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饮食文化 正文

节气食俗 立夏各地有哪些饮食习俗

有的吃立夏蛋,大多数地方都以吃立夏蛋居多,有的地方还有立夏吃霉豆腐的习俗,宁波习俗要吃,说是吃后夏天不会长痱子,这是上海郊县农民喜欢吃的一种立夏食物,有的还喜欢用立夏时青嫩的草头和米粉做好,有的把糖梅子、酒酿、咸蛋等作为立夏当令美食,湖北通山县要吃立夏吃泡(草莓)、虫下、竹笋,他们认为"吃泡亮眼、吃虾大力气、吃竹笋壮脚骨”无锡民间历来...

立夏各地有哪些饮食习俗?

今年的五月六日是立夏,这一天好多地方都有各自的饮食习惯,有的吃立夏蛋,有的地方吃地三鲜、树三鲜、水三鲜;有的地方吃“乌米饭”,“脚骨笋”,"立夏羹"等等,地方不同,吃的美食也不一样。但是,大多数地方都以吃立夏蛋居多,这是因为鸡蛋是圆圆溜溜,象征生活之圆满,立夏日吃鸡蛋能祈祷夏日之平安!有的地方还有立夏吃霉豆腐的习俗,说吃了霉豆腐就不会倒霉。

今天可可就每个地方的立夏饮食习惯做过大统计,也好多多了解更多的地方饮食习惯。

第一:宁波习俗要吃“脚骨笋”,据说吃了能够“脚骨健”(就是身体健健康康的意思)。“脚骨笋”一般是野生的山笋或者是乌笋做的,切法上特别有讲究,必须切的和脚的形状差不多一样,这样才能更好的寓意,且乌笋不剖开,吃的时候要一口吃下。还有就是吃软菜(君踏菜),说是吃后夏天不会长痱子,皮肤也会变得光滑。所以,这样的习俗至今都在一代代的相传下去!

第二;上海地区要吃“称麦蚕”,这是上海郊县农民喜欢吃的一种立夏食物,就是用取麦粉和糖制成寸许长的条状食物叫做“麦蚕”,据说吃了以后,夏天可避免"疰夏"。有的还喜欢用立夏时青嫩的草头和米粉做好,油煎成饼叫做"摊粞",这是为上海和浦东地区的饮食习俗,虽然都是上海,吃的还太一样,有的把糖梅子、酒酿、咸蛋等作为立夏当令美食,称为时鲜,称尝"三新"。

第三;湖南长沙要吃“立夏羹”,他们会用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叫"立夏羹",当地民谚有"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立夏吃个团(音同“坨’’),一脚跨过河”,寓意就是力大无比,身轻如燕。

第四;湖北通山县要吃立夏吃泡(草莓)、虫下、竹笋;他们认为"吃泡亮眼、吃虾大力气、吃竹笋壮脚骨,所以这些地方的饮食习俗都和健康有关

第五;无锡民间历来有立夏尝三鲜的习俗,这三鲜又分地三鲜、树三鲜、水三鲜。

地三鲜就是蔬菜,一般是蚕豆、苋菜、黄瓜,这是立夏的时令蔬菜,也可以用苋菜、元麦,蚕豆,更可以用苋菜、蚕豆、蒜苗;吃法各一,主要是看的口味了,但是都必须是立夏的时令蔬菜。

树三鲜就是时令水果,即樱桃、枇杷、杏子;也有吃梅子、杏子、樱桃,更有吃梅子、樱桃、香椿头;我认为是樱桃、梅子和杏子最为符合立夏风味。

水三鲜就是鱼类,无锡那边的海鲜和鱼类多,就是指海蛳、河豚、鲥鱼;这三种比较贵,普通人家吃不到,另外的三种就比较普通一些了,是鲥鱼、鲳鱼、黄鱼,这些是比较常见的鱼类,普通人家都可以吃到,也有说是吃;鲥鱼、银鱼、子鲚鱼,这三鲜也可以吃到,其中以吃地三鲜最为普遍。

第六:南京习俗最多,尝三新,吃豌豆,吃乌饭,尝三新,是玄武湖的樱桃、高淳的青梅,还有镇江产的鲥鱼。在南京,立夏这一天,老人会让小孩吃豌豆糕的,据说吃了豌豆糕可以不得眼病,因为豌豆形如眼睛,以吃豌豆来祈祷一年眼睛像新鲜豌豆那样清澈明亮,健健康康。

在南京的农村,立夏还有“吃乌米饭”的习俗。相传一个孝子为了让母亲在监牢里吃上自己送的饭,特意采来立夏的乌桕叶子捣碎了拌进饭里,防止监管把饭吃掉。因为这种叶子做的饭颜色发黑,因此得名“乌饭”,也是为了纪念这个孝子的孝母行为,立夏这一天吃“乌饭”的习俗便广为流传。

第七:闽南地区吃“下虾面”,哪里盛产各种海鲜,也是结合当地的习俗做的,就是煮面条的时候,把新鲜的海虾放入面条中一起煮,虾变成红色了又是吉祥的颜色,且虾与夏谐音,当地的人以此来表示对夏季的祝福之意。

第八:福建闽东地区吃“光饼",一般做光饼是由面粉加少许食盐制做的。特别是闽东周宁、福安等地,还会将光饼用水泡后,在搭配各种食材一起做美味菜肴

第九;蕉城、福鼎等吃光饼夹菜吃,就是把做好的将光饼分成两半,再夹上炒熟的豆芽、韭菜、肉、糟菜,卷着一起吃,都是以当时的时令蔬菜为主,作为立夏的主要食材。

第十;浙东农村吃"七家粥”。七家粥是用左邻右舍的米加上各种豆子及红糖,用一大锅熬成,大家一起分食。一般用七家的米做成的,这样寓意好,说是吃了这种粥,会邻里和睦,一心忙于耕种。

立夏的习俗,从这些地方看来,大多数以南方居多,北方人的习俗少之又少,这可能和地方饮食习俗有着太大的关系吧。其中这天,吃乌米饭的习俗最多,如浙江、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还有地方,立夏“称人”的习俗,我也是第一次听说,真是习俗不同啊!说是吃完立夏饭后,在梁上挂一杆大秤,吊在秤钩上秤体重,说立夏过秤可免疰夏。若如果体重增,称“发福”,如果体重减,谓“消肉”。这样的习俗,真是别具一格啊!

我是头条号天山可可,美食达人,擅长新疆菜,每天更新不同的新疆美食和风土人情,记得关注我哟!

十二个节有什么美食?

立春吃春卷,雨水吃龙须饼,惊蛰吃驴打滚,春分吃春菜,清明吃青团,谷雨采茶食香椿,立夏吃鸭蛋,小满吃苦菜,芒种吃梅子,夏至吃面,小暑食新米,大暑吃仙草,立秋啃西瓜,处暑吃鸭子,白露饮米酒,秋分吃芋饼,寒露吃芝麻,霜降吃柿子,立冬喝鸡汤,小雪吃腊肉,大雪喝粥,冬至吃饺子,小寒吃糯米饭,大寒吃年糕。

二十四节气饮食介绍

立春吃春卷:“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过去立春的早上人们都要吃一根春卷。春卷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春盘的习俗演变而成。吃春卷又叫“咬春”,据说可以咬住“春天”,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还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

雨水吃龙须饼:公历每年二月十八日前后为雨水节气。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中的最后几天就是民间所说的“二月二,龙抬头”,人们吃龙须饼怀念大旱中因悯农降雨而被罚压在山下的天龙。

惊蛰吃驴打滚:惊蛰过后,大地复苏,阳气上升。俗话讲:“惊蛰过,百虫苏。”青龙节里,民间流行着许多驱毒的活动。人们吃驴打滚寓意“害虫死,人翻身”。

24节气对应的传统食物

清明吃青团: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

谷雨采茶食香椿:南方谷雨摘茶习俗,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北方谷雨食香椿习俗,谷雨前后是香椿上市的时节,这时的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

立夏吃鸭蛋: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是农历的立夏。立夏吃鸭蛋,叫做“补夏”,使人在夏天不会消瘦,不减轻体重,劲头足,干活有力。中医说咸鸭蛋在夏天吃了人有劲,是夏日补充钙、铁的首选。

24节气对应的传统食物

冬至吃馄饨或汤圆:饺子馄饨这类象征团圆的食物可谓冬至餐桌上的首选;南方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冬至吃汤圆,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小寒吃糯米饭: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会煮菜饭吃,菜饭的内容并不相同,有用矮脚黄青菜与咸肉片、香肠片或是板鸭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鲜可口。甚至可与腊八粥相媲美。

南方二十四节气吃什么?

南方地区清明节有吃青团、清明螺、艾粄的习俗。

青团

青团是一种以艾草、糯米粉、豆沙等原材料制作而成的传统特色小吃。青团在过去是清明节的祭品,现在慢慢转变成了时令性强的特色小吃。青团除了清明节食用之外,春游踏青必备小吃。

艾粄

艾粄是客家地区流行的特色小吃,艾粄和青团都是以艾草为主要原材料。艾粄和青团的做法大同小异,因为受饮食习惯的影响,做法和口味不一样,叫法不一样。其实算同一种小吃。艾粄是咸口,青团是甜口。无论是咸口甜口都一样好吃,皆是美味。

清明螺

清明节正是吃螺蛳的季节,“清明螺,抵只鹅”说明了清明时螺蛳的肥美。有很多南方地区的人们会趁着清明时节购买大量螺蛳,与葱姜蒜辣椒等调料一起爆炒食用。

在北方清明节有吃面花、冷高粱米饭、枣糕等习俗。

面花

吃面花是陕北的传统习俗,在清明寒食节前陕北人民家家户户都要蒸花馍。面花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图案,每一种都有不一样的寓意。吃着漂亮的面花,是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美好寓意。

冷高粱米饭

在山东一些地区有吃冷高粱米饭和鸡蛋。因为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关系,有些地区还保留着吃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吃冷高粱米饭有一个说法:据说不吃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

二十四节气与饮食文化寓意与功效?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由它发展而来的节气饮食文化能够在民间得到传承,无论是饮食民俗、民谚还是食品养生保健意识,归根结底是人们在节气规律中表现出来的贴近自然和敬畏自然的特性。

另外,节气饮食的重视与发展也能很好地弘扬地域习俗和传统饮食文化,同时也为民众了解民俗饮食,提升文化素养及增强文化自信,提供重要保障。

24节气与饮食有什么关系?

笔者认为:二十四节气的气候变化,随时都在影响着人体的生理节律,而为人体提供必要营养的饮食又与人体的五脏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饮食也必须顺应节气的变化,符合二十四节气更替的自然规律,达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目的。

一年中,按春、夏、秋、冬四季,将二十四节气分为4部分,每个部分中不同的人群体,在饮食习俗、原则、宜忌和常见病饮食调养等方面,都有具体食材和养生食谱。

养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心态与身体和谐的道理。中国传统的养生文化提倡未病先防、未老先养的理念,强调防患于未然,将人体健康的防护线前移,这无疑体现了我国养生文化的智慧。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我国的黄河流域,早自春秋战国时期,先祖们就已经开始制订,在随后的日子里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至秦汉年间完全确立。随着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自然气候会对人体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在《黄帝内经》中,将“顺四时而适寒暑”作为养生的一大原则。

二十四节气是自然现象,而自然界的兴衰与枯荣对人体的健康会产生影响。就气候而论,春季6个节气气候温和,夏季6个节气则比较炎热,秋季6个节气气候干燥,冬季6个节气则气候寒冷。自古以来,人们都在探求24个节气里的饮食养生之道,一日三餐跟着季节来挑食,随时随地向老天爷要健康!

一年四季,24个节气形成了万千的气候现象。为了便于记忆,人们还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气候变化,随时都在影响着人体的生理节律,而为人体提供必要营养的饮食又与人体的五脏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饮食也必须顺应节气的变化,符合二十四节气更替的自然规律,达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目的。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