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统文化 正文

汕尾传统文化(汕尾传统文化有哪些)

1、关于广东海陆丰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2、为什么潮汕地区的传统习俗,关于广东海陆丰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海陆丰地区的许多文化习俗,有些发源于中原、浙、闽等地的古老民俗事象,海陆丰地区的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皮影、滚地金龙五个项目被国务院颁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戏曲是海陆丰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艺术。人们多认为正字戏脱胎于弋阳...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汕尾传统文化,以及汕尾传统文化有哪些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关于广东海陆丰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

海陆丰地区的许多文化习俗,可溯源于中原,寻根于浙、闽,有些发源于中原、浙、闽等地的古老民俗事象,在南方很多地方不易找到,而在海陆丰地区却盛行不衰。海陆丰地区的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皮影、滚地金龙五个项目被国务院颁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的民俗风情,常成为专家学者探讨文化积淀的宝贵资源。

民间戏曲是海陆丰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艺术。明代以来,海陆丰保存着4个被誉为“活化石”的古老稀有剧种:

正字戏。原名正音戏,唱腔道白均用中州音韵,主要声腔有正音曲和昆腔,兼有少量皮黄、小调。人们多认为正字戏脱胎于弋阳腔。弋阳腔是宋元南戏流传至江西弋阳,与当地方言、民间音乐结合,并吸收北曲演变而成,之后又在全国各地繁衍发展。据考海陆丰在明朝初年便有正字戏活动,从此根植于此,流行于粤东、闽南,到过香港、东南亚。

西秦戏。据考是明末西秦腔(即琴腔、甘肃调)流入海陆丰后,与地方民间艺术结合,至清初又逐渐游离于西秦腔而自立门户,形成了别具风格与特色的西秦戏剧种。主要声腔是正线和西皮、二黄,还有少量花腔与杂调,唱、白沿袭中州音韵,男女异声同调,男唱真嗓,女唱假嗓。表演风格粗犷、豪放、激昂、雄浑,长于武打,习南派,宗支少林。

白字戏。明朝初期从闽南流入粤东,到了海陆丰,与当地方言、民间艺术结合,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海陆丰白字戏。潮人为了区别于潮州白字(即今潮剧),称之为“海陆丰白字”和“南下白字”。音乐唱腔基本为曲牌连缀体,辅以民歌小调。因唱曲多用“阿咿嗳”衬词拉腔,故俗称“阿咿嗳”。1988年后,海丰白字戏戏团多次赴港演出,好评如潮。

皮影戏。相传起源于汉代长安(今西安)一带。元代开始传到外国。外国影剧界认为它是电影艺术的前身。皮影戏于明朝初期即已在海陆丰盛行。1976年,陆丰县皮影剧戏剧团请来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主席虞哲光等艺术家作指导,对皮影戏戏剧目、唱腔、表演、舞美等全面进行改革,一度取得辉煌。

在海陆丰地区,长期以来,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三个稀有剧种,除原有的国营专业剧团外,业余剧团遍布各处,蔚为大观,成为一种颇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几个稀有剧种本都来自外省,流行过许多地方,但最后都根植于斯,活跃于斯,充分说明海陆丰这个地区,善于兼容外来文化,同时也善于把外来文化融会创造为本土文化。

作为研究戏曲源流的“活化石”,海陆丰的几个稀有剧种一直备受专家学者的重视,盛赞之辞不绝于耳。独具特色的西秦、白字、正字等三个古老剧种,被称为是我国艺苑中三朵仍然喷发着浓香的奇葩,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戏曲瑰宝的组成部分。

海陆丰地区流传了大量的民间口头文学,大体有神话、传说、故事、说唱、笑话、谚语、谜语、歇后语及民歌等。民歌分为北部的客家山歌、西部的尖米歌、东南部的渔歌和平原地区的福佬歌。

海陆丰地区民间音乐以管弦乐的“八音”、曲班、吹班最为常见有名,均可以说是从戏曲艺术中衍生出来的,与戏曲艺术一道,营造了极为浓厚的音乐氛围。“八音”以弦索为主,一般有八样乐器,设有馆址,称“八音馆”或“八音班”。所奏弦诗,与白字戏同。

民间舞蹈有狮子舞、钱鼓舞、英歌舞、红色妇女舞等,有不少经典之作,成为表演、参赛的保留节目。狮舞包括独角的麒麟和无角的“师姨”,以及客家地区的木头狮,统称“舞虎狮”。

此外,较著名的还有陆丰大安镇的“滚地金龙”和海丰公平的舞象。“滚地金龙”近年多次在表演中夺魁。钱鼓舞上世纪五十年代师承于汕尾镇一位叫李火奕的老人,从小镇跳到县城、省城、北京,赢得了声誉。李火奕因保留、传授钱鼓舞有功,被省文史馆聘为馆员,享受终身制薪金待遇。英歌舞以陆丰甲子镇最为有名,取材于梁山泊好汉的故事,108人画眉擦脸,双手执短棍,边舞边敲,互相呼应,配合默契,节奏强烈,十分壮观,最适宜在广场或游行时演出。

为什么潮汕地区的传统习俗,保留得这么多?

我国广东的汕尾、揭阳、汕头、潮州等地,就是人们常说的潮汕地区。潮汕地区的传统习俗,得以保留至今有不少多,和该地的历史有关,也和地域、文化等颇有关系。

潮汕地区临海,但是其封闭性却由来已久。因为这个地区的东、西、北有群山环抱,南面临海。这样的地理条件,使得潮汕具有封闭性以及自给自足的特点,这能更大程度避免外界的影响,也造就了传统文化习俗得以保留和传承的环境。

潮汕地区的传统民俗极其繁多,这一点,是作为潮汕人很骄傲的地方。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地方的传统习俗都逐渐没落,潮汕地区的民俗保留项目,无疑让人刮目相看。

比如,潮汕人除传统的节日之外,还保留着许多自身特色的节日。潮汕地区有句话叫作“过日子,勿忘时年八节。”这句话足以证明他们对“岁时节日”活动的重视。其习俗,世代沿袭相传至今,蔚然为俗。

潮汕的习俗,有的很有寓意,有的为了祈福,蕴义丰富。不少漂泊在外多年的潮汕人,也会于节日回老家与亲友团聚,增进彼此之间情感和凝聚力。

以“劳热 ”民俗为例,它起源于潮州人对土地的崇拜情感。“土地之神”,古人称它为“社”即社稷的“社”。潮州人则将其称为土地公或伯公,潮州人很多从事商业,在其茶庄,或是店铺及工厂内,都会供奉土地公。“劳热”民俗,在潮汕地区已传承有上千年的历史之久。 

潮汕地区不少传统习俗得以保留,和这个地区的封闭和孤立有关,当地宗族势力和潜规则,由来以久,这也为传统文化习俗的保存,提供了支持。

汕头和汕尾是怎么来历?

一、汕头市区古为滨海冲积地,宋朝时已形成村落,属潮州揭阳县;元代时光华埠一带已有较大渔村,称“厦岭”。

到明朝嘉靖年间在潮州府置澄海县,将汕头地域划属澄海县,因沙脊向海伸延,百姓设栅栏捕鱼,栅栏古称汕,所以称此地“沙汕”;清康熙年间在此建筑炮台,改称“沙汕头炮台”,到雍正年间开始简称汕头。

二、汕尾原名“汕美”,因“汕”的意思是海滩的高处,而这里又以美丽滨海风光著称,故得名“汕美”,“美”与“尾”谐音,后来就把“汕美”叫做汕尾。汕尾港早在宋初就成为商埠,曾经是“舟楫云集”之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有“小香港”之称。

汕尾市山明水秀,风光旖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先人创造的灿烂文明,形成了“神、海、沙、石、”多姿,“湖、岛、湾、岬”独特,“峰、泉、岩、洞”迥异,历史古迹和革命文物辉映的旅游资源特色。

扩展资料:

一、汕头是潮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无疑就有潮汕文化的存在。潮汕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有中外文化兼容的特点,汕头文化以潮汕方言、潮剧、潮菜、工夫茶、潮汕工艺、潮汕民俗等特色文化为代表。

汕头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至2012年,汕头汕头市共有旅游景区点20多处,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5处,3A级旅游景区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

主要景点有含汕头八景景点在内的礐石风景区、澄海塔山风景区、莲花峰风景区、南澳生态旅游区、中信高尔夫海滨度假村、陈慈黉故居、青云岩风景区、北回归线标志塔、汕头方特欢乐世界·蓝水星主题公园等。

二、汕尾是潮汕文化、闽南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的交汇地,文化多元而兼容,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历史名人彭湃、马思聪、谢非的故乡。

有7个国家级、1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白字戏、西秦戏、正字戏是国家稀有剧种,陆丰的滚地金龙、皮影戏、英歌舞、汕尾渔歌、海丰麒麟舞、钱鼓舞、河田高景等丰富多彩而富有本地特色的文化融入旅游。

汕尾市的饮食属潮汕风格,其汇闽南地区与广州地区之所长,风味自成一格,以焖、炖、烧、炸、炒、泡为主。海鲜、汤类和甜菜的烹饪最具特色,口味清鲜,浓郁而不油腻。风味名菜有烧雁鹅、护国莱、清汤蟹丸、油泡螺球、绉纱甜肉、太极芋泥等。

汕尾市传统小吃品种众多且家喻户晓、远近闻名,比如小米、牛肉饼、菜粿(菜包粿)、韭菜饺、冬节鸽、猪肠粉、层糕粿、菜茶、咸茶、扁食等等。海陆丰地区的饮食习惯与闽南接近,同时又受广州地区的影响,渐渐地汇两家之所长,风味自成一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汕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汕尾

汕尾传统文化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汕尾传统文化有哪些、汕尾传统文化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