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艺术家的代表作品,郭德纲岳云鹏这些新的相声艺人和马三立?
最大的区别在于,后二位都卖不出票去。
纵使马三爷再世、侯大师复生,单论买票谁也干不过大班主。
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使活的方式不一样。
现在的“传统相声”,说好听点是“老段新说”;
中性点叫做“商业化”;
不好听其实就是“歪着使”。
“歪着使”,也是商业化相声演员和老相声艺人之间最大的区别。
用大班主早期的相声举个例子:
一段儿《揭瓦》,表现的人物是“混不吝”;
使《黄鹤楼》,演出来还是一位“混不吝”;
到了《白事会》,照旧“混不吝”。
后两段儿偏离了原始的人物设定,没有按照正路子表演,这就叫做“歪着使”。
(话说不歪着使也不行,不然真卖不出票去。:)
上面说的带人物的节目,通通只能塑造一种形象的,其实就是“本色出演”。
您瞅瞅岳岳的节目是不是都带一个“贱”字?
虽说老百姓就喜欢他这种“贱兮兮”的感觉,并且能够增加演员的标志性,
但是在无形之中,却突出了人设的局限性。您再想表演个其他的性格的人物,老百姓就不认可。
所以大班主的电影卖不出票去,就是他说相声时候的人物性格给闹的。
别人看着他另外一个样子别扭,就是不愿意看,活该如此。
综上,“人设的局限性”再换一个说法就是,戏路只能单一、不能“演”戏。
其实相声也是“演”的,不是大班主节目里说的“相声就是拉家常”,那只是个别节目的噱头而已,当不得真。
您看马三爷的《黄鹤楼》和《白事会》表演的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物属性;
老侯大师的《夜行记》演的是一位愣头的小年轻,到《批三国》则变成了会点歪理的知识分子,那能是一个味儿?
这种“演”,才叫正着使。
我为什么一直说侯三爷使活儿的能耐大、境界高?
就因为怹会“演”。您看四段儿《糖醋活鱼》《口吐莲花》《歪唱数来宝》和《小眼看世界》。从正面的劳动模范、到小知识分子、到混不吝、再到小市民,人家都能来。让观众们找不到您固定的舞台人物形象,那叫能耐。所以我说年轻一代的相声演员当中,其实马军的本事最大,估摸着已经快赶上刘俊杰先生了。最后,总结一下。
您不愿意买票,又想区分哪段儿是商业化相声,哪段儿是传统相声。
只要瞅瞅,是不是“歪着使”就成了。
以上……为什么感觉知名度仅限于天津?
老一辈相声艺人,在知名度方面远不如眼下的相声明星,根本原因在于两点:
第一、对自我包装、营销炒作等宣传推广手段不重视,甚至抱着鄙视跟排斥的态度;第二、对于新兴的媒体传播工具不了解,无法正确应对网络舆论,甚至沦为网络媒体的攻击对象。天津相声名家基本上就是在圈内响蔓儿,一生都在小剧场表演,连上电视的机会都少。再加上很多老先生观念非常封闭,即使有一身能耐,也只能在一个小巷子里孤芳自赏。
刘文亨柳活再好,尹笑声刘文步佟守本黄铁良陈鸣志等小剧场效果再炸,南开国乐的新人们创作能力再强,他们不会利用主流媒体资源进行宣传,给自己贴金抹粉,他们就注定只能在小范围里传播。一旦出了这个圈子,他们就会面临血棒槌的灵魂拷问:
X德X拯救相声以前,你们都上哪儿去了~
XX纲说过,一个人活得够久,就成大师了~
废话少说,敢不敢商演卖票!!
马季先生说过:我认为金钱不是衡量演员价值的唯一标准,我们应该有更高的追求。(早知道那玩意儿是这种起子,他真该把这话一起写匾上。)
在天津学艺,在北京成名,这是过去相声界一个潜规则。但即便是媒体资源集中的北京相声圈,在宣传造势上也不同于现在这种流量至上的风气,而且推广渠道局限于电视媒体和广播等老旧渠道,在八九十年代相声黄金时期,马季姜昆冯巩等人作品和舞台状态都是巅峰,所以他们巅峰名气可以比肩最顶流的娱乐大咖。
但他们一旦遇到电视相声势微,自己作品后继乏力,很快就被大众遗忘。而随着网络媒体崛起,他们被别有用心之人将其立为靶子进行炮轰的时候,思想陈旧的他们也毫无招架之力,只能任由人泼脏水造谣。
这就是老一辈跟当下演员的最大区别,一个用作品立人,一个是用人设立自己。
而两者的受众区别,一个是相声爱好者,一个是追星粉。
相声演员像娱乐明星那么疯狂炒作,还真是互联网兴起之后的事儿,而且是以某人为成功典范,带动起来的一种新风气。
当然出于赚钱为终极考量,这种风气也没多大毛病,反正没有违法犯罪,不过就是人为树立行业矛盾,给自己立个白莲花人设,把所有同行当成靶子一通打,把那些糟烂事儿边角料拿出来各种姿势晒,或者就是用别人的家事给自己炒作,最终自己得到流量跟收益。
但这种缺德操作的代价,就是行业变得千疮百孔,以及后来者都效仿,以流量和经济收益为唯一追求。
这种操作,对于老老年的相声艺人来说,是非常不可理喻的。
老一代以电视为主要阵地的相声演员,他们一旦站到舞台上,所呈现的就只有作品。而提到同行,基本上都是一水的吹捧。偶尔有点批评意见,也都是婉转又婉转,就怕话说过了,容易引发行业分裂。
相声界一百多年来,那么多打架扯皮的典故,但有几个当事人自己跳出来承认,并且没完没了跟对方隔空开炮的?
张寿臣马三立、马三立侯宝林、侯宝林马季、马志明李伯祥都有各种江湖传闻,但你永远听不到当事人在舞台上骂街,说“XXX又嫉妒我了”“又是元气满满被同行迫害的新一天”。
马三立1988年在燕春楼卷了李洁尘,但都是半开玩笑半砸挂的味道,让你听不出多少火药味儿来。如果换成现在这种风气,马三立得专门开个专场骂街,把李老道被窝里的事儿都掏出来炒。
但马三立不可能这么做,那是宵小之辈爱干的下三路事儿,人家马老是泰斗,泰斗卷人都是艺术,够你咋么一辈子的滋味。
正因为老一辈的相声艺人普遍都有这种职业操守,不会踩着同行的脊梁骨给自己当梯子,所以他们留下的只有作品,以及荧幕上那些音容笑貌。
侯大师自己去世的时候,留下了一段砸挂,以及一段感人至深的遗言:亲爱的听众,尊敬的观众,侯宝林将去了,去世了,恕抱不周,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相声泰斗马三立临终遗言:在我过世后,请将我丧事从简办理,我不愿让各级组织再为我费心费神;同时我的朋友、学生和再传弟子也比较多,所以不搞遗体告别,不接受花篮、花圈、挽联,不接受钱物。我毕生只想把笑留给人民,而不能给大家添麻烦,给国家浪费钱财。
看看,这才像大师说的话。
所以名气这种东西,也是有含金量的。名气大不一定艺术就好,名气小也不一定就艺术差,更多的时候是成反比的。
郭德纲书里提到的相声前辈?
郭老师经常提到穷不怕张三路等老艺术家
武汉小品十大笑星?
武汉的笑星都是在表演中以武汉方言为主的本土家喻户晓的明星,有著名的湖北大鼓的表演艺术家张明智老师,还有相声演员何祚欢、赵卫国、李道南、陆鸣、田克兢等等,还有表演小品的阿星、麻园、蔡一等,现在短视频上也出现了几个说武汉话很搞笑的网红,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相声界的哪些人能称为艺术家?
少马爷
田立禾
李伯祥
师胜杰
魏文亮
我的标准是:
第一,传统底子好,有别人拿不起来的段子。少马爷的大保镖论拳,田立禾饽饽阵家庭论,李伯祥大戏魔,师胜杰杂学唱,魏文亮大审。
第二,能创编相声,针砭时弊。少马爷纠纷夜来麻将声,田立禾有困难找警察,李伯祥两面人白话蛋,师胜杰小裁缝好市长,魏文亮要条件二重唱。
第三,要有人物,有形象。少马爷丁文元,田立禾哭论里面的表演,李伯祥李大白话蛋,师胜杰淘气小青年的形象,魏文亮二姐。
第四,要有特长。少马爷京韵大鼓,田立禾说和演的功夫特别好代入感超强,李伯祥贯口第一,师胜杰评剧旦角到位,魏文亮学歌曲评剧都好、学天津大姑娘小媳妇到位。
李宏烨最新力作相声不疫而飞致敬抗疫前线?
一个月前,博士相声夫妇创作了相声《万事如“疫”》,不过仅仅是在自己的社交帐号上发布,从博士相声李宏烨的“严正声明”中不难看出,这部《万事如疫》被网友骂的不轻。时隔一月之后,博士夫妇又出力作《不“疫”而飞》,并且号称是《万事如“疫”》的续集。
先不论这两支相声的创作内容怎样,光看这两个名字,都会觉得这两人在蹭热度。里面的内容肯定和当前的“抗疫”有关。
大疫当前,如果相声公式夫妇能用创作的相声,为前线的医护人员送去温暖,那这种精神也是值得赞赏的。
但显然,公式相声夫妇的创作功底和演说技巧,都没有达到观众的期待值,能否温暖前线医护人员,那还真得两说。有网友笑侃“剪辑的作用能把侯宝林变成外国人”。
我们再来看看《不“疫”而飞》的内容。
与前一部《万事如“疫”》一样,这支相声里依然是一些常识性的防控知识和目前抗疫到得的成果。台词生硬,相声里面基本的三番四抖、铺平势稳等没有。说是相声,倒不如说是防疫知识宣传,只不过是借过了相声的名头
再看两人的表演。
显然,这部作品出来的比较匆忙,除了台词生硬,两人的配合也没达到应有的默契。节奏感根本没有,没办法,配合尴尬只有靠后面的剪辑完成,所以有网友称《不“疫”而飞》剪辑立了大功。
最后,博士夫妇的相声基本功欠缺,说不好听一点,相声实际还没怎么入门。
当然这支相声也并非一无是处,里面有些梗还是会引起网友的共鸣。
总体来说,博士夫妇蹭热度的功夫还是十分了得,从《万事如“疫”》到《不“疫”而飞》,紧紧追随大众最关注的热点事件。但如果能多修修基本功,获得观众的喜爱还是有机会的。但显然,博士夫妇不这么看,因为他们喜欢用数据说话。
从2013年创立相声俱乐部到今天,已经整整7年了。博士夫妇除了留给大家各种“不服”外,相声作品没有留下一部,有名的“公式 ”让大家笑了一阵,这次“疫”系列估计又会成为大家的笑柄。
高知留下大众的印象往往是非常注重自己形象的,但博士夫妇显然并不在乎别人怎么看,网友骂得越狠他们似乎越开心,因为热度上去了呀。
背靠交大,却不能为母校带来荣誉。不知交大的师生们怎么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