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有色金属 正文

关于黄铜矿零点点的信息

4、矿床地质特征5、辉铜矿、黄铜矿和斑铜矿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在野外很容易被误会为黄金矿床地质特征(一)矿体特征矿区地表共圈出矿体90个?分布在斑岩体接触带即矽卡岩中的矿体约占75%?矿体形态以脉状和透镜状为主,矿体的产状与控制其产出的侵入接触带和断裂破碎带的产状一致;图4-4喇嘛苏铜锌矿床30号勘探线剖面图1.18号矿体该矿体位于矿...

今天给各位分享黄铜矿零点点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您好,我看您回答说黄铜矿中cu是+1价,您可以给我解释一下么,或者找点相关资料给我,谢谢

黄铜矿:CuFeS2,实际的化合价是Cu+1,Fe+3,S-2.

而不是某年山东高考说的Fe+2.

证据:地理上讲,黄铜矿是Cu2S(老版本高中地理必修1);所以Cu是+1价。

用非氧化性强酸溶解黄铜矿,有Cu产生。说明+1价的Cu发生歧化,产生了Cu2+和Fe2+

矿物生成要在高温下生成,高温下+1Cu相当稳定的

离子的氧化性,在溶液中和在固相中差距的很大的。

按照复盐的书写规则,如果有几个电正性组分同时存在,就把电正性最弱者放在前面。所以Cu是+1才能比Fe+3弱

黄铜矿有什么特点

你好!

黄铜矿含量品位较高的,表面色彩鲜艳,感觉就是一块石头上粘着一层薄薄的金黄色金属一样,质感比普通石头好,和一块同体积的普通石头相比,黄铜矿的质量重一些。呵呵,家里有标本,我也不是学这个专业,具体说不上来了。

如有疑问,请追问。

黄铜矿的特点是什么呀??????????

黄铜矿,可以从它的颜色和条痕当中鉴别出来;它和黄铁矿相像,但是硬度不如黄铁矿,黄铁矿的硬度是6-6.5;它和金类似,但是硬度比金高,也比金脆,金的硬度是2.5-3;它和黄铁矿一样,在野外很容易被误会为黄金

矿床地质特征

(一)矿体特征

矿区地表共圈出矿体90个,分布在斑岩体接触带即矽卡岩中的矿体约占75%;在斑岩体内的约占25%。根据矿体相对集中分布特点,大致分为北、中、南3个矿群。北矿群有18个矿体(编号为1~18),矿体展布面积0.9km2;中矿群在矿区中部,有59个矿体(编号为19~77),展布面积0.55km2;南矿群在矿区最南部,有13个矿体(编号为78~90),展布面积0.04km2。

矿体形态以脉状和透镜状为主,也有不规则状和分支复合变化,特别是在钻孔中表现出分支(层)较多(图4-4)。矿体规模总的说来较小,其长度一般小于200m,个别矿体大于500m,矿体宽度均小于20m,且多数小于10m,各个矿体又由若干矿脉组成,单个矿脉的长度一般小于100m,个别可达200m,宽度为1~6m。根据钻孔资料,矿体延深一般在200~300m。矿体的产状与控制其产出的侵入接触带和断裂破碎带的产状一致。矿体中矿石的铜品位为0.30%~3.68%(王永新,1994),锌品位为0.67%~0.70%(张天齐等,1998)。矿区内代表性矿体(18,55和58号矿体)特征如下:

图4-4 喇嘛苏铜锌矿床30号勘探线剖面图

1.18号矿体

该矿体位于矿区北矿群西部,含矿主岩为矽卡岩,近矿围岩主要是透辉石石榴子石矽卡岩,其次是结晶灰岩。地层产状为330°∠48°。在毗邻矿体的南侧为一条长80m,宽5m的花岗闪长岩脉,岩脉产状350°∠60°,岩体与灰岩呈不整合接触,矿体位于岩体上盘围岩中。矿体形状呈不规则长条状,长70m,平均宽13.50m。地表矿体平均品位Cu为0.54%,最高样品为1.75%,Zn平均品位为0.65%,Ag为15.98×10-6。矿体受矽卡岩控制十分明显,矽卡岩为与花岗闪长斑岩有关的外矽卡岩,岩体内未有矿化。

2.58号矿体

该矿体位于矿区中矿群,含矿主岩主要为结晶灰岩和矽卡岩,地层产状为325°∠45°。矿体形状呈似梨状,长60m,宽3.7~23m,平均宽20m。矿体长轴方向近东西向,与地层产状夹角约20°。矿体倾向北,倾角40°~50°。矿体中有一组走向北北东,倾向北北西的断裂破碎带通过。矿石品位为0.71%~3.68%。矿体受结晶灰岩和矽卡岩控制十分明显,岩体中未见矿化,该矿体具有矽卡岩型矿化特征。

3.55号矿体

该矿体位于中矿群西部,含矿主岩为透辉石石榴子石矽卡岩和花岗闪长斑岩。矿体长约170m,宽1~18.70m,平均宽10m。花岗闪长斑岩与断层(或断层破碎带)直接接触,或者与地层呈不整合接触。矿体和岩体的产状与地层大致相同。矿石中Cu品位为0.55%,最高为2.70%,Zn品位平均为0.67%。鉴于在矽卡岩和侵入岩体中均发生了铜锌矿化,该矿体具有矽卡岩型矿化和斑岩型矿化特征。

(二)矿石特征

1.矿石物质组成

(1)金属矿物:矿石中原生金属矿物为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磁铁矿、方铅矿、硫铜钴矿、辉钼矿和白铁矿等,次生矿物有斑铜矿、褐铁矿、铜蓝、蓝铜矿、黑铜矿、褐铁矿和孔雀石等。

磁黄铁矿:是矿区内矽卡岩型矿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硫化物,颜色呈黄棕色和褐黄色,一般呈他形粒状、板状自形晶、细脉状、团块状、似层状产出(图版Ⅳ-3~6),主要产于石榴子石-透辉石矽卡岩带和透辉石矽卡岩带中。矿石中磁黄铁矿有单斜系和六方系两种类型。

黄铁矿:反光下呈黄白色,呈立方自形晶,在矿石中的含量仅次于磁黄铁矿。根据黄铁矿的成因和产出形态可分为8种类型:自形半自形晶黄铁矿、同心环状胶状黄铁矿、鲕状胶状黄铁矿、变余草莓状黄铁矿、胶状黄铁矿、重结晶粗粒黄铁矿、脉状黄铁矿和次生胶状黄铁矿(丁乾俊等,1990)。

黄铜矿:反光下呈黄色,黄铁矿均为他形粒状结构,呈浸染状和细脉状产出,有时呈立方体假像,有时交代石榴子石环带呈环带状产出。在闪锌矿中的黄铜矿呈乳滴状分布,构成乳滴状固溶体分离结构。

闪锌矿:反光下呈灰色,均质,内反射为砖红色。矿石中的闪锌矿为细粒、粗粒他形和浸染状产于矽卡岩类矿石中。闪锌矿常与磁铁矿共生,形成闪锌矿-磁铁矿集合体。在闪锌矿内常有乳滴状黄铜矿和磁黄铁矿,构成乳滴状和格子状固溶体分离结构。

磁铁矿:反光下呈灰褐色,是矿石中主要的金属矿物,一般呈他形碎屑状,定向分布。磁铁矿常常呈镶嵌状分布,磁铁矿与其他金属硫化物构成条带状构造。

(2)非金属矿物:矿石中非金属矿物主要是石榴子石、辉石、符山石、透闪石-阳起石、帘石类、硅灰石、方柱石、绿泥石、石英、方解石、钾长石、绢云母和粘土矿物等。

石榴子石:是矿石中最主要的矽卡岩矿物,一般呈褐色、棕褐色和黑棕色,有时为淡绿色。结晶程度差异大,从隐晶质—细粒—中粒—粗粒均有。石榴子石有2种类型:钙铝榴石和钙铁榴石。钙铝榴石镜下为无色,常见环带构造及异常非均质性;钙铁榴石镜下为无色—淡褐色,基本上不具有非均质性。一般情况下,靠近岩体的矽卡岩主要由钙铝榴石,逐渐远离岩体过渡为钙铁榴石。

辉石:颜色多为绿色、浅绿色和灰绿色,镜下为无色—绿色。早期形成的辉石多呈微细粒集合体,晚期形成的辉石粒度相对较粗,结晶程度由他形至半自形。辉石属于透辉石-钙铁辉石系列,主要由透辉石、次透辉石、铁次透辉石和钙铁辉石组成。

符山石:颜色多为浅褐色、浅黄绿色和绿色,细粒他形集合体,自形晶短柱状、长柱状、棒状和纤维状晶体,棒状和纤维状晶体常常呈放射状产出。早期形成的符山石为他形细粒集合体,经过进一步结晶变为自形晶短柱状和双锥状晶体,具有正延性;晚期形成的符山石,一般呈长柱状、棒状及纤维状,常呈放射状产出,这种符山石具有负延性,有较高的重折射率,一般不具异常干涉色。

透闪石-阳起石:颜色多为淡绿色或灰白色,呈纤维状集合体。透闪石含量一般为5%~15%,但在透闪石化强烈地段,透闪石含量可达85%~90%。

帘石类:包括黝帘石、斜黝帘石和绿帘石等。可分出早期和晚期2类帘石类。早期帘石类以黝帘石和斜黝帘石为主,呈细粒集合体,沿灰岩层理分布;晚期帘石类以斜黝帘石和绿帘石为主,呈细脉产出,切穿灰岩层理。

2.矿石结构构造

(1)矿石结构:矿石结构主要有他形粒状结构、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乳滴状结构、充填结构、压碎结构和交代结构等。

他形粒状结构:包括黄铜矿、磁黄铁矿、闪锌矿、部分黄铁矿呈他形晶。

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包括磁铁矿和黄铁矿,这种结构的黄铁矿和部分磁铁矿多为灰岩的成岩作用期形成的。

乳滴状结构:黄铜矿和少许黄铁矿在闪锌矿中呈乳滴状的有或无规律的分布。

充填结构:黄铜矿、磁黄铁矿在透辉石、石榴子石孔隙间呈填充状出现。

压碎结构:黄铁矿等矿物呈胶结物出现在压碎的矿石中。

交代结构:包括交代残余结构、交代网脉结构、交代假象结构和交代环边结构等。交代矿物有白铁矿交代磁黄铁矿、赤铁矿交代黄铁矿和磁铁矿、黄铜矿交代黄铁矿以及褐铁矿交代黄铁矿等。

矿石结构按成因可分为两大类型: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的立方体黄铁矿和碎屑状磁铁矿,同心状和胶状结构的黄铁矿,鲕状、胶状结构的黄铁矿,以及他形粒状结构的黄铜矿和闪锌矿,属于矽卡岩期成岩成矿作用时期的产物;他形粒状变晶结构、交代熔蚀结构、固溶体分离的乳滴状结构和填充结构属于热液期成矿作用(斑岩矿化)的产物。

(2)矿石构造:矿石构造以浸染状构造、脉状构造、团块状构造、胶状构造、块状构造和碎裂状构造等。

浸染状构造:包括稀疏浸染和稠密浸染,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等矿物呈星散状分布在矿石中。当上述金属硫化物在矿石中的含量达到10%时,就称为稀疏浸染构造;当金属硫化物在矿石中的含量达到35%以上时,称为稠密浸染构造。

脉状构造:可分为微细网脉状构造和细脉状构造,前者指黄铜矿、黄铁矿和闪锌矿的矿物集合体沿多方向贯入交代构成微细细脉,后者指含矿细脉沿一个方向的裂隙断续分布。

胶状构造:白铁矿沿磁黄铁矿裂隙交代形成的胶状构造环带。

矿石构造按成因也可分为两大类型:变余层状构造和条带构造属于矽卡岩期成岩成矿作用的产物;浸染状构造、块状构造和脉状构造等属于热液期成矿作用(斑岩矿化)的产物。

(3)矿化期次和成矿阶段:矿石的矿化期次可分为3期,即矽卡岩期、热液期(斑岩矿化期)和表生期。

矽卡岩矿化期:可分为早矽卡岩阶段和晚矽卡岩阶段2个成矿阶段。

早矽卡岩阶段:矿物共生组合主要为石榴子石、透辉石和钙铁辉石等,偶见符山石、硅灰石和方柱石等。石榴子石呈隐晶质、细粒、粗粒半自形状,分为钙铝榴石和钙铁榴石;透辉石-钙铁辉石,为微粒状、短柱状他形,介于中间还有次透辉石和铁次透辉石。符山石呈细粒他形集合体产出。

晚矽卡岩阶段:矿物组合主要为符山石、透辉石-阳起石、绿泥石和绿帘石等,叠加在矽卡岩早阶段形成的矽卡岩(石榴子石、透辉石和钙铁辉石等)之上,成为一种复杂的矽卡岩,如绿帘石、透辉石、石榴子石、矽卡岩。薄片中常见柱状绿帘石交代石榴子石,不规则状透闪石交代石榴子石、透辉石和硅灰石,方解石交代石榴子石、符山石和硅灰石。该阶段生成的金属矿物有他形粒状磁铁矿、黄铁矿、磁黄铁矿和黄铜矿,在光片中可见磁铁矿(他形粒状)包嵌早期黄铁矿,与黄铜矿共生,磁黄铁矿在透辉石中呈稀疏浸染状分布。

热液(斑岩矿化)期:热液以交代、充填方式改变矽卡岩矿物,并生成大量的金属硫化物、石英和方解石,可分为热液早阶段和热液晚阶段2个成矿阶段:

热液早阶段成矿热液以交代方式为主,石榴子石进一步被绿泥石、碳酸盐矿物和石英交代,透辉石被透闪石交代,石英、方解石等非金属矿物呈他形不规则状。形成的金属矿物主要为他形粒状黄铜矿、闪锌矿、磁黄铁矿和黄铁矿等,多呈星散状分布,偶见团块状产出。

热液晚阶段是热液期的主要成矿阶段,成矿热液以充填方式为主,石英、方解石沿裂隙充填,呈细脉状分布。形成的金属矿物主要为磁黄铁矿、黄铜矿、黄铁矿和闪锌矿等,多呈微细脉状分布,偶见团块状产出。

表生期:在地表和断裂破碎带中较为发育,矿石中的金属硫化物经次生风化淋滤后形成孔雀石、褐铁矿、铜蓝、白铅矿等矿物,矿石具薄膜状,不少地段为具土状构造的铁帽。

4.矿石矿化类型

根据含矿主岩特征及其成矿作用方式,矿区的矿石矿化类型主要分为矽卡岩型矿化和斑岩型矿化2种,前者发生早,后者发生晚。

(1)矽卡岩型矿化:是矿区内重要的矿化类型。矿化富集在含矿斑岩体接触带或捕虏体中,含矿主岩为矽卡岩或矽卡岩化灰岩。矿化与矽卡岩晚阶段的复杂矽卡岩化(“湿”矽卡岩化)关系密切,与透闪石化、阳起石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硅化和碳酸盐化等蚀变有关。矿石以富含磁铁矿为特征,黄铜矿呈浸染状或细脉状产出,局部见磁铁矿和闪锌矿团块。矿化程度不均,矿石中铜锌品位高低与各种热液脉体的叠加程度有关(图版Ⅴ-1~4)。

(2)斑岩型矿化:该类型矿化主要出现在斑岩体内及其内接触带中。矿化以密集发育各种石英细脉、石英方解石(钾长石)细脉和绿泥石(透闪石)石英细脉等含矿脉体为特征。金属矿物以黄铁矿和黄铜矿为主,其次为闪锌矿、磁黄铁矿和磁铁矿,局部为辉钼矿和方铅矿。金属矿物在矿化脉体中呈浸染状或斑点状分布。

(三)围岩蚀变

根据矿区内蚀变矿物类型、组合和空间分布特点,该矿床的围岩蚀变类型主要为角岩型蚀变、矽卡岩型蚀变和斑岩型蚀变(植起汉等,1992),后2类蚀变与铜锌矿化关系密切。

1.角岩型蚀变

矿区内分布最广的一种蚀变类型,包括钙硅角岩化和大理岩化。蚀变主要沿矿区内小斑岩体(脉)分布,主要蚀变矿物为透辉石、透闪石、石榴子石、硅灰石和大理石等。透辉石结晶粗大,均匀分布,局部形成透辉石角岩。石榴子石呈浅褐色—浅棕色,结晶也粗大,常在大理岩中单独产出。透闪石和硅灰石分布普遍,在整个强片理化灰岩或大理岩化灰岩中均匀产出。这种类型蚀变是岩浆侵位时热变质作用所致,与铜锌矿化无关。

2.矽卡岩型蚀变

矿区内分布较广的一种蚀变类型,主要的矽卡岩矿物为石榴子石、辉石、符山石、透辉石、绿帘石、透闪石、阳起石、硅灰石和绿泥石等,按蚀变矿物组合可分为简单矽卡岩化蚀变和复杂矽卡岩化蚀变。

(1)简单矽卡岩化蚀变:即无水矽卡岩化,主要为透辉石和石榴子石矽卡岩化。矿物结晶较好,石榴子石和透辉石大多呈条带状分布。石榴子石主要为钙铝榴石,结晶颗粒粗大,局部可发育成块状。透辉石也可发育成块状。这种类型蚀变常与大理岩化相伴生,分布范围广,不仅出现在斑岩体的内外接触带,而且在远离斑岩体的围岩中也可见到。蚀变强度从斑岩体内部往外部有逐渐减弱的趋势。在这种类型蚀变中可出现磁黄铁矿、辉钼矿和磁铁矿等金属矿物,但铜锌矿化强度不大。该类型蚀变是矿区内矽卡岩早阶段形成的。

(2)复杂矽卡岩化蚀变:复杂矽卡岩化蚀变也称为“湿”矽卡岩化,是在简单矽卡岩基础上叠加了符山石、透闪石、绿泥石和绿帘石等含水蚀变矿物和硫化物矿物,以及石英、碳酸盐矿物、钾长石和绢云母等热液蚀变矿物,叠加交代关系明显。这种蚀变主要分布于矿区中部斑岩体与围岩接触带及其附近的构造破碎带中,规模小,呈透镜状和脉状产出。在这种类型蚀变中可出现黄铜矿、闪锌矿、黄铁矿、磁黄铁矿、方铅矿和磁铁矿等金属矿物,与金属矿化特别是铜锌矿化关系密切。与简单矽卡岩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该类型蚀变是矿区内矽卡岩晚阶段形成的。

3.斑岩型蚀变

该类型蚀变主要发育于斑岩体内和斑岩体外接触带,蚀变主要为钾长石化、黑云母化、钠长石化、硅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伊利石化、水白云母化、绢云母化、绿帘石化。在矿区,该类型蚀变具有一定的分带性,由矿区中部向外部,蚀变变化规律为黑云母-钾长石化→石英-方解石(-钾长石)化→伊利石-水云母化;在水平方向上,由单个斑岩体的内部至外接触带,蚀变变化规律为黑云母-钾长石化→石英-方解石(-钾长石)化;在垂直方向上,根据钻孔资料,由上至下的蚀变变化规律为黑云母-钾长石化→(石英)-钾长石化→钠长石化。主要蚀变矿物类型特征如下:

(1)钾长石化:在矿区内较为发育的一种蚀变,有3种交代方式:

蚀变钾长石呈环边状、云雾状和火焰状交代斜长石斑晶,有时呈显微脉状交代,可能为岩浆粒间溶液自交代而成。

微粒状石英-钾长石集合体不仅交代斑岩体,而且在斑岩体的外接触带中也发育,可能属于热液早阶段交代的产物。

石英-方解石-钾长石细脉交代围岩,蚀变脉以石英-方解石为主,偶见绿泥石。在斑岩体的外接触带,这种蚀变脉中常常含金属硫化物,属于热液晚阶段交代的产物。

(2)黑云母化:只出现在含矿斑岩体中,热液黑云母呈细小鳞片状集合体交代斑岩体,蚀变黑云母呈显微似脉状或不规则团斑状交代基质,有时可见微脉切穿斜长石或暗色矿物斑晶。

(3)钠长石化:在青磐岩化岩石中见钠长石沿斜长石周边发育,呈钠化净化边,蚀变较强时可见新生细粒钠长石集合体交代基质。在钻孔ZK351中,强烈钠长石化已使原岩变为钠长石岩,钠长石含量高可达70%。

(4)硅化:在矿区比较普遍,但强度较小,主要呈细脉出现,如石英细脉、石英-方解石(-钾长石)细脉和石英-绿泥石细脉等。脉体中石英多呈他形粒状、镶嵌状、梳状和糖粒状产出。在石英-方解石(-钾长石)细脉或含绿泥石石英脉中,可见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金属硫化物呈浸染状分布。

(5)伊利石化、水白云母化:在矿区西北部小岩脉和构造裂隙中,可见原斑晶斜长石和暗色矿物被细小蠕虫状伊利石和席状、花瓣状、透镜状水白云母集合体交代,一般水白云母含量略多于伊利石,该类型蚀变岩中还常见浸染状黄铁矿。

(6)绢云母化:在矿区不发育,仅在斑岩体的斜长石斑晶中见到绢云母细片。

表4-4 喇嘛苏铜矿区岩石、矿石稀土元素组成

(7)青磐岩化:矿区内常见的一种蚀变,在保留原岩结构的斑岩体中,暗色矿物普遍出现不同程度的绿泥石化。在暗色矿物及其附近,可见到碳酸盐矿物、石英和金属硫化物等。碳酸盐矿物呈细脉状或斑点状产出。斜长石斑晶中有星散状云母类矿物及净化边,偶见云雾状钾长石交代。绿帘石化少见,偶见透闪石。在这类蚀变岩中有微量金属硫化物散布。

辉铜矿、黄铜矿和斑铜矿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辉铜矿

的主要成分是

Cu2S

,呈铅灰色;

斑铜矿

的主要成分为Cu5FeS4,呈暗铜红色,常与

黄铜矿

、辉铜矿共生,实际成分变动很大;黄铜矿主要成分为CuFeS2,呈黄铜的黄色,常与

黄铁矿

方铅矿

闪锌矿

、斑铜矿、辉铜矿、

方解石

、石英共生。

研究区铜矿找矿潜力区

一、Ⅰ号铜矿找矿潜力区

区内最重要的有色金属矿产,分布较为广泛。共有矿产地23处、成因类型有砂岩型、火山-热液型、层控碳酸盐岩型。其中后者仅见于哈拉墩铁铜金矿,主要为沉积砂岩类型特征简述如下:

(1)砂岩型

是区内最主要的铜矿成因类型,共有小型矿床2处、矿点及矿化点16处。容矿地层分别为阿克苏岩群(ChA)、未分二叠系(P)、克孜勒苏群(K1K)、乌恰群(N1W),其中以后两者中矿点分布广泛,含矿性较好、规模大,具有一定的工业意义。下面以产于各时代的典型矿床花园铜矿、索阔塔什萨依铜矿化点、索库塔什铜矿化点为例简述其特征。

1)乌恰县花园铜矿

位于乌恰县康苏镇南西约15km,有简易公路可通行。地理坐标:东经75°00'00″,北纬39°39'30″。

出露地层为乌恰群(N1W),其中灰白色钙质砂岩为含矿岩性,矿区内共有十多余含铜矿层,规模不等,长200~710m,宽2~20m,横向不稳定延伸;矿石有星散状、浸染状、细脉状构造。少量为团块状构造。矿石矿物主要为赤铜矿,并有少量辉铜矿,自然铜较为少见,次生矿物以孔雀石为主。脉石矿物有石英、方解石、绢云母、长石、黑云母、石膏等。铜品位一般为0.6%~1%,另外伴生有Pb(0.05%~1%)、Fe(5%~10%)及微量的Cr、Ni、V、Zn等。矿体受地层和岩性双重控制,与砂岩密切相关。经储量计算为小型矿床。

2)乌恰县索阔塔什萨依铜矿化点

位于乌恰县乌鲁克恰提乡北东6km处,交通尚且方便。地理坐标:东经74°24'02″,北纬39°53'12″。

出露地层为克孜勒苏群(K1K),其中灰白色厚—巨厚层状含砾岩屑石英砂岩为含矿岩性,共见有2层,厚50cm左右,横向上延伸达8km,略有变化;矿石主要呈星散状、团块状构造;矿石矿物主要为孔雀石,目估孔雀石含量20%左右,单样品铜品位4.89%。矿体受地层、岩性控制明显,为沉积砂岩型铜矿。

3)乌恰县恰尔阿尔恰铜矿化点

位于乌恰县康苏镇西反修煤矿西侧1km处的恰尔阿尔恰一带,有简易公路可通行。地理坐标:东经74°45'42″,北纬39°50'32″。

出露地层为阿克苏岩群(ChA),含矿岩性为其中的灰色变质石英砂岩,共见有1层,可见延伸1km左右,宽2~4m。矿石为致密块状构造或浸染状构造,矿石矿物成分主要为黄铜矿,粒径0.5~1mm,呈星散状不均匀分布,地表多数已转变为孔雀石,目估含量15%左右。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斜长石、绢云母等。单样品铜矿石品位2.19%。矿体受地层及岩性双重控制,找矿标志较为明显。

(2)火山-热液型

区内共有小型矿床1处,矿点及矿化点4处,均产出在石炭系乌鲁阿特组(C1k)火山岩系中,成矿与成岩同时或稍晚,其矿床特征基本相似。下以古鲁滚涅克沟含金铜矿为例叙述其特征。

古鲁滚涅克沟含金铜矿

位于乌恰县南西73km处的古鲁滚涅克大沟上游东侧,交通较为不便。地理坐标:东经74°30'07″,北纬39°18'33″。

出露地层为乌鲁阿特组(C1k),含矿围岩为石英霏细斑岩,局部产在石英脉中。矿区共见有7条矿脉,呈雁行排列,矿体为脉状、凸镜状,产状与地层基本一致。规模不等。延伸长10~250m,宽2.5~10m,沿走向变化大。围岩蚀变极为发育,有绿泥石化、绿帘石化、褐铁矿化;矿石为致密块状构造或浸染状构造。矿石矿物为黄铜矿、黄铁矿,偶见斑铜矿;次生矿物有孔雀石、褐铁矿、铜蓝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绿泥石及少量的方解石和绿帘石。铜品位偏低,最高1.73%,最低0.06%;金(为单样品)含量1.11×10-6,伴生有益元素Au、Ag、Co、Pb、Zn、Sn、Mo等。前人储量计算归属为小型矿床。

二、Ⅱ号铜矿找矿潜力区

分布较为广泛,区内共有矿产地11处,其中有5处为铁铜或铜铅共生矿床。按成因分类主要有层控型、火山岩型、热液型等。其中以层控型分布较广,具有重要工业意义。

(1)层控型

区内该类型矿床按含矿地层时代的差异可分为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及燕山期。

1)加里东期

集中分布在布伦口—木吉一带,计有沙子沟铜矿、切列克其铁铜矿、卡拉玛铁铜矿以及北邻区的哈拉墩铜铁矿,这几个矿区前人均作过普查工作,其特征基本一致,下面以沙子沟铜矿为例叙述。

沙子沟铜矿位于阿克陶县布伦口乡北西的卡拉玛一带,中心地理坐标:东经74°49'00″,北纬38°30'40″。

矿区出露地层为温泉沟群(S1W),岩性为黑云母石英片岩及大理岩等。含矿建造为一套碳酸盐岩沉积,铜矿体和容矿碳酸盐岩主岩呈层状、透镜状产出在钙泥质片岩中,与围岩整合接触;容矿碳酸盐岩层一般厚度在30~100m,延伸长可达3000m,其主要由菱铁矿、镁菱铁矿、菱镁矿及铁白云石组成,可能为海底热液喷流沉积作用形成(据孙海田资料)。矿体多呈似层状、透镜状,规模不等,单个厚度1~7.7m,延长45~120m。横向上断续延伸,矿石类型有黄铜矿矿石、黄铜矿-黄铁矿组合矿石、黄铁矿矿石、菱铁矿矿石,以前二者为主,多为条带状构造、浸染状构造。矿石矿物成分主要以黄铜矿为主,少量黄铁矿和辉砷镍矿,微量自然金。据报道,矿石中还发现有微量毒砂、辉钴矿和斜方辉钴矿,地表局部有钴华。脉石矿物有菱铁矿、镁菱铁矿、铁白云石及少量石英。铜品位一般较高,平均2.09%~3.39%,伴生有Co、Ni、Sc、As、Au、Ag等,具有较好的综合利用价值。根据矿石结构、构造特征(铜矿化大都具后生成因特征),其矿源层的形成与成岩期一致,而富集成矿系华力西期岩体热液作用的结果。

2)华力西期

区内共有5处,集中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西缘的土根曼苏--阿克巴西麻扎尔一带,从北向南计有土根曼苏铜矿、阿尔巴列克铜铅矿、铁克列克铜铅矿、七美干萨依铜矿点、赛拉因铜矿化点等,按容矿岩性归属为砂岩型及层控碳酸盐岩型。赋矿地层为泥盆系中统至二叠系下统,下面以土根曼苏铜矿和阿尔巴列克铜铅矿为例叙述。

土根曼苏铜矿

位于阿克陶县奥依塔克镇土根曼苏一带(由于音译的差异,有的资料称特格里曼苏),前人对该矿床进行过普查工作。中心地理坐标:东经75°28'50″,北纬38°44'44″。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克孜勒陶组(D2kz),下部岩性为一套灰白、青灰及少量灰黑色厚层灰岩,偶夹红色砂岩及泥岩;上部为一套红色砂泥岩组合。其中矿体主要赋存于上部岩性段不同层位的砂岩中,呈似层状、透镜状,横向上断续延伸,与围岩整合接触。矿石一般呈网脉状、细脉状和浸染状构造,矿石矿物主要由硫化物和少量氧化物组成,硫化物主要为黄铜矿,次为辉铜矿、黝铜矿、斑铜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锌矿稀少。氧化物较少,有赤铜矿、磁铁矿,自然铜可见。次生矿物以孔雀石为主,次有铜蓝、蓝铜矿、褐铁矿、锰质氧化物等。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方解石次之,偶见重晶石。单矿体厚度1.65~10.54m不等,延伸长50~200m。铜平均品位0.6%~5%。除Cu外,还伴生有Ag、Pb.Zn、Mo等。1962年喀什地质大队所作普查工作求得矿床储量达到小型规模。

阿尔巴列克铜铅矿

位于阿克陶县克孜勒陶乡阿尔巴列克村东南数千米,先后有地质队伍作过普查工作,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76°19'20″,北纬38°10'00″。

出露地层为奇自拉夫组(D3qJx)及克里塔格组(C1kl),矿床呈透镜状产在二者之间,容矿岩性为克里塔格组浅灰黄色厚层白云质灰岩,围岩蚀变有白云岩化、硅化、方解石化、黄铁矿化和绿泥石化等,其中以白云岩化最为强烈。矿化带中铜铅矿体紧密共生,常常铅矿体在铜矿体的上盘。铜矿体呈透镜状,产状与地层一致,地表延长约250m,厚1~22m,矿石以浸染状、细网脉状构造为主,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黄铜矿,少量方铅矿。地表氧化较强,次生矿物有孔雀石、铜蓝、蓝铜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白云石、方解石和石英。铜品位变化较大,最高为9.908%,平均为1.52%。铅矿体位于铜矿体上盘,亦呈透镜状,地表延长约300m,厚2~15m,矿石呈块状、条带状、浸染状构造,主要矿石矿物为黄铁矿、方铅矿和少量闪锌矿,脉石矿物为白云石、方解石和石英等。铅品位变化不大,平均1.49%,向深部有变宽变富趋势。

3)燕山期

零星见于塔里木盆地西缘,仅见有同由路克铜矿点(K2E1Y),位于阿克陶县克孜勒陶乡同由路克一带,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76°15'12″,北纬38°31'50″。

赋矿地层为白垩系上统英吉莎群(K2E1Y),岩性为紫红色粉砂质页岩,中部夹有绿色薄层状钙质细粒长石砂岩(1m左右),孔雀石化就见于夹层中,呈浸染状不均匀分布,单样品Cu品位为0.41%。成矿期与成岩期一致。

(2)火山岩型

仅见于奥依塔克北一带的乌鲁阿特组(C1k)变质玄武岩中,所见矿点为吉安布拉克负矿点,位于阿克陶县奥依塔克镇北的吉安布拉克一带,中心地理坐标:东经75°25'00″,北纬38°58'00″。

赋矿地层为石炭系乌鲁阿特组(C1k),容矿围岩为灰绿色变质玄武岩,岩石为隐晶结构,块状构造或杏仁状构造。含矿岩石多具角砾状构造,矿化呈团块状或浸染状,地表表现为孔雀石化,未见原生露头,由于覆盖较多,规模不详,可见出露长度约500m。单样品品位为4.5%(Cu),系工作中首次发现。其成矿期与成岩基本一致,为石炭纪早期。

(3)热液型

区内共见有3处,分别为巴什克勒铜矿点、博多布拉克铜矿点、克其克客纳尔沟铜矿点。其具体特征如下。

1)巴什克勒铜矿点

位于阿克陶县布伦口乡南的巴什克勒一带,中心地理坐标:东经75°01'30″,北纬38°28'13″。

周围出露岩石为华力西期闪长岩,其西侧有近南北向断裂通过,岩石蚀变破碎强烈,大都呈碎斑岩产出,内部穿插较多石英脉,脉体产状60°∠46°,规模不等(5mm~10m),延伸长约40m左右,规模大的石英脉内见有灰绿色闪长质碎斑岩捕虏体,捕虏体呈似层状或条带状产状与石英脉一致。铜矿化见于捕虏体中,表现为孔雀石化,矿化带宽约3~5cm,矿石呈浸染状构造。另外,捕虏体边缘见晶形完好的黄铁矿晶体,单样品铜品位为1.23%。矿点总体规模较小。

2)博多布拉克铜矿点

位于阿克陶县木吉乡南西的博多布拉克一带,中心地理坐标:东经74°03'30″,北纬38°36'10″。

出露地层为志留系达坂沟群(S2-3D),其附近有断裂通过,岩石多碎裂岩化,铜矿化多见于碎裂岩化结晶灰岩中的石英脉中,表现为孔雀石化,伴生有褐铁矿化,矿石呈浸染状构造,矿石矿物组合为黄铜矿-褐铁矿-石英,采集3个样品Cu品位分别为0.10%,0.62%,4.51%。矿化极不均匀。

3)克其克客纳尔沟铜矿点

位于阿克陶县木吉乡克其客依纳尔沟,中心地理坐标:东经73°53'30″,北纬38°36'15″。

出露地层为哈拉米兰河群(C2P1H),岩性为变英安岩、变质砂岩、结晶灰岩等,矿化见于断裂破碎带中,带宽20~50m,走向300°左右,断裂为右行直滑性质,带内组成物质为碎裂岩、糜棱岩,反映多期活动特征。矿化表现为黄铜矿化,伴生有硅化、黄铁矿化,矿石呈浸染状构造,部分呈脉状。矿石矿物组合为黄铜矿-黄铁矿-石英,单样品Cu品位为0.41%。

三、Ⅲ号铜矿找矿潜力区

区内有铜矿产地8处,成因类型有热液型、矽卡岩型、沉积型,以热液型为主,构造控矿,地球化学异常拟合较好,分类叙述于下。

(1)热液型铜矿

成矿时代以华力西期和加里东期为主,少量喜马拉雅期。以阿孜拜勒迪铜矿点为例叙述于下。

阿孜拜勒迪铜矿点位于阿克陶县库斯拉甫西南约5km处,隶属阿克陶县库斯拉甫乡管辖,矿区坐标:东经76°16'19″,北纬37°51'46″。

矿区出露地层为奥陶系玛列兹肯群,岩性以灰绿色泥质板岩为主,已发现1条矿体,受北西西向断裂控制。矿体长180m,宽度1.5~14.5m。矿石矿物可见黄铜矿、孔雀石、蓝铜矿等。矿石品位:Cu0.12%~0.97%,Ag0.2%~2.8g/t,Au0.1~1.84g/t。

(2)矽卡岩型铜矿

区内矽卡岩型铜矿有2处,分别为塔尔铜矿点和干豆尔那汗达坂铜矿点,以塔尔铜矿点为例叙述于下。

塔尔铜矿位于库克西里克北东约23km处,隶属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库克西里克乡管辖。矿区坐标:东经76°01'00″,北纬37°54'00″。

矿区出露地层为石炭系,塔尔花岗岩体侵入于石炭系中。含矿岩石为矽卡岩化大理岩,矿化带长140m,宽5~7m。矿石矿物为黄铜矿、辉铜矿、黄铁矿。矿石品位Cu1.4%。

(3)沉积型铜矿

区内有2处,分别为库斯拉甫铜矿点(8)和卡兰乌依铜矿点(13),以卡兰乌依铜矿点为例叙述于下。

卡兰乌依铜矿点位于库斯拉甫南东约17km处,隶属阿克陶县库斯拉甫乡管辖。矿区坐标:东经76°26'12″,北纬37°51'37″。

矿区出露地层为上泥盆统奇自拉夫组,含矿岩石为夹于红色砂岩建造中的灰绿色长石砂岩。点上见三层含铜砂岩,下层厚5m,延伸280m,第二、三层厚度均为0.2m,长度50~80m。矿化沿走向不稳定,呈断续出现的透镜状和豆荚状。含矿岩石中可见斑状孔雀石、赤铜矿等。样品Cu含量0.13%~0.2%。

四、Ⅳ号铜矿找矿潜力区

区内有铜矿产地9处,西河休铜矿、苏玛兰铜矿,铜矿化受断裂带控制。

苏玛兰铜矿点规模较大,描述于下:

苏玛兰铜矿点位于叶城县乌夏巴什南东约41km处,隶属叶城县乌夏巴什乡管辖,矿区坐标:东经77°37'54″,北纬37°05'08″。矿区出露地层为古元古界埃连卡特群,岩性为绿色云母(石英)片岩和变石英砂岩,铜矿化受断裂带控制,呈近东西方向延伸,长约1km,最宽处300m,矿化不连续。矿化带内矿石矿物可见黄铜矿、次生矿物可见孔雀石,样品中Cu含量一般小于0.1%,最高含量1%。

关于黄铜矿零点点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