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生歌词什么意思,爱学习高斯数学怎么样?
1、高斯数学一种很不错的教学模式,高斯数学是专门培养孩子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的。
2、高斯数学有没有学的必要主要看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如果孩子的接受能力很强,数学成绩也很突出,在各科成绩都不错的情况下是可以学习高斯数学的。
3、反之孩子学习一般,硬让他学习高斯数学会起到反作用,只会减低孩子的学习兴趣。
4、高斯3岁时便能够纠正他父亲的借债账目的事情,已经成为一个轶事流传至今。他曾说,他在麦仙翁堆上学会计算。能够在头脑中进行复杂的计算,是上帝赐予他一生的天赋。
哥德巴赫猜想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哥德巴赫猜想是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
首先介绍一下哥德巴赫:哥德巴赫(Goldbach C.),出生于1690.3.18是德国数学家(中国的清代康熙年间),出生于格奥尼格斯别尔格(现名加里宁城)。曾在英国牛津大学学习,原学法学,由于在欧洲各国访问期间结识了伯努利家族,所以对数学研究产生了兴趣,曾担任中学教师。1725年到俄国,同年被选为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725年~1740年担任彼得堡科学院会议秘书;1742年移居莫斯科,并在俄国外交部任职。
哥德巴赫猜想的提出哥德巴赫1742年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以下猜想:任一大于2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 。但是哥德巴赫自己无法证明它,于是就写信请教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欧拉帮忙证明,但是一直到死,欧拉也无法证明。
因现今数学界已经不使用“1也是素数”这个约定,原初猜想的现代陈述为:任一大于5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n>5:当n为偶数,n=2+(n-2),n-2也是偶数,可以分解为两个质数的和;当n为奇数,n=3+(n-3),n-3也是偶数,可以分解为两个质数的和)欧拉在回信中也提出另一等价版本,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
今日常见的猜想陈述为欧拉的版本。把命题"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为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a个的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b个的数之和"记作"a+b"。
1966年陈景润证明了"1+2"成立,即"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二个素数的和,或是一个素数和一个半素数的和"。
今日常见的猜想陈述为欧拉的版本,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亦称为“强哥德巴赫猜想”或“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
从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可推出:任一大于7的奇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的猜想。后者称为“弱哥德巴赫猜想”或“关于奇数的哥德巴赫猜想”。若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是对的,则关于奇数的哥德巴赫猜想也会是对的。2013年5月,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研究员哈洛德·贺欧夫各特发表了两篇论文,宣布彻底证明了弱哥德巴赫猜想。
研究途径研究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的四个途径。这四个途径分别是:殆素数,例外集合,小变量的三素数定理以及几乎哥德巴赫问题。
殆素数殆素数就是素因子个数不多的正整数。现设N是偶数,虽然不能证明N是两个素数之和,但足以证明它能够写成两个殆素数的和,即N=A+B,其中A和B的素因子个数都不太多,譬如说素因子个数不超过10。用“a+b”来表示如下命题:每个大偶数N都可表为A+B,其中A和B的素因子个数分别不超过a和b。显然,哥德巴赫猜想就可以写成"1+1"。在这一方向上的进展都是用所谓的筛法得到的。
“a + b”问题的推进
1920年,挪威的布朗证明了“9 + 9”。
1924年,德国的拉特马赫证明了“7 + 7”。
1932年,英国的埃斯特曼证明了“6 + 6”。
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先后证明了“5 + 7”, “4 + 9”, “3 + 15”和“2 + 366”。
1938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5 + 5”。
1940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4 + 4”。
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3 + 4”。稍后证明了 “3 + 3”和“2 + 3”。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证明了“1+ c”,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数。
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证明了“1 + 5”, 中国的王元证明了“1 + 4”。
1965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和小维诺格拉多夫,及意大利的朋比利证明了“1 + 3 ”。
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 “1 + 2 ”。
例外集合在数轴上取定大整数x,再从x往前看,寻找使得哥德巴赫猜想不成立的那些偶数,即例外偶数。x之前所有例外偶数的个数记为E(x)。我们希望,无论x多大,x之前只有一个例外偶数,那就是2,即只有2使得猜想是错的。这样一来,哥德巴赫猜想就等价于E(x)永远等于1。当然,还不能证明E(x)=1;但是能够证明E(x)远比x小。在x前面的偶数个数大概是x/2;如果当x趋于无穷大时,E(x)与x的比值趋于零,那就说明这些例外偶数密度是零,即哥德巴赫猜想对于几乎所有的偶数成立。这就是例外集合的思路。
维诺格拉多夫的三素数定理发表于1937年。第二年,在例外集合这一途径上,就同时出现了四个证明,其中包括华罗庚先生的著名定理。
业余搞哥德巴赫猜想的人中不乏有人声称“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在概率意义下是对的。实际上他们就是“证明”了例外偶数是零密度。这个结论华罗庚早在60年前就已真正证明出来。
三素数定理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反过来思考:如果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正确,那么奇数的猜想也正确。已知奇数N可以表成三个素数之和,假如又能证明这三个素数中有一个非常小,譬如说第一个素数可以总取3,那么我们也就证明了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这个思想促使潘承洞先生在1959年,25岁时,研究有一个小素变数的三素数定理。这个小素变数不超过N的θ次方。我们的目标是要证明θ可以取0,即这个小素变数有界,从而推出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潘承洞先生首先证明θ可取1/4。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这方面的工作一直没有进展,直到1995年展涛教授把潘老师的定理推进到7/120。这个数已经比较小了,但是仍然大于0。
几乎哥德巴赫问题1953年,林尼克发表了一篇长达70页的论文。在文中,他率先研究了几乎哥德巴赫问题,证明了存在一个固定的非负整数k,使得任何大偶数都能写成两个素数与k个2的方幂之和。这个定理,看起来好像丑化了哥德巴赫猜想,实际上它是非常深刻的。我们注意,能写成k个2的方幂之和的整数构成一个非常稀疏的集合;事实上,对任意取定的x,x前面这种整数的个数不会超过log x的k次方。因此,林尼克定理指出,虽然我们还不能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但是我们能在整数集合中找到一个非常稀疏的子集,每次从这个稀疏子集里面拿一个元素贴到这两个素数的表达式中去,这个表达式就成立。这里的k用来衡量几乎哥德巴赫问题向哥德巴赫猜想逼近的程度,数值较小的k表示更好的逼近度。显然,如果k等于0,几乎哥德巴赫问题中2的方幂就不再出现,从而,林尼克的定理就是哥德巴赫猜想。
林尼克1953年的论文并没有具体定出k的可容许数值,此后四十多年间,人们还是不知道一个多大的k才能使林尼克定理成立。但是按照林尼克的论证,这个k应该很大。1999年,作者与廖明哲及王天泽两位教授合作,首次定出k的可容许值54000。这第一个可容许值后来被不断改进。其中有两个结果必须提到,即李红泽、王天泽独立地得到k=2000。最好的结果k=13是英国数学家希思-布朗(D. R. Heath-Brown)和德国数学家普赫塔(Puchta)合作取得的,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研究历史华罗庚是中国最早从事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家。1936~1938年,他赴英留学,师从哈代研究数论,并开始研究哥德巴赫猜想,验证了对于几乎所有的偶数猜想。
1950年,华罗庚从美国回国,在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组织数论研究讨论班,选择哥德巴赫猜想作为讨论的主题。参加讨论班的学生,例如王元、潘承洞和陈景润等在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上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
1956年,王元证明了“3+4”;同年,原苏联数学家阿·维诺格拉朵夫证明了“3+3”;1957年,王元又证明了“2+3”;潘承洞于1962年证明了“1+5”;1963年,潘承洞、巴尔巴恩与王元又都证明了“1+4”;1966年,陈景润在对筛法作了新的重要改进后,证明了“1+2”。
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的困难在于,任何能找到的素数,在以下式中都是不成立的。2*3*5*7*……*PN*P=PN+(2*3*5*7*……*P-1)*PN前面的偶数减去任何一个素数PN的差必是合数.
可以主要靠自己考到120以上吗?
谢邀!
对于你这个问题我觉得是有可能做到但很难。
综合考虑自己的能力数学成绩不是仅仅靠老师就可以提升的,很大的程度是取决于自己的能力,看自己是否具备独立思考和的能力。
说简单点:数学题无非就是几大题型的不停变换,掌握每一种题型的解法,再仔细自己的计算不要出差错,一般情况下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
但实际上:我并不是说数学仅仅靠自己就能够解决的,一个好的数学老师是可以给你在自我摸索的路上提供捷径和方法的。自己班上的数学老师不行,你可以去找其他班的数学老师,反正怎样有利于自己就怎样来。
给你几点建议倘若你并不是一个自学能力超强的人,一定要去找一个能力超强的数学老师;高中数学不比初中数学那么简单易学,有很多类型的题型是需要老师帮助你和归纳的,一个人是比较困难的,更何况120也不算是一个低分了。
自己的老师不行可以找其他班的老师,你坚持去请教一个老师的同时,老师也会被你努力上进的心给感动,一定也会很乐意帮助你的。
举个例子我高中时期遇到过一件类似的事情,我的数学老师是一个比火箭班的数学老师还优秀的人,这就导致我们班的数学成绩总是和火箭班的平均分相差无几。
可能你会怀疑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事情,你是因为班主任是数学老师,校长也曾想将班主任换到火箭班教学,可班主任重感情,直接拒绝了,所以一直在教我们班。
我是一个从小就很喜欢数学的人,所以数学之于我比其他人更加特别,但更加幸运的是我遇到的数学老师都超级优秀,他们对于数学的教学对我来说都简单有效,乃至于我会一直喜欢这个学科。
火箭班的成绩是普通班无论如何都无法企及的,但是我们班却做到了,这就取决于一个好的老师会给你带来的莫大帮助。
以上是我个人的浅见,希望对你有帮助。
你觉得数学对成年人重要吗?
中国有句古话:"日用而不知”,有些高度概括的学科,学起来觉得高大上,挺难的,其实最终目的就是在为生活提供更简便更合理的方法方式。
而数学不仅是一门高度概括的学科,也是很多专业化领域的基础。
人们生活就没有离开过数学的应用,不管你有没有认真学过数学,你的日常生活中在不自觉地在运用数学。这些数学知识不一定就从书本来,很多还是从实践经验中得来的,用数学来表达你更能接受和理解。
所以说,数学很重要,不管你是未成年人,还是成年人。
在学生时代中,数学几乎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学生物的离不开数学,学医化的离不开数学,学地理的的离不开数学,学机械的更离不开数学,学会计财务,学网络计算机的也需要数学等等,就是纯文科的,也要数学的逻辑思维。除去这些,你觉得数学不重要的的专业有几个?
当然,你问的是数学对成年人到底重不重要。答案是:也是非常重要。
举两个数学有两个在生活中运用的很广的特点:量化和理性。
量化:在信息量越大的时代,大量数据会出现在你的眼前:国家或地区统计数据,公司数据等这些都是需要看到就能理解其中含义的。如果你买股票,公司的年度报表你最好能看懂,里面就有大量的数学知识。否则你会失去自己的判断力。看到一个国家公布的报表,你要知道这个报表到底说了些啥。大到国际形势,小到生活细节:你就是感冒吃片药,你也要知道是几毫克的量,看张菜谱,也有各种食材的配量。别说你贷款买房到底是采用哪种利率了。这些都是数学量化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你当然可以不是刻意的运用数学,但是你所谓的经验已经被数学量化了,所以能更好把握。
理性:数学是理性的。因为数学本来就是在简化这个世界,用数字和公式表述宇宙。用数字表示宇宙的事物,用数学逻辑来解释自然地规律。一切用数字说话:你说你收入高,怎么高?数目只是一个方面,如果你收入与全省平均收入比,与全国平均收入比,与发达地区平均收入比,你的概念就不会是一样,你的认识就会不一样。这就是数学的理性。在将来是个数据化时代,你的收入可能就是一个数字,你的信用就用一个数字表示,你的生活的一切都没法离开数学,而这一切的简化就是基于网络和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最基础的就是数学-----计算机数学!
所以数学不仅仅是生活中的一些简单计算,还包含更多的内容,让你更全面的理解这个世界,认识这个世界,也能更容易发现每件事情背后的真相。
如此说来,你觉得数学在成年人的世界里重不重要?
数学很重要,就看你在你的专业领域,和日常生活有没有有意识地去运用了。
有什么好的图书可以推荐?
曾国藩曾说过,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读书除了能够涨见识,还能够改变人的气质,在这个信息日益更替的时代,能慢下来,去读一本好书的人,就能对抗这种匆忙和不确定性。
有很多书我们或是读过,也看过别人的解读,但总觉得意犹未尽,在闲暇时光还是会忍不住翻看。
这种书大概就是真爱吧,我手里也有几本怎么看都不烦的书,今天给大家推荐三本,每一本都是压箱底的好书。
一、《红楼梦》
虽然推荐《红楼梦》有点多此一举,毕竟作为四大名著很多读者都读过了,但在我身边依然有人没读过,因为太厚,因为字数有点多,读不下去。
其实之前我也有这样的困扰,后来我是这样解决的。
每次就读20页,这样下来两三天就能读完一回,说不定兴致一来,一次性就能读完一回,大概两个月之内,就能读完这本书了。
这本书每次读完后,对书中的人情世故有了新的看法,比如小时候读,就很讨厌宝钗,但长大之后读,觉得宝钗也不容易,她不那么圆滑的话,家里的日子根本过不下去。
长大之后才知道,宝钗的理性是不得以的,而黛玉的矫情也是难以改变的,对每个人的际遇都多了谅解,而不是批判他们好或是坏。
那些丫头婆子有些确实很讨人烦,但他们也并不是天生如此。他们的家庭,以及经历的那些人和事,早就了她们。
读的时候不得不佩服,那么多人物,在曹公的笔下都那么丰满,构思这样的小说,功力绝对深厚。
我不是特别喜欢高鹗的续写,但这并不影响我对这本小说的喜欢,就算只读前80回,也是好的。
二、《万历十五年》
前两年热播剧《人民的名义》里,《万历十五年》频频被提到,当时没看,后来买回来看就喜欢上了。
黄仁宇老先生写历史的方式很独特,他从历史的一个横截面切入,从七个重要的人物入手,去剖析时代,以及时代的局限。
这本书真的没有阅读门槛,就算是不太懂明史,也完全不用有压力。
看完这本书,我之前很多偏见被打破。
曾经我们都以为做皇帝很好,统领疆域里的所有人,要什么有什么。可实际上,皇帝并没有那么好做,因为老祖宗留下了很多制度,小皇帝要么遵守,要么费力打破规则。而多数皇帝只能墨守成规。
万历皇帝从很小就有很重的学习任务,如果不听话,被太后知道了,还要罚跪。长大之后,也没办法喜欢谁就娶谁做皇妃,而是要太后和辅助大臣帮忙挑选合适的人。
这让我想起楚门,一个生活在摄像机下的“自由人”,没有隐私。所以顺治皇帝才在自己的爱妃去世之后,选择了出家,做一个自由的和尚。
由此看来,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困境,时代自己主宰不了,很多制度也违反不了,人根本就没有完全自由这一说,但从某种意义上看,人又是自由的,在规则下的自由是存在的,只有不断地折腾,要么被生活改变,要么改变生活。但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任何人停留。
时不时觉得命运不公时,我就会看看这本书,想到皇帝、宰相他们尚且会有无助的时候,我内心就有点坦然了。
三、《月亮和六便士》
毛姆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作者,他非常勤快,个性又非常古怪,但他的小说真的很好看,他的很多小说我都看过,每一本都很精彩,但如果只让我推荐一本他的书,肯定是《月亮和六便士》了。
这本书的原型是高更,斯特里克兰40多岁,为了自己的理想,放弃了一切,义无反顾的开始画画,就算贫困潦倒,就算快要饿死,他都没有想过回头。
人是要有点梦想,不然人生就了无生趣。斯特里克兰这种为梦想付出的爆发力,也许我们没有,但细水长流的投入,还是有可能的。
毛姆写斯特里克兰之于艺术时,写得很有趣:
在他的灵魂中,也许有着深层的创作本能,尽管他的生活遮蔽了它,它却无情地疯长,像癌症一样扩大到细胞组织,直至占据了它整个人,使他无法抗拒,必须采取行动。
活着不能只是为了赚钱,爱好和爱情都是顶重要的,不能像斯特里克兰一样疯狂,但要像他一样,心中有梦。
但从这本书里得到另一个重要的启示,女人啊,别恋爱脑,要不然会被毛姆笑话的。
书中有不少讽刺女性在恋爱中不理智的行为,虽然这种表现确实在很多女性身上都会有,但值得开心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已经觉醒了,不再那么感性了。
斯特里克兰的话,其实就是毛姆内心的真实想法
我不需要爱情,我没有时间恋爱,这是人性的弱点,我是个男人,有时候我需要女人。当我的欲望满足了,我就会去忙别的事情。女人除了爱情什么也不懂,所以她们把爱情看的非常重要,简直荒谬。爱情是一种病,女人是我取乐的工具,我没耐心让她们当我的助手、搭档、伴侣
幸好幸好,斯特里克兰走后,他的妻子没有一蹶不振,很快就开了一家打字店,凭借着之前的人脉,生意还不错。
从这点看,毛姆对女性还是有点点怜悯的。
看完这些话,顿时清醒,其实女性应该多点理性思维,爱情很美好,但不能因为爱情,耽误工作和生活的精彩,这才是更重要的事。
长大之后,很多时候的学习都是功利性的,读一些有用的工具书或是自我成长类的书,能够让我们快速成长。
但真正能够滋养我们灵魂的,一定是一些经典的非实用类书籍,就像今天推荐的三本书,就属于后者。但人生时间并不断,抽出点时间读点无用的书,也是能让人受益的。
父亲做过什么让你终身难忘的事情?
我和老公冷战到今天已有210天了,昨天,我爸当着我老公的面,拿出10000块钱,“啪”的一声甩在桌子上,他的这一举动让我为之震撼。老公看到钱后,他说的一番话让我捉摸不定倍感惊讶。
我爸一直在广州打工,平时,都是我主动打电话给他,他话不多,每次接电话都说同样的话:“你在家把孩子要带好,有什么困难一定要告诉我们,只要你做对的事,我和你妈义不容辞的支持你。”
我在三兄妹中排行老大,没有弟弟之前我是最受宠的那一个,虽然名义上把我过继出去了,但爸妈对我的爱不减。我比弟弟和妹妹多读书也能看出来。
从我记事起,我爸对我们管教很严,小时候在农村,院里的小伙伴都不敢来我家玩,怕我爸吼他们,我们三兄妹在家硬是不敢追逐嬉闹。
记忆最深的是,我小时候被他打得最惨的那一次。
记得那是某年夏天,爸妈上山干活,临出门时,我妈把米搭进锅里,交待我傍晚时记得烧火煮饭。结果爸妈干活回来,我不但饭没煮,而且还不见我人。
年少时,我们院子里住了20户人家,同龄的小伙伴都有10个。农忙季节,院里大人都在学校操场上晒麦子收豌豆,豌豆藤不像麦子杆那样禾人,小孩子都喜欢躲在豌豆藤里捉迷藏。我也是其中一个,加上小时候瞌睡多,玩累了竟然躲在豌豆藤里睡着了。爸妈找遍了屋前檐后,最后抱豌豆藤才发现了我。至今还记得,我爸那一巴掌,打得我眼冒金花,P股上深深地起了5个手指印。我妈看着我爸下手狠重,一边骂我爸一边安慰我,那时候我心里还是有点怨恨我爸。
我爸是一个勤俭顾家的人,虽然他脾气有点古怪,但他特能吃苦,从来不乱花钱。平时,他把钱财看得很紧,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用,这些年,他和我妈节衣缩食攒的钱都给弟弟买了房子,他始终认为,儿子家才是他最后的归属。
从我外出打工开始,我爸从来没有主动给过我一分钱,那怕我女儿出生,他也没半点表示。相反的,我在江苏上班开网吧时,网吧里的瓶瓶罐罐他都卖了不少钱。
一直到现在,不管我做那样事,我爸在金钱上从没支持过我,有时候妹妹跟他开玩笑说他偏心弟弟,他总是笑嘻嘻地说:“你和你姐能干,挣钱容易,这一辈子都不愁吃穿,你们也争气,没让我操过心。你弟弟有两个儿子,压力大些,将来我和你妈还指望你弟弟养老呢,你们三个都好才是真的好。”
就是这样“偏心吝啬”的老爸,昨天来我家,却做了一件让我这辈子都难忘的事。
我爸是10月11号从广州回来的,他所在的工地提前完工,工地老板叫他去上海继续上班,我爸因为牙痛,才下决心辞职回家安牙齿。
我和老公闹矛盾,我爸妈多少也知道一些,上次表姐来我家吃饭,也见识了我老公的为人处事,可能表姐也把闹矛盾的主要原因告诉了我爸妈,因为我爸妈每次都在电话里问我差不差钱用。
昨天上午,我爸和弟媳一同来到我家,弟媳妇儿更是热情,买了牛奶还有几样水果,弟媳妇说这些水果都是星星爱吃的。我和弟媳在厨房里洗菜煮饭,我爸在客厅看电视,当时,我老公不在家。
快到中午时,我老公回来了,他看见我爸在客厅看电视,他并没有主动和我爸打招呼,而是我爸主动喊了他,他“嗯”了一声就回他房间去了。
中午12点左右,我们上菜吃饭。弟媳还是想缓和下气氛,主动叫了我老公一起吃饭,出乎我的意料,这次他并没有拒绝,而是爽快地答应了,他开门那一刻,脸上带着微笑。
饭间,我给老爸倒了一杯好酒,老爸笑眯地说“这过日子要像酒一样,时间赿久,酒才越喝越香,再好的酒都不能贪杯,人也一样,不能有贪婪之心,否则日子过不好。”
我笑着回应他,一直谨记您的教诲呢“做人不能贪”
老公在一旁沉默不语,而是不停地夹着腊肉吃。我清楚地记得,他已经有180天没在家吃饭了,基本都在外面吃。不在家吃饭也不拿钱出来,这一点他做得很到位。
突然,我爸主动问我,他说:“萍,听你表姐说,你最近眼睛经常痛,你去看没有?一天忙来忙去,不是手机就是电脑,用眼过度了,眼睛可是心灵的窗户,不舒服赶紧去看。”
最近眼睛确实疼痛厉害,去看过医生,医生说眼睛疲劳过度,要多休息。事实上,我的工作离不开手机和电脑,只能减少观看的时间。
这时,我老公冒了一句“眼睛瞎了也好”
他的这一句眼睛瞎了也好,一下激起了我爸的愤怒,接下来发生的一幕让我措手不及。
我爸放下碗筷,嗖的一下跑去客厅,他回到饭厅时手里多了一个小手提包,他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
他随即拉开手提包的拉链,颤抖地从手提包里拿出一捆钱出来,“啪”的一声甩在饭桌上,他瞟了一眼我老公,他说:“我女儿嫁到你们家这十几年,辛辛苦苦的在外挣钱养家,你们一家人把她当成摇钱树,她拿钱给你们家时,你们一家子都觉得她好,不拿钱出来,她样样都不好了。你和你妈联合起来欺负她,你还是人吗?真是丢尽了男人的脸。一个大男人,在外佯装得有模有样,在家里,心眼比针尖还小,咱们今天就把话摊开来说明白,你究竟想怎么做?一年了,你不拿一分钱出来补贴家用,唯一一个孩子你都不负责任。这一万块钱,萍你拿去看眼睛,把眼睛看好了,让他滚蛋,这套房子多半钱是你出的,没有那一个人有权利把你赶出去,谁履行了孩子的责任,谁就有房子支配权,我们屋头有个空房间,你想回娘家住几天就住几天,我还不相信吃屎的能箍住窝屎的。”我爸说完,直逼问老公的想法。
我、弟媳、老公,我们三个人都被他的一番话震撼了,我爸是一个一句话都不会多说的人,今天却噼里啪啦地说了这么多,还这么大方的拿出一万块钱出来,这么多年来,第一次见识我爸不为人知的一面,我想,这就是父爱吧。
老公被我爸的气场镇住了,没等他开口,弟媳接着我爸的话题,她说:“我18岁和小文(我弟弟)结婚,结婚后一直在外面打工,家里大小事我们都没管过,我生两个孩子,都是爸妈在照顾。我全职在家带孩子这么多年,小文的工资卡一直在我手里,他需要用钱时,给我说声就行了。
前几年我们办满月酒,所收的份子钱爸妈全交给我了,那像你们家,大姐还要自己挣钱养家养孩子,大姐送出去的人情钱,姨爹(我公公)葬礼接的人情钱全揣在你口袋里,你这么自私,那你结婚干嘛呢?一个人过不更好?男人,要心胸宽广点,对老婆娃儿好,老婆才会对你好,现在你过得潇洒,将来有一天,你才体会到,有一个家才是真的好。外面的人再好,都过不得旧,娃儿都这么大了,你们家也过得去,非得一天扯东扯西的,不晓得你怎么想的。”
老公被我爸和弟媳这样一说,他不慌不忙地放下筷子,他说:没办法,我能力有限,老汉儿生病到去世花了那么多钱,我妈又经常找我要钱,姐姐走后,我妈受了打击,很多事情我不能违背她的意愿,我也是左右为难。我承认,我确实付出的不多,以后慢慢改吧。这一万块钱您收回去,萍的眼睛是电子产品看多了,买点眼药水滴一下就好了,我过几天就岀门挣钱了,到时候会打钱给她。
我爸听他这样说,沉默了一会儿,他说:你记住,做为男人你要有担当,承担起这个家庭的责任。男人之所以为男人,是因为我们比女人拥有有强壮身体,能做的事情也越多。
人家都说维持一个家庭的幸福很重要,生活中会遇到诸多问题。你们出现问题的时候,两个人一定要心平气和的坐下来沟通,为自己为孩子也不要去争吵,争吵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当两个人发生矛盾的时候,一定要学会让步,给对方个台阶下,切记,得理不饶人。如果夫妻双方都斤斤计较,觉得自己没有做错,那么这份婚姻一定维持不了太久。在吵架气头上,如果没有一方退让的话,一定会两败俱伤。
人家都说女儿嫁了就是泼出去的水,与娘家就脱离了关系。这些都是老封建思想。如果萍在你家受到委屈,娘家是她永远的港湾,我相信她兄弟也会支持她的。
这就是我娘家人对我的态度,平时,我总觉得自己的父亲很严肃、不苟一笑或者太严厉,甚至会怀疑父亲不爱自己。但其实,我的父亲只是不善言辞,把自己的爱隐藏在了内心深处。我总认为父母胆小怕事,真正事到临头了,才发现我的父亲也能为我撑起一片天,也能为我遮风挡雨。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父亲》中有一句歌词: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每次离开总是装作轻松的样子,微笑着说回去吧,转身却泪湿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