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素善书法什么梗,毛主席最认可中国历史上哪位名人?
在中国古代人物中,曹操得到毛泽东的点评是最多的了。毛泽东肯定曹操的政治功业,称赞曹操的军事才能,还欣赏曹操的文采风骚……同时也指出曹操存在的缺点。据统计,毛泽东对曹操各种形式的评价共达32次之多!
毛泽东年轻时就对曹操十分推崇。他读书时就曾经在《讲堂录》中写道:才不胜今人,不足以为才;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天下无所谓才,有能雄时者,无对手也。以言对手,则孟德、仲谋、诸葛尚已。
据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毛泽东书信选集》记载,周士钊对1918年的《过魏都》记忆犹新。周士钊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同班同学,关系甚好。 1918年8月,毛泽东路过河南,特地与罗章龙、陈绍休三人到许昌瞻仰魏都旧墟,凭吊曹操,并与罗章龙作《过魏都》联诗一首:横槊赋诗意飞扬(罗),自明本志好文章(毛)。
萧条异代西田墓(毛),铜雀荒沦落夕阳(罗)。
诗中表达出毛泽东对曹操的钦佩之意。在毛泽东看来,曹操是中国古代少见的一位集政治、军事、文学才能于一身的人。因此,他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及曹操,读史时多次点评曹操,并给予高度评价。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更是多次评价曹操。
1952年11月1日,毛泽东视察河南安阳,参观殷墟。他对随行人员说:漳河,就是曹操练水兵的地方。曹操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在这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还在这一带实行屯田制,使百姓丰衣足食,积蓄力量,逐渐统一北方,为后来晋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1954 年夏,毛泽东在北戴河吟诵曹操《观沧海》一诗后,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那么写,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1954年夏他在《浪淘沙·北戴河》一词中这样写道: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这是毛泽东给曹操定论的名篇。寥寥数语,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1954年7月23日那天,毛泽东特意给女儿李敏、李讷写信说:“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一带是曹孟德到过的地方。他不仅是政治家,也是诗人。他的碣石诗是有名的。”
时任毛泽东国际问题的秘书林克写过这样一段回忆:1957年春季,毛泽东离开北京到天津、济南、徐州、南京、上海等地视察。3月20日下午,毛泽东乘飞机由南京飞往上海,途经镇江上空时,毛泽东触景生情书写了宋人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这首词。写完后,围绕这首词的内容,毛泽东又讲了许多。在说到“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一句时,毛泽东说是借引曹操的言语。接着,毛泽东讲到《三国演义》中曹操煮酒论英雄一节,曹操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刘备问:“谁能当之?”曹操以手指刘备后自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说到这里,毛泽东继而发挥说,尽管刘备比曹操所见略逊,但刘备这个人会用人,能团结人,终成大事。曹操的这句名言,毛泽东一直深深地印在自己的脑子里。直到晚年,他在练习书法时,还时常很有兴致地一次又一次地书写。
毛泽东反对贬损曹操,对把曹操看做奸臣的传统观念十分不满。1957年4月10日,毛泽东在与《人民日报》负责人谈话时,为曹操辩诬:历史上说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义。其实,曹操不坏。当时曹操是代表进步一方的,汉是没落的。
1957 年11月2日,毛泽东正在莫斯科访问。当晚,他请胡乔木、郭沫若到住处一道用餐,边吃边谈中,毛泽东首先提起《三国演义》的话头,他们夹叙夹议,谈得很热烈。毛泽东忽然转向翻译李越然,问:“你说说,曹操和诸葛亮这两个人谁更厉害些?”李越然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毛泽东说:“诸葛亮用兵固然足智多谋,可曹操这个人也不简单。唱戏总把他扮成个大白脸,其实冤枉。这个人很了不起。”
1958年8月中旬,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召集各大协作区主任开会,他在会上说,我们与劳动者在一起,是有好处的。我们感情会起变化,影响几千万干部子弟。曹操骂汉献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有道理的。毛泽东以这则故事来告诫领导干部不要脱离群众,可谓恰到好处。
还有一次,毛泽东同湖北省委副秘书长梅白谈起领导干部子女的教育问题。毛泽东问梅白:你记得曹操评汉献帝的话吗?梅白答道:记得。有这样两句:“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毛泽东称赞说:不错,你读书不少。现在有些高级干部的子女也是“汉献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娇生惯养,吃不得苦,是温室里的花朵,有些是“阿斗”呀。中央、省级机关的托儿所、幼儿园、部队的八一小学,孩子们相互之间比坐的是什么汽车来的,爸爸干什么,看谁的官大。这样不是从小培养一批贵族少爷吗?这使我很担心呀!
1958年11月,毛泽东在接见河南安阳县委书记时谈到曹操,他说:“曹操这个人懂得用人之道,招贤纳士,搞‘五湖四海’,不搞宗派。他还注意疏浚河道,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
同月20日,毛泽东在武汉召开的座谈会上又谈到曹操,他说,《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对曹操的评价是不同的。《三国演义》把曹操当做奸臣来描写,《三国志》则把曹操当做历史上的正面人物来叙述。他还说:曹操是天下大乱时期出现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可是因为《三国演义》又通俗又生动,所以看的人多,加上旧戏上演三国戏都是以《三国演义》为蓝本编造的,所以曹操在旧戏舞台上就是一个白脸奸臣。这一点可以说在我国是妇孺皆知的。“说曹操是奸臣,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现在我们要给曹操翻案,我们党是讲真理的党,凡是错案、冤案,十年、二十年要翻,一千年、两千年也要翻。”
毛泽东十分喜欢曹操的诗。他有一次与身边工作人员谈话时说: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毛泽东和他的子女们的一次谈话时这样说过:“曹操的文章诗词,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毛泽东不仅爱读爱吟曹操的诗,而且在练习书法时也常书写曹操的诗。《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就收入了两首曹操的诗,一首是《观沧海》,一首是《龟虽寿》。
毛泽东很欣赏曹操的养生之道。1961年8月,他向因病休养的胡乔木推荐曹操的《龟虽寿》一诗说,曹操诗云:
盈缩之期,不独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此诗宜读。1963年12月,他又写信给因病休养的林彪推荐《龟虽寿》,说:“此诗讲长生之道的,很好。希你找来一读,可以增强信心。”
在 1958年11月召开的第一次郑州会议上,毛泽东说:把曹操看做坏人,这是不正确的。几天后,毛泽东在武汉召集柯庆施、李井泉等座谈《三国志》,说:《三国演义》是把曹操看做奸臣来描写的,而《三国志》是把曹操看做历史上的正面人物来叙述的。但由于《三国演义》通俗生动,看的人多,加上旧戏上演三国戏都是按《三国演义》为蓝本编造的,所以曹操在旧戏舞台上就是一个白脸奸臣。现在我们要给曹操翻案。我们党是讲真理的党,凡是错案、冤案,都要翻。说曹操是奸臣,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这个冤案要翻。
史学界闻风而动。郭沫若、翦伯赞等历史学家纷纷发表文章,从而在1959年形成了一股为曹操翻案之风。1959年8月11日,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又说:曹操被骂了一千多年,现在应恢复名誉。从此,曹操被恢复了历史名誉,京剧舞台上的曹操,在眉心添加了一红点,以示是好人。
1958年12月,毛泽东读《三国志集解》中卢弼对《让县自明本志令》的注文时,针对卢弼对曹操的指责,写了这样一段批语:“此篇注文,贴了魏武不少大字报,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李太白云:‘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此为近之。”
毛泽东在读《魏书·刘表传》时还写了两条有关曹操的批注。
《魏书·刘表传》裴松之的注中,有一段说刘表初到荆州时,江南有一些刘姓家族据兵谋反,刘表“遣人诱宗贼,至者五十五人,皆斩之”。毛泽东读到此注,对“皆斩之”的做法是不赞成的,所以,他在“皆斩之”三字旁划了粗粗的曲线,又在天头上写下了这样一条批语:杀降不祥,孟德所不为也。
孟德是曹操的字。刘表在对待俘虏的做法上与曹操是大相径庭的。曹操所以能取得全局的胜利,这与他对俘虏的豁达大度是分不开的。曹操“不杀降”,敢于用人,史书有不少的记载。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在兖州,任用毕谌,后张邈叛,将毕谌的母、弟、妻劫去,曹操对他说:“卿老母在彼,可去。”毕谌去后就没有回来。及至讨平张邈,毕谌被捉,大家都为他的性命担心。曹操说:“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不仅没有杀毕谌,反任为鲁相。魏种本是曹操推荐的孝廉,张邈攻陷兖州时,曹操说:“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岂料魏种却投降了。及至打败了张邈,魏种被擒,曹操并没有杀他,说:“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 ”。毛泽东的这条批语,既表明了他对刘表做法的蔑视,又表明了他对曹操“不杀降”和爱才的称赞。
在《魏书·刘表传》中,卢弼也有一段注释,刘表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攻张怿平之”,有“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祭祀天地,自立为帝。毛泽东读了这段注释又在天头上写了一条批语:做土皇帝,孟德不为。这里,毛泽东又一次称赞了曹操。
1959年2月,毛泽东读了《光明日报》上发表的翦伯赞写的《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一文后说: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的两晋统一铺平了道路。
草圣张旭的书法有什么特点?
自晋代以后,唐代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历史上出现了一高峰,出现了许多影响深远的书法家,张旭也正是从唐代开始出现,并最终成为一代书法艺术名家。
张旭生于唐代的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省苏州市,年轻时还作过县尉,后来还做官到长史的位置。张旭曾有一段时间官场失意,整日沉浸在酒海和书法的海洋中,常常醉酒后疯狂挥豪书写草书作品,是唐代草书笔法集大成者,被人们尊为“草圣”。
张旭将书法艺术特别是草书艺术发展和提就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开创了气势博大,意境恢宏的草书笔法。虽然张旭在生前书写的作品很多,但留存于世的却不多,一是年代久远,再就是失散朝代更迭的战火,可供人们瞻仰的作品廖廖无几,比较有名的遗作有《古诗四帖》《肚痛帖》。
虽然张旭代表作存世很少,但我们能是能从其仅存的作品中看到他在创作中的热情和豪迈气度,同时也能领略到他在草书领域的功夫和追求。
张长史书札释文?
释文:张长史怀素高闲皆名善草书。长史颠逸。时出法度之外怀素守法。特多古意。高闲用笔粗。十得六七耳。至山谷乃大坏。不可复理。此伯几真迹。渔父词。
影响中国近现代史书法史的?
中国近代十大书法家,由《中国书法》杂志社主办的“中国20世纪十大杰出书法家”评选活动投票选出。其名次以得票多少排序为:吴昌硕、林散之、康有为、于右任、毛泽东、沈尹默、沙孟海、谢无量、齐白石和李叔同。
1.吴昌硕(1884-1927) 浙江安吉人,名俊、俊卿,原字仓石,中年后更字昌硕,七十岁后以字行,别号老缶。吴昌硕的书法以石鼓文为绝,其石鼓文融合篆刻用笔,凝炼遒劲,貌拙气酣,极富金石气息。其行书融进了清代大家王铎的风格。吴昌硕著有《缶庐集》《缶庐印存》等。
2.林散之(1898-1989)祖籍安徽和县,生於江苏江浦,原名以霖,号散之。曾任中国书协名誉理事、江苏书协名誉主席。早年学工笔人物画、书法,30岁前其书法得力於唐;后师从黄宾虹。先生尤擅草书。他以王羲之为宗,怀素为体,自成园转深雅、苍劲连绵的风格,擅山水画,工诗文。著有《江上诗存》、《林散之书法选集》。
3.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原名祖詒,字广厦,号长素、更生。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的主要推动者之一。其书法尊崇帖法,富有创见。其著作《广艺舟双楫》对后世书坛影响很大,另外还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康南海先生诗集》等。
4.于右任(1878-1964)陕西三原人,原名伯循,字右任,别署刘学裕,号古愚,笔名神州旧主、太平老人。他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辛亥革命。其书法特点是在北魏楷书中融入了行书和隶书的笔意,可谓融碑帖於一炉。於先生尤擅草书,被誉为“当代草圣”。曾创作《标准草书》,擅诗文著作有《右任诗存》、《右任文存》、《于右任书法》等。
5.沉尹默(1883-1971)浙江湖州人。原名君默,字中,号秋明、瓠瓜。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五四”期间曾任《新青年》编委,建国后歷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其书法以楷书、行书见长,其书作於清俊圆润中,呈劲健透逸之姿。著有《歷代名家学术经验辑要释疑》、《书法沧丛》、《二五书法管窥》、《沉尹默书法集》、《秋明室杂诗》。
6.沙孟海(1900-1992)浙江鄞县人,原名文若,号石荒、兰沙。少承碑学流风,得吴昌硕指授。曾作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协副主席、浙江省书协主席、西冷印社社长。著有《沙孟海论书从稿》、《沙孟海书法集》、《沙孟海翰墨生涯》等。
7.毛泽东(1893-1976)湖南省湘潭韶山冲人,字润之。中国共產党的创始人之一,历任中国共產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其政务之余喜爱诗词,书法擅狂草,用笔咨意、气势磅礡,章法洁构变化万千,著有《毛泽东选集》五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集手跡选》、《毛泽东题词墨跡选》、《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等。
8.谢无量(1884-1964),四川乐至人。原名蒙,字大澄,后易名沉,号无量,别署嗇庵。幼承庭训,习古文辞、诗赋。民国初期歷任孙中山大本营秘书、参议,黄博军校教官等职,之后从事教育和著述,任国内多所大学教授。建国后,歷任川西博物馆馆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其碑帖兼融、甭散稚拙,雄浑俊逸。著有《中国大文学史》、《中国哲学史》、《诗经研究》、《佛学大纲》、《楚辞新论》、《谢无量书法》等。
9.齐白石(1863-1957),湖南湘潭人。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改名璜,字萍生,号白石,别号借山馆主者、白石山人、寄萍老人等。精诗文、绘画、篆刻、书法。其书法功力深厚、苍劲豪迈。建国后,歷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出版有《齐白石作品集、《齐白石画集》、《白石诗草》等。
10.李叔同(1880-1942),祖籍浙江平湖,生於天津。名文涛,字叔同、息霜、释名演音,法号弘一。曾任《太平洋日报》文艺主编、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美术教员,1918年出家,后為佛教健宗高僧。著有《李庐诗鐘》、《护生画集》、《寒茄集》、《南山律宗传承史》等。
这是网上一篇评论,作者不详,仅供参考
一是纯以书艺服人。从这份名单可见,不论恭列者的政治信仰或人格精神如何,光以纯粹的书法艺术而言,前4位名家的书艺光芒确实是最亮点的,也是他人无可替代的。尤其是康有为和于右任二位大家的入围,更令人信服,他们才是真正的书法家和大师,而非一般的写字匠。相比较起齐白石、沙孟海和沈尹默等名家来,这二位书坛高手的知名度一时间似乎要低些,或许在书坛之外更是如此。但这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人们政治观念和信仰的影响。然而,金子总是要发光的。撇开纷杂的意念,光以书艺的内涵和美学境界而论,这二位大家跃居十大杰出书法家前列,是世人对他们的公认。
于右任留给世人的作品,以行草书对联形式居多,那种掺和着北碑精髓的墨迹,沉稳拙重又笔辣苍劲,纸面弥漫着大气神韵,以大局观来营建章法的独特。其书艺的精神与人格的方正是极其吻合的。堂堂正正的他,其心迹风骨,天经地义地铸成了只能是属于于右任的气象宏大的书法神韵。
认识康有为的书法艺术,大多数人是基于中国历史上的“戊戌变法”,可以这样说,康有为为推动中国书法艺术的流传和发展所作出的贡献,绝不会比他在历史上的政治作为要逊色。艺术神话的传说,有时是会逾越国界和时光的。康有为书法的最大特点是深受魏碑的影响,却又富于变化。常常是起笔无尖锋,收笔无缺锋,也无挫锋;折笔处方圆并用,运笔时迅起急收,妙入毫端,其腕下的功夫之精深,足以令人折服。
十名杰出书法家中的前4名艺术韵味,有吴昌硕的大气雄强、林散之的干枯空灵和康有为的意境宏阔及于右任的苍劲老辣,不说是20世纪,恐怕连21世纪也是无人能够超越他们的。因为现时的人们实在是太浮躁,太为功利所左右了,而功利二字往往是会夭折艺术家的灵性。
二是谢无量和齐白石的入围,显示了艺术和传播作用的效果。前者是10位大家中名声最不响亮的,但恰恰是他的广博深邃的学识修养和看似散淡又漫不经意的书法艺术,博得了人们的厚爱。有些艺术品在开始看时,常常有不怎么样、不让人心动的感觉,但品赏的时间一长,就会越看越有滋味。谢无量的书法就是这样的例子。他的字体结构新颖别致,寓巧于拙,疏朗而不松弛,实则是成竹在胸,自有法度。沈尹默先生曾有这样的评价:“无量法书,上溯魏晋之雅健,下启一代之雄风,笔力扛鼎,奇丽清新……株守者岂能望其项背耶?”以笔者对他的书艺理解,他们作品之所以能突破前人的藩篱而不落窠臼,不仅反映了他对书法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得力于他那广博深邃的学识修养。因此,他的书法笔姿凝炼遒劲,柔中见刚,不为固定形式所限,也毫无矫柔造作之状,而是神飞意扬,逸趣横生而耐人寻味。
齐白石的书法也能够入围20世纪十大杰出书法家行列,主要是沾了他自己的画名而赢得了人们的首肯。比起他卓有艺术实性的洗炼水墨画来,他的书艺似乎是不值多谈,倘若那些诗句不是配在其精妙的图画旁侧用以题款,谁还会去眯起细眼仔细品评呢?从纯收藏的角度来说,恐怕是十个齐字也抵不上一幅画的经济价值。毕竟,经济价值的背后,有艺术含金量支撑着。
三是沈尹默和李叔同的恭列,笔者的一孔之见是颇有戏剧性。沈氏书艺在海上艺坛曾被认为是近代的开拓者,也确是影响了当今正在从事书法艺术的几代人。然而在我国的北方和中原地区,又常常被认为是阻碍了现代上海书法的发展和前进。两种意见和观点截然相反又针锋相对。如果从收藏和鉴赏的角度去讨论,部分地吸收和收藏一些沈氏的书风和作品是种高明之举。但如果将其视作为艺术典范,则往往成了收藏者眼光前进的绊脚石。
李叔同的书艺,自然与众不同,出家人自有的超脱和清雅,一丝不存人间之浮躁,细笔慢功写来,真让品赏者在大伏暑天见之也会立顿清凉起来。曾在其学生,现代著名艺术大师丰子恺的石门古镇故居里,看到过李叔同的一副精品,甚为崇拜。书写的对联为“欲为诸法本,心如工画师”,一样粗的线条,略为呈长方形的结构,用笔没有丝毫的牵带,随意而出,禅劲十足,要想学之,真是难而不易。数年前曾见国内有人试图诠释李氏的书艺风格,而去模仿其书法作品,但给人的感觉总是不伦不类的。没有其境其艺和修炼,哪有摹仿即成书作之理?
谁能告诉我书法中的禅意到在哪里?
我是一人。一个人有很多欲望的时候,他写的字不会有禅意。
书法本身没有禅意,禅意在一个真正修禅的人的一举一动中。因为这个人让你感受到禅意。
我就是个俗人,如果写字的人,没有修禅的心,没有修禅的经历,我是看不到他书法中的禅意的。
一幅书法作品,就算写满了“禅”字,就算被有些地位的人推崇。
只要一知道作者,写的当时是个财色酒气比较重的人,基本上都不会觉得有禅意吧。
不要说我因人废字,充满欲望的人,他们就是不会对修禅有欲望,他写的字不会有禅意。
就我个人觉得,书法作品中有禅意的。
目前只有弘一法师(李叔同)的一些作品让我有这样的感受。
弘一法师《金刚经》部分
弘一法师《心经》
一人最喜欢的《心经》手抄本,就是弘一法师的这个版本。
这不是一个野和尚,是有一定书法基础的字。
关于《心经》,大部分书法家都手抄过。
但是看到这些书法家的《心经》,我的心静不下来。
赵孟頫的行书《心经》
看了之后,因赵孟頫这个字,因赵孟頫这个人,完全感觉不到我在读《心经》
我是在读一本字帖,其中很多字非常精妙。
清朝成亲王的小楷《心经》
成亲王的字,好工整的小楷啊。但是投入不进去啊。
各大书法家的手抄本,会不自然的看到书法技巧,而且确实有技巧。
书法本身没有禅意,禅意的感受是写字的人带来的。
书法作品的观感,清寡平淡,不争不嗔不疾不徐,才符合禅意的感觉。
如果李叔同,弘一法师出家之前写的,还不是弘一法师。
那么那副《心经》,我肯定看不到禅意。因为李叔同还不是修禅的人,弘一法师才是。那么这幅《心经》怎样呢,只是一个有书法基础的人,而且书法水平还不错的人,脑袋一空,省去很多笔画的锋芒写的字。结构和用笔都是有功力的。
我就是个俗人,如果写字的人,没有修禅的心,没有修禅的经历,我是看不到他书法中的禅意的。
说个后话,结果论的话。
弘一大师还是李叔同的时候,年少的时期的字是这样的。
临的魏碑,结构练得很好有功力。
还有是这样的
谁看着会觉得有禅意。争强好胜,锋芒毕露。
后来成了弘一法师的字
他的境界我不懂,他的人生我也不懂。
看着他人生的变化,字也跟着变化,他后期的字,我感觉到有禅意。
从魏碑那样,锋芒毕露。到后来皈依佛门,他的字保持一定书法要求的情况下,观感越来越让人平静。我想这就是禅意。
他不仅仅是一个出名的和尚。他有一定书法基础的,他的人生经历就是一种禅修。
没有人生的变化,是写不出来的。
如果有人告诉你这个人的字有禅意,你可以看这个字的作者,他的人生。看到人生是怎样的,看看他字在各个时期的变化,就知道他的字有没有禅意了。
书法中的禅意,本来就不是书法主要精进学习研究的方向。
可以主观点,但我们还是要有理有据有个方向。
心里存着较大欲望的人,心里是不会想到禅,修禅的,何况写出来的字呢。
我是一人,如果喜欢,可以主观的关注我。
如何理解书法上的欧颜互不相容?
从根本上说,“欧颜互不相容”的提法是不恰当的!因为欧、颜二体,作为汉字书法,它们的“共性”还是占决定性比例的!比如:都是书写汉字、都是楷体、都要遵循结体和运笔基本规律和具体要求等等。虽然二者之间在结体和笔画上各具特色,比如在结体方面,欧体严谨,颜体宽松;笔画方面,欧体秀丽,颜体古拙。但都没违背汉字结体的基本规律!客观地讲,这两种书体若从严格意义上来要求,都不够成熟!所谓“好”,只是“相对的好”!都未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从这层意义强来讲,二者之间客观地存在“互相借鉴、互相补充”的需要!行当“优势补”!就如书法界中常用的赞赏之语——博彩众长!
当然,若一定要说“欧、颜互不相容”的话,只有一点,那就是:在写书法作品时,不能在一个字中同时用欧、颜两种笔画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