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哪些待客的礼仪?
这个,既然要古,咱就古一点,那么还是看看《仪礼》上的宾客相见的礼仪。
看了以后。。。感觉你自己说吧。
首先,客人身份不同,礼仪不同。
例如:士相见的礼仪。(士见大夫,大夫见大夫,大夫见国君。。。省略)
士相见的礼仪:礼物,冬季用雉,夏季用干雉。
1.宾双手横捧雉,雉头向左。
说:“在下久欲拜见先生,但无人相通。今某某先生转达先生意旨,命在下前来拜见。”
2.主人答辞:“某某先生命在下前往拜会,但先生却屈尊驾临。请先生返家,在下将前往拜见。”
3.宾答辞:“先生所言,在下实不敢当,还请先生赐见。”
4.主人答辞:“在下不敢当此威仪,再一次请先生还家,在下将前去拜会。”
5.宾答辞:“在下不敢摆此威仪,最终还是请先生赐见。”
6.主人答辞:“在下一再推辞,得不到先生的准许,将出去迎见先生。听说先生携带礼物,冒昧辞谢。”
7.宾答辞:“在下不用此礼物,不敢来拜会先生。”
8.主人答辞:“在下不敢当此崇高的礼仪,冒昧再次辞谢。”
9.宾答辞:“在下不凭此礼,不敢求见先生,固请先生笑纳。”
10.主人答辞:“在下一再辞谢,得不到先生许可,不敢不敬从!”
你是不是看的都眼花缭乱了,???这还没走到大门口呢。接着————
11.主人到大门外迎接,两拜。
12.宾答两拜。
13.主人对宾一揖,从门东侧入内。
14.宾双手捧礼物,从门西侧入内。
15.主人两拜接受礼物.
16.宾两拜送礼物,然后出门。
17.主人邀请宾,宾返回,与主人再一次相见,然后告退。
18.主人送宾至大门外,两拜。
几天后。。。。。?????
主人带着宾所送的礼物到宾家回拜,说:“前不久先生辱临敝舍,得以相见。今请将礼物还给传命的人。”
主人的答辞说:“在下既已得以拜会先生,冒味辞谢。”
宾的答辞是:“在下不敢求见先生,只请求还礼物给传命者。”
主人的答辞是:“在下既已得以拜会先生,冒昧再度辞谢。”
宾的答辞说:“在下不敢以此小事聒烦先生,只是固请还礼物给传命者。”
主人的答辞说:“在下一再推辞,得不到准允,哪敢不从命!”
宾手捧礼物入内,主人两拜而接受。宾两拜送礼物,然后退出。主人送宾至大门外,两拜。
以上内容,出自《仪礼•士相见礼》。《仪礼》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一百多卷的《仪礼》便是一部详细的礼仪制度章程,告诉人们在何种场合下应该穿何种衣服、站或坐在哪个方向或位置、第一第二第三……每一步该如何如何去做等等。
老实说,《仪礼》繁缛复杂,非有专门职业训练并经常排练演习者,不能经办这些典礼。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豹,可以想象古人待客是何等恭谨严正的。
中国古代礼仪知识动作大全?
1、拱手礼
在胸前拢手,由前向后收,呈拱手形。向前推,不躬身。
视距离远近,可高,不能低于胸。
日常相见礼,送别礼。
2、揖礼在胸前抱手,轻于抱拳,重于拱手。略躬身或不躬身。
用于日常行礼,敬长上,同学朋友互敬。
3、叩首礼
古人因为席地坐在小腿和脚后跟上,叫“踞”、“正坐”,行这个大礼很方便。
古人行的最大礼是“再拜叩首礼”。先踞坐下去,挺直身,臀部不要离开小腿,也就是不要跪起来。先行拜礼,行两个。拜礼的动作是,双手在额前揖起,下落,手拜至前面地面,身子随手臂前倾。行第三个礼时,两手下行,分开,手心向上。躬身,手背贴在侧前方地面上,额头叩至地面。第三个礼仪动作也可以双手不分开,额头叩至手心。这三个礼仪动作表示越来越敬。今人可以再拜叩首,也可以只行一个叩首礼。站着行就是“再拜额手礼”和“额手礼”。三,表示多,再多也还是三。
只用于特定大礼,如敬天敬地敬祖先,特定场合敬先师,特定场合敬亲生父母辈祖辈,结婚那一天夫妻对拜。不可以随便行。随便行是亵渎礼仪,亵渎对方。
4、执手礼
双手平伸并出,晚辈手心向下,长辈手心向上,长辈握住晚辈的手。长辈可以坐着,执晚辈之手。
家庭礼仪。结婚时夫妻礼仪。
5、鞠躬礼
垂手,躬身。鞠躬幅度可大可小,越下越敬。
颔首、躬身,长者用于还礼。
6、附手礼
双手附胸腹间,上手男左女右。
行大礼前站姿,升国旗站姿。表示诚意正心。
握手、挥手、摆手、招手、拥抱、起身、鼓掌、点头、躬身、应答、微笑、示请、示让,也是礼仪,属于“仪”、“貌”的范畴。
语文古代敬意词语初次见面怎么说?
1、 与人初次见面或结识时,为了表示礼貌,可以用敬辞“识荆”。
“识荆”的“识”,义为认识;“荆”,指韩荆州,即韩朝宗,唐代荆州长史。语本唐代诗人李白的文章《与韩荆州书》:“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后因以“识荆”为初次识面的礼貌用语。古代人见朋友是怎么问好的?
某君或某兄(古代讲究长幼尊卑,所以年龄小的得先行礼打招呼):
“见过某君/某兄”(经常见面的人打招呼)。
如果是不经常见面的,除了上面一句,还要加上“别来无恙否?”
中国古时候给长辈问候的礼仪?
古人的见面礼仪 作为礼仪之邦的我国,古代人们相互见面时,有许多不相同的的礼节。
揖: 拱手行礼,是为揖。这是古代宾主相见的最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分为三种:一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长揖:这是古代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如“子路拱而立”(《论语》)。
拜:古代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古之拜,只是拱手弯腰而已,两手在胸前合抱,头向前俯,额触双手,如同揖。如《孔雀东南飞》中的“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这儿的“拜”就是焦仲卿对母亲行的这种礼节。后来亦指将屈膝顿首、两手着地或叩头及地称为“拜”。如《鸿门宴》中的“哙拜谢,起,立而饮之”,这儿的“拜”应是这种跪拜礼。 拜手: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跪下,两手拱合到地,头靠在手上。《周礼》中作“空首”;也作“拜首”。如“ 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屈原(节选)》)。
再拜:拜两次为再拜,表示礼节之隆重。如“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鸿门宴》)。过去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如“……丘迟顿首”(《与陈伯之书》)。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 跪而头触地作较长时间停留为稽首。“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手在膝前,头在手后。头在地必须停留一段时间。稽首是最重的礼节,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如“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崤之战》)。
古代迎客的说辞?
自古以来,中国就被称为“礼仪之邦”,各种礼仪纷繁复杂。
在古代,常见的待客礼仪有八种:
(一)拂席,即擦去座席上的灰尘,请客人就座,以示敬意。
(二)扫榻,即拂去榻上的尘垢,表示对客人欢迎。
(三)倒屐,由于急于要迎接客人,以致把鞋子都穿倒了。
(四)拥彗,古人迎接尊贵的客人,常拿着扫帚表示敬意,意思是说,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以招待客人。
(五)虚左,即空出车上左边的座位,迎接客人 (古代乘车,以左为尊)。
(六)却行,即向后退着走,以示对客人的尊敬。
(七)侧行,即侧着身子前行,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
(八)避席,即离开座位站起来,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