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饮食文化 正文

中国饮食四大发明是什么 河南人最喜欢吃什么

3.河南是中国生产西瓜最多的省份。是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一带,而中心位置就是河南古都群,12.都说驻马店的名字不如之前的汝南好听“13.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故事在河南很多地方流传,14.世界上第一座人口超百万的国际化大都市为北宋汴京(今开封)。城摞城指的是不同朝代的古都、古城叠加在一起的城摞城奇观,我国考古学家在古都开封地下3米至12米处...

中国饮食四大发明是什么?duang!,中国人吃饭为什么喜欢用筷子?

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这和中国人的饮食习俗有关。简单的两根快子,是我们的祖先从长久的生活实践中发明出来的,方便实用。最早时期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时代,所有吃食物时都是用手,用木棍树枝等,后来发明了筷子,解决了进食时手无法应对的许多问题。

外国人多用刀,叉等,也是根据饮食习惯决定的,他们大多以肉面包为主食,用刀,叉也很方便。中国人多以稲粱黍麦菽稷等,加工碾压成米面,做饭食用。偶尔配以蔬菜之类,庶民百姓轻易吃不上大鱼大肉,刀叉用不着,一双筷子搞定。不过近代人们生活普通提高,鸡鸭肉鱼也不足奇。有时光用筷子,是有点不太得心应手了,(比如。餐桌上有整鸡,肘子等,用筷子就不够好使,撕拽不下来,大家可能都有这方面的体会吧)有把小刀就方便多了。

随着开放,餐桌上用刀叉筷子,很快会适应的。快子也可能走进外国人的生活中。

河南人最喜欢吃什么啊?

1. 河南简称“豫”,因为3000年前河南地区曾有大量的大象。现在的河南电视台的台标就是一个大象的形象,又叫“大象台”,可见河南人对大象的喜爱。

2. 越调是河南的剧种,不是浙江的。

3. 河南是中国生产西瓜最多的省份。

4. 河南省的省花是腊梅,省树是桂花树。

5. 古都安阳在河南的最北端,属于京津冀城市群。

6. 白浪街,在豫鄂陕三省接壤处,是中国跨省份最多的一条村镇街道,站在街心的三省石上,可以“一脚踏三省”。在中国版图上三省交界之地共有40余处,而唯独在这条白浪街,三省均设有基层政府:河南省淅川县荆紫关镇、湖北省郧县白浪镇和陕西省商南县白浪镇,三镇间相距均为2公里左右。

7. “北少林,南武当”是河南登封少林,与湖北十堰武当。但“北武当,南少林”是山西吕梁北武当山,与福建莆田南少林寺。

8. 河南县,不在河南,在青海。

9. 河南一向被称为中原地区,但其并非都是平原,至少40%的面积都是山区,有太行山、秦岭、大别山等等。

10. 史上最早的“中国”是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一带,这是史学界的共识。 “中国”一词,在西周周武王时期意为“中央之国”。

11. 西安、南京(应天)和北京三大古都之间的地理距离均为1100公里左右,形成一个标准的正三角形,而中心位置就是河南古都群。

12. 都说驻马店的名字不如之前的汝南好听,其实汝南现在还在,只是成了驻马店的市辖县。

13. 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故事在河南很多地方流传,因为很多河南人祖上是元末明初从山西迁来的。

14. 世界上第一座人口超百万的国际化大都市为北宋汴京(今开封),人口150多万。

15. 开封是世界上唯一的城市中轴线没有变化过的都城,有着“城摞城”的奇特景观。城摞城指的是不同朝代的古都、古城叠加在一起的城摞城奇观。历经20年考古发掘,我国考古学家在古都开封地下3米至12米处,上下叠压着6座城池。

16. 河南有一个县,县在河南,县城在山东,进个城要出个省,就是河南濮阳范县。

17. 抗战期间,半数土地沦为日占区的河南提供了近190万壮丁,约占征丁总数的13%,仅次于出丁257万——位于大后方且以川军闻名的四川。

18. 感动中国人物、全国劳模、中国好人榜 , 河南入选人数均全国第一.

19. 河南全省注册志愿者人数位居全国第一。

20. 河南人最爱吃的面食是烩面,烩面在河南人心中的地位就像湖南人心中的米粉。出门在外,心心念念那一碗家门口的烩面。

21. 河南胡辣汤有起源周口西华的逍遥镇胡辣汤和起源漯河舞阳的北舞渡胡辣汤,同陕西的胡辣汤和小吃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河南人在民国时期几百万人逃荒陕西,老西安人里据说有三成都是河南裔,所以一些语言和饮食文化会有相同之处。早上喝胡辣汤可以配油条、油饼、油馍、包子、水煎包、烙馍卷菜等。

22. 河南人盛胡辣汤为什么用木勺?因为木勺不容易让胡辣汤变稀,存放的时间较长。

23.河南美食还有肉盒、油馍头、鲤鱼三吃、桶子鸡等。

24. 河南人避免说“淡”,在河南很多地方如果你听说饭菜太“甜”了,一般不是糖放多了,而是盐放少了。

25. 在河南一些地方:老一辈的河南人,“喝茶”并不是喝泡的茶,而是喝烧开过的水,喝水指的是喝生水;口袋里“丢”5元,在河南话的意思是还剩5元,并不是丢失了5元。

26. 河南话扫盲:早上叫 “qio qiai”、板凳叫蹲儿、我叫俺、衣服兜叫布带儿、没有叫木牛、这个叫这哄、那个叫那哄、鸡叫揪、恶心叫格一、女孩叫妞儿、坏叫孬、废物叫凹糟、鼻子叫biu、脚叫jio、上衣叫布衫儿、蹲叫古堆、男类叫小、女类叫妮儿、脑袋叫 di 脑 、长了漂亮叫齐整、长了英俊叫派仗、跑叫瓦、屁股叫腚、拉屎叫屙、呐喊叫斜货或者嗷嗷、骄傲自满叫自闷儿、新郑说挪挪位置叫垦垦、臭美叫骚包、笨叫窝囊、腋下叫胳老我、推叫wong 、骗叫榷(quō)、梳头叫拢头、踢叫奔、把凉了的熟食再蒸热叫馏(liù)、雇、租叫觅(mī),比如觅保姆、呕吐叫哕(yuē)。很多方言用词其实是古代说法的延续,河南方言的一些说法,北方其他地区比如河北、山东也有。

27. “夜黑”在外省的人理解起来就是天很黑。在河南人眼里,夜黑的意思是:昨天晚上。如果你身边有河南人,估计你就会经常听到这个词,比如:你夜黑和谁一起吃饭了?你夜黑那么晚出去干嘛了?你夜黑怎么没有来?类似于夜黑的时间方言,在河南还有很多,比如:擦黑(傍晚),夜儿(昨天)等等。

28. 再学几个河南常用语:中不中——行不行;你弄啥嘞——你干什么呢;都白吭气——都别说话;木牛——没有;得劲——舒服,爽;突鲁——下滑;迷瞪——脑子呆滞,反应迟钝;义睁——发呆;排场——气派;老鳖依——吝啬。欢迎评论区补充。

29.用普通话念“1893”,你就学会了山东话的“一把旧伞”。用普通话念“一把旧伞”,你就学会了河南话的“1893”。(你是不是跟我一样读了几遍。

30. 郑州市巩义慈云寺,是吴承恩写《西游记》的地方,《西游记》里很多地点和故事原型,其实就在巩义境内的青龙山。

31. 郑州历史最悠久的学校是郑州一中,可以追溯到明朝!1637年,明崇祯年间,郑州知州设立天中书院,后来改名东里书院、郑州县立初级中学、郑州市私立明新中学、郑州一中,历时380年。

32. 全球50%的苹果手机都产自郑州富士康。

33. 郑东新区的“大玉米”,创意来源不是玉米,而是来自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嵩岳寺塔”。主楼曲线与“嵩岳寺塔”吻合。“大玉米”真名为:千禧广场,又名“千玺广场”,是位于郑州市郑东新区CBD的一座新地标建筑,外形宛如一根"大玉米",被称为“中原第一高楼”。它不仅兼具了商业写字楼和5星级酒店的功能,而且还在59层设计了顶级的私人会所,先后花费22亿才建成。

34. 郑州拥有亚洲乃至世界最大的医院,他就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而且在东区还开了分院。

35. 郑州农业路大桥是郑州新地标,大桥跨越了亚洲最大、最繁忙、素有“铁路心脏”之称的铁路编组站——郑州北站。

36. 郑州的路为什么是斜的?因为最早规划城区的时候,郑县县城顺时针偏了十几度,所以“西大街”“南大街”“东大街”就成倾斜的了。另外一个原因:铁路是斜的。郑州是两大铁路交汇处,京广铁路和陇海铁路交汇处。这两条铁路是晚晴时期规划的,当时就是斜的。

37. 信阳火车站归武汉铁路局管,不归河南。

38. 全国十佳宜居城市之一的信阳,不供暖,不吃面,也不会说河南话。关于河南的身份认同,信阳人向来很是矛盾。矛盾在怀疑自己属于南方还是北方;矛盾在恍惚自己究竟属于河南还是湖北;矛盾在米饭与面食究竟哪个更美味。作为河南的南大门,信阳从不认为自己是北方城市,但在其他南方人的眼中,信阳这个河南城市,却又不那么“南方”。

39. 信阳鸡公山是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在清末民初时就成为纳凉避暑的优先去处,美、英、日、俄、法等23个国家的别墅洋房,争先耸立在信阳鸡公山。

40. 嵩县白云山景区一个景区就跨越了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流域。除了这个地方,平顶山全市也跨越了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流域,但这三个流域并不相邻。

41. 河南的平顶山是我国入选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当地的农业发展可以说位于国内前列,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36.32亿元。

42. 平顶山香山寺是汉化观音文化的发源地,北京的香山寺是仿照平顶山香山寺所建。

43. 河南全省最高峰是灵宝市境内的老鸦岔(nao),海拔2413.8米;最低的山是驻马店市汝南县的天中山,只有3.6米。老鸦岔属于秦岭的小余脉,有“河南小秦岭”之称。这里已经建立了河南省小秦岭国家自然保护区,由于并未对外开放,是一处很少人涉足的高山。

44. “二十四节气”发源于洛阳。“二十四节气”已经被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如今已经被收录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45. 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双飞的爱情故事,发生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梁祝镇,现在还存有梁山伯墓、祝英台墓等梁祝故事遗址。

46. 河南鹤壁拥有全球最大的金属镁基地,在鹤壁制作出来的金属镁新材料还应用于磁浮列车、智能手机、航空航天及导弹领域,值得一提的是,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FAST核心部件由鹤壁智造。

47. 河南南阳曾经出现过各个领域的精英,其中包括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商圣”范蠡、智圣诸葛亮、谋圣姜子牙、名相百里溪等历史名人,而且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的所在地就是南阳。

48. 龙形象来自河南。濮阳蚌龙距今6400年,是中国最早的龙形象,被考古学界誉为“中华第一龙”。

49. 汉文字来自河南。

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契刻符号在河南;

第一套完善的汉文字系统甲骨文出土在河南;

帮助秦始皇“书同文”、制定规范书写“小篆”的李斯,是河南上蔡人;

编写世界第一部字典、归纳汉字生成规律、统一字义解析的文字学家许慎是河南漯河人,他在家乡完成了《说文解字》这部汉文字学巨著;

至今我们还在使用的规范性字体“宋体”字产生在河南开封。

50. 河南是中华姓氏摇篮。《中华姓氏大典》中的4820个汉族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有1834个;在当今的300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无论是李、王、张、刘为代表的中华四大姓,还是林、陈、郑、黄为代表的南方四大姓,其根均在河南。

51. 河南18个地级市,一半都曾当过都城。

52. 中国的四大发明,有三个是河南人发明的,分别是火药、指南针和造纸术。

53. 牡丹之争。牡丹被誉为“国花”,河南洛阳和山东菏泽两地都盛产牡丹,为了谁的牡丹才是“甲天下”而争论不断。菏泽被誉为“中国牡丹之都”,而洛阳又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之城,实在难分伯仲。

54. 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在河南沁阳神农山,不在湖北神农架。

55. 《西游记》里猪八戒的原型——朱士行(公元203—282),河南禹州人,法号八戒,是三国时期的高僧,但品性与好吃懒做的猪八戒截然相反,是一位非常认真且执着的人。他是中国第一位西行取经的僧人,比唐代玄奘西天取经早了368年。

56. 平原省是我国撤销的第一个省份:1945年河南被日军攻陷,新沦陷区被日军划分为“平原省”。新中国成立之初将河南的新乡、安阳、濮阳还有山东省的菏泽、聊城、湖西这六个地方组合成了另一个独立的省——平原省,省会是现在河南的新乡。但后来为了方便管辖在1952年就撤销了,成为了我国第一个被撤销的省份,同样也是我国历史上时间最短的一个省份。

57. 河南省地图轮廓很像赛尔号飞船。

58. 河南不仅是小麦产量大省,稻米也很出名,最出名的大米是原阳大米。

59. 供暖分界线从河南穿过,分界线附近的地方要么不供暖要么部分地区供暖,农村地区冬天不烧炕,硬抗。

60. 河南许昌基本上是豆腐脑咸甜党的分界线。

61. 狗脊骨树,是世界级的珍惜树种,全世界仅剩下一棵,生长在河南省杞县高阳镇金村,有两千七百多年树龄,是雄蕊,老光棍一个。

62. 新郑市不是刚建不久的城市,恰恰相反,周代的郑国在这定都,公元前375年,韩国灭了郑国后也迁都到这,改名为“新郑”,此后将近2400年没改过名。

63. 商丘古城也有“城摞城”的景观,是当今世界上现存的唯一集八卦城、水中城、城摞城三位于一体的大型古城遗址。

64. 河南的代表还有很多:博爱的铁山药、洛阳的牡丹花、杞县的红薯泥、杏花营的大西瓜、原阳的大米、道口的烧鸡、七里营的白棉花、龙门的石窟、安阳的殷墟、开封的大铁塔、嵩山的少林寺、汝阳的杜康酒……

最后,老家河南,这个slogan形容河南太贴切了

为什么新四大文化能传播?

说起文化输出,大多数人脑海中呈现的都是走出国门,名扬海外的非遗代表。从歌舞曲艺到民风民俗,从传统工艺到饮食文化。它们都承载着华夏文明几千年来知以藏往、积铢累寸的劳动智慧。《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明清档案》更是记载着从上古到近代社会发展历程中的各类“文化巅峰”。

但随着时代推演,互联网的发展,各国文化联动变得密切,也更贴近生活。螺蛳粉、广场舞、中国网文、网购中国商品,成为了对外输出的“新四大文化”,螺蛳粉位居输出榜首。有人觉得这些所谓的“文化”难登大雅,不太体面,压根丢了文化内核;有人觉得这就是新时代普罗大众都能接受的民间文化,不分国界。人们对于“新四大文化”的观点莫衷一是,那就从辩证且包容的角度去解读这一现象。

“新四大文化”是时代的痕迹

古时我们有凝结了先贤智慧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它们成为了推动世界发展进步的助推剂。在新时代、新面貌的新中国,衍生出来了更多符合时代特征的新文化,依靠着发达的网络媒体和高效的物流货运,得以在全球各地传播我们的“新四大文化”,向世界传达当代中国文化中亲民、积极、富有感染力的一面。

“新四大文化”的对外输出,其实反映了我们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变得更加立体多元,不拘一格同时又极具中国特色。

就拿螺蛳粉来说,它作为中国广西柳州的地方美食,已经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饮食类非遗项目具有一些特殊性,评审标准有较大不同,为了更公正客观的进行评选,单独设组进行评审。经过了繁复的角逐,螺蛳粉脱颖而出,不管是它复杂的制作工艺还是特殊口味,都能展现中国美食的质感与精髓。

也因为这份独特,螺蛳粉成了有争议性的美食,因为争议性,螺蛳粉引发了大家强烈的好奇心。因为好奇心而暴增的销量引入了更多新资金的流入和宣传,螺蛳粉彻底火了。再加上用大骨+石螺熬制高汤,与酸笋、花生米、腐竹等配料融合,螺蛳粉的真材实料和独特风味是它能一直保持热度的底层因素。吃过螺蛳粉的人对它的态度两极分化很严重,和榴莲、臭豆腐相似—喜欢它的人爱不释口,接受不了的则拒之千里。

“网红经济+特色美食”让螺蛳粉远销海外成了爆款,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柳州螺蛳粉出口已达750万元说明了人们对食品的好恶不分国界,但因人而异。海外订单里有不少来自旅居异乡的同胞,能在遥远的异乡吃到一碗浓缩了中国味道,饱含着民族情结螺蛳粉,于身于心都是一种慰藉。

螺蛳粉的加工生产原材料都是农产品,走俏的螺蛳粉产业链,让原料基地农户20万人就业得到了解决,其中贫困户4500多户、约2.3万人,人均年增收超过9000元。去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年,这样的产业链发展满足了世界公民的味蕾体验,更是我们在不断深化脱贫、扶贫路上的一个缩影。除了螺蛳粉,像老干妈、风油精、花露水等等这样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小商品在国外部分地区也十分畅销,他们并不是网红产品,只是产品本身的质量和功能贴近更多人的生活。作为文化输出国,让我们的产品和文化从走入千家万户到走遍世界各地,在海外受到热捧,正是中国对外输出文化及产品深得人心的体现。

“新四大文化”缩短世界距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速度,一直让世界惊叹。8小时拆除废弃立交、9小时完成铁路改造等等这样的超高效基建不胜枚举。互联网和交通网络的快速发展助推了文化和产品传播的速度和覆盖面,让遥远的东方风貌变得更直观,更触手可及。电商和各大国际购物平台的建立、5G网络的助力、国际物流体系的迅速发展、中国高铁凭借先进技术、完善的设备领先世界各国等,都为“新四大文化”传播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有效载体;这些发展都离不开中国对外开放以来各种优势政策的助推。

“一带一路”经济区开放后,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电商物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飞速发展,2019年,我国出口的快件量超过了21亿件。

国家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互联网创业,秉持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理念,不断加大开放力度,鼓励和支持各行业的国际业务发展;跨境电商也迎来利好,在对外贸易的企业中实行税收、技术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人才支持等等,对产品走出国门,对外发展提供了很多的便利。

如今商品多元、价格亲民,产能高效、物流发达,多种电商模式,比起传统的进出口贸易来说的确更便捷高效,结汇成本也更低;但在产品渠道、支付方式、物流限制、通关退税、平台管控、风险防控等方面,因为国与国之间的政策差异,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从整体趋势上看,电子商务已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电子商务服务逐渐在国民经济占据重要的位置,未来中国的电商物流将会把开放、共享、融合、创新作为发展的常态,中国速度和大国重器也必将在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上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

“新四大文化”传递正向能量

“新四大文化”得以广泛传播,是得益于中国文化本身带有强烈的东方气质,对于来自古老东方大国的美食和文化,无论是传统的还是新兴的,都极具吸引力。广场文艺其实很早就有了,各地的广场文艺有统一的,也有带地域特色的。诸如“藏区特色广场舞”锅庄、固阳县和晋西北神池县境内的踢鼓子秧歌等,他们都属于传统的、小型的广场文艺表演形式,传统但极具生命力。

到了90年代,那时我国许多地区县级以上的城市开始陆续建立文化广场,为民众的文娱生活提供了场地保障;2005年开始的创文创卫活动,鼓励全民健身加之一些网络流行歌曲开始在大街小巷普及,为新时代广场舞提供了最初的元素,在官方和民间力量的共同作用之下,新时代广场舞以燎原之势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开。广场舞既是运动,也是休闲文娱,它展现了国人积极健康、热爱生活的精神面貌,也反映出现在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动形式既有趋同发展,又有创新意识。如今广场舞已经不光是老年人专属,它是适合大多数人的一项活动。

人民日报海外版曾刊登过一篇标题为《广场舞为什么这么火》的文章,作者熊慕零表示:“广场舞的横空出世,值得青史留名。”近些年广场舞火爆全国,为人们的文化生活的确带来积极作用。他坦言,虽然伴随着广场舞的争议不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广场舞满足了大量城乡民众的精神需求。

当广场舞走出国门,走向了时代广场、五月广场、布鲁塞尔大广场。彼时也许会觉得广场舞吵闹,但在异国他乡的国人看到熟悉的场景,听到熟悉的旋律,还有跟着一起舞动的外国朋友,何尝不是一种民族向心力和文化正向感染力的传递呢。

“新四大文化”打破交流壁垒

中国网络文学无疑是一种跨越地域隔阂和语言障碍的文化交流,积淀千年的东方文化底蕴给予了创作者以灵感和创造基础。在此基础上创作出带有新时代东方气质的文学作品,通过网络,传播到遥远的大洋彼岸。有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中国网络文学各平台海外用户数量已达3193.5万,在北美、东南亚地区尤为流行。

在youtube网站上,一位痴迷中国网络文学的美国朋友,和大家分享了他喜欢看中国网络小说的五大原因:第一,史诗级的叙事脉络。第二,不可思议的武打描述。第三,也是令我最痴迷的原因,就是主角身上在西方文化中并不常见的独特个性。第四,不同文化的碰撞。第五,最后但并非是最不重要的就是幽默。

可见,虽然带着西方思维的翻译,并不一定能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网文的阅读门槛普遍不高,质量参差,在文化输出的时候难免会有误导性的观点。但即便这样,来自东方的仙侠、玄幻、江湖、人情等等抽象而又迷人的东方元素打开了世界民众了解东方人文内核的一个窗口。有不少外国民众因为一部网络原创小说而选择学习汉语,爱上中国文化。并自发的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志愿者,甚至自己也从事网络小说的翻译和创作,这就是推动世界大同,文化交融的基础。

文化传播不止有余音绕梁的高雅和阳春白雪的华美,在我看来大俗即大雅,至浅藏至深。螺蛳粉的臭,广场舞的闹,网络文的浅,跨国购的乐都是来源于这个时代的人间烟火气。比起担心对外输出的文化“难登大雅”,我们更应注重的是文化形式创新与文化有效传播。中国文化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我们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名称和技艺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叫“民间”。文化得以广泛传播,一定有一个被大多数人理解、接受、喜爱的过程。

只有在自己的文化体系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追捧,我们才会把这些凝结了东方生活智慧的文化向世界传播。无论是匠心传承还是网络流行,都是不同时代的烙印,我们应该秉持着理性且包容的态度来看待。在中国文化和产品输出越来越多的当下,不断提高输出内容的质量和贴近大众偏好,做到保质输出、精准输出,用实力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可,让中国制造走的更远,大国自信影响更深。

中国四大菜系排名第一是谁?

第一、鲁菜

说起菜系中的第一,起源于齐鲁大地的鲁菜可以说是当仁不让。如果说川菜是寻常百姓家,那么鲁菜就是王谢堂前燕了,从春秋到现在国宴上依然坚挺的鲁菜,可以说是雍容华贵的官府菜的代表。

鲁菜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对北京、天津、华北、东北地区烹调技术的发展影响很大。2500年前源于山东的儒家学派奠定了中国饮食注重精细、中和、健康的审美取向;1600年《齐民要术》总结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蒸、煮、烤、酿、煎、炒、熬、烹、炸、腊、盐、豉、醋、酱、酒、蜜、椒”奠定了中式烹调技法的框架,鲁菜世世相传,经久不衰,中国饮食界中经历年代最久、文化品位最高的食馔体系。

酱油的由来是怎样的?

都知道打酱油这个名词,但没什么人知道酱油怎么来的吧!

三千多年前中国周朝开始有了制酱的记载。而酱油的出现纯属偶然。据说最早的酱油都是奢侈品,皇宫贵族才能享用。最早是用鲜肉腌制而成,跟鱼露制造过程相似后来发展为大豆制作,成本降低才广为食用。

再后来被佛教僧侣带到了日本韩国东南亚一带。古代中国的酱油制造一直是秘传。

肉剁成肉泥再酦酵生成的油,称为“醢”(即肉酱油之意)。另有在造酱时加入动物血液的版本的酱称为醓。可见《诗经·大雅·行葺》之一句:“醓醢以荐”。黄兴宗认为《齐民要术》内所指的“豆酱清”,可能是植物酱油的前身。

到了宋朝《山家清供》记载用酱油、芝麻油炒春荀、鱼、虾。《吴氏中馈录》记载用酒、酱油、芝麻油清蒸螃蟹。此后,酱油一词还出现在1360年《云林堂饮食制度集》,元《易牙遗意》,1591年《饮馔服食笺》,1680年《食宪鸿秘》,1698年《养小录》,1750年《醒园录》,1790年《随园食单》,清《调鼎集》卷三、卷七。

宋朝开始人们才把酱汁叫做酱油,才开始作为调味品广泛流传。林洪著《山家清供》中有“韭叶嫩者,用姜丝、酱油、滴醋拌食”的记述。到了清朝,酱油的使用频率超过了酱。在1790年《随园食单》中酱油已经取得重要地位。此外,古代酱油还有其他名称,如清酱、豆酱清、酱汁、酱料、豉油、豉汁、淋油、柚油、晒油、座油、伏油、秋油、母油、套油、双套油等。

酱油自诞生起,先后传入了周边国家,被广泛使用起来。中国真的可以称为美食古国,因为很多调料都是中国发明的呢?我在想为何没人重视饮食文化中国的四大发明呢?!

我是七七,学习做饭更喜欢了解背后的故事,欢迎关注!

中国特有文化?

中国20大国粹,土生土长,中华独有

国学书院

2020-03-06

国粹,是指完全发源于中国、起源于中国、并属于我国固有文化中的精华。中国共有20大国粹,这20大国粹是:

1、《易经》

2、老子的《道德经》

3、中医

4、中华衣装(汉服或华服)

5、丝绸(种桑养蚕缫丝织绸技术)

6、茶叶的种植培育加工制作技术、茶叶的饮用和茶文化

7、瓷器的制做技艺、景泰蓝

8、中国画(国画)

9、书法

10、古琴、中国民族乐器、中国民族音乐

11、围棋、中国象棋

12、文房四宝

13、道教

14、中国建筑、中国园林、客家民居

15、武术、太极拳、气功

16、昆剧

17、中国烹饪(中国菜)、中国节日饮食文化、筷子

18、针灸

19、对联、灯谜、曲水流觞

20、中国结、剪纸、刺绣

1、《易经》 《易经》是我国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易经》最早是由伏羲创制(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伏羲所创的八卦称之为“伏羲八卦”或“先天八卦”,以后,又有神农作《连山易》,轩辕黄帝作《归藏易》,殷商末年出现了《周易》。由此可见,《易经》这部哲学经典是由我们中华民族的三位伟大始祖伏羲、神农、轩辕黄帝共同开创完成的。《易经》至今已有5000年——10000年的历史。到春秋时期,孔子为易经作《易传》。《易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对先秦诸子百家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且对中国古代的哲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易经》也是中国哲学的源头。

2、老子的《道德经》 老子,是中国古代春秋末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或聃(因而人称老聃),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人。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始祖,著有《道德经》。老子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共81章。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老子的《道德经》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老子的思想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老子的《道德经》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非常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也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老子的《道德经》是宇宙中的最高智慧。老子的《道德经》一书是老子为中国、为全世界所奉献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财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德经》的作者————老子,是继伏羲、神农、轩辕黄帝之后,中国的高智慧圣人。老子也是世界最高智慧者。我认为: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从中国2500年前的老子那里汲取智慧。

3、中医 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医一般是指中国以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中医也称为汉医。“中医学”之中包涵“中药学”,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的传说,因此,中药源于距今7000年前的神农时代,中药的鼻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神农。中医的理论基础和源泉就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中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黄帝内经》是中国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基础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这部伟大的中医经典完成于距今5000年前的轩辕黄帝时代。因而,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轩辕黄帝就是中医的鼻祖。综上所述,中药和中医的鼻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神农和轩辕黄帝。

4、中华衣装(汉服或华服) 中华衣装,也称华夏衣冠,也就是“汉服”。汉服,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汉服是中国汉民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汉族)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自炎黄时代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代的规范制式,到了汉朝已全面完善并普及,汉人汉服由此得名。随后各朝代的汉服虽有局部变动,但其主要特征不变,均是以汉代为基本特征。汉服(华服)是非常美丽的服装,汉服(华服)最能体现汉族人儒雅内秀、神采俊逸、雍容华贵、美丽端庄的气质。

5、丝绸(种桑养蚕缫丝织绸技术)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了丝绸(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而做出发明丝绸(养蚕缫丝织绸)这一伟大贡献的发明家,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轩辕黄帝的妻子嫘祖。在5000多年以前,勤劳、智慧、聪明的嫘祖就发明了丝绸(养蚕缫丝织绸技术)。嫘祖作为中华第一夫人,与黄帝并列为“人文初祖”。嫘祖被誉为“人文女祖”。嫘祖为人类的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后世尊为“先蚕”,享誉海内外。嫘祖教民养蚕缫丝,建立了光照千秋的功业,被称为“蚕母娘娘”。由于嫘祖创造了丝绸文明,功高天下,自周代起就被尊奉为“先蚕”,民间尊称为“蚕神”,爱称为“嫘姑”、“丝姑”、“蚕姑”,历来受到各族人民的无限崇拜。嫘祖“养天虫以吐经纶,始衣裳而福万民”,开启了享誉中外的丝绸文明,泽被天下。韩国、朝鲜及东南亚国家都隆重祭祀嫘祖。西方国家认识中国是从认识丝绸开始的,因而最早称中国为“赛里斯国”,即丝绸之国。嫘祖发明的种桑养蚕缫丝织绸技术,堪称在“中国四大发明”之前的“中国第一大发明”。我认为:丝绸,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丝绸,是人类最美丽的发明。

6、茶叶的种植培育加工制作技术、茶叶的饮用和茶文化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是世界茶叶的祖国,这是世界公认的。茶,是中华民族的国饮。饮茶、种茶、制茶都起源于我国。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说明,在距今7000年前的神农时代,中国就发现了茶叶,并且知道了茶叶具有神奇的药用作用。因此,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神农是中国的茶叶鼻祖。神农不仅是中国的茶叶鼻祖,同时,神农也是全世界的茶叶鼻祖。茶,这一古老而又文明的饮料,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茶,兴于唐朝,盛在宋代。茶在很早以前就传播到国外,为世界人们所喜爱。如今,茶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饮料(茶叶、咖啡、可可)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之王,饮茶风尚遍及全球。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茶树的栽培技术、茶叶加工的工艺、茶叶品饮的方式,以及茶礼茶仪、茶俗茶风、茶艺茶道,等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中国是茶的发源地,因此,中国被称为是“茶的祖国”。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也是最早发现和饮用茶叶的国家。世界茶树的原产地是在中国,中国茶树的原产地是在中国的西南地区(云南、四川、贵州),中国的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和发源地,云南的西双版纳、普洱地区(原思茅地区)、临沧地区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区,是世界茶树起源的中心。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饮用茶叶的国家,也是茶树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现在世界各国引种的茶树,使用的栽培管理方法,采取的茶叶制作技术,甚至茶叶的品饮习俗等等,莫不源于我国。我国作为世界茶叶和茶文化的发祥地,是当之无愧的。唐代陆羽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中华民族在茶的培育、制造、品饮、应用,以及对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上,为人类文明史留下了绚丽光辉的一页。中国是世界公认的茶叶的故乡,中国也是一个茶文化大国。中国人发明创造了茶文化。中国不但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的国家,而且是把饮茶发展成为我国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的国家。我们中国发明的茶叶以及茶文化,为全世界以及全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茶艺——中国品茶的艺术。茶艺产生于唐代,兴盛于唐、宋,有相当的历史渊源,自成一系统。中国茶艺文化底蕴深厚。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与茶艺相同的是茶道。茶道,起源于中国。中国的茶道兴于唐朝,盛于宋、明,衰于近代。在唐朝中期时,中国的茶叶传入日本。公元80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僧人把中国的茶种籽和茶树苗带回到日本,从此日本才有了茶树。宋代时中国的茶道传入日本,才有了日本茶道。著名英籍华人女作家韩素音说过:“茶,是独一无二的真正的文明饮料,是礼貌和精神纯洁的化身。”。茶叶,是最天然、最健康的饮料,也是最具有文化内涵的饮料。茶叶具有健康、天然、文化、文明以及时尚的非凡魅力,受到全世界人的喜爱。

7、瓷器的制做技艺、景泰蓝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举世闻名的中国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发明,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中国发明的瓷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作出的伟大贡献。中国号称“瓷之国”,中国所制造的精美的瓷器,为全世界人民所喜爱。中国是瓷器的发源地,中国被誉为是“瓷器之国”。中国的瓷器制造技术传到世界各国,对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也博得了“世界瓷国”的光荣称号。瓷器是商代中期开始出现的,最早的瓷器是青瓷,由于工艺不够成熟,又称为原始青瓷。汉代青瓷烧造逐渐成熟,摆脱了原始状态,进入早期瓷器阶段。隋唐时期,瓷器生产开始繁荣。宋代是瓷器技术和艺术高度发展的时期,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龙泉窑、建窑、德化窑、景德镇窑、吉州窑、耀州窑、西村窑、潮州窑等处的瓷器产品各具丰姿。元代时景德镇成为瓷器生产的中心,元朝政府设置的“浮梁瓷局”对瓷器工艺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青花、釉里红、白瓷、黑瓷等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明代,景德镇的瓷业兴盛,大放异彩。从初创于商代、到真正创制于东汉时期的中国瓷器,是中国人为世界文明做出的又一重要贡献。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达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涌现;明代时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都超过前代。中国几千年的陶瓷发展史,给后人留下的珍贵而又丰富的遗产,永远放射出灿烂的光辉。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勤劳智慧的中国先民们点土成金,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享有盛誉的中华古瓷,已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里收藏的珍品。 瓷器诞生于中国东汉时代,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瓷器的诞生地就在浙江的越州窑(越窑)。越州窑,也称“越窑 ”。越州窑(越窑)的窑址在浙江省的绍兴、上虞、慈溪、余姚一带,春秋时期此地是越国的政治、经济中心。秦统一天下后属于会稽郡,唐朝时属越州,故称为越州窑,简称越窑。古越地不仅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也是我国瓷器的诞生地。越窑烧造瓷器历史悠久,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创烧成功,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历经六朝、隋唐和五代时期的蓬勃发展,至宋从未间断,越窑青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越窑青瓷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珍品,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越窑青瓷是世界公认的“瓷母”,越窑烧造瓷器历史悠久,从西周原始瓷到唐宋秘色瓷,从未间断,唐代越窑青瓷成为皇室贡品,唐诗人陆龟蒙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赞美越窑青瓷的典雅秀美。越窑青瓷在晚唐五代时被称为“秘色瓷”,对其釉色清澈碧绿、如冰似玉的光泽,给人以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誉称为“秘色瓷”。我认为:柴窑瓷和越窑的“秘色瓷”是中国最珍贵的瓷器,同时,柴窑瓷和越窑的“秘色瓷”也是世界最珍贵的瓷器。 景泰蓝: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独特工艺品,制造历史可追溯到元朝,明代景泰年间(1450年——1456年)最为盛行, 又因当时多用于蓝色,故名景泰蓝。景泰蓝以紫铜作坯,制成各种造型,再用金线或铜丝掐成各种花,中充珐琅釉,经烧制、磨光、镀金等工序制成。景泰蓝造型特异,制作精美,图案庄重,色彩富丽,金碧辉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我国传统出口工艺品。景泰蓝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在我国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它集历史、文化、艺术与独特的传统工艺于一身,古朴典雅,精美华贵。它以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深刻的民族内涵闻名中外。

8、中国画(国画) 国画,是中国汉族传统绘画形式。国画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国画是我国传统绘画(区别于“西洋画”),其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

9、书法 中国的文字(汉字)起源,历史非常悠久。在距今约5000年前的轩辕黄帝时代,文字开始出现。传说轩辕黄帝命令大臣仓颉造字,仓颉就发明创造了文字。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被后人尊为文字始祖。中国的汉字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发展、为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保存和传承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的汉字,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周朝时的金文、石刻文,秦代的篆书,汉代的隶书,从东晋到唐朝的楷书、行书、草书,到了唐代,中国的书法艺术到达成熟,并且繁荣。中国的书法有五种基本书体: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其中,楷书也叫真书、正书、正楷。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所以称为楷书。中国的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书法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的大书法家。其中,东晋时代的王羲之是中国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流传千古,天下闻名。《兰亭序》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

10、古琴、中国民族乐器、中国民族音乐 古琴,也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代就已盛行的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琴的创制者有“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等说,可以看出,古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后来周文王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合称文武七弦琴。在中国古代,“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必修之艺。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春秋时,孔子酷爱弹琴;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千古佳话;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古琴是最高雅的乐器。古琴十大名曲:广陵散、高山流水、平沙落雁、酒狂、关山月、潇湘水云、阳关三叠、梅花三弄、胡笳十八拍、幽兰。中国古代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又名《春江花月夜》)、《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和《阳春白雪》。

11、围棋、中国象棋 围棋是一种古老的智力游戏,起源于中国。围棋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围棋是中国“五帝”之一的尧帝发明的,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围棋最早被称为“弈”或“棋”。后来,有人根据下棋时黑白双方总是互相攻击,互相包围的特点,称“下棋”是“围棋”。这样,“围棋”作为一个专用名词就固定下来。围棋属“中国古代四大艺术”(琴棋书画)的“四艺”之一。“琴棋书画”之“棋”,指的就是围棋。南北朝时候,棋盘定型为现在的19道棋盘,并且出现了评定棋手水平的围棋九品制。围棋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知识阶层修身养性的一项必修课目,为“琴棋书画”四艺之一。唐代出现了棋待诏官职。中国的围棋在公元七世纪(中国唐朝)时传入日本,很快就在日本流行开来。围棋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黑白世界”。围棋是我国古人喜爱的娱乐竞技活动,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一种棋戏。由于它将科学、艺术和竞技三者融为一体,有着发展智力、培养意志品质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思想意识的特点,因而,几千年来长盛不衰,并逐渐地发展成了一种国际性的文化竞技活动。围棋的规则十分简单,却拥有十分广大的空间可以落子,使得围棋变化多端,比中国象棋更为复杂。这就是围棋的魅力所在。下一盘围棋的时间没有规定,快则五分钟,慢则要几天,多数时候下一盘棋需要一到二个小时。下围棋对人脑的智力开发很有帮助,可增强一个人的计算能力、记忆力、创意能力、思想能力、判断能力,也能提高人对注意力的控制能力。因此,围棋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游戏。中国人所发明的围棋,最能体现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令人惊奇的是,中国的围棋也非常符合现代科学(天文学、宇宙学)的原理与自然规律。围棋的规则是非常简单的,在所有的棋类中,围棋是规则是最简单的。但是,围棋的棋局又是非常复杂的,千变万化,以至无穷。中国的围棋包含着在远古时期中华民族先人的智慧,中国的围棋奥妙无穷。围棋是非常绝妙的发明。

12、文房四宝 中国古代的“文房四宝”一般是指:笔、墨、纸、砚这四种用具。文房,也就是书房。笔、墨、纸、砚这四种基本用具是文人书房中必备的四件宝贝,人们通常把它们称之为“文房四宝”。在“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中,最出名的、最好的、质量最优的当属:湖笔、徽墨、宣纸、端砚。因此,“文房四宝”一词也可以是专指湖笔、徽墨、宣纸、端砚。 湖笔,产于浙江省湖州市。湖州市位于浙江省的最北端、太湖的南岸。湖州自古就生产优良毛笔。自元朝以来,湖州生产的毛笔为天下最佳者。也就从那时起,湖笔与徽墨、宣纸、端砚一起被称为“文房四宝”。湖州毛笔简称“湖笔”,是毛笔中的佼佼者,以制作精良、品质优异而享誉海内外,已成为毛笔的代名词。 徽墨,产于安徽的徽州。徽墨的制造中心在绩溪、歙县、屯溪这三个地方,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尤其是绩溪县,徽墨制造业极盛。“天下墨业在绩溪。”徽墨特征鲜明、技艺独特、流派品种繁多、科技内涵丰富,在中国制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墨的发明是中国人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徽墨是我国制墨技艺中的一朵奇葩。 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的泾县(今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泾县古时属宣州管辖,所以,泾县所产的纸称之为“宣纸”。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制造宣纸的原料是生长在安徽宣州一带的青檀树的树皮,因青檀树皮的纤维非常洁白,因此,造出的宣纸非常洁白细密。 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并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再加上宣纸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故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宣纸的闻名始于唐代,南唐后主李煜,曾亲自监制的“澄心堂”纸,就是宣纸中的珍品,它“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传说宣纸的发明者是蔡伦的弟子孔丹。宣纸的生产中心是泾县,制造宣纸的原料是以皖南山区特产的青檀树皮为主,配以部分稻草,经过长期的浸泡、灰腌、蒸煮、洗净、漂白、打浆、水捞、加胶、贴烘等十八道工序,一百多道操作过程,历时一年多,方能制造出优质宣纸,宣纸是中国古代文人进行书法、绘画所必不可少的东西,是中国古代珍贵的文化用品。中国古人有“敬惜字纸”的良好传统,表现出中国古人对文字、文化的尊重和对宣纸的爱惜。 中国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端砚,产于广东省肇庆市。广东肇庆在唐代时设为端州,所以把出产于广东肇庆的砚称之为“端砚”。歙砚,产于安徽省古歙州的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等地。歙砚与端砚齐名。洮砚,洮河砚的简称。因砚材产自洮河,洮河源于古时洮州,故名“洮河石砚”,简称“洮砚”。洮砚产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卓尼县、临潭县、岷县一带。澄泥砚,是用特种胶泥加工烧制而成的,因此,澄泥砚的制造材料是泥,而不是石。实际上,澄泥砚是一种用泥土烧制的陶器,这是与前三种砚不同的地方。澄泥砚最早产于山西绛州(今山西省新绛县)。“四大名砚”中的其它三种均为石砚,唯有绛州澄泥砚是泥砚。它与端、歙、洮砚齐名,称为“三石一陶”。绛州澄泥砚始创于唐代,历史悠久,当时曾被列为“贡砚”。后来明朝灭亡后澄泥砚制作工艺就失传,失传了近三百年。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有一位艺人历经千辛万苦终将澄泥砚恢复生产后,绛州澄泥砚又重新展露在世人面前,重新成为古城绛州的一大地方特产。 中国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人的创造发明。中国的文房四宝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传播、保存中,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13、道教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也是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产生于中国东汉时期,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道教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道教的创立者为张道陵,张道陵原名张陵。张道陵是西汉开国功臣张良的第八世后代。张道陵创立了道教门派之一的“正一道”(即“天师道”),因此,张道陵也被尊称为“张天师”,其后代世袭者也被称为“张天师”。道教奉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为教祖,尊称老子为“太上老君”。道教将老子的《道德经》作为道教的理论指导思想。

14、中国建筑、中国园林、客家民居

15、武术、太极拳、气功

16、昆剧

昆剧,又名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昆剧诞生于元朝末年,至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昆山腔”属明代四大声腔之一。明代四大声腔:昆山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江苏昆山)、弋阳腔(江西弋阳)、海盐腔(浙江海盐)、余姚腔(浙江余姚)。这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昆剧是在中国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昆剧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结果,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昆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昆剧(昆山腔)的创始人为顾坚。顾坚,元末明初戏曲家,昆剧鼻祖。顾坚是江苏昆山千灯镇人(明末伟大的思想家顾炎武也是江苏昆山千灯镇人)。元朝末年,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江苏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为昆剧之雏形。明朝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吸取了海盐腔、弋阳腔等南曲的长处,发挥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点,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腔。江苏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腔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终于使昆腔在无大锣大鼓烘托的气氛下能够清丽悠远,旋律更加优美;对伴奏乐器改革原来南曲伴奏以箫、管为主要乐器,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将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乐器集合于一堂,用来伴奏昆腔的演唱,获得成功。隆庆末年,他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这部传奇的上演,扩大了昆腔的影响,文人学士,争用昆腔创作传奇,习昆腔者日益增多,梁辰鱼对推广和改革昆山腔起了巨大的作用,因而成为昆剧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昆剧的上演剧目中,有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沈璟的《义侠记》,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汤显祖的《牡丹亭》,其次是孔尚任的《桃花扇》,孔尚任是孔子的第64世后代。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昆剧的唱腔委婉细腻、新丽流畅,非常好听!有“水磨腔”之称。昆剧艺术形成了相当完善的体系,而这一体系又长期在中国戏曲中占据独尊地位,所以昆剧艺术被尊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对整个戏曲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许多地方戏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它的艺术养分,其中还留有部分的昆腔戏。许多地方剧种,如:京剧、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晋剧、蒲剧、上党戏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因此,昆剧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同时,昆剧还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昆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17、中国烹饪(中国菜)、中国节日饮食文化、筷子

中国烹饪(中国菜):中国各地区、各民族各种菜肴的总称。具有历史悠久、技术精湛、品类丰富、流派众多、风格独特的特点,是中国烹饪数千年发展的结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中国八大菜系:粤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川菜、闽菜、鲁菜。中国节日饮食文化: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

18、针灸

针灸: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汉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

19、对联、灯谜、曲水流觞

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流传的一种游戏。夏历的三月人们举行祓禊仪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游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得即兴赋诗并取杯饮酒。曲水流觞这种游戏非常古老,有数千年的历史。晋代有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的流传千古的书法作品“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记录的就是在浙江绍兴兰亭一带进行曲水流觞游戏的过程。

20、中国结、剪纸、刺绣

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为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建议为中国的这20大国粹设立一个节日。建议把农历正月二十确定为“中国20大国粹节”,简称为“中国国粹节”,或者称为“国粹节”。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