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梗大全 正文

殉我什么梗

不帮岳飞求情其实应该的,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宋高宗赵构要对岳飞动手,宋高宗可能还会想,也许岳飞还能逃过一死。那么如果抛弃岳飞是指放弃北伐的理想的话,作为军人知道服从执行命令就行了,而且更可怕的是这个思想还和皇帝的思想不同,那么有了思想的刀会不会自己做主,1、你可以只用手知道一个角度的度数?很有可能通过随机洗牌实现的任何给定配置在洗牌历史中...

殉我什么梗,比岳飞抗金决心还要大的韩世忠?

抛弃岳飞是什么概念

抛弃岳飞是什么概念,是不帮岳飞求情,还是说放弃了北伐的思想呢?

这里就分两面来说说这个,不帮岳飞求情其实应该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帮岳飞求情非但帮不了岳飞,很可能连自己也搭上。

岳飞被抓,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宋高宗赵构要对岳飞动手,那么也就是说赵构对岳飞有了顾忌。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人为岳飞求情,甚至满朝都是对岳飞喊打喊杀的,宋高宗可能还会想,岳飞得罪如此多的人,不得人心,那么威胁不大,也许岳飞还能逃过一死。

而这个时候,如果众人都帮岳飞求情,甚至连韩世忠这样的重将也来求情的话,那么岳飞就彻底的死定了,因为这就是岳飞得人心的表现。而且求情的人很可能也会受到牵连,所以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不帮岳飞求情是对的。

那么如果抛弃岳飞是指放弃北伐的理想的话,那么就不得不提第二个问题了,岳飞到底为何而死?

赵构为什么要杀岳飞,岳飞又为何而死呢?简单点说,就是岳飞是坚定的北伐派或者是主战派,从而引发了赵构的顾忌,杀了岳飞。并非是什么迎回二圣一类的原因。

现代军人有一句名言”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换句话说,作为军人知道服从执行命令就行了,而不需要有自己的思想。军队或者将军对于皇帝来说,就是手中的一把刀,皇帝需要砍出去的时候就砍出去,需要收回来的时候就收回来。这样才是一把趁手的好刀。

但现在这把刀有了自己的思想,而且更可怕的是这个思想还和皇帝的思想不同,那么有了思想的刀会不会自己做主,砍向主人呢,哪个皇帝不害怕。

故而有思想想北伐的岳飞死了,这可以理解为政治上的幼稚,但关键就是刀有了自己的思想。而韩世忠选择了放弃,或者说他更有政治智慧,看透了本质,不是他放弃了北伐,而是皇帝放弃了北伐,作为刀听话就好。

有哪些冷知识比较有趣?

1、你可以只用手知道一个角度的度数。

尽可能张开你的手指,把手掌放在你要测量的角度的表面上。小指应位于底部,代表0°。拇指与小指的夹角为90°,小指与其他手指的夹角分别为30°、45°和60°。

2、在你的一生中,你会遇到16个杀人犯,你甚至都不知道。

3、每当你洗牌的时候,你是历史上第一个有这个特定顺序的牌的人。

你知道吗,每当你洗牌时,你很有可能创造历史?一副52张牌可以在52个订购!= 52 x 51 x 50 x ... x 2 x 1种方式。这是因为有52种方式选择第一张牌,51种方式选择第二种,50种方式选择第三种,但是52!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大于8×10 的67次方。

因此,很有可能通过随机洗牌实现的任何给定配置在洗牌历史中从未出现过!

4、你可以使用指关节找出每个月的天数。

握紧拳头,开始数节指关节。每个关节凸点和间隙是单独的月份。开始数一方面,然后,在达到结尾后,再次用食指的指节开始。如果月份在关节凹凸处,则有31天,如果在差距上,则该月份包含30天或更少。

5、一个43厘米的比萨比两个30厘米的比萨饼大。

6、人体唾液含有一种叫做opiorphin的天然止痛药,比吗啡有效6倍。

此外,opiorphin可以同时具有抗恐慌和抗抑郁作用。所以没事在家多接接吻吧。

7、有我们的大脑无法想象的颜色,。

它们由在人眼中相互补偿的色调组成,例如红绿或黄蓝。如果有人要你想象黄蓝色,你会想到绿色,而事实上,同时存在黄色和蓝色的颜色,但我们无法想象它。

8、现在在我们肺部的氧原子,我们肌肉中的碳,骨骼中的钙和血液中的铁诞生于恒星内部,并在宇宙爆炸时散落在宇宙周围。

这意味着我们所有人都是部分外星人,并且是由 星尘组成的。

9、当你60岁的时候,你会失去一半的味蕾和分辨甜、咸、酸、苦的产品的能力。

你天生就有9000个味蕾,与你的嗅觉一起工作,因为你的味觉主要依赖于气味。随着年龄的增长,你的嗅觉和口感也随之改变。在40到50岁之间,味蕾的数量减少,其余的开始萎缩。60岁以后,你可能开始失去辨别甜味、咸味、酸味和苦味食物味道的能力。嗅觉直到70岁后才开始消退;其下降加剧了受影响人口味的损失。这些变化的确切原因有待辩论。然而,味道和气味随着年龄下降的实际原因可能不如它对你和你的营养平衡所产生的影响那么重要。

10、当你睡着的时候,你就感觉不到任何气味。

虽然声音会破坏睡眠,但气味不能。根据布朗大学的一项新研究,人们不能依靠嗅觉来唤醒他们火灾的危险。

11、在怀孕期间,如果一个妇女损坏了她的内脏,婴儿会将其干细胞送到受损部位加速愈合过程。

12、每天,我们的心脏产生足够的能量进行30km的卡车旅行,而大脑产生足够的能量来点亮一个10瓦的灯泡。

13、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街灯实际上比看上去大得多,而且路面上的线条比看上去的要厚得多。有一种解释称为尺寸知觉现象。

14、每一年,身体中98%的原子每年都会被替换掉。

在20世纪50年代的研究人员通过喂养他们的对象放射性原子来发现这一发现。研究人员使用辐射探测器观察到原子在整个身体上移动。他们发现新的原子取代了旧的原子,最终进入了人体的所有组织。

15、氧是人们生活所必需的,但它可以氧化了的细胞是什么导致衰老。

16、坐在你左边最靠近你的人是你右边最远的人。

17、你的年龄就是你在太阳周围制作的圈子数量。

18、平均云重约500吨(100头大象),而风暴云的重量与200000头大象相同。

科学家们能够通过知道它的大小和它所含的水的数量来“衡量”一朵云。

19、1991年,社会学家斯科特·费尔德(Scott Feld)计算了一个人拥有的朋友的平均数量,并将其与该人朋友的朋友人数进行了比较。第二个数字总是比第一个数字大,这意味着你的朋友总是比你拥有更多的朋友。这是友谊悖论的来源。

你知道像这样有趣的冷知识吗?请在下面的评论栏分享给大家!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记得点关注哟。

有没有什么很浪漫的古代诗人爱情故事?

看到这个题目,农夫首先想到的是《长恨歌》的作者,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和他初恋情人陈湘灵非常动人的爱情故事。

公元772年,白居易生于河南新郑县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祖父和父亲都曾在地方为官。十一岁时,为避战乱,白居易随母亲来到父亲白季庚任官的徐州符离,认识了邻家一个名叫湘灵的姑娘。湘灵姑娘小诗人四岁,长得亭亭玉立,活泼可爱,而且还懂点音律,于是,俩人逐成了朝夕相处,青梅竹马的玩伴。随着年令的增长,白居易十九岁时,湘灵姑娘十五岁,情窦初开,俩人便开始了初恋。白居易曾写过一首名为《邻女》的短诗,赞美湘灵的美丽和甜美的嗓音:"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何处相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贞元14年,白居易二十七岁时,为了家庭生活的逼迫和自已的前程,诗人不得不忍痛离开符离,去江南投奔叔父,一路上曾写下《寄湘灵》,《寒闺夜》,《长相思》等诗歌怀念湘灵。诗的语句中,充分表现出诗人和湘灵经过长达十七年的相处,和八年的相恋,感情已十分深厚,已到了难以割舍的地步,。可是由于湘灵姑娘生于农家,门不当户不对,遭到白母的强烈反对。直到两年后,日夜思念湘灵,甚止在梦中都呼唤着湘灵名字的诗人考中了进士,心中暗想,这次回到符离,一定要把湘灵娶

一回家。可是在封建社会,爱与孝是不能两全的,白母再一次强烈阻止了儿子和湘灵的结婚愿望。而且这一次白母做得够绝,甚止日夜守在儿子身边,两人连面也见不到。

白居易闷闷不乐的回到长安赴任,为了抗议母亲的阻婚,诗人开始拒绝与一切女人的交际,才二十九岁的年纪便满头白发。四年后,白居易三十三岁时,(湘灵姑娘也二十九岁,仍在苦苦等候。)再一次回到家中哀求母亲,但愿望再一次落空。

白居易从十一岁结识湘灵,直至三十七岁委屈求全,与杨某结婚,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心中始终惦念着湘灵,可怜有情人有缘无份,终未成眷属,白居易一生共为湘灵写下了六十余首诗歌,也为后来创作《长恨歌》打下了深厚的基礎。据说《长恨歌》写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其中的名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是诗人借助前代帝王的爱情悲剧,抒发自已对于失去湘灵姑娘的痛苦与深情。

孔尚任的桃花扇原文到底是什么?

原文: 世态纷纭,半生尘里朱颜老;拂衣不早,看罢傀儡闹。恸哭穷途,又发哄堂笑。都休了,玉壶琼岛,万古愁人少。 贫道张瑶星,挂冠归山,便住这白云庵里。修仙有分,涉世无缘。且喜书客蔡益所随俺出家,又载来五车经史。那山人蓝田叔也来皈依,替我画了四壁蓬瀛。这荒山之上,既可读书,又可卧游,从此飞升尸解,亦不算懵懂神仙矣。 只有崇祯先帝,深恩未报,还是平生一件缺事。今乃乙酉年七月十五日,广延道众,大建经坛,要与先帝修斋追荐;恰好南京一个老赞礼,约些村中父老,也来搭醮。不免唤出弟子,趁早铺设。徒弟何在?(丑扮蔡益所,小生扮蓝田叔道装上)尘中辞俗客,云里会仙官。 弟子蔡益所、蓝田叔,稽首了。尔等率领道众,照依黄籙科仪,早铺坛场;待俺沐浴更衣,虔心拜请。正是:清斋朝帝座,直道在人心。 出处:出自清代文学家孔尚任的《桃花扇》。

崇祯帝身旁的陆秀夫是谁?

历代亡国之君中,明代的崇祯帝死得最凄凉。1644年,农历甲申年三月,闯王李自成的大军攻破北京,三十五岁的崇祯皇帝让太监敲响紧急状态下召集官兵勤王的大钟。可平时那些在朝廷上慷慨激昂的大臣,无一人出现,早就作鸟兽散了。只有太监王承恩陪在旁边。真正成了孤家寡人的崇祯皇帝吊死在紫禁城北面煤山的一棵槐树上。

《明史•庄烈帝本纪》记载着崇祯帝自杀前所写的遗诏:“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临死前依然说“诸臣误朕”一则反映崇祯帝刚愎自用的性格,也反映了他失望之际的心情:你们这些大臣,世受国恩,最需要你们的时候一个人也见不着,白养你们了!

历史记载中,崇祯帝自杀前那几天惊慌失措,犹如一头困于笼牢中的野兽。

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已经将北京城围成铁桶一样,崇祯帝还在御案上写了一句“文臣个个可杀”,密示近侍。尽管随即抹去了,但可见此时君臣已同水火,相互不信任到何种地步。这种情形下,很难指望有大臣和他一起殉国。

十八日外城陷落,他问太监为什么没有京营兵护驾,太监回答说:“皇爷安得有兵?京营兵皆散,今惟有劝皇爷走耳。”走投无路的崇祯召新乐侯刘文炳等带家丁前来护驾。刘的回答是:“臣等何敢私蓄家丁,所有家人,岂能当贼?”刘文炳说的是实情,明朝从洪武帝开始,对大臣监控甚严,大臣如果自己训练家丁,那就有私练武装的嫌疑,可能危及江山,是大罪,而一些没有经过训练的家仆不可能有什么战斗力。此时崇祯尝到了祖宗之法结下的苦果。

当日崇祯将长平公主的胳膊砍断,叹息道:“汝奈何生我家?”命令太子化装逃到民间。他自己也趁黑微服到朝阳门,要出城,守门的不放行,说天亮再说。——这也是规矩,但此时李闯大军在外,稍微有点良心的人不会拘泥于成法,无论是城中哪一个达官贵人,能放出一个就可能救活一人,但此时守门的已生了异心,他们在为李闯守门不让人逃命,好日后邀功。崇祯扈从想夺门而出,守门的反而用大炮回击。他命令人去叫负责守朝阳门的朱纯臣来开门,可朱府看门的人说老爷赴宴未归。——此时哪能有闲心去赴宴,分明是托辞。走安定门,门闸太坚固,打不开。太子叩嘉定门想外逃,守门的官员周奎自顾自睡觉,兵士不理睬太子。

一个皇帝连自己都城的门都打不开,这说明几乎所有基层办事人员都知道大明将亡,纷纷为自己找后路 了,崇祯除了投降,绝无生路了。

孔尚任写的《桃花扇》,虽是戏曲,但真实地再现了明亡当时社会的真实状况。提兵镇守武昌的左良玉,听说崇祯驾崩,唱了一出《哭主》,他捶胸顿足对着北方哭道:

“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十七年忧国如病,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伤心煞煤山私幸,独殉了社稷苍生,独殉了社稷苍生。”

这曲《胜如花》道尽了孤家寡人崇祯帝殉国的凄惶,堂堂天子,竟然不如“飘蓬断梗”。

李闯进城后,有大学士范景文,户部尚书倪元璐、左都御史以及一些公侯、驸马自杀。这些人算是大明的忠臣,但我以为他们不降于贼是报朝廷之恩,未必报崇祯个人之恩。而投降的更多,大学士李建泰以下,包括兵部尚书、户部侍郎、工部侍郎等众多高级官员。明代文秉在《烈皇小识》中列了个长长的名单,共一百三十二人。文秉还特意点了几个关键的投降者的所为:

“逆闯入都,首先劝进者,陈演(内阁首辅)、朱纯臣(就是以赴宴搪塞崇祯不开朝阳门让皇帝逃生的那位)也;向贼叩头求用,指斥先帝为无道者,魏藻德(内阁首辅)也;从狱中出而为贼策下江南者,张若麒也;其颂贼为救民水火,神武不杀者,梁兆阳也;代贼焚毁太庙神主者,杨观光也;大负先帝委任,终以拷掠死者,李国桢也;先帝求金不应,东宫出亡不纳,终赍盗粮,尽为贼有,负君辱国,贻恨千古者,周奎也。”除了这些大臣,还有崇祯很器重的守城太监,后开门投降的曹化淳等。

崇祯尸体被李闯军队发现后,停灵数天,《烈皇小识》载这些已投降的旧臣对先帝尸体的表现,“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余皆睥睨过之。”——斜着眼睛瞟一眼就过去了,人情如此之薄!

据《明季北略》记载,崇祯梓宫暂厝在紫禁城北面的河边,两个和尚自愿前来为大行皇帝超度,李自成的两大重要部属宋献策和李岩经过此地。岩对宋说:“何以戴纱帽的反不如和尚?”宋回答:“那些纱帽原是陋品,并不是和尚之品比官员强。”李岩再问:“明朝选士,由乡试而会试,由会试而廷试,然后观政候选,可谓严格之至。为什么国家有事,报效之人不能多见也?”宋献策的回答是:明朝的国政,误在重制科,循资格。因此国破君亡,鲜见忠义。满朝公卿谁不享朝廷高爵厚禄?一旦君父有难,皆各思自保。新进者心想,我功名实非容易,二十年灯窗辛苦,才博得一纱帽上头。一事未成,哪有马上死的道理?此制科之不得人也。其旧任老臣又思忖,我官居极品,亦非容易。二十年仕途小心,方得到这地位,大臣非止一人,我就算一人死了也于事无补。此资格之不得人也。二者皆认为功名是自家挣来的,所以全无感戴朝廷之意,无怪其弃旧事新,而漫不相关也。

这段对话,未必是信史,但多少反映当时一些有见识的士人对明朝情感之冷薄。科举是表面上的原因,本来明室仅仅把八股制艺作为笼络也是控制读书人的手段,读书人也只把它作为敲门砖。所谓忠义之说,远不能遮掩利益驱动的本质。所谓明朝养士三百年的“养”,和用草料养牛马差不多,多数士人哪会给它尽忠?

清代定鼎中原后,追赠崇祯的谥号为“庄烈帝”,帝王死于宫外者为“庄”,而自杀很符合“烈”字。崇祯皇帝既不像汉献帝那样懦弱,也不像隋炀帝那样残暴,也不像南唐李后主、宋徽宗那样醉心于诗词书画而荒了国政,而是很敬业、颇思进取、一直想匡正爷爷万历、哥哥熹宗执政时的过失。因此崇祯的死更具有悲剧意义,比其他亡国之君博得了更多的同情。

明朝养士三百年,最后大敌当前,这些食朝廷俸禄的人很多都这个样子,当然可以说这些人无耻、软弱。可他们天生就这样无耻吗?同样是读书人,宋末士大夫表现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度足让明朝士人汗颜。同样读孔孟书,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我们要比较一下宋、明两代养士的差别。

宋代最后一个皇帝赵昺和崇祯帝相比,同样是自杀,却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不是凄凉而是悲壮。大明和李自成军事力量的对比,远不如南宋和蒙元军事力量对比那样悬殊。蒙元是在扫平欧亚大陆,歼灭金、西夏,降服吐蕃、大理之后,包抄了疆土狭小的南宋。以武力最鼎盛时的蒙元来攻击弱小的宋,就如今日超级大国美国进攻伊拉克一样,胜负早定。即使这样,南宋独自抗击了蒙元几十年,直到1279年,宋朝君臣退守南海边的崖山。蒙元水师逼近,宋军在张世杰的指挥下,打了一场惨烈无比的“崖山保卫战”,因力量过于悬殊而失败。丞相陆秀夫背着八岁的小皇帝蹈海自杀。史载:“后宫诸臣,从死者众。”“越七日,尸浮海上者十万余人。”大战中与帝室失散的张世杰知道少帝已死后,领着船队再度出海,航至海陵岛一带海面时遇飓风溺死海中。

张世杰、陆秀夫和在北京就义的文天祥被后人称为“宋末三杰”。而为大宋殉葬的士人远不止这三人,蒙古兵攻陷潭州(今长沙)时,岳麓书院几百个儒生全部战死。

而明代呢?皇帝自杀时,身边连半个陆秀夫都找不到。清兵南下时,投降的大臣一个接一个,前赴后继。江南一些缙绅起兵主要是以复社文人做领导,他们大多是不受重用或闲呆在家中的在野知识分子,如陈子龙,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如唐世桢,一个没有功名的读书人,清兵下江南后,跟随唐王抗清,最后被清廷杖死。《研堂见闻杂录》感慨:“忠臣烈士,不出于缙绅,而出于一青衿弟子,不出于食禄大臣,而出于偏藩几日之薄官,其为明朝结三百年之报,惟公一人矣。”而东南文人领袖钱谦益,口口声声要殉国。待到国亡时,小老婆柳如是劝他投河以成大节,钱说水太凉了,以后再说。他最终还是投降了清朝,没当成陆秀夫。连后来的清代皇帝也瞧不起这些投降的大臣,说汉族文人太柔弱,让他们入了《贰臣传》。

明末文人无耻者、贪生怕死者众多,而整个大明,提倡理学是不遗余力的。读书人从小接受的是做忠臣孝子的名教教育,在旌表贞烈之士上,明代的皇帝花的功夫最多,可是他们培养出许多洪承畴和钱谦益。

明代的教育为什么失败?关键是统治者并没有尊重文人,他们没有真正把文人当成有独立意识的人来对待,而是当成奴才来处置。明廷所要培养读书人的忠,乃是忠于一家一姓、带有奴性的忠,而非爱社稷、护百姓的大忠。

可以说,从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始,除了其间有孝文帝、仁宗、宣宗几个对文人不错的皇帝外,大多数皇帝和文人的关系是非常紧张的。朱元璋几乎是有意识地、有计划地改造文人,让文人的自尊扫地,气节不存。他动不动就打大臣的屁股,他赋予太学以下各类官学的管理人员有任意侮辱读书人人格的权力。到了他的儿子朱棣,更是变本加厉,灭忠于建文帝的方孝孺十族。

方孝孺的灭族是当权者在向天下的知识层昭示一个道理:不要忠于道统和原则,而是要忠于最终的胜利者。

明初朱元璋父子用侮辱人格的方式来对待士人。经过仁宗、宣宗等相对仁厚的皇帝执政,士人的正气也渐渐地又被培植起来,打屁股不再是耻辱,因为直谏而被杖,倒是一件足以自傲的荣誉。孟森先生说:“至明之廷杖虽酷,然正人被杖,天下以为至荣,终身倾慕,此犹太祖以来,与臣下争意气不与臣下争是非所养成之美俗。”(《明史讲义》)

真正对士气产生根本性摧残的事情是明中叶以后两件大事:嘉靖朝严嵩当权杀直谏大臣,天启朝魏忠贤当权杀东林党人。此后虽有复社上接东林、匡正士风的努力,但一切来得太晚,真正能显达的总是那些无耻的文人,明朝士林演化成严重的逆淘汰生态。

先说严嵩杀谏臣。严嵩父子当权时,杨继盛上书劾严嵩“十大罪”,被定为死罪,行刑的那天,围观民众皆流泪为之送行。高阳为此评论道:“明朝杀谏臣,自此而始;反激排荡,致使言路趋于偏激,由意气而戾气,国亡始息。说严嵩是明朝第一罪臣,亦不为过。然而此养奸纯出于世宗的姑息,世有亡国之君,乃有亡国之臣,于此又得一明证。”

魏忠贤诛杀东林党人是明史上对士大夫最大的一次围剿,为首的是魏公公,但依附他而报私仇的文臣也不少,东林党人在政治斗争的技术层面几乎是不合格的,纯粹靠一股浩然正气支撑,而阉党控制了皇帝,又掌握了能随便把人处死的东厂和锦衣卫。东林党诸君子被拷掠的惨状,可说是空前绝后。东林党被灭后,士大夫正气几乎荡然无存。死在北镇抚司狱的东林党人之一黄尊素,他的儿子,就是那位明末有名的思想家黄宗羲,对君权提出质疑,对一家一姓的王朝不复有父辈的愚忠,他们对异族入侵、文化毁灭感到痛心,但对朱家皇朝的完蛋并不痛惜。这不能说没有父辈遭遇带给他的教训。

这样有计划既“杀儒”又“辱儒”的王朝,哪怕把理学的地位抬得再高,让读书人念再多的孔孟圣贤之说,也只能培养一大批善于讲假话、作秀的文人。一个国家到了知识层无耻的地步,那就没救了,最后只能是“桃花扇底送南朝”,读书人的气节还不如妓女。

而宋代和明代相比,则是相当尊重文人的。陈寅恪说:“欧阳永叔少学韩昌黎之文,晚撰五代史记,作义儿冯道诸传,贬斥势利,尊崇气节,遂一匡五代之浇漓,返之淳正。故天水一朝之文化,竟为我民族遗留之瑰宝,孰谓空文于治道学术无裨益耶?”宋代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和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正相反,朱元璋是想方设法来打击文人的气节,而赵匡胤则是想方设法来赢得文人的心,甚至给后世继位者立下具有宪法权威性的遗诏,规定不能以言论来杀文人。宋代养士三百多年,尽管王朝武力一直很弱,但文人多半能和朝廷同心同德,共撑危局。

再说崇祯皇帝的个人原因。

崇祯接手的是一个病入膏肓、危机四伏的王朝,对于这样一个几乎是绝症的“病人”,首先是应该慢慢地调养,先维持生命,再如抽丝般一点点减轻病情,或许大明帝国还能延续几年,可感觉到时不我待的崇祯,想用霹雳手段救帝国于沉疴之中,反而欲速不达,加速了王朝的灭亡。

崇祯的性格和清朝的雍正颇相似,勤于政事而人不够通达,对臣下过于苛刻。如果崇祯和雍正一样,继承的江山是康熙那样留下来的全盛帝国,他未必不是一个有为之君。一个人身体健壮抵抗力强时,对体内一些毛病可以放手去治甚至下猛药也无妨,而对奄奄一息的人救治方案得格外谨慎。崇祯面临的不是雍正那样没有根本危机的帝国,但也采取和后来雍正一样的刚猛之法,是他执政的失误。

一位号锁绿山人的明朝遗民在《明亡述略》中评价崇祯,“庄烈帝勇于求治,自异此前亡国之君。然承神宗、熹宗之失德,又好自用,无知人之识。君子修身齐家,宜防好恶之癖,而况平天下乎?虽当时无流贼之蹂躏海内,而明之亡也决矣”。这番话很有道理。崇祯刚即位能清除阉党,很有一番励精图治的样子,天下人对他寄予中兴大明的厚望。可到后来觉得外臣不可用,又重用太监,如开门投敌的曹化淳。经过他父亲、哥哥的那些年折腾,有能力而又正派的文臣剩下不多,又因为他的刚愎、多疑搞掉不少,如文震孟去职,袁崇焕被冤杀,卢象昇孤立无援战死疆场,重用的都是温体仁、杨嗣昌这类治国御敌没本事、搞权争却手段高明的大臣。远因和近因交杂在一起,明亡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孟子说过:“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宋代的皇帝即使逃离到海上,还有那么多人跟随保卫。而明代李自成陷北京时,大半河山还姓朱,可皇帝身边只剩下个太监了。崇祯帝自杀时身旁没有陆秀夫,这是他的那些老祖宗造的孽,是朱元璋等人让文人变成奴才的报应。——反正做了奴才,那就做三姓家奴吧,主子姓朱还是姓李甚至姓爱新觉罗有什么区别呢?

体面人什么意思?

体面人这个梗是用来吐槽别人的,比如卢本伟,他曾经是斗鱼直播平台中最牛逼的人气游戏主播,被跨平台封杀了,连焦点访谈都点名批评了,卢本伟也就此over了。所以,别人提起卢本伟都会说一句“生前也是体面人。虽然卢本伟现在已经不混直播界了,但是有关他的小料依然具有超高的曝光率,除了由卢本伟兴起的有关“五五开的梗”,最近在网络上又开始流行了由卢本伟引起的“生前是个体面人的梗”,其实是说,卢本伟在被封杀前或退役前,也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现在用“生前是个体面人”来形容卢本伟,隔着屏都能闻得到满满的嫌弃。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