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歌词是什么意思,有为歌歌词是什么意思?
用意在于鼓励各位年轻的听众能够珍惜身边所有,不负人们对你的期望。
歌词:束发读诗书,修德兼修身,仰观与俯察,韬略胸中存,躬耕从未忘忧国,谁知热血在山林,凤兮凤兮思高举,世乱时危久沉吟,凤兮凤兮思高举,世乱时危久沉吟
茅庐承三顾,促膝纵横论,半生遇知己,蜇人感幸甚,明朝携剑随君去,羽扇纶巾赴征程,龙兮龙兮风云会,长啸一声舒怀襟,归去归去来兮我夙愿,余年还作垅亩民
清风明月入怀抱,猿鹤听我再抚琴,(天道常变易 运数杳难寻)啊,(成败在人谋 一诺竭忠悃),(丈夫在世当有为),(为民播下太平春),啊,(归去归去来兮我夙愿),(余年还作垅亩民),(归去归去来兮我夙愿),(余年还作垅亩民)
(清风明月入怀抱)
(猿鹤听我再抚琴)
拓展资料:《有为歌》又名《卧龙吟》,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一首插曲。由王健作词,谷建芬作曲,戴建明演唱,李一丁配乐完成。这首歌出现在电视剧《三国演义》第二十七集诸葛亮出山的一段,十分感人。
诗词和歌词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在中国古代,诗歌与歌词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人们常说:”唐诗宋词”,这里的词,就是指歌词. 诗歌的历史要追溯的久远一些,比如,那都是两千多年前的艺术作品了,从秦末到魏晋再到初唐的一千多年的时间以内,产生了大量的优秀诗歌作品. 而宋词,是在隋朝以前,从西北一带,(大概是现在的山西和内蒙)流传到中原的.因为那里是燕国所在,因此宋词最早被称为”燕曲”,或者”曲子词”.宋词在创作手法上,会先按照一个摸板,(也就是词牌,比如菩萨蛮,水调歌头,声声慢,念奴娇等等),这些模板固定了歌词的长短,结构,音律和平仄,然后就可以开始弹唱.(主要用琵琶弹唱,但不是写词的人来唱,一般都是歌女唱).所以那时的文化人,真的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因为很多词人不仅文字功底很好,还要通音律,甚至要创作出大量的旋律出来.-----而不象现在的某些职业作家,觉得自个儿是流氓就牛X得不得了 很多诗人都写过不错的词.比如晏殊,温庭蕴,李白,还有”南唐五鬼”中的韩棕,阎选,毛文锡等等. 到了宋朝,词的发展达到高峰.产生了大量的优秀词人. 而且他们在歌词的创作手法上,与诗歌相互借鉴和补充.因此后人说:宋人作诗与唐人远,作词不愧唐人 其实歌词和诗歌是有所不同的,但不可否认,他们是近亲,有意思的是两个词里都有个“歌”字。
现在来讲,通常歌词要和曲子连系在一起的,而诗歌则是独立欣赏的多一点。
但大都是以各种文字笔法和风格来表现现实的一种艺术形式。
但绝不能生硬的分开来,比如说有的诗歌谱成曲后,诗歌又同时成了歌词(比如罗大佑用《乡愁四韵》入曲),而歌词就创作而言,可以是依曲填词,也可以依词度曲,但我想,做为歌词,是完全可以在曲之外欣赏的,比如说宋词,本来大都是依词牌填词的,即依曲填词,不过很多曲子都没有流传下来,倒成了孤立的词,被大家做为诗歌来欣赏,即得邓丽君曾出过一张经典专辑,全是为古诗词重新谱曲的,于是,这些词又成了依词度曲。
可见,诗歌和歌词很难区别的,诗歌这个词后面这个歌字就说明诗和歌的关系。
中国最早最经典的诗歌集《诗经》基本上就是一部民歌集,可以说也是歌词的,而在诗歌史上有一个“乐府”,我想,不用解释大家也清楚是甚么意思,。
我的观点就是诗歌是最初由民歌而来的,后来也不防独立歌曲之外为人们所欣赏,而又不防完全抛掉曲子成为一种艺术创作形式,唐诗即为一个诗歌独立于曲外的创作高峰,而宋词则是一种度曲的回归,又回复为依曲填词,但有文人士大夫并非完全依曲填词,而是用词这个流行形式来为诗歌之实,比如苏试和等人是完全和姜夔这样的音乐家不同的,在音乐和文字的交锋中,文字战胜了音乐,因为当时没有磁带和唱片这种直观流传的形式,单以古曲谱流传是很难发扬的,试问还有几人能看懂古曲谱?我连五线谱都不识呢,靠,古曲谱??而文字则以一张纸就可以千古。
再说韵。
可以说歌词带韵是自然而来的,可以理解为民歌的一种自觉顺口。
当然后来的创作则是刻意的。
不管诗还是词在格式和韵律上都是一种形式的美,既有美也有束赙,好象是唐诗格律最严的,宋词则可以理解为一种歌词摆脱诗韵的革命,同时也为士大夫在诗歌创作上放开手脚的一种契机,而后的元曲则进一步的在逃离,或者直到后来的戏曲。
而白话参与诗歌则是一种最大的革命,这时,就称之为现代诗,我们知道,他曾一度繁盛,只是后来式微。
我们说,现代歌词可以说是现代诗的一种出走,起先,写诗的大多是看不起写歌词的,但我们可以看到,崔建张楚罗大佑和达明一派等的歌词在艺术上都有很大成就,不让所谓的诗歌,可以说在青少年心中,歌词取代了诗歌,歌词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颇繁盛的,问题是,他们或者说我们大都习惯于依附于歌曲本身来欣赏歌词,这种现象已和明星一起形成了工业化。
现在歌词论坛不旺的原因是人们感兴趣的是歌曲本身,歌词的创作还是依附于歌曲的。
现在就创作上来讲,我们可以创作歌词,也可以讨论歌词,就是说歌词是可以独立于歌曲之外欣赏的,也可以独立于歌曲之外创作的。
但无疑,歌词和乐曲结合是更完美的。
我们创作歌词首先应该真情实感,其次是形式。
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阔歌曲都可以说唱,嚎叫,歌词为甚么要束缚呢?我们也看到一些摇滚歌词,有些是念白,一些是比较唯美的诗歌,所以我想,互联网本来就是开放的,自由地,所以歌词的创作应该是自由而激情的。
我提倡,在形式和内容上,尽量拓宽,在感情和想象力上下功夫是最必要的。
诗歌和歌词的界限可以不必咬住不放了,本来是一家,更需找到一种共同的出路。
诗词曲的区别
古人根据不同的内容表达需要,创造了诗、词、曲这三类诗歌体式,并在各自体式中拥有不同的样式种类,可谓源同流分,各臻其妙。
诗歌是任何一个民族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我国也是如此。
从《诗经》算起,诗歌发展历史已有几千年,诗歌的形式也难以言计。
大而言之,诗可分为不大讲格律的古体诗和讲究格律的近体诗。
古体诗中又有诗经体、楚辞体、乐府体(古乐府、新乐府)、民歌体、七言古诗、五言古诗等。
这种区分,除了时间上的不同外,在表达形式方面也各有不同。
它们总的特色是古朴、凝重,反映现实比较直接,表达形式自由。
近体诗包括五、七言律诗和五、七言绝句,它们总的特色是精练、优美、含蓄,反映现实间接,格律严整,诗句间跳跃性大,绝句更强调蕴藉空灵的韵味。
唐宋后,词这一新的诗歌样式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与诗并驾齐驱。
词由于要和乐歌唱,而且一般是由女子在宴会上歌唱,因而比诗更讲究含蓄蕴藉、形式精巧、音调和谐。
词又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小令精巧轻盈,空灵蕴藉,韵味悠长;中调与七言近体诗规模相近,分为上下两阙,但讲究变化,晓畅中见蕴藉,分隔中见整体;长调因其歌唱时一般节拍舒缓、篇幅较长,故又称慢词。
由于长调篇幅长,容量大(最长的《莺啼序》,256字),因此词人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叙事、抒情、写景、议理从容展开,结构上讲究转折变化,浑成统一。
元代兴起的曲(元曲分为剧曲、散曲,前者指杂剧中的唱词,这里指后者),虽有配乐歌唱,承词而发展,但又别有风味。
诗词曲的不同体式,就如人们不同的服饰,以适应不同季节和审美的需要。
认识到这一点,再来阅读,不能不让后人佩服古人创造不同诗体的聪明才智。
对于三者的不同,古人早已认识到,作过不少论述。
但有的太抽象,如王国维认为“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有的过于直观,如王士祯以晏殊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与汤显祖《牡丹亭》唱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为例说明词、曲的不同;有的过于简单,如李渔认为词“上不似诗,下不类曲,不淄不磷,立于二者之中”。
其实,三者之间不同的特色体现在题材、意境、风格、手法、形式等诸方面。
诗、词、曲都是韵文,其主要区别在于诗要求节奏和讲求韵律。
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它比诗的要求更加严格。
曲也是和乐演唱的一种韵文形式,但句法比词灵活,句中经常添加衬字等。
...
中国古代诗,词,曲的区别和联系
一、诗、词、曲的一般概念及相互联系 诗、词、曲是古代诗歌的三大类,是我中华民族所独有的诗体,她是以“韵”、“声”、“调”三位一体为基本特征的诗体。
古人根据不同的内容表达需要,创造了诗、词、曲这三类诗歌体式,并在各自体式中拥有不同的样式种类,可谓源同流分,各臻其妙。
在《月沐学堂》第十五讲中就谈到,唐诗是豪情,宋词是柔肠,而元曲就是嬉笑怒骂的童真率性,是艺术性的俚语(既民间俗语或地方方言)表现。
(一)、诗、词、曲的概念: 诗: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
词:是由诗衍化而来的。
词的用韵、平仄、字数、句数与近体诗一样,都有严格的规定,并且词是歌唱的文学,因而词有词调,词牌就是词调的名称,信人作词,要以词牌来写,所以又叫填词。
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盛行于元代以后。
曲由词进一步发展而成的。
曲与词大体相同,也是歌唱的文学,格式上严格,也有曲调,叫曲牌,但押韵、平仄都要宽松一些,并且多用口语。
(二)、诗、词、曲的句法特点及联系: 1、在句法及修辞上,诗:四句或八句(排律10句以上,古风多双数句),每句字数相同,措辞严谨;词:各诗句长短不一,语言较典雅;曲:各诗句长短不一,语言较通俗。
2、在艺术手法中,赋、比、兴,都是诗、词、曲最基本的运用手法。
赋:既赋陈、铺陈、排比,就是将一连串内容紧密相关的事物景观、人物形态、主观行为等,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法或写作章法。
比:即比喻,是为了让描述的对象更加生动具体和特征显明,便于读者联想和想象。
兴:即以物寓志,以景寄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观古人诗词,兴起者运用较为普通,兴结者不多见,而兴起兴结者,在一首诗中,尤为少见。
诗词曲的不同体式,就如人们不同的服饰,以适应不同季节和审美的需要。
今人对于诗词曲的好恶及应用文风,乃属个人偏爱。
王国维认为“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李渔认为词“上不似诗,下不类曲,不淄不磷,立于二者之中”。
其实,三者之间不同的特色体现在题材、意境、风格、手法、形式等诸方面。
...
唐诗\宋词\元曲有什么不同和相同
古人根据不同的内容表达需要,创造了诗、词、曲这三类诗歌体式,并在各自体式中拥有不同的样式种类,可谓源同流分,各臻其妙。
诗歌是任何一个民族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我国也是如此。
从《诗经》算起,诗歌发展历史已有几千年,诗歌的形式也难以言计。
大而言之,诗可分为不大讲格律的古体诗和讲究格律的近体诗。
古体诗中又有诗经体、楚辞体、乐府体(古乐府、新乐府)、民歌体、七言古诗、五言古诗等。
这种区分,除了时间上的不同外,在表达形式方面也各有不同。
它们总的特色是古朴、凝重,反映现实比较直接,表达形式自由。
近体诗包括五、七言律诗和五、七言绝句,它们总的特色是精练、优美、含蓄,反映现实间接,格律严整,诗句间跳跃性大,绝句更强调蕴藉空灵的韵味。
唐宋后,词这一新的诗歌样式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与诗并驾齐驱。
词由于要和乐歌唱,而且一般是由女子在宴会上歌唱,因而比诗更讲究含蓄蕴藉、形式精巧、音调和谐。
词又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小令精巧轻盈,空灵蕴藉,韵味悠长;中调与七言近体诗规模相近,分为上下两阙,但讲究变化,晓畅中见蕴藉,分隔中见整体;长调因其歌唱时一般节拍舒缓、篇幅较长,故又称慢词。
由于长调篇幅长,容量大(最长的《莺啼序》,256字),因此词人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叙事、抒情、写景、议理从容展开,结构上讲究转折变化,浑成统一。
元代兴起的曲(元曲分为剧曲、散曲,前者指杂剧中的唱词,这里指后者),虽有配乐歌唱,承词而发展,但又别有风味。
诗词曲的不同体式,就如人们不同的服饰,以适应不同季节和审美的需要。
认识到这一点,再来阅读,不能不让后人佩服古人创造不同诗体的聪明才智。
对于三者的不同,古人早已认识到,作过不少论述。
但有的太抽象,如王国维认为“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有的过于直观,如王士祯以晏殊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与汤显祖《牡丹亭》唱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为例说明词、曲的不同;有的过于简单,如李渔认为词“上不似诗,下不类曲,不淄不磷,立于二者之中”。
其实,三者之间不同的特色体现在题材、意境、风格、手法、形式等诸方面。
现代诗与古代诗词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肯定有区别,请看下面的文字:诗歌 1.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以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高度地集中反映现实生活、抒发思想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抒情色彩、音韵之美、含蓄凝练即成为诗歌的三大基本特征。
诗歌有许多种类。
从内容上分,主要有抒情诗和叙事诗,从形式上分,有格律诗、自由诗和民歌体等。
2.诗歌的分类 中国古代诗歌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叫古体诗(或“古风”),这个名称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
按照诗句的字数,有四言(如《诗经》)、五言(如“汉乐府”诗)、七言(如曹丕《燕歌行》)、杂言(如李白《蜀道难》)等。
古体诗押韵较自由。
另一类叫近体诗(或“今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
近体诗分两种,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3.词 词是由诗歌演变而来的体裁。
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词牌”。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最短的只有十几个字。
如《十六字令》,最长的不过240字,如《莺啼序》。
一般认为58个字以内为“小令”,59字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在音乐上叫“一阕”(或“一片”)。
词从片数来分有单调(不分片)、双调(分两片)、三叠(分三片,如《兰陵王》)、四叠. 4.曲 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盛行于元代以后。
曲有散曲和剧曲之分。
散曲只供清唱吟咏之用, 剧曲进入戏剧,成为唱词。
曲有曲牌和宫调。
曲牌是一支曲子的谱式,规定了曲子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的格式,每一个曲牌都隶属于一个宫调,每个宫调都有若干个曲牌。
散曲的体制又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
小令的基本形式是单支曲,每支小令只有一个曲牌,一韵到底;套数(又名“套曲”)就是在同一宫调内,联接许多曲牌成为一组曲,来歌咏一个内容,不仅可用于写景抒情,也可以叙述一个故事片断。
如睢景臣的《般涉调.高祖还乡 谈谈古代诗歌的分类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优秀作品极为丰富。
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歌词。
古人所说的“诗言志,歌咏言”,就是指诗和歌的作用。
今人所说的诗歌,主要是偏义指称诗而言,而所说的诗词,则是指诗和歌词。
诗歌的种类多种多样。
按内容分,有抒情诗、叙事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等;按结构形式分,有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快板诗;按时间分有新诗和旧诗;从其它角度还可分为:哲理诗、打油诗、讽刺诗、朗诵诗等。
所谓古代诗歌,就是指与新诗相对的旧诗,即“五·四”前中国社会的诗歌,也称旧体诗。
古代诗歌除可按内容划分外,还可按句式分为: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杂言诗等;按体裁分为:楚辞体、乐府体、歌行体、格律体等;按声律要求标准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
唐代以前,写诗不讲究平仄、对仗,用韵自由,句式句数不拘,每句则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古体诗、七言者较多),唐人因而将这类诗歌称为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
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类,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 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
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以格律严整计,格律诗中除律诗、绝句外,尚包括词和曲,但近体诗只称律诗绝句而不含词曲,故严格地说,广义的格律诗不能全等于近体诗。
与广义相对的格律体裁相对的诗歌体裁,则有楚辞体、乐府体、歌行体等。
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
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乐府体,是指汉魏到唐五代乐府机关搜集保存而传下来的可配乐的歌辞。
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
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
唐诗,宋词和元曲的文章结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唐诗分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绝句,注重结构和韵律。
晚唐出现歌行体,结构较散漫,演变成词,开始以乐曲韵律为基础编辑字数。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但虽有定格,又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
诗词曲的特点
诗:诗是一种最普遍的艺术,如阳光一般洒落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对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如风、电、雷、雨等无法理解,于是 统统把这一切归于神明。
出于敬畏,原始人类唱歌跳舞地对神明唱出颂歌,表达了人们的期望——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等等。
这便是诗的起源。
它源于宗教。
还有一种形式,起源于劳动。
原始人一面劳动,一面发出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以忘却劳动带来暂时的痛苦和振奋精神,协调动作。
渐渐这种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声,发展成为模仿劳动本身的声音和表达劳动者本身感情诗歌。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诗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小说是散文,从休息时发生的。
”所以我们说,诗是普遍的艺术,是一种最为古老的文学艺术样式。
诗最本质的特征是抒情美。
无论是小说、散文、戏剧、最优美之处,无不闪现出诗的光环来。
因而诗是文学中的文学。
在艺术领域中,诗无所不在。
诗美是艺术美的普遍因素的最高体现。
诗歌的美也不时出现在非文学艺术的领域中,科学著作中的精美片段,甚而在人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中也散发出智慧光彩都有诗的踪影。
诗并不是只在诗里,而且抒情美是一切文学样式和艺术类型的共同质素。
所以,诗是一种普遍的艺术,甚至是超过艺术疆界的艺术。
中外历代诗论对诗的本质有两种很著名人的界说:一是“诗如画”,二是“诗父音乐同质”。
这两种界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一定的合理性,因而当时影响较大。
但是事实上,这两种界定法却缺乏科学性。
我们简单地说一下格律诗的创作规则。
关于格律诗的创作,王永义先生编了个歌谣,可供参考: 格律不难记,二四六分明。
首句仄平仄,或为平仄平。
上下句要对,邻句粘即成。
四字防孤平,末防三连同。
七绝重一遍,七律也就成。
双末押平韵,单末多仄声。
七言去两字,五言不费功。
起收式怎知?首句二末定。
词: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
它的严格的格律和在形式上的种种特点,都是由音乐的要求而规定的。
词和诗在形式上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1)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
如《菩萨蛮》、《水调歌头》、《沁园春》等,称为词调。
词调表明这首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并不就是题目。
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
2)一首词大都分为数片,以分两片的为最多。
一片即是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
每首词分成数片,就是由几段音乐合成完整的一曲。
(3)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都有它一定的格式。
诗基本上是偶句押韵的,词的韵位则是依据曲度,即音乐上停顿决定的。
每个词调的音乐节奏不同,韵位也就不同。
(4)句式长短不一。
诗也有长短句,但以五、七言为基本句式,近体诗还不允许有长短句。
词则大量地使用长短句,这是为了更能切合乐调的曲度。
(5)字声配合严密。
词的字声组织变化很多,有些词调还须分辨四声和阴阳。
作词要审音用字,以文字的声调来配合乐谱的声调,以求协律和好听。
词是按照乐谱填作的,所以,作词先要选择词调。
《词源》卷下附杨守斋(缵)《作词五要》,说作词之要有五:“第一要择腔。
腔不韵则勿作,如《塞翁吟》之衰飒,《帝台春》之不顺,《隔浦莲》之寄煞,《斗百花》之无味是也。
”每个腔调都表现一定的声情。
作词择调,主要就是选择声情与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相切合的腔调,使声词相从,取得声情与文情一致。
这样的词才可仿到声文并茂。
——这是填词择调必须首先注意的。
否则望文生义,就会出现形式与内容乖离的毛病,甚至南辕北辙,闹出笑话。
例如,《贺新郎》,是表达慷慨激昂的思想感情的。
与“燕尔新婚”风马牛不相及。
如果一见“新郎”二字,就当作庆贺新婚的词调,加以滥用也就错了。
又如《寿楼春》,也不能因为其中有一个“寿”字,就认为是用以祝寿的词调,实际上恰恰相反,它的腔调是悲哀的。
南宋词人史达祖,曾用以填制哀悼之词。
(1)根据前人记载分析:唐宋人书中凡言及词调声情,大致都可信。
如宋毛开《樵隐笔录》说:“绍兴初,都下盛行周清真咏柳《兰陵王慢》,西楼南瓦皆歌之,谓之渭城三叠。
以周词凡三换头,至末段,声尤激越,惟教坊老笛师能倚之以节歌者。
”这也可见《兰陵王慢》末段的声情。
可惜这类记载,在唐宋人故籍中比较少见。
(2)根据唐宋词作品辩别:这可依《历代诗馀》(清康熙时沈辰垣等所编的一部词的总集,将唐宋以来的词依调分编)诸书,于一调之下许多词中,分析总括它的内容情感,若有十之七、八相同的,即大约可以断定此调是某类声情。
如《满江红》、《贺新郎》就可用这种方法断为豪放激越一类。
虽有例外,大致相差不远。
(3)根据凋中字句声韵体味:有些词情不易分析,或者有些作品感情错综复杂,可按照字句的声韵,进行揣度:大体上,用韵的位置疏密均匀的,声情必然较为和平宽舒;用韵过疏过密的,声情不是迟缓,便是急促;多用三、五、七言句法相间的,声情较舒畅;多用六字、六字句排偶的,声情则较稳重;字声平仄相间均匀的,情感必安祥;多作拗句的,情感必郁劲。
(4)根据作家流派和所处时代分辨:...
诗词曲的特点
诗:诗是一种最普遍的艺术,如阳光一般洒落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对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如风、电、雷、雨等无法理解,于是 统统把这一切归于神明。
出于敬畏,原始人类唱歌跳舞地对神明唱出颂歌,表达了人们的期望——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等等。
这便是诗的起源。
它源于宗教。
还有一种形式,起源于劳动。
原始人一面劳动,一面发出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以忘却劳动带来暂时的痛苦和振奋精神,协调动作。
渐渐这种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声,发展成为模仿劳动本身的声音和表达劳动者本身感情诗歌。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诗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小说是散文,从休息时发生的。
”所以我们说,诗是普遍的艺术,是一种最为古老的文学艺术样式。
诗最本质的特征是抒情美。
无论是小说、散文、戏剧、最优美之处,无不闪现出诗的光环来。
因而诗是文学中的文学。
在艺术领域中,诗无所不在。
诗美是艺术美的普遍因素的最高体现。
诗歌的美也不时出现在非文学艺术的领域中,科学著作中的精美片段,甚而在人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中也散发出智慧光彩都有诗的踪影。
诗并不是只在诗里,而且抒情美是一切文学样式和艺术类型的共同质素。
所以,诗是一种普遍的艺术,甚至是超过艺术疆界的艺术。
中外历代诗论对诗的本质有两种很著名人的界说:一是“诗如画”,二是“诗父音乐同质”。
这两种界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一定的合理性,因而当时影响较大。
但是事实上,这两种界定法却缺乏科学性
唱歌和念歌的区别?
对于唱歌和念歌的区别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
首先,“唱歌”是指带有感情的,富有音调变化的将歌词按照既定旋律演唱出来;而“念歌”则不带有感情,声音起伏不大,比较平缓的,没有任何旋律的将一首歌的歌词念出来。其次,“唱歌”需要调动耳朵去听音调,嗓子去发声,而“念歌”就不需要。
啦啦什么意思?
意思是:
1、啦啦,助词,了和啊的合音。比如:任务超额完成啦!
2、也作啦啦队,体育竞赛中,通过呐喊、歌舞、吹奏乐器等为运动员加油助威、活跃赛场气氛的集体。
3、啦啦,也是动画片《蓝猫淘气3000问太空历险记》中的主要人物,奥茨玛星球的公主,童心号飞船的主人。与蓝猫等人相遇成为朋友,并一起冒险,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回到家乡。而后又为了消灭病毒古力到了地球。是动画片《蓝猫淘气三千问》的新角色且最受欢迎的角色之一。
4、啦啦,也是拉拉的误用,是指女同性恋的意思。
李荣浩山川歌词意思?
《山川》是一首宣泄自白的摇滚式民谣,歌曲由李荣浩亲自作词、作曲、录音并担任制作人,一如既往的李式风格!
李荣浩的词曲永远都能够做到深刻而有力量,在《山川》这首歌里,那些对未来的迷茫与对当下的无所适从,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演绎。
李荣浩透露到,《山川》这首歌其实是在几个月前某个深夜忽然情绪不好而写下的。这首歌以清脆的吉他弦乐开篇,简约但抓耳的节拍声伴随音符从歌曲的开头贯穿全曲,如同一个落魄之人在拖着疲惫的步伐艰难前行。而当副歌响起时,电吉他的失真搭配李荣浩大气辽阔的唱腔,稳重的节拍就好似山与川在我们脑海中留下的或巍峨耸立或漫长蜿蜒的壮阔感,将山川之大、气势之磅礴完美展现。
青丝歌曲表达了什么情感?
《青丝》这首歌曲的风格,属国风摇滚。
歌词所描述的人物形象,男的,浪子,醉生梦死。而伊人,守在深闺,虽起舞、饮酒、盛妆,实夜夜孤衾难眠。一男一女形象,采用对比手法。
歌词一开始,“烟花/纷飞/飘散,迷乱/我双眼”,有点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感觉,又似白居易的“乱花渐欲迷人眼”。
“烟波/江畔/渔船,今宵/灯火阑珊”,确是美景,景象美,美不胜收。景象又似借鉴《枫桥夜泊》“江枫渔火对愁眠”。
“叹不尽相思苦,忆华年”,这句又让人想起了李商隐的无题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今宵灯火阑珊”,又相识,因为这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实在太经典了,辛弃疾的词《青玉案·元夕》总是给人以美感。
歌词的副歌部分,以“君不见”开头,依据李白的《将进酒》经典句式,“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改为“妾”,起舞、鼓瑟、笑容、醉消、泣涕、青丝,连用六句“君不见”。据此推测,歌词的词作者主要依此创作。一句诗就能激发一首歌词的创作灵感,主题形象有了,句式也有了,延伸扩展即可。
到了第二段,“我轻叹/世人都沉醉”,又有屈原的“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遗世独立感。
“邀明月共举杯话从前”,听这句是否又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没错,就是相识!也是出自李白的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只是将“邀明月”前置,后面作些修改,形成新的句,断句"邀明月/共举杯/话从前"。词中男子的形象,深谙李白莫使金樽空对月之意,放着“妾”不管。
一缕青丝,也是真美。用现在的白话,就是一根黑头发。那这根黑头发是男的还是女的?肯定女的。为什么这么肯定?结合“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放到李白所处的盛唐时期,也可以是男子,多少读书人求功名利禄的,愁白了头。但结合整首词的意思,是“妾”在叹,是女子。
“一缕青丝,一声叹”,如果只对这句理解,误以为男子追求不到女子。
综上,这首歌词,文化积淀深厚,吸取古人文学素养,是一首综合性的词,是融合创新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