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徽剧的由来、特点、优秀剧目各是什么啊
- 安徽的戏曲有什么特色?
- 徽剧的由来、特点、优秀剧目各是什么啊
- 介绍徽剧的起源、发展和艺术特色?
- 安徽黄山市徽剧的起源、发展、形式、特点?
- 徽剧的介绍
- 安徽的地方戏有哪些
- 民国初期的徽剧剧目主要有哪些?
- 安徽的戏曲文化知识和地方戏是什么
徽剧的由来、特点、优秀剧目各是什么啊
徽剧是一种重要的汉族地方戏曲,主要流行于古徽州府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和安庆市一带。明末清初,乱弹声腔传入安徽一带,与地方声腔及民间音乐结合,在安庆府的石牌、枞阳、桐城等地形成拨子。乾隆年间,拨子与四平腔脱胎而来的吹腔逐渐融合,形成二簧腔。二黄腔又与湖北西皮形成皮簧合奏,奠定了徽剧的基础。徽剧的音乐唱腔可分徽昆和吹腔与拨子、二簧、西皮、花腔小调等类。徽昆以演武戏为主,多用唢呐、锣鼓,气势宏大;吹腔兼有曲牌体和板腔体形式,以笛和小唢呐为主奏乐器;拨子用枣木梆击节,以唢呐、笛、徽胡伴奏;二簧以徽胡为主奏乐器,有导板、原板、回龙、流水等板式;西皮则有文武导板、散板、摇板、二六等板式,同样用徽胡为主奏乐器;花腔小调多为民间俗曲,生活气息浓郁。徽剧脚色行当包括末、生、小生、外、旦、贴、净、丑等类,表演火爆热烈,气势豪壮,动作粗犷,特别擅长武戏,有翻台子、跳圈、窜火、飞叉、滚灯、变脸等特技。徽剧传统剧目丰富,其中徽昆剧目是以武戏为主,有《七擒孟获》和《八阵图》与《八达岭》及《英雄义》、《倒铜旗》、《白鹿血》等;昆弋腔剧目有《昭君出塞》和《贵妃醉酒》与《芦花絮》等;吹腔、拨子剧目有《千里驹》、《双合印》、《凤凰山》、《淤泥河》等;西皮剧目有《战樊城》、《让成都》等;皮簧剧目有《龙虎斗》和《反昭关》、《宇宙锋》、《花田错》等;花腔小戏有《李大打更》、《探亲相骂》等。
安徽的戏曲有什么特色?
徽剧 中国戏曲剧种。明末清初形成于安徽徽州、池州、太平(今歙县、贵池、当涂)一带。徽剧有其辉煌历史,四大徽班进京曾对京剧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徽剧的音乐唱腔可分为徽昆、吹腔、拨子、二簧、西皮、花腔小调等类。以演唱武戏为主,气势宏伟。 唱腔结构体制比较复杂,有曲牌、板式变化加曲牌体、板式变化体三类。拨子以枣木梆击节 ,初用弹拨乐器伴奏,与吹腔结合后改用唢呐、笛和徽胡。吹腔和拨子结合使用,抒情时唱吹腔,激昂处唱拨子;文戏唱吹腔,武戏唱拨子,交替使用,丰富多彩。脚色行当早期为末、生、小生 、外、旦、贴、夫、净、丑9行 。 浙江徽班又衍化为15行,表演上具有动作粗犷、气势豪壮的特点,有翻台子、跳圈、窜火、飞叉、滚打、变脸等许多特技。传统剧目非常丰富,京剧风行后逐渐衰落。1949年后重建了安徽省徽剧团。60年代再次进京,公演了《水淹七军》等剧,获得好评。 补充 原名“徽调”、“二黄调”,1949年后定现名。 明末清初,徽州腔和青阳腔与乱弹、吹腔交流融合形成该剧种,在形成过程中曾受到昆剧的一定影响。其主要腔调为吹腔、高拨子和二黄,也唱西皮、高腔、昆腔。清初,盛行于安徽及江浙一带,清乾隆年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先后进入北京演出,风靡全国。 清道光、咸丰年间,徽剧在北京同湖北汉剧等剧种结合,逐渐演变成京剧。清代后期,京剧兴盛,徽剧艺人多改学新腔,但徽剧在徽州部分地区仍然流行。本世纪30年代初期,徽州有徽剧戏班约20个。目前,黄山市京徽剧团里仍保留部分徽剧剧目。 。
徽剧的由来、特点、优秀剧目各是什么啊
徽剧 中国戏曲剧种。明末清初形成于安徽徽州、池州、太平(今歙县、贵池、当涂)一带。徽剧有其辉煌历史,四大徽班进京曾对京剧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徽剧的音乐唱腔可分为徽昆、吹腔、拨子、二簧、西皮、花腔小调等类。以演唱武戏为主,气势宏伟。 唱腔结构体制比较复杂,有曲牌、板式变化加曲牌体、板式变化体三类。拨子以枣木梆击节 ,初用弹拨乐器伴奏,与吹腔结合后改用唢呐、笛和徽胡。吹腔和拨子结合使用,抒情时唱吹腔,激昂处唱拨子;文戏唱吹腔,武戏唱拨子,交替使用,丰富多彩。脚色行当早期为末、生、小生 、外、旦、贴、夫、净、丑9行 。 浙江徽班又衍化为15行,表演上具有动作粗犷、气势豪壮的特点,有翻台子、跳圈、窜火、飞叉、滚打、变脸等许多特技。传统剧目非常丰富,京剧风行后逐渐衰落。1949年后重建了安徽省徽剧团。60年代再次进京,公演了《水淹七军》等剧,获得好评。 补充 原名“徽调”、“二黄调”,1949年后定现名。 明末清初,徽州腔和青阳腔与乱弹、吹腔交流融合形成该剧种,在形成过程中曾受到昆剧的一定影响。其主要腔调为吹腔、高拨子和二黄,也唱西皮、高腔、昆腔。清初,盛行于安徽及江浙一带,清乾隆年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先后进入北京演出,风靡全国。 清道光、咸丰年间,徽剧在北京同湖北汉剧等剧种结合,逐渐演变成京剧。清代后期,京剧兴盛,徽剧艺人多改学新腔,但徽剧在徽州部分地区仍然流行。本世纪30年代初期,徽州有徽剧戏班约20个。目前,黄山市京徽剧团里仍保留部分徽剧剧目。 。
介绍徽剧的起源、发展和艺术特色?
徽剧 中国戏曲剧种。明末清初形成于安徽徽州、池州、太平(今歙县、贵池、当涂)一带。徽剧有其辉煌历史,四大徽班进京曾对京剧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徽剧的音乐唱腔可分为徽昆、吹腔、拨子、二簧、西皮、花腔小调等类。以演唱武戏为主,气势宏伟。 唱腔结构体制比较复杂,有曲牌、板式变化加曲牌体、板式变化体三类。拨子以枣木梆击节 ,初用弹拨乐器伴奏,与吹腔结合后改用唢呐、笛和徽胡。吹腔和拨子结合使用,抒情时唱吹腔,激昂处唱拨子;文戏唱吹腔,武戏唱拨子,交替使用,丰富多彩。脚色行当早期为末、生、小生 、外、旦、贴、夫、净、丑9行 。 浙江徽班又衍化为15行,表演上具有动作粗犷、气势豪壮的特点,有翻台子、跳圈、窜火、飞叉、滚打、变脸等许多特技。传统剧目非常丰富,京剧风行后逐渐衰落。1949年后重建了安徽省徽剧团。60年代再次进京,公演了《水淹七军》等剧,获得好评。 补充 原名“徽调”、“二黄调”,1949年后定现名。 明末清初,徽州腔和青阳腔与乱弹、吹腔交流融合形成该剧种,在形成过程中曾受到昆剧的一定影响。其主要腔调为吹腔、高拨子和二黄,也唱西皮、高腔、昆腔。清初,盛行于安徽及江浙一带,清乾隆年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先后进入北京演出,风靡全国。 清道光、咸丰年间,徽剧在北京同湖北汉剧等剧种结合,逐渐演变成京剧。清代后期,京剧兴盛,徽剧艺人多改学新腔,但徽剧在徽州部分地区仍然流行。本世纪30年代初期,徽州有徽剧戏班约20个。目前,黄山市京徽剧团里仍保留部分徽剧剧目。 。
安徽黄山市徽剧的起源、发展、形式、特点?
徽剧 一、简要描述 徽剧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戏曲声腔,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境内和江西省婺源县一带。明末清初,乱弹声腔传入安徽,与地方声腔及民间音乐结合,在安庆府的石牌、枞阳、桐城等地形成拨子。乾隆年间,拨子与四平腔脱胎而来的吹腔逐渐融合,形成二簧腔。 二簧腔又与湖北西皮形成皮簧合奏,奠定了徽剧的基础。 清初,徽剧盛行于安徽及江浙一带,在南方流布甚广;清中期,风靡全国。清乾隆年间,"三庆"、"春台"、"四喜"、"和春"四大徽班先后进入北京演出,名噪华夏,这就是著名的徽班进京。清道光、咸丰年间,徽剧在北京同湖北汉剧等剧种结合,逐渐演变成京剧。 清代后期,京剧兴盛,徽剧艺人多改学新腔,但徽剧在徽州部分地区仍然流行。徽剧是一个包罗万象、五彩缤纷的艺术宝库,是新安文化灿烂篇章的重要一页。 二、历史 明代中叶,皖南的徽州、池州成为中国东南商业、文化的中心之一,当时著名的戏曲声腔如余姚腔、弋阳腔已在这一带流行。 嘉靖、万历年间,这一带产生了徽州腔、青阳腔(亦称池州腔)、太平腔、四平腔等多种声腔。这些声腔兴起后,很快风靡各地,如徽州腔和青阳腔被称为"天下时尚南北徽池雅调"。明末清初,西秦腔等乱弹声腔流入安徽,受当地诸腔影响,逐渐衍变,形成了徽调主要唱腔之一的拨子。 拨子高亢激越,常和当地委婉柔和的吹腔在同一个剧目中配合使用,习称"吹拨"。由于它产生和流行在枞阳、石牌(今怀宁)、安庆一带,先后被称为枞阳腔、石牌调或安庆梆子。吹腔脱胎于由弋阳腔和昆山腔衍变而成的四平腔,五声音阶,属南曲系统。早期的吹腔(昆弋腔)为曲牌体,后受滚调的影响,逐渐形成七字句或十字句,有正板、叠板、散板、哭板、顿脚板等一套板式的唱腔。 拨子为五声音阶,有时亦出现"变宫(si)",但无"变徽(fa)"。 唱时以枣木梆击节。拨子名称的来源,一说因初用"虎拨思"(近似琵琶一类的弹拨乐器)伴奏,故称拨子;另一说当地土语的"梆"、"拨"难分,拨子即梆子。它最初习称"二凡"(因源出□西秦腔二犯□,"凡"、"犯"同音),只有散板形式的上下对偶句曲调(紧奏慢唱),流入安庆、桐城、石牌一带后,受青阳腔等声腔的影响,发展了导板、十八板(回龙)、原板、流水、叠板、散板等各种板式,演变成拨子。 二凡与拨子均擅长表现激越之情,在老徽戏剧本中,二凡和拨子可以通用。另外,拨子和吹腔可以结合使用,往往在一本戏中,唱腔采用吹腔与拨子两种腔调,抒情时唱吹腔,激昂处唱拨子;文戏部分唱吹腔,武戏部分唱拨子。这种互取其长的配合运用,渐渐发展、融合、衍变,于是产生了二簧腔。 二簧腔的形成,并不是一种腔调的蜕变,而是有主次的几种声腔的融合演化。初时,吹腔中出现了一种低调吹腔,用昆笛伴奏,因其四平、昆腔风味较浓,称之为"四昆腔"、"昆平腔",亦有人称之为"咙咚调"(浙江徽班称"龙宫",疑系"咙咚"之讹)。这种腔调后受拨子影响,并改用唢呐伴奏,形成了"唢呐二簧"(又称老二簧)。 "唢呐二簧"的曲调结构和板式变化,都还比较简单。之后,又吸收了拨子的一套板式结构,并加以演化,才形成板式变化比较完整的二簧。二簧改用胡琴伴奏,唱腔更加流畅柔和。后又变出了反二簧。另外还有一种"二簧平"(即二簧平板),由吹腔直接演变而成,浙江徽班称之为"小二簧",后变为京剧的"四平调"。 因此二簧腔先后形成了四类腔调,即二簧平(小二簧)、老二簧、二簧、反二簧。 清代中叶,二簧腔就已盛行,于皖南、鄂东、赣东北相邻地区,由于戏班和艺人交流频繁,出现了二簧、西皮合流的情况。当时,齐集扬州的各地乱弹戏班,以"安庆色艺最优"(《扬州画舫录》)。 乾隆五十五年(1790)三庆徽班进入北京,自此逐步兴盛起来,到嘉庆、道光年间,汉调艺人也进京搭入徽班演戏,徽汉合流,集众所长,发展成以唱西皮、二簧为主的京剧。此外,徽班的影响遍及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广西、陕西、山东、山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全国有40多个戏曲剧种与它有渊源关系。 徽剧虽曾盛行一时,但到清代末叶,在它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京剧兴起后,艺人纷纷改学新腔(京剧),从而京剧风行,徽剧却日益衰落,至20世纪40年代,已濒于消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新建立了安徽省徽剧团,吸收徽剧老艺人,积极进行培养年轻演员和挖掘整理剧目的工作。 60年代初,徽剧再度进入北京,演出《水淹七军》、《淤泥河》等剧,获得好评。 三、艺术特色 徽剧传统剧目非常丰富,其中徽昆剧目以武戏为主,有《七擒孟获》、《八阵图》、《八达岭》、《英雄义》、《倒铜旗》、《白鹿血》等;昆弋腔剧目有《昭君出塞》、《贵妃醉酒》、《芦花絮》等;吹腔、拨子剧目有《千里驹》、《双合印》、《巧姻缘》、《凤凰山》、《淤泥河》等;西皮戏,多与汉剧类同;皮簧剧目有《龙虎斗》、《反昭关》、《宇宙锋》、《月(肉)龙头》、《花田错》、《春秋配》等;花腔小戏有《骂鸡》、《李大打更》、《探亲相骂》等。 1957年后,安...
徽剧的介绍
徽剧,原名“徽调”、“二黄调”,渊源于明代,1949年后定名徽剧。徽剧为中国安徽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一种重要的汉族地方戏曲,也是中国戏曲的一个重要剧种,不仅京剧是在它的基础上演变形成,中国南方的许多地方戏曲剧种,也都与它有着历史渊源关系,其影响遍及全国。1234徽剧传统剧目有1404个,保存档案有753个。其内容从列国纷争、宫迁大事、神仙鬼怪到民间生活故事。徽剧的音乐、唱腔优美、完整。主要分青阳腔、四平腔、徽昆、吹腔、拨子、二簧、西皮、花腔小调共九类。而以吹腔、拨子、皮簧为主要声腔。吹腔轻柔委婉,拨子高亢激昂,皮簧则比较通俗流畅,徽剧的表演艺术丰富多彩,技艺精湛。文戏以载歌载舞、委婉细腻其特点,武戏以粗犷、炽热、功夫精深、善于高台跌扑而震惊观众。生活小戏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风趣、诙谐和语言吸引着观众。舞台画面多采多姿,具有雕塑造型美。562006年5月20日,徽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徽的地方戏有哪些
黄梅戏 徽剧 青阳腔 沙河调 岳西高腔 安徽目连戏 安徽傩戏 庐剧 安徽端公戏 泗洲戏 坠子戏 含弓戏 芜湖梨簧戏 文南词 皖南花鼓戏 凤阳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 推剧 嗨字戏 洪山戏
民国初期的徽剧剧目主要有哪些?
最佳答案 由提问者2006-10-13 13:46:04选出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祝皇帝80寿辰,由高朗亭领衔的扬州三庆班被选赴北京演出。这是徽班进京之始。嘉庆年间,扬州四喜、和春、春台三徽班先后进京演出,与早先进京的三庆班合称“四大徽班”。徽班在京演出,为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90年,全国各城市举行了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的大型活动,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清朝弘历(乾隆)皇帝喜爱戏剧,每次到江南巡视,都要请江南各戏班到扬州演出。1790年是他的80大寿。为此特召当时的“二黄耆宿”高朗亭率三庆徽班和其他各种戏班来京演戏。演后留在北京进行民间演出,大受欢迎。便引来“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三和”各徽班相继进京演出。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 徽班并不是只演唱徽调,除吹腔、拨子、二黄、昆曲外,还有柳子腔、罗罗腔和北京流行的秦腔、京腔等。四喜班是嘉庆初年才进京,以昆腔为主,故有“新排一曲桃花扇,到处哄传四喜班”的竹枝词;和春班是庄亲王府召集徽班艺人组成的,多演《水浒》、《施公案》、《三国》等武戏;春台班以徽调的三小戏为主。因徽班历史悠久,艺术精熟又具有相当的阵容,在北京很有号召力。据载:戏庄演戏必用徽班,戏园之大者如广德楼、广和楼、庆乐园、三庆园必以徽班为主。而四大徽班更以“三庆的轴子,和春的把子,四喜的曲子,春台的孩子”的不同的艺术风格雄居北京100多年。 徽班的兴起,使京城的昆弋班、京腔班日渐衰落,因此京腔、秦腔、昆腔的演员不断搭入徽班,再有湖北汉调进京,徽、汉合流,使徽班的腔调、剧目更为丰富。从而也就形成了“联络五方之音为一致”的,以皮黄为主,其他曲腔兼唱的新型综合剧种的京剧。这也是纪念徽班进京,振兴京剧艺术的意义所在。 徽班进京的经验启示 200 年前,北京剧坛是京腔、秦腔、昆曲等多种声腔剧种争胜并荣的局面。徽调的一个演出团体“三庆班”进京不久,很快便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荣获“京都第一”的声誉,出现了徽调压倒昆腔、京腔、秦腔,各大戏院皆以争演徽戏为主的新局面。此后,经过“ 京剧鼻祖”程长庚和谭鑫培等一大批京剧名家以及无数演艺人员的近半个世纪的经营和发展,最终竟诞生了一个属于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戏曲骄子——京剧。从徽剧孕育、发展、繁荣、兴盛及至流变、交融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经验和启示: 第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发达繁荣,为京剧的诞生提供了应有的物质保证和广泛的观众群。清朝时期的北京,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百舸争流,拥有士农工商等三教九流庞大的观众群体,为京剧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较为充裕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持。 第二,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文人荟萃之地,各剧声腔争胜剧坛,为京剧的诞生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和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尤其是当时清朝统治阶级( 包括它的知识层)对京剧艺术的喜爱与支持。在艺术创造上,像京剧这样高度综合的舞台艺术,没有相对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是难以整体繁荣的。当时,尽管已由康乾“ 盛世”走向衰落,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激化。然而, 北京地区却保持了相当时间的稳定与繁荣。这无疑为京剧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或者说,京剧的诞生是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趋势所使之然。 第三,徽剧本来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地方戏,最初的腔调,只有徽州腔、青阳腔等,后来又广泛吸收了弋阳腔、昆山腔、梆子等声腔,加以独创的兼蓄融合,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说,它从一开始就不保守,不僵化,而是善于吸收其他地方戏的声腔曲调的特长,以丰富和发展自己。特别是进京的徽班,不只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声腔和表演艺术,而且还网罗了其他流行的剧种声腔。这就使它成为一个不同于其他单一声腔的综合性戏班。因而,它能把各种声腔曲调汇聚在同一舞台上,既高亢激越,又浑厚深沉,演出丰富多彩,蔚然新声。如此,一下子就压倒了在京都流行已久的平直高亢的京腔和低回沉闷的昆曲,较充分地显示了戏曲声腔曲调的表现力和声乐艺术的美感,所以在它留京以后,很快便在民间演出中扎下根来,争得了有各种戏曲爱好的京都观众。 第四,徽剧剧目题材广泛,它来自民间,积累了大量的民间生活题材的小戏,思想清新,艺术上生动活泼,同时又拥有反映社会政治题材的正剧,剧目很丰富,真正能做到雅俗共赏。据徽戏老艺人回忆,它自己的传统剧目就有一千多种,而且它还把其他剧种的许多优秀剧目移植到徽剧中, 其中不少剧目一直保存到成熟后的京剧里。这较之于人民生活一直游离的雅部昆剧,表现了它独具特色的生活气息,而且语言也贴近人民, 通俗易懂。因而,也比词义艰深晦涩的昆曲,更为京都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一新耳目。 第五,徽班的艺术家们,既具有精湛的技艺, 又具有创造与开放的意识。当时进京的徽班,演员是经过严格精挑细选的。他们各个身怀绝技,大多是尖子人才。不仅如此,徽剧行当一应俱全, 表演与声乐艺术水平较高,有...
安徽的戏曲文化知识和地方戏是什么
应该是花鼓和黄梅戏 也有淮北梆子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徽剧的特点有哪些徽剧最特别的地方》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资讯,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