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梗大全 正文

相声里张就是是什么梗

怎么评价相声演员高峰和栾云平演绎的传统相声段子?实际应该是姜昆反复强调相声分高雅的和三俗的,说郭德纲小剧场相声是快餐,所谓的主流相声说明白点就是在国家体制内的相声表演艺术家们的统称,所以他们的眼睛里郭德纲就成了非主流相声演员的代表!...

相声里张就是是什么梗,怎么评价相声演员高峰和栾云平演绎的传统相声段子?

我是文开石,我有些个人看法。

单说表演传统相声,也就是所谓的老活儿,一般有两种情况:

1、新人混脸熟,增长舞台经验。

大场子小园子,人气经验都还不足的新演员,表演老活儿,能顺顺当当说下来就好,只要不出错就行。一般都是开场。

2、老人说老活儿,见功力。

什么叫表演功力,老活儿老包袱照样能出彩,还有效果,看的就是功力。

现在能在大场子攒底、倒二位置,还敢说老活儿的,也就班主大爷、岳云鹏孙越、高峰栾云平三对,二爷、少爷等几对都不敢轻易这么玩。

回来说说高老板栾老板的老活儿。

一对直接奔着老艺术家级别去的。

基本功扎实,火候尺寸绝对到位。

其实高老板给我的印象直接让我想起一个人,少马爷马志明。

他俩给我一个感觉,优点就是扎实,缺点就是死纲死口。怎么学的怎么说,多少年几乎一点不改。

如何评价这样的特点:

说实话,一门心思这么玩想大红大紫火起来没戏,但是还是能有一堆死忠。

就想不管表演形式怎么发展变化,原汁原味的还是会有市场的。也会有人喜欢“正宗”的感觉。

如何评价这二位爷:

这二位从性格上就没奔着台柱子、名角儿的位置去。真的是性格使然。

一位总教习一位大总管。这俩位置可不是能捧出来的,也不是随便能培养出来的。

可是说,对于德云社,对于郭老板,最重要的人一是于大爷,再往下就是这二位。

用句老话说,真正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

主流相声界人多为啥自称弱势群体?

相声就是相声,是一门传统艺术形式,不知道谁在什么时候分出来主流相声和非主流相声,实际应该是姜昆反复强调相声分高雅的和三俗的,说郭德纲小剧场相声是快餐,他的相声是金字塔的塔尖!所谓的主流相声说明白点就是在国家体制内的相声表演艺术家们的统称,因为不用为吃饱饭努力,天天学习,开会,讲演,收徒弟!拉帮结派,退休都有丰厚的退休金,所以他们的眼睛里郭德纲就成了非主流相声演员的代表!靠说相声能够发家致富让这一大帮子相声艺术家们情以何堪?脸面挂不住啊!所以郭德纲也就成了相声艺术家们眼里的不法之徒,天天打压,处处刁难!开会从不叫上郭德纲,他们也知道郭德纲也没有时间去开会!人家要演出赚钱养活一家老小!看看郭德纲相声市场在他的带领下全国各地出现了多少小剧场相声团队,依然成为了主流相声演员,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真的奉劝一句那些相声艺术家们也放下身段踏踏实实的说相声干实事,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

为什么说相声的高峰被人称为高老板?

同为相声演员,高峰被人称为高老板,却没有人称于谦为于老板,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下面我先介绍一下于谦和高峰。

于谦

于谦,1969年出生于北京,祖籍陕西蓝田县,毕业于北京市戏曲学校相声班,相声演员、影视演员、主持人。

1982年于谦考入北京市戏曲学校相声班,跟随相声演员王世臣、高凤山、赵世忠先生学习。

1985年于谦拜到石富宽先生门下,成为第八代相声演员,为“明”字辈。于谦先后在北京曲艺团和中铁文工团工作。

1992年于谦开始涉足影视剧,担任一些配角甚至是跑龙套的角色。

1995年于谦结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影视导演系大专班的进修学业,之后参与传记剧《马三立》的拍摄,饰演赵佩茹。

上世纪末随着相声的不景气,于谦把更多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电视剧、节目编导,有时也在几家电视台客串主持人。

2004年于谦正式加入德云社,成为郭德纲的固定搭档。于谦台风儒雅沉稳,反应敏捷,在舞台上充楞装傻,而又不留痕迹,让郭德纲的现挂发挥出最佳的喜剧效果。

高峰

高峰,1983年出生于天津,德云社相声演员、为相声第八代影视男演员,德云社总教习,毕业于天津农学院。高峰是德云社总教习,人称“高老板”、戏称“总尿鞋”,

2004年,高峰拜范振钰先生为师,成为第八代相声传人,为“明”字辈。2005年在郭德纲力邀下,高峰加盟德云社。

高峰是80后,比于谦小14岁,比郭德纲小10岁,但是他们三位在相声们,他们都是“明”字辈,所以他们都是师兄弟。

2006年郭德纲、于谦、高峰和李菁一起拜曲艺名家金文声先生为师,没错,成为西河门的弟子。金文声先生还分别赐四位爱徒艺名为“增”字辈的福、寿、禄、喜,从这个意义上讲,郭德纲叫郭增福,于谦叫于增寿,高峰叫高增喜,李菁叫李增禄。

在西河门,于谦、郭德纲、高峰也是同辈,更是亲师兄弟。高峰作为德云社的总教习,应该说是稳坐第三把交椅。

高峰的固定搭档是郭德纲的爱徒“栾怼怼”栾云平。高峰也经常和郭德纲、于谦合说群口相声。

郭德纲为什么称于谦为“谦哥”?

原因很简单:

1.于谦年龄比郭德纲大几岁,两个人又都是第八代相声演员,都属于“明”字辈。本身于谦就是师哥,所以郭德纲称于谦为哥哥那是名正言顺。

2.张文顺先生患病以后,郭德纲的搭档就成了一个问题。1997年郭德纲和于谦结识并于2000年组成临时搭档;2004年于谦正式加入德云社,成为郭德纲的固定搭档。两个人在一起摸爬滚打近20年,属于过命的交情,那感情是相当的好。

感情深厚才会称兄道弟,就好比普通的朋友到了酒桌上,三杯酒下肚,那是勾肩搭背,称兄道弟,哭天抹泪的,那会真的是比亲兄弟还亲。

3.最重要的是郭德纲称于谦为谦哥,他才能肆无忌惮地砸挂、占便宜。长兄如父,长嫂如母,小弟占哥哥的便宜那还不是理所应当?!于谦和郭德纲搭档这么多年,谦哥、谦嫂、谦哥的一家人都为中国相声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或者说是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郭德纲为什么称高峰为高老板?

老板这个称呼在演艺界那是了不起的称呼,那必须是绝对的“角”,真正的“腕”,或者是一个人能够养活一个团体的挺尖人物。像梅兰芳先生被人尊为“梅老板”,那绝对是举世公认。

高峰被郭德纲称为“高老板”原因也很简单:

1.高峰少年老成,基本功扎实,一身本领。相声说的是有滋有味,韵味十足,但是他的相声年轻人不是特别喜欢,所以一直都是不温不火。你听高峰的相声得品,得细品。郭德纲非常敬重高峰,所以称高峰为高老板。

2.高峰是德云社总教习,德云社招收的学生都要先经过高峰的调教,一大帮孩子都归高峰管理。郭德纲得给高峰扬名立万,震住一帮孩子们。郭德纲在舞台上提到高峰都是“高老板如何如何”,说的时间久了,孩子们印象就会特别深:德云班主郭德纲都这么敬重高峰,我们初来乍到可不敢放肆。

3.堵高峰的嘴,防止高峰占便宜。郭德纲说群口相声(三人相声)的时候,经常会拉上高峰。如果郭德纲称高峰为老弟,那他得吃多少亏啊?郭德纲是吃亏的人吗?所以郭德纲一本正经地称高老板,那就是为了堵高峰的嘴,我这么敬重你,你好意思占我便宜吗?

所以我们看郭德纲、于谦、高峰三人同台的时候,高峰和于谦一样都是吃亏的人设。高峰大不了和于谦争个大太子什么的,反正是占不到便宜。

综上所述,郭德纲称高峰为高老板,称于谦为谦哥,原因都是一样的:

一是敬重。敬重两位的功力,敬重两位与世无争的人品。

二是人设。为了舞台效果,必须强化两个人的人设。

各位朋友们,我的回答你们认可吗?欢迎朋友们留言批评指正,谢谢。

有人说方清平不红是因为郭德纲从中作梗?

方清平不红应该与大众的审美,方清平作品质量,数量,方清平个人的人脉以及经营能力有关。如果真要说是郭德纲作梗导致的,虽然有挑拨方清平与郭德纲的关系之嫌,但郭德纲也应该偷笑。因为能左右娱乐圈的动向,那真的太抬高郭德纲了,郭德纲,还真的不具备那么大的能量。

郭德纲是相声界的杠把子,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娱乐圈都是郭德纲把持着,別说整个娱乐圈,就是相声界,郭德纲不还有着一个主流相声时刻想挟持他呢吗?不是时而有人会拿德云社的商演风格而攻讧他吗?他自己尝过被压制的滋味,哪里还会想着让他人重蹈他的覆辙?何况那人还是与他关系不错的方清平呢。更何况方清平火不火并不影响郭德纲的在相声界地位,更更何况方清平所活跃的北京电视台与郭德纲有着水火不容的过往!

方清平,曾经与郭德纲共事过很长时间,当时两个人是平等互助的关系,而且方清平的处境比郭德纲要好的多,如果他能火,应该在郭德纲有能力压制他之前就火了,哪里还容郭德纲千辛万苦的拚搏后再回过头来压制他呢?

方清平从13岁就开始学相声,并小有名气,20后来转为幕后,创作一些相声段子,十年后又转到台前,并曾经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现在也算是小有名气,但与那些知名演员来说,仍然不愠不火,这主要因为缺少一个帮他炒作包装的平台。

岳云鹏火了,张云雷火了,而比他们两个要有深度的方清平却没有火,因为岳张二人后面有一个强大的后台一一德云社,但方清平没有,他才华再高,如果没有人发现,没有人帮扶,就永远是明珠暗投。也许方请平以后会火,会大火,但这需要一个契机,也需要一个过程,但这个过程和契机不是郭德纲可以操作的。

相声界哪些搭档裂穴最令人惋惜?

三对:马志明谢天顺,赵伟洲杨少华,奇志大兵。

先说一下,相声界什么样的裂穴最让人惋惜?

很多人都提到牛群冯巩的裂穴最让人惋惜,但在笔者看来,他们俩一起走过了辉煌的十几年,可以说是荣誉等身,在整个上世纪九十年代几乎统治了春晚相声舞台,他们红火的时候连赵本山都是小弟,可以说他们俩已经达到了相声演员能达到的最高巅峰,了无遗憾。

此外,不得不说牛群冯巩在裂穴前就已经有了走下坡路的迹象,毕竟花无百日红,人总是会迎来走下坡路这一天的,所以他们的裂穴也正好把最好的作品留在了观众心里,这也算是不幸中的幸运。

因此像高英培范振钰组合的裂穴其实也不那么让人惋惜,毕竟他们分手的时候都已经快功成名就接近退休了。

从牛群冯巩这个案例出发,笔者认为,最让人惋惜的裂穴有两种情形,一是这对搭档远没有达到他们能达到的高度就提前分手了。二是两人分手之后很难再恢复到当初的高度,也就说裂穴直接造成双输。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裂穴的原因或者微不足道或者充满戏剧性,那就更增加了让人惋惜的程度。

以此为标准,笔者找出了三对最让人惋惜的裂穴搭档。

一、马志明、谢天顺

要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马志明,那时候的他可谓是多事之秋,师承问题折腾几年才搞定,搭档也是换了一个又一个,他先后和于世猷、赵伟洲、苏文茂还有杨少华都合作过,但没一个能长久的,直到谢天顺的到来,两人搭档一起度过了马志明的第一个艺术高峰期。

要说马志明和谢天顺的组合那真是天作之合,首先说就是门当户对,一位是马家相声传人,另一位是谢派单弦公子,谢天顺的祖父谢芮芝是李德钖代拉的师弟,马三立的外祖父是李德钖的师父,大哥马桂元又是李德钖的徒弟。

其次,马志明和谢天顺年纪相仿、艺术相当,都是曲艺世家熏陶出来的艺人,技艺纯熟。

再次,马志明云遮月嗓子,谢天顺调门清亮,两人相得益彰。马家相声喜欢一头沉,谢天顺还有些喜欢偷懒,这搭配上哪儿找去。

因此,马志明和谢天顺没几年就一起说了几段经典相声如《纠纷》《夜来麻将声》等,如果他们能继续搭档,无疑将是天津相声未来最佳代表的候选人。

可惜,随着天津曲艺团一次评级纠纷,谢天顺和马志明裂穴了,起因是谢天顺的评级比马志明低,这让他心里不平衡,提出不平级就不干了,最后领导方面没让步,谢天顺撂了挑子。

马志明在随后参加的相声大赛上只能临时找了个搭档,结果搭档一句话没接好“天津拖拉机厂”,直接导致马志明和天拖之间因为《纠纷》产生了“纠纷”。

虽然之后的马志明找到了黄族民,师徒俩的搭档还是非常出色,但无疑谢天顺是没有达到他应该能达到的高度,而且在相声的造诣上谢天顺还是要比大黄高一些。

到最后谢天顺为了儿子还要去发挥余热,还被徒孙调侃为“表子辈”的。从各方面来讲,他和马志明的裂穴无疑是一次让人惋惜的决定。

二、赵伟洲、杨少华

曾经,杨少华是一个“很难对付”的捧哏,他太活跃,用行话说叫喜欢洒狗血,这个特点很多逗哏都不喜欢,所以杨少华长期也没有合适的搭档,直到遇到相声鬼才赵伟洲。

赵伟洲根据杨少华的特点设计了新的作品,将杨少华喜欢洒狗血的缺点转化为优点,再结合他的形象气质设计了一种特有的“蔫哏”,两个人的代表作就是《枯木逢春》。

其实,如果从杨少华的角度看,赵伟洲也不是一位容易找搭档的主儿,他当过逗哏也当过捧哏,搭档也是老换,其中也有他风格比较奇葩的原因。赵伟洲的风格比较“狗”,一般的搭档不太容易接住他,直到遇到杨少华(当然还有闫月明),两人对着“狗”,那相声就精彩了。

除了一炮而红的《枯木逢春》之外,赵伟洲和杨少华还有《买汽车》《聘文书》等多个经典作品,按照他们当年的走势,很有希望成为相声界一对风格独特又名声大噪的组合。

可惜,杨少华为了捧儿子杨议和赵伟洲裂了穴,这让赵伟洲长时间里都有些耿耿于怀,他这一走对双方来说都是一个损失,杨少华虽然名气不减,但再也没有特别出色的作品问世,毕竟都是在捧杨议。而赵伟洲又走上了换搭档的路,直到遇到刘伟,虽然两人合作日久,但也难以达到当年和杨少华合作时的知名度和高度。

可惜了。

三、奇志、大兵

奇志大兵不光是搭档,奇志还是大兵的启蒙老师和师父,大兵从十几岁开始就跟着奇志学相声,两人又从一点一滴开始打拼,愣是在相声行业的角落湖南省打出了名气,走向了全国。

奇志大兵成名后曾一度被认为是牛群冯巩的接班人,毕竟他们的风格类似成名早期的牛群冯巩,讽刺辛辣,人物鲜明。他们的代表作很多,像《喜丧》这样的确实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在1999年春晚上,奇志大兵短短几分钟的亮相正式开启了他们走向全国的道路,彼时的牛群冯巩已经开始走向下坡路并濒临裂穴,如果顺利发展下去,奇志大兵真的有可能在春晚上接棒他们。

可惜,奇志大兵没几年就裂穴了,分开的原因据说是因为对艺术的风格理解不同,大兵不同意奇志的讽刺路线,希望专注于小人物方面。也有说法是奇志的风格太保守,大兵希望能够更邪一些。

不管是什么原因,两人裂穴之后几乎不怎么往来,奇志加入了侯耀文的阵营,大兵继续扎根湖南又和赵卫国一起登上过几次春晚,虽然作品还都可以,但明显已经达不到当年奇志大兵那个组合的高度了。

让人念念不忘的,一般都是美好的。而美好的逝去,都是让人惋惜的。

德云社舞台上的道具手帕是公用的吗?

那个叫手绢,相声表演常备道具,因为无论什么节目都可能用得上,所以都是放在舞台上公用的。

至于清洗那是一定的,尤其是一些特定表演之后,比如包头、撒面粉等,那就必须进行清洗或者换新。至于德云社是谁负责清洗工作,你得去找后勤部门问一下,以前据说是老板娘自己负责,现在阔气了肯定请了几百个佣人吧。

醒木,扇子,手绢,被称为相声舞台三神器,其实在所有曲艺行业,这三样道具都是标配。尤其是一些有大段说口的表演,比如西河大鼓书、京韵大鼓,部分京剧曲目,都用得着这三样道具。

相声表演中对于这三样道具使用频率最高,毕竟是语言表演,基本上都是说口,再加上相声演员本身行头简单,大褂或者西装衬衣都可以上,那么在做特定表演和进入某些角色的时候,就需要借助这三样道具提升效果。

折扇,折扇在最早的相声表演中,确实是一个散热的道具。早年间相声表演都靠肉嗓子嚷嚷,演员容易发热,尤其是在剧场内演出,当时可没有电风扇和空调之类。演员为了保持状态,只能找节骨眼扇两下,而且还不能让观众反感,否则茶壶什么的就飞上来了。

到了现代相声表演中,扇子就彻底成了表演道具,它可以是一支写状纸的笔(杨来武与小白菜),也可以是一把枪(西征梦),还可以当鼓槌(口吐莲花),也可以摊开当一封信或者武功秘籍来看(于东方不败)。

反正扇子可以根据演员的需要,用来假定不同的道具,但它唯独不能是扇子。比如扇热跟用来表现演员特别得意,这都是错误的用法。比如德云社演员张鹤伦就很爱在舞台扇扇子,表现轻浮跟得意等情绪,这其实是错误的示范。

醒木,又叫醒目、响木,是一块长方形的小硬木块。一般长约一寸,阔约半寸。上面抹边,共二十条边线,十个平面。放在桌上外露九个平面,所以也叫“九方”。

梨园行的醒木称为“如意”,相声跟评书艺人是同一块醒木,叫“止语”,意思是提醒观众安静,马上开始表演了。也有老艺人称之为“省悟”,就是教人学好与人向善的意思。郭德纲说醒木叫“穷摔”其实是一种自嘲,属于舞台段子。

醒木的使用有节骨眼,相声表演比较多见于单口相声,评书也一样,定场诗念完后摔一下,让观众闭嘴不要再搭茬。另外对口相声《黄鹤楼》里面,张飞出场“等候翼德张”这句词,也会摔一下醒木表现气势。

手绢,这算是相声舞台最常用,而且最实用的道具。既可以用来当化妆布包头,区分角色性别,比如《黄鹤楼》、《汾河湾》等。也可以用来裹一包面粉,最后制造底包袱效果,比如《武坠子》。

但手绢唯一不能在舞台上的用途,就是擦汗。很多观众都记得早年间郭德纲因为返场次数太多,经常在舞台上满身大汉~不对,大汗,所以用一条毛巾不停擦。其实那条,毛巾是郭德纲自己带上台的,不是放舞台上的手绢。相声用的手绢一般是丝绸的,不吸汗而且滑溜溜,用来擦汗只会让你的脸更油腻。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