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历史戏剧:元杂剧的形式和特点有哪些
- 简要说说元杂剧的形式特点
- 元杂剧的基本形式
- 元杂剧有何特点(详细写出一两个就好了)?
- 元杂剧有什么特点?
- 元杂剧的体式特征
- 元杂剧的体制有什么特点?
- 简要说明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杂剧在体制上有何特色
- 元杂剧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什么?
历史戏剧:元杂剧的形式和特点有哪些
在之前我们有说过关于戏曲大全中的元杂剧的的体制特点,在这篇中我们来说说元杂剧的形式和特点,大家也都了解了它主要的内容就是反应当时人民的困苦以及社会的残酷与黑暗。因为它的广泛性被人民群众所喜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它的形式和特点吧。 元杂剧演唱的原貌,已不可见,只能从历史记载、曲谱、昆曲中的北曲以及戏曲文物中了解到它的基本情况,大致说来,有如下一些特点。 (1)就其音乐风格来说,前代作曲家一致认为它具有浓郁的刚健雄浑的风格色彩。这种音乐风格的形成又与以下所举曲调构成诸因素密切相关。用七声音阶,多四度以上的上下跳进,并有其常用的特性音调,形成高下跌宕的旋律特点。这和北方语言的声调、语调有关。剧词用韵以北方语音为准,分平、上、去三声(入声分别并入这三声),每折为一套曲,其所用曲牌均用一韵。它的节奏质朴紧促,具有“促处见筋”的效果。句间灵活自由地加用衬字;句尾常使用底板,以增强唱腔的动势。 此外,字多腔少的词曲结合形式易于突出词情。由于这些因素的综合运用,形成它闪赚顿挫的唱腔特点。它的板式比较自由,板数无定,下板的位置也不固定。节拍有散板、一眼一板、三眼一板3种,其速度相对较南曲为快。 (2)曲式结构--曲牌和曲牌联套(套数)。元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构成,每折用1套曲,一剧有4大套曲,以体现音乐结构与戏剧结构的一致性。其曲式结构复杂严谨,主体部分的曲牌基本上有3种形式:即不同曲牌相联接的缠令形式;两种曲牌交互联接的缠达形式和同一曲牌变化反复的么篇形式。这些形式在具体按腔时容许有所变通。 (3)宫调运用。元燕南芝庵的《唱论》有十七宫调之说。稍后的周德清则说宫调“一十有二”。而今存元杂剧本中标明曲牌所属宫调,只有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等9种宫调。元杂剧一戏4折、每折各用一宫调(楔子同于其前、后折)。根据现存北曲曲谱来看,宫调分类的意义并不在调高和调式方面。套数的类别确实是称做宫调。这种“宫调”分类,仍具有规范同类曲谱相近的调域和大致的音域,或表示有同类曲谱存在着共有的某些特性音调的性质,因此能为创造新腔或利用原有曲牌并为实际演唱提供方便。借宫和犯调等突破宫调规范的新的手法,也使曲牌的表现力得到丰富、扩展。 (4)演唱形式和演唱艺术。元杂剧受诸宫调的影响,其全剧或一折,由主要角色主唱,有比较集中的大段唱腔,以刻画主要人物或叙述事件。除主唱者外,其他角色一般只有宾白。其结果,一方面固然可以充分发挥歌唱艺术在戏曲中的作用,提高主唱者的演唱水平;但另一方面,次要角色在演唱上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也限制了同主要角色的情感交流。因此,后来的剧本也为次要角色安排一些唱腔。
简要说说元杂剧的形式特点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四折一契子”构成。折是音乐单位,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四折也就是四大套曲子。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在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有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宾白,...
元杂剧的基本形式
元杂剧具有完整、严密的结构体制。一、“四折一楔子”是元杂剧最常见的剧本结构形式,合为一本,每个剧本一般由四折戏组成,有时再加一个楔子。所谓的“折”相当于现在的“幕”,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全剧矛盾冲突的自然段落;四折即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阶段。元杂剧在四折戏外,为了交代情节或贯穿线索,往往在全剧之首或折与折之间,加上一小段独立的戏,称为“楔子”。安排在第一折之前的,称为开场楔子;置于在各折之间的,称为过场楔子。楔子本义是木器榫合处为弥缝填裂而楔入的小木片,在元杂剧中它所起的是绵密针线或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本四折的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赵氏孤儿》五折,《秋千记》六折,《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吴昌龄的《西游记》六本二十四折。此外在剧本的开头或结尾,还有“题目正名”就是用两句话或者四句话,标明剧情提要,确定剧本名称。如《窦娥冤》的题目正名为两句:“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二、音乐曲调方面元杂剧以北方音乐为基础,因此有别称“北杂剧” ,采用的是北曲联套的形式。每一折用一个套曲,每一个套曲一般都连缀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组成。每折一个套曲,常见的是第一折用仙吕,第二折用南吕,第三折用中吕,第四折用双调。少数剧本的各折,也有使用其他宫调的。在每一宫调之内,各有数十支曲牌。曲词就是按曲牌填写,一折之中的每支曲牌都压同一韵脚,不可换韵。有时又有向其它宫调借用一支或几支曲牌的情况,称为借宫。三、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正旦:歌唱的主要女演员。外旦、贴旦次要女演员。末包括正末、小末、冲末、副末。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员,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员。冲末是首次上场的男演员。净是地位低下的喜剧性人物。杂是除以上三类外的演员。有孤(当官)、驾(皇帝)、卜儿(老妇人)等。四、主唱元杂剧一般是一人主唱或男、女主角唱,主唱的脚色不是正末,就是正旦,正旦主唱称旦本,如《窦娥冤》窦娥主唱 。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如《汉宫秋》,汉元帝主唱。一般来说,一剧中一人主唱到底,这是通例。但也有少数剧本,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也有所变化。如《赚蒯通》,第一折正末扮张良,二、三、四折正末扮蒯通。这就出现了主唱人物的变换。五、宾白在后世的戏曲中也叫道白或说白,前人对元杂剧的宾白大致有两种解释:徐渭《南词叙录》:“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言其明白易晓也。”单宇《菊坡丛话》:“北曲中有全宾全白。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后者从训诂角度说明可能更准确些。它是曲词外演员说的话、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由白话和部分韵语组成,又称韵白和散白。对白与话剧的对话相似,独白兼有叙述的性质,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六、科介也称科范、科,指唱、白以外的动作。一般来说,元杂剧剧本中的科表示四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人物一般的动作,如《汉宫秋》第一折写王嫱迎接汉元帝,注明“趋接科”二是表示人物的表情,一折毛延寿定计,注明“做忖科”三是表示武打动作,高文秀《襄阳会》四折“四将做混战科”四是指剧中穿插的歌舞动作。《梧桐雨》二折玉环舞蹈,“正旦做舞科”有时也表示剧中的舞台效果。《汉宫秋》“雁叫科”。看看这些吧,比较详细了。
元杂剧有何特点(详细写出一两个就好了)?
元杂剧的“唱”、“云”、“科”是它的艺术表演手段。三者之中的“科”,主要是做工,包括表情、舞蹈和武功。其中舞蹈有插入性的,如《铁拐李度金童玉女》第4折:“可看俺八仙舞一回你看(八仙上,歌舞科)。”此外,《刘玄德醉起黄鹤楼》中用了民间舞队舞《村田乐》,《追韩信》中用了跑竹马等。元杂剧中这种插入性舞蹈还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中安禄山的《胡旋》舞和杨贵妃的《霓裳羽衣》舞等。元杂剧中的武功技巧,也包含着许多舞蹈因素,如各种器械舞、对打、翻跟斗、扑旗踏跷等。另有一些剧如《小尉迟》中有“做调阵子科”、《马陵道》中有“卒子摆阵科”,这是一种队形舞蹈。元杂剧中其他做工,逐渐演变为程式化的舞蹈动作,用以表现人物情态,如《拜月亭》中的“正旦做害羞科”,“正旦做慌折惨打悲的科”等。当时的杂剧艺人,还给一些技巧性的舞蹈动作起了名字,如“扑红旗”、“拖白练”、“踏跷”等。
元杂剧有什么特点?
元杂剧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以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剧作的内在情绪,作家流逸的情思与本质性的真实生活相结合等等。完全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它走完了戏曲的综合历程,是严谨、完整、统一...
元杂剧的体式特征:结构体制:四折一楔子,题目正名。 音乐体制:每折限用一个宫调,唱词一韵到底,平仄通押;一本杂剧由一个角色主唱。 角色分工:旦、末、净、杂。关汉卿代表作品《窦娥冤》 》《救风尘》 白朴代表作品《墙头马上》 马致远的《汉...
元杂剧的体式特征
元杂剧的体式特征:结构体制:四折一楔子,题目正名。 音乐体制:每折限用一个宫调,唱词一韵到底,平仄通押;一本杂剧由一个角色主唱。 角色分工:旦、末、净、杂。关汉卿代表作品《窦娥冤》 》《救风尘》 白朴代表作品《墙头马上》 马致远的《汉...
元杂剧的体制有什么特点?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远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以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剧作的内在情绪,作家流逸的情思与本质性的真实生活相结合等等.完全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它走完了戏曲的综合历程,是严谨、完整、统一的,又是个性鲜明的戏曲艺术.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简要说明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元杂剧,也叫北曲杂剧,是为了与南曲戏文相区别而称。元杂剧每本四折演唱四套宫调不同的曲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千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所谓楔子,即填补的意思,在第一折之前的楔子,用来交代人物和故事的前因,以引出正戏,相当于开场戏;在折与折之间的楔子,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当于过场戏。楔子与折的区别,楔子只用一两支曲调,不必如折那样,必用一套曲调。这种分宫联套体制,既符合事物从发生、发展到转变、结束四个阶段的顺序,同时可以按剧申人物矛盾的开端、发展、高潮、结束来安排情节和场面。有的杂剧作家突破了一本四折的限制。一本杂剧只限一个脚色唱,或正旦,或正末,由正旦主唱的称为“旦本”,由末旦主唱的叫“末本”。其他脚色只能念白。动作和效果称为“科”,凡需演员表演某一动作,剧本上都标明“**科”。元剧使用的曲调全为北曲,比南曲高亢激越。元杂剧的脚色大致可以分为末、旦、净、杂四类。《西厢记》共有五本,分别为: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杂剧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杂剧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杂剧第四本:张君瑞梦莺莺杂剧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杂剧每一本里都有“楔子”和“四折”,具体可见:;回答者: 催醉 六级 2006-5-18 00:13其他回答 共 1 条检举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元杂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它在音乐歌舞、角色行当、服饰化妆,以至舞台设计等方面都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程式,下面我们仅就它的剧本结构,即它的文学剧本形式,谈一下它的基本构成和主要特点。一、元杂剧每本由四折构成,这是它的通例。折,也写做“摺”,大约当时备演出用的剧本是写在折叠式的小册子上的,故称“折”。一折,大致相当于后世戏剧的一幕,也就是按照剧情的发展划分成的几个大段落。一般说来,一个戏的矛盾冲突,总是包含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四个阶段,而元杂剧的四折,一般也就是按照这一要求来写的。如以《窦娥冤》为例,第一折写流氓张驴儿父子突然来到窦娥家,胁迫窦娥婆媳嫁给他父子为妻,这是矛盾的开端;第二折写窦娥拒绝逼婚,打官司时桃机太守严刑逼供,屈打成招,这是剧情的发展;第三折写窦娥负屈衔冤,被押往刑场受刑,而天忽然六月降雪,这是这出悲剧的高潮;第四折写窦天章为女报仇,恶人被惩,戏剧矛盾得到解决。一般说来,一剧四折是元杂剧的定式,是当时剧作家所谨守的,只有很少数本子是例外。那么如果故事很长怎么办呢?那就可以连写几本,但每本仍是四折,如杨景贤(一说吴昌龄)的《西游记》杂剧为六本二十四折;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为五本二十一折,其中只有第二本是五折,算是有一点儿突破。杂剧例定每本四折,但根据剧情的需要,另外却可以添加被称做“楔子”的场面。所谓“楔子”本是木工行业的用语,杂剧中借用来表示“插入”的意思。“楔子”多冠于全剧的开头,有介绍人物,埋伏剧情线索的作用,这就相当于“序幕”;但有时也加在折与折之间,起着前后折的联系作用,则相当于“过场”。“楔子”与“折”不同的地方是它只是补充,而不是主场。有的剧用一个或两个“楔子”,而有些剧则根本不用。如根据明人臧懋循编的元人杂剧总集《元曲选》来统计,在所收的一百个剧本中,其中六十九个剧有“楔子”,多数用在剧首,少数用在折与折之间;而其余三十一个剧则没有“楔子”。在有“楔子”的剧中,一般以用一个为常见,故前人曾把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形式概括为“四折加一楔子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杂剧在体制上有何特色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远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以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剧作的内在情绪,作家流逸的情思与本质性的真实生活相结合等等.完全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它走完了戏曲的综合历程,是严谨、完整、统一的,又是个性鲜明的戏曲艺术.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元杂剧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什么?
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元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以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剧作的内在情绪,作家流逸的情思与本质性的真实生活相结合等等。完全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它走完了戏曲的综合历程,是严谨、完整、统一的,又是个性鲜明的戏曲艺术。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历史戏剧元杂剧的形式和特点有哪些》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资讯,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