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维吾尔族民俗文化,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维,哈,藏,回族等民族风俗习惯
维吾尔族住房一般是泥土建筑,用天窗采光,屋内设有壁炉,屋顶平坦,可以晾瓜果和粮食。饮食以面粉、玉米、大米为主,喜吃瓜果。日常的食品有馕(烤饼)、面条、抓饭、茶、奶等。
维吾尔族服饰:城市妇女多穿西装上衣和裙子;农村男子穿长袍,妇女多在宽袖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男女老少都爱戴四楞小花帽;耳环、手镯、项链是妇女喜爱的装饰品。
维吾尔族婚俗:青年男女婚姻自由,婚礼隆重热烈。
维吾尔族丧葬:实行土葬。人死后净身并用白布裹身,用移尸木匣抬到墓地入葬。节日有肉孜节(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
维吾尔族礼节:待人接物很讲礼貌,在路上遇到尊长和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掌放在左胸上,然后把身体向前倾30度,并连说:"艾斯拉姆艾来孔!"当行路人无处进餐和住宿时,只要说明来意,主人虽不相识,也会殷勤招待;走路让长者走在前面,谈话让长者先谈,入坐让长者坐在上座,吃饭,先端给长者;小辈在长者面前不喝酒、吸烟;老人无论到哪里去作客,他骑的马不论是卸鞍子,还是饮马、喂马,都由年轻人去做,走时,年轻人给老人备鞍,扶老人上马;家里来了客人,全家都出来欢迎,然后女主人以十分真诚的态度,用盘子端来茶水;老人吃饭时或到别人家里去,常常双手摸脸做"都瓦"(祝福仪式)。
维吾尔族禁忌:吃饭或与人交谈时,忌擤鼻涕、打哈欠、吐痰,饭毕有长者领作"都瓦"时,忌东张西望或站起;禁食猪肉、驴肉、狗肉、骡肉和自死的畜肉及一切动物的血,衣着忌短小,上衣一般要过膝,裤腿达脚面,忌户外着短裤;屋内就坐,忌双腿伸直,脚底朝人;接受物品或请茶,忌用单手;未经主人同意不得擅自动用主人家的物品;到别人家去,一定要让年长的人先进门。青壮年妇女一人在家时忌外人进去;新婚夫妇的洞房忌随便闯入;见到门上挂有红布条,表示妇女分娩或小孩出疹子,忌外人入内;不要和妇女开玩笑;在公共场合忌光着上身,更不能穿着背心、裤衩到别人家里去;忌背后议论别人的短处;禁止在住地附近、水源旁边、墓地、清真寺周围和果树下面大小便、吐痰或倒脏水;禁止携带污浊之物进入墓地和清真寺;禁止在墓地附近修猪圈、厕所,不许牲畜在墓地内乱跑,不许从墓地上取土;不得用自己的水桶或罐子在水井或涝坝内打水,要先用公用水桶打水,然后倒入自己的桶或罐内;北疆地区,禁止在长辈面前讲诙谐或揶揄的语言。
住房:古代哈萨克族绝大多数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牧民们住的是一种轻便而又易于支撑和拆的毡房。 毡房,哈萨克语称“宇”,它不仅携带方便,而且坚固耐用,住居舒适,并具有防寒、防雨、防震的特点。房内空气流通,光线充足,千百年来一直为哈萨克牧民所喜爱,由于是用白色毡子做成,毡房里又布置得十分讲究,人们称之为白色的宫殿。它是哈萨克先民的重要创造。
毡房所用毛毡,都是勤劳聪慧的哈萨克族妇女手工制作的。制作毛毡时,先用木棍将羊毛敲打松散,洒水打湿,铺在平整的地上压实,再由多人反复卷压而成。毡房的主要构件都是由专门的工匠精心制作的,整个构架不用一枚铁钉,各连接处都用牛皮绳和牛筋固定,既轻便又牢固。
食俗:他们的饮食,大部分是肉食和奶食。奶制食品多种多样,如酥油、奶屯僭、奶皮子、奶酪等。他们制做的马奶子是名贵的饮料。日常食品主要是面类食品、牛、[羊、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酩等。平时喜欢把面粉做成“包尔沙克”(油果子)、烤饼、油饼、面片、汤面、那仁等,或将肉、酥油、牛奶、大米、面粉调制成各种食品。饮料主要有牛奶、羊奶、马奶子,特别喜欢马奶子,马奶子是用马奶经过发酵制成的高级饮料。茶在哈萨克族的饮食中有特殊的地位,主要喝砖茶。如果在茶中加奶,则称奶茶。典型食品大部分来自畜牧业生产,如:冬肉,马奶子,奶疙瘩,等等。
节庆: 哈萨克族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和那吾热孜节。时间在旧历正月,在那吾热孜节里家家户户都要用肉、大米、小麦、大麦、奶疙瘩等混合煮成的“库吉”(稀粥)。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过节的那一天,互相祝贺,有如汉族的春节是送旧迎新的节日。每逢节日喜庆时都举行传统的刁羊、赛马和姑娘追等游戏。哈萨克族大多信仰伊斯兰教,有些牧民仍保留着萨满教的残余。
习俗: 哈萨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饭要先敬老人,一般在进餐时习惯长辈先坐,其他人依次围着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毡子上。在用餐过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让给老人。哈萨克族有许多禁忌,如:年轻人不准当着老人的面饮酒,不准用手乱摸食物;绝对不准跨越或踏过餐布,不准坐在装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忌讳当面数主人家的牲畜;不能跨过拴牲畜的绳子,也不能骑马进入羊群;不准坐在装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也不准跨过或踏过餐巾;忌讳别人当面赞美自己的孩子,尤其不能说“胖”,认为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不幸;忌客人在家门口下马和骑快马到家门口下马;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和自死的畜禽肉及动物的血。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对登门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十分尊贵的客人或多年未见的亲人到来,除宰羊外,还需宰马,以马肉相待。入餐前,主人用壶提水和脸盆让客人洗手,然后把盛有羊头、后腿、肋肉的盘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要先将羊腮帮的肉割食一块,再割食左边耳朵之后,将羊头回送给主人,大家共餐。食毕大家同时举起双手摸面,做“巴塔(祈祷)”。客人中如果有男有女,一般都要分席。
待客: 哈萨克人以纯朴、诚实、直爽、热情好客而闻名。这是因为牧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行旅不便,外出时,凡有毡房的地方,自然就成了休憩和投宿之处,行人就可免受饥寒之苦。可知好客是长期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美德。哈萨克人中流传说:“只要沿途有哈萨克,哪怕你走一年,也不用带一粒粮、一分钱。”哈萨克人对待客人恭敬备至,礼节周到,他们认为客人是安拉赐予的,不可稍有怠慢。由于这样的好习惯,哈萨克族中一直没有乞丐。
在哈萨克族中有一句古老的谚语,“如果在太阳下山时放走了客人,就是跳到水里也洗不清这个耻辱”。还有民谚说,“好客人来到羊要下双羔”。因而凡是前来拜访和望门投宿的客人,无论认识与否,不论懂不懂他们的语言,也不论是哪个民族,都热烈欢迎,竭诚接待。哈萨克族有句俗话说:“祖先遗产中的一部分是留给客人的。”所以哈萨克族在接待客人时,连自己也舍不得吃的东西都要拿出来款待,不但用好饭、好肉招待客人,而且还精心喂养客人的马匹,第二天热情送行。这样的招待,并不向客人索取任何报酬。他们认为向客人买东西是非常耻辱的事。招待客人吃的肉,如果是陈肉,就要说明原因,否则客人可告诉头目,说他无礼,将陈肉待人,头目必定罚他有失散客之礼。
礼仪:在哈萨克族中,久别的亲友见面时,大辈见小辈接吻;年岁相当的见面时拥抱;若挚友见面,妇女施拥抱礼,男人行握手礼,即双方两只手掌对手掌握手。一般人见面必须热情问候并握手。这在王树桥的《新疆礼俗志》中早已指出:“戚友远别,相会必抱持,交首大哭,侪辈握手,搂腰”,“尊长见幼辈,则以吻接唇,口霎喋有声。”并还进一步指出“少不剃须,唯常剪唇髭,便汤饮,十日一剃发,三日一削爪,同于洋俗。”
服饰:哈萨克人长期逐水草游牧,多生活在山区、戈壁和高寒地区,因而哈萨克人民的服饰,也都带有较浓的高寒草原上畜牧生活的特征。他们的服饰很多是因牲畜的皮毛制成,其中使用最广的是羊皮。为了便于乘骑,服饰一般都比较宽大结实,经久耐磨,衣袖长过手指头。皮大衣有带布面和不带布面的两种,不带布面的叫“桶翁”,带布面的叫“衣什克”,还有一种絮有骆驼毛或绵羊毛的大衣叫“库鲁”,下雨天也当雨衣用。随着季节和年龄的不同,牧民在冬、夏两季选择不同的服饰。冬天主要穿各种兽皮缝制的衣服,用以保暖;夏天穿布衣,求其凉爽舒适。哈萨克族的穿衣,不但与生活环境有关,而且有着自己的审美情趣。男服讲究潇洒、实惠、舒适、方便,女的还讲究美观。
藏族的风俗习惯
婚丧习俗
西藏人死后有五种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然而只有活佛和一些领主死后,即享受火葬。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则把尸体丢进河里喂鱼,这叫水葬。生前作过坏事的人,即用土葬。藏族认为,被埋的人是永远不会转世的。 天葬寄托一种升上“天堂”的幻想。天葬仪式一般都是在清晨举行的。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拉萨北郊的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不经允许一般是不欢迎人们去观看的。因为这是不太好的。
饮食习惯
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喝酥油、青稞酒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糌粑是由青稞或豌豆炒熟后磨制而成的炒面,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小团就可以吃了。酥油茶是把砖茶的茶叶倒入1米长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使其各种成分均匀融合而成。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天无酥油茶。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欢,食物多用肉食和奶制品,不少人爱吃风干的牛羊肉。
民族禁忌
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如在名字后面加个:"啦"字,以示尊敬和亲切,忌讳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带笑容、室内就座,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望.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敬茶,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 藏族人绝对禁吃驴,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 敬酒时,客人须先用无名指蘸一点酒弹向空中,连续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接着轻轻呷一口,主人会及时添满,再喝一口再添满,连喝三口,至第四口时,必须一饮而尽. 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 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 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 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 不得跨越法器,火盆. 经筒,经轮不得逆转. 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服饰特色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藏族广布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地,服饰多姿多彩、男装雄健豪放;女装典雅潇洒,尤以珠宝金玉做为佩饰,形成高原妇女特有的风格.
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装款式,种类很多,从衣服质地上可分锦缎、皮面、氆氇、素布等、藏袍花纹装饰很讲究,过去僧官不同品级,严格区分纹饰。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高还长,穿时要把下部上提,下摆离脚面有三、四十公分高、扎上腰带。藏袍可分牧区皮袍、色袖袍、农区为氆氇袍,式样可分长袖皮袍,工布宽肩无袖、无袖女长袍和加珞花领氆氇袍,男女穿的衬衫有大襟和对襟两种,男衬衫高领女式多翻领,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长40公分左右。跳舞时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非常优美。
帮典——即围裙,是藏族特有的装束,是已婚妇女必备的装饰品,帮典颜色,或艳丽强烈,或素雅娴静。
藏帽式样繁多,质地不一。有金花帽、氆氇帽等一二十种.藏靴是藏族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常见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线皮革做的。
头饰佩饰在藏装中占有重要位置,佩饰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饰品多与古代生息生产有关.讲究的还镶以金银珠宝、头饰的质地有铜、银、金质雕镂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宝。
献哈达
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它以白色为主,亦有浅蓝色或淡黄色的,一般长约1.5米至2米,宽约20厘米。最好的是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五彩哈达用于最高最隆重的仪式如佛事等。
民族礼仪
藏族在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饮一口,然后一饮而尽,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饮用。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吃饭时讲究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带尾巴的一块肉为贵,要敬给最尊敬的客人。制作时还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绺白毛,表示吉祥。
去藏区旅游除了了解藏族风俗习惯,还应该了解 藏族的传统节日增加旅途的趣味;藏族的传统节日有:藏历年、摆花节、送魔节、亮宝会、充曲、世轮金刚节、萨噶达瓦节、雪顿节、沐浴节、望果节、降神节、仙女节、燃灯节、驱鬼节。
更多少数民族的相关信息可以查看四川旅游网和电话联系我们。
温馨提示:少数民族的礼俗禁忌代表着民族宗教文化和文明习惯。旅游者到了民族地区,如果对民族礼俗禁忌略知一二,就可以避免麻烦,减少误会,使你旅途更顺利 。
少数民族的风俗和特色是什么?
如下:
1、满族是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统治中原的民族,深受受汉文化影响,另外保留着庆祝“颁金节(满族诞生日)”的民俗。
2、蒙古族是传统的游牧民族,在华夏大地上建立过元朝。蒙古族传统盛大的节日是每年六月初四的那达慕大会,体育娱乐活动。
3、维吾尔族居住在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周边的绿洲,民族舞蹈让人惊叹,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
4、苗族分布在中国中部及西南地区,苗族的手工艺以刺绣、蜡染为主,建筑多为苗寨吊脚楼,传统节日众多,每月至少一个以上。
5、彝族主要聚集在凉山彝族自治州,传统的节日是在每年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持续三天,目的是为了庆祝庄稼丰收。
6、布依族分布在西南地区,种植水稻为生,传统节日除类似汉族外的,还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
7、瑶族出自东方九黎先民,被誉为长寿民族,有著名的祝著节、盘王节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8、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南方,民族传统节日有“三月三”歌节、春耕后的“牛魂节”以及“中元节”。
新疆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国新疆维吾尔族节日主要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巴拉特节”、“白雪节”。
“肉孜节”
肉孜节也叫开斋节,是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成年的穆斯林每年都要封斋一个月,时间一般为伊斯兰教历9月1日至10月1日。在此期间,维吾尔族只能在每天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食,白天禁止吃喝。封斋期满之日,即大致回历10月1日为开斋节。这一天,维吾尔族穆斯林们都要沐浴更衣,身着节日盛装,聚集到清真寺做礼拜,然后开始热闹的节日活动。开斋节前,各家习惯炸馓子、油香、烤制各种点心,准备节日食品。节日期间,维吾尔族男女老少都出来游玩,节日一般要过3天。
“古尔邦节”
肉孜节过后的第70天是古尔邦节,意译为“宰牲节”,是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有经济条件的维吾尔族人家要宰羊,邀请亲友邻居来家做客。节日期间,维吾尔族男人们到各自所在地的清真寺内会礼,向真主祈祷。会礼散后,先上坟,然后各家请阿旬到家诵经。
“诺鲁孜节”
诺鲁孜节是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距今至少已有三千年的历史,内容与汉民族的春节相似。该节日形成初期,包括维吾尔族在内的突厥部落的先辈过着游牧生活,他们在晚冬初春把昼夜时差持平之日称之为“旧生”、“年头”,并把此日开头的月称之为“羊羔月”。此时正值冰雪消融、草木返青、大地复苏、牲畜产仔的时节,这时牧民们一面兴高采烈欢度节日,一面清点安全越冬的牲畜,准备开始草原放牧。随着以牧转农、定居、城郭进程的发展,该节日增添了更丰富的内容。大约在公元前l000年左右,史料上以“九回鹘”记载的西回鹤用塔吉克语称此节为“诺鲁孜节”。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节在保留原始面貌的基础上,增添了浓郁的“艺术节”色彩。总之,诺鲁孜节在增进西域和中原间的礼尚往来、加强文化交流,尤其在形成古丝绸之路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每年公历3月20日至22日,全世界有30多个民族与维吾尔族人同一时间庆祝诺鲁孜节。每年昼夜时差相等时分,即3月20日一22日夜晚零点击打诺鲁孜节鼓,普告天下节日来临,听到鼓声的人们自发地汇集到击鼓地点唱歌跳舞,直至天明。这是诺鲁孜节麦西莱甫开幕的标志。第二天,从日落开始至次日太阳冉冉升空为止。这是琴师、歌手、舞手显示才能的最好舞台。次日,维吾尔族人们洗浴净身,换下冬装,吃诺鲁孜节饭,邻里间相互赠送诺鲁孜节饭以示祝贺新年。节日期间,原先有恩怨纠纷的人们相互间拜年谅解和好,甚至离异夫妻间协商破镜重圆。早餐后,邻里中的男人汇聚到德高望重者家中,就帮助居住区内贫困残疾者的事宜等进行讨论,自愿捐助贫困者。家家户户还要全部动员,对家里户外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扫除,拆洗衣物被褥。为鸟雀筑巢,为它们繁殖打基础。人们还要上坟祭典祖先,在亲人坟头上洒上谷物。节日期间,还会动员全村老小,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因为是在初春,诺鲁孜节又称为踏青节,维吾尔族家家户户连续几天都要拾首楷,吃首楷,也送给街坊邻居尝鲜,3月20日这一天也称作“乔坎塔勒节”(即树木发芽节)。在这一天,维吾尔族老师会带着学生来到原野,实地讲授一堂生动的自然课,并准备丰富的文艺节目,邀请学生家长到校观看。好的节目在各学校间巡回表演,还开展体育比赛、趣味智力竞赛、诺鲁孜诗比赛是该节不可缺少的内容。
总之,诺鲁孜节是维吾尔族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出来的系统的迎新年节日,是为进人春耕生产,绿化、美化、净化环境做准备的节日,是艺术的节日、体育的节日。节日期间,都要宰羊或宰牛,大家互相拜年,载歌载舞,热闹非凡,这是维吾尔族最为盛大的节日。
“巴拉特节”
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又称“油葫芦”节,在封斋前约半个月举行。节日那天,维吾尔族居民多烧油葫芦,形成满村灯火,宗教人士则通宵念经。
“白雪节”
白雪节是维吾尔族的节日,在每年第一次降雪时举行的娱乐活动。当下过初雪之后,维吾尔族的几个朋友经过商量,联名写封雪礼信,信中首先以初雪的降临祝贺收信人全家平安,然后要求收信者以白雪节的习惯举行一次娱乐晚会,并提出晚会活动的内容,请其中一个人直接送至收信人家中。送信人要悄悄把信放在主人不易发现的地方。在送信人离开之前,如主人没有发现,就要按信上的要求举行初雪晚会。如果送信人当场被抓住,初雪晚会就要在送信人家中举行。晚会内容包括朗诵诗、唱歌、跳舞、音乐演奏等。
维吾尔族的节日有哪些
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前两个节日都来源于伊斯兰教,日期是按伊斯兰教历计算的,每年都在移动。
1.肉孜节又叫“开斋节”,时间在伊斯兰教历10月1日。穆斯林在莱麦丹(第9月)全月斋戒,斋月最后一日寻看新月,见月次日开斋,即为开斋节;如未见新月,则继续封斋,节期顺延,一般不超过3天。
当代,此节在历书上有标志。此日穆斯林们穿上节日盛装,到清真寺参加“会礼”和庆祝活动,恭贺“斋功”胜利完成,互道节日快乐,并馈赠礼品。
礼拜仪式规模和气氛均盛于“聚礼”,阿訇应讲经布道。“会礼”后,分头游祖坟,念经文,追悼亡灵。节日中,家家户户炸散子、油香之类食品,赠送他人。每个家庭应在节日开始前向穷人发放开斋布施。
2.宰牲节
古尔邦节又叫“宰牲节”,在肉孜节过后70天举行,家境好的,都要宰一只羊。
古尔邦节是我国穆斯林的盛大节日。“古尔邦”在阿拉伯语中称作尔德·古尔邦,或称为尔德·阿祖哈。“尔德”是节日的意思。“古尔邦”和“阿祖哈”都含有“牺牲”“献身”的意思,所以一般把这个节日叫“牺牲节”或“宰牲节”。也译作“库尔班”。
2015年中国古尔邦节为公历9月24日,联合国公布的日期为9月23日。
3.诺鲁孜节
诺鲁孜节是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兹别克族、塔吉克族等的传统节日,该节日每年自3月21日起,延续3天至15天不等。
扩展资料
维吾尔族的其他习俗:
婚姻
维吾尔族过去曾盛行包办婚姻,现在自由恋爱较为普遍。婚前,男方必须向女方交财礼。
维吾尔族婚礼由阿訇主持。首先要念“尼卡”确立夫妻关系。“尼卡”仪式结束后,要举行婚宴,招待各自的亲戚、好友与同事。婚礼有迎新娘仪式、“要力托素西”(意为挡道、拦路)、揭面纱仪式、新郎与新娘为自己的婚礼所举行的庆贺仪式等。
在多数地区,新娘进入新屋后,新郎方面要为男女宾客准备丰盛的宴席。
宴席完了之后,要举行“麦西来甫”。在这期间,人们会欢歌雀跃,气氛非常热烈。在跳舞的过程中,有一对男女会有目的地上来跳舞,男的故意揭开新娘的面纱,女的再盖上,直到重复三遍时,新娘站起来,向宾客们深深地鞠一躬,而宾客们用掌声表示这一仪式的结束。
2.丧葬
维吾尔族遵照伊斯兰教规,实行土葬,主张速葬。在超渡亡灵的伊斯兰教仪式“纳玛孜”结束后,用抬尸床将尸体送至墓地,挖穴安葬,不用棺材,不用任何陪葬品。墓丘多长方形,也有圆形的。坟地周围砌围墙,不许牲畜进入,不许取土挖土。
维吾尔族在死者当日、3日、7日、40日和周年时进行祭奠活动,维吾尔语称作“乃孜尔”。在所有的祭奠活动中,7日、40日与周年都比较隆重,要宴请亲属、朋友、乡亲与同事做“杜瓦”(祈祷),请阿訇诵经。祭奠中的饭食主要是抓饭等。
按照传统习俗,凡来参加“乃孜尔”的男子必须头戴帽子,女子头戴围巾。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维吾尔族
百度百科-开斋节
百度百科-宰牲节
百度百科-诺鲁孜节
关于维吾尔族民俗文化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