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泉州地方戏剧 有哪些
- 泉州地方戏曲在什么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生成?
- 福建泉州梨园戏的来历、艺术特点、形式?
- 厦门高甲戏-福建泉州、厦门高甲戏的来历、表演形式、艺术特点? 爱...
- 为什么称泉州梨园戏曲“南音”为中国文化的活化石?
- 泉州有什么戏曲?
- 泉州地方戏剧有哪些
- 泉州有什么戏曲?
泉州地方戏剧 有哪些
1、梨园戏剧种 十二世纪,在东南沿海一带业已滥觞的南戏,是中国戏曲发展史的重要篇章。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南戏在其它发源地早已荡然无存,而处于东南边陲的福建泉州,南戏的流风余韵,至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蔚成文化奇观。 发祥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并流播于广大闽南语系地区的梨园戏,因保存有宋元明南戏的很多剧目、音乐及表演形态,被称为“活化石”,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南戏及泉州古代文化的滋养,使梨园戏具有和谐、细腻的艺术风格与对古代社会生活的丰富表现力。其剧本文学、音乐唱腔、表演科范,在中国戏曲艺术长廊中,独具一格。 梨园戏分为小梨园戏和大梨园的上路、下南三流派,各有其保留剧目“十八棚头”和专用曲牌。上路存有不少南戏脚本,多数演忠孝节义,如《王魁》、《朱文》、《蔡伯喈》、《刘文龙》等。 2、泉州高甲戏剧种 高甲戏,是福建主要剧种之一,流行于闽南地区,并远播到台湾和东南亚闽南人聚居之地。 高甲戏形成于清代中叶。明末清初,闽南地区每逢迎神赛会、喜庆节日,乡间群众装扮梁山泊英雄人物,跟在游行队伍里表演简短故事和各种武打技艺,配以锣鼓和民间曲调,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随后便有由小孩专演宋江故事的业余戏班出现,观众称它为“宋江仔”。后来逐渐为由成年人扮演的专业戏班所代替,当时叫“宋江戏”。 由于“宋江戏”只限于演梁山泊故事,加上外来剧种的冲击,难以满足群众的要求,所以在清代后期,南安岭兜村出现了一个“合兴班”它突破了只演宋江故事的框框,而演出半文半武戏,如《困河东》、《斩黄袍》,以后又发展演出绣房戏如《孟姜女》、《杏元思钗》等。“合兴戏”的兴起和发展,受到昆腔、四平腔、徽剧、京剧的影响,深受群众喜爱。以后“宋江戏”和“合兴戏”互相吸收融化统一为今日的高甲戏。 高甲戏的剧目来源比较复杂,绝大部份是从提线木偶戏、梨园戏、徽戏、戈阳腔、京戏吸收过来的。初步统计高甲戏的传统剧目一百多个,新编的优秀剧目有《连升三级》《真假王岫》、《大闹花府》、《笋江波》、《许仙谢医》等。 3泉州提线木偶剧种 泉州提线木偶,闽南俗称“嘉礼”。旧时每个班社,只有四名演员表演生、旦、北(净)、杂四大行当,故又称为“四美班”。 泉州提线木偶传统剧目有七百余出,而且都以抄本形式世代相传。其中有些戏文,如《窦滔》,尚为全国其他戏曲剧种所罕见。 在我国各类木偶戏中,泉州提线木偶是唯一拥有自己剧种音乐“傀儡调”的木偶戏种。“傀儡调”声腔刚健质朴、粗犷高亢,至今仍保留着三百多个曲牌的旋律曲调。 泉州提线木偶形象完整,制作精美,尤其是木偶头的雕刻与粉彩工艺,独具匠心、巧夺天工。 泉州提线木偶表演难度较大,每个木偶形象都设置有16条至30余条纤细的提线。历代艺人凭借精湛的传统线规和娴熟的表演技巧,创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角色,体现了泉州提线木偶细腻逼真、生动传神的艺术特色。 近年来,泉州提线木偶戏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发展,创造了以提线木偶表演为主、综合杖头木偶和掌中木偶于一台的新颖演出形式,受到中外观众欢迎。 4、泉州南音乐种 泉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著名的侨乡和台湾同胞的主要祖藉地,同时也是闻名中外的南音的故乡,许多海外朋友来到这里,深为南音的魅力所陶醉。 南音是历史悠久的古老乐种,被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明珠”。它典雅优美,情韵深沉,雅俗共赏,独具魅力,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于闽南语系地区,以泉州话演唱,深为闽南侨乡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并远播到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一带,成为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世代珍视、竞相传唱的乡音。 由于海内外 弦友的共同努力,南音蜚声国际乐坛,为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作出了可贵的贡献。自1981年以来,已在泉州举办6届中国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 南音演奏活动在闽南侨乡十分流行,城镇乡村时常可闻丝竹管弦之声。据不完全统计,泉州所属各县(区、市)共有南音社团500多个,还有许多业余南音研究社、演出队、形成颇为可观的艺术阵容。专业团体有“泉州南音乐团”、厦门、漳州等专业、业余南音乐团。根据有关资料介绍,台湾的南音社团多达70多个,拥有成员千余人,多数祖籍泉州,其演唱、演奏风格保留着故乡泉州的传统特色。 5打城戏剧种 打城戏源于泉州宗教民俗活动,是具有浓厚宗教艺术色彩的剧种。由于她经常在孟兰盆节、水陆大醮以及民间丧仪法事活动中演出,故初期亦称“法事戏”。 据载,泉州开元寺,自唐至宋,每年中元皆筑坛设醮,超度亡魂,寺僧则表演一些短小佛经故事,穿插杂耍技艺,以招观者。约于1860年,已有七百余年道教活动史的晋江小坑园村,首次出现道士(俗称“师公”)创建的打城戏班,俗称“师公戏”,聘请提线木偶艺人口授《目连救母》等戏文。 清末民初,泉州开元寺僧延聘打城戏艺人,另组建大开元班,打城戏又称“和尚戏”。至此,打城戏便成为泉州佛、道两教的宗教活动剧种。 打城戏的表演以罗汉科舞为主,兼有提线木偶的若干表演特色。她素以武戏著称...
泉州地方戏曲在什么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生成?
泉州的地方戏曲就是在一个人们的比较喜爱戏曲的一个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福建泉州梨园戏的来历、艺术特点、形式?
泉州梨园戏是中国的珍稀剧种,保留著唐宋南戏特色。它植根于泉州,并随著泉州人的足迹而流传到台湾,以及东南亚等地。 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距今已有着 800 余年的历史,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广泛流播于泉州、漳州、厦门、广东潮汕地区以及港澳台和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保存了宋元南戏的诸多剧本文学、音乐唱腔和演出规制。 梨园戏分为小梨园(七子班)和大梨园的“上路”、“下南”三流派,各有其保留剧目“十八棚头”,保存有《朱文》、《刘文龙》、《蔡伯嘴》、《王魁》等南戏剧目 25 种,脚本中类似于《张协状元》中的“瓜”、“三合”、“净扮婆”等舞台提示,梨园戏至今仍存在于舞合表演上,保留了原生态舞台艺术。 梨园戏表演有一整套严格规范的表演形式,其基本动作称为“十八步科母”,各个行当均受其严格规范。音乐保留了南戏的鼓、萧、弦伴奏为主的形式;唱腔源于晋唐古乐,一字多腔,用泉音演唱,属曲牌体,至今沿用古曲牌名:如 [ 摩河兜勒 ] 、 [ 霓裳羽衣曲 ] ;琵琶系南琶,横弹,与唐制相仿;上弦乃晋代奚琴遗制;洞萧即唐之尺八;打击乐以南鼓(压脚鼓)为主,打法独特。 “棚”是梨园戏传统的演出场地,演出前都要举行“献棚”仪式,供奉戏祖师田都元帅,之后才开始扮角,跳加官。棚上正后方只摆设长条椅,回异于一般戏曲舞台的一桌二椅;南宋杂剧《眼药酸》的砌未“竹杯”,仍在梨园戏净、丑两个行当的表演中沿用。 梨园戏保存的文献资料和活态资料,从中可窥探到南戏文化、闽南地域文化,以及本土民间艺术的精华。 从历史文化的意义上来说,梨园戏是一座无形的综合艺术信息库。 。
厦门高甲戏-福建泉州、厦门高甲戏的来历、表演形式、艺术特点? 爱...
高甲戏是福建省主要剧种之一。 高甲戏形成于清代中叶。开始出现在喜庆的节日,由村民们装扮梁山 泊英雄人物,配以锣鼓和民间小调,参加游行队伍游行,间或就地表演简短故事和各种武打技艺。随着便有小孩扮演宋江故事的业余戏班出现,观众称他为宋江仔。 后来逐渐为成年人扮演的专业戏班所代替,称为“宋江戏”。到清代后期,南安岭兜村出现了一个“合兴班”,突破了只演宋江故事的框框,演出半文武戏,以后又发展演出绣房戏。如后来“宋江戏”和“合兴戏”互相吸收融化统一并日趋成型为今日的高甲戏。 高甲戏又名“弋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最初是从明末清实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发展起来的剧种,也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 它的足迹曾遍布于晋江、泉州、厦门、龙溪等闽南语系地区和台湾省,还流传到华侨居住的南洋一带。 高甲戏的演出剧目分为“大气戏”(宫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生旦戏较少。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大半来自京戏、木偶戏和布袋戏,小部分是吸收梨园戏的,还有一些是艺人根据历史小说和民间传说编而创作的。 高甲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先后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二色,俗称“九角戏”。高甲戏的表演艺术,一部分来自梨园戏和木偶戏,一部分来自弋阳腔、徽戏和京剧。初期节目没有固定的脚本,可以演员按剧情顺口溜。唱做也较自由,没有一定的台位,演出时间可长可短。 高甲戏的音乐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调”和民间小调,而以南曲为主。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二种。伴奏乐器以管乐、唢呐为主(解放后改用琵琶为主),此外还配有横笛、二弦、三弦等。打击乐器及其打击方法与京剧相同,如〔冲头〕、〔长锤〕、〔急急风〕等,但“三通”和“出将”时则与京戏不同。 丑旦戏或轻松场面加用双铃、响盏等。解放后,1951年成立泉州大众剧社,1954年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会演 ,《桃花搭渡》、《扫秦》荣获剧本奖和演出奖。 高甲戏的剧目分为“大气戏”(宫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 剧目来源绝大部分是从木偶、布袋戏和古典小说,如三国、列国、水浒、说岳等吸收过来的。亦有部份是艺人根据民间传说改编创作的,如《番婆弄》、《唐二别》、《管甫送》等。 高甲戏的音乐曲牌以南曲为主,兼收木偶调和民间小调,并在旋律节奏上进行了必要的改革,使之适合舞台上表演各种人物性格的需要,具有浓郁的地方韵味。 唱工用本嗓,唱字行腔雄浑高昂,也有清婉细腻的音韵。 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乐和武乐。文乐以唢呐为主,配以品箫、洞箫、三弦、二弦,后来又加入琵琶、杨琴、二胡、中胡、小提琴和大提琴。武乐有百鼓、小鼓、通鼓、铎板、大小锣、大小钹、特别是响盏和小叫,有浓厚地方特色,是丑旦戏或轻松场面不可缺少的打击乐。 高甲戏行当的划分与京剧大致相同,丑角戏的表演最为突出。仅丑行分类就有男丑和女丑。男丑又分文丑和武丑。文丑有“长衫丑”和“短衫丑”;武丑有“师爷丑”和“捆身丑”。女丑有“夫人丑”、“媒人丑”、“老婆丑”、“ 婢丑”等达几十种之多。 丑角的表演艺术很丰富,如“公子丑”、“破衫丑”、“傀儡丑”、“女丑”等都是艺人们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自己创造设计出来,身段动作细致优美,表情幽默诙谐活泼,夸张性大,节奏明朗,舞蹈性强,轻快自如,妙趣横生,独具一格,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 不仅给人以轻松愉快的艺术享受,而且还引人深沉思考。 。
为什么称泉州梨园戏曲“南音”为中国文化的活化石?
因为据说早在南朝,宫廷里就将“南音”奉为天籁之音,因此将泉州梨园戏曲“南音”称为中国文化的活化石。
泉州有什么戏曲?
高甲梨园南音
泉州地方戏剧有哪些
一、梨园戏 二、高甲戏 三、提线木偶 四、南音 五、打城戏 六、歌剧
泉州有什么戏曲?
高甲梨园南音...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泉州地方戏曲有什么沿海的文化明珠》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资讯,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