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差怕冷的人补什么好?
要知道自己如果气血差、怕冷,进补什么可以调理好?
我想,最好还是先了解下中医中的寒证,了解中医中的气血理论,然后再看看自己的气虚差怕冷该如何进补?
目前,中医关于“寒”的概念,主要是从六气、病因和辩证三个角度加以定义的。
比如《中医大辞典》里就把“寒”定义为——
1.寒,是病因六淫之一,寒是冬令之主气,属阴邪,易伤阳气。人如果被寒气侵入,则可以阻滞气血活动,成为痛证的原因之一。
2.寒,还是八纲辩证之八纲之一,从而,寒成为病证的一种基本属性或类型,包括内寒、外寒等症候,而内寒多属于功能不足或衰退的病证之一。
在现行的《中医基础理论》里,寒则被定义为——
1.寒者,冷也,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2.寒为冬季得住气,所以在气温较低的冬季,人体如果不注意防寒保暖,则常容易感受寒邪。
中医对于寒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伏寒、伤寒、寒毒、寒邪致病等致病特点,以及“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等方面。
题主所说的气血差怕冷的冷,不外乎上述几寒。
中医界著名的医生张仲景的《伤寒论》就诞生于东汉末年,由于自然就过于太寒,所以才导致“伤寒”类病变的发生、发展与传变的重要外在因素。
而中医界另外几个派别,像脾胃论、温病学派、雷神学派等都与当时的时代和气候特点密不可分。
而当前有关“寒”的六气研究,多集中于寒冷气候环境对某些疾病发病的影响,而对其基本原理的系统、深入阐发不足,特备是寒气的产生、转化、性质和其对自然界和人体的作用等方面的认识,尚有待一步阐明。
中医认为的“诸寒收引,皆属于肾”的前提是寒,症状是收引,并不包括非寒所致的收引,这是要注意的。而寒还存在内邪与外邪之分,内寒的产生多由阳气虚所生,阳气虚的根源在于肾阳虚。
说到寒病,还有一种是伏寒,外寒伏藏,至春乃发,变为温病,想来中医胃病学派就是伏寒疾病的延展吧。
但伏寒变为温病还需要三方面的条件,一个是上一个季节的病邪伤正,为下一个季节外邪发病创造条件;第二个就是与寒邪春季温热邪毒侵袭密不可分;第三个就是肾主藏精,主司冬令,冬寒内伏郁久化热比伤肾经,所以伏邪温病以肾精亏损为基础。你看,春夏秋冬三季的手脚冰凉也与冬季之寒密不可分,说白了,夏天的手脚冰凉有可能是冬天的“美丽冻人”导致的。
在中医理论里,症候是人体病理变化本质属性的直接反映,包括了症状和体征;同时,也随着疾病的进程变化,当今寒证候的认知,还涉及了寒证的表里、虚实、真假、错杂等不同方面。
如果一个人手脚冰凉身体怕冷,要是属于表证的话,应属太阳病、卫气病、上焦病。表征多为肌表受邪,并在腠理营卫之间,并没有涉及脏腑。
寒证的真假,则认为假寒常表现为四肢厥冷,伴随胸胁部灼热,揭衣蹬被;阴寒内盛则表现为身体倦卧,欲衣衣被的状况。但是得热即舒、喜饮热汤之类临证时并不能完全区分实寒虚寒。
既然如此就要来区分寒证之虚实了。《金匮要略》认为干旱虚症多因为寒伤肝阳或肝阳自衰,肝寒寒证的临床表现则多见于喜温喜按等虚寒表现。
至于寒热错杂之经常见到的难治性寒证。《伤寒论》认为寒热错杂症有外寒里热、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之痞证,以及格阳、戴阳等特殊类型。而且上热下寒还可分为上热之热在胸隔、热在脏腑以及下寒的湿寒或虚寒,部位可广及胸腹,也可局限于脾胃。
而寒证,说到体质,包括手脚冰凉的寒性体质,多有先后天因素以及寒邪等造成的。
而且,寒证,不但是手脚冰凉那么简单,而且涉及脏腑功能,气血运行,可以造成多种疾病。而寒证的研究,多集中于内科病症、妇科病症、儿科病症、外科病症等。
气血理论——百病皆属于气百病皆属于气,此言出于2000年前的《素问》,认为气机失调是疾病的根本病机,治百病亦以调气为要。
然后,气行于脉外,血行于脉中,所以外邪侵袭,总是多先伤其气,后伤其血。
对于内伤病来说,内伤七情,劳倦失宜,都可以直接导致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最易先伤其气。
老话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情感情绪的变化导致气的运动失调,从而发为疾病,这是肝气化瘀、肝气化郁、肝气化火的疾病。
中医上说,气属阳,阴属阴,阳无形,而阴有形。
在临床上,并在气的,通常多属于功能性疾病;而病咋血者,就可能出现器质性疾病。所以,在疾病发生的过程中,多是由气及血的过程,初病在气,久病入血。
这样看来,怕冷的人,一开始属于气之(气滞之病)病,手脚冰凉久了则气伤及血,发展为血亏之病。
怕冷,是气伤还是血伤还是气血都伤?上面说到,气血病之外感病以外感邪气为主,以痞证、结胸证、蓄血证为主,比如一痞证单纯的邪陷气滞,到结胸证气于有形之邪相交结,再到蓄血证瘀热互结于血分,则是一个邪气由气入血而且邪结逐渐加重的过程。
这就是气血不足。
先是因冷而冷,再就是气伤入血,则不冷也冷。
再深一步来说,邪气还有瘀滞化热的倾向,这也是外感病的特征之一。
内伤病以正气损伤为主,气机郁滞,导致血脉淤滞,此为由气及血。
而在内伤病之中,则以正气损伤为主,气机郁滞,导致血脉淤滞,依然是由气及血。
而且在内伤之气血差疾病当中,血病还常及水,血脉淤滞,血道不通,那么水湿津液停滞,成鼓成肿,这就是“血不利则为水”之证。
水和血均为病理产物,还可以相互转化,交互为病。
那么,如果要治疗气血差的疾病,则应重视扶正和驱邪的关系,不管是扶正还是驱邪,气机调达是首要条件。
也就是说,气血差怕冷的人,首要气机通达,在为血畅,则冷消矣!
气血差、怕冷,该怎么补?上面说到,气血差,怕冷,分由气及血,且血亏还及及水。所以对于气血差、怕冷的人就不能单一地进补那样简单。
不管是外感病还是内伤疾病,但调气之法都是具有祛热散邪的效果。
对于这一类的疾病,张仲景在《伤寒论》里用桂枝汤、麻黄汤来以治疗太阳中风、太阳伤寒,这些也是主要取桂枝走脾胃脏腑用以解肌祛风,麻黄宣肺以开腠发汗,都是用来调气散邪的。
病入血分,那就要避免耗血动血了,直须凉血散血,这个时候,病虽然已入血分,也不能必须气血同治。
所以,不管是外感受病还是温病,在治疗上,都是以调气为主,再气血同治。
在内伤的气血差疾病当中,调气的方法还要顾及扶正。内伤疾病,如果用益气之品,则容易拥塞气机,用养阴的药物则容易滋腻碍胃,治疗上可以开胃行气的药物,以便调达脾胃及其;对于癓瘕类疾病,癓瘕聚集的形成往往与内虚密切相关,所以只有气机运行畅达,气血津液才能正常运化。
气虚差、怕冷,中药滋补用药都有什么特点?对于气血差、怕冷的气血不足疾病,外感邪气致病,邪气或从肌表腠理入,或“首先犯肺”。而肺主皮毛,肌肉腠理又和脾胃密切相关,所以气血不足外感初期,张仲景喜欢用桂枝、麻黄类来调气散邪,。
如果外感邪气有郁而化热,那用药上就可以偏寒凉一点,可以用石膏、山栀子,并用辛开苦降之药来畅通中焦气机。
内伤致病,特别要避免病程延绵,耗伤正气,所以永奥多以偏温通,而且用药上,常可以佐以轻请调补的药物。
气血差,怕冷,病在气则可以治气,但病在血却不一定一味地治血,必须要气血同补。
但是,对于血分的药物之使用也有层次,对于病还没到入血的程度的,但气分郁结严重,出现轻微疼痛或麻木等气血不和症状的,可以用当归尾梢以活血而达到调气作用,从而让气血和。
第二个层次,测试病既在气还在血,郁结程度比上一个层次严重,症状上胀痛明显,则可以用延胡索、郁金等行气活血。
低三个层次就是病已入血分,瘀血阻滞,这种瘀不仅是血液运行不畅,而且hi出现癓瘕等实质性病理产物,可用桃仁、红花,甚至用虫类药物等活血化瘀。
治愈具体用什么来滋补用于调理气血,我在最后不得不介绍下八珍汤和十全大补。
气血双补之八珍汤和十全大补说到气血双补的代表方剂,就不得不说到八珍汤和十全大补。
八珍汤是最著名的的益气养血方剂之一,应用特别广泛,用于内外妇儿科等,是补益气血的代表方剂,方中八味药是补气益血不可或缺的常用药,可用于全身各系统急慢性疾病所导致的气血两虚症状。
八珍汤方为补气方和养血方四君子汤和四物汤和在一起的方剂,四物汤和四君子汤都来源于北宋官方太医院编撰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全方由人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甘草八味组成,这八味均是补血、益气的上乘之品,上乘为珍,所为八珍汤是也。
再说十全大补膏。
十全大补膏,同样来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载功效记载为:“治男子、妇人诸虚不足,五劳七伤,不进饮食,久病虚损,时发潮热,气攻骨脊,拘急疼痛,夜梦遗精,面色萎黄,脚膝无力,一切病后气不如旧,忧愁思虑伤动血气,喘嗽中满,脾肾气喘,五心烦闷,并皆治之。此药性温不热,平补有效,养气育神,醒脾止咳,顺正避邪,温暖脾肾,其效不可具述。”
好吧,既然其效不可具述,我也就不多说了。
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可以具体咨询我。
关注我,用严谨态度,科普健康;用爱心,传递快乐。女性 体寒 怕冷 吃 什么 食物 好
如果体内的阳气不足,不能驱散寒邪,阳虚不能温化湿邪,就很容易形成寒湿的体质。
寒湿体质会导致多种疾病和症状,在人体会容易形成畏寒怕冷、四肢冰凉、身体困倦乏力、大便稀溏、不耐生冷、面色晦暗的现象。
很多妇科的疾病,也是跟阳虚寒湿有关系,比如阳虚寒凝,寒凝血脉,气血凝滞,就容易郁结发展成为肿瘤、囊肿、结节等问题,包括子宫肌瘤、宫颈囊肿、乳腺增生、痛经等疾病,都是从温阳散寒,理气活血这些方法治疗,就是考虑这个致病的因素。
寒湿为阴邪,正如同大自然凡是阴暗的地方,就容易发生霉变晦浊一样,所以很多妇科炎症比如宫颈炎、阴道炎、慢性盆腔炎等,发生白带增多、恶臭异味等,多数就是跟寒湿有关系的,有些人会夹一些热像,大部分是跟寒湿郁热有关系。
注意,阳虚寒湿多是根本,湿热是标,在治疗上不能本末倒置,否则单用清热祛湿的方法往往症状反复,不能治疗根本。
日常生活,要注意避免阴冷潮湿的环境,注意少吃生冷肥腻难消化的食品,否则身体就容易受到寒湿的邪气的侵犯,也容易阻碍身体的阳气,要多参加户外活动,多接触自然阳光,有利驱散身体内的寒湿邪气,日常也可以配合艾灸,可以灸足三里、三阴交、关元、气海等穴位,都有温经通络散寒祛湿等作用。
结合具体的症状,也可以配合中药,反复临床验证,有温经汤、艾附暖宫丸、桂枝茯苓丸、完带汤等等,都是治疗这些方面比较好的方药。
关注我,头条号内有更多的中医养生文章;有疑问可留言评论。
女性一到冬天手脚冰凉,冬天怎么食补可以改善现状?
谢邀。
随着天气变冷,许多女性手脚冰凉的毛病就找上门了。有人不以为意,认为这是天气冷的自然生理现象,只要做好保暖工作就可以了。其实女人常常出现手脚冰凉的情况时,有可能是患上了某种疾病了,因此女人们一定要重视手脚冰凉的问题。
女人手脚冰凉怎么办?
1、调整心态
研究表明,情绪激动时,手的温度很快会下降3~6℃,平静后便可恢复。所以,避免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对防止手脚冰凉有一定作用。
2、注意保暖避寒
冬天务必要注意保暖,及时增加衣服和鞋袜;对手脚进行适当的保护,可经常擦些油脂,必要时外出应戴上手套,穿上厚一点的棉鞋,一般情况下,脚底热全身都会感觉温暖。
3、适当锻炼
冬季要进行适当的锻炼,因为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不需要过于激烈的运动,可以通过步行、慢跑、爬楼梯、健身舞等进行全方位的锻炼。如果手冰凉,上肢的活动量应大些,如果脚冰凉,下肢活动量应大些,通过加强对手脚的锻炼,可改善手脚冰凉的症状。
4、指压按摩
可以针对至阴及涌泉进行指压,至阴位于脚第五趾指甲生长处的外侧,涌泉则在脚底中央靠近脚趾处,将脚趾全部弯曲时,在脚底所形成的人字形皱纹的中央处。要揉和捏每根脚趾,这样脚就会感到温暖了。不妨再加点乳液或婴儿油,既促进血液循环又柔嫩手脚。
5、睡前泡澡
睡前用热水局部泡手、脚,不但可以促进血管末梢的循环,还有帮助睡眠的作用。不妨用一个水桶装入热水、米酒和姜片(热水和米酒的比例1:1),用来泡脚,有助于改善女性怕冷的现象。但泡完并擦干后应立刻穿上棉袜保温,睡觉时亦可穿着。
6、多进食热量多的饮食
有没有发现,人在饭后,手脚温度会稍微增加,所以,要多食用一些有足够热量的食物,如肉类、面食、蛋奶等,以增加机体的产热量,但肥胖者、糖尿病患者要慎食。也可以适当地食用一些促进血液循环的食物,如芝麻和花生,洋葱、辣椒也可以帮助身体产生热量、促进血液循环。
女生冬天手脚冷,有什么好的食疗方法吗?
这个很简单啊!手脚冰凉是气血两虚的症状,血液循环弱无法降阳气带到离心脏较远的肢体末端,所以冬天阳气弱的时候,就会手脚冰凉。
需要补气血,因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两者不可分割,互相联系。
补气血主要是调理脾胃、肝脏、肾,因此可以推荐补这些的中药。在中药当中不乏一些可以补气养血的药方,重点推荐“四物汤”当归、川芎、熟地、白芍,一起炖乌鸡,每俩三天一次,三个月可以改变怕冷的体质,长期喝还有美容养颜效果。
女子怕冷可以喝鹿茸泡酒吗?
寒性体质,怕冷的女人,理论上讲是可以服用鹿茸的,鹿茸属于大热,可以补的。建议你可以适当服用点鹿茸,平时注意加强营养,注意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