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梗大全 正文

曹植三步出宫是什么梗

再加上家里也有田地,甚至阻止他出门上学,导致都井睦雄上学的年龄都比别人大一岁,还经常帮助他装病,留在家里不去学校,医生不建议他做重体力活,祖母也不希望他干活……不干活,宅男没有电脑打发时间,村里的青年人都被要求去参加体检。...

曹植三步出宫是什么梗,历史上有哪些比较著名的乐极生悲的案例?

津山屠村事件,日本犯罪史上最残忍、最恐怖的一场杀戮,这个事件就证明了什么是“乐极生悲”。

事件发生在1938年,主人公名叫都井睦雄。

都井睦雄出生于1917年,他出生后不久,父母就因为肺结核都去世了。所以,他和姐姐从小就是被祖母带大的。

祖母手里的积蓄不少,再加上家里也有田地,所以日子过得还算比较好。都井睦雄从小就受到了祖母的溺爱,就这一个孙子,家里就这一个孙子了,能多宠就多宠。

祖母因为宠爱都井睦雄,甚至阻止他出门上学,导致都井睦雄上学的年龄都比别人大一岁。上学之后,祖母依然十分溺爱,还经常帮助他装病,留在家里不去学校。

但是,都井睦雄很聪明,在经常缺课的情况下,学习成绩依然很优秀。老师们都去劝他祖母,让都井睦雄好好学习,争取进入中学读书,以后前途无量。

但是,祖母拒绝了,她觉得这样太辛苦了。

所以,都井睦雄读完旧制高小,就回家了。回家之后没多久,都井睦雄就查处了肋膜炎,医生不建议他做重体力活。正好,祖母也不希望他干活……

不干活,也不上学,当时那个年代,在农村还能干什么?都井睦雄成了一个宅男。

(都井睦雄所在的村子)

那个年代,宅男没有电脑打发时间,都井睦雄选择了写作。虽然文化程度并不高,但是在当时的农村,随便写几个字就能糊弄人了。

都井睦雄确实有点天分,写着写着就成了远近闻名的文学青年。那个时代的日本农村,都是五大三粗、又黑又矮的农村青年,整天蹲在地里干活,和都井睦雄比起来,确实“差了一些档次”。

他所在的贝尾村的村妇们,开始喜欢上这个“小鲜肉”了。这些村妇们年龄不同,也不讲究太多道德约束,不少人都争取把小鲜肉搞到手。很快,都井睦雄就和村里的不少妇女有了“密切交往”。

这种生活,让都井睦雄有了身在天堂的感觉,身边的同龄青年们,都只能伸长脖子羡慕他。

但是很快,随着侵华战争的加剧,大规模的征兵来了。

村里的青年人都被要求去参加体检,合格的就要去当兵。都井睦雄自然也去了,作为人人羡慕的优秀青年,他的审查结果并不怎么样,肺结核,只拿到了“丙等”。

丙等,就意味着不适合入伍,只能在家待着。在别人眼中,那就是不合格。不用上前线了,难道不是一件美事么?

当然不是,因为日本政府的大力宣传,能去参战的士兵都是光荣的,都是最优秀的人,都要举行热热闹闹的欢送仪式的。都井睦雄呢?去不了啊,只能眼巴巴的看着人家去,自己拿个不合格继续宅在自己家里……

(日本征兵体检)

美到头了吧!不仅自己觉得丢人,那些村里人也开始看不起都井睦雄,都指指点点的。更糟糕的是,原来那些争风吃醋的村妇们,瞬间变脸,也开始看不起他了。

都井睦雄感觉自己彻底被抛弃,因为一个征兵,从天堂掉入了地狱。

从小就被溺爱的都井睦雄,怎么能受得了这种情况,于是他彻底疯了,想起了一个恐怖的计划。

都井睦雄先是拿到了狩猎许可证,然后买了两连发的散弹枪,不过他似乎并不满意,所以又卖掉了。第二年,他赶往神户市,谎称自己要在村子附近打大型猛兽,购买了一只5连发的勃朗宁猎枪。

这支枪都井睦雄很满意,他几乎每天都在山里练习射击,骑自行车四处走走,心里计算着受害者可能的逃亡路径,晚上还拎着枪在村子里乱转,计划着自己的路线。

但是,他这种行为被村民都看在眼里了,大家都感到很害怕。后来,警官来搜查了,把都井睦雄准备作案的枪支和刀具全部收缴了,还取消了他的狩猎许可证。不过,都井睦雄并不激动,他偷偷地通过朋友,又一次买了枪支和刀具,准备好了作案。

1938年5月20日下午,都井睦雄割断了电线杆上的电缆,导致全村停电,但是大家当时都没有太在意,就当成正常停电了。

第二天,5月21日凌晨1:40左右,都井睦雄开始了自己的屠杀计划。

(影视剧造型)

都井睦雄的造型非常的经典夸张:他身穿学生装,头上左右各绑了一个手电筒,胸前挂着一个照明灯。腰间插着一把武士刀和两把匕首,手持改造的9连发勃朗宁猎枪。他的身上侧背着装满100发子弹的布包,口袋里还装满了100发子弹。

然后,大屠杀开始了。

第一个受害者,就是都井睦雄的祖母。那时候他的祖母正在睡觉,都井睦雄直接用斧头将其砍死,还用枪乱射一通。

之后,他跨出家门,对村中的22户人家进行了大屠杀。都井睦雄闯进了11户人家,这些都是和他有过关系的妇女家,还有就是曾经说过他坏话的人家。都井睦雄闯进去之后,直接举枪乱射,有3户人家被灭门,4户人家只剩下一个人幸存。

很多幸存者,都是因为听到了外面的动静,提前藏起来或者逃跑,才幸免于难。据幸存者所说,都井睦雄杀人的时候,那些没有说过他坏话的人,跪地求饶,都井睦雄都没有杀他们。

屠杀持续了1个半小时,都井睦雄当场杀了28人,后来有5人重伤不治死亡。

杀完人之后,都井睦雄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

他先是来到了隔壁村,准备借一点纸笔写遗书。这个村子里有个小孩子,喜欢听都井睦雄讲故事,所以他敲开了这家的门。

这家人看着满身是血,拎着枪别着刀的都井睦雄,都吓傻了。但是,都井睦雄没有伤害他们,只是要了纸笔,离开了。走之前他还对这个孩子说:“要好好学习,出人头地。”

之后,他来到了附近的山顶,又写了一封遗书(案发前已经写好了两份遗书),之后就用猎枪自杀了……

凌晨时分,周围村落的人终于知道了这个消息,他们急匆匆赶到现场之后,看到了地狱一般的场景。

警方也很快赶到了,他们在搜山之后,发现了都井睦雄的尸体。

(影视剧造型)

这次惨案轰动了整个日本,但是因为正在交战时期,又因为都井睦雄已经自杀,所以就匆匆结案,很多细节都不得而知了。

都井睦雄,犯案时21岁,从天堂到地狱,难以形容的一生。

曹髦咋评价?

虽然魏帝曹髦因为诛杀奸臣失败,落得个横死的悲惨结局,但依旧不能否认他是三国最有血性的皇帝。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曹髦。

在世人的眼中,傀儡皇帝大多自带“窝囊”的标签,跟“血性”毫不沾边。究其原因,无非是他们受制于权臣,动静皆不能自由,就算是有杀贼之心,也没有锄奸的能力,非在有百分百把握的情况下,绝不敢轻易行动。

但凡事都有例外,曹魏第二任傀儡皇帝曹髦,便在毫无胜算的情况下,铤而走险、奋起一搏,虽然最终落得尸横阙下、血溅宫闱的下场,却也显示出不愿忍辱偷生的本性,委实是一位极有血性的奇天子。

曹髦字彦士,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魏朝第四任皇帝,即位前封爵为高贵乡公。魏帝曹芳两度谋杀大将军司马师未果,导致自己被废黜。在新帝人选问题上,司马师属意于文帝之弟、彭城王曹据,但遭到郭太后的强烈反对。郭太后认为曹据乃明帝叔父,立其为帝则明帝无人奉祀,而且曹据一旦登基,自己身为新帝的侄媳妇,身份会非常尴尬。

作为替代人选,郭太后提议立曹髦为帝,最终得到司马师的同意。正元元年(254年)十月,曹髦正式登基为帝,为感念司马师拥立之功,不仅授予他统领全国兵马及京师内外诸军的权力,而且还特赐他“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的殊礼,使得司马家的威望更甚。

曹髦聪慧过人、性格刚烈,绝非默然充位之君,虽然表面上尊崇司马家,但内心深处一直在筹划如何予以铲除。次年二月(255年),曹髦终于等到一生中最佳的良机,趁司马师暴卒于许昌之际,一面下诏命司马昭留守许昌,让尚书傅嘏率六军还京师,一面着手筹划宫廷政变。

可惜曹髦的计谋被司马昭的心腹钟会识破,司马昭在他的建议下火速率军回京,胁迫曹髦立他为执政。曹髦无力对抗司马昭,只能封他为大将军,代替司马师执政。一次宝贵的翻身机会,就这样与曹髦失之交臂。

曹髦身为傀儡皇帝,对军国大事皆无裁决处置之权,唯一能做的,便是经常与司马望(司马孚次子,司马昭堂兄)、王沈、裴秀、钟会等一干文臣探讨儒学,相互辩难。曹髦性急,每次召集大家前来谈论时,便希望他们能迅速到达。由于四人中唯独司马望在宫外任职,难以随叫随到,曹髦便特赐给他一辆追锋车和勇士五人,每当有集会,就奔驰而至。

曹髦聪慧好学,每次辩论都有独到的见解,每每令臣下叹服,钟会私下里经常对司马昭讲曹髦“才同陈思(曹植),武类太祖(曹操)”,由此引起司马昭的警觉。而曹髦虽然经常身在经筵中,但心思却常在皇宫外,每天念兹在兹的,都是如何铲除司马昭,恢复皇室的权威。

随着司马昭的日益独断专行,愤懑于权威日渐削弱的曹髦,终于在甘露五年(260年)五月初六,迎来情绪的大爆发。当日,曹髦命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在陵云台部署甲士,并召见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告诉他们自己准备讨伐逆贼司马昭的计划,开篇便说出那句流传千古的金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面对突变,王经苦劝曹髦忍耐,而王沈、王业却跑去向司马昭告密。

正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曹髦既然再不肯做傀儡,跟司马昭之间只剩下一场“鱼死网破”的搏命战。当日,曹髦率领殿中宿卫和奴仆们呼喊出宫,在东止车门喝退司马昭之弟司马伷的拦截后,却被司马昭的心腹贾充拦截在南阙之下。

面对天子的怒喝,贾充非但不讲君臣之道,反而指使部将成济弑君,一时令天下大骇。就这样,曹魏最有血性的傀儡皇帝,被司马昭在光天化日下杀死于宫中,开臣下公然弑君的恶例。曹髦遇难时,年仅19岁。

曹髦遇弑后,司马昭威逼郭太后追废其为庶人,但在重臣司马孚、高柔等人的力谏下,同意以王礼安葬曹髦。事后,司马昭为堵住天下悠悠众口,在不愿舍弃贾充的情况下,拿成济兄弟开刀,下令诛灭其三族。

成济兄弟不服罪,光着身子跑到屋顶,大骂司马昭无耻、悖逆,言语极为粗野。司马昭既羞且怒,下令士兵将他们乱箭射杀(“成济兄弟不即伏罪,袒而升屋,丑言悖慢;自下射之,乃殪。”见《三国志》注引《魏氏春秋》)。

六十余年后,当司马昭的侄玄孙晋明帝在了解到这段历史后,对司马昭的所作所为万分羞愧、掩面而泣,向宰相王导连连哀叹道:“如果真像您说的那样,晋朝天下怎么可能会长久呢?”(明帝闻之,覆面著床曰:“若如公言,祚安得长!”见《世说新语·尤悔》。公,即指宰相王导)

曹操三个养子个个能力出众?

这个问题提的值得商榷。首先不能算都能力出众,其次不如意这个概念实在有些宽泛,我觉得至少曹真结局还是非常好的(儿子们被杀是他们的结局,不是曹真的),虽然可惜伐蜀未成(只是退兵而已,并不是演义中兵败被气死),但要是这种都算不如意,那谁都有遗憾,谁都不能算如意了。而这三个人情况各不相同,也没什么必然联系。

题主说曹操的三个养子,指的显然是曹真、何晏、秦朗。曹真之父是曹操同族曹邵(一说名秦邵,是曹操亲信),早年为了给曹操招兵买马被杀(一说是为保护曹操被袁术部下所杀),曹操怜惜其子,收为养子。而何晏、秦朗都是曹操所纳女子与前夫所生,是曹操的继子。三个人的情况各有不同。要说能力,曹真确实能力出众,何晏的能力实际上很虚浮,不算真才实学。而秦朗其实没有太多表现,能力究竟有多少也不好说。

曹真:一生尊荣。

曹真的一生可谓尊荣备至。虽然年幼丧父,但有了曹操这个养父,却使他走上了人生巅峰。曹真随军作战,英勇无敌,先后在平定黄巾余孽、汉中之战中屡立战功。曹真被曹操收养后与曹丕共同居住,故而感情非常好。所以后来曹丕即位,曹真更是青云直上,做到中军大将军,加给事中,假节钺,是曹魏掌实权的最高级将领之一。又镇守河西,击败诸胡联军,恢复曹魏在西域的统治,并南下参与了江陵之战。曹丕临终前,命曹真与曹休、陈群、司马懿共同辅佐年少的曹叡。曹叡即位后,曹真拜大将军,并在大司马曹休病死后接掌官职,任大司马,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无论官职、实权,都是曹魏毫无疑问的第一大臣,可谓位极人臣,无以复加。

小说《三国演义》,为了尽早让诸葛亮与司马懿交锋,曹真被贬低得很厉害,说他在诸葛亮北伐时屡屡中计,丧师辱国,最后被气死。真实历史上,正好相反,曹真可谓诸葛亮克星。第一次北伐时,正是曹真派遣张郃夺取街亭,曹真也亲自在箕谷击败赵云、邓芝的偏师,指挥军队合围,让诸葛亮无功而返。曹真又准确判断出诸葛亮将攻陈仓,命众将严加把守,挫败了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只不过,之后曹真为了解决蜀汉不断骚扰的问题,力排众议,率军伐蜀,终因天降大雨,蜀道难行,粮草供应不上,加上国内反对声音而无奈退兵,之后不久病死。这只能说是壮志未酬,有些遗憾。但总体来说,曹真绝对是极尽尊荣的。

不过他的子孙确实很惨。曹叡临终前,以曹真之子曹爽与司马懿为辅政大臣,辅佐曹芳。曹爽压制司马懿,独揽朝政,结果被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曹爽与弟弟曹羲、曹训等皆被杀,夷三族。堂堂曹魏头号权臣,最后断子绝孙。当然了,这算不得曹真本人的结局,曹真本人是身后事谁晓得了。

何晏:身死族灭。

何晏是东汉末大将军何进之孙(也有说法是何进弟弟何苗之孙),其父早逝,曹操纳其母尹氏,何晏也就以继子身份成了曹操养子,后来还娶了曹操的女儿金乡公主,成了驸马。但是这位何驸马虽然才华横溢,但是主要是魏晋时的玄学清谈,没什么实际意义。并且因为早年曾经穿着与曹丕一样的世子服饰,素为曹丕厌恶,在曹丕一朝未获官职,曹叡即位后也只是做了不掌实权的冗官,所以一直郁郁不得志。

直到曹叡临终,以曹爽、司马懿为辅政大臣,曹爽打压司马懿。何晏找到机会,巴结曹爽,成为其亲信,官至侍中、尚书,封列侯,一时风光。但是,站队能获利,自然也有风险。后来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杀曹爽独专国政,何晏也被列为曹爽一党,被杀,夷三族。

秦朗:遭受排挤。

秦朗的母亲很有名,因为连关羽都为她折服。秦朗之父名叫秦宜禄,为吕布部将,受吕布之命出使袁术,袁术看中秦宜禄,强行留下他,而其妻杜氏和儿子秦朗就留在下邳,不能团圆。直到后来刘备联合曹操共灭吕布前,关羽几次找曹操,希望能能将杜氏赐给自己,曹操奇怪,等灭了吕布,特别召见了杜氏,结果一见钟情,竟自己将杜氏纳了,负了关羽一片痴心。秦朗也就成了曹操养子。曹操对秦朗那是疼爱有加,甚至对人说:世有人爱假子如孤者乎?

秦朗为人低调,基本什么事都不管,却因此在猜忌宗室大臣的曹叡治下颇受信任,作为天子近臣,受了不少贿赂,颇有家资。青云直上做到骁骑将军、给事中,还出征鲜卑获胜,一时风光。曹叡临终前,本意以燕王曹宇(曹操之子)为大将军,会同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共同辅政。却因为曹叡近臣刘放、孙资素来与曹肇、夏侯献不和,甚至被出言威胁,故在曹叡最后时刻力劝其改变主意,以曹爽为大将军,与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曹宇、曹肇、夏侯献、秦朗都被逐出朝廷,从此再无秦朗记载。

所以,曹真结局不错,但是儿子很惨,同时也牵连了何晏。秦朗确实不得志,但至少保住了性命。三个人情况都不相同,没什么必然联系。

关于柳公权故事50字?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 柳公权二十九岁时进士及第,早年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并入李听幕府。于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居侍书,长在朝中。共历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

柳公权是唐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柳家塬人。他小的时候,字写得很糟,常常因为把字写得七扭八歪受先生和父亲的训斥。小公权很要强,他下决心一定要练好字。经过一年多的日夜苦练,他写的字大有起色,和柳家塬年龄相仿的小伙伴相比,公权的字已经成为全村最拔尖的了。

从此以后,他写的字,得到同窗称赞、老师夸奖,连严厉的父亲的脸上也露出了微笑,小公权感到很得意。

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在村旁的老桑树下摆了一张方桌,举行“书会”,约定每人写一篇大楷,互相观摩比赛。公权很快就写了一篇。这时,一个卖豆腐脑儿的老头儿放下担子,来到桑树下歇凉。他很有兴致地看孩子们练字,柳公权递过自己写的说:“老爷爷,你看我写得棒不棒?”

老头接过去一看,只见写的是“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老头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皱了皱眉头,沉吟了一会儿才说:“我看这字写得并不好,值不得在人前夸。这字好像我担子里的豆腐脑儿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有形无体,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几个小伙伴都停住笔仔细听老人的品评,小公权见老头儿把自己的字说得一塌糊涂,不服气地说:“人家都说我的字写得好,你偏说不好,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头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当,不敢当!我老汉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人家有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里看看去吧!”

起初小公权很生气,以为老头在骂他,后来想到老头和蔼的面容,爽朗的笑声,又不大像骂他,就决定到华京城里去看看。华京城离柳家塬有40多里路。第二天,他起了个大早,悄悄给家里人留了张纸条,背着布袋就独自前往华京城去了。

柳公权一进华京城大门,见北街一棵大槐树下挂着个白布幌子,上写“字画汤”三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笔法雄健潇洒。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去看,不禁惊得目瞪口呆。只见一个黑瘦的畸形老头,没有双臂,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住铺在地上的纸,右脚夹起一只大笔,挥洒自如的在写对联。他运笔如神,笔下的字迹似骏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看客们阵阵喝彩。

小公权这才知道卖豆腐脑儿的老汉没有说假话,他惭愧极了,心想:和字画汤老爷爷比起来,我真是差的太远了。他扑通一声跪在字画汤面前说:“我愿拜你为师,我叫柳公权,请收下我,愿师父告诉我写字的秘诀。”字画汤慌忙放下脚中的笔,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畸形人,生来没手,干不成活,只得靠脚巧混生活。只能写几个歪字,怎配为人师表!”

小公权一再苦苦哀求,字画汤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提起笔,写到:“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老人向公权说:“这就是我写字的秘诀,我自小用脚写字,风风雨雨练了五十多个年头了。我家有个能盛八担水的大缸,我磨墨练字用尽了八缸水,我家墙外有个半亩地大的涝池,每天写完字就在池里洗砚,池水都变黑了。可是我的字

练得还差得远呢!”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牢地铭刻在心里,他深深地谢过字画汤,才依依不舍地回去了。

自此,柳公权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他学习颜体的清劲丰肥,也学欧体的开朗方润,学习字画汤的奔腾豪放,也学习宫院体的娟秀妩媚。他经常看人家剥牛剔羊,研究骨架结构,从中得到启示。他还注意观察天上的大雁,水中的游鱼,奔跑的麋鹿,脱缰的骏马,把自然界各种优美的形态都熔铸到书法艺术里去。

柳公权终于成为中国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字结构严谨,刚柔相济,疏朗开阔,为书法界所珍视,素有“颜筋柳骨”的美称。可是,柳公权一直到老,对自己的字还很不满意。他晚年隐居在华京城南的鹳鹃谷(现称柳沟),专门研习书法,勤奋练字,一直到88岁去世为止。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后是谁?

在枭雄辈出的五代十国,有这样一位奇女子。

她聪慧美丽,在豆蔻之年入宫做了唐庄宗的嫔御,成为“王的女人”。而三年后朝代更迭,她被遣散出宫时,又慧眼识真龙,嫁给一个勇武英奇的男人。

这个名叫郭威的男人在她的指引下,从一介粗鄙兵卒成长为骁勇善战的将军,并最终定江山建伟业,登上了后周皇帝的宝座。

两次婚姻,所嫁的男人皆是皇帝;一生无子,过继的亲侄儿,也成了一代明君。

这位眼光非凡、聪慧绝伦的奇女子,便是后周柴皇后。

柴皇后出身名门望族,她自幼容貌出众、通读诗书,在闺阁之时便颇有名气。

作为世家大族的千金小姐,她的姻缘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嫁与门当户对的世家子弟,实现家族联姻,另一条是入皇宫内院,做皇帝的女人。

风云频起的五代十国,皇帝如走马灯般变换不停。在柴家有女初长成的好年月里,恰好是唐庄宗李存勖人生最辉煌的时刻。

新皇登基,选品貌俱佳的名门闺秀入宫,柴家女儿的名字自然也被钦定在册。就这样,少女时的柴皇后,一朝选在君王侧,成了李存勖后宫里一朵花。

“聘聘袅袅十三余,豆蔻年华二月初”,

那是柴皇后生命里最年轻美好的一段韶华,可是这般的锦绣韶光,却不得不与玉阶宫墙为伍、与冷扇寒窗相伴。

虽然美丽聪慧,但皇宫里从来不缺少妩媚风情的女子,所以柴皇后入宫后,一直未受宠。她所托付终身的男人虽为九五至尊,却并非世间良配。

李存勖在登基之后变得昏庸无道,时常与伶人欢饮达旦,并自取艺名为“李天下”,将江山社稷抛于脑后。

因深知后宫波谲云诡,所以入宫三年,柴皇后始终远离是非,一心明哲保身。

在那段不如意的岁月里,她没有消沉低迷,反而韬光养晦,学会了沉淀自己,并暗暗的为人生做足了长远打算。

在白玉阶前,在宫墙柳下,在软罗帐里,她读诗词、诵史书、攒金银,成为后宫里最懂得筹谋的女子。

聪明的女人都懂得沉淀,尤其是在际遇不如意的时刻。

一生漫长,前路变数丛生,只有沉淀自己、三省吾身,才能有足够的实力与底气去抵挡风雨、笑看风云,成为人生最后的赢家。

柴皇后就是那个笑到最后的人。

李存勖只做了短短三年的皇帝便丢了性命,后宫里未有身孕的嫔御都被遣送回家,这其中就有柴皇后。

柴家在得到女儿劫后余生的喜讯后,立即派马车接她回家。可马车行至黄河渡口,突然天降大雨,他们便只得暂时安顿在旅店里。

那一日,柴皇后闲来无事,倚在窗前赏雨,突然有一位雄武轩昂的高大男子自暴雨中阔步而来,他衣衫破露、浑身湿透,但眉宇间的凛然英气,在瞬间击中了她的芳心。

那一刻,她惊呆了,世间竟有如此英武神气的好男儿。她瞬间为自己的人生做了一个果断勇敢的决定,今生非此人不嫁!

她亲自去打听这个男子的姓名,得知他是军中一位地位低微的亲兵,名叫郭威。

柴皇后内心很激动,虽然她贵为先皇嫔御,而他只是无名小卒,但她觉得此人“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

于是,她放下小女子的矜持,亲自登门向他表达了心意。

贫贱的郭威没想到会在人生最落魄的时刻得佳人眷顾,但当他凝视她美丽的容颜和明亮的眼神时,便再顾不得世俗的羁绊。

柴皇后的父母极其反对这桩婚事。但她目光决绝,异常坚定,她说,“日后他定会成为贵人,我不愿错过他!”

为明心志,她将自己的全部家当分一半给父母,留一半作为自己的嫁妆。就这样,一个尊贵的前皇宫嫔,一个落魄的无名兵卒,他们勇敢的结成了一对神仙眷侣。

人这一生至少要有一次奋不顾身的爱情,文君沽酒、红拂夜奔,向来明媚勇敢的女子,就如同烈火骄阳,对爱情执着,对自己负责,不仅惊艳了时光,也点亮了世间所有的美好。

对眼光超凡的柴皇后而言,她这一生最勇敢最明智的行为便是主动为自己定下一桩命中注定的绝世姻缘。

柴皇后与郭威,是五代十国里最恩爱最传奇的一对夫妻。

郭威自幼命苦,他家道中落、父母早亡,成年之后靠着勇猛善斗成了军中的亲兵,却又因打抱不平惹了人命官司。在世人眼中,他是个不成器的男人。

但自娶了贤妻,他的人生便开始焕然一新。

举案齐眉、红袖添香,于郭威而言,柴皇后是他的爱妻、是他的挚友、更是他的人生导师。

他识字不多,她便耐心的教他读书识字,为他讲古往之今来,历史之兴衰,百姓之疾苦,鼓励他要心怀天下。

他性情豪放不羁,喜欢赌钱吃酒结交游侠,她便以圣贤哲理柔声细语的规劝他,引导他谨言慎行、身正行端。

他落魄贫寒、身无长物,她便慷慨的拿出自己的全部家当,资助他结交良师益友,不被物质所困。

在她的眼里,他是一块璞玉,稍加打磨便可光芒万丈。在她温柔鼓舞与聪慧点拨下,郭威从一个低微的兵卒迅速成长为一个身经百战的将军,并在多年后,豪情定江山,建立了后周政权,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好的婚姻需要用心经营,不抱怨、不诘难、不做彼此的差评师。

唯有如此,世间夫妻才能同甘共苦,白首不离。

作为妻子,柴皇后做到了世间极致,有妻如此,夫复何求。而她最终不仅收获了夫君的真爱,也成就了他的雄才伟业。

遗憾的是,在郭威称帝之前,柴皇后便不幸逝世了。她与他相识于微时,却未能亲眼得见他们一起开拓的壮丽河山。

她的离世,令郭威肝肠寸断,他追封她为“圣穆皇后”,从此一生再未曾立过旁人为后。

她一生无子,收养了亲侄儿柴荣。郭威爱屋及乌,始终视柴荣为郭家长子,甚至在生命的最后,将江山社稷传给了柴荣。

他不曾以江山为聘,她却陪他历尽千帆,所以,他愿意将整个江山送与她的家族。这是一个男人的博大胸怀,亦是对妻子的情深意重。

一个美丽的女子,获得男人的爱情并不稀奇,稀奇的是除了爱情,还能收获他的尊重、敬佩与感恩。

虽然红颜早逝,但作为女人,柴皇后也算不枉此生。

柴皇后慧眼识天子、倾囊助真龙,有人常将她与武则天相比。

同是眼光卓绝,同是嫁给两代帝王,同是宠爱亲侄,但武周之后,天下仍是李姓,而柴家却最后拥有了江山。

柴荣去世后,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了大宋。但赵匡胤留下遗训,“若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柴皇后以一个弱女子的超凡眼光与智慧,成就了柴家三百年的尊贵荣耀。

一个好女人,不仅能成就男人、成就江山、更能成就几百年的家族兴旺。

这样的奇女子,恐怕世间男子也多不及她吧。

李世民为什么要霸占弟媳?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英明雄主,在战场上展现出极高的军事天赋和智谋韬略,在治理国家发展上更是做出前所未有的贡献,让唐朝成为享誉世界的代表,是中华民族的一张不朽名片。

在唐太宗一生中,玄武门之变一直被后世所诟病,在这场争斗中他杀死自家兄弟,逼迫父亲李渊退位,对至亲子侄进行斩草除根,种种行为无不暗示着皇权斗争的残酷性,除此之外,唐太宗还将李元吉的妻子杨氏收入后宫,英明神武的唐太宗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毫无疑问,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功绩排名靠前的帝王,可以说唐朝就是在李世民手中逐步强大起来的,世界都记住了唐朝,李世民居功至伟,这点相信是不容置疑和诋毁的。

唐朝初期发生的玄武门之变一直被后世所津津乐道,不少人对李世民进行口诛笔伐,指责其不顾念兄弟手足之情,残忍射杀生死与共的哥哥和弟弟。

李世民在取得玄武门之变的胜利后,毫不犹豫地重兵包围唐高祖李渊所在宫殿,经过一番虚情假意的托辞后,李渊将李世民确定为唐朝太子,并且很快完成皇权交接,李世民正式登基称帝,李渊也同时隐退幕后,做起太上皇。

几乎是在包围李渊宫殿的同时,李世民手下的精兵强将已经前往李建成的太子府和李元吉的齐王府,两位兄弟的所有儿子全部被杀死,这是为了达到斩草除根的效果,避免日后给李世民带来潜在麻烦和威胁。

李元吉的妻子杨氏在此次浩劫中幸存下来,她怀着悲痛的心情在府中抚养着李元吉的女儿,照顾着失去顶梁柱的家庭。这样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唐太宗的一封诏书打破了杨氏战战兢兢的生活,因为李世民诏令杨氏入宫。

这对于杨氏来说无疑是耻辱的,自己是李元吉明媒正娶的妻子,丧夫守孝期间被皇帝收入后宫,但是从杨氏的角度来说,她也没有任何办法抵制这样的行为,古代女子的社会地位实在太低了,基本没有任何自主权,更何况,唐太宗将杨氏纳入后宫是得到娘家人欢呼赞成的。

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要将杨氏收入后宫?

首先要排除太宗觊觎杨氏美貌的说法。

唐太宗作为大唐的皇帝,自然是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掌控着天下百姓的生死命运,只要是太宗愿意选择,后宫人数想要多少都会有多少。

虽然史书中的确记载杨氏貌美,但是毕竟她已经嫁给李元吉数年,按照古代人的审美和结婚年龄来看,杨氏的姿色与年轻一代是没法相比较的,如果仅是以美貌来作为选择标准,相信杨氏并不是唐太宗的选择。

杨氏在进入唐太宗后宫之后只能算是普通的妃子,受到的待遇也是普通待遇。在《新唐书》中记载,在长孙皇后去世后,唐太宗一度想要将杨氏立为皇后,但是魏征站出来反对,经过一番劝说之后,唐太宗回心转意,不再考虑将杨氏立为皇后。

关于这段记载并不可信,因为新唐书的成书时间距离唐太宗时代已经过去数百年,在当时的史书中并没有关于杨氏立为皇后的记载,并且在魏征的劝谏记载中也没有这样的记录,此事很有可能是新唐书在成书时自行添加的,当时主要是要在宋朝建立女子忠烈的观念,与唐太宗时的史实有所出入。

在唐太宗驾崩后,杨氏连陪葬昭陵的资格都没有,由此足见在唐太宗的眼中,杨氏只是普普通通的一位妃子,并且在地位上还是比较低的。

因此,唐太宗觊觎杨氏美貌而将其纳入后宫的说法非常牵强,并不可信。

然后,唐太宗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为了巩固唐朝初期的统治。

杨氏背后拥有强大的娘家势力,李渊在晋阳起兵之前是唐国公,古代权势贵族之间的联姻基本都是出于政治联姻的目的,主要是增强家族抗风险能力,提高家族势力,杨氏嫁给李元吉同样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显然,杨氏家族这次联姻是成功的,李渊在暗中筹划之后,抓住机会果断起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长安城,占据主动权,对于唐朝日后统一天下打下坚实基础。

对于杨氏背后的娘家人来说,随着李渊身份的变化,凭借着李元吉的关系,杨氏家族的地位也得到显著提高,在唐朝的势力也必将进一步变大,这才是最关心的问题,甚至可以说,他们并不关心杨氏的幸福与否。

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上皇位,但是很显然,唐太宗也非常清楚自己的皇帝宝座“得位不正”,他登基初期最主要的任务是稳定朝局,让天下臣民心甘情愿,其中最让唐太宗担心的还是世家大族的势力。

在隋朝时期,由同姓宗族或者地方集团联合而成的势力,是不容忽视的力量,甚至能够影响朝廷的运行和离散。这些势力背后错综复杂的关系让彼此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就连皇帝都要礼让三分。

唐高祖李渊在起兵过程中就得到这些人很大的支持,当时是李渊主动寻求他们的援助,许诺给他们这些势力更多的权力,正是因此,李渊从晋阳进军长安过程中才如此顺利,其中有李渊提前团结贵族阶层的缘故。

唐太宗李世民接受的唐朝并不是国富民强,反而是千疮百孔,因为从隋朝末年开始就历经天下大乱,百姓的生产生活基本出于停滞状态,再加上多年的战争让百姓更加贫穷,此时的唐朝是一个烂摊子。

尤其是在百姓穷困的时候,世家大族手中掌握的资源就更加重要,因此李世民在登基之后急需要稳定权势贵族,获得他们的支持。

由于杨氏是李元吉的妻子,而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杀死李元吉,也就是说李世民已经和杨氏家族对立起来。当时的杨氏家族权贵也都战战兢兢,不知道唐太宗将会如何处理他们。

当唐太宗李世民将杨氏纳入后宫的消息传来,对于杨氏娘家人来说,无疑是吃了定心丸,因为李世民已经清晰地传递出对待杨氏家族的态度,他们将会必须保持之前的荣耀和地位,所以对于唐太宗纳杨氏为妃这件事,众人都是支持的,是能够满足多方利益需求的。

万丈高楼平地起,唐太宗李世民用自己谋略才智为大唐的崛起奠定基础,要理解唐太宗的行为决定,应该将它放大到整个大唐帝国的层面去考量,这是李世民必定要有的胸怀和气度,也是后人理解唐太宗应该有的视野。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