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剧文化 正文

诗经歌词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诗歌与歌词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人们常说:就是指歌词.诗歌的历史要追溯的久远一些,产生了大量的优秀诗歌作品.而宋词,甚至要创作出大量的旋律出来.-----而不象现在的某些职业作家,词的发展达到高峰.产生了大量的优秀词人.而且他们在歌词的创作手法上,作词不愧唐人其实歌词和诗歌是有所不同的,诗歌又同时成了歌词(比如罗大佑用《乡愁四韵》入曲)...

诗经歌词是什么意思是什么,诗词和歌词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在中国古代,诗歌与歌词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人们常说:”唐诗宋词”,这里的词,就是指歌词. 诗歌的历史要追溯的久远一些,比如,那都是两千多年前的艺术作品了,从秦末到魏晋再到初唐的一千多年的时间以内,产生了大量的优秀诗歌作品. 而宋词,是在隋朝以前,从西北一带,(大概是现在的山西和内蒙)流传到中原的.因为那里是燕国所在,因此宋词最早被称为”燕曲”,或者”曲子词”.宋词在创作手法上,会先按照一个摸板,(也就是词牌,比如菩萨蛮,水调歌头,声声慢,念奴娇等等),这些模板固定了歌词的长短,结构,音律和平仄,然后就可以开始弹唱.(主要用琵琶弹唱,但不是写词的人来唱,一般都是歌女唱).所以那时的文化人,真的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因为很多词人不仅文字功底很好,还要通音律,甚至要创作出大量的旋律出来.-----而不象现在的某些职业作家,觉得自个儿是流氓就牛X得不得了 很多诗人都写过不错的词.比如晏殊,温庭蕴,李白,还有”南唐五鬼”中的韩棕,阎选,毛文锡等等. 到了宋朝,词的发展达到高峰.产生了大量的优秀词人. 而且他们在歌词的创作手法上,与诗歌相互借鉴和补充.因此后人说:宋人作诗与唐人远,作词不愧唐人 其实歌词和诗歌是有所不同的,但不可否认,他们是近亲,有意思的是两个词里都有个“歌”字。

现在来讲,通常歌词要和曲子连系在一起的,而诗歌则是独立欣赏的多一点。

但大都是以各种文字笔法和风格来表现现实的一种艺术形式。

但绝不能生硬的分开来,比如说有的诗歌谱成曲后,诗歌又同时成了歌词(比如罗大佑用《乡愁四韵》入曲),而歌词就创作而言,可以是依曲填词,也可以依词度曲,但我想,做为歌词,是完全可以在曲之外欣赏的,比如说宋词,本来大都是依词牌填词的,即依曲填词,不过很多曲子都没有流传下来,倒成了孤立的词,被大家做为诗歌来欣赏,即得邓丽君曾出过一张经典专辑,全是为古诗词重新谱曲的,于是,这些词又成了依词度曲。

可见,诗歌和歌词很难区别的,诗歌这个词后面这个歌字就说明诗和歌的关系。

中国最早最经典的诗歌集《诗经》基本上就是一部民歌集,可以说也是歌词的,而在诗歌史上有一个“乐府”,我想,不用解释大家也清楚是甚么意思,。

我的观点就是诗歌是最初由民歌而来的,后来也不防独立歌曲之外为人们所欣赏,而又不防完全抛掉曲子成为一种艺术创作形式,唐诗即为一个诗歌独立于曲外的创作高峰,而宋词则是一种度曲的回归,又回复为依曲填词,但有文人士大夫并非完全依曲填词,而是用词这个流行形式来为诗歌之实,比如苏试和等人是完全和姜夔这样的音乐家不同的,在音乐和文字的交锋中,文字战胜了音乐,因为当时没有磁带和唱片这种直观流传的形式,单以古曲谱流传是很难发扬的,试问还有几人能看懂古曲谱?我连五线谱都不识呢,靠,古曲谱??而文字则以一张纸就可以千古。

再说韵。

可以说歌词带韵是自然而来的,可以理解为民歌的一种自觉顺口。

当然后来的创作则是刻意的。

不管诗还是词在格式和韵律上都是一种形式的美,既有美也有束赙,好象是唐诗格律最严的,宋词则可以理解为一种歌词摆脱诗韵的革命,同时也为士大夫在诗歌创作上放开手脚的一种契机,而后的元曲则进一步的在逃离,或者直到后来的戏曲。

而白话参与诗歌则是一种最大的革命,这时,就称之为现代诗,我们知道,他曾一度繁盛,只是后来式微。

我们说,现代歌词可以说是现代诗的一种出走,起先,写诗的大多是看不起写歌词的,但我们可以看到,崔建张楚罗大佑和达明一派等的歌词在艺术上都有很大成就,不让所谓的诗歌,可以说在青少年心中,歌词取代了诗歌,歌词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颇繁盛的,问题是,他们或者说我们大都习惯于依附于歌曲本身来欣赏歌词,这种现象已和明星一起形成了工业化。

现在歌词论坛不旺的原因是人们感兴趣的是歌曲本身,歌词的创作还是依附于歌曲的。

现在就创作上来讲,我们可以创作歌词,也可以讨论歌词,就是说歌词是可以独立于歌曲之外欣赏的,也可以独立于歌曲之外创作的。

但无疑,歌词和乐曲结合是更完美的。

我们创作歌词首先应该真情实感,其次是形式。

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阔歌曲都可以说唱,嚎叫,歌词为甚么要束缚呢?我们也看到一些摇滚歌词,有些是念白,一些是比较唯美的诗歌,所以我想,互联网本来就是开放的,自由地,所以歌词的创作应该是自由而激情的。

我提倡,在形式和内容上,尽量拓宽,在感情和想象力上下功夫是最必要的。

诗歌和歌词的界限可以不必咬住不放了,本来是一家,更需找到一种共同的出路。

诗词曲的区别

古人根据不同的内容表达需要,创造了诗、词、曲这三类诗歌体式,并在各自体式中拥有不同的样式种类,可谓源同流分,各臻其妙。

诗歌是任何一个民族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我国也是如此。

从《诗经》算起,诗歌发展历史已有几千年,诗歌的形式也难以言计。

大而言之,诗可分为不大讲格律的古体诗和讲究格律的近体诗。

古体诗中又有诗经体、楚辞体、乐府体(古乐府、新乐府)、民歌体、七言古诗、五言古诗等。

这种区分,除了时间上的不同外,在表达形式方面也各有不同。

它们总的特色是古朴、凝重,反映现实比较直接,表达形式自由。

近体诗包括五、七言律诗和五、七言绝句,它们总的特色是精练、优美、含蓄,反映现实间接,格律严整,诗句间跳跃性大,绝句更强调蕴藉空灵的韵味。

唐宋后,词这一新的诗歌样式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与诗并驾齐驱。

词由于要和乐歌唱,而且一般是由女子在宴会上歌唱,因而比诗更讲究含蓄蕴藉、形式精巧、音调和谐。

词又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小令精巧轻盈,空灵蕴藉,韵味悠长;中调与七言近体诗规模相近,分为上下两阙,但讲究变化,晓畅中见蕴藉,分隔中见整体;长调因其歌唱时一般节拍舒缓、篇幅较长,故又称慢词。

由于长调篇幅长,容量大(最长的《莺啼序》,256字),因此词人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叙事、抒情、写景、议理从容展开,结构上讲究转折变化,浑成统一。

元代兴起的曲(元曲分为剧曲、散曲,前者指杂剧中的唱词,这里指后者),虽有配乐歌唱,承词而发展,但又别有风味。

诗词曲的不同体式,就如人们不同的服饰,以适应不同季节和审美的需要。

认识到这一点,再来阅读,不能不让后人佩服古人创造不同诗体的聪明才智。

对于三者的不同,古人早已认识到,作过不少论述。

但有的太抽象,如王国维认为“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有的过于直观,如王士祯以晏殊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与汤显祖《牡丹亭》唱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为例说明词、曲的不同;有的过于简单,如李渔认为词“上不似诗,下不类曲,不淄不磷,立于二者之中”。

其实,三者之间不同的特色体现在题材、意境、风格、手法、形式等诸方面。

诗、词、曲都是韵文,其主要区别在于诗要求节奏和讲求韵律。

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它比诗的要求更加严格。

曲也是和乐演唱的一种韵文形式,但句法比词灵活,句中经常添加衬字等。

...

中国古代诗,词,曲的区别和联系

一、诗、词、曲的一般概念及相互联系 诗、词、曲是古代诗歌的三大类,是我中华民族所独有的诗体,她是以“韵”、“声”、“调”三位一体为基本特征的诗体。

古人根据不同的内容表达需要,创造了诗、词、曲这三类诗歌体式,并在各自体式中拥有不同的样式种类,可谓源同流分,各臻其妙。

在《月沐学堂》第十五讲中就谈到,唐诗是豪情,宋词是柔肠,而元曲就是嬉笑怒骂的童真率性,是艺术性的俚语(既民间俗语或地方方言)表现。

(一)、诗、词、曲的概念: 诗: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

词:是由诗衍化而来的。

词的用韵、平仄、字数、句数与近体诗一样,都有严格的规定,并且词是歌唱的文学,因而词有词调,词牌就是词调的名称,信人作词,要以词牌来写,所以又叫填词。

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盛行于元代以后。

曲由词进一步发展而成的。

曲与词大体相同,也是歌唱的文学,格式上严格,也有曲调,叫曲牌,但押韵、平仄都要宽松一些,并且多用口语。

(二)、诗、词、曲的句法特点及联系: 1、在句法及修辞上,诗:四句或八句(排律10句以上,古风多双数句),每句字数相同,措辞严谨;词:各诗句长短不一,语言较典雅;曲:各诗句长短不一,语言较通俗。

2、在艺术手法中,赋、比、兴,都是诗、词、曲最基本的运用手法。

赋:既赋陈、铺陈、排比,就是将一连串内容紧密相关的事物景观、人物形态、主观行为等,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法或写作章法。

比:即比喻,是为了让描述的对象更加生动具体和特征显明,便于读者联想和想象。

兴:即以物寓志,以景寄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观古人诗词,兴起者运用较为普通,兴结者不多见,而兴起兴结者,在一首诗中,尤为少见。

诗词曲的不同体式,就如人们不同的服饰,以适应不同季节和审美的需要。

今人对于诗词曲的好恶及应用文风,乃属个人偏爱。

王国维认为“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李渔认为词“上不似诗,下不类曲,不淄不磷,立于二者之中”。

其实,三者之间不同的特色体现在题材、意境、风格、手法、形式等诸方面。

...

唐诗\宋词\元曲有什么不同和相同

古人根据不同的内容表达需要,创造了诗、词、曲这三类诗歌体式,并在各自体式中拥有不同的样式种类,可谓源同流分,各臻其妙。

诗歌是任何一个民族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我国也是如此。

从《诗经》算起,诗歌发展历史已有几千年,诗歌的形式也难以言计。

大而言之,诗可分为不大讲格律的古体诗和讲究格律的近体诗。

古体诗中又有诗经体、楚辞体、乐府体(古乐府、新乐府)、民歌体、七言古诗、五言古诗等。

这种区分,除了时间上的不同外,在表达形式方面也各有不同。

它们总的特色是古朴、凝重,反映现实比较直接,表达形式自由。

近体诗包括五、七言律诗和五、七言绝句,它们总的特色是精练、优美、含蓄,反映现实间接,格律严整,诗句间跳跃性大,绝句更强调蕴藉空灵的韵味。

唐宋后,词这一新的诗歌样式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与诗并驾齐驱。

词由于要和乐歌唱,而且一般是由女子在宴会上歌唱,因而比诗更讲究含蓄蕴藉、形式精巧、音调和谐。

词又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小令精巧轻盈,空灵蕴藉,韵味悠长;中调与七言近体诗规模相近,分为上下两阙,但讲究变化,晓畅中见蕴藉,分隔中见整体;长调因其歌唱时一般节拍舒缓、篇幅较长,故又称慢词。

由于长调篇幅长,容量大(最长的《莺啼序》,256字),因此词人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叙事、抒情、写景、议理从容展开,结构上讲究转折变化,浑成统一。

元代兴起的曲(元曲分为剧曲、散曲,前者指杂剧中的唱词,这里指后者),虽有配乐歌唱,承词而发展,但又别有风味。

诗词曲的不同体式,就如人们不同的服饰,以适应不同季节和审美的需要。

认识到这一点,再来阅读,不能不让后人佩服古人创造不同诗体的聪明才智。

对于三者的不同,古人早已认识到,作过不少论述。

但有的太抽象,如王国维认为“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有的过于直观,如王士祯以晏殊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与汤显祖《牡丹亭》唱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为例说明词、曲的不同;有的过于简单,如李渔认为词“上不似诗,下不类曲,不淄不磷,立于二者之中”。

其实,三者之间不同的特色体现在题材、意境、风格、手法、形式等诸方面。

现代诗与古代诗词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肯定有区别,请看下面的文字:诗歌 1.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以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高度地集中反映现实生活、抒发思想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抒情色彩、音韵之美、含蓄凝练即成为诗歌的三大基本特征。

诗歌有许多种类。

从内容上分,主要有抒情诗和叙事诗,从形式上分,有格律诗、自由诗和民歌体等。

2.诗歌的分类 中国古代诗歌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叫古体诗(或“古风”),这个名称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

按照诗句的字数,有四言(如《诗经》)、五言(如“汉乐府”诗)、七言(如曹丕《燕歌行》)、杂言(如李白《蜀道难》)等。

古体诗押韵较自由。

另一类叫近体诗(或“今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

近体诗分两种,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3.词 词是由诗歌演变而来的体裁。

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词牌”。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最短的只有十几个字。

如《十六字令》,最长的不过240字,如《莺啼序》。

一般认为58个字以内为“小令”,59字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在音乐上叫“一阕”(或“一片”)。

词从片数来分有单调(不分片)、双调(分两片)、三叠(分三片,如《兰陵王》)、四叠. 4.曲 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盛行于元代以后。

曲有散曲和剧曲之分。

散曲只供清唱吟咏之用, 剧曲进入戏剧,成为唱词。

曲有曲牌和宫调。

曲牌是一支曲子的谱式,规定了曲子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的格式,每一个曲牌都隶属于一个宫调,每个宫调都有若干个曲牌。

散曲的体制又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

小令的基本形式是单支曲,每支小令只有一个曲牌,一韵到底;套数(又名“套曲”)就是在同一宫调内,联接许多曲牌成为一组曲,来歌咏一个内容,不仅可用于写景抒情,也可以叙述一个故事片断。

如睢景臣的《般涉调.高祖还乡 谈谈古代诗歌的分类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优秀作品极为丰富。

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歌词。

古人所说的“诗言志,歌咏言”,就是指诗和歌的作用。

今人所说的诗歌,主要是偏义指称诗而言,而所说的诗词,则是指诗和歌词。

诗歌的种类多种多样。

按内容分,有抒情诗、叙事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等;按结构形式分,有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快板诗;按时间分有新诗和旧诗;从其它角度还可分为:哲理诗、打油诗、讽刺诗、朗诵诗等。

所谓古代诗歌,就是指与新诗相对的旧诗,即“五·四”前中国社会的诗歌,也称旧体诗。

古代诗歌除可按内容划分外,还可按句式分为: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杂言诗等;按体裁分为:楚辞体、乐府体、歌行体、格律体等;按声律要求标准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

唐代以前,写诗不讲究平仄、对仗,用韵自由,句式句数不拘,每句则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古体诗、七言者较多),唐人因而将这类诗歌称为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

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类,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 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

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以格律严整计,格律诗中除律诗、绝句外,尚包括词和曲,但近体诗只称律诗绝句而不含词曲,故严格地说,广义的格律诗不能全等于近体诗。

与广义相对的格律体裁相对的诗歌体裁,则有楚辞体、乐府体、歌行体等。

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

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乐府体,是指汉魏到唐五代乐府机关搜集保存而传下来的可配乐的歌辞。

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

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

唐诗,宋词和元曲的文章结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唐诗分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绝句,注重结构和韵律。

晚唐出现歌行体,结构较散漫,演变成词,开始以乐曲韵律为基础编辑字数。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但虽有定格,又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

诗词曲的特点

诗:诗是一种最普遍的艺术,如阳光一般洒落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对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如风、电、雷、雨等无法理解,于是 统统把这一切归于神明。

出于敬畏,原始人类唱歌跳舞地对神明唱出颂歌,表达了人们的期望——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等等。

这便是诗的起源。

它源于宗教。

还有一种形式,起源于劳动。

原始人一面劳动,一面发出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以忘却劳动带来暂时的痛苦和振奋精神,协调动作。

渐渐这种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声,发展成为模仿劳动本身的声音和表达劳动者本身感情诗歌。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诗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小说是散文,从休息时发生的。

”所以我们说,诗是普遍的艺术,是一种最为古老的文学艺术样式。

诗最本质的特征是抒情美。

无论是小说、散文、戏剧、最优美之处,无不闪现出诗的光环来。

因而诗是文学中的文学。

在艺术领域中,诗无所不在。

诗美是艺术美的普遍因素的最高体现。

诗歌的美也不时出现在非文学艺术的领域中,科学著作中的精美片段,甚而在人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中也散发出智慧光彩都有诗的踪影。

诗并不是只在诗里,而且抒情美是一切文学样式和艺术类型的共同质素。

所以,诗是一种普遍的艺术,甚至是超过艺术疆界的艺术。

中外历代诗论对诗的本质有两种很著名人的界说:一是“诗如画”,二是“诗父音乐同质”。

这两种界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一定的合理性,因而当时影响较大。

但是事实上,这两种界定法却缺乏科学性。

我们简单地说一下格律诗的创作规则。

关于格律诗的创作,王永义先生编了个歌谣,可供参考: 格律不难记,二四六分明。

首句仄平仄,或为平仄平。

上下句要对,邻句粘即成。

四字防孤平,末防三连同。

七绝重一遍,七律也就成。

双末押平韵,单末多仄声。

七言去两字,五言不费功。

起收式怎知?首句二末定。

词: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

它的严格的格律和在形式上的种种特点,都是由音乐的要求而规定的。

词和诗在形式上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1)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

如《菩萨蛮》、《水调歌头》、《沁园春》等,称为词调。

词调表明这首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并不就是题目。

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

2)一首词大都分为数片,以分两片的为最多。

一片即是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

每首词分成数片,就是由几段音乐合成完整的一曲。

(3)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都有它一定的格式。

诗基本上是偶句押韵的,词的韵位则是依据曲度,即音乐上停顿决定的。

每个词调的音乐节奏不同,韵位也就不同。

(4)句式长短不一。

诗也有长短句,但以五、七言为基本句式,近体诗还不允许有长短句。

词则大量地使用长短句,这是为了更能切合乐调的曲度。

(5)字声配合严密。

词的字声组织变化很多,有些词调还须分辨四声和阴阳。

作词要审音用字,以文字的声调来配合乐谱的声调,以求协律和好听。

词是按照乐谱填作的,所以,作词先要选择词调。

《词源》卷下附杨守斋(缵)《作词五要》,说作词之要有五:“第一要择腔。

腔不韵则勿作,如《塞翁吟》之衰飒,《帝台春》之不顺,《隔浦莲》之寄煞,《斗百花》之无味是也。

”每个腔调都表现一定的声情。

作词择调,主要就是选择声情与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相切合的腔调,使声词相从,取得声情与文情一致。

这样的词才可仿到声文并茂。

——这是填词择调必须首先注意的。

否则望文生义,就会出现形式与内容乖离的毛病,甚至南辕北辙,闹出笑话。

例如,《贺新郎》,是表达慷慨激昂的思想感情的。

与“燕尔新婚”风马牛不相及。

如果一见“新郎”二字,就当作庆贺新婚的词调,加以滥用也就错了。

又如《寿楼春》,也不能因为其中有一个“寿”字,就认为是用以祝寿的词调,实际上恰恰相反,它的腔调是悲哀的。

南宋词人史达祖,曾用以填制哀悼之词。

(1)根据前人记载分析:唐宋人书中凡言及词调声情,大致都可信。

如宋毛开《樵隐笔录》说:“绍兴初,都下盛行周清真咏柳《兰陵王慢》,西楼南瓦皆歌之,谓之渭城三叠。

以周词凡三换头,至末段,声尤激越,惟教坊老笛师能倚之以节歌者。

”这也可见《兰陵王慢》末段的声情。

可惜这类记载,在唐宋人故籍中比较少见。

(2)根据唐宋词作品辩别:这可依《历代诗馀》(清康熙时沈辰垣等所编的一部词的总集,将唐宋以来的词依调分编)诸书,于一调之下许多词中,分析总括它的内容情感,若有十之七、八相同的,即大约可以断定此调是某类声情。

如《满江红》、《贺新郎》就可用这种方法断为豪放激越一类。

虽有例外,大致相差不远。

(3)根据凋中字句声韵体味:有些词情不易分析,或者有些作品感情错综复杂,可按照字句的声韵,进行揣度:大体上,用韵的位置疏密均匀的,声情必然较为和平宽舒;用韵过疏过密的,声情不是迟缓,便是急促;多用三、五、七言句法相间的,声情较舒畅;多用六字、六字句排偶的,声情则较稳重;字声平仄相间均匀的,情感必安祥;多作拗句的,情感必郁劲。

(4)根据作家流派和所处时代分辨:...

诗词曲的特点

诗:诗是一种最普遍的艺术,如阳光一般洒落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对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如风、电、雷、雨等无法理解,于是 统统把这一切归于神明。

出于敬畏,原始人类唱歌跳舞地对神明唱出颂歌,表达了人们的期望——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等等。

这便是诗的起源。

它源于宗教。

还有一种形式,起源于劳动。

原始人一面劳动,一面发出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以忘却劳动带来暂时的痛苦和振奋精神,协调动作。

渐渐这种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声,发展成为模仿劳动本身的声音和表达劳动者本身感情诗歌。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诗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小说是散文,从休息时发生的。

”所以我们说,诗是普遍的艺术,是一种最为古老的文学艺术样式。

诗最本质的特征是抒情美。

无论是小说、散文、戏剧、最优美之处,无不闪现出诗的光环来。

因而诗是文学中的文学。

在艺术领域中,诗无所不在。

诗美是艺术美的普遍因素的最高体现。

诗歌的美也不时出现在非文学艺术的领域中,科学著作中的精美片段,甚而在人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中也散发出智慧光彩都有诗的踪影。

诗并不是只在诗里,而且抒情美是一切文学样式和艺术类型的共同质素。

所以,诗是一种普遍的艺术,甚至是超过艺术疆界的艺术。

中外历代诗论对诗的本质有两种很著名人的界说:一是“诗如画”,二是“诗父音乐同质”。

这两种界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一定的合理性,因而当时影响较大。

但是事实上,这两种界定法却缺乏科学性

青丝歌曲表达了什么情感?

《青丝》这首歌曲的风格,属国风摇滚。

歌词所描述的人物形象,男的,浪子,醉生梦死。而伊人,守在深闺,虽起舞、饮酒、盛妆,实夜夜孤衾难眠。一男一女形象,采用对比手法。

歌词一开始,“烟花/纷飞/飘散,迷乱/我双眼”,有点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感觉,又似白居易的“乱花渐欲迷人眼”。

“烟波/江畔/渔船,今宵/灯火阑珊”,确是美景,景象美,美不胜收。景象又似借鉴《枫桥夜泊》“江枫渔火对愁眠”。

“叹不尽相思苦,忆华年”,这句又让人想起了李商隐的无题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今宵灯火阑珊”,又相识,因为这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实在太经典了,辛弃疾的词《青玉案·元夕》总是给人以美感。

歌词的副歌部分,以“君不见”开头,依据李白的《将进酒》经典句式,“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改为“妾”,起舞、鼓瑟、笑容、醉消、泣涕、青丝,连用六句“君不见”。据此推测,歌词的词作者主要依此创作。一句诗就能激发一首歌词的创作灵感,主题形象有了,句式也有了,延伸扩展即可。

到了第二段,“我轻叹/世人都沉醉”,又有屈原的“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遗世独立感。

“邀明月共举杯话从前”,听这句是否又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没错,就是相识!也是出自李白的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只是将“邀明月”前置,后面作些修改,形成新的句,断句"邀明月/共举杯/话从前"。词中男子的形象,深谙李白莫使金樽空对月之意,放着“妾”不管。

一缕青丝,也是真美。用现在的白话,就是一根黑头发。那这根黑头发是男的还是女的?肯定女的。为什么这么肯定?结合“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放到李白所处的盛唐时期,也可以是男子,多少读书人求功名利禄的,愁白了头。但结合整首词的意思,是“妾”在叹,是女子。

“一缕青丝,一声叹”,如果只对这句理解,误以为男子追求不到女子。

综上,这首歌词,文化积淀深厚,吸取古人文学素养,是一首综合性的词,是融合创新的优秀作品。

红马歌名歌词什么意思?

全能音乐人闫杰晨全新创作新国风单曲《红马》日期首播上线,闫杰晨延续了“闫式国风”、“ 中国风+新国潮”一贯的创新的音乐风格,缔造出新中国风流行---《红马》。节奏强劲的笛声开场,传统与潮流的结合,“韵味十足”。古典韵味十足的歌词与闫杰晨独特的轻柔嗓音,让此次的音乐更富有韵味、内涵,歌迷大呼“惊艳”。作为2021闫杰晨开年全新单曲,《红马》从作词、作曲、编曲到后期制作都是由闫杰晨一手包揽,再次展现了他不俗的音乐才华,风格上沿袭了闫杰晨一直以来独具特色的"新国潮风",整首歌曲有着轻柔与动感的旋律,古风韵味十足,给人非常舒适的听觉感受。此次《红马》的编曲突破了国风电音的组合格局,将国风与流行两种元素相结合,并融合了传统国风文化,配以闫杰晨轻盈神韵的戏曲嗓,格外娇俏。这种新的尝试不仅丰富了歌曲的层次,升级了闫杰晨的歌唱技巧,还让人感受到了国风+电音+戏腔所产生的“乐音效应”,是 “新国风”探索路上一次成功的创意。听红马,宛如“一个古代青年才俊,骑着红马在江南的渔村小镇,偶遇红颜碧玉的姑娘”这样唯美的意境让人美到心坎间。

闫杰晨心怀对音乐的坚持以及对国风的热爱,将所发布的每一首歌都注入自己的心血,通过歌曲将自己对新国风的态度传递给大众。“南山渔村晚、米酒三两钱、骑红马、踩云靴、觅红颜、踏遍青州县”雅致写意的歌词,为听众勾勒出一个古代青年才俊,骑着红马在江南的渔村小镇,偶遇红颜碧玉的姑娘,一起在江南,撒把欢的你侬我侬的唯美画面。“骑红马”、“踩云靴”、“西城恋”“北城别”等用词将情愫的表达与诠释呈现得淋漓尽致。

闫杰晨以“新国风”宗旨,探索传统音乐与时尚元素融合的可能性,以作品“让国风流行起来”,期待他为华语乐坛带来更多的精品。

作文中有诗经格式应怎么写?

关于诗经的作文1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诗经的确情意绵绵,慕少艾、伴良人、抚娇儿,无不情致纯真。

纯情之人方谱纯情诗篇,诗经纯美,因其多为平民庶士所创。他们的生活平静和满而少有大起大落,感情亦朴实而温柔,不过硕人其宽,静女其姝,一片素净的自然美好。

诗中动人的情感始于少男少女最初的心动。或许先是思慕少年的俨卷清扬,“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少女的颜如舜华,“日出皎兮,佼人僚兮”;尔后心长系之,愿长伴之,溯洄从之,而知君子的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女子的温婉有行、美言德音,更添倾慕。不论结果是流水无情“伤如之何”,还是两情相悦的“视尔如茨,贻我握椒”,那种单纯而不染铅华,惟因慕美而生的感情,都是很令人动容的。

恋情愈浓,便有了男婚女嫁,相敬如宾。此时原属恋人的情感,变为家庭之爱。古人极珍重家庭,而良人贤夫养家立业,家族幸福却更有赖贤妇操持。男子对所爱的佳偶托以家族重任,更显爱重。他希望妻子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宜其室家”,不仅有动人的美貌,还有使家人敬服之德;“有蕡其实,宜其家室”,为夫家添丁进口,使家族人丁兴旺,更应“其叶蓁蓁,宜其家人”,有使族人各得其所,使家族兴盛繁茂之贤。和美家庭是真挚情谊最安稳的归宿。

当家庭爱变为父母心,其情则越发恳切。“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母氏圣善,我无令言”。一旦小儿初生,孩子便成为父母生命新的意义。父母爱子至真至切,怜稚子“棘心夭夭”,寐兴夜寐地操劳,为保孩儿饱暖无虞;谆谆教诲,不辞劳苦,希望孩子长成后也可获得幸福,亦愿他德才荫庇家族,甚至梦想他成龙成凤,立于世间而可泽被世人……父母由于爱子,甚至会对所处之世更生出几分厚爱——孩子的出生使他们的心更为柔软,使他们更任劳任怨却无怨无悔。也许这正是上古之世如斯安详和乐之本。

诗经之纯情,始终如一,打动的不止是当时身畔的爱人,也有千百年后的来人。打开诗经,人们会惊讶于其中的`美好,而这般美好,却又只是从前自己眼中的生活琐事,何以如此动人呢?人们会扪心自问,是否平日对身边人的美处熟视无睹,以致同怦然心动擦肩而过;是否太过自私自我,漠视亲情,以致亲人相处也难亲近;是否太重事业上功成名就,关心子女太少,错失了本应那般美满的天伦之乐?也许,是时候返璞归真,回归那时的纯粹,认真和满足了。

纯情最是难能可贵。读罢诗经,后人不可泥于感叹,而当找寻自己初心中相似的纯真,以此善待恋人,善待家人,如初生赤子般,善待这个世界。

关于诗经的作文2

首先,现有的歌曲作品,是公元前1100年左右到这个时期创作之前约600年,但音节可以大致和谐,这是令人惊讶的。特别是风部分,我们都知道这部分民歌,音节和窍门也可以这么压力,更令人惊讶。所以在这个基础上研究学者的押韵,说农夫在工作领域随意哼着歌词自然会倾向于使音节的和谐,所以诗歌的韵律压力是自然形成的,只有在隋和唐朝之前诗人学者要进行研究,使之更标准化。

这个论证确实有一些道理,但是作为证据的歌曲书是不合适的。在“宋代之书”的来源上,有两种诗和诗。不管是什么样的,有一个事实,传下来的宋书,特别是国家的风,被当时的学者修改,然后刻板印象。只有大量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存在于国家的诗歌之间,足以证明文人是回顾性的。前辈删除了诗歌,不仅粗糙得好,还有修改提高。不难想象许多强烈的话的话,肯定会被文士修改给予统治者。声音 本章的不和也应该这样。

第二,兴路一,房间短缺一,有些学者解释说,房间不够发送房子,这个解释只能用谦卑来形容这个词。这首歌是激烈的,这个男人骂成一只鸟,老鼠一代,她不想嫁给他,因为缺乏新娘的价格?

三,测试拨云的第一句:测试在流,主的宽。建立在山之间的自然,怎么不能宽,所以这句话的意思与孔子说绅士,什么是谦卑?只有第一首诗,孔子说,所以后者必须从歌的书中学习毫无疑问。

朱妍秋水伊人歌词意思?

伊人”一词来自诗经《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表达了女子的柔美。“秋水”应出自于《庄子秋水篇》但这里的秋水我以为应当为以秋水代表女性的柔美

“秋水伊人”也就是表达了女性的柔美,至于应用对象则并没有确定指向

江南这首古诗怎么赏析?

野狐试答

题主好。《江南》是汉乐府中南朝民歌,民歌来自民间的生活,包含和沉淀了很多深刻的东西,看是简单通俗的句子,背后是民风民俗和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等复杂内容。

一《江南》浅析

《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原的战事远远多于江南,江南是安定的、富裕的、浪漫的、诗意的、繁华热闹的。

“江南可采莲”:采莲是江南传统的劳动,野狐认为采的是莲蓬,收的是莲子,不会是采莲花。不说采莲蓬或采蓬,而说采莲,一来顺口,二来劳动更有了诗意。一个“可”字透出江南人那种自豪和掩饰不住的喜悦,丰收富足尽在其中。

“莲叶何田田”:荷叶茂密厚实,充满了生机,言其叶而暗示出花的繁茂,莲蓬的硕大繁多。

“鱼戏莲叶间”更是写出了鱼米之乡的富有,也增加了生气和热闹。有学者认为以上三句是由一人领唱,后面四句由众人合唱,很有这个可能。我想,一个采莲的女子自己唱的时候恐怕更多。

这首诗中的“鱼戏莲叶”,闻一多认为是男女性爱的暗示,民歌常会有性的暗示,其实这正是民歌纯净健康的地方。“从十五国风”到现代民谣这种东西一直广泛存在,当然很多东西是不能给小学生讲的。

二 怎样给学生讲

作为老师应该尽可能的理解诗歌的内涵,但对小学一年级学生根本谈不上赏析,主要是朗读背诵,有的东西记下来,可能要用一生去理解。

告诉孩子江南鱼米之乡的富有,人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故土家园就足够了。不用给孩子解析,到很有必要用各种形式让他们来读,比如一人领读前三句,大家合后四句,如果配上漂亮的采莲图片会效果更好。

总结

诗歌教学本身难度很大,对小孩子更多的还是以读代讲为好。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