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有色金属 正文

黄铜矿的物理性质 铁矿和铜矿有什么区别

(1)硫化铜镍矿的矿物组成和选矿方法该类矿石中常见金属矿物有:铜镍矿石中铜主要以黄铜矿形态存在;而镍主要呈镍黄铁矿、针硫镍矿、紫硫镍铁矿等游离硫化镍形态存在。...

黄铜矿的物理性质,铁矿和铜矿有什么区别?

1、物理性质不同

铜矿为黄铜黄色,表面常有蓝、紫褐色的斑状锖色。绿黑色条痕。金属光泽,不透明、具导电性,硬度3~4,性脆。相对密度4.1~4.3。

铁矿为浅黄铜黄色 ,表面常具黄褐色锖色。条痕绿黑或褐黑。强金属光泽。不透明。解理、极不完全。硬度6~6.5。相对密度4.9~5.2。可具检波性。黄铁矿是半导体矿物,具导电性。在热的作用下,所捕获的电子易于流动,并有方向性,形成电子流,产生热电动势而具热电性。

2、成因不同

铜矿

分布较广,可在各种条件下形成。主要通过岩浆作用、接触交代作用、成矿热液作用而结晶形成。共生矿物有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斑铜矿、辉钼矿、磁黄铁矿、毒砂、辉钴矿、辉铜矿、铜蓝、硫砷铜矿等。非金属矿物有方解石、石英、长石。

不同的成矿作用产生不同的黄铜矿矿物组合。铜矿是难于细菌氧化的矿物。在铜硫化物中黄铜矿属于比较惰性。细菌氧化黄铜矿时,铜离子进入溶液。由于铜是一些酶的组成成分,因此微量铜元素对细菌生长是有利的。但是当进入溶液铜离子量大时,会造成毒害。

铁矿

是地壳中分布最广的硫化物。在岩浆岩中,铁矿呈细小浸染状,为岩浆期后热液作用的产物。接触交代矿床中,铁矿常与其它硫化物共生,形成于热液作用后期阶段。

在热液矿床中,黄铁矿与其它硫化物、氧化物、石英等共生;有时形成黄铁矿的巨大堆积。在沉积岩、煤系及沉积矿床中,黄铁矿呈团块、结核或透镜体产出。在变质岩中,黄铁矿往往是变质作用的新生产物。

3、特征不同

黄铜矿

可以从它的颜色和条痕当中鉴别出来;它和黄铁矿相像,但是硬度不如黄铁矿,黄铁矿的硬度是6-6.5;它和金类似,但是硬度比金高,也比金脆,金的硬度是2.5-3;它和黄铁矿一样,在野外很容易被误会为黄金,因此被称为愚人金(Fool's Gold);

黄铁矿

晶形完好,晶面有条纹,致密块状者与黄铜矿相似。但据其浅黄铜黄色,硬度大,及其具有导电性可与黄铜矿进行区别。性脆,受敲打时很容易破碎,破碎面是参差不齐的。

4、产地不同

黄铜矿

是分布最广的铜矿物,中国的主要产地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川滇地区、山西南部中条山地区、甘肃的河西走廊以及西藏高原等。其中以江西德兴、西藏玉龙等铜矿最著名。

世界其他主要产地有西班牙的里奥廷托,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克拉马祖、犹他州的宾厄姆、蒙大那州的比尤特,墨西哥的卡纳内阿,智利的丘基卡马塔等。

黄铁矿

世界著名产地有西班牙、捷克、斯洛伐克、美国和中国。我国黄铁矿的探明资源储量居世界前列,著名产地有广东英德和云浮、安徽马鞍山、甘肃白银厂等。

铜镍矿性质?

该类型矿石多为岩浆熔离型铜镍矿,其中含镍3%以上的富矿石可供直接冶炼;含镍小于3%的矿石,则需选矿处理。

则需选矿处理。

(1)硫化铜镍矿的矿物组成和选矿方法

该类矿石中常见金属矿物有:磁黄铁矿、镍黄铁矿和黄铜矿,此外还有磁铁矿、黄铁矿、钛铁矿、铬铁矿、墨铜矿、铜蓝、辉铜矿、斑铜矿以及铂族矿物等;脉石矿物有:橄榄石、辉石、斜长石、滑石、蛇纹石、绿泥石、阳起石和云母等,有时还有石英和碳酸盐等。

铜镍矿石中铜主要以黄铜矿形态存在;而镍主要呈镍黄铁矿、针硫镍矿、紫硫镍铁矿等游离硫化镍形态存在,有相当一部分镍以类质同像赋存于磁黄铁矿中,还有少量硅酸镍。

硫化铜镍矿石的选矿方法,最主要的是浮选,而磁选和重选通常为辅助选矿方法。

(2)主要镍矿物的可浮性及铜镍矿石的浮选特点

镍黄铁矿、针硫镍矿和含镍磁黄铁矿均可用丁基或戊基等高级黄药有效浮选。镍黄铁矿和针硫镍矿的可浮性介于黄铜矿与磁黄铁矿之间。镍黄铁矿在弱酸性、弱碱性或中性介质中均能获得较好浮选;针硫镍矿在弱酸性、中性或弱碱性介质中也可用丁基黄药较好浮选;含镍磁黄铁矿适于在酸性或弱酸性介质中浮选,但浮选速度较慢。

镍黄铁矿、针硫镍矿和含镍磁黄铁矿三者均可用石灰抑制,但其程度不同。磁黄铁矿较易抑制,而抑制镍黄铁矿和针硫镍矿则要求过量石灰。与磁黄铁矿和黄铁矿不同,其他碱不抑制镍黄铁矿和针硫镍矿。单独使用石灰分离镍黄铁矿和黄铜矿的效果不够好,通常需加少量氰化物来抑制镍黄铁矿。镍黄铁矿能较快地被空气中的氧所氧化,在其表面生成氢氧化铁膜,可浮性下降,磁黄铁矿比镍黄铁矿在空气中氧化更快。硫酸铜是镍黄铁矿,尤其是磁黄铁矿的活化剂。镍矿物被石灰(而不是被氧化物)抑制后,可用硫酸铜再活化。为了改善硫酸铜对镍矿物的活化,有时需预先添加少量硫化钠。

硅酸镍矿物目前尚不能用工业浮选法选出,因此,矿石中的硅酸镍含量的多少是影响镍回收率高低的重要因素。

基于铜镍矿石的性质,其浮选工艺具有下列特点:浮选流程较简单、浮选时间长、精选次数少、分散精选多点出精矿,尽早回收镍矿物;镍精矿品位一般为4~8%,高者可达13~15%。脱除磁黄铁矿以及滑石、绿泥石、阳起石、蛇纹石、云母等易浮脉石是改善镍精矿质量的关键;为强化镍矿物浮选,常采用混合捕收剂;为脱除磁黄铁矿常采用浮选和磁选联合流程。

(3)铜镍矿石的浮选流程

浮选硫化铜镍矿石时,常采用浮选硫化铜矿物的捕收剂和起泡剂。确定浮选流程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宁可使铜进入镍精矿,而尽可能避免镍进入铜精矿。因为铜精矿中的镍在冶炼过程中损失大,而镍精矿中的铜可以得到较完全的回收。铜镍矿石浮选具有下列四种基本流程:

(4)直接优先浮选或部分优先浮选流程

当矿石中含铜比含镍量高得多时,可采用这种流程,可把铜选成单独精矿。该流程的优点是,可直接获得含镍较低的铜精矿。

(5)混合浮选流程

用于选别含铜低于镍的矿石,所得铜镍混合精矿直接冶炼成高冰镍。

(6)从矿石中混合浮选铜镍,再从混合精矿中分选出含低镍的铜精藏和含铜镍精矿。该镍精矿经冶炼后,获得高冰镍,对高冰镍再进行浮选分离。

(7)混合-优先浮选并从混合浮选尾矿中再回收部分镍

当矿石中各种镍矿物的可浮性有很大差异时,铜镍混合浮选后,再从其尾矿中进一步回收可浮性差的含镍矿物。

(8)铜镍分离

铜是镍冶炼的有害杂质,而在铜镍矿石中铜品位又具有工业回收价值,因此铜镍分离技术是铜镍矿石选矿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铜镍分离技术分为铜镍混合精矿分离和高冰镍分离工艺两种。通常,铜镍矿物粒度较粗且彼此嵌布关系不甚紧密的矿石,多采用混合精矿分离方法;而对铜镍矿物粒度细且彼此嵌布十分致密的矿石,则多采用高冰镍分离工艺。

(9)铜镍混合精矿分离工艺

目前,该工艺最常用的分离方法为石灰-氰化物法和石灰-硫化钠法,有时采用矿浆加温措施会改善分离效果。此外,还有亚硫酸氢盐法等。

(10)高冰镍混合精矿分离工艺

该工艺比分离熔炼和水冶处理方法有更好的技术经济效果,故应用较广。

高冰镍的组成主要有硫化铜(Cu2S)和硫化镍(Ni3S2),其次是Cu-Ni合金,此外还有钴和铂族金属以及一些铁杂质。高冰镍的组成可在冶炼过程中人为的控制。含铁量和冷却速度是高冰镍浮选分离的两个主要因素,它们不仅影响高冰镍的物质组成,而且影响其晶体结构。

铁是高冰镍分离浮选的有害杂质,它可导致高冰镍的组成复杂化。当含铁量﹤1%时,会出现类似斑铜矿和镍黄铁矿的化合物,而不利于浮选,并影响钴的回收;当铁含量﹥4%时,不仅使高冰镍组成更为复杂,晶体结构也变得更细,而不利于浮选。生产经验表明,高冰镍中铁含量以控制在2~4%范围内为宜。

高冰镍的冷却速度对其分离也有很大影响。当其从800℃缓慢冷却至200℃时,铜和镍矿物的结晶粒度变粗,特别是当缓冷温度降至510~520℃时,硫化镍发生晶变,由-NiS2转变为a-Ni3S2,使溶于硫化镍中的硫化铜析出,从而有利于降低硫化镍矿中的含铜量。因此,保证高冰镍的缓冷速度,可以改善高冰镍浮选的分离效果。

氧化镍矿处理

氧化镍矿中的镍红土矿含铁高,含硅镁低,含镍为1~2%;而硅酸镍矿含铁低,含硅镁高,含镍为1.6~4.0%。目前,氧化镍矿的开发利用是以镍红土矿为主。由于氧化镍矿中的镍常以类质同象分散在脉石矿物中,且粒度很细,采用机械选矿方法直接处理,难以获得良好效果。矿石经焙烧处理改变矿物结构后,虽可取得较好技术指标,但费用较高,尚未用于工业生产。

目前,氧化镍矿处理多采用破碎、筛分等工序预先除去风化程度弱、含镍低的大块基岩矿块,富集比较低。

近年来,由于炼镍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镍消耗量的增加以及硫化镍富矿资源的不断减少,氧化镍矿的开发利用日益受到重视。氧化镍矿床一般埋藏较浅,适于露天大规模开采,亦可进行选择性开采。由于采矿成本较低,与硫化镍矿相比,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

氧化镍矿的冶炼富集方法,—可分为火法和湿法两大类。火法冶炼又可分为造锍熔炼、镍铁法和粒铁法。湿法冶炼又有还原焙烧—常压氨浸法、高压酸浸法等。

火法冶炼中的回转窑粒铣法,属于古老方法,其缺点是,流程复杂,粒铁含镍低,镍回收率低,不能回收钴;电炉熔炼的特点是镍回收率高,一部分钻进入镍铁,可在精炼过程中回收,该法适于处理硅镁镍矿。当其用于含铁高的红土矿时,铁的回收率较低,且电能消耗较大。

湿法冶炼中的常压氨浸法,具有钴回收率较低的缺点;而高压酸浸法适合于处理含硅酸镁低的氧化镍矿。

重晶石是怎样形成的?

重晶石系硫酸盐矿物。成分为BaSO4。自然界分布最广的含钡矿物。钡可被锶完全类质同象代替,形成天青石;被铅部分替代,形成北投石(因产自台湾北投温泉而得名)。正交(斜方)晶系,晶体常成厚板状。纯净的重晶石透明无色,一般为白色、浅黄色,玻璃光泽,解理面呈珍珠光泽。具3个方向的完全和中等解理,莫氏硬度3~3.5,比重4.5。主要形成于中低温热液条件下。

重晶石是以硫酸钡(BaSO4)为主要成分的非金属矿产品,产于低温热液矿脉中,如石英-重晶石脉、萤石-重晶石脉等,常与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辰砂等共生。

重晶石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它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溶于水和盐酸,无磁性和毒性,常呈厚板状或柱状晶体,多为致密块状或板状、粒状集合体。

硫化矿和氧化矿是如何定义的?

硫化矿和氧化矿是根据矿物的化学成分来定义的。硫化矿指的是含有硫化物离子(如FeS2、PbS等)的矿物,而氧化矿则指的是含有氧化物离子(如Fe2O3、Al2O3等)的矿物。这两种矿物在矿物的形成和处理过程中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反应。硫化矿通常具有良好的浮选性和磁性,也易受到生物细菌的侵蚀,可在高温下还原成金属;而氧化矿则对酸性和碱性条件都敏感,在提取和处理过程中需要不同的化学手段。总之,了解硫化矿和氧化矿的定义和特性,有助于科学地开采和利用这些矿物资源。

黄金是怎么炼出来的?

黄金是怎样提炼出来的:重砂法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找矿方法。远在公元前2000年就用以淘取砂金。因为它方法简便,经济而有效,因此迄今仍为一种重要的找矿方法。

不但可应用它寻找矿石、矿物物理化学性质相对稳定的砂矿和原生矿(如自然金、自然铂、黑钨矿、白钨矿、锡石、辰砂、矿铁矿、金红石、铬铁矿、钽铁矿、铌铁矿、绿柱石、锆石、独居石、磷钇矿等金属、贵金属和稀有、稀土金属矿产,及金刚石、刚玉、黄玉、磷灰石等非金属矿产),而且在原生矿床附近,还可用以寻找方铅矿、黄铜矿、辉钼矿和闪锌矿等硫化物矿床。

可通过对人工重砂矿物的研究划分地层,对比岩体,研究矿床成因和成矿元素赋存状态,了解区域成矿特点,进行矿产预测。在矿产普查、矿床勘探和矿床研究中都要应用,并能取得显著的效果。利用的是金子和其他矿物质之间密度的差别来淘取金子,实际上还会大量的使用水银也是因为两者之间密度存在差异。

在水里,金子会沉下去,而其他的矿物质轻微用力很容易被冲洗走,在水银中,金子会沉下去,而其他矿物质大都会浮起来,从而达到分离金子的目的。实际,金子在一些金矿(非金砂)中的提取是利用熔点的概念来提取的,不是所有的金子都是用水洗法得到的。

如何找铜矿?

一、铜矿地质概述

铜系典型的亲硫元素,在自然界中主要形成硫化物,只有在强氧化条件下形成氧化物,在还原条件下可形成自然铜。

目前,在地壳上已发现铜矿物和含铜矿物约计250多种,主要是硫化物及其类似的化合物和铜的氧化物、自然铜以及铜的硫酸盐、碳酸盐、硅酸盐类等矿物。其中,能够适合目前选冶条件可作为工业矿物原料的有16种:

自然元素:自然铜(含铜近100%),一般见于硫化矿床的氧化带。在陆相玄武岩的气孔或裂隙中常见到自然铜的产出,但能构成工业规模的自然铜矿床却极其罕见。不过,美国元古代变质的玄武质火山岩系中,却产有以自然铜为主的基韦诺超大型铜矿,成为了铜矿床的特例。在我国,湖南麻阳铜矿也是一个以自然铜为主的铜矿床,只是其类型为砂岩型,规模为中型。

自然銅-COPPER

铜的硫化物:黄铜矿(含铜34.6%,括号指铜含量,下同)斑铜矿(63.3%)辉铜矿(79.9%)铜蓝(66.5%)方黄铜矿(23.4%)黝铜矿(46.7%)砷黝铜矿(52.7%)硫砷铜矿(48.4%)。

但辉铜矿和斑铜矿可以是原生成矿作用的产物,亦可为氧化次生富集的产物。若为次生氧化作用的产物,则辉铜矿可为烟灰状,且多与孔雀石等矿物共生。

铜的氧化物:赤铜矿(88.8%)黑铜矿(79.9%);铜的硫酸盐、碳酸盐和硅酸盐矿物:孔雀石(57.5%)蓝铜矿(55.3%)硅孔雀石(36.2%)水胆矾(56.2%)氯铜矿(59.5%)。它们均为原生铜矿物或含铜高的岩石经氧化作用形成的。

目前选冶铜矿物的原料主要是黄铜矿、辉铜矿、斑铜矿、孔雀石等。按选冶技术条件,将铜矿石以氧化铜和硫化铜的比例划出三个自然类型。即硫化矿石,含氧化铜小于10%;氧化矿石,含氧化铜大于30%;混合矿石,含氧化铜10%--30%。

铜矿床的类型主要有:斑岩型铜矿、铜镍硫化物型铜矿、块状硫化物型铜矿、层状铜矿(火山岩型铜矿、砂、页、砾岩型铜矿、碳酸盐型铜矿)矽卡岩型铜矿和热液脉型铜矿。

二、找矿标志

1、氧化铜矿物。由于原生铜矿物、含铜高的蚀变岩石、古炼铜渣易于氧化,形成格外醒目的翠绿色孔雀石(俗称铜绿)天蓝色的蓝铜矿(俗称石青)赤红的赤铜矿、烟灰状的辉铜矿、靓蓝色的斑铜矿等,它们是很好的找铜矿标志。

2、特征植物。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牙刷草和云南开紫花具紫红茎的葡匐草,是很好的找铜矿植物。

3、蚀变组合。如青盘岩化-黄铁绢英岩化-泥化-钾化-硅化、红层(火山红层或砂页岩红层)中的退色化等都是很好的找铜标志。

3、火山机构、细碧-角斑质火山凝灰岩、喷流沉积岩(铁锰硅质岩、铁碧玉岩、层纹状硅质岩)红层中的浅色砂(砾)岩、矽卡岩、超基性岩、中-中酸性斑岩、迭层石硅质细腻白云岩、含炭的火山凝灰岩层等都是找铜的最好对象。

4、对于斑岩铜矿,一般它是大吨位低品位的矿床,一直是人们寻找的主要对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寻找斑岩铜矿一要看其是否具备露采条件,二要关注其是否具有次生富集带,三要看其是否伴生有较高的金、银、钼元素。如果不便露采又不具高品位的次生富集带,且金、银、钼含量低的话,则因其品位过低而成为呆矿,暂难为人们所利用,因其占用大量的勘查资金,可使矿业公司陷入困境。

5、铜元素的化探异常及其与钼、金、银、铅、锌、铁、锰等综合异常。

6、物探异常。激电(高极化)电阻率(低电阻)重力(高重力)可直接反映出铜矿体的存在,磁法异常可圈出火山机构、中-中酸性岩体接触带、超基性岩带来,重力低可圈出隐伏花岗质岩体。

7、注意成矿系列找矿。如上有铁矿下有铜矿(如铁帽常可指示找铜,磁铁矿床之下通常有铜矿床存在)。

8、注意综合找矿。铜矿床中往往可共生或伴生如下元素:铅、锌、钨、钼、锡、金、银、铁等。

※关于其他找斑铜矿

一、斑岩铜矿

是目前世界铜矿中最重要的矿床类型。其特点是:规模大、埋藏浅、品位低一硫化矿石为主,易采易选,金属回收率高。因而成为备受重视的重要的铜矿资源。在我国斑岩铜矿储量居第一。

与斑岩铜矿成矿作用有关的主要是陆相火山作用和侵入作用。有关的侵入岩主要是属钙碱性系列的中—酸性浅成和超浅成相岩石。如石英二长斑岩。石英闪长斑岩等。围岩蚀变具分带性。由外向内为青盘岩化带、泥化带、绢英岩化带(有人称千枚岩化带),中心为钾长石化带。铜矿化主要是在绢英岩化带和钾长石化带。矿体主要产于侵入体的内外接触带中。矿体常受侵入体的形态和产状以及环带状裂隙等所控制。铜矿化以细脉侵染状矿石为特征。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铜矿、斑铜矿、黄铁矿、辉钼矿等。矿石品位较低,一般为0.4—0.8%,高者达1%以上,但次生富集带可达1—2%。伴生元素有金和钼等。斑岩铜矿模式有:石英—二长石模式、闪长岩模式、正长岩模式。

找矿标志:1.寻找母岩和围岩:花岗闪长斑岩、钠长斑岩、二长斑岩是重要的成矿母岩。千枚岩、片岩、中酸性侵入岩和火山岩是重要的成矿围岩。

2.在斑岩铜矿床中黄铁矿化广泛。同时在表生作用下黄铁矿等硫化物在地表易形成“火烧皮”褐铁矿薄膜,而局部又使岩石退色,在褐色地段注意寻找次生富集带。

3.斑岩铜矿蚀变带规模大、强度高、分带好(一般中心为黑云母、钾长石或石英钾长石等,向外为绢云母、钾长石、石英带,再外为粘土、石英带,再往外为粘土、石灰带)面状蚀变常伴有大规模矿床。

4、含铜斑岩体是直接找矿标志。

5、土壤地球化学异常是寻找斑岩铜矿的有效标志。

二、矽卡岩型铜矿

这类矿床主要产于中酸性的中小型侵入杂岩体与碳酸盐类岩石的接触带中,矿化富集于侵入体形成时岩浆流动的前缘区内,主要沿断裂分布。根据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的情况,与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类侵入体有关的矽卡岩矿床,则多是锡、钨与铜共生。

矿石中铜矿物主要为黄铜矿,有时含斑铜矿和黝铜矿。共生的矿物有磁铁矿、磁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等。矿石构造为侵染状和块状。矿床规模大、中、小均有。

找矿标志:

1、与矽卡岩铜矿床有成因联系的矽卡岩的存在为本类矿床的直接标志。

2、侵入岩:斑状花岗岩、花岗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岩、石英闪长岩、闪长岩和闪长玢岩等。

3、围岩:以碳酸盐岩石为主。如石灰岩、大理岩、白云质灰岩、泥灰岩、薄层灰岩、含有机质灰岩、燧是条带灰岩。由于含杂质化学性质活泼性脆易碎,形成空隙,最有利于铜矿的形成。

4、矽卡岩及蚀变标志

(1)钙质矽卡岩,系交代灰岩而成。典型矿物有:石榴石(钙铝榴石、钙铁榴石)透辉石—钙铁辉石。(2)镁质矽卡岩系交代白云岩石而成。典型矿物有镁橄榄石、尖晶石、金云母、硅镁石等。(3)硅质矽卡岩系交代硅酸盐岩石而成。最主要的是矿物方柱石。其他与钙质矽卡岩典型矿物无多大差别。致密块状矽卡岩一般矿化不好。当生成多含水的矿物时,如金云母、透闪石、阳起石、黑云母、绿泥石、蛇纹石等。矿化常比较好。

5、物化探异常也是良好的标志。

6、构造标志:

(1)侵入岩体与围岩呈“整合”接触,即接触带不论是在平面上、或者剖面上都大致平行于围岩层面,形态简单平直。矿化一般不好,即侵入体在下围岩在上呈平行接触。

(2)侵入体与围岩呈“不整合”接触,即接触带不论是在平面上、或者剖面上都呈斜交,甚至横切围岩层面,特别是倾入体与围岩垂直接触部位最有利成矿。

(3)倾入体与围岩呈“超伏”,即倾入体在上,围岩在下。岩体呈岩舌穿插于围岩中或呈蘑菇状倾入体。在岩舌或蘑菇顶的下盘接触带最有利于成矿。

(4)倾入体呈树枝状穿插围岩,接触带十分复杂,树枝状岩体的端部和分叉部位矿化最好。

(5)围岩在倾入体中呈捕虜体,捕虜体的接触带对成矿十分有利,有时整个捕虜体可全部被矿化。

(6)接触带附近围岩的层间破碎带,常常是成矿的良好空间,而且矿化成规则较大的似层状、板状矿体。

三、火山岩黄铁矿型铜矿床

我国以白银厂铜矿为代表,这类矿床与火山热液和火上沉积作用密切。有关的火山系列为:(1)细碧角斑岩系(2)角斑岩系(3)安山—流纹岩的钙碱性系列(4)蛇绿岩套的铁镁质岩石系列。矿体多为层状、似层状、透镜状、矿体规模一般较大,矿石构造除块状外,还有侵染装及网脉状。条带状。矿石主要成分为黄铁矿、其次为黄铜矿、再次为闪锌矿、方铅矿等。脉石矿物有石英、方解石、绿泥石、重晶石、石膏等。

四、脉状铜矿床

主要为中温或中低温热液成因的,脉状铜矿床,产于各种围岩中。特别是产于中性和弱酸性火山岩或浅成侵入体中。围岩蚀变有青盘岩化、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明矾石化、高岭土化。矿脉带受断裂构造或火山作用的环状裂隙或放射性裂隙所控制。有的沿断裂破碎带形成延长较远的网脉带,并有侵染状矿石。矿石类型较多,主要为铜—石英—碳酸盐—中重晶石脉,铜—菱锰矿—黄铁矿—石英脉,其次为砷—铜—石英脉。有部分锡石—硫化物矿脉,钨和锡—石英脉以及金—石英脉中也可有工业价值的铜。

找矿标志:主要是在中性和弱酸性火山岩或超浅成侵入体中寻找矿化石英脉。

五、火山岩型铜矿床

这里所指的火山岩铜矿床,是由火山喷发提供铜质,且产生与火山筒火山岩及或杀碎屑中的铜矿床。在我国这类矿床主要产于酸性细碧—角斑岩系和中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系中。含矿岩石为石英角斑凝灰岩、角斑凝灰岩、细碧岩、安山岩、粗安岩及绿色片岩等。

主要找矿标志:(1)在火山岩分布广泛的地区。要着重寻找古火山喷发口。(2)注意侵入体和火山喷发残留物(集块岩、凝灰角砾岩等),在火口内的分布情况。二者的边部往往是成矿的地段。贯入在火山口内的岩脉与火口边交叉后,其两侧也是成矿的有利部位。(3)注意寻找火山活动和爆破作用形成的破碎带。

这种破碎带呈不规则的圆形,椭圆形或扁豆形的凹陶区。如有蚀变和矿化现象深部即可能有矿床存在。

六、沉积型铜矿床

也称层状铜矿床。矿体主要有含铜砂岩,含铜页岩和含铜碳酸盐矿床。层状铜矿的重要性,目前在世界上仅次于斑岩铜矿。可分为单个亚类:(1)前寒武系(大多为元古代)地槽相沉积岩系中的层状铜矿(2)寒武系后海相岩层中的层状铜矿。(3)陆相红色岩层中的铜矿。这三类的共同特点是含铜岩系主要是在潮湿与干燥气候转换的情况下形成。,往往产于红色岩系中的浅色岩层中,含矿岩层多半在还原环境下形成。颜色为暗灰、灰黑、绿灰等色。其中常含有不少炭质,有机质,以及星散状黄铁矿,绿泥石和碳酸盐的胶结物质。矿体呈层状,似层状或扁至状。矿层厚自十几厘米至机密以上,含铜层位常有一至数层,个别达十几层至几十层。矿物比较简单常见是矿石矿物是:辉钼矿、斑铜矿。其次是黄铜矿及自然铜等,次生矿物有孔雀石、蓝铜矿等。矿石一般品位较富,含铜可达1—3%,一部分层状铜矿的铜质来源。可能与火山作用有关。其代表矿床有云南省北部产于元古界落雪组炭灰岩与因民组紫色岩层的层间破碎带中。矿体呈层状及扁豆状。可分为三个层,矿带延长20公里,延深超过1000米,厚5—15米。矿石具马尾系构造及密集细点状、斑点状。矿物组合为辉钼矿、斑铜矿、化工桶矿的连晶。矿石品位中等至贫矿,储量较大。矿床成因过去曾认为沉积变质成因的层控矿床。还有一个砂岩铜矿床,位于云南中部,六苴含铜砂岩铜矿。含矿层位位于白垩系上统马头上组下部砂砾岩段的六苴下亚段中。含矿岩石以紫红色,浅灰色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其次为含砾砂岩、砾岩、粉砂岩和泥岩。一直已知有八个矿体住矿体呈层状,长达1700米以上,宽数百米,最厚38米。研究表明铜矿是在氧化还原交替情况下形成的。矿石矿物以辉钼矿为主,次为斑铜矿、黄铜矿等。均呈细粒状均匀侵染与砂岩的胶结物中。从紫色层指浅色层分布:赤铁矿—自然铜带、辉铜矿—赤铁矿带、斑铜矿—黄铜带、黄铁矿带。铜品位相应地以1.5%以上递减到小于0.5%,矿石中伴生元素主要为银。矿床成因为陆相沉积铜矿床。

※关于找斑铜矿

铜矿为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缺口最大的金属之一。我们认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根本解决铜的紧缺问题必须也只能是立足国内。

1 斑岩型铜矿是当前重要的找矿类型之一

众多矿床学家在研究世界铜矿找矿现状,认为斑岩型铜矿是当前最重要的铜矿类型,具有规模大,采选条件好,生产成本低三个特点。从国外统计的铜矿储量大于500万吨以上的49个铜矿床,斑岩铜矿有26个,占53%。世界上著名的三大斑岩铜矿巨型成矿带都延伸到我国境内,古亚洲斑岩铜矿成矿带,西起乌兹别克,经巴尔哈什湖地区进入我国新疆北部,蒙古和黑龙江至苏联远东地区。环太平洋斑岩铜矿成矿带分东西两个成矿带,东成矿带主要分布南、北美洲的西海岸;西成矿带,在亚洲大陆东部和沿海,又可分为内、外两个成矿带:内带属岛弧带,北起堪察加经日本、台湾、菲律宾、加里曼丹、西伊里安、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至澳大利亚东海岸,外带北自俄罗斯楚科奇半岛延至中国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至赣东北。地中海(或特提斯—喜马拉雅)斑岩铜矿成矿带,西起西班牙,经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西部,延至我国青海、西藏,再向南东方向伸入缅甸境内。

基于上述理由,70年代掀起了全国“斑岩铜矿”的找矿热潮,从而发现了西藏玉龙、马拉松多、多霞松多,内蒙乌努克吐山等一批大型—特大型斑岩铜矿床,江西德兴铜厂、富家坞、朱砂红,黑龙江多宝山进一步研究和重新勘探,大幅度地增加了铜矿储量,扩大了矿床远景。应该说找矿研究的效果是显著的,成绩是巨大的。

80年代后,世界斑岩型铜矿的找矿仍有不断发现,如智利埃斯康迪达(Escondida)印度马兰杰坎德(Malanjkhand)菲律宾勒班陀(Lepanto)“远东南”(FSE)特大型—大型斑岩铜矿床和富金铜矿床。我国的斑岩型铜矿找矿虽有所进展,如长江中下游某些矽卡岩铜矿床中伴有斑岩型铜矿化,构成多位一体矿床,或成矿系列。但总的说来,没有发现规模大、条件好的可供建设的斑岩铜矿床。就是原已勘查的一些大型斑岩型铜矿也尚未计划上马,究其根本的原因是我国的斑岩铜矿品位低。例如江西德兴铜厂铜平均品位0.454%,富家坞含铜平均品位0.501%;朱砂红铜平均品位0.423%;黑龙江多宝山铜矿铜平均品位为0.47%;内蒙乌奴克吐山铜矿铜平均品位0.46%;西藏玉龙铜矿铜品位0.543%~4.22%;马拉松多铜矿铜平均品位0.36%;多霞松多铜矿铜平均品位0.36%。此外,不少的斑岩型铜矿床由于气候、地形等条件差,尚难利用。

2斑岩型铜矿的富矿

综上可知,斑岩型铜矿的开发程度受其矿床质量制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斑岩铜矿床有否富矿存在具有重要意义,是决定能否建设上马的关键。

(1)就斑岩铜矿成矿带的一些大型—特大型斑岩铜矿床,在矿体形成后,常形成较厚大的氧化带,构成一定厚度和规模的铜矿次生富集带(见表)。矿床氧化带一般较发育,尤其次生富集带厚度大,铜品位一般较高1%~2%,且都为矿山首产的地段。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