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二人台的特点。
- 二人台相对于其他戏种的不同特点?
- 二人台戏曲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 “二人台”是什么?流行于哪里?
- 关于二人台戏曲有哪些文献记载?
- 什么是(二人台)?
- 二人台是什么求解答
- 各种戏曲的特点?
- 东路二人台的简介
二人台的特点。
二人台起源于山西,成长于内蒙古,是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戏曲剧种,俗称“双玩意儿”,又称“二人班”。因为其剧目大多采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的形式,所以叫二人台。各地的二人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以内蒙古呼和浩特为界,分为东西两路,建国前不久才统称二人台。二人台的音乐是以当地山曲民歌“社火玩艺”中的的殃歌小调和道情戏中的部分乐曲基础,又吸收了内蒙民间小曲以及陕北民歌中的一些曲调的特征而成,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二人台的音乐分腔和牌曲两部分。唱腔多承用民歌曲调,有些经过各种速度的变化处理,已走向板式化。牌曲部分,基本是民歌基础上的器乐化。此外还吸收、借鉴了古牌曲、民间吹奏乐等,使其越来越丰富。演奏和伴奏时,主要有扬琴、笛子、四胡、二胡、四块瓦等乐器。音乐具有优美、清新、秀丽、明朗等特点。二人台分硬码戏、带鞭戏与对唱三大类。硬码戏注重唱、念、做,要求表演者有较好的嗓音条件;带鞭戏注重舞蹈表演;对唱由二人交替演唱。二人台主乐器有“三大件”——枚、四胡、洋琴。艺人称“枚为骨,四胡为肉,洋琴为衣着,”“三大件”互相配合,互相填补,各抒所长,成为协调,统一丰满华丽的音乐。之外,后来在“三大件”之外还增加了二胡,中胡,琵琶、笙、阮、大提琴、等管弦乐器等,音乐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二人台的服装、化妆仿效晋剧。道具简单,主要有扇子、手绢、霸王鞭等。二人台在表演上既有草原辽阔粗犷的风格,又有北方憨直奔放的品味,深受蒙汉两族人民喜爱。...
二人台相对于其他戏种的不同特点?
二人台起源于山西,成长于内蒙古,是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戏曲剧种,俗称“双玩意儿”,又称“二人班”。因为其剧目大多采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的形式,所以叫二人台。各地的二人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以内蒙古呼和浩特为界,分为东西两路,建国前不久才统称二人台。二人台的音乐是以当地山曲民歌“社火玩艺”中的的殃歌小调和道情戏中的部分乐曲基础,又吸收了内蒙民间小曲以及陕北民歌中的一些曲调的特征而成,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二人台的音乐分腔和牌曲两部分。唱腔多承用民歌曲调,有些经过各种速度的变化处理,已走向板式化。牌曲部分,基本是民歌基础上的器乐化。此外还吸收、借鉴了古牌曲、民间吹奏乐等,使其越来越丰富。演奏和伴奏时,主要有扬琴、笛子、四胡、二胡、四块瓦等乐器。音乐具有优美、清新、秀丽、明朗等特点。二人台分硬码戏、带鞭戏与对唱三大类。硬码戏注重唱、念、做,要求表演者有较好的嗓音条件;带鞭戏注重舞蹈表演;对唱由二人交替演唱。二人台主乐器有“三大件”——枚、四胡、洋琴。艺人称“枚为骨,四胡为肉,洋琴为衣着,”“三大件”互相配合,互相填补,各抒所长,成为协调,统一丰满华丽的音乐。之外,后来在“三大件”之外还增加了二胡,中胡,琵琶、笙、阮、大提琴、等管弦乐器等,音乐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二人台的服装、化妆仿效晋剧。道具简单,主要有扇子、手绢、霸王鞭等。二人台在表演上既有草原辽阔粗犷的风格,又有北方憨直奔放的品味,深受蒙汉两族人民喜爱。...
二人台戏曲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早期二人台的表演形式比较单一,角色只有一丑一旦,服装也很简陋,道具只有手帕、折扇、霸王鞭。乐器伴奏只有笛子、四胡、扬琴、四块瓦(或梆子)。所唱的多是五更,四季,十二月一类的小曲,如《红云》、《十段锦》、《十对花》等。舞蹈的身段也和...
二人台流传于内蒙古西部及山西、河北和陕西部分地区,相传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各地的二人台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人们通常以呼和浩特为界,分为东路和西路。西路二人台最初叫“蒙古曲”;东路二人台初名“蹦蹦”或二人台。东路和...
“二人台”是什么?流行于哪里?
二人台流传于内蒙古西部及山西、河北和陕西部分地区,相传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各地的二人台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人们通常以呼和浩特为界,分为东路和西路。西路二人台最初叫“蒙古曲”;东路二人台初名“蹦蹦”或二人台。东路和...
关于二人台戏曲有哪些文献记载?
二人台是一种民间地方小戏,俗称“双玩意儿”。传说是起源于清代中叶的山西北部地区,后流行并发展到内蒙一带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各地的二人台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人们通常以呼和浩特为界,分为东路和西路。西路二人台最初叫“蒙古曲”;东路二人台初名“蹦蹦”或二人台。由于它的表演形式活泼,唱腔优美,生活气息浓厚,因而深受群众喜爱。 二人台也是朔州地区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大约是民国年间由内蒙传入,开始流行于长城内外的农村乡镇。解放后,常有内蒙等地二人台剧团前来演出,由于其服装道具简单,唱腔唱词好记易懂,很快就在朔州一带普及,不少县乡都组建了二人台文艺宣传队,在农村巡回演出,很受群众欢迎。 二人台的传统音乐唱腔比较丰富,多数是在一些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最基本的曲调有“爬山调”和“烂席片”,此外,还吸收了其他民歌的曲子和其他剧种的一些曲牌,以丰富其表现力。其音乐形式,基本上属于民歌结构,因而作为戏剧音乐还是很不成熟的。为了演唱方便,表演通常只有两人人,即一生一旦,或一丑一旦,有时一人可以交替饰演几个角色,俗称“摸帽戏”。目前,二人台不断改革和发展,有的开始尝试由多个演员表演阵容较大的梆子戏剧目,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人台的表演形式,是一种载歌载舞的表演唱。二人台的唱腔相当丰富。西部吸收戏曲和蒙族音乐营养较多,如《走西口》的唱腔已向板腔体发展。唱法主要有真假声结合和高打低唱两种,东路受“道情”、“咳嗽腔”的影响较深,如〔卖药〕、〔十不足〕等的曲调,几乎是全盘移植而来。西路二人台在演出前合奏牌子曲。曲目有百余种,来自戏曲、曲艺吹腔、佛曲和蒙族民歌,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 二人台的伴奏乐器也比较简单,主要有笛子、四胡、杨琴、“四块瓦”、锣、鼓、镲等。服装、化妆仿效晋剧。道具简单,主要有扇子、手绢、霸王鞭等。二人台在表演上既有草原辽阔粗犷的风格,又有北方憨直奔放的品味,深受蒙汉两族人民喜爱。 《回关南》、《拉毛驴》、《摘花椒》、《卖麻糖》、《兰州城》等,是东路独有的剧目。西路二人台有《打金钱》、《打樱桃》、《打后套》、《转山头》、《阿拉奔花》等剧目。东路二人台的牌子曲大多来自戏曲,配合剧情进行演奏。建国以来,一批传统剧目如《走西口》、《打金钱》、《卖碗》、《拉毛驴》等以新的面貌登上舞台,同时还编创了许多反映历史题材和现代生活的新剧目,如《方四姐》、《闹元宵》、《杨柳青青》、《烽火衣》等都颇受群众欢迎。 --------------------------------------------------------------------------------作者:古昊 -发布时间:2006-9-16 23:19:53 -“二人台”是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戏曲品种,因多采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的形式,所以叫二人台。百余年来,二人台在沟壑纵横的黄土地上咏叹,在九曲回肠的黄河水中湍流,在浩瀚的草原沙漠间流连,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但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在观众和市场面前呈萎缩之势。为保护和弘扬这一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根据中宣部的指示精神,2005年3、4月间,由晋、蒙、陕、冀四省区党委宣传部组织,四省区文化厅、广电厅、电视台参加,连续两次召开振兴二人台艺术联席会议,决定发挥电视媒体优势,通过举办四省区二人台艺术电视大奖赛,选拔新人,推出精品,并通过四省区在培养人才、市场运作方面的一系列合作,争取让二人台像东北的二人转一样走向全国。 在专业队伍萎缩的同时,二人台更像是一朵野花,正在民间悄悄绽放。近年来,在山西河曲县、内蒙古土右旗、准格尔旗,各活跃着上百支以家庭为单位的二人台民间小班,记者走访的准格尔旗海子塔乡韩铁锤家,祖孙三代人人会唱二人台,一到农闲时便聚集亲朋好友、四乡八邻,吹拉弹唱,好不热闹。还有不少民间艺人或家庭班子端起了唱二人台这碗饭,一年在外演出数百场。此次在山西赛区参加电视大奖赛的内蒙古小伙子李世源,今年26岁,已经有10多年戏龄,常年在大同一带演出,每年头三月是他和同伴们最忙的时候,街头的茶座、酒吧或者农村的红白喜事,有人请他们就去,一天三场,场场爆满,每场每位观众一般收门票2元,就是这样他们依然活跃在二人台舞台上,可谓野外生存能力极强。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二人台,同样面临着何去何从的抉择。 今年80岁依然身体硬朗、思维清晰的内蒙古二人台学会会长王世一介绍说,早期二人台的曲调除了走西口移民带来的秧歌、道情、社火码头调外,还有相当部分是当时盛行于土默特旗一带的蒙古族民歌坐唱--蒙古曲儿,演唱时蒙汉语言兼用,蒙歌汉唱或汉歌蒙唱,这种蒙汉交融的唱法,被称为“风搅雪”,也叫蒙汉调。如广为流行的《喇嘛哥哥》,就是由鄂尔多斯民歌《十五的姑娘》的曲调衍化而来。早期二人台的表演形式一般为一问一答的二人对唱或自拉自唱的单纯演唱,俗称“打坐腔”、“打玩艺儿”。约在120多年前的清朝光绪初年,二人台由“撂地摊”式的打坐腔改为化妆表演的拉场戏...
什么是(二人台)?
二人台是一种民间地方小戏,俗称“双玩意儿”。传说是起源于清代中叶的山西北部地区,后流行并发展到内蒙一带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各地的二人台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人们通常以呼和浩特为界,分为东路和西路。西路二人台最初叫“蒙古曲”;东路二人台初名“蹦蹦”或二人台。由于它的表演形式活泼,唱腔优美,生活气息浓厚,因而深受群众喜爱。 二人台也是朔州地区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大约是民国年间由内蒙传入,开始流行于长城内外的农村乡镇。解放后,常有内蒙等地二人台剧团前来演出,由于其服装道具简单,唱腔唱词好记易懂,很快就在朔州一带普及,不少县乡都组建了二人台文艺宣传队,在农村巡回演出,很受群众欢迎。 二人台的传统音乐唱腔比较丰富,多数是在一些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最基本的曲调有“爬山调”和“烂席片”,此外,还吸收了其他民歌的曲子和其他剧种的一些曲牌,以丰富其表现力。其音乐形式,基本上属于民歌结构,因而作为戏剧音乐还是很不成熟的。为了演唱方便,表演通常只有两人人,即一生一旦,或一丑一旦,有时一人可以交替饰演几个角色,俗称“摸帽戏”。目前,二人台不断改革和发展,有的开始尝试由多个演员表演阵容较大的梆子戏剧目,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人台的表演形式,是一种载歌载舞的表演唱。二人台的唱腔相当丰富。西部吸收戏曲和蒙族音乐营养较多,如《走西口》的唱腔已向板腔体发展。唱法主要有真假声结合和高打低唱两种,东路受“道情”、“咳嗽腔”的影响较深,如〔卖药〕、〔十不足〕等的曲调,几乎是全盘移植而来。西路二人台在演出前合奏牌子曲。曲目有百余种,来自戏曲、曲艺吹腔、佛曲和蒙族民歌,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 二人台的伴奏乐器也比较简单,主要有笛子、四胡、杨琴、“四块瓦”、锣、鼓、镲等。服装、化妆仿效晋剧。道具简单,主要有扇子、手绢、霸王鞭等。二人台在表演上既有草原辽阔粗犷的风格,又有北方憨直奔放的品味,深受蒙汉两族人民喜爱。 《回关南》、《拉毛驴》、《摘花椒》、《卖麻糖》、《兰州城》等,是东路独有的剧目。西路二人台有《打金钱》、《打樱桃》、《打后套》、《转山头》、《阿拉奔花》等剧目。东路二人台的牌子曲大多来自戏曲,配合剧情进行演奏。建国以来,一批传统剧目如《走西口》、《打金钱》、《卖碗》、《拉毛驴》等以新的面貌登上舞台,同时还编创了许多反映历史题材和现代生活的新剧目,如《方四姐》、《闹元宵》、《杨柳青青》、《烽火衣》等都颇受群众欢迎。 --------------------------------------------------------------------------------作者:古昊 -发布时间:2006-9-16 23:19:53 -“二人台”是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戏曲品种,因多采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的形式,所以叫二人台。百余年来,二人台在沟壑纵横的黄土地上咏叹,在九曲回肠的黄河水中湍流,在浩瀚的草原沙漠间流连,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但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在观众和市场面前呈萎缩之势。为保护和弘扬这一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根据中宣部的指示精神,2005年3、4月间,由晋、蒙、陕、冀四省区党委宣传部组织,四省区文化厅、广电厅、电视台参加,连续两次召开振兴二人台艺术联席会议,决定发挥电视媒体优势,通过举办四省区二人台艺术电视大奖赛,选拔新人,推出精品,并通过四省区在培养人才、市场运作方面的一系列合作,争取让二人台像东北的二人转一样走向全国。 在专业队伍萎缩的同时,二人台更像是一朵野花,正在民间悄悄绽放。近年来,在山西河曲县、内蒙古土右旗、准格尔旗,各活跃着上百支以家庭为单位的二人台民间小班,记者走访的准格尔旗海子塔乡韩铁锤家,祖孙三代人人会唱二人台,一到农闲时便聚集亲朋好友、四乡八邻,吹拉弹唱,好不热闹。还有不少民间艺人或家庭班子端起了唱二人台这碗饭,一年在外演出数百场。此次在山西赛区参加电视大奖赛的内蒙古小伙子李世源,今年26岁,已经有10多年戏龄,常年在大同一带演出,每年头三月是他和同伴们最忙的时候,街头的茶座、酒吧或者农村的红白喜事,有人请他们就去,一天三场,场场爆满,每场每位观众一般收门票2元,就是这样他们依然活跃在二人台舞台上,可谓野外生存能力极强。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二人台,同样面临着何去何从的抉择。 今年80岁依然身体硬朗、思维清晰的内蒙古二人台学会会长王世一介绍说,早期二人台的曲调除了走西口移民带来的秧歌、道情、社火码头调外,还有相当部分是当时盛行于土默特旗一带的蒙古族民歌坐唱--蒙古曲儿,演唱时蒙汉语言兼用,蒙歌汉唱或汉歌蒙唱,这种蒙汉交融的唱法,被称为“风搅雪”,也叫蒙汉调。如广为流行的《喇嘛哥哥》,就是由鄂尔多斯民歌《十五的姑娘》的曲调衍化而来。早期二人台的表演形式一般为一问一答的二人对唱或自拉自唱的单纯演唱,俗称“打坐腔”、“打玩艺儿”。约在120多年前的清朝光绪初年,二人台由“撂地摊”式的打坐腔改为化妆表演的拉场戏...
二人台是什么求解答
二人台山曲儿,主要分布于陕北的延安和榆林地区、内蒙古西部、山西西北部和河北北部地区,流行于内蒙古西部地区,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出来的歌谣,妇孺老幼都能唱。二人台山曲儿的主要特点是,大量使用方言土语。绝大部分以两句为一首,一人唱或两人对唱都行,一次唱多少首不限。它是蒙 、汉两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流的产物,也是蒙、汉民族共同喜爱的歌种。由于根植于黄土高原,长期受到民风和地貌的影响,多数二人台山曲儿高亢激越,极富震撼力。是劳动人民世世代代用以抒发情怀、传情达意的工具,歌词具有即兴性,用语十分大胆而传神。二人台山曲儿与其它山歌相比,无论从歌词内容上,还是曲式结构上,都有相近之处。乐曲结构短小,多为上下句结构,旋律起伏度较大,这是北方高腔山歌的典型特点。歌词表白直露,表达的情感真挚而粗犷,全无半点忸怩作态,内容主要以歌唱爱情为主,清新活泼,歌词十分风趣,使乐曲增添不少情趣。从流行的地区看,内蒙古西部地区流行二人台山曲儿,这是因为,历史上的晋西北,灾荒频繁,农民迫于生计,走出山西与内蒙古交界处古长城的关口(即“西口”)逃荒,到内蒙古西部地区打工谋生,谓之“走西口”。丈夫出外遭磨难,妻儿在家受凄惶,生离死别,相互思念,这种特殊的生活现象,孕育了山曲儿之中的“走西口”。 各地二人台山曲儿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人们通常以内蒙古呼和浩特为界,分为西路和东路。西路二人台最初叫《打坐腔》、《打玩艺儿》;东路二人台初名《蹦蹦》、《玩艺儿》。西路二人台有《走西口》、《打金钱》、《打樱桃》、《阿拉奔花》、《水刮西包头》等剧目;东路则有《回关南》、《拉毛驴》、《摘花椒》、《卖麻糖》等剧目。西路和东路二人台,经常演出的剧目共有100多个。建国前不久,才统称二人台。 二人台山曲儿的表演形式,是一种载歌载舞的表演唱,唱腔相当丰富。西部吸收戏曲和蒙古族音乐营养较多,演出的曲目包括《走西口》、《达庆老爷》《拉骆驼》《森腾嘛嘛》、《赶牲灵》《眊妹妹》、《三十里铺》、《栽柳树》、《割莜麦》等,内容多为情歌。小媳妇想娘家,大姑娘盼出嫁,吹鼓手迎亲,出门人思念家乡,年轻人谈情说爱,夫妻吵嘴逗趣等。还有,农民们用歌声驱逐寂寞和忧愁;赶牲灵的人将那悠扬的歌声洒满崎岖的羊肠小道;多愁善感的小媳妇用歌声倾吐心中哀怨,这些基本上是抒发感情的。此外,还用民歌形式来为日常生活服务,逢年过节时用歌来庆祝、娱乐,男婚女嫁用歌来举行仪式,喝酒时用酒歌来猜拳,用歌来进述历史故事,用歌来搞社交,用歌来记叙重大历史事件,男女青年用歌谈情说爱,用歌来记叙新人新事,甚至上坟哭灵也以歌代哭。东路受“道情”、“咳嗽腔”的影响较深,如《卖药》等的曲调,几乎是全盘移植而来。西路二人台在演出前,合奏牌子曲,曲目有百余种,来自戏曲、曲艺吹腔和蒙族民歌;中途、结束演出时期演唱二人台山曲儿,短小精悍,风趣逗笑,如《二少爷招兵》、《达庆老爷》、《王爱召》等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东路二人台的牌子曲大多来自戏曲,配合剧情进行演奏。建国以来,一批传统剧目如《走西口》、《打金钱》、《卖碗》等以崭新面貌登上舞台,同时还编创了许多反映历史题材和现代生活的新剧目,如《方四姐》、《借冠子》、《闹元宵》等,颇受群众欢迎。 二人台山曲儿,在晋蒙陕冀的劳动人民中,枝繁叶茂,它抒发性情、排解苦闷、赞美爱情、歌唱生活,已成为地里乡街、山川相连、民风相继、文化相同,晋蒙陕冀四省区劳动人民共同爱好的民间艺术。这种来源于民间生活和百姓故事的艺术形式,歌舞并重,风趣生动,鲜明的地域特色,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各种戏曲的特点?
(一)昆曲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昆山腔”,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在语言上,该剧种分南昆和北昆,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韵白和京白为主。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 “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演唱技巧上,昆剧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快慢以及咬字发音,并有“豁”、“叠”、“擞”、“嚯”等腔法的区分以及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音乐的板式节拍,除了南曲“赠板”将四拍子的慢曲放慢一倍外,无论南北曲,都包括通常使用的三眼板、一眼板、流水板和散板。它们在实际演唱时自有许多变化,一切服从于戏情和角色应有的情绪。昆曲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二)二人台二人台是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戏曲剧种,俗称“双玩意儿”,又称“二人班”,因为其剧目大多采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的形式,所以叫二人台。各地的二人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以内蒙古呼和浩特为界,分为东西两路,建国前不久才统称二人台。二人台的音乐是以当地山曲民歌“社火玩艺”中的殃歌小调和道情戏中的部分乐曲为基础,又吸收了内蒙民间小曲以及陕北民歌中的一些曲调的特征而成,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二人台的音乐分唱腔和牌曲两部分。唱腔多承用民歌曲调,有些经过各种速度的变化处理,已走向板式化。牌曲部分,基本是民歌基础上的器乐化。此外还吸收借鉴了古牌曲、民间吹奏乐等,使其越来越丰富。演奏和伴奏时,主要有扬琴、笛子、四胡、二胡、四块瓦等乐器。音乐具有优美、清新、秀丽、明朗等特点。二人台的传统剧目约有 120个,多以描写劳动生产、揭露旧社会黑暗、歌唱婚姻爱情等为主要内容,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另有部分神话故事和历史故事。二人台可分为“硬码戏”与“带鞭戏”两类,“硬码戏”偏重于唱、念、做,突出表演作用,如《走西口》、《探病》等;“带鞭戏”是载歌载舞、歌舞并生,如《挂红灯》、《打金钱》等。其内容多是表现农家生活和爱情生活。2006年5月20日,二人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不是类似这样的啊?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二人台戏曲音乐特色》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资讯,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