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就餐礼仪?
1
吃饭前,应帮助长者或客人入座,做好就餐准备,入席时,按宾主位就座,尊贵的客人坐上席。
2
就餐时,餐桌上辈分最高的动筷之后,其他人才能动筷。吃相要斯文,细嚼慢咽。夹菜时,要使用公勺公筷,速度缓和,不要只盯着自己喜欢的菜,猛夹不停;遇到别人也夹菜时,要注意礼让。
3
吃菜喝汤时,不要发出怪异声响。餐盘和碗筷不能发出敲击的声音。用餐动作要文雅,夹菜一般要用公筷,不要用筷子指人,或用筷子剔牙。在餐桌上,如遇咳嗽、打喷嚏,头要扭向一边,离开餐桌,并用手或纸巾捂住口、鼻。
4
用餐后,用牙签剔牙,嘴不要张得太大,要尽量用手遮住嘴角慢慢剔牙。
5
排队用餐不插队。请记得,有序用餐,排队等候。不插队,方便你我他。不论是在食堂还是在饭店,遇到就餐人多时都不应插队,自觉排队体现着文明就餐的风范。
6
公筷公勺用起来。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最好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送到他们跟前。按我们中华民族的习惯,菜是一个一个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领导、老人、客人的话,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他们先动筷子,或者轮流请他们动筷子,以表示对他们的重视。
7
光盘用餐不浪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的诗,告诫着我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在外吃饭不攀比,点饭点菜不浪费,若有剩余饭菜请打包。自助餐取餐请适量,避免造成浪费。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学什么?
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中国古代历史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礼仪规范?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这里的“礼”包含了礼制精神原则与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现代文明社会的“礼”很多都是从传统社会中传承发展而来。
一、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二、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三、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四、饮食之礼——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餐桌礼仪的发展历史?
中华饮食源远流长。
在这自古为礼仪之邦,讲究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饮食礼仪自然成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的饮宴礼仪号称始于周公,千百年的演进,终于形成今天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饮食进餐礼仪,是古代饮食礼制的继承和发展。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中国饮食古礼被发展成为什么样的现代食礼?
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的,也是比较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中国现代饮食礼仪的发展,我们来看看,欢迎参考。
中华饮食,源远流长。在这自古为礼仪之邦,讲究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饮食礼仪自然成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的饮宴礼仪号称始于周公,千百年的演进,当然不会再有“孟光接了梁鸿案”那样的日子,但也还是终于形成今天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饮食进餐礼仪,是古代饮食礼制的继承和发展。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食礼
古代的食礼是按阶层划分:宫廷,官府,行帮,民间等。
现代食礼则简化为:主人(东道),客人了。作为客人,赴宴讲究仪容,根据关系亲疏决定是否携带小礼品或好酒。赴宴守时守约;抵达后,先根据认识与否,自报家门,或由东道进行引见介绍,听从东道安排。
座位安排
这个“英雄排座次”,是整个中国食礼中最重要的一项。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变化。总的来讲,座次“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 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家庭宴请,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客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 手,都不能动手,巡酒时自首席按顺序一路敬下,再饮。更讲究的,如果来报有人来,无论尊卑地位,全席之人应出迎。
中国人吃饭的座次顺序是什么?
现在的中国,似乎对座位次序不怎么讲究了,想怎么坐就怎么坐,离上菜口远一点,离小孩子远一点,可以吃得比较尽兴。
但在中国古代,还是很讲究的。
今天咱们就从中国古代的礼仪来讲讲餐桌上次序问题。
中国古代的房屋大多是这么一种结构:正门向南,有院有房。院子里面的地方叫“庭”,院子外面的路叫“径”。有个成语叫“大相径庭”,意思就是说院子里面和院子外面是有很大区别的。
院子为“庭”,而房子也是有区别的:
“堂”和“室”。
前面有“堂”,就类似于现在的客厅。主要作用是迎来送往,主客交际。
后面有“室”,就包括餐厅和卧室、书房等。
堂和室之间有个隔墙。墙的西边有“牖”,就是窗户。墙的东边有“户”,就是入室之门。 要进入室之前,就肯定要经过“堂”,这就叫“登堂入室”。
古代社会,位有尊卑。在堂中,最尊贵的位置是面南背北而坐,这是主位。客位有两个原则:
1.首先离主位更近为尊;
2.其次以右为尊。
古代的君主开会也是这个原则,君主坐北朝南,臣子分列两厢, 如《易经》中所言:《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中也记载了诸葛亮嘲讽孙权的话:意思就是让孙权向曹操屈服称臣。
而臣子们则首先以靠近主君为尊,其次以右为尊。比如说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过这样一段记载:廉颇和蔺相如同为上卿,上朝时并列,但蔺相如位置靠右,就比廉颇更尊。
上面所说的是“堂”上的规矩,而在大家一起吃饭的地方是餐厅,餐厅属于“室”,则是另一套规矩。
《称谓录》中有这样的记载:汉明帝在筵席上将老师安排在坐西向东的位置,以示尊崇,这就是古代通常称老师为“西席”的缘故。
坐西向东,这就是地位最尊贵客人的位置。而他的正对面,也就是坐东而向西,这是主人的位置,也就请客者的座位,位置最卑。
到现在也有这样的习惯,比如说,有人表示:“今天我坐东”,意思就是今天他请客,饭费是由他来掏钱付账。
那么,我们明白了,在中国古代的筵席上,座位按照尊卑次序是这样的: 这是方桌上的尊卑顺序。如果是圆桌儿上吃涮锅子呢?
稍微动动脑筋就能清楚:仍然是坐在正西为最尊,坐在正东是请客掏钱。其余的仍然是那两个原则:
1.首先离贵宾更近者为尊;
2.其次以右(坐北向南)为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