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古代名菜?
1、佛跳墙
又名满坛香、福寿全,是福建福州的当地名菜,属闽菜系,也是中国著名的菜品,佛跳墙多次做为国宴的主菜,接待国内外贵宾。相传,它是在清道光年间由福州聚春园菜馆老板郑春发研制出来的。
2、荔枝肉
是福建省福州、莆田等地特色传统名菜,属于闽菜。已有二三百年历史。因原料中有白色的荸荠和切成十字花刀的猪肉,烹调后因外形型似荔枝而得名。
3、醉糟鸡
是福建福州地区特色传统名菜之一,属于闽菜-福州菜。是将肥母鸡加红糟煮熟、醉糟而成。色泽淡红,骨酥脆,肉软嫩,味道醇香,食之不腻。醉糟鸡以红糟作配料烹制菜肴,是福州菜的一大特色。
4、蚵仔煎 ,
(闽南语读做ě-ā-jiān,普通话译作“海蛎煎”),是一道常见的家常菜,起源于福建泉州,是闽南,台湾,潮汕等地区经典的传统名吃之一。
5、岚谷熏鹅
属于闽菜系,是武夷山一道桌面酒席必上的传统名肴,此菜产自福建武夷山地区。岚谷熏鹅菜肴讲究色、香、味,其营养价值要高于鸡、鸭、猪、牛等牲畜,且脂肪含量低 。
6、淡糟香螺片
福州市特色传统名菜,属闽菜系,闽菜红糟系列菜经典代表菜,尤以传统名菜“糟炒香螺片”、“醉糟鸡”最负盛名。雪白的螺片淡妆着殷红的糟汁,舒展似花。
7、醉排骨
是特色传统名菜,属于闽菜-福州菜,主要流行于福建福州等地。其是由排骨加上番茄酱、醋等作料制作,味道酸甜微辣。每逢过年过节,福州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这道菜。
福建民间是如何宴食与进补的?
福建人每当喜庆或重要节日,大多有请客的习俗,如今请客多在酒 楼饭店进行,可过去一般都把宴席办在家中。民居的厅堂,多摆有神位, 宴席常设在神位前;如果不止一桌,可在旁边加桌。上席是神位前的一 桌,旁边的各桌请一般客人;若厅堂里摆不下,可摆到天井中或边房里。
每席宴桌,通常坐8人(称八仙桌)或10人、12人(称圆桌),要偶数,忌 单数,主人坐下位(面对正位),以示敬重客人。
宴食开始后,首先由主人举杯向客人敬酒,夹菜向客人敬食,如此连 续二次至三次,然后客人可自由喝酒、吃菜,吃喝时忌筷子、汤匙作响,要 静静举杯,悄悄夹菜,注意礼貌,文雅,大方。
吃食中对某些按人数定量 的菜肴(如太平蛋一般每人1个),赴宴者不可多吃,以免贻笑于人。太 平蛋被认为吉祥之菜肴,一般说赴宴者都会吃。宴席上的菜肴有的多达
几百种,大体说是用猪肉、鸡鸭肉、鸽肉、鱼肉、鸡鸭蛋、香菇、木耳、海参 等为主料,配上其他蔬菜再加油料烹调而成。
宴席上的菜肴,通常都在 十道以上,且为偶数,即十道、十二道、十四道、十六道、十八道、二十道 等。最多的达三十六道。所谓十二道为丰筵,二十四道为全筵,三十六 道为大筵。
隆重的宴席,当菜肴上了一半时有半宴之举。福州的寿宴和其他喜 宴必有一碗太平燕。
太平燕谓大菜,出大菜要放鞭炮,放过鞭炮还要等 待主人来敬酒,在这之前是不能动筷的。这时酒过数巡,菜上数道时,客 人喝些甜汤后休息一会,洗个脸,自由活动一下,然后再回到宴席上,继 续接受主人的敬酒劝菜,直到最后上甜汤(或甜点心、水果)为止,福州宴 席中不吃最后一道“全头鱼”。
寓意“有头有尾”且象征有余,鱼最后由 主人收起,作喜庆后期的“饭配”(下饭菜)或送邻里亲友共享。
婚丧两种宴席,吃完一道菜,盘碗碟皆不能重叠,工作人员来收时也 不能重,这是怕触“重丧”和“重婚”的彩头。除此以外,其他的大多可以 重。婚宴和添丁“弥月”宴等不能上鲳鱼,不论橘汁鲳、炖鲳都与“娼”谐 音,故不宜;丧宴必须有一碗羊肉,俗称“羊肉袋”,因羊懂哺乳之恩,有跪 着哺乳的举动,所以食羊肉表孝心。
喜宴要有一碗太平燕,现在的寿宴 第一碗是炒线面。面与命谐音,吃炒线面象征长寿。
宴食结束,人们离席,稍事休息,说些客气话、吉利话,最后逐个向主 人告别,各自回家,或主人早有备车将客人逐个送回去。在中国,喜庆和 节日的传统宴会,向来是会亲人、加强联络的一种重要手段。
宴会使亲 友间更加靠拢,对于团结合作不无作用。福建各地对此都很重视,因而 这种做法一直流传下来。
福建民间进补分为平时食补、节气食补和冬补几种。平时食补,各 家各户因经济条件、个人爱好各异。节气食补也叫时令补,按不同时令, 适当增加些有益于健康的营养。
比如春夏间要吃些养神壮肾和凉血润 肺的补品和营养品,以求得补阴,而尽量避免吃热性之物;秋冬季节则讲 求壮气补肾,扶元益血,注意补阳,尽量避免吃凉性食物。
除了平时营养和节日食补外,福建民间很讲究“冬补”。即“补冬”。 所谓“补冬”即在“立冬”那天,增加滋养补品。
比较富裕的人家,特别讲 究补品,经济不富裕的一般人家,也都用糯米混糖蒸酒而制成米糕吃食。
当然连三餐都顾不上的人,是难得讲求这些的。人们认为,在“立冬”那 天吃较有营养价值的补品,对人体特别有益,老人吃了会益寿延年;壮年 人吃了力气倍增,有益健康;小孩吃了会增进食欲,饭量大增,有助于发 育成长。
福建主食吃什么?
福建各地主食以稻米(即大米)为主。自古以来,八闽粮食种植以水稻为冠。
闽北不少县份历史上就是着名的产粮区,三餐主食以米饭为主。
清嘉庆《南平县志》载:“南平日三餐皆饭,以食粥为耻。惟夏晚间,食之民茹。
清嘉庆《南平县志》卷8《风俗》)浦城、建阳等地农村,一些地方至今仍保持三餐吃干饭的习惯,福州地区一般则是早晚稀饭,午餐干饭,间有“二干一稀”食制。
而平潭、福清及闽南部分沿海非产粮区,有一日三餐皆稀饭者。
现时虽无“以食粥为耻”之俗,但福建人讲究饮食中的“饱”与“实”。
福建泉州有哪些美食?为什么说是泉州的特色?
泉州靠山面海,是闽南文化的代表,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古代对外交流广泛。独特的闽南文化和海外文化相互交融,使得泉州成为了一个闽南文化和海外交流文化的宝库。泉州的宗教文化十分特色,拥有宗教博物馆的美誉,戏曲文化也是相当繁荣,有着戏曲活化石之称的南音和精妙绝伦的提线木偶等等,有着宫廷气派的独特闽南建筑也是世界建筑文化的瑰宝,还有其它各类文化就不再一一列举,现在重点来说的就是让人嘴馋的独特闽南美食文化。泉州靠山面海的地理位置加上独特的闽南文化和海外交流文化,使得泉州孕育出非常多的特色小吃,几乎每个县市区都有各类特色小吃,下面就来列举一批,没有列举到的,大家可以在留言区补上。
1、面线糊
2、肉粽
3、土笋冻
4、海蛎煎(又称蚵仔煎,分散煎和整饼两种)
5、石花膏(四果汤)
6、满煎糕
7、润饼菜
8、蒜蓉枝
9、正泉茂绿豆饼
10、牛肉羹(分泉州和石狮两种风格)
11、信杯饼
12、宝斗糕
13、桔红糕
14、涂门贡糖
15、源和堂蜜饯
16、菜粿(分泉州菜粿和安海菜粿两种)
17、菜头酸(酸萝卜)
18、元宵圆
19、三合面
20、花生糖
21、土豆仁汤(花生汤)
22、肉燕
23、卤面
24、豆干(分泉州豆干、惠安豆干、官桥豆干等)
25、芋丸(龙湖芋丸、石狮芋丸最出名)
26、深沪水丸(鱼丸)
27、深沪拳头母
28、深沪壶仔饭
29、马鲛羹
30、惠安地瓜粉团
31、崇武鱼卷
32、泉港浮粿
33、湖头米粉
34、龙涓大饼
35、麻粩
36、麻糍
37、蜜桔
38、碗糕(特别是田螺肉碗糕)
39、蓬壶肉羹汤
40、永春白鸭汤
41、过饥草汤
42、排骨饭
43、德化乌鸡汤
44、永春咯摊
45、洪濑鸡爪
46、洪濑酸菜面
47、苦菜汤
48、苦菜饭
49、咸饭(有萝卜饭、芥菜饭等好多种类)
50、甜粿(分泉州甜粿和石狮甜粿)
51、醋肉
52、炸枣
53、清真牛肉锅点
54、鱼仔粥
55、永春白粬
56、永春榜舍龟
57、一都米酒
58、安溪柿饼
59、永春金桔糖
60、泉州鸡卷
61、湖头芋包
62、衙口花生
63、姜母鸭
64、安海猪油脯
65、安海捆蹄
66、永宁煎包
67、肉夹包
68、龙眼干
69、糖芋
70、灵水菜脯
71、泉州烘猪脚
72、泉州肉饼
73、猪血汤
74、大肠羹
75、永春醋猪脚
76、芋泥
77、芋丸汤
78、面线
79、南安太同红腐乳
80、安溪圭卷
81、腌余甘果
82、石狮花生卷酥
83、余甘枝
84、小肠汤(有小肠萝卜汤、葱灌肠、肠灌肠等种类)
85、泉州牛肉面
86、官桥驴肉
87、咸笋包
88、泉州卤鸭
89、南安黑粿
90、泉州菜包
91、九重粿
92、诗山泊丸
93、米粉肉
94、龟仔粿
95、永春肉饼
96、白粿(湖头白粿、永春德化白粿)
97、蓬华芥菜
98、泉州松糕
99、双阳千层糕(源自印尼)
100、马蹄酥
除了以上小吃外,还有一些能吃能喝的适合归入特产也供参考。
1、安溪铁观音茶
2、永春佛手茶
3、永春芦柑
4、德化乌鸡
5、德化黑兔
6、古浮紫菜
7、永春老醋
8、春生酒
9、十全大补酒
10、清源茶饼
11、老范志万应神曲
12、灵源万应茶
13、龙眼
14、荔枝
15、深沪鱿鱼干
16、虹山红心地瓜
17、永春白鸭
18、石亭茶
福建的饮食习惯是什么?
我是闽中地区
闽中地区可以种两季水稻 所以我们的米偏多
不像偏海边的地区 我们可以三餐都吃干饭 就着青菜 肉类多为牲畜 鸡鸭猪偏多 我们也可以买到海鲜 不常吃 汤的话根据家庭情况 我们家也不是每天每顿要汤的 我觉得相较于闽南 (在闽南读书)我们会偏淡一点 闽南更咸口一点
闽南饮食文化?
福建省简称闽,分闽东,闽西,闽南,闽北。其中,厦门市和漳州市,泉州市属于闽南,同讲一种语言,即闽南话。闽南人历来讲究饮食,形成“鲜、香、淡”的独特风味,在色香味上独树一帜。如今,闽南各地大街小巷,云集着各种各样小吃,吸引大量海外侨胞、台胞及游人前往品尝。
闽南风味小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流传着许多“食”文化的故事。小吃注重口味、营养、多样,一般喜酸甜不喜辛辣,喜清淡不喜油腻。小吃品种繁多,式样翻新,造型美观,且用料考究、美味可口,做工精细,有小菜、热菜、汤羹、主食、甜点、水果六种类别。厨师利用丰厚的特产,融合了闽南地方美食炒、炸、煎、烩等传统工艺,综合体现了闽南小吃的风味特色,既保留了唐宋遗风,又有创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