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寿臣相声代表作品,张寿臣相声特点?
儒雅中带着幽默,睿智中透着机敏,无论是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以及太平歌词等等,都非常擅长,而且是个非常有气节的艺人。另外,张寿臣改编了很多旧相声,创新意识很强。
相声界一代宗师张寿臣为何反对给相声段子起名字?
关注陌上横刀,关注更多精彩 !
张老先生反对给相声段子起名字,主要是因为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环境决定的。
以前老艺人撂地演出,或茶馆演出,如果昨天、今天、明天来的观众不一样,那就敞开了说,说啥都是新的,开心就好。如果遇到老主顾多了,那就得察言观色了,老段子听腻了没有“笑果”,要么走了顾客挣不着饭钱、要么被人“刨活儿”显尴尬,得赶紧使新活。这得有真功夫,没有强大的心理素质、灵活的应变能力和肚子里丰富的储备,在旧社会会被饿死,能活下来的都是有真本事的。这也是现在经常被人提及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旧时候大师辈出,而现在一将难求?【达尔文的“适者生存”法则,在所有生物圈都适用,环境越恶劣越管用】
到了现代社会,相声起不起名字根据具体演出环境来决定,如果是大型综艺晚会或电视栏目,必须得起个名字,不然主持人不能张口闭口就是“这段相声、那段相声”吧,起个名字说着方便。观众回头聊天的时候也能说的清楚、明白,媒体记者写报道也方便宣传、炒作。
有的场合则不需要名字,知道是谁说的就行。经常听德云社相声的朋友都知道,他们一段相声就是30、40来分钟,有时更长,郭德纲、于谦的相声非常随意,根据现场反响随口都是段子,台本都没有。岳云鹏、孙越等几组优秀搭档也在往这个方向奔,用老郭的话形容他们就是站在台上“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观众爱听什么,他们就说什么,这就是对传统相声的回归!
刀刀就用“人体”来比喻一下对相声的认识。
人的骨骼就是一段相声的架构,这段相声能不能在舞台立住、立多久,就看这“骨骼”的强度和韧劲。
肌肉、脂肪就是相声的说、学、逗、唱,就是具体的内容表现方式,是骨瘦如柴还是丰腴动人,这就看演员的功夫了,当然这也得看观众的喜好,要不怎么会有环肥燕瘦两大美女呢?
四肢就是一段相声里面的小段包袱,有骨有肉但不能脱离躯体独立成活儿,比如贯口、小曲小调都只能是展示技艺、吸引观众的,不能单独成为一段相声。
血液就是相声的语言说辞,呼吸就是相声的节奏、灵魂就是相声思想内涵(艺术性),当然还会有糟粕——排泄物!
大家可以尝试用这个方法来欣赏相声相声!前辈大师作品就不在这赏析了,就看某些主流相声“演员”的作品,很多都是“人干”,甚至是木乃伊式的“人干”。要么四肢不全、要么没血没肉、要么四肢独活、要么就是一副空皮囊,台上的演员自说自嗨,台下的观众冷脸以待,整个演出演员和观众没有关系。
没有互动的相声那是尸体!
(想上张相关图片,怕恶心大家啦!)
好像说跑题了!!跑就跑吧,改天继续跑!!!相声可以没有名字,但相声小段可以有!这个包袱好笑果好,小本子记着,为了方便整理就起个名字,它可以自由出现在任意一场观众需要的演出中!
今天有点忙,断断续续的写,思路不清,表达不好,凑篇作文吧!
相声宗师张寿臣一共收了多少个徒弟?
张寿臣收徒弟最开始定了五个标准:北京人、眼睛大,伶俐而不油滑,能言但不贫嘴,规矩却不木讷。
北京人这条很好理解,一来相声是起源于北京,二来张寿臣本身是北京人,他主张相声必须是北京话,尽量不使用倒口。
眼睛大则是出于发托卖相的考量,过去相声只能看现场,没有条件录像,所以演员的肢体语言跟表情是很重要的表演内容,眼睛大方便观众阅读到表情细节。
讲规矩但不木讷,徒弟要懂得尊卑礼节,但性格不能太闷,舞台上该欢脱也得欢脱。
不油滑不贫嘴,这是张寿臣最看重的两点品质,早年间很多家长想要让孩子入相声行业,理由就是自家孩子干什么都不成,就长了一张能跑火车的嘴,放胡同串子里面能当骂街的祖宗,谁都卷不过他。
对于这种孩子张寿臣一律拒之门外,因为在张寿臣看来,贫嘴又油滑的小孩,一来肯定性格顽劣不好调教,二来相声不是耍贫嘴出洋相,站在舞台上像个泼妇一样骂大街,把自己的私货包装成相声卖给观众,那属于公开xx。
于是按照这五个标准,张寿臣从1931年开山门,前后一共收了徒弟23名,另外代拉师弟6名。
张寿臣徒弟名单如下(按拜师顺序排列):
常宝堃、刘宝瑞、赵贵梧、刘化民、戴少甫、叶利中、冯立樟、于世德、康立本、袁佩楼、冯立全、孙少清、朱相臣、穆祥林、沈君、田立禾、佟大方、张锐、张剑平、邢炳涛、胡振江、张嘉利、赵佩茹。
代拉师弟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为:常连安、李寿增、富寿严、白宝霆、尹凤歧、于俊波。
虽然同样都是徒弟,但因为拜师的理由不同,所以在张寿臣门下的身份也不一样,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第一类也是最亲近的授业之徒,也就是俗称的入室弟子,一般是十几岁就拜师,艺术上从零开始接受张寿臣的传授,经过几年系统的学习,基本上延续了张寿臣的一部分风格。比如常宝堃、刘宝瑞、康立本、于世德、田立禾等。
小蘑菇常宝堃是张寿臣首开山门收的大徒弟,早年跟着父亲常连安撂地变戏法为生。由于常宝堃天生聪慧,而且口齿伶俐,所以常连安打算让他吃张口饭,找自己的朋友陈荣启做中间人,打算拜入张寿臣门下。
张寿臣对常宝堃可谓是一键三联的喜欢,不但当场就同意了收这个徒弟,之后还收一送一,把常连安也代拉成了师弟,父子的门户问题一起解决。
常宝堃也没辜负张寿臣的厚爱,学什么有什么,而且跟赵佩茹搭档后事业如日中天,成为天津有名的五档相声之首,就连师父张寿臣都被小蘑菇常宝堃盖了一头。
后来常宝堃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张寿臣还亲自为徒弟念悼词送别。
张寿臣的二徒弟是刘宝瑞,严格说刘宝瑞年龄比常宝堃大得多,但因为拜师时间晚了一步,所以只能排名老二。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来自连阔如的《江湖丛谈》),刘宝瑞最开始拜的师父是周德山,跟马三立算是同门师兄弟,但为了攀高枝所以跳门拜了张寿臣。
由于刘宝瑞跟张寿臣年龄差距不大,两人相处的礼节没有大小辈那么繁琐,而且两人艺术上各有千秋,亦师亦友的相互交流,所以张寿臣也把刘宝瑞称为“友徒”。
但两人相处融洽,并不影响张寿臣对艺术的严格要求。两人最有名的一段典故,就是刘宝瑞录制的《日遭三险》被电台播放后,张寿臣听了十分不高兴,他托人将刘宝瑞从北京召回天津,当面给他讲解了《三性人》(《日遭三险》的另一个名字)的细节,刘宝瑞也虚心接受,并表示一定按照张寿臣的要求重录。
后来特殊时期刘宝瑞死在了牛棚,这给晚年张寿臣造成了巨大打击,连续两次白发人送黑发人,换谁都接受不了。
田立禾理论上是张寿臣的关门弟子,但田立禾的拜师经历比师兄们都要特殊,他拜张寿臣并不是相声门,而是评书门。
相声门里田立禾的师父是富寿严,原因是田立禾年龄太小,如果直接收到张寿臣门下,难免被同行跟师兄弟们非议。虽然张寿臣可以力排众议顶住压力,但同行的非议对田立禾的事业发展大为不利,为了给田立禾铺好路,张寿臣就使出了这招“暗度陈仓”之计。
张寿臣指派田立禾拜富寿严为师,因为富寿严还没有徒弟,所以收田立禾算是给富寿严这一支传续香火。而张寿臣将他收入评书门,跟佟大方等人一起拜师,按照门里辈分取了“田存禾”这个艺名。
虽说拜的不是相声门,但田立禾的相声教学都是张寿臣负责,田立禾的表演风格也尽得张寿臣真传,属于又老派又哏儿的路子。
第二类是拜门弟子,这类弟子要么已经从艺多年,但一直找不到门户接纳。或者是已经有了门户,但师父去世,或者师门无法使其在行业立足,说白了就是没饭吃。张寿臣作为行业内公认的大掌门,有义务为这些吃不上饭的同行提供帮助,于是将其以拜门弟子身份收入门下。
比较有名的拜门弟子有朱相臣、穆祥林等等,其中捧哏巨匠朱相臣名气最大,朱相臣是天津武清人,少年时代拜了何熟亭为师。之后跟随师父十三岁时离开天津,到沈阳、抚顺、大连、营口等地演出。朱相臣先后给张庆森、李润杰、汤民一、汤化民、白万铭等名家捧哏。
其中跟朱相臣合作过大腕儿级名家有三人,一位是白银耳,原名连仲友,另一个艺名是连春仲,师承侯一尘,跟朱相臣合作期间名震东北,被业内称为“关内的蘑菇,关外的银耳”之说。
第二位就是号称“学”这个领域巅峰一级的郭荣起老先生了,在郭荣起朱相臣巅峰时期,演出密度堪比现如今的顶流偶像,结果直接把郭荣起累出了肺结核,早早就淡出了相声舞台。
第三位就是文哏大师苏文茂了,苏文茂的酸文假醋,跟朱相臣尺度恰到好处的进攻式捧哏相得益彰,两人合作的《批三国》也是苏文茂诸多版本中最经典的一段。
朱相臣于1941年返回天津,因其受到张寿臣的格外赏识,1946年张寿臣正式收朱相臣为徒。
而张寿臣拜门弟子中,最有戏剧性的一位当属胡振江了。
胡振江主业是快板演员,偶尔兼职说相声。他跟快板三大名家之一李润杰是交情过命的兄弟,李润杰称胡振江为大哥,两人的快板技艺也各有千秋。
后来李润杰拜入了焦少海门下,但胡振江一直没有门户。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拜师风气盛行,胡振江想要让李润杰带拉他为师弟,拜入焦家门里。
但李润杰这人看重江湖义气,他认为自己管胡振江叫了半辈子大哥,现在胡振江为了门户要管自己叫师哥,这属于乱辈分的操作,所以果断拒绝了胡振江代拉师弟的请求。
正当李润杰跟胡振江因为这事情矫情的时候,张寿臣听说了整个经过,果断答应收胡振江为拜门弟子。不但帮胡振江解决了门户,还帮李润杰守住了兄弟义气。
第三类是寄名弟子,注意是“寄名”不是“记名”。记名弟子跟拜门弟子差不多,起码要求弟子是从事相声这行的。而“寄名”弟子则是压根不从事相声行业,只是在相声门里拜个师挂个名字,为自己将来留一条后路罢了。这类徒弟一般是家里关系特别硬,硬塞进来充数的,张寿臣门下的冯立全和孙少清就是这种徒弟,前者是北马路玉壶春的少掌柜,后者是南市弹弓艺人之大公子。
第四类就是跨门户拜师,比如佟大方(曲剧演员)、张剑平(单弦演员)、张锐(泥人张)就是拜入张寿臣评书门里,取了艺名佟存正、张存平、张存远。但这三位都在相声门里有了饭碗,典型的醉翁之意不在酒。
而田立禾也是搭着这三位的摆知仪式,暗度陈仓的拜入了张寿老门下,但他得到的指点跟传授比这三位都要多得多就是了。
最后也是最特殊的一类,属于是工作单位指派的任务,强行拜到张寿臣门下的,赵佩茹就是唯一的特例。
赵佩茹还是小龄童的时候,就拜入了焦寿海门下,后来赵佩茹凭着过人的技艺,以及极高的业内名望,被称为第五代相声门长。
但其实赵佩茹拜师时间并不是最早,第五代最早拜师的应该是李洁尘,他20世纪20年代初就拜入聂文治门下。但因为聂文治在京津地区没有蔓儿,没法给李洁尘赏饭,所以聂文治写信给天津的焦寿海,让李洁尘跳门到了少焦门。
由于赵佩茹比李洁尘早一年拜师焦寿海,但李洁尘拜入相声门里时间又比赵佩茹早,所以两人互相称呼师兄,成为业内一段佳话,而李洁尘也承认赵佩茹是第五代门长。
至于赵佩茹为什么又成了张寿臣徒弟,这也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事情。当时张寿臣已从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曲艺团退休,基本上不再登台演出了,组织上就指派赵佩茹跟张寿臣学习单口相声,并明确了要拜师学艺。
当时张寿臣门下的单口大王是刘宝瑞,但刘宝瑞在北京曲艺团,当时组织就像培养一个跟刘宝瑞抗衡的天津本土单口大家,于是就选中了通天教主赵佩茹。
可张寿臣赵佩茹对这个政治指派却十分为难,一来赵佩茹已经有了焦寿海这个师父,而张寿臣也是焦德海的徒弟,焦寿海是焦德海的儿子,张寿臣如果收赵佩茹,就等于从师父儿子门户里挖人,这是很不讲究的操作。
二来赵佩茹早就认了张寿臣当义父,徒弟跟义子两重身份按照规矩是不能混搭的。
但组织安排的任务又不能违抗,所以张寿臣只能口头应了下来,但在相声谱系里,这段师徒关系并没有被记录下来,也就等于不存在了。
相声张寿臣和侯宝林谁辈分高?
张寿臣是相声第五代传人,候宝林是相声第六代传人,分别是寿字辈和宝字辈,在相声行内,候宝林拜师朱阔泉,代表作有巜关公战秦琼》,巜夜行记》等,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有成就的相声表演艺术,把相声艺木成功的从地摊搬上舞台,一代宗师,培养出马季,师胜杰等名家。张寿臣是相声第五代掌门人,也是一代宗师。
托妻献子谁写的?
托妻献子是传统对口相声节目,主要表现了对友谊的思考,现在盛传的相声版本是张寿臣版的
张寿臣相声最大的特点?
儒雅中带着幽默,睿智中透着机敏,无论是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以及太平歌词等等,都非常擅长,而且是个非常有气节的艺人。另外,张寿臣改编了很多旧相声,创新意识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