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剧文化 正文

将军啊早卸甲歌词是什么意思

1、将军啊早卸甲歌词是什么意思,很多人对《木兰辞》这首北朝民歌都耳熟能详。《木兰辞》描写的是北魏和柔然国之间的战争?而《木兰辞》描写的战争发生在公元391年至402年这十二年的战争,没有人发现花木兰是女儿身”古代从军必须成人以后,北魏皇帝规定每家出一位壮丁参军,二、那在军营里面没有被发现自己是女儿身吗,在军营里花木兰肯定是捂的严严实实...

将军啊早卸甲歌词是什么意思,解甲归田下一句?

上一句:解甲归田

下一句:本色不变

上一句“解甲归田”,意思是:卸去盔甲,回归故里的田园务农。

下一句“本色不变”,意思是:当初在部队的本来颜色,指精神、作风、品质等等,没有改变。

上下两句,写出了一位老兵或老将军,年老以后,复原转业,回归家乡,务农为生。但其艰苦奋斗的本色没有改变,实事求是的精神没有改变,砥砺进取的意志没有改变,勇毅前行的方向没有改变。

是不是她的身材长相声音都像男人?

很多人对《木兰辞》这首北朝民歌都耳熟能详。《木兰辞》描写的是北魏和柔然国之间的战争。北魏和柔然本来都是鲜卑族,鲜卑族的一个部落跑到北方建立柔然国。和匈奴一样,谁都不愿意在苦寒之地长住,为了争夺生存空间,北魏和柔然开始了长达百年的战争。而《木兰辞》描写的战争发生在公元391年至402年这十二年的战争。

这在诗文中也有印证——“从军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那为何在这十二年的时间里,没有人发现花木兰是女儿身?

一、女性特征不明显。古代从军必须成人以后,女子及笄之年是十五,男子弱冠是18岁,木兰女扮男装参军,年龄至少是18岁。在我们今天,18岁的女孩,第二特征已经很明显了。而在古代由于连年战乱,在河北、河南一代的老百姓生活艰苦,营养缺乏导致女性的第二特征不明显。

为了对付柔然的侵扰,北魏皇帝规定每家出一位壮丁参军,可汗连下十二道命令,卷卷有爷名,怎奈父亲年迈,无法出征,自己没有兄长,下面还有年幼的妹妹和尚在襁褓的弟弟。无奈之下,木兰铤而走险,决定代父出征。

二、那在军营里面没有被发现自己是女儿身吗?

女扮男装,代父出征,本身就是欺君之罪。在军营里花木兰肯定是捂的严严实实。别人在河里洗澡,她肯定是不敢进去嗨,自己成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的擦洗一下完事。上厕所、来例假的时候,也是自己偷偷的解决。再说,长期艰苦的军旅生活,导致内分泌紊乱,例假来的自然就少,这样又减少了暴露身份的机会。

常言道,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古代作战,为了增强战斗力,经常会把同乡、父子、同组兄弟编成一个作战单元。假如周围的人知道了木兰是女儿身也不会说出来,为啥?因为木兰的举动本就是欺君之罪,会株连九族,说出去了,自己也活不成。不如把这件事埋藏在心底,等到战争结束,或者万一木兰战死沙场。

而木兰凭借自己的机敏和战斗力,不仅活了下来,还立了军功。当时北魏皇帝肯定要赏赐她做官,让她做尚书郎,确切地说应该是兵部尚书郎。而花木兰再也不想过这种女扮男装的生活,心里只有一个目标——战争结束了回家团聚,过一个女孩子应该有的生活。

骑马千里归乡,卸下军装,进入自己的闺房,梳妆打扮几个小时之后,一位亭亭玉立的美女出现在众人面前,一举惊呆了众小伙伴。

北魏皇帝听说之后,下召花木兰入宫,想纳她为妃,木兰不从,自尽而死。忠烈之举,被后人敬仰。

三国见龙卸甲什么意思?

是一部电影的名字,由刘德华洪金宝主演的三国题材电影,部分史实虚构!讲述刘德华饰演的赵子龙从一个小兵成长为五虎大将之一的常胜将军,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采薇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主旨:表达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小雅·采薇》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作者无名氏。诗歌以一个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兴,前五节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也深感征战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绪;末章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深。原文如下: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

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译文如下: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

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

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

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

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

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

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

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

棠棣花开密层层。

什么车儿高又大?

高大战车将军乘。

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

边地怎敢图安居?

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

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

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

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满心伤感满腔悲。

我的哀痛谁体会!扩展资料:第一部分的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

这三章的第一句都是“采薇采薇”,以此来引起下文。诗歌的一开始就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凄凉的戍边生活画面,我们仿佛看到戍卒一边在荒野漫坡上采集野菜,一边思念着久别的家乡,屈指计算着返家的日期……第一章开头两句写道:“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这是写春天,薇菜刚刚绽出嫩绿的芽尖;第二章写道:“采薇采薇,薇亦柔止”,这是写夏天,薇菜的叶片肥嫩;第三章则是:“采薇采薇,薇亦刚止”,这是写秋天,薇菜的叶茎将老而粗硬。从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时光无情地流逝了;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归家呢?其实在诗里,诗人原是把天地四时的瞬息变化,自然生物的生死消长,都看作是生命的见证,人生的比照。因此,兴是自然予人的最朴素也最直接的感悟,其中有着体认生命的深刻之义。于是在“采薇”这样一个凝固在戍卒记忆里的姿势里,看到的不只是四季的轮回,光阴的流逝,还看到思念的成长,看到生命走向苍老的痕迹。

曾国藩为清朝续命五十年?

曾国藩不仅通过自己的力量,左支右绌,一举挽回了清王朝的颓败之势。更通过言传身教,以特有的人格魅力,感染、影响自己的幕僚、子弟与部属。形成了一群以中兴为己任的晚清名臣,开创了清王朝晚期的“咸同中兴”局面。这样的贤臣良将,仅就被清廷封赏了一个一等侯爵。说到底还是清廷猜忌与时局形势使然。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对清王朝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曾国藩同他的幕僚、同事们,通过积极推动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扑杀与剿灭地方动乱,发展民族事业经济等,十分有效地减缓了几近崩溃的清王朝衰落速度,使之仍能在内忧外患的颓势下,腐朽愚昧的统治中得以苟延残喘数十年。仅就满清末世几代而言,曾国藩可谓是国之柱石,居功甚伟。

曾国藩在世时,曾因克服江宁的军功被清廷封爵世袭罔替的一等毅勇侯,加封太子太保,赏戴双眼花翎。死后,亦被追赠太傅,谥“文正”,此后世人多以“曾文正”尊之。

这样的贤臣忠将,仅就被封赏了一个一等侯爵。说到底还是清廷猜忌与时局形势使然。

因军功封爵一等毅勇侯,朝廷的褒奖仅能如此,且仅限于此

曾国藩是因彻底扑灭了江南的太平天国,攻克江宁的军功而被清廷嘉奖的一等侯爵,这与他施政理国的功绩并无任何关系。所以曾国藩的人望、官声、治世理念等,并不是他爵位加封的决定因素。

清王朝自开朝至灭亡均没有文臣封王封公的规矩。严格意义上讲,满清文臣因辅政、议政得力而得到封爵褒奖的,最高也仅仅就是康熙、雍正、乾隆的三朝名臣张廷玉。

张廷玉当年被封爵为世袭三等伯,三等伯的爵位,所谓世袭三等伯,便是世袭递降的爵位。曾国藩克复江宁后,被封的是一等毅勇侯,这是一等侯的爵位,并世袭罔替。由此可知,曾国藩因军功加封的爵位要比张廷玉的优厚很多。

说到理国辅政的功绩,从未入值过军机的曾国藩与康雍两朝军机首辅的张廷玉相比,政绩几乎堪称微乎其微。曾国藩与咸丰、同治朝之前的治世名臣相比,他最为显著的功绩是通过为人经世的理念与风格,言传身教地影响、改变了许多幕僚与众多同时代朝臣,甚至一举扭转了汉臣在清王朝庙堂之内的地位与影响力,开拓了满清朝臣面向世界的眼界。所以谈不上他通过一己之力直接能使清廷的国力由弱变强。因为他的上面还有军机处与两宫太后垂帘,他根本没有能力能使整个清王朝的国策因为他的意念所左右。

所以,曾国藩的一等侯爵只是军功恩赏,这与他为清廷究竟续命了多少年,并无太大关系。

但是,就算以军功论赏曾国藩,一等侯爵的封赏,仍是委屈了他。

咸丰帝当年在世时曾许诺过,谁若能彻底诛灭太平天国,便封他王爵。

这句话,慈安太后曾在江南的飞骑捷报奏报两宫后,军机与两宫朝议之时,特意向恭亲王奕䜣提起过。

军机首辅恭王奕䜣的应对坚决而又婉转,说当年不在咸丰帝身旁,未曾向咸丰帝核实过此事,轻飘飘地给挡了回去。

咸丰帝的口谕并未传下来明确的旨意,这就是死无对证,在军机处便做不得数。

恭王奕䜣此番决然峻拒的作派,已然很是不敬了——咸丰帝的口谕固然已经死无对证,但慈安太后既然能提起,又岂会是假传矫诏,无中生有?恭王奕䜣这样含糊敷衍先帝的遗令,要么是在质疑慈安太后所言的真伪,要么就是故意不肯奉诏。无论怎样讲,他这么做都是大不敬的!

“倘若此番奖励过当,则以后必将难以为继。”恭亲王随后便特意表明了自己的心意。

两宫太后瞬间就听懂了恭亲王他们一班军机重臣的良苦用心,便对他的无礼不以为忤。

无论咸丰帝当年是否说过这样的话,在军机看来,曾国藩都是决计不能够封王封公的!

曾国藩若是此刻便被封了王,倘若今后再有军功,又如何论功封赏?

要知道当时江宁的战事虽平,浙赣等地的战事却还未歇——太平军的残余仍在游弋,西北亦有飘忽不定的捻子仍待重兵征剿。

倘若前线统军的主将征讨不力,亦或者这些人因故开缺,少不得再得起用曾国藩挂帅奔赴沙场,那时再创新功,何以复加?

另外,此番针对曾国藩的褒奖理应不该算上左宗棠、沈葆桢等此刻正在剿敌的非湘军派重臣,不在此番封赏之列,是希望他们能以曾国藩为榜样,用心奋力破敌。倘若曾国藩现在就被封了王,待到他日这群人克敌功成之时,岂不是都要一并封王拜侯了不成?

所以,朝廷这次只能加封曾国藩为一等侯,仅能如此,且仅限于此。

两宫欣然应允,初掌国柄的慈禧太后更是对恭亲王说的“奖励过当,难以为继”深为感悟,更觉这确是驾驭群臣的用人要诀。

于是,在恭王奕䜣与诸位军机大臣的一致商议下,用本朝从无文臣封王封公的先例为由,轻描淡写地就将咸丰帝当年的许诺掀了开去,封赏曾国藩为一等毅勇侯,世袭罔替。

这句“本朝从无文臣封王封公”的辩白出现在上谕里,反倒是画蛇添足地显得欲盖弥彰。

而且,已然说了不能给曾点过翰林的文官曾国藩封王封爵,却不伦不类地封爵他为武官专用的一等毅勇侯爵号,这番操作着实令人啼笑皆非。

仅给曾国藩封了一个侯爵爵位,是恭王奕䜣不敢在礼法祖制上一错再错,更是他对旗人亲贵的一番妥协

于私交而言,恭王奕䜣非但对曾国藩心存芥蒂,有所抑制,反而是比肃顺更为亲厚笼络曾国藩。

在战时,恭王奕䜣就曾向两宫建议使曾国藩实授两江总督,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苏、皖、浙、赣四省军务,其四省内巡抚、提镇以下皆归其节制。这很是一个极大的权柄,甚至在康雍乾三朝已经几近了当朝大将军的权限。所以恭王奕䜣对待曾国藩不可谓不亲厚。

然而,在曾国藩攻克江宁之际,作为军机首辅的恭亲王奕䜣却对曾国藩的封赏不得不尤为谨慎小心了起来。

此时清宫刚经历完辛酉政变,恭王奕䜣与西太后慈禧亦刚刚联手扳倒了肃顺等顾命八大臣。

作为联手合作的利益交换,恭亲王奕䜣被恩赏了王爵世袭罔替,更被尊封为了“议政王”;太后亦在恭王奕䜣等一班军机大臣的支持下得以正式垂帘听政,从此两宫临朝称制于上。

看此皆大欢喜的两方利益交易背后,却纠结着一番令恭王奕䜣始终无法释怀的愧疚:

大清历代祖制,后宫严禁干政!

奕䜣为搏重掌中枢,已然违心欺悖了礼法祖制。

紫禁城内养心殿上的垂帘大典也不过就是两三年前的事,现在曾国藩的议赏之事却又是给恭亲王出了一道难题。

自康熙朝平定三藩之乱之后,朝廷便绝不再异姓封王,这也是祖制。

恭王奕䜣不再造次,他不想,亦不愿这样一错再错地走下去。

两宫垂帘随违背祖制,却勉强可以说是暂且的权宜之计。因为皇帝总是会长大,皇帝成年亲政之际,便是两宫垂帘终结之时,一切尚可说得过去。

异姓封王却不然,这是在冒天下之大不韪,恭王奕䜣绝不敢触碰底线,更何况曾国藩还是汉臣。

宁予外贼,不予家奴。这是刻在爱新觉罗宗家族宗室骨子里的偏执。

他们可以容忍得了两宫垂帘,却绝对无法容忍异姓汉臣封王。

同样,他们亦能接受得了女主临朝把持国政,却坚决不肯接受所谓的西学洋务。

这方面,恭王奕䜣一直在饱受来自传统朝臣们的非议。

西洋的奇巧淫技,在他们的眼中简直就是在玷污自家的正统道学。

恭王奕䜣与曾国藩、李鸿章他们共同推进的洋务运动,在自诩为名门正道的道统儒宗眼中,一直都不受待见。

这令恭王奕䜣在这方面始终很孤立,甚至传出了恭王奕䜣与曾国藩、李鸿章他们几个是在假借洋务运动暗自排除异己,利用洋学来颠覆祖宗留下礼法宗学,很是有挟洋自重的势头。这些话很是在理学清流的大臣们之间流传。甚至于到了最后,就连五爷惇王和七爷醇王在这方面都颇有些微词。

此外,出于笼络前线统军大员的本意,恭王奕䜣与户部尚书宝鋆竟在一番密议之后,很痛快地一笔勾销了此番江南作战的湘军军费支出奏销。这是一笔堪称数以万万两白银的军费核销,其中所牵扯诸多的利益,不言而喻。恭王奕䜣与宝鋆的此举固然是令前线将士打消了一直耿耿于怀的顾虑,得以全力在沙场上用命。却也在无形之中使军部、户部里无数的司员书吏们翘首以盼的好处瞬间化为了泡影,岂能不犯众怒?惹得朝堂上下人人牢骚埋怨。

于是,一时间恭亲王奕䜣与地方督抚勾结朋党的说法甚嚣尘上,令恭亲王万分苦恼,不胜其烦。

他倒是不怕舆论的攻讦诋毁,而是担心这些欲加之罪会被传进西太后慈禧的耳中。

当年,恭亲王曾认为慈禧不过是一介女流之辈,自信十分有把握将垂帘听政的西太后一直掌控与股掌之间。这几年下来,恭王奕䜣才深刻体会到慈禧的心计与见识,让这个疑心多而又重杀伐的女人听到这些,恭亲王一度如坐针毡。

所以,于公于私,为国为己。恭王奕䜣在两宫太后与军机同僚面前,都十分坚持要抑制住曾国藩的封赏。通过近乎于妥协的自证清白,让两宫和朝堂相信他绝没有曾与曾国藩等地方督抚的暗自勾结之心。

攻克江宁后,曾国荃与湘军将领的种种作为,令朝廷警醒地意识到,绝对不能对曾国藩封王封公,一旦如此作出表率,必将导致各地督抚拥私兵而自重,后果岌岌可危

曾国藩在攻克江宁之后接下来送来的奏报与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自陈供词,竟令以恭王奕䜣为首的全体军机大臣都悚然一惊,深思极恐:

历年以来,中外纷传,逆贼之富,金银如海,乃克复老巢,而全无货财,实出预计之外。目下筹办善后事宜,需银甚急,为款甚巨,如抚恤灾民,修理城垣驻防满营,皆善后之大端。其余百绪繁兴,左支右绌,欣喜之余,翻增焦灼。

这些日,湘军攻克江宁的新闻在京城早已穿的沸沸扬扬。坊间更有一个说法,说当日当城破之时,首先攻入的是朱洪章,由内城中路一直杀到“天王府”,生擒了“勇王”洪仁达,其时已近黄昏,朱洪章闯府搜杀,封闭府库,紧闭辕门,派两营兵守护,等待曾国荃来处理。随后,曾国荃的部将萧孚泗便前来接防,这一夜工夫,把“天王府”中所积聚的财货,搜劫了一空。待到第二天中午,突然一把火起,“天王府”被烧得干干净净。

这原本就是坊间的道听途说,恭王奕䜣等初时并未在意。此时再看曾国藩的奏报所言,几乎坐实了这种说法。虽未提及“天王府”的那把大火,却也是“金银如海”的“逆贼之富”,顷刻间变成了“全无货财”!不仅全无敌产上缴朝廷,反而因战后抚恤而“需银甚急”,因“左支右绌”而“翻增焦灼”!

恭王奕䜣被惊怒得哑口无言。

再看李秀成的自陈供词,他自言可“只手收齐长江南北两岸”,令“数十万洪军甘愿来投”。又在供词中言明招降事宜有“十要”,洪秀全有“十误”。而这“十要”与“十误”究竟是什么?翻遍了整本供词却始终不得而知。

李秀成的供词原本就是抄本,想必已然被曾国藩等“全归删节”了!

李秀成究竟在供词里说了什么要紧的实话,现在除了曾国藩、曾国荃等人,外人一概不得而知。

而李秀成本人,却被曾国藩擅自做主地就地正法了!给出的理由是“此去京师迢迢长途”,贼酋“民心未去,党羽尚坚”,怕横生意外,索性就“原地正法”了 。

恭亲王虽然十分恼怒,却也拿曾国藩这样的推辞毫无办法——他本就是钦差大臣与两江总督,身上就带着王命旗牌,自然有便宜行事的授权。直接杀掉敌酋,亦不算越权僭越。

可这三件事放在一起一概而论,足以让恭王奕䜣与整个内阁都深思而恐了!

曾国藩两朝重臣,翻掌之间把玩恭亲王这样的朝堂新贵,如同挑弄稚童一般!

这就更不能再议曾国藩封王一事了!就算没有之前的诸多顾虑,仅此一事便不能让他在江南拥兵自重,成尾大不掉之势!

岂止不能封王,甚至连公爵都绝不能轻易赏示!

曾国藩若是晋封王爵,自此之下的曾国荃势必要晋封公爵,一干为他卖命的幕僚,至少也得在侯爵之位向下分封——相较于曾国藩的一等侯爵,整整超擢了六七级的爵阶!即便是封曾国藩一个公爵,亦超擢了三四级的爵阶,这决计是不成的!

按理说,清王朝并不是没有因军功显赫而被封王封公的汉军武将。且不论康熙朝之前的三藩反王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就单说雍正朝年羹尧的一等公,岳钟琪的三等威信公;乾隆朝孙士毅的一等谋勇公等,均是超品的公爵爵位,爵位荣耀,威赫朝野。

然而,清廷到了同治年间,现实的局势却令恭亲王不敢不慎重。

按照祖宗的成例,由军功而晋封的爵位,最高至一等公爵(清廷在雍正朝前,只有一等公、二等公这样的叫法。由雍正朝伊始才逐渐有了二字封号公爵,年羹尧封爵在雍正朝初,故此仅有一等公封号,而岳钟琪的三等威信公,要比年羹尧迟上很多年,那时已经有了二字封号的公爵。故此年羹尧只叫一等公,而岳钟琪却叫三等威信公),照此例曾国藩的戡乱军功,被封公爵似乎并不过分。但是同治年的实际情景却又与雍正、乾隆朝大有不同。

同治朝与雍乾两朝最大的不同在于,雍乾两朝被封公爵的率军主帅,驱策的都是皇家八旗军兵,而曾国藩用于剿乱平叛的湘军,却是他私下招募的私兵。

私募的乡勇与天子之师相比,自然在忠诚度上存在着很大的质疑。

雍正帝的八旗天军尚且因“卸甲”一事令雍正与年羹尧产生了间隙,又何况曾国藩这些全盘由家乡子弟组成的乡勇?

况且此番曾国荃的狂悖之举,又岂能不令恭王奕䜣等一众军机大臣心生戒备?

所以,曾国藩绝不能封王,更不能封公!

环顾朝野,曾国藩隐隐显出的庞大幕僚网络早已令清廷极为忌惮:大清十八行省,此时竟有十四省的督抚都曾是他的门下学生或是幕僚部属!

倘若曾国藩心生异念而振臂一呼……

朝廷自咸丰帝开始就已经没有了能够驱策而战的皇家劲旅了!

否则又岂能无奈地起用曾国藩的湘军?

若真的以王爵或公爵赏示曾国藩,天下的督抚都以此为榜样表率,后果绝不敢想象!

即便是曾国藩自己没有不臣之心,谁又敢确保他的身边并无居心叵测之人?

倘若有人效仿陈桥驿的赵普,将一袭黄袍强加在曾国藩的身上,又有几人敢确保曾国藩真的能够力排众议,对唾手可得的天下毫不动心?

所以,曾国藩的军功不能从优封王,亦不得依例封公,只能抑封为候!

清廷绝不是当年式微的汉室,所以绝不允许再出来一个曹孟德、司马仲达那样的人!

慈禧太后与恭王奕䜣亦不是毫无主见的符太后与宰相范质,断不肯在他们的手中再造一个赵匡胤出来!

所以曾国藩不仅要委屈地被抑封为侯爵,江南战事一了,裁撤湘军的事宜亦迫在眉睫!

依照曾国藩守正知止的性格,即便清廷真的令他封王封公,他亦会坚辞不受,不肯因此而受世人疑谤

恭亲王想得多,曾国藩却看得更远。

还未待朝廷拟议裁军,曾国藩便先一步自请裁撤湘军。

江南战事未靖,裁撤湘军之事,两宫太后与军机仍旧举棋未定。

曾国藩却早已幕僚内部下达了指令,已然将裁军一事提上了正式议程。

天下的战事自有后来人奋力——江南太平天国平定之后,这等显赫的军功已然所剩寥寥无几,天下的督抚哪个不肯卖力用命?

所以,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鲍超的霆军、刘铭传的铭军,平定天下叛乱已然绰绰有余。曾国藩的湘军早已不是无可替代的了。

至于咸丰当年的许诺,曾国藩只是略略的听过,便不再许他们提起。

封王拜公,曾国藩志不在此,就更不能提及那些有悖人臣之道的痴心妄想了!

一等侯爵这样的封赏刚刚好,曾国藩不为自己想,亦要为一起出生入死的弟兄们的福泽考虑。

于是,一等毅勇侯这样的朝廷封赏,曾国藩欣然接受。

曾国藩知止,亦知什么时候该争,什么时候该退。

他的一生,退比争多,所以才能留下后世流芳的美名。

此生几近暮年,却还有很多的事情等着待他去做:西北的西捻与山东的东捻隐隐已经成了势,大有东西会军,祸乱河北之势——河北不同江南,河北与京畿只有咫尺之隔,而京畿就已算是两宫的卧榻之侧,不可不防!

此外,天津又闹出了教案。这是极为棘手的,一个处置不当,便会引来环伺的列强兴兵列阵!

这些事,都急待着曾国藩去处理。

至于究竟是封公还是封侯才更为妥帖?

就留给后人去评说吧!

参考查证 | 《慈禧全传》 高阳著

文章配图 | 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告知速删!

采薇这首诗的中心句是?

主旨:表达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中心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小雅·采薇》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作者无名氏。诗歌以一个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兴,前五节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也深感征战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绪;末章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深。

原文如下: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译文如下: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

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