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游戏 正文

梦幻西游dt入世剧情攻略 当今社会是否还存在隐士高人或武林高手

当今社会是否还存在隐士高人或武林高手?他们已经失去了用武功来赚取巨大利益的这种可能性,所以武林高手们在当今社会是越来越少古代的社会当中,所以很多这个练武功的人都不会说是把这种武术的精髓练到登峰造极。碰到了一位佛法高深的僧人,所以我认为这种隐士高人他是一定存在的,我也碰到了一些非常厉害的气功大师,这样的高人我也不能说没有,等着你家赵爷爷...

梦幻西游dt入世剧情攻略,当今社会是否还存在隐士高人或武林高手?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当今社会是否还存在隐士高人或武林高手?

我的回答是这样的:隐士 高人,或者武林高手,在当今社会肯定是存在的,只是数量要比于古代时候要少一点。

第一:因为现在是一个科技时代,这些武林高手们,他们已经失去了用武功来赚取巨大利益的这种可能性,所以武林高手们在当今社会是越来越少古代的社会当中,有足够的这种武功,是一个人谋生的主要手段,尤其是男人,如果有了一定的绝技武术,就可以获得不错的饭碗。古代的将军呀,防身呀,看家护院呀,都是需要有功夫的人的,只要你有了一定的这种武林功夫,就可以获得非常不错的社会地位,是与个人的生存利益直接挂钩的。到了现代社会呢,更多的是要讲究科技和知识,你武林高手的功夫再高,你也不可能说是随随便便去打别人,首先就失去了一个实战性啊,其次就沦为了一个强身健体的工具,所以很多这个练武功的人都不会说是把这种武术的精髓练到登峰造极。第二:真正的隐士高人,还是存在的比如我这个有一次就去西藏,碰到了一位佛法高深的僧人,和我聊了很多,然后有天晚上我睡觉的时候,居然听到他在我耳边给我说法,声音非常清晰洪亮,是非常清晰的那种,绝对不是做梦,所以我认为这种隐士高人他是一定存在的,只是你碰到碰不到的问题。其次说一说这个武功方面,我也碰到了一些非常厉害的气功大师,是那种真正的气功大师,而不是那种伪气功大师,他隔着一个墙壁啊,大概三米远的样子就可以隔空的啊,操纵对面的人,产生各种各样的动作,而且是有多个人验证的,这是完全做不了假的,当我去体验的时候,身上确实有一股像针刺一样的牵拉牵引的感觉,不过作为炼气功来说,是有一定的困难性的,具有足够的身体素质,也需要吃点苦的,否则是达不到他这种效果的,。至于修仙成仙的人,我反正至今是没有碰到过,各种仙山之类的,我也是拜访过,但从来没有遇到过有什么呈现的人,估计是成仙这种人是非常少嘛,这样的高人我也不能说没有,反正是我没见过。

我是谁,我是佛门居士觉因生,网络闲聊尔。

之前是王母的女儿好像?

逍遥游 作者: 魔法学者 简介: 逍遥天地游,人生且无忧。

天生神魔不灭体盘古圣果造就的赵润星,祸害完他的师傅,终于该入世修行了,哇哈哈哈哈,大唐的美女们,你们命中的克星来啦!妖魔鬼怪们,等着你家赵爷爷来收拾你们了

假如他真的当了大官?

历史上李白是做过官的。

李白是文人,文人做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只要你有足够的学识,哪怕你是通过非正常渠道进入官场的,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李白做官就是这种逻辑下的产物。早在开元十五年(727年),玄宗就发布诏令“民间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荐”。李白一番蹉跎,直到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正月,才为玄宗献上著作《明堂赋》,意图谋求一官半职。一年后,又献《大猎赋》,玄宗看了很是受用,但任用李白却是七年之后的事情,当时李白已是43岁。

玄宗征召李白进宫,让其供奉翰林,专门给皇帝写诗文娱乐。作为翰林,李白是出色的,任上他作了《清平调》,很得玄宗赏识。比较遗憾的是,天宝三年(744年)春就离开了皇宫。李白翰林供奉,前后不到一年半的时间。这是为何呢?

李白辞职的理由是“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这显然是表面话。很多人猜测是被杨贵妃、高力士等人给挤兑走的。

李白只是文人,不参与派系斗争,也没有政治企图,因此被权贵排斥并不大可信。炒李白鱿鱼,应该是玄宗的意思。李白诗歌无人能及,所做的也只是点缀装饰的工作。太平盛世,玄宗需要李白这样的人才。但这并不是最关键的。据史料记载,李白供奉翰林时贪杯嗜酒、口无遮拦,无意中泄露了很多宫廷秘密。这应该是李白被驱逐的重要原因。

从李白仅有的仕途经历来看,李白会不会做大官呢?显然是不可能的。除了写诗作赋之外,李白身上并不具备做官的特质。

一是李白这个人太浪漫。这里说的是情怀。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浪漫纯粹的东西在官场上是不存在的。官场讲究的是残酷的现实斗争,一个浪漫主义者是很难进入核心权力层的。

二是李白不肯向权贵屈服。在官场上混,必然少不了溜须拍马,委曲求全,李白似乎并不是这样的人。李白有诗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又诗云“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样的人,玄宗会委以重任吗?

三是李白口风不紧。我们都知道,李白嗜酒如命,嗜酒就容易胡说,有泄密的风险。对于李白辞职,后世文人有很多推测,其中就包括泄密。如,唐人范传正说“乘醉出入省中,不能不言温室树”,清人王琦也说“曾醉中泄漏禁中事机,明皇因是疏之”。历来为官必须要严守秘密,尤其是对机要信息守口如瓶,这是基本素质。

李白虽然有无人能及的文采和有建功报国的情怀,但他并不适合官场,也不可能谋求一个显要的官职。让人欣慰的是,盛唐不仅有官场,还有诗坛。在诗坛,李白的人生更有意义。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武状元都有谁?

众所周知,状元是古代科举制中的最高荣誉,也是古代读书人为之悬梁刺股、寒窗苦读的奋斗目标。自隋唐以来,中国古代涌现出来的文状元共552人,而中武状元为293人,下面就来看看其中三位最牛的武状元:一位官职最大,一位年龄最小,一位姓名最牛。

一、史上唯一官至丞相的武状元:唐代郭子仪。

郭子仪有两大特点,一是“文二代”出身。他祖上世代文人,是士大夫家族。二是“武一代”转身。郭子仪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英年早逝,家道中落,连温饱都是个问题,结果郭子仪从小就没有没受到过系统的教育。然而上帝关了一扇门,但同时打开了一扇窗。郭子仪没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但他却开始习武。天道酬勤,他的骑射之术很快出类拔萃。机会给有准备的人,少年的郭子仪参加了武则天设立的武举考试,结果他出人意料地夺得第一。

然而,郭子仪虽然成了武状元,但并没有从此飞黄腾达,相反,他只是做了一个守边疆的小官。公元755年,历史上著名的 “安史之乱”爆发了,国家危急之时,郭子仪临危受命,他一路从河东打到了河北,联合当地的起义军重创叛军。也正是因为这样,郭子仪一战而红,威名响彻全国。被拜为大将军。

郭子仪一生共经过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个皇帝,他一战成名后,维护好国家安危20多年。他是唯一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的人,并且两度担任宰相。同时,他也是历代武状元中军功最为显著者最被皇帝遵崇的人,他甚至被唐德宗尊称为“尚父”。

他去世时,德宗下在上朝,竟然不顾公众场合,当场痛哭流涕,并且立即下诏追赠太师、谥“忠武”。“忠武”这是中国历朝历代都是对武将最高的封号,郭子仪当之无愧,也知足矣。

二、史上年龄最小的武状元:宋代朱虎臣:

公元1132年,宋高宗赵构迁都杭州,暂时避开了金兵的骚扰,南宋得到了难得和安宁。但备战却是不能担搁的事,为补充军队人才宋高宗很快举行了一次武举考试。

就是这场武举,刷新了一个新的历史记录,新科武状元竟然被一个九岁儿童夺去了。他的名字叫朱虎臣。朱虎臣,江西浮梁人。参加这场武举考试时,他年仅九岁。因为成绩优秀,被保送殿试。在殿试中他射出十支箭,有九支都命中目标;朝堂上面对满朝文武更是侃侃而谈,讲评《孙子》,推演《诸葛八阵图》,可谓是信手拈来。朝中大臣对朱虎臣赞誉有加,赋予“神童”之名,皇帝钦赐武状元,官封承信郎。

承信郎虽然只是武官五十三阶中的第五十二阶,但好歹也是正规编制的朝廷命官。特别是对一个九岁的儿童来说,当然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然被世人所称颂,《宋诗纪事》中有程元祜《赠朱童子虎臣》一诗,诗言:“迩来忽得朱虎臣,九岁知兵及古人。仆姑十上九破的,玉帐七书咸诵臆。垒石布作常山蛇,指陈八卦横复斜。天姿安勇亚二子,脑脂壮士应羞死。”

然而,很可惜的是,这位史上最小的武状元最后却和“伤仲咏”是一类型的,长大后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也没有留华丽的篇章,史书也没有任何记载,竟然泯然众人矣,当真是可悲可叹也。

三、史上唯一被赐国姓的武状元——明代许泰。

许泰出身于武职世家,他的曾祖父许成是永新伯,祖父许贵是羽林军左卫指挥使,父亲许宁是锦衣卫千户。总之,许泰家三代都在明朝当将军。

也正是因为这样,许泰从小学了一身好武艺。许泰的父亲英年早逝后,他袭承了父职为指挥使, 弘治十七年,明孝宗举办了科考,其中不但有“文举及第”,而且有“武举及第”,这对于许泰来说喜出望外。

许泰于是他前去参加了考试,海选时,武功好、胆量大的他很快入围“武进士”。随后,这些武艺高强的人里选择武状元的时候,许泰不但骑马、射箭表现十分突出,而且答策也答的相当的好,主考官对他赞赏有加,最后他评为了第一名。就这样,许泰摇身一变,成了风光无限的武状元。

许泰中了武状元后,官职当然升了,成了锦衣卫副总兵。许泰也没有辜负领导对他的重视,很快立了很多战功,当时有个叫杨虎的人组织了叛乱,本来都快到京城了,结果被许泰给打败了。就这样,许泰可以说是救了北京城,明武宗感动之下,把许泰收养成义子,给他赐国姓“朱”,提拔到北京城里当官。许泰从此位极人臣,成为史上最为尊贵的武状元。

然而,由于皇帝的宠爱,又有“干儿子”这个特殊身份,许泰开始变得嚣张跋扈,鱼肉百姓。做了很多坏事,人缘也越来越不好。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明武宗死后,早已对他不满的大臣们站出来联名弹劾他,把他以前做的坏事都抖出来了,结果可想而知,继位的明世宗没有手下留情,他不但没收了许泰的全部家产,而且把他被流放边凉之地,一无所有、身陷囹圄的许泰最后十分凄惨死在了边境的卫所里。他后死还入选了《明史》里面的《佞幸传》,当真是晚节不保啊。

西游记谁最风流多情?

我是瓜哥,我认为是奎木狼。

你知道吗,原来西游记里藏着一段“三生三世洞中书”的爱情。

第一世:来自星星的你

他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之一、西方白虎七宿之首——奎木狼,根正苗红有正式编制的上仙。

她不过是披香殿侍香的玉女,修行浅、地位低,天庭里的小透明。

然而爱情的萌发不讲道理,也许只是脉脉含情的一瞥,也许只是惊为天人的一叹,他们从此情根深种。

在天庭,爱情是什么?是人人避之不及的瘟疫,任谁感染了都会被天庭的雷霆手段镇压,即使尊贵如玉皇大帝的女儿也不例外。

于是他们相约去凡间,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偷一生相知相伴的时光,虽不长,也不短,足慰百转柔肠。

第二世:他的蜜糖,她的砒霜

在凡间再聚首时,她已经忘记了那个约定,也忘了他是谁。

一开始,奎木狼并不难过,也没半分慌张。

第二世总是要虐一虐的,如果是命中注定的爱情,终归圆满。失忆怕什么?看看隔壁那些三生三世的剧组,下凡历劫的姑娘们不都是如此么?

奎木狼甚至觉得命运对他们格外开恩,隔壁剧组的姑娘们,小丹鸟灵汐聋了,九尾狐白浅瞎了,身世飘零受尽折磨,万幸他的爱人,托生成为养尊处优的宝象国三公主百花羞,没有遭受过一丝委屈。

殊不知,命运从未仁慈。也许那些一生凄苦的姑娘,才会把不顾一切的爱情视为蜜糖,才会珍重,可他的百花羞,本来就是糖水里泡大的公主,他那霸道的爱情,于她反而成了砒霜。

十三年相伴,却不相知,只有同床异梦,他给她的锦衣玉食她何曾稀罕,他对她的贴心照顾她从未感动。

两个孩子,他以为是爱情的结晶,她却在给父王的求救书中说那是败坏人伦的妖魔之种。

宝贵的唐僧肉送到嘴边他都无所谓放走了,只因她说做了一个要还愿的梦。他不知道,他放走的,除了唐僧还有这封写自波月洞中的求救书。

奎木狼慌了。

不是慌于应付一个又一个敌人,他只是心慌了,他终于察觉到了百花羞的不心甘不情愿,尽管她并不承认写过书信,尽管她仍在虚与委蛇。

那就大家一起演戏吧,他知道,这出戏,快完了,入戏深的那个是输家。

可是当孙悟空冒充的百花羞扑簌簌泪如雨落,痛哭被摔死的孩子时,他还是心疼了,吐出不知打了多少坐工,炼了几年磨难,配了几转雌雄,炼成的舍利子玲珑内丹,为她治疗心疼。

有人问如果没有被孙悟空骗走内丹,奎木狼是否就不会输?问这话的人,怕是没有真真儿心疼过,也怕是没明白奎木狼到底是输给了谁。

还有人问孙悟空命令猪八戒摔死了两个孩子,奎木狼为啥不记恨不报复?你以为,那两个孩子,又是为了谁必须死?

奎木狼不恨,不怨,也不悔,正如他向玉帝服罪时所言:“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今被孙大圣到此成功。”

那只曾经天真傻帽的猴子啊,五指山下禁锢五百年后归来,比谁都看得明白。

第三世:终归平淡

你以为书上没有写,就没有第三世么?看看红尘周遭,哪里不都在上演着这一幕。

如果是命中注定的爱情,终归圆满,如果不是呢?

可能有一天,奎木狼遇到一群新近飞升的小仙娥围着一个熟悉的身影叽叽喳喳地问:“姐姐,七夕将至,何处可围观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仙娥们见了他纷纷行礼便匆匆散开。只剩下他和她相顾无言。

奎木狼摸摸心口,他以为会疼,却原来一点也不疼了。

历尽磨难而痴心不改的爱侣成为传奇,有缘无分的故事终归平淡。

世间情事,不外如是。

原著百花羞公主洞中书原文:

不孝女百花羞顿首百拜大德父王万岁龙凤殿前,暨三宫母后昭阳宫下,及举朝文武贤卿台次:拙女幸托坤宫,感激劬劳万种,不能竭力怡颜,尽心奉孝。乃于十三年前八月十五日良夜佳辰,蒙父王恩旨着各宫排宴,赏玩月华,共乐清霄盛会。正欢娱之间,不觉一阵香风,闪出个金睛蓝面青发魔王,将女擒住。驾祥光,直带至半野山中无人处,难分难辨,被妖倚强,霸占为妻。是以无奈捱了一十三年,产下两个妖儿,尽是妖魔之种。论此真是败坏人伦,有伤风化,不当传书玷辱。但恐女死之后,不显分明。正含怨思忆父母,不期唐朝圣僧,亦被魔王擒住。是女滴泪修书,大胆放脱,特托寄此片楮,以表寸心。伏望父王垂悯,遣上将早至碗子山波月洞捉获黄袍怪,救女回朝,深为恩念。草草欠恭,面听不一。

逆女百花羞再顿首顿首。

文:瓜哥

(原创作品,禁止转载)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看更多【瓜哥读西游】原创系列,欢迎关注@吃瓜群众涨知识

谈谈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思想史中是怎样演变和发展的?

在评论中看到朋友们很多精彩的回答,受益匪浅。我也来发表一些个人的浅薄观点。

既然要谈儒家思想的发展史,那么我便选择沿着历史脉络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进行简单的汇总。

总体来说,我认为儒家思想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分别是尧舜时期儒家观念的萌芽;孔孟时期完善的儒家思想体系的形成;后战国时期以荀子为代表的政治儒学;两汉时期的经学;宋明时期形成的理学,最后是清代经世致用之学。

尧帝

首先,儒家观念的萌芽阶段。其实说起儒家思想,人们普遍认为是孔子所创立。但其实与其说是孔子创立,倒不如说是孔子继承和发挥的。我们了解一下孔子的生平与言论就会发现,孔子其实并不是在创立思想流派,而是始终在致力于“克己复礼”、“仁”、“忠恕”等观念的弘扬和推广。这些观念可不是孔子自己发明的,正如老子所言“大道废,仁义出”。

这些道义是上古时期所具备的,只是到了春秋时期天下乱了丢失了,孔子是将这些上古时期的优良德行进行总结,重新拿出来推广。所以,我认为儒家思想的起点,不是孔子,而应该再向上古追溯至尧舜时期。尧当年传位于舜的时候传舜十六个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建立了儒家思想的根基,提出人心与道心的概念,建立“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模型。

而孔子之后授予弟子曾参的“一以贯之之道”正是从“惟精惟一”中传承,曾参弟子也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中庸》中的核心精神,则是从“允执厥中”中传承和发挥而来的。所以,尧舜时期的思想精神应当算作儒家思想的萌芽。

孔子

之后便是孔、曾、子思、孟子四圣贤时期儒家思想体系的全面建成时期,儒家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就是这个时期的著作。在这段时期,儒家正式由一种观念转变为一种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之三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八条目,以及“知、止、定、静、安、虑、得”七证功夫次第为框架的“内明外用”、“自立而后利人”的完善的思想体系。孟子更是在这种思想体系下,完善儒家心性学观点,结合当时社会现状,将儒家思想进一步发展为一种“内圣外王”的政治哲学,后世也称之为“仁政”。

荀子

到了战国末期,随着法家学说的兴起,大儒荀子为了让思想进一步契合社会现状,将儒法两家思想融合,在传统儒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出独有的自然主义宇宙观、“性恶论”伦理观以及“礼仪之治”的人道观。其弟子李斯和韩非更是在战国末期大放异彩,其对社会变革以及儒家思想的发展的影响力不容忽略。

战国乱世结束,紧接着便迎来了秦帝国的暴政以及焚书坑儒,楚汉战争乱世的重现,阿房宫被烧,儒家思想一度销声匿迹。直到汉代的到来,汉高祖刘邦为整顿朝纲、朝纪启用叔孙通,儒家的影子又渐渐回来了。

之后随着统治需求,儒家思想又被重新启用,但由于常年战乱儒家经典损失殆尽。所以汉初儒家思想的复兴仅仅是依靠对《春秋公羊传》的考据。而后来汉武帝启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天人感应”学说虽名为儒学,但其孔孟时代的礼义精神以及心性学精髓早已不见踪影,儒家思想在此时已经转变为一种完全服务于皇权政治的统治工具。

汉末,来自印度的佛教思想传入中土并生根发芽。由于大乘佛教的菩萨道与孔孟时期的儒家思想在很多观念上非常相似,所以二者巧妙实现了相辅相成,不仅外传思想在我国本土获得了扎根的精神基础,我国本土正统的儒家思想也因此而获得了再次萌芽的养分。

于是到了宋代,周敦颐一张太极图为孔孟儒学换了新装,重新登上了历史舞台。在儒学伦理观中加入了佛家精妙绝伦的心性学观点之后,理学诞生了。由于理学相比两汉时期偏向于考据的经学,更加贴近孔孟传统儒学,且有新鲜血液的注入,故而理学也被后人称为“新儒学”。

朱熹

可尽管理学可以算是孔孟儒学的一次复兴,但这次复兴却并不能算成功。因为在理学的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统治阶级的打压和利用,传统孔孟思想在政治作为方面的核心在于“贵民”,而后世封建帝王却恰恰希望“集权”,这是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也正是这种矛盾的存在,理学并没有真正能够复兴儒学的灵魂,反倒是儒家的礼教被统治阶级借来压迫人民。

所以自宋代之后,人民越发被压迫,女性地位直线下降,而人民的思想也从此被禁锢。第二点就是理学在发展的时候产生出一条分支,心学。心学是陆九渊开创,到了明代,一代大儒王阳明将其发扬光大。心学相比理学,巧妙避开了封建礼教的束缚,更多传承了孔孟心性方面的观点。但也正是因为心性的过分强调,导致了后世“满街皆为圣,张口即良知”的乱象。实乃成也心性,败也心性。

王阳明

到了清代,满清作为外来民族要统治汉民族,儒家思想又重新被进行整顿,康熙帝本人大力推广《孝敬》,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强调“经世致用”,提出学问要服务于社会。这在极大程度上弥补了理学造成的乱象。但过分的强调“致用”,又使得学问风气偏向于功利,孔孟原本的“民本”思想基本损失殆尽。

综上,这就是我对儒家思想发展史的一个简略的总结,个人浅薄观点,供大家参考。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