以这些神个个都有在我们看起来超自然的能力,比如有的能飞翔,有的奔跑能力超强,有的身体会发光,陆吾虽然看起来很可爱,但是能杀人而且吃人。所以人类对他们敬畏而恐惧。一直到今天,我们心中的神还享受这种待遇。
严格来说,山海经里面的动物不包括上述的这些神。然而在山海经里有的地方指明了他们是神,有的地方并没有指明,需要我们去分析。比如有一个虎身九首人面的生物,山海经里说他是开明兽,事实上不是动物,而是神。
而纯粹的动物都是真实存在过的。至于今天大多数都不见了的原因,是因为老严想去遛狗了,就不接着往下写了。
良渚玉器作为史前玉器的高峰?
良渚和红山的玉器,我都看过展览,也仔细了解过,对题中这种说法是不赞同的。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虽然都走向消亡,但都对后来的华夏文明产生了影响,这是没有问题的。而根据出土文物来看传承,良渚的玉器对后世的影响更深,至少不会输于红山,下面我们就来一一举例剖析。
玉器形制的直接传承良渚玉器中的经典的玉琮、玉璧、玉璜的样式,一直延续到了商周时期,成为重要的祭祀礼器。在《周礼·春官·大宗伯》中就记载过六器:「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当然,这些作用有可能是后人附会的,但至少可以看到这种玉器的形式流传了下来。图:琮王,良渚出土的最大玉琮考古学家也分析过良渚同时代不同地方出土的玉器,得到了良渚玉器的直接影响范围:北到达山东大汶口,西到安徽,南沿着赣江直至广东,这个范围已经是相当之广了,也就是下图所示的扩展区。图:良渚玉器的扩展与影响而前面提过,玉琮这种样式是一直延续到商周的。在良渚文化之后,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崛起,但出土的玉琮并不多,与此同时,黄河中上游的陶寺、齐家文化的玉琮相对丰富且并且形成了固定的样式:素面、近正方体、切割的射口多呈直角。考古学家也据此还原出了玉琮可能的承袭路线:从安徽、河南传入陕晋地区,进而扩展到黄河上游,最后为商周玉琮所传承。上图就是黄河上游齐家文化出土的玉琮,可以看到和良渚玉琮相比有一些变化,变得更加简单,但保留了基本的形制。大家可不要小看玉琮这种样式在华夏文明里的生命力,下图中这件宋代龙泉窑的青釉瓷瓶就是多节玉琮的样式,虽然这时的人们早已不知道千年前的玉琮是干啥用的了。这些都足见良渚玉器对后世的影响。对青铜器的影响商周时期是奠定华夏文明的青铜时代,良渚玉器的形制对青铜器也有不少影响。玉钺是良渚玉器中最重要的器物之一,前面提到的玉琮象征神权,玉钺则象征着世俗权力:王权与军权。钺的形制来源于斧,甲骨文和金文中的「王」字,就是由钺的形状演变而来的象形字。下图就是良渚反山 12 号墓出土的玉钺。玉钺这种形式流传下来,到了青铜时代就成为铜钺,其内涵也保留下来,成为代表权力,尤其是军权的一种礼器。这一点在文献中常有记载,如《商颂·长发》中的「武王载斾,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尚书·牧誓》中的「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在不少商周遗址中都出土过铜钺,下图就是出土于山东的商代「亚醜」铜钺,延续了玉钺的样式,上面的人面非常萌。除此之外,在青铜器的纹饰上也有玉器流传影响下来的迹象。最有名的就是良渚玉器上的神人兽面纹,下图的琮王表面就可以看到这种纹饰,基本形象就是一个头戴羽冠的神人骑在一只大眼睛的兽身上,这是良渚文化中的独一无二的标志。有意思的是,我们在青铜器上也看到了类似的图案,熟悉青铜器的朋友肯定知道饕餮纹,其实也是一种兽面纹,这种纹饰就和良渚的神人兽面纹很像。包括大大的眼睛和对称展开面部的形式,如出一辙。考古学家李学勤就指出:「商代饕餮纹只要有爪,爪一定是内向的,良渚玉器的纹饰也是这样,人的手、兽的爪都向内,表明这种纹饰也采用类似的表现手法。」另外青铜器上衬底的云雷纹,也可以追溯到良渚玉器,来源就是神人兽面纹的细部。可见良渚玉器对青铜文明有着深远的影响。思想观念的传承最后我们从形制看到思想内涵,也有其传承。
良渚玉器的形制其实反映了先民们的宇宙观,像玉琮这种很有特色的样式可能就代表一种「天圆地方」的观念。
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就曾提到:「把琮的圆方相套的形状用『天圆地方』的观念来解释,由来已久」, 「内圆象天外方象地这种解释在琮的形象上说是很合理的」,「琮的实物的实际形象是兼含圆方的,而且琮的形状最显著也是最重要的特征,是把方和圆相贯串起来,也就是把地和天相贯通起来。专从形状上看,我们可以说琮是天地贯通的象征,也便是贯通天地的一项手段或法器。」
「天圆地方」是中国阴阳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影响到了华夏文明的方方面面,而这种观念最早的出现的地方很可能就是良渚玉琮。图:玉琮的结构除此之外,像之前提到用玉钺代表王权,最终衍生成「王」这个文字,都是良渚文化对华夏文明基本观念上的影响。以上就是良渚玉器的传承与延续。红山文化的玉器和良渚有所不同,当然也影响了后世,比如青铜器上的云纹就与红山勾云形佩一类的玉器很相似,但像玉猪龙或者 C 型龙的形制并没有明显地流传下来。
而良渚玉器中的琮、钺、璧、璜都延续到了商周时期的礼器中,从实物证据来看,良渚玉器的影响确实是更大的。而且其祭祀的用途和背后的观念也都深入到后世的礼制与文化中,这也是华夏文明最核心的东西。
湘妃祠典故?
湘妃祠
位于湖南省岳阳市的历史建筑
湘妃祠,又名湘山祠,位于君山东侧,为湖南最早的祠建筑之一。《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十八年(注:指公元前219年),……浮江至湘山祠。”唐代巴陵县令李密思《湘君庙纪略》载:“昔人有立湘君祠于此山,复谓之君山,其庙宇为秦王毁废后,亦久无构置。”可见秦代以前就已有湘妃祠,祠里供奉湘妃——即虞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湘妃祠
所属地区
湖南岳阳市
建造时期
1986年复建
文化背景
湘妃祠远景
传说湘妃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距今4000多年前)的人物,皇帝尧的两个女儿,当时社会实行禅让制,尧帝觉着舜很有才能,想传位给舜,为对舜进行三年考察,把自己的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舜。
舜在娥皇、女英的帮助下,顺利度过了考察期,继尧之后登上帝位,成为我国上古时期最有作为的五帝之一。
鉴于舜的两个妃子的功德,汉代刘向《列女传·母仪篇》推为第一〇二妃。
死后,成为湘水神,又称渊德侯。
人们为了纪念她们,便在君山建湘妃祠。
重建
现代重建的湘妃祠(正门)
历史上,湘妃祠多次被毁,又多次被重修。湘妃祠是由当地人民政府拨款重修的,由李水生设计。
该祠是以《巴陵县志》1804年(嘉庆九年)图舆为蓝本,以清式砖本结构的单檐殿宇、一轴线为主本庭院式、两边为砖石结构的骑马墙、三进殿宇相对封闭空间的布局手法;总建筑面积1003.8平方米,1986年9月1日竣工开放。
整个湘妃祠均用民间小青瓦盖面,素而古朴。白的院墙,青色的屋面,与青山遥相呼应,白墙与蓝天绿树,相映协调。
祠的大门采用红墙,红墙的庄重、吉祥,给人们一种神秘幽深的气氛。因为古代用火来驱赶猛兽,保护人们的安全,所以后来人把皇宫、祠庙刷为红墙。
湘妃祠整体结构为三进制。一进为四柱、三间、三殿牌楼式,金黄色的玻璃瓦,深红色的墙面雕着各式各样的浮雕,两侧采用双弹弓垛的骑马墙,两层小青瓦重叠为90度,形如古代的弓一般,再在前后两头堆雕龙头龙尾,形如青龙卧在上面,栩栩如生。
湘妃祠近景
进门的正面是湘妃祠的主要装饰之一,红粉墙,金黄色的琉璃瓦,白色花岗岩的石鼓拱门,前面一对汉白玉的石狮,给湘妃祠增加了十分神秘的色彩。
湘妃祠大门的墙上方由两条龙捧着湘妃祠的三个金色大字,东边是五只羊在柳树草地上看日出,这图案叫五羊看日,西面是犀牛望月,岳阳地方称之为日月同辉图。
羊是祥字的古体,但又与阳同声同音;犀牛指晚上的西边,羊与牛是祖先最早驯养的,称为吉祥图。
南面的红墙上,为九嶷山图,北面是烟波水浮的君山。一进门,正面悬有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撰写的长联,全联共400字,号称天下第一联。
此联一气呵成,把君山的风光名胜描写得淋漓尽致。二进为前殿,屋檐下高悬着“有求必应”巨匾,中悬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铎书写的李白诗“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殿内有武将镇守,两边是厢房,金字垛的骑马墙,上雕有蝙蝠寿桃,蝠是福的同声,为福寿的意思。
三进的殿台上堆雕如意兽的浮雕,它似龙非龙、似虎非虎,栏杆上雕刻八仙所用的工具,每件工具代表一个,民间称为暗八仙。
正殿上方,悬挂有一块黑底金字匾,上书渊德侯。
因为相传娥皇女英殁水后,被天帝封神为渊德后,后张之洞修复湘妃庙时,尊湘妃二神为渊德侯,故有此匾。
走进正殿,香雾缭绕,大殿内台上供奉有二妃塑像,四尊侍女塑纷立两旁。据祠里的人讲,二妃塑像刚供上去时是面带笑容,可是,供了几年后,二妃皆由笑容转变为凄凄含泪的神情。
传说
湘妃是尧帝的两个女儿,名叫娥皇和女英。尧帝禅位于舜帝后,将两个女儿也一同许配于他。因此二女是尧帝之女,故称其为“帝女”,又因为是舜帝之妃,故又称“二妃”。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登帝位后三十九年南游时,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河南九嶷。二妃闻讯,追至洞庭湖的君山,听到舜帝已经崩于苍梧,抚竹痛哭,泪洒竹林,悲极而亡,化作湘水之神。而二妃的泪洒在竹节之上,化作点点泪痕,故此竹称作“斑竹”,也叫“湘妃竹”![2]
人们为了纪念二妃,在君山建“湘妃祠”以供后人瞻仰悼念。因建祠年代久远,又是为舜帝二妃所建,故称之为“江南第一祠”。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八年(公元前219年),……,浮江至湘山祠。唐代巴陵县令李密思《湘君庙纪略》载:昔人有立湘君祠于此山,复谓之君山,其庙宇为秦王毁废后,亦久无构置。可见秦代以前就已有湘妃祠。
现今的“湘妃祠”座落在君山东南面,前瞰洞庭湖水,后以苍松翠柏为屏,是岛上地理位置最高的建筑。祠内第一进墙上悬挂着清湖广总督张之洞手书的四百字的著名的湘妃祠长联。该联把人物、故事、风景、名诗词溶为一体,是天下第二长联。
祠内最后一进是正殿,上有“渊德侯”金匾一块。相传娥皇、女英死后,被天帝封为“渊德侯”,以褒其德操高洁、渊远流长。
张之洞修复湘妃祠的时候,为了将她们最早母仪天下的典范发扬光大,特封官位将“后”改为“侯”。
湘妃祠自古香火鼎盛,信众广布。以祠内湘妃神签最为闻名于世,直到现在,每年仍有许多海外人士不远万里专程前来求源祈福。
马钰说江南七怪是武林中顶尖的人物?
马钰夸江南七怪并没有太高的意思,只是武侠小说中高手遍地,只见金字塔尖,而不见武林芸芸众生,我就带大家看看《折叠武林》。
武林最顶层:五绝传说级武林的最顶层定然就是五绝了,他们已经是传说般的存在,在通讯不发达的古代,普通人甚至分不出他们到底是真人还是传说。中神通先走一步,剩下的东邪在岛上连佣人都是哑巴文盲,根本连他的行踪都泄露不出去,他自己出门也戴人皮面具,哪个能认出来?南帝本来就是个皇帝,几个人能见到本人,外加他还对外宣称自己不在人世,好一个障眼法,再有渔樵耕读四大弟子在外面层层设置关卡,普通人是见不到一面的了。西毒倒是挺高调的,服装打扮也有地域特点,奈何家里住得远,不是经常去西域出差的人碰不上啊,况且周围多有毒蛇,还是不要碰上的好。最亲民的就是北丐啦,不过他是连自家的长老都不知道在哪的,更不要说普通丐帮弟子了,以丐帮天下第一的侦查能力都找不到他们的帮主,更别提普通人了。
这个级别的,除了五绝之外,还可以算上半个铁掌裘千仞,半个周伯通(前期猥琐发育中)总共6个。
超一流高手:江湖横着走在五绝之下,有一帮人是可以在江湖上横着走的,已经是达到了超一流的水准。这帮人基本上就是属于五绝弟子那一层了,比如江湖上令人闻风丧胆的黑风双煞,陈玄风梅超风二人早已自认为除了他们师傅之外(应该也包含其他五绝),早已经天下无敌手了。
还有装第二个字母一流的丘处机,为啥胆这么大,觉得自己谁都得罪得起,那还不是对自己的实力有充分的自信,在江湖上根本遇不到什么挫折,助长了他的胆量么?
这个级别的,宽泛地算吧,中神通门下武功靠前的三位,丘处机、王处一、马钰,东邪门下六大弟子(还没被打残赶走),西毒的侄子欧阳克(太年轻,其实还够不上),南帝座下渔樵耕读四位,郭靖黄蓉带光环的就不算了,总共是14位。
一流高手:已是人中龙凤超一流高手之下,还有一流高手。所谓一流高手,其实已经是非常出类拔萃了,都是各派各地的掌门帮助级的人物,在当地很有号召力。啥概念呢?就是你A股看公司,大把你连名字都没听过,但是放到地方上,都是纳税大户。同学聚会的时候,你的某个同学是上市公司的老总,这概率多大?远远低于,大家喝酒吹牛的时候,在坐的某人与任正非、马云、马化腾之类的貌似很熟的概率吧。
而江南七怪正是这样的“上市公司老总”级别的人物,而且这帮人没有像彭连虎、梁子翁、灵智上人这类干着卖国通敌的坏事儿(此处电脑为何滴滴作响),也没有横行霸道欺压良民,甚至于柯大侠因为赌钱欠债要躲到桃花岛上,这样的人物,能不被尊敬么?这可不就是身边的感动大宋的十大人物么?
更为难得的阶级跨越更难得的是,层级的跨越并非量变到质变,比如说全真七子如果没有他们师傅留下的天罡北斗阵是根本打不过黄药师的,但江南七怪就不同了,他们既不需要阵法,更不需要武功上师出同门,竟然能够达到七人合一的境界,以组合形式出战,竟然跟不可一世的丘处机打成了平手,还明显地有些放水的迹象(当然邱道长一开始英雄惜英雄,自然也没下死手),这就更让人倾佩了不是。这可不是武林中顶尖的人物么?
鼠年有着什么样的典故?
关于鼠年,尤其庚子年的来历 传说 典故以及近代历史 ,其他答主说的已经很全面了。我就从更远的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说说有哪些重要事件。在中华五千年历史中,经过的鼠年很多,仅庚子年也很多了,不能一一讲来。就让我们回到那风起云涌 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吧!公元220年(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也是个庚子年,这一年从一开始就不平静,三国时期群雄争霸 英雄汇萃的剧情已经达到高潮,即将接近剧终。很多著名人物像流星雨一样,在这个庚子鼠年纷纷陨落。新年伊始,三国著名的大英雄,武圣关羽就在其势如破竹,打得曹魏都想被迫迁都以避其锋芒的时候,因后方荆州被东吴偷袭失守,关羽在急忙赶回救援的途中,被吕蒙手下用连环锁生擒活捉。并很快被斩首杀害。这年正月,特别欣赏喜欢关羽的一代枭雄曹操,也因旧疾复发去世。看来曹操对关羽是真爱,相隔没几天就也告别了他曾叱咤风云的时代。同年十月,曹丕逼迫汉献帝退位,正式称帝。曹操归西以后,他器重的一文一武两位重臣也先后随他而去。文是曹操的重要谋士之一程昱因年高体弱去世,当年程昱曾向曹操献策杀掉暂居曹营的关羽,以免放虎归山。不料他本人却在关羽曹操离世后也一命呜呼了。去世的一武是跟随曹操起家的元老级别猛将,独眼将军夏侯惇。蜀汉这边也不是失去了汉寿亭侯关羽就完事了。也有一文一武在这年病逝。文是刘备后期十分器重的谋士法正。武是著名的老将军黄忠。东吴那边就更诡异了。白衣渡江偷袭荆州,擒杀关羽的大督都吕蒙及部将蒋钦都在同一年里突然病逝。据说吕蒙是在与孙权正在议事时,突发急病 仰面朝天倒地而亡。当时才四十二岁。民间传说是关羽成神之后把吕蒙的命索了去。又过了一个六十甲子,公元280年也是一个庚子年。这一年蜀汉早已灭亡。司马炎兵分六路直取东吴,孙浩投降,三国归晋。至此,轰轰烈烈的三国时代正式结束。
博物馆里展出的古铜镜为什么只展出背面?
镜子给人的感觉一直都很神秘,看上去空无一物,又让人感觉里面包容了万物。
博物馆里展出古代铜镜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古铜镜都是以背面示人。于是,镜子的正面让人倍感神秘和好奇,为什么工作人员不将镜子的正面展示给大家看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聊古代镜子的那些事。
关于镜子的一些传说从历史文献上对镜子的记载来看,自古以来,镜子就被赋予了神奇的色彩。
据《轩辕内传》记载:“帝会王母,铸镜十二,随月用之。此镜之始也,或云始于尧臣尹寿。”
这是古代关于镜子起源的记载,有说是黄帝所造,也有说是尧帝的臣子尹寿所造,这都是五帝时期的人物,那段时期的历史争议也很大。
但是这十二面镜子却被历朝历代的文人拿来创作,他们给每一面镜子赋予了特殊功能。
如“照妖镜”,分别在《封神演义》和《天书奇谭》里出现过,具有识别妖怪的功能;又如“阴阳镜”,也是《封神演义》里赤精子的法宝,清朝笔记故事《咫闻录》里也有阴阳镜的记载,镜子双面功能各不相同,《红楼梦》里令贾瑞丧命的“风月宝鉴”也有类似的功能;还有“照胆镜”,又有人称为“秦王照骨镜”,这面镜子很有意思,《西京杂记》里有相关的记载。按书中描述,该镜子可以照出人体内脏,如果用来治病是一件非常实用的工具。但秦始皇得到镜子后却不发挥它看病的功能,而是让宫女照镜,凡是“胆张心动”者会被杀掉。《西京杂记》是汉代刘歆所著,他的思想已经很超前,那时候就有“X光检测身体”的想法。以上关于镜子的传说,基本上出自古代文人的小说作品,属于虚构的产物。但就是这些虚构的东西,让中国人对镜子产生了神秘感和畏惧感。
一直以来,很多地方的人在家具摆设方面都会有一些忌讳,其中镜子不能对着床这一条几乎全国都通用。我认为其中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点是由于人的心理暗示,床是极其隐私的地方,镜子对着床睡觉会感觉有一双眼睛盯着自己,让人不自在;第二点就是自古以来的各种传说,让我们对镜子萌生了畏惧感。博物馆里的古铜镜为什么只展示背面?当有人发现博物馆里的铜镜只展示背面时,就会联想到那些神奇的镜子,认为古墓里出土的镜子也具有神奇的功能,所以不能把正面展示出来,我认为这些都是没有根据的。
古墓出土的每一面铜镜都具有历史价值,镜子背后会有一段历史,一段故事,这些历史信息通常就记录在镜子的背面。大家可以看下面几款古铜镜:
绍明镜在汉代非常流行,背面的内圈纹了十二道弧纹,外圈则刻有“内清以昭明,光日月”的字样。
四乳禽兽镜流行于东汉中晚期,一般以乳钉作为分界点,将整块圆形铜镜的背面分成四个区域。乳钉之间的空隔处会以浮雕的形式绘出各种造型,有些是神兽,有些是动物,目前出土的四兽镜中有一龙三虎的,也有四只蝙蝠的,还有像上图的四种神兽造型。
我们都知道唐朝是一个经济和外贸都非常发达的朝代,因此唐朝的文物都会透露出一种富贵典雅的气息。四花四鹊镜以四根花枝为分界线,中间雕上喜鹊和蝴蝶,是盛唐时期的产物。
因此,我们从铜镜的背面可以看到很多关于这面镜子的信息,从而了解那个朝代的文化和风俗。如果博物馆将铜镜的正面都展示出来,大家会看到什么呢?如下图:
这就是古墓出土的铜镜正面,经过千百年的氧化,铜镜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光泽,看上去就像一块生锈的铁疙瘩。这样的镜面展示出来,大家会觉得好看吗?其实铜镜的正面就是一块打磨光滑的铜板,照起来的效果远不如现代的玻璃镜子。
上图就是没有氧化层的铜镜,用这样的镜子根本照不出我们的肤色,甚至想要对着这面镜子挤痘痘都有点困难。
结语镜子的历史起源非常早,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前,埃及就已经开始有了铜镜。
中国人照镜子,先后经历了“以水为镜”、“以铜为镜”和“以合金为镜”,因为后期的铜镜是在铜的基础上,添加了锡或银的合金,这样做出来的镜子会更加明亮,《考工记》中有记载:“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到了12世纪左右,玻璃镜子开始走进欧洲的历史舞台,并且工艺技术也不停地改进,一直到20世纪初,才形成了现代镜子制作的工艺技术。
综上所述,镜子就是人类生活中的工具,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神奇和恐怖。博物馆展出的文物需要体现其历史价值和信息,所以展示背面是最好的方式。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